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共政策學
——政策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陳振明編著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一章
緒論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公共政策、政策系統(tǒng)和政策過程公共政策學的興起公共政策學的學科范圍公共政策學的研究途徑政策分析的職業(yè)化發(fā)展研究公共政策學的理由公共政策學的現實意義表示公共政策研究領域的術語公共政策(學)(publicpolicy)政策科學(policysciences)政策分析(policyanalysis)政策研究(policystudies)
1.1公共政策、政策系統(tǒng)和
政策過程公共政策學(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領域、即現實的政策時間、政策系統(tǒng)及政策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它的基本目標是端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改善公共決策系統(tǒng),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質量。公共政策學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1.1.1公共政策代表性的定義: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權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員執(zhí)行的法律和法規(guī)。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Wilson)
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做權威性的分配?!骶S·伊斯頓(DavidEaston)
政策是一種含有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哈羅德·拉斯韋爾(HaraldLasswell)
亞伯拉罕·卡普蘭(A.Kplan)我們可以將公共政策界定為:由國家(政府)、執(zhí)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動或所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方法、條例等的總稱。“政策”的內涵: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體,即由國家或政府、執(zhí)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所制定及執(zhí)行,體現了主體的意志。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價值取向,要實現特定目標或目的。三、公共政策表現為由一系列行為所構成的行動過程,是政府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及調整相關利益關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動過程。四、公共政策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行為規(guī)范。1.1.2政策系統(tǒng)
我們將它界定為由政策主體、政策客體及其與政策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社會政治系統(tǒng)。政策主體政策主體(政策活動者)可以一般地界定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執(zhí)行、評估和監(jiān)控的個人、團體或組織。2.政策客體
政策客體指的是政策所發(fā)生作用的對象,包括政策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事)和所要發(fā)生作用的社會成員(人)兩個方面。3.政策環(huán)境(1)社會經濟狀況(2)體制或制度條件(3)政治文化(4)國際環(huán)境4.政策系統(tǒng)的劃分(1)信息子系統(tǒng)(2)咨詢子系統(tǒng)(3)決斷子系統(tǒng)(4)執(zhí)行子系統(tǒng)(5)監(jiān)控子系統(tǒng)1.1.3政策過程階段途徑決策過程劃分為情報、建議、規(guī)定、行使、應用、終結、評價七個階段(拉斯韋爾)創(chuàng)議、估計、選擇、執(zhí)行、評估、終結(布魯爾)政策過程的新理論框架薩巴蒂爾《政策過程理論》1.制度理性選擇框架(institutionalrationalchoice)2.多源流框架(multiple-streamsframework)3.中斷—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framework)4.辯護聯盟框架(advocacycoalitionframework)5.政策擴散框架(policydiffusionframework)1.2公共政策學的范式1.2.1公共政策學的興起1.公共政策學的形成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政策科學運動”(policysciencesmovement)拉斯韋爾—德洛爾的政策科學傳統(tǒng)2.公共政策學的新進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1)政策評估方面(2)政策執(zhí)行方面(3)政策終結方面3.公共政策學興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學的興起與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以及各國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有關。(2)二戰(zhàn)后新科技革命的來臨,科學技術及其方法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技術或工具。(3)思想庫的成熟也是政策科學興起的一個重要因素。1.2.2公共政策學的學科范圍什么是公共政策學(政策科學或政策分析)?一個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政策系統(tǒng)和政策過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實質、原因和結果的學科,他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關知識,改善公共決策系統(tǒng),提高公共政策質量。2.公共政策學的研究范圍(1)政策內容研究(studiesofpolicycontent)(2)政策過程研究(studiesofpolicyprocess)(3)政策輸出研究(studiesofpolicyoutputs)(4)評估研究(evaluationstudies)(5)決策信息(informationforpolicymaking)(6)過程倡導(processadvocacy)(7)政策倡導(policyadvocay)1.2.3公共政策學的“范式”特征1.公共政策學是一個跨學科的、應用性的研究領域。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論,又是藝術。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從問題發(fā)現到問題解決的整個政策過程。4.公共政策分析不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規(guī)范的。1.2.4公共政策學的研究途徑政治學的研究路徑(1)系統(tǒng)理論(2)過程理論(3)團體理論(4)經營理論(5)制度理論《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
