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齊物問題討論_第1頁
今本齊物問題討論_第2頁
今本齊物問題討論_第3頁
今本齊物問題討論_第4頁
今本齊物問題討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史 張摘要:傳統(tǒng)觀點認為,莊子行文極具跳躍性,缺乏邏輯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5656中跳躍性最強也是最晦澀深奧的篇目之一。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詞語訓詁竹簡形制上的證明,565呂6等先秦典籍中搜羅的旁證,可以看出原文本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非常清晰的。之所以形成前后語意不相連的現(xiàn)象,56文本在流傳過程中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錯簡,并經(jīng)歷了漢代與西晉兩次重大的編輯所致。采用語言邏輯分析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文本給予修復。關鍵詞5齊物論6;錯簡前人對今本5莊子#齊物論6文本的疑議由來已久,但提出的多是只鱗片爪式的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以下幾種(按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可乎可不可乎不可0王叔岷說此二句疑當在下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01王先謙說/-惡乎然.以下又見5寓言6篇。此是非可否并舉以5寓言6篇證之-不然于不然.下似應更有-惡乎可?可于可。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四句,而今本奪之0o/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0幾句二十字,素來不好理解,嚴靈峰認為是孱入的注文,應該刪去,陳鼓應5莊子今注今譯6采用了這個意見?。陸德明的5經(jīng)典釋文6里提到,班固說/夫道未始有封0?;子的手筆?,褚伯秀5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6引呂氏注附后說:/-化聲之相待.至-所以窮年也.合在-何謂和的這些零星問題,也并沒有提出強有力的論據(jù)。作者簡介:張浩,北京董氏大杏林養(yǎng)生技術有限公司職員(北京100040) 王叔岷5莊子校詮6,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2 5莊子集解6,987年第6 5道家四子新編6,977年536?陸德明5經(jīng)典釋文6,北京中華書局,983年,363?張恒壽5莊子新探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983年,第 54頁?褚伯秀5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6卷四5文津閣四庫全書635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88 5道教史6,,2008年,60在對5齊物論6一文進行解構(gòu)之前,有必要指出原文本段落劃分上的一個謬誤:在傳世的各個版本中既使我與若辯矣0以下均被劃在了瞿鵲子、長梧子的對話中是不正確的。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上述的前后兩段內(nèi)容、風格不同,人稱上也不一致。從內(nèi)容上看,問話的中心是/圣人處世之道0,是較為抽象的話題,相對應的,回答的上半段也是很籠統(tǒng)的描述,講的意象意味十足,語言風格則筆法含蓄,其中又有/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0,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0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0等譬喻的運用而/既使我與若辯矣0以下討論的則是要不要辯論0的具體問題且句式齊整描寫鋪陳表達直接完全是劍拔弩張的辯論氣氛,前后兩部分內(nèi)容、風格迥異。用詞規(guī)律上,這段對話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使用了大量不同的第一、二人稱代詞,其中長梧是豐富多樣的但像本段這樣使用大量不同的人稱代詞又是否正常呢為了尋找5莊子6里第一、二人稱代詞在對話中出現(xiàn)的規(guī)律,我們統(tǒng)計了今本里出現(xiàn)的所有對話,共計79段:7412232313324313222222123232222(3(2(223322(2(2323242422223213312(2411(2412412332322(2(22其值得注意的是,除此段外,在5莊子6所有的單次發(fā)言中,4個,因而長梧子發(fā)言中出現(xiàn)的7個不同代詞顯得極其反常。對這些人稱代詞再作進一步分析還可發(fā)現(xiàn)在既使我與若辯矣0之前長梧子自稱予0稱瞿鵲子為女0汝0而既使我與若辯矣0以下人稱則變成了我0吾0和若0而0。以既使我與若辯矣0為界限上半段中予05女04次下半段中我0和若014次雖然上述人稱代詞出現(xiàn)頻率非常之高,但上下兩部分卻沒有發(fā)生混用,它們之間的差異涇渭分明。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瞿鵲子問乎長梧子0和/既使我與若辯矣0是獨立的兩個章節(jié),應該予以糾正。而這個謬誤的更正,將導致原篇文本結(jié)構(gòu)的斷裂,對本篇重構(gòu)意義重大。行闡發(fā),但我們認為/以明0與其說是哲學問題,毋寧說是文本問題。郭象注:/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林希逸說人之所非我以為是彼之所是我以為非安得而一定?若欲一定是非,則須是歸之自然之天理方可。