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測量應用技術 學習情境八_第1頁
工程測量應用技術 學習情境八_第2頁
工程測量應用技術 學習情境八_第3頁
工程測量應用技術 學習情境八_第4頁
工程測量應用技術 學習情境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情境八地形圖應用工作任務一比例尺工作任務二地形圖的識度工作任務三地物和地貌在圖上的表示方法工作任務四大比例地形圖傳統(tǒng)測繪方法工作任務五大比例地形圖測繪1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學習情境八地形圖應用工作任務六地形圖的檢查、拼接與整飾工作任務七地形圖的應用2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1.定義:圖上任一線段與相應實地水平距離的比值。

作用:測圖——依比例縮小

用圖——設想和判斷地形的原始狀況

2.種類:

數字比例尺:或l:L

=

1:M

比例尺大小由分數值決定。

圖示比例尺:工作任務一比例尺3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二、地形圖按比例尺分類

1:100萬~1:20萬小比例尺地形圖地圖編繪

1:10萬~1:1萬中比例尺地形圖國家基本圖航測

1:5000、1:2000、1:1000

大比例尺地形圖工程用圖人工

1:500、1:200

六、比例尺精度

定義:地形圖上0.1mm所代表的實地水平距離。

即:

0.1mm×M

作用:(1)確定量距精度(2)確定測圖比例尺

合理選擇比例尺:

(1)根據精度要求和表達的詳盡情況

(2)測區(qū)面積及圖幅大小4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二.地形圖的識讀1.圖名、圖號和接圖表工作任務二地形圖的識度5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2、地形圖的分幅與編號

(一)分幅方法

(1)

梯形分幅(國際分幅)

1)

1:1

000

000比例尺圖的分幅與編號

縱行:

由180

經線起,自西向東,經差6

為一縱行,1~60(縱行號)。

橫列:

由赤道起,分別向兩級,緯差4

為一列,A、B、…、V(橫列號)。例:

J—506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7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

大比例尺地形圖通常采用矩形分幅法,圖幅大小有40×40cm(1:5000)與50×50cm兩種:

比例尺

圖幅尺寸

(cm)

實地面積

(km2)

1:5000圖幅內分幅數

1:5000

40×40

4

1

1:2000

50×50

1

4

1:1000

50×50

0.25

16

1:500

50×50

0.0625

64

(2)矩形分幅與編號8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1)圖幅西南角坐標公里數編號法(2)以1:5000編號為基礎后面加羅馬數字的編號法:如右圖以1:5000地形圖西南坐標公里數為基礎圖號,后面再加羅馬數字Ⅰ、Ⅱ、Ⅲ、Ⅳ組成。矩形分幅的編號法9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坡度比例尺量兩條等高線時用量六條等高線時用等高線平距d3.坡度比例尺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量測地面坡度(圖解)●坡度比例尺作圖公式d×Mhαi=tanα0.5°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10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工作任務三地物和地貌在圖上的表示方法地形圖圖示11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12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13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14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

1、比例符號:

地物較大,可按測圖比例尺縮小描繪的符號。如房屋、稻田和湖泊等。

一、地形圖上的符號(一)地物的表示方法15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2、非依比例符號: 不能按比例縮小描繪的符號,如控制點(三角點、導線點、水準點)、路燈、水井等。16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3、半比例符號:對于延帶狀延伸的地物(如道路、通訊線管道等),其長度依比例縮繪,寬度不依比例的符號。17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4.注記文字、數字、特殊符號等對地物加以說明,稱為地物注記。諸如城鎮(zhèn)、工廠。河流、道路的名稱,橋梁沿長寬及載重量,公路路面路基寬度及鋪筑材料,果園果樹名稱等。18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定義:地面上相同高程的相鄰點連成的閉合曲線。

二、地貌表示法

1.等高線19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

等高距h:相鄰等高線的高差 等高線平距d:相鄰等高線間的水平距離 地面坡度i:兩點的高差h與其相應水平距離d的比值。等高距與等高線平距(M:地形圖比例尺分母)h從圖上等高線讀出hDABα20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1)首曲線也稱基本等高線,按規(guī)定的基本等高距描繪的等高線稱首曲線,用寬度為0.15mm的細實線表示。3等高線分類(2)間曲線: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所加繪的等高線,稱為間曲線,用長虛線表示。(3)助曲線: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所加繪的等高線,稱為助曲線,用短曲線表示。(4)計曲線:每5倍等高距的等高線加粗描繪,稱為計曲線。21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3.典型地貌的等高線

(1)山頭與洼地

22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2)山脊與山谷23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懸崖、沖