——米切爾·希爾(MichaelHill)最初的理論發(fā)展最新發(fā)展多元主義工團主義理論網絡和政策共同體公共選擇多元主義官僚制組織的經濟理論官僚機構塑造精英主義官僚特點的更廣泛的探索關注“核心執(zhí)行機構”工具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工團主義結構馬克思主義“自主性國家”的理論化結構/行動理論制度分析憲政限制分析經濟學的研究路徑(1)福利經濟學(2)公共選擇理論(3)新制度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觀點1.3公共政策學的意義1.3.1政策分析的職業(yè)化1.職業(yè)化及其標準2.政策分析職業(yè)化的現狀(以美國為例)(1)美國的政策分析的教育培訓已經得到充分的發(fā)展(2)政策分析的就業(yè)者人數不斷增加(3)在職業(yè)化組織方面,美國政策分析的學術研究團體及職業(yè)協(xié)會已有相當的規(guī)模。(4)在職業(yè)倫理方面,由于政策分析職業(yè)化發(fā)展歷史很短,加上政策分析的從業(yè)者來自于不同的專業(yè)和組織背景,要形成一整套為大多數政策分析者所認同和遵守的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并非易事。1.3.2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理由學術上的,職業(yè)上的,政治上的1.3.3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現實意義(1)提高我國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2)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破解需要。(3)深化我國政治體制及行政體制改革,加強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思考題1.解釋公共政策、政策系統(tǒng)和政策過程概念。2.什么是公共政策學?如何理解它的“范式”特征?3.公共政策學有哪些主要的研究途徑?4.如何看待政策分析的職業(yè)化發(fā)展?5.結合上述案例,論述研究公共政策學的現實意義。
第二章
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論政策分析的多樣化方法論政策分析的基本構成因素幾種有代表性的過程框架政策分析過程的程序政策分析過程中常見的方法及技術2.1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論和方法論2.1.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1.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model)(1)決策者面對一個既定的問題(2)理性人首先應該清楚自己的目標、價值或要點,然后予以排列優(yōu)先順序(3)能夠列出所有達成其目標的備選方案(4)條查每個備選方案所有可能的結果(5)比較每個備選方案的可能結果(6)選擇最能達成目標的備選方案理性人的特性(1)目標導向(2)所有選擇皆為已知(3)偏好明確(4)偏好一致(5)沒有時間及成本限制(6)最好的選擇可使報償價值最大化2.有限理性模式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rationalitymodel)認為“全面理性”在實際中是不存在的。決策步驟:確定問題或目標→決定最低標準→選擇可行方案→評估方案→決定方案是否符合標準→(方案可行)開始行動→評定
3.漸進模式(incrementalistmodel)林德布羅姆政策制定所根據的是過去的經驗,經過漸進變遷的過程,從而獲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現行的政策作為基本方案,在與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較后,制定出對現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4.混合掃描模式(mixed-scanning)
混合掃描模式試圖將全面理性決策和漸進主義模式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運用了兩種攝像機而包括了上述兩種途徑:一個廣角攝像機能觀察全部空間,只是觀察不了細節(jié);另一個攝像機能對空間做深入細微的觀察,但不觀察已為廣角攝像機所考察了的地區(qū)。5.最優(yōu)化模式(optimalmodel)(1)優(yōu)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種增加合理性內容的努力。(2)在復雜的最優(yōu)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過程起著重要作用。(直覺、判斷、總體印象,新備選方案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3)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階段可以用各種手段來加以改善。(4)大部分當代的政策制定的時間已經滯后,這能夠而且應該改善。2.1.2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論(1)概念理論(conceptualtheory)(2)認知理論(theoryofknowing)(3)因果理論(causaltheory)(4)規(guī)范理論(normativetheory)2.1.3政策分析的多樣化方法論數學最優(yōu)化(mathematicaloptimizing)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pproach)準試驗方法(aquasi-experimentalapproach)過程分析方法(behavioralprocessapproach)多元標準決策方法(multi-criteriadecision-making)2.2政策分析的構成因素問題目標備選方案效果標準模型政治可行性2.3政策分析的程序2.3.1幾種有代表性的框架奎德的模型澄清問題提出新的備選方案對假定的咨詢解釋結果評估成本和效果確定目標和標準尋找和設計備選方案收集數據和信息建立和檢驗模型檢查模型的可行性2.瓊斯的模型功能活動政府中的歸類潛在的產品感知/定義問題集和或累加組織問題進入政府需求代議渠道確定議程優(yōu)先性規(guī)劃建議合法化政府中的行動項目預算資源執(zhí)行政府處理問題變化(服務、開支、設備、控制)評估變化(調節(jié)、建議、變化、解決)調整/終結項目回到政府3.帕頓和沙維奇的模型1證實、定義和詳述問題4評估備選方案2確定、評估標準3查明備選方案5展示和選擇備選方案6監(jiān)控政策結果4.韋默和維寧的模型問題分析理解問題接受問題:評估證狀框定問題:分析市場和政府的失靈模擬問題:識別政策變量2.選擇并解釋相關的目標和限制3.選擇解決方法解決方案分析4.選擇評價標準5.說明備選政策6.評價:預測備選政策的影響并按照標準進行評估7.推薦行動信息收集為評估問題和預測現行和備選政策的后果,發(fā)現并組織有關數據、理論和事實。交流為客戶提供有益的建議5.斯托克和扎克豪斯模型6.西蒙德模型7.霍格伍德和岡恩的模型8.索倫森的模型9.城市研究所的模型2.3.2政策分析過程的基本步驟問題界定標準設立方案搜尋結果預測方案抉擇政策執(zhí)行與檢測結果評估2.3.3政策分析過程中常用的
方法與技術
政策分析是在運籌學、系統(tǒng)分析、數學、統(tǒng)計學、概率論、決策論、計量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及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參見卡爾·帕頓、大衛(wèi)·沙維奇的《政策分析和規(guī)劃的初步方法》克朗的《系統(tǒng)分析和政策科學》根據決策類型的不同將定量分析技術分為確定型的分析技術和隨機分析技術。確定型的定量模型、方法和技術模型、工具或技術應用基礎知識線性規(guī)劃解決在商業(yè)、交通、庫存、建筑、后勤及網絡中的配置、分配和優(yōu)化問題計算機科學、敏感性分析、代數解法、單純形表、經濟學排隊論人或事物或事件的等待服務問題蒙特卡羅法、模擬、統(tǒng)計學規(guī)劃管理技術生產和建設計劃PERT(成本或時間)、CANTT圖、網絡分析(CPN)、決策樹馬爾柯夫分析銷售經營、預測矩陣代數、經濟學對抗分析商業(yè)、心理學、國防研究博弈論質量保證工業(yè)、國防科學、技術損益分析資源分配經濟學、統(tǒng)計學隨機定量模型、方法和技術模型、工具或技術應用基礎知識動態(tài)規(guī)劃在生產、配置活動中的多階段決策計算機科學和概率論計算機模擬系統(tǒng)內部的相互作用計算機科學和蒙特、卡羅法隨機庫存論需求或提前時間是隨機的情況概率論和期望值統(tǒng)計量隨機模型計算系統(tǒng)轉換的概率矩陣代數、微積分取樣、回歸、指數平滑大總體的問題解統(tǒng)計學和概率論貝葉斯定理條件概率下的預測、相關和因果分析代數、概率論以及有關先驗概率和知識損益分析資源分配經濟學和統(tǒng)計學決策樹系統(tǒng)行為代數和統(tǒng)計學思考題簡述政策分析的五種基本模式簡述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論和多樣化的方法論政策分析的基本構成因素有哪些?簡評上述幾種有代表性的政策分析過程框架應如何劃分政策分析過程的步驟?運用政策分析程序、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向市場推薦你所偏好的方案。
第三章
問題界定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什么是政策問題政策問題的性質政策問題的種類問題界定與問題解決問題界定的步驟或階段問題界定的基本方法及其應用3.1政策問題的性質3.1.1什么是政策問題社會問題是一種情境,即一種被相當數目的人們認定為與他們所持的某些社會規(guī)范產生偏離的情形,社會學者所研究的不應該只限于社會問題的客觀情況,同時應該研究人們對同一情況所下的定義,以及產生解決辦法和它們所依據的價值判斷。
——富勒(R.C.Fuller)邁耶爾(R.R.Myers)政策問題的基本構成要素:(1)一種客觀條件或情況(2)它是被感知的(3)是大多數人所感知到的一種情況(4)價值、利益、要求的沖突(5)需要、受剝奪、不滿足感的產生(6)團體活動過程(7)權威當局認為有備要采取行動加以解決的問題3.1.2政策問題的特征政策問題的相互依賴性政策問題的主觀性政策問題的人工性政策問題的動態(tài)性問題系統(tǒng)