明者,天理也。故曰-莫若以明.0o,任繼愈說:/莊子在這里講的-莫若以明.就是-莫能以明.。莊子以取消回答作為答案,以否認認識作為認識。0?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闡釋讓每位后來者都望而生畏而諸多解釋的存在也說明目前還沒有令為了全面地考察/明0字在上古時期的用法,我們對5莊子6中所有的/明0字的用法做了一個歸納今本中共出現(xiàn)124處明0字除去明日0等重復表達外80處不同表述的/明0字:出處(篇名包含/明0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道流而不明居,君子不友,鑒明則塵垢不止,其聲揮綽,消息滿虛,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目如明星,明者唯為之使,今合) 5莊子集釋6,北京中華書局,96年,65 林希逸5南華真經(jīng)口義6,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26 5莊子集解6,北京中華書局,987年,第4?唐君毅5中國哲學原論6導論篇,,2005年,第54 5中國哲學史6,963年,第6天道天天天胠天天道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配神明醇天地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天地固有常矣,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墮肢體黜聰明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義之行,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雖通如離朱,而且說明邪是淫于色也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年齒長矣聰明衰矣目徹為明,耳徹為聰耳目鼻口皆有所明有人于此向疾強梁物徹疏明明此以南鄉(xiāng),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論人之難說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達明乎人,明乎鬼者,明于天通于圣,

明察(視力好明白(懂得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今汝飾知以驚愚,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汝必躬服仁義,明晰(清楚顯則明,萬物一府,故形非道不生,夫明白入素,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義明而物親,滑欲于俗思,夫自細視大者不盡,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賢圣不明,內(nèi)圣外王之道,其實對于以明0莊子已經(jīng)在文中給出了一個明確的解釋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0只是由于年代久遠,語言演化過程中部分詞義(本句中是/庸0字)發(fā)生了變化,導致了偏離原義的庸0字成玄英疏庸用也。0可能是覺得不好理解串講的時候他又說用而忘用寄用群材01分明是把它訓成了常0。后來的注家雖然不明言卻基本上沿用了常0的解法,如王先謙說/唯達道者能一視之,為是不用己見而寓諸尋常之理0但此處把/庸0訓成/常0是不妥的。5說文出處(篇名包含/庸05釋文6李云:庸用也;詎何也;彼兀者也,而王先生,成玄英5疏6:庸常也。5釋文6崔云庸,行乎無名者,成玄英5疏6:庸欲惡去就于是橋起,成玄英5疏6:庸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成玄英5疏6:庸郭慶藩5郭慶藩5莊子集釋6,北京中華書局,9672從5說文6及上面引述原文的語句中可以看出,相對于后世/庸0字罕用作/用0,庸0字作用0講是很常見的而且原文中明明白白寫著庸也者用也0所以庸0,,,,,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1句可以看出以明0是一種辯論是非0或理解是非0的技巧2句中傳遞出的信息是以明0和是非有關3句說明/以明0的特征是/在不用中寄寓了用0即從形式言辭上看用到了但實際上沒有用4句對為是不用而寓諸庸0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指出它的作用是適得而幾矣0即/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5句,其中的/非0字也需要詳加討論。以/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0為例在這句話中共出現(xiàn)了三個非指0但這三個非指0的含義是不同的第一個和第三個非0是表判斷的動詞意為不是0用作謂語第二個非0在這兒用作定語意為不是,的0非指0是一個詞組意為/不是指的東西0現(xiàn)代漢語中類似的用法有/非金屬0/非晶體0等而且還可以從,/非0字含義澄清以后,5句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用-指.來說明-指.不是-指.不如用-不是指的(東西).來說明-指.不是-指.;用-馬.來說明-馬.不是馬.,不如用-不是馬的(東西).來說明-馬不是-馬0雖然大家辯論的是指0和馬0的問題卻不糾纏于指0和馬0的概念而以非辯論的主體,而只是寓意其中,來幫助理解,正是/為是不用而寓諸庸0/在不用中寄寓了用0。至此以明0的輪廓已經(jīng)逐漸清晰但出于慎重還需要更多的證據(jù)來支持我們的論斷4句的相關描述,則可以印證我們對于/以明0的推測,該段語句摘錄如下: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已,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厲與西施,恢恑憰怪0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前者如今本中的下列用法:,字在正文中是沒有出現(xiàn)的,不獨5莊子6,先秦典籍,都沒有在舉實例中出現(xiàn)/舉0字。