問題系統(tǒng)并不是機械的實體,它們是合目的的系統(tǒng)。沒有兩個分子在其所有的或期待的性質和行為方面是相同的。每個分子的性質和行為都對作為總體的系統(tǒng)的性質和行為有影響每個分子的性質和行為以及它影響作為整體的系統(tǒng)的方式,依賴于系統(tǒng)中至少一個其他分子的性質和行為。所有可能的分子次屬群體對作為整體的系統(tǒng)有一種非獨立的影響。對于政策問題的特征的認識,可以使我們警惕這樣一些可能的非預期的結果。3.1.3政策問題的種類瓊斯對美國政策問題的分類(1)外交(2)國防(3)國內:人力資源(包括保健、教育、福利、職業(yè)培訓),物理的和自然的資源(包括環(huán)境、能源、交通、住房、農業(yè)、科學、技術),民權,社會控制(包括加強法制、藥物控制、社區(qū)支持等),經濟控制,政府組織,稅收,對州和地方的資金援助,政府開支等鄧恩(Dunn)按照問題構造的復雜性分為:結構良好的問題、結構適中的問題、結構不良的問題問題的結構因素結構良好結構適中結構不良決策者一個或n個一個或n個許多備選方案有限有限無限效應(價值)共識共識沖突結果確定或風險不確定位置概率可計算不可計算不可計算3.2問題界定的過程3.2.1問題界定與問題解決鄧恩等人指出,政策分析是一個動態(tài)的、多層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問題界定或問題構造的方法優(yōu)先于問題的解決方法。問題界定的方法是高階的方法或元方法,而問題解決的方法是低階方法,即它是由元方法派生出來的。3.2.2問題界定的步驟或階段鄧恩的觀點問題界定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問題探索(構造“元問題”)問題定義(實質問題)問題具體化(正式問題)問題感知2.韋默和維寧的觀點(1)評估客戶的情況(2)將他們界定為市場或者政府的失靈(3)模擬所關注的情況與那些能夠有公共政策操縱的變量之間的關系3.帕頓和沙維奇的觀點(1)思考問題(2)描述問題的邊界(3)發(fā)展一個事實基礎(4)列出目標和目的(5)查明政策范圍(6)展示潛在的利益和成本(7)對問題的評論3.3問題界定的方法方法目的程序知識源泉績效標準邊界分析元問題邊界評估飽和抽樣、問題啟發(fā)和積累知識系統(tǒng)有限正確性類別分析概念的澄清邏輯劃分和概念分類個體分析邏輯一致性層級分析可能的、似真的和起作用原因的辨別邏輯劃分和原因分類個體分析邏輯一致性蹤攝法問題類似性的認識個人的、直接的、符號的類比的構造個體分析或團體比較的似真性頭腦風暴法思想、目標和戰(zhàn)略的產生思想的產生和評價團體共識多視角分析洞察力的產生技術的、組織的和個人的視角的綜合運用團體改善洞察力假設分析相沖突架設的創(chuàng)造性綜合辨別參與者,假設的提出、挑戰(zhàn)、集中和綜合團體沖突論證圖示假設的評估似真性和重要性的排序和圖表團體優(yōu)化的似真性和重要性3.3.1邊界分析(見上表)3.3.2類別分析(見上表)類別分析的規(guī)則有:(1)實質相關性(2)窮盡性(3)排他性(4)一致性(5)層次區(qū)別性3.3.3層次分析層次分析幫助分析者分清三種原因:(1)可能的原因(possiblecauses)(2)似真的原因(plausiblecauses)(3)行動的原因(actionablecauses)3.3.4蹤攝法1.個人類比(personalanalogies)
在構造這種類比時,分析者試圖將自己想象為如同政策博弈者一樣經歷一個問題情境。2.直接類比(directanalogies)在構造這種類比時,分析者尋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情境之間的相似關系3.符號類比(symbolicanalogies)在構造這種類比時,分析者試圖發(fā)現一個特定的問題情境與某些符號過程之間的類似關系4.幻想類比(fantasyanalogies)在構成這種類比時,分析者完全自由地探索問題情景遇某些想象狀況之間的相似性。3.3.5頭腦風暴法程序:(1)頭腦風暴小組應根據被研究問題的性質來組成。(2)思想的產生和思想的評估應嚴格分開,因為熱烈的小組討論可能會因不成熟的批評和爭議而被禁止。(3)在思想產生的階段,頭腦風暴法活動的氣氛應盡量地保持開放和隨意性。(4)僅當在第一階段中所有產生的思想已經窮盡時,才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思想評估階段。(5)在思想評估階段結束時,小組應優(yōu)化有關思想,并將它們結合到一個包含問題的概念及其潛在解決辦法的建議中去。3.3.6多視角分析技術視角(technicalperspective)組織視角(organizationalperspective)個人視角(personalperspective)案例:1945年美國投放原子彈的決策3.3.7假設分析假設分析的過程利益相關者的認定(stakeholderidentification)假設的提出(assumptionsuffacing)假設的挑戰(zhàn)(assumptionchanllenging)假設的匯集(assumptionpooling)假設的綜合(assumptionsynthesis)假設分析的后四個階段可以用下圖說明:最初的解決方案共同數據假設提出相反的解決方案共同數據假設挑戰(zhàn)各種方案的匯集共同數據假設匯集最佳解決方案共同數據假設綜合3.3.8論證圖示3.3.9問題文件法問題的來源和背景注意的理由糾正活動所指向的團體與機構得益者和受害者相關的項目和活動目標和目的標準和有效性分析的框架備選方案可參考的建議思考題什么是政策問題?如何看待政策問題的性質?如何對政策問題加以分類?問題界定為何重要?如何看待問題界定與問題解決之間的關系?問題界定有哪些基本步驟?舉例說明問題界定的方法。根據上述案例以及材料,分析并界定中國城鎮(zhèn)的失業(yè)問題。
第四章
目標、指標和標準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澄清目標的重要性與困難基本的政策目標澄清和確定目標的途徑及方法政策指標的內涵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政治指標確定評估標準的活動及其困難評估標準的基本類型4.1政策目標4.1.1澄清目標的重要性在多數場合,決策者并不清楚了解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他們往往以一般的方式如抽象的語言來陳述目標。因此,澄清決策目標便成為政策分析中的一項重要任務。4.1.2基本的政策目標基本經濟政策目標的不同歸納:博爾丁(K.E.Bonlding):經濟進步、經濟穩(wěn)定、經濟公正、經濟自由長谷川啟之:資源有效配置、經濟增長與穩(wěn)定、公平的分配、社會資本的擴大、國際經濟關系的協(xié)調基本經濟政策目標增長(growth)效率(efficiency)帕累托原則(Paretoprinciple)穩(wěn)定(stability)包括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國際收支平衡公平(equality)三種不同的公平標準:貢獻標準、需求標準、機會均等標準4.1.3澄清和確定目標的困難價值因素
阿羅不可能定理:不可能從個人的偏好順序中推導出社會的偏好順序,因而實際上不存在每個個人都認可的、統(tǒng)一的社會價值判斷政治原因目標的多重性及沖突4.1.4澄清和確定目標的
途徑及方法價值分析和政治分析價值分析中主要涉及的東西:I.政策及其目標的價值含義、價值的一致性,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II.對明確價值觀的可行性限制III.價值組合、價值沖突、價值觀的加強和改變以及進一步假定的價值內容2.處理多重的和沖突的目標奎德:如果在政策目標問題上存在著爭論,即人們不能在目標問題上達成一致或無法確定目標,那么就應努力尋找一個能取得共識的更高一級或更一般性的目標。如果上述努力失敗,可以采取兩種另外的程序或途徑:最優(yōu)化途徑、“滿意”途徑最優(yōu)化途徑尋求最優(yōu)化途徑的分析程序:(1)在目標之間確立一個相對價值和交易的系統(tǒng)。(2)確定目標的偏好順序和優(yōu)化序列。(3)除最重要的目標外,在最低限度上的目標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將其他目標轉變?yōu)榧s束或限制?!傲钊藵M意”的途徑
赫伯特·西蒙認為,如果不能調和目標之間的沖突的話,那么另一個為結果放棄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確定各種目標的最低約束,若在這些目標上能達成共識的話,那么,將是“足夠好的”。3.目標最優(yōu)化的方法及技術(1)化多為少法(2)重排次序法(3)分層列序法(4)直接求非劣解法(5)層次分析法4.2政策指標4.2.1政策指標的含義政策指標是衡量政策目標的量及質的尺度,是對政策目標的具體說明。指標是客觀的、抑或是主觀的?指標是包含價值因素的,因為指標是政策目標的具體化,指標的選擇和確定也受價值因素的影響。但是,對于許多指標尤其是描述性指標而言,它反映的是社會事實,是統(tǒng)計學的指標,因而價值因素是不明顯的。4.2.2經濟指標經濟增長的指標國民生產國民所得或國民收入國民消費與儲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2.經濟穩(wěn)定的指標(1)維持物價穩(wěn)定的指標(2)維持對外經濟穩(wěn)定的指標(3)維持經濟安定與繁榮的指標(4)充分就業(yè)的指標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上圖中,橫軸(由左至右)表示全國家庭或個人依所得由低到高分幾個等級的累計分數;縱軸表示所得分配累計百分數,在通常情況下,所得分配既不是絕對不平均,也非絕對平均,則洛倫茲曲線是一條O1LO3的曲線?;嵯禂?所得分配不平均區(qū)域/O1O3對角線下三角區(qū)域 =O1LO3面積/O1O2O3面積4.2.3社會指標一些典型的社會指標(鄧恩)研究領域指標健康和疾病州精神病院的人數公共安全害怕夜間單獨行走的人數教育25歲及以上的高中畢業(yè)生就業(yè)婦女就業(yè)比率收入處于貧困線下的人口百分比住房住房條件低于法定標準的家庭數休閑和娛樂制造業(yè)職工年均帶薪假期人口計劃人口數和實際人口數政府和政治公共管理的質量公公價值取向和態(tài)度對生活的總的滿意度和陌生感社會流動性父輩職業(yè)的變遷自然環(huán)境空氣污染指數科學和技術科學發(fā)現4.2.4政治指標
政治指標大都是非量化或質的指標,保持國家的獨立自主與安全、加強法制、擴大民主、自由、維護國內的安定團結等政治政策目標都是難以量化的,往往只能用質的指標。政治指標量化的努力:i.編制政治量化指標;ii.用民意調查的方法,確定人民對各項政策或項目的滿意程度4.2.5綜合指標全面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1)經濟發(fā)展子系統(tǒng),包括人均GDP、出口商品中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住條件、營養(yǎng)結構和社會信息化程度等指標(2)文化衛(wèi)生發(fā)展子系統(tǒng),包括每百萬人擁有科技人員數、全員勞動生產率、每千人口病床數、每千人口醫(yī)生數、大學毛入學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增長率、高中教育普及率等(3)社會發(fā)展子系統(tǒng),包括城市化率、收入分配公平度、公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財政供養(yǎng)人數、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數、社會保障覆蓋率等指標4.3評估標準4.3.1評估標準的概念(1)目標(goals):一項政策方案遠期索要取得東西的正式的和廣泛的語言陳述。(2)目的(objectives):關于目標狀態(tài)的更集中、更具體的語詞陳述,通常由時間向度和一群特殊的當事人。(3)標準(criteria):關于那些被用來評估備選方案或項目的目標諸方面的明確陳述。(4)尺度(measures):關于標準的有形的或是量化的操作定義,每個標準都有幾個與之相聯系的尺度。4.3.2確定評估標準的活動及其困難確定評估標準的困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政治過程的本性使得決策者不愿明確陳述出相關的政策目標。(2)被提出的每個政策方案或項目往往都不是單一目標,而是有多個目標。(3)政策分析者本人也可能被公共部門尤其是政府部門雇傭來為不同的團體做分析工作,他們也許不愿意放棄多重、沖突的目標及評估標準。4.3.3評估標準的基本類型(1)效益: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實現所期望的行動結果,即目標。(2)效率(3)充分性(4)公正性(5)回應性(6)適當性帕頓和沙維奇的評估標準基本類型(1)技術可行性(technicalfeasibility)(2)經濟與財政可能性(economicandfinancialpossibility)(3)政治可行性(politicalviability)(4)行政可操作性(administrativeoperability)思考題解釋政策目標、政策指標和評估標準概念。簡述澄清目標政策分析中的地位與作用。什么是基本的政策目標?澄清和確定目標有哪些途徑及方法?舉例說明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政治指標評估標準有哪些基本類型?試舉例說明。分析上述“西部山鄉(xiāng)的教育實驗”案例,說明該項目的目標及其成效。
第五章
備選方案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備選方案的必要性備選方案的來源備選方案的搜尋與發(fā)現備選方案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備選方案的初步篩選若干應注意的事項5.1備選方案的必要性與來源5.1.1備選方案的必要性從選擇程序上看,備選方案的搜尋或涉及構成了政策分析過程中的一個中介環(huán)節(jié)。從現實的政策決策的實踐看,備選方案設計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找到盡可能多的備選方案,是合理決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5.1.2備選方案的來源鄧恩列舉了備選方案的八個來源:(1)權威(2)洞察力(3)方法(4)科學理論(5)動機(6)相似案例(7)類比(8)倫理體系艾西(ThomasH.Athey)從系統(tǒng)分析的角度討論了備選方案的四個來源:(1)保留現有的系統(tǒng)(2)修改現有的系統(tǒng)(3)使用先前被包裝過的系統(tǒng)設計(4)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系統(tǒng)設計,包括理想化途徑(idealizedapproach),類似情形(parallelsituation)和形態(tài)學途徑(morphologicalapproach)布萊特曼(HarveyJ.Brightman)的觀點發(fā)現或搜尋現有的備選方案(1)被動的途徑(passiveapproach)(2)搜尋-派生途徑(Search-generationapproach)(3)觸類旁通途徑(neighborhoodapproach)設計新的備選方案(1)修改現有的備選方案(2)從目標的陳述或對限制的考慮中派生5.2備選方案產生的步驟與方法5.2.1搜尋與發(fā)現有時,可以通過“研究”方法來產生備選方案,即經過正式系統(tǒng)的研究已確定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案。這就要求我們采用正式途徑以外的其他方法。不作為(保持現狀)的分析
(no-actionanalysis)進行不作為方案分析的理由:(1)為其他備選方案提供一個基點(2)潛在的預算削減和預算的重新分配要求對不采取任何行動這一方案進行認真的分析(3)不采取任何行動的分析有助于澄清項目或政策的目標(4)它可以突出采取行動的必要性(或非必要性)(5)接受不采取任何行動可以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的可能性,承認問題界定的內在困難以及存在者問題沒有最優(yōu)解決辦法的可能性。(上接)2.快速的調查(quicksurveys)3.文獻評論(literaturereview)4.實踐經驗的比較(comparisonofrealworldexperience)5.被動的收集和分類(passivecollectionandclassification)6.類型學的發(fā)展(developmentoftypologies)7.類比(analogy)8.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9.對理想的比較(comparisonwithanideal)5.2.2設計與創(chuàng)造分析—綜合途徑亞歷山大提出了一種解決非常規(guī)或復雜問題的形式化程序或方法,要點是先將問題分解成其構成因素,分析這些構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再將這些部分重新組合起來而構成的一個解決方案。形態(tài)結構途徑
(morphologicalapproach)分析過程:(1)明確提出問題,并以公式表達(2)對能進入解中的全部參數加以鑒別,并說明其特性(3)由第二步鑒別過的全部參數構成一個多維矩陣(形態(tài)矩陣),該矩陣包含所有可能的問題(4)檢驗形態(tài)矩陣所有解的可能性,并對解能達到目標的可能性進行分析評價(5)對第三步鑒別出的最佳解,依照它們的可行性和所有的手段和方法,用另外的形態(tài)結構分析方法加以分析。3.可行性的處理
梅(PeterMay)提出了一種類似于上述兩種途徑的創(chuàng)造和設計備選方案的方法,即可行性的處理方法(feasiblemanipulation)。要點:可以對處理政策問題的各個方面進行一種較早的“可行性處理”檢驗,將這些可處理的變項結合成一個首尾一致的策略而設計出備選方案。4.修改現有的解決方法
放大、縮小、替換、結合、重組置放在不同的地點,改變時間、資金、組織改變決策點、影響點、風險管理5.2.3篩選方案的初步篩選不是進行全面認真的分析、評價,但仍然需要快速運用某些分析方法,如經驗分析、比較分析、抽象分析方案的初步篩選所考慮的因素包括成本、收益、實施條件、方案的敏感性等5.2.4若干應注意的事項不要過分依賴于過去的經驗不要急于批評別人的意見,不讓好主意溜掉避免過早鎖定問題定義避免過早形成偏好防止未經評估而排除備選方案注意在條件發(fā)生變化時,重新考慮以前被排除了的備選方案思考題備選方案為何重要?備選方案有哪些主要來源?結合實際,說明如何搜尋與發(fā)現備選方案舉例說明如何設計與創(chuàng)造備選方案如何對備選方案做初步的篩選?擬定備選方案應注意哪些事項?在上述案例中,肯尼迪政府是如何擬定應對古巴導彈危機的備選方案的?