就此處而言,按照前面對/舉0字的分析如果討論的是/-莛與楹.等幾個例子0那么完全沒有必要用到/舉0這個字,因為聯(lián)系上文可以直接表述為/故為是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0(陳鼓應5莊子今注今譯6的譯文表述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沒有把舉0字翻譯出來。如果討論的是舉0這種修辭手法本身那么可以看到在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0的過程中,/莛0/楹0厲0/西施0/恢0恑0/憰0怪0并未在實際中出現(xiàn),而只是被論者拿來舉例0,以說明論者所要闡述的道理,在不用中寄寓了用0。之所以能用莛0或楹0來申說,是因為/舉0這種手法的原理就是/道通為/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5墨子#小取6)前兩者是舉0的定義和描述指出舉0就是以實物來舉例后者則是辟0的定義譬喻就是示例來說明問題,巧合的是在這句中也出現(xiàn)了/以明0二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學術爭鳴的時代環(huán)境下對于學者們而言辯論是家常便飯而譬喻0的使用,在先秦的各種典籍中都有詳盡的記載,下僅舉幾例:公孟子曰無鬼神0又曰/君子必學祭祀0子墨子曰/執(zhí)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05墨子#公孟6)1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0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0(5孟子#告子上6)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0王曰:/諾0明日見,謂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0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則諭乎?0王曰/未諭也0/于是更應曰:-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則知乎?0王曰/可知矣0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0王曰:/善0(5說苑#善說6)比譬喻也是他們自覺運用的一種手法,而在惠子和梁王的談話中,惠子還對譬喻的目的和作用做了根據(jù)以上推導可以看出/以明0就是/以之明0或/以此明彼0換句話說就是類比譬喻之類的論述方法。而之所以造成讀者不能理解它的含義,是因為流傳過程中發(fā)生錯簡,描述/以明0前文中我們討論了/以明0及這個千古懸疑的成因,但錯簡的修復歸位也是非常棘手的一件事兒,因為如果文本修復是僅憑語感或文意,卻缺乏證據(jù)支持,那么做出的結(jié)論仍然是難以令人信服層嵌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即前后文之間相關聯(lián)的詞句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而這種特殊的寫作方式又不僅僅是一個孤例,在先秦諸子著作中,5呂氏春秋6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形式上都深受莊子的影響,經(jīng)過對照我們發(fā)現(xiàn)5呂氏春秋6的重己0勸學0侈樂0節(jié)喪0知度0等多篇議論文也全部或部分采用1/以明0手法的源頭,筆者認為應該追溯至墨子5墨子6中有多篇記載了墨子的言論,從中可以看出墨子非常善于用設喻來表倕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愛昆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達乎性命之情也。不達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師者之愛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聾者之養(yǎng)嬰兒也,方雷而窺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別也。未始有別者,其所謂是未嘗是,其所謂非未嘗非。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大惑。至于如此行文的好處則是這種層層推進的論說結(jié)構(gòu)可以使敘述語氣上更緊湊邏輯結(jié)構(gòu)上嚴密周詳,不給論敵可乘之機。能夠訂正原文中的其他錯簡。下面是整理過的文本,為便于核對,相關聯(lián)的詞句都加了著重號1: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0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0子游曰:/敢問其方0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刁刁乎?0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0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0(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耶?其以為異于彀音,亦有辨乎,其無辨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說明一道0和言0是本篇的核心議題,圍繞著/道0和/言0本文展開了大量論證,而明顯的,在篇首南郭子綦對/吹0的論述后,原文本中缺失了一個承上啟下的環(huán)節(jié),括號內(nèi)的文字正是這缺失的一環(huán)/夫言非吹也0一句接上文關于/吹0的談話而末句/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0接下文/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0切入本文主題,開始探討道0和言0的問題。