第六章
未來預測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預測的概念、種類與意義預測的過程或程序預測的方法論基礎及其邏輯依據外推預測的技術及其應用理論預測的技術及其應用直覺預測的技術及其應用6.1未來預測概述6.1.1預測的概念、類型與意義什么是預測?預測是一種程序或方法,它依據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階段所掌握的關于政策問題、目標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識,對政策(方案)的未來前景作出估計、推測或判斷。2.預測的類型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按預測方法分為:技術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時間序列方法、因果模型根據預測要素分為:定型預測、定量預測定時預測、概率預測;直觀性預測、探索性預測、目標預測、反饋預測鄧恩關于預測的分類(1)推斷是一種把現在和歷史的趨勢擴展到未來的預測形勢,它根據來自于方法和類似情況的論證而得出正確的結論。(2)預言是一種建立在明確的理論假定基礎上的預測形式,這些假定可以采取理論定律、理論命題或類比等形式。(3)猜測是一種依據專家判斷而對社會狀況的未來做出判斷的預測形式。3.預測的意義(1)預測提供關于政策的未來變化及結果的信息。(2)預測是我們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結果,這同樣可以提高我們對未來社會狀況的控制能力。(3)由于關注未來,政策預測可能作為傳統(tǒng)的社會科學各學科的一種有益的補充。6.1.2預測的過程或程序預測目標,分析其所處的環(huán)境搜集與整理數據,編制假想腳本選擇預測方法,建構預測模型總結預測結果,編寫預測報告6.1.3預測的方法論基礎及其
邏輯依據趨勢外推(trendextrapolation)趨勢外推把過去觀察到的趨勢擴展到未來。它假定,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在未來也將會發(fā)生,只要沒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預而改變時間的進程。外推的邏輯—歸納推理過去的現象在1965-1973年間,美國聯邦機構從不到50個增長到350個所以預測的結果到2000年美國將會有600個聯邦機構由于在1974-2000年這一時期中新機構的每年平均增長將與1965-1973年這一時期是相同的因為過去觀察到的模式將會在未來重復出現2.理論假設(theoreticalassumption)
理論假設是系統(tǒng)地建構了的經驗上可以檢驗的系列定律和命題—它們基于另一個(些)事件而做出一個事件出現的預測。理論假設在形式上是因果性的,其特別作用是解釋和語言;它們以演繹邏輯為基礎,即一種從一般的陳述、命題或定理推出一系列的信息或結論的推理過程。理論預測的邏輯—演繹推理過去的現象從1950年開始,在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中政策分析者的數量顯著增加所以(可能地)預測的結果在未來的年代政策分析者的權力將比政策制定者的權利大由于在后工業(yè)社會中,專業(yè)知識是一種日益加強專家權力的稀缺資源因為社會問題的復雜性需要越來越多的專門知識3.靈通判斷(informedjudgments)靈通的知識指經驗、見識、靈感、直覺一類的知識,而不是靠歸納推理或演繹推理得來的知識。這種判斷通常是由專家或有識之士所表達的,并被用于理論或經驗數據缺乏或不充分的場合。靈通判斷的邏輯—回溯邏輯現象高速公路自動化的研究正在思想庫中進行所以(可能地)預測的結果在2000年將會出現適應裝有汽車自動駕駛儀汽車行駛的自動化高速公路由于科技專家具有取得突破的真知灼見因為科技專家具有這種靈通的經驗、知識或產生這種真知灼見的能力6.2外推預測外推預測方法或技術:6.2.1古典時間序列分析方法要點:將預測目標的歷史數據按照時間的順序排列成為時間序列,然后分析 它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外推預測目 標的未來值。時間序列的基本因素或變動形式:長期趨勢(seculartrend)(T)季節(jié)變化(seasonalvariation)(S)周期性波動(cyclicalfluctuation)(C)不規(guī)則變動(irregularmovement)(I)乘法模式:Y=T·S·C·I加法模式:Y=T+S+C+I6.2.2回歸分析方法
(regressionanalysis)線性回歸分析用回歸方程表明兩個變量(一個因變量和一個自變量)之間關系的方程式,稱為簡單線性回歸方程或模型。Y=a+bx兩個重要性質:離差消除、離差平方和最小求得直線回歸的函數方程Y=a+bx,有兩種方法:I.直接法II.間接法其中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非線性回歸分析(1)振動(2)周期(3)增長曲線(4)衰變曲線(5)“突變”6.3理論預測常見的理論預測技術:6.3.1理論圖示(1)收斂論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于因果關系的假設被用來支持一個結論或論斷的論證(2)發(fā)散論證:一個單獨的假設支持一個以上的結論或論斷的論證(3)系列論證:一個結論或論證被用作一個假設去支持一系列進一步的結論或論斷(4)循環(huán)論證:最后結論與該系列中的第一個結論密切相關6.3.2因果模式在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項之間的共同變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們的結果(效果)的一種反映。6.3.3回歸分析在理論預測中的應用6.4直覺分析6.4.1德爾菲技術(theDelphiTechnique)五個基本原則:(1)匿名性(2)循環(huán)反復(3)有控制的反饋(4)統(tǒng)計性的小組答案(5)專家共識德爾菲法的步驟(1)指示討論的問題,專家們提出各種附加的意見、項目和方案等(2)指示專家組對所預測問題的理解和看法(3)信息的多次反饋,以求得專家意見的收斂(4)做出最終評價,即取得較為一致的預測結果6.4.2交互影響分析
(cross-impactanalysis)預測程序:(1)利用專家的主觀判斷和估計(如德爾菲技術)應該考慮事件及其概率,并且確定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2)用矩陣的形式描述各種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用概率的變化表示各事件相互影響的強度,并分析各事件之間相互發(fā)生作用的時間。(3)根據各事件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修正各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并作出最后預測。6.4.3情景描述法情景描述預測的基本步驟:(1)確定預測主題(2)根據預測主題,尋找資料(3)尋找影響主題的環(huán)境因素(4)分析在不同影響領域主題實現的可能性以及突發(fā)事件的影響(5)對各種可能出現的主題狀態(tài)進行預測思考題什么是預測?政策未來預測的意義何在?簡述預測的過程及程序簡述外推預測、理論預測和直覺預測的方法論基礎舉例說明古典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回歸分析方法在外推預測中的應用在理論預測中如何應用理論圖示法和因果模式?舉例說明交互影響分析和情景描述法在直覺預測中的作用在上述案例中,蘭德公司是如何應用德爾菲技術進行預測的?
第七章
方案比較與擇優(yōu)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技術可行性的比較經濟可行性的比較政治可行性的比較行政可行性的比較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風險—效益分析方案抉擇中的決策方式7.1方案比較的內容7.1.1技術可行性的比較技術可行性(technicalfeasibility)標準測量備選方案或項目的結果能否達成預期的目標。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現有的技術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二是備選方案(在技術上)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政策目標。
技術可行性的一個主要標準是有效性或效能(effectiveness)。有效性標準的焦點是被提出的方案或項目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還包括這樣幾個重要的問題:政策或項目的影響是直接還是間接的、長期還是短期的、可量化還是不可量化的,以及充分的還是不充分的。7.1.2經濟可行性的比較
經濟可行性既指一項政策方案的執(zhí)行能獲得財經資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項目的執(zhí)行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經濟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測量方案或項目的成本和收益。當成本≥收益時,方案是可行的7.1.3政治可行性的比較政治可行性可細分為可接受性、適當性、回應性、合法性和公正性等方面(1)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既指確定一項政策是否可以被政治過程中的行為者接受,又指明確委托人和其他行為者是否樂于接受新政策。(2)適當性(appropriateness)與可接受性緊密相聯,因為它要回答的問題是政策目標與共同體或社會的價值觀是否相協(xié)調。(3)回應性(responsiveness)涉及目標集團對政策或規(guī)劃是否會符合其需求的認識。(4)合法性(legitimacy)(5)公正性(equity)馬杰(G.Majone)對政治可行性的定義:一個政策方案或建議是可行的,僅當它滿足所有相關的約束或限制。(1)可利用的政治資源的約束(2)與政策的利益和成本所允許的分配相關的約束(3)制度或體制所強加的約束7.1.4行政可行性的比較行政可行性的標準:權威制度承諾執(zhí)行人員的能力目標全體的支持財政資源7.1.5方案抉擇應注意的事項不要期望找到一種絕對優(yōu)勢的或完美的政策備選方案。不要把一項偏好的政策和一些“虛擬的”或“稻草人”式的備選方案對立起來。在你根據所有目標評價完所有的可選方案之前,不要有一個“特別喜歡的”備選方案。確保你的備選方案互相排斥。備選方案應當提供真正的選擇。應當避免“廚房水池”式的備選方案—也就是“做每一件事情”的備選方案。備選方案應當與可獲得的資源,包括司法權和可控變量一致。記住政策備選方案是具體的行動集。7.2方案比較的方法7.2.1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首先判斷完成一個特定項目的輸入因素需要多少錢,然后把貨幣價值分配到與項目相聯系的估算結果或者實際結果之中,最后計算出項目的效率。1.政策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概念2.成本與收益的不同類型(1)直接收益與成本、間接收益與成本(2)內部收益與成本、外部收益與成本(3)有形收益與成本、無形收益與成本3.成本—收益分析的步驟第一步:首先必須規(guī)定誰將為政策或項目投資,誰將從中受益。第二步:目標組確定之后,必須把輸入和輸出冠以貨幣價值。第三步:大多數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得不對一段時間之后的費用和效益(打折扣)第四步:成本—效益分析的最后一步是計算成本—收益率鄧恩概括成本—效益分析任務與過程任務說明問題構建通過確定目的、目標、備選方案、標準、目標群體、成本和收益來闡述問題明確目標把一般目的(目標)轉換成既具體又可衡量的目標明確備選方案從問題階段確定的多個潛在方案中選出少量最重要方案信息的搜索、分析和解釋找到、分析并解釋所需信息以預計具體方案的結果明確目標全體和受益人列出作為行動目標的所有群體(利益相關者)估計成本和收益估計備選方案中每一類成本和收益的貨幣價值成本和收益折現把貨幣成本收益根據具體折現率轉換成目前的價值估計風險和不確定性使用敏感性分析等方法估計未來要發(fā)生的收益、成本概率選擇決策標準在下面標準中選擇:帕累托改進、凈效率改進、分配性改進、內部回報率建議選擇最合理的方案,考慮對李德道德或因果的假設4.成本—效益分析的技術貼現法(1)凈現值法(用NPV表示)(2)內部收益率法7.2.2成本—效能分析什么是成本—效能分析成本—效能分析的要點是根據方案或項目的預期結果的成本與效能,來評估每種方案或項目的效果。成本—效能分析的特征(1)由于它避開了用貨幣形式來計量受益的問題,因而比成本—效益分析更容易應用(2)集中體現了技術理性,因為它試圖在不把政策的結果與全面經濟效率或社會總體福利相聯系起來的情況下,決定政策方案的效用(3)由于很少依靠市場價格,它因此很少依賴私營部門利潤最大化的邏輯(4)特別適于分析外部性和無形的成本或收益,因為這些影響都很難用貨幣衡量(5)通常用來解決固定成本或固定效能問題,而成本—效益分析通常解決變動—成本—變動—效能問題2.成本—效能分析的步驟和形式步驟:首先,確定決策目標;其次,以貨幣為統(tǒng)一尺度,分別計算出各備選方案的各種有形費用并加總;最后,按照費用的高低順序排序,以供決策者選擇3.成本—效能分析法的作用與局限性7.2.3風險—效益分析第一階段:風險評估(1)辨認危害的過程(2)有毒物質泄漏對人體影響的評估(3)對劑量反應的模型設計(4)對整體風險的特征概括第二階段:成本—效益分析7.3方案抉擇7.3.1決策方式全體一致規(guī)則(unanimityrule)缺點:(1)決策成本過高(2)鼓勵“策略行為”
討價還價棄權2.過半數規(guī)則(majorityrule)特征:(1)決策效率高(2)“少數服從多數”缺點:(1)“多數剝削少數”(2)決策結果未必可靠(3)投票悖論7.3.2投票悖論孔多塞悖論(condorcet’sparadox)在只存在兩個備選方案時,多數票規(guī)則是有效的;而當面對三個或更多個的備選方案時,多數票規(guī)則便會顯得不那么有效,通常會出現循環(huán)投票現象?!把h(huán)”能否消除?