如果把文中包含道0的部分語句摘錄出來按在文中出現(xiàn)的順序重排后的順序做一排列則可以看到這樣的敘述也符合一般語言邏輯規(guī)律:從提出問題到得出結(jié)論,ab到g是一個較完整的論述過程。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以王先謙5以王先謙5莊子集解6(北京中華書局,987年)為底本,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尚渭盒?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悅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也。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1。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o(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說明二從承啟關系上看這樣是符合邏輯的表述方式前句結(jié)合是非0的議題以故有儒墨之是非0之句提出/以明0的概念,下句則舉/以指喻指之非指0之例進行講解,給出/以明0的定義。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珊蹩?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已。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0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0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原文此處有/故曰莫若以明0,當為摻入的注文, 此句/是0原作/知0,據(jù)陳鼓應5莊子今注今譯6改,參見陳鼓應5莊子今注今譯6,北京中華書局,983原文此處有/故曰莫若以明0,當為摻入的注文,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圣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園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0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0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0曰:/吾惡乎知之?0/子知子之所不知邪?0曰:/吾惡乎知之!0/然則物無知邪?0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 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 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0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0瞿鵲子問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圣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0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湣,以隸相尊。眾人役役,圣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0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蝮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0見說明三)說明三:按呂氏的意見修復錯簡后,這段話雖然文氣相連,但意思卻不明晰,令人費解。進一步修復的依據(jù)隱藏在/若其不相待0一句里。首先,/待0字是連接上下文的線索,而在/罔兩問景0一段里/待/字出現(xiàn)了3次。其次,關于/其0字,以往注釋家們把它默認成了助語辭,但這樣解釋是不妥其0字的正解應作指代詞用指代錯簡罔兩問景0中的影子,意思是說語言就如同影子一樣隨時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由于本篇歷來被認為是5莊子6的核心篇目,因此許多妙處微旨都已被前代先賢所闡發(fā),在此僅對篇章結(jié)構(gòu)及前人未曾提到之處進行闡述。本篇的核心議題是/道0和/言0,這是循著當時盛行的在篇首南郭指出天籟吹物,聲由自取。然言論萬端因何而起?如同我們奇妙的身體,其中的道理難以捉摸,屬于人類未知的領域,但無論我們認識正確與否,并不影響客觀存在。雖然未知不能知曉,但我們可以從已知推論未知,這就引發(fā)了無窮的/是非0。辯論是非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明0,而/以明0的原理則是萬物相通為一。古人知止其所不知,今人則不免偏執(zhí)一理而自以為成。那么,我們立論的客觀基礎真的存在嗎?何況大家辯論了半天,卻沒有一個評判的標準。所以干脆不要辯論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中,工程師們通過畫流程圖來表達設計思想,借鑒一下這個做法,我們把本文由上圖可以看出由/吹0切題后從/言0出發(fā)又回到了/言0最后得出結(jié)論是/無辯0全文的主在戰(zhàn)國時期許多學者提到了環(huán)05墨子經(jīng)上6環(huán)俱柢。05荀子王制6始則終終則始,若環(huán)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0他們注意到/環(huán)0的結(jié)構(gòu)處處相同,既沒有開始,又沒有結(jié)束。