當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單峰值性偏好”(single-peakedpreference)時,“循環(huán)”就會消失。所謂“單峰值”,就是偏好只有一個峰值,在峰頂(最優(yōu)偏好)的兩邊,對其他備選方案的偏好持續(xù)下降。2.阿羅悖論(Arrowparadox)如果我們派出了人際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個相當廣的范圍內對任何個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義,那么把個人偏好總合為社會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強加的,要么是獨裁的。上述結論建立在社會選擇的兩個公理與民主決策方式所需滿足的五個條件之上:公理1連貫性(connectedness)公理2傳遞性(transitivity)條件1選擇的非限制性條件2集體選擇的非反常性條件3不相關方案的獨立性條件4公民的至上性條件5非獨裁性7.3.3過半數規(guī)則的變異形式假定需要從一張M個候選人組成的名單中選出一個人(M>3),那么有以下形式:過半數規(guī)則占多數規(guī)則孔多塞標準(Condercetcriterion)博爾達計數(Bordarule)淘汰計數(exhaustivevoting)贊成投票(approvalvoting)7.3.4決策方式的改進公共選擇學者論投票方式的改進
布坎南、塔洛克(Tullock)認為,當人們選擇投票方式和規(guī)則時,他就會選擇那種給自己帶來的外部成本與決策成本都最小的方式和規(guī)則,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需求顯示過程(demand-revealingprocess)(2)投否決票(votingbyveto)2.作為一種決策方式的民主
集中制的完善首先,必須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前提是必須充分發(fā)揚民主,只有在充分發(fā)揚民主的基礎上才具有正確的集中。其次,借鑒現代決策科學的理論及方法,實現民主集中制決策體制及其運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最后,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決策體制及原則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思考題什么是技術可行性?如何進行技術可行性比較?什么是經濟可行性?如何進行經濟可行性比較?什么是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為什么要作這兩種可行性的比較?舉例說明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和風險—效益分析方法的應用。方案抉擇中的決策方式有哪幾種基本形式?它們各有什么優(yōu)缺點?在上述案例中,美國戰(zhàn)略是由儲備規(guī)模是如何確定的?
第八章
政策執(zhí)行與監(jiān)測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政策執(zhí)行研究的興起政策執(zhí)行的若干理論模式影響政策有效執(zhí)行的諸因素政策工具的特性與分類政策執(zhí)行中的工具選擇政策監(jiān)測的含義及種類政策監(jiān)測的地位和作用政策監(jiān)測的方式及技術8.1政策執(zhí)行的基本理論什么是政策執(zhí)行?普雷斯曼和韋達夫斯基認為,執(zhí)行是在目標的確立與適應于取得這些目標的行動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過程。政策執(zhí)行是政策執(zhí)行者通過建立組織機構,運用各種政策資源,采取解釋、宣傳、試驗、實施、協(xié)調與監(jiān)測等活動,將政策觀念形態(tài)的內容轉化為實際效果,從而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活動過程。8.1.1政策執(zhí)行研究的興起政策執(zhí)行研究被忽視的原因如下:(1)一個天真的假定—執(zhí)行過程是簡單且人所共知的,并沒有什么值得學者關注的大問題。(2)以計劃—項目—預算(PPB)為焦點—強調權威決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層次”官員對執(zhí)行過程負責。(3)任務的困難—從方法論上看,執(zhí)行過程涉及嚴重的邊界問題,往往難以界定相關的行動者。(4)時間和資源的巨大消耗。政策執(zhí)行研究的途徑“自上而下”(top-bottom或top-down)途徑,或稱為“政策制定者透視”途徑?!白韵露稀保╞ottom-top或bottom-up)途徑?!罢?行動連續(xù)統(tǒng)”(policy/actioncontinum)工具選擇途徑(instrument-choice)各種執(zhí)行理論(1)行動理論(2)組織理論(3)因果理論(4)管理理論(5)交易理論(6)系統(tǒng)理論(7)演化理論8.1.2政策執(zhí)行的若干理論模式過程模式政策制定的過程執(zhí)行機構目標群體環(huán)境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政策反饋建制處理緊張2.互動理論模式政策執(zhí)行相互調適過程政策執(zhí)行者調適政策受影響者相互調適部分政策環(huán)境因素反饋3.博弈模式尤金·巴達克(E.Bardach)把政策執(zhí)行過程視為一種賽局,包括下列因素:(1)政策執(zhí)行人員,即參賽者;(2)利害關系;(3)策略與技術;(4)競賽的資源;(5)競賽規(guī)范(取勝的條件);(6)公平競賽的規(guī)則(即不得作弊);(7)競賽者之間信息溝通的狀況;(8)所得結果的不穩(wěn)定程度。4.循環(huán)模式擬定綱領分配資源
執(zhí)行原則合法原則理性官僚原則共識原則監(jiān)督過程環(huán)境條件1.目標顯著性2.程序復雜性3.可利用資源的性質與層次5.系統(tǒng)模式組織間的溝通與強化行動執(zhí)行機構的特性經濟與政治環(huán)境標準與目標資源執(zhí)行人員的意向政策6.綜合模式
影響政策執(zhí)行各個階段的因素,最主要可分為三大類:(1)政策問題的可辦性(2)政策本身的規(guī)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變數政策執(zhí)行過程及其構成因素政策問題的特性1.政策問題的性質2.目標團體行為的多樣性3.目標團體人數4.目標團體行為需要調適量政策本身的因素1.政策的正確性2.政策的具體明確性3.政策資源的充足性4.政策上安排執(zhí)行機關與人員政策以外的因素1.目標團體的服從2.執(zhí)行人員的素質與工作態(tài)度3.執(zhí)行機關的特性4.機關組織間的溝通與協(xié)調5.政策監(jiān)督6.政策環(huán)境政策執(zhí)行8.1.3影響政策有效執(zhí)行的諸因素(參考上圖)政策問題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資源的充足性政策環(huán)境8.2政策執(zhí)行中的工具選擇8.2.1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徑工具主義過程主義權變主義建構主義從第一個到第四個途徑的演變使得政策工具的“工具性”特征重要性程度越來越低。8.2.2政策工具的特性定義:一個行動者能夠使用或潛在地加以使用,以便達成一個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政策工具既被界定為一種“客體”(object),也被界定為一種“活動”(activity)。8.3.3政策工具的分類政策工具物品/行動工具供給系統(tǒng)直接行政物品或服務直接提供政府當局社會管制禁止規(guī)則政府當局或管制者經濟管制公平價格進入和比率控制管制委員會合同物品或服務合同和現金給付商業(yè)和非營利組織撥款物品或服務付款或現金支付下級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直接貸款現金貸款政府當局貸款擔?,F金貸款商業(yè)銀行保險保護保險政策政府當局稅式支出現金和激勵稅收稅收系統(tǒng)收費用者付費財務罰款稅收稅收系統(tǒng)債務法社會保護侵權法法院系統(tǒng)政府公司物品或服務直接提供或貸款準公共機構憑單制物品或服務消費補貼政府當局8.2.4政策工具的選擇影響工具選擇的因素:政策目標工具的特征工具應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選擇意識形態(tài)8.3政策執(zhí)行中的監(jiān)測8.3.1政策監(jiān)測的定義及種類政策監(jiān)測是用來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結果信息的一種分析程序,或者說是測量和記錄政策運作信息一類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說明和解釋政策執(zhí)行情況以及評估其執(zhí)行效果,以保證政策的有效執(zhí)行,促進既定政策目標的實現。政策監(jiān)測的種類:(1)事前監(jiān)測(2)事中檢測(3)事后監(jiān)測8.3.2政策監(jiān)測的地位和作用政策監(jiān)測的地位政策監(jiān)測既是政策分析的一種程序,也是政策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政策監(jiān)測的作用(1)監(jiān)察(2)審計(3)核算(4)解釋8.3.3政策監(jiān)測的方式及技術監(jiān)測方式控制類型所需信息類型社會系統(tǒng)核算定量任何可獲得的/最新的信息社會試驗直接控制和定量最新信息社會審計定量和/或定性最新信息綜合實例研究定量和/或定性可獲得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統(tǒng)————————————績效檢測系統(tǒng)————————————思考題簡述政策執(zhí)行在政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響政策有效執(zhí)行有哪些主要因素?應如何對政策工具加以分類?在政策執(zhí)行中如何進行工具選擇?什么是政策監(jiān)測?它在政策過程中有何作用?政策監(jiān)測有哪些基本方式及技術?在上述案例中,你認為應該如何加強對“促進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的若干意見”政策的執(zhí)行尤其是“就業(yè)率”統(tǒng)計方面的監(jiān)測?
第九章
結果評估
公共政策學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重點問題政策評估及其意義政策評估面臨的困難政策評估的過程政策評估的八種模式政策失敗的一般原因前后對比法實驗和準實驗模型影子控制法9.1政策評估概述
政策評估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政策的效益、效率及價值進行判斷的一種評價行為,目的在于取得有關方面的信息,作為決定政策變化、政策改進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據。政策評估的分類美國評估研究協(xié)會的分類
前端分析、評估性測定、過程評價、效力評估(或稱影響力評估)、問題監(jiān)控、元評估(或稱綜合評估)美國社區(qū)服務管理局的分類方案影響評估、方案策略評估、方案監(jiān)控9.1.2政策效果的多樣性政策效果包含的內容有:政策預定目標的完成程度政策的非預期影響政府行動引起的環(huán)境變化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政策效果的分類直接效果附帶效果意外效果潛在效果象征性效果9.1.3政策評估的意義政策評估是檢驗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徑政策評估是決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據政策評估事合理配置資源的有效手段政策評估事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9.1.4政策評估面臨的困難政策評估的不確定性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政策資源的混合和政策行為的重疊政策行動與環(huán)境改變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易確定評估信息和評估經費缺乏有關機構和人員的抵制9.2政策評估的過程和模式9.2.1政策評估的過程準備階段包括(1)確定評估對象(2)制定評估方案(3)挑選和培訓人員(1)利用各種調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執(zhí)行、政策影響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2)綜合分析政策信息。(3)綜合運用適合的評估方法,對政策進行評估,得出結論。2.實施階段3.結束階段首先,要自我檢驗統(tǒng)計分析評估信息所得出的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其次,讓評估結論與政策設計者、決策者、執(zhí)行者、參與者會面,以便發(fā)揮評估的診斷、監(jiān)督、反饋、完善和開發(fā)功能,提高政策的科學性。9.2.2政策評估的八種模式評估模式效果模式經濟模式職業(yè)模式目標目標達成模式附帶效果模式結果—無目標評估模式系統(tǒng)單元—綜合評估模式顧客的關心—顧客導向模式利益相關者的關心等利益相關者模式(北美)政策委員會(瑞典)生產率模式—生產率模式效率模式成本—利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1.效果模式(1)目標達成模式目標達成評價。結果與政策目標是否一致影響評價。結果是不是由政策所造成優(yōu)點:I.體現了民主II.提供客觀的評估標準III.具有簡單性目標達成模式的缺點忽略了成本在目標不清的情況下難以運用不考慮意料之外的結果忽視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隱秘議程的作用忽視實施過程(2)附帶效果模式附帶效果模式正好解決了目標達成模式的“困境”,即關注非預期的、預料之外的政策效果。(3)無目標模式評估者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觀察政策實施,然后找出所有相關的效果。(4)綜合評估模式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公共政策可分為“投入”、“轉換”和“產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中又區(qū)分了描述和判斷兩個范疇,其中描述范疇又細分為意圖和觀察,判斷則分成標準和判斷。(5)顧客導向模式顧客導向模式將政策干預對象的目標、期望、關心甚至需要作為評估的組織原則和價值準則。核心是項目能否使顧客的關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滿足。最大優(yōu)點在于體現了民主和參與。(6)利益相關者模式利益相關者是指所有對政策的目標和執(zhí)行感興趣,并對其具有影響的團體和個人。包括:I.目標群體II.直接受益者III.直接管理者IV.資源提供者V.外部咨詢顧問、供應商以及其他對計劃/項目提供支持的人或機構VI.在本計劃/項目環(huán)境中可能受到計劃/項目結果影響或對其感興趣的其他機構利益相關者模式的優(yōu)點知識性應用性目標管理型2.經濟模式(1)生產率模式準則:I.過去II.國內比較III.國際比價IV.水準基點V.目標VI.顧客期望VII.利益相關者期望VIII.職業(yè)準則IX.最小化X.最優(yōu)化(2)效率模式3.職業(yè)化模式職業(yè)化模式指職業(yè)人員根據他自己的價值準則和執(zhí)行的質量標準來評估其他人員的執(zhí)行情況,主要是同行評議。9.2.3政策失敗的一般原因政策投入不夠目標團體不配合政策本身的問題(1)政策在目標、內容和管理上彼此沖突(2)有些問題紛繁復雜,解決難度大(3)政策超前或滯后4.解決某些問題的代價大于利益5.外在因素的干擾9.3政策評估的方法模型主要對象一致意見方法論產出典型問題系統(tǒng)分析經濟學家、經理目標、已知原因和效果、定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 臘八粥 說課稿-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001
- 2024年五年級數學上冊 3 小數除法7課時 循環(huán)小數配套說課稿 新人教版
- 2025工礦產品買賣合同
- 2025同村土地承包合同
- 2025學校食品供貨合同簡單版樣本
- 2025版集體勞動合同范文
- 2025加盟經銷合同范文
- 6-2《插秧歌》說課稿及反思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 2023九年級數學上冊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3 因式分解法第2課時 選擇合適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說課稿 (新版)湘教版
- 軟膜天花施工方案
- 2025年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政治-湖北省湖部分名校(云學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1月聯考試題和答案
- 行政單位會計核算職責(4篇)
-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
- 2025年春新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
- 2025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jiān)管中心招聘5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私域電商行業(yè)市場運行態(tài)勢、市場規(guī)模及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
- 財務核算管理制度
- 2024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弱電智能化勞務分包合同
- 電網調度基本知識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