莊子也借鑒了/環(huán)0這種始終無端的結(jié)構(gòu)并在書中反復提及在5寓言6篇中他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0萬物以不同形態(tài)相互轉(zhuǎn)變,他們之間如同/環(huán)0一樣,彼此的界限難以厘清。而本文則提到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0關于這句話的含義蔣錫昌說/-環(huán).者乃門上下兩橫檻之洞,,所以承受樞之旋轉(zhuǎn)者也。樞一得環(huán)中,便可旋轉(zhuǎn)自如,而應無窮。此謂今如以無對待之道為樞,使入天下之環(huán),以對一切是非,則其應亦無窮也。01蔣氏所謂的/無對待之道0顯然是希望與莊子/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0的說法5莊子#天下6)相一致。但是裝聾作啞、默然待之的/無對待之道0也與莊子原意有所差異因為眾所周知莊子還評、責備之意據(jù)此不譴是非0就不是不發(fā)表意見而是不發(fā)表否定意見在莊子看來彼爭論是非之人,不過是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自然都有/是0的一面,如果表示贊同則不會出現(xiàn)紛爭,只法就是一味地是0是不是、然不然0進而廣之不僅對于辯論雙方來說都是贊成的態(tài)度而且隨著萬物之環(huán)的轉(zhuǎn)動樞0所對應的每一部分都是是0對當是0的對立面非0不再存在時就是彼是莫得其偶0了。鑒于此我們認為寫作方式上這個環(huán)0的布局也許是莊子有意而為而不只那么幾段對話的定位就顯得極其模糊了故昔者堯問于舜0嚙缺問乎王倪0瞿鵲子問于長梧子0三章在原文本中占據(jù)了很大篇幅從流程圖上看是節(jié)外又生了幾枝給人的感覺好像一個五官端正的人,脖子上卻長了三個大個的肉瘤子一樣;而且,由于本文是說理性質(zhì)的文章,如果鋪陳太多反倒傷了文氣,有添足之嫌,所以本文除了篇首入題的南郭對話外,穿插在文中/朝三暮四0和/罔兩問景0兩段均言簡意賅,沒有過多的描述性語言,但是/嚙缺問乎王倪0/瞿鵲子問于長梧子0等兩章的對話則多形象化的語言,極盡鋪陳之事,風格與全篇不協(xié)調(diào),有喧賓奪主的嫌疑;更為重要的是,這三段不僅內(nèi)容上缺少與主題相關的/道0與/言0的描述而且形式上也沒有其他各段的特征前后文之間相關聯(lián)的詞句,因此可以斷定這三段對話是孱入的章節(jié)o。至于夢蝴蝶一節(jié),雖然該章含義模糊,卻絲毫無關/道0與/言0的主題,與全篇意旨不符,應該也首先看夫道未始有封0章。前文已經(jīng)提到陸德明指出班固說此章在外篇0但歷來對這句話的理解也不一致。章炳麟說:/崔云:-齊物七章,此連上章,.然則此自別為一章0?蔣錫昌說:/謂-班固說在外篇.者乃言班固本此章亦在本篇,但班固驗之于義,以為應在外篇也。0?張恒壽先生則認為,此章并非莊子自作,原因是/顯然這是調(diào)和儒道思想的議論。不但-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一類話和5齊物論6主要思想相反而所說-圣人.一詞亦和莊子以及一般道家的圣人很不相類0。此外5齊物論6各章都用譬喻、象征的手法表現(xiàn)其哲學思想0而這一章卻是用了概念化的語言,建立鄭重的議論,排列了八種名相,稱為八德,又引證5春秋6,稱述先王,了無所謂-以天手筆0。他還指出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0的出處是5天地6篇的諄芒將東之大壑0章而諄芒將東之大壑0章明顯不是莊子親筆?。 5莊子哲學6,988年第3 張恒壽先生就內(nèi)篇曾經(jīng)指出/內(nèi)篇一部分題目中暗示的政治目的,和劉安及其門客的政治野心相合0,/其實即在5莊子內(nèi)篇6這樣脫離現(xiàn)實的內(nèi)容中,編者也沒有放棄羼改辭句表達政治目的的企圖0聯(lián)系/故昔者堯問于舜0章/德之進乎日者0之類的描述,則此章由劉安及其門客孱入的可能性比較大。參見張恒壽5莊子新探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983年,第33 35頁。 章炳麟5齊物論釋6,見王元化編5近人學術述林)))章太炎學術論著6,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998年,306?蔣錫昌5莊子哲學6,,988年,第49 張恒壽5莊子新探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983年,第 54頁我們認為,將/夫道未始有封0章視為一個整體也并不合適。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此章是由三部分拼湊起來的,/夫道未始有封,,有不見也0為一節(jié),這部分的鑒定,除了張恒壽先生提到的思想內(nèi)容上的不符外還可以從用詞上求得佐證在這節(jié)里畛0字出現(xiàn)了兩次成玄英5疏6畛界畔也。0與此相反本文大量的篇幅是來闡述混同一體的道理前面提到的環(huán)0的特性則是始終無端分明都是要取消標準與界限,所以此節(jié)與本文意旨明顯不和。但/夫大道不稱,,不道之道0一節(jié)則不同,這節(jié)講到/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0與前文/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0的描述相符緊扣了/道0與/言0的脈絡而不言之辯不道之道0知止其所不知0的說法也與前文一致其中還有五者園而幾向方矣0的表述,/方0與/園0如此對立的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模糊了,正是本文要表達的思想,可見此節(jié)與全文密切相關。而/若有能知0以下兩句則與全文毫無關聯(lián),當是后人附益的內(nèi)容。由此,我們認為///不言之辯0的內(nèi)容,而且文中有/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辯0的句子,正好對應了前章中/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0的問話而名若儒墨0的論述則與本篇儒墨之是非0呼應其次與朝三暮四0和罔兩問景0兩段類似仲尼之楚0章描寫手法簡潔與全篇風格非常協(xié)調(diào)還有夫大道不稱0一段與既使我與若辯矣0之間顯得語氣局促突兀缺乏一個承接過渡的段落所以仲尼之楚0章是本文脫落錯簡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仲尼之楚0章/故海不辭東流0以下是后人附益仲尼之楚楚王觴之孫叔敖執(zhí)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0曰/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0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辯。故德總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名若儒墨而兇矣。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從內(nèi)容上看該章前半部分意思明確所有的表述都圍繞道0和言0展開而后半部分則給人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的感覺。從形式上看,前半部分層次清晰,語言簡潔工整,符合上文提到的環(huán)環(huán)相8處言02處辯04處道02處德01處德09處大0顯示前后兩段關注的重點并不相同。其中/大人0一詞,在后半段中出現(xiàn)了兩次,而歷來被認為是莊子的得到證明呢為此我們將錯簡章節(jié)的字數(shù)做了一個統(tǒng)計2638232、361373142167602546,而這些數(shù)字基本上是或近似是12的整數(shù)倍:1葛瑞漢注意到有關/大人0的描述與莊子思想的差異,并指出/這些術語一定是特定學派的標語口號0/闡述了以大人.-大方.為中心的條理一貫的形而上學0。參見[英]葛瑞漢5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6,張海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4頁。

(12的整數(shù)倍)(括號內(nèi)是該數(shù)目的由來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

263( 22(22*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耶其以為異于彀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窝詯汉蹼[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

82( 7(7*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32( 3(3*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3(3* 13( 1(1*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

73( 6(6* 142( 12(12*人固受其黮暗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

167( 14(14*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5(5*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25(2(2*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46(4(4*由此作一推測在某一時期最有可能是在秦末焚書之后5莊子6簡片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散落。據(jù)5史記儒林列傳6: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在秦朝的學術恐怖之下,莊子后學很有可能采取了同樣的方法藏書,由于宋楚江淮地區(qū)氣候溫暖潮濕,又加之大約十年之久無人問津,莊書簡冊繩編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腐朽折斷。亂定之后,由于文化斷層造成的后學者對原文本的生疏和5莊子6一書的浩繁(全書約十萬字左右,書寫在近萬枚竹簡上),散落的/滿寫0竹簡給修復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導致了錯誤的編訂,這也是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錯簡,但均為整句或整段的錯誤,卻沒有出現(xiàn)半句話的情況的原因1。近年的考古成果顯示,出土竹簡的形制長短并不統(tǒng)一,既有數(shù)尺長的竹簡,又有十幾厘米長的短竹簡袖珍版本如郭店出土的楚簡5語從615cm根據(jù)前面的字數(shù)統(tǒng)計這個發(fā)生錯簡的5齊物論6的版本形制在長度上很可能較短12個字左右。歷史上對本篇寫作目的爭論頗多,有人認為本篇的中心為/齊物0,另外一些意見則認為本篇的動機在于齊論0。在文本重構(gòu)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的主題是批判辯論、否定是非而檢視莊5天下6篇對惠施的批判對辯論的否定態(tài)度貫穿了5莊子6全書。但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存留下來的莊惠談話都是辯論,從中可知莊子非常擅長辯論,那么為何他又要撰寫專文來反對辯論呢?我們認為,莊子的這個態(tài)度背后是有深刻的社會背景的。在戰(zhàn)國時期漢語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種成熟的語言這直接間接造就了/百家爭鳴0的學術繁榮學者里澤及三族0的榮耀合譬飾辭聚眾之徒不可勝數(shù)。但彼此之間學術主張不同爭論時有發(fā)生論辯在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上都很驚人o。辯論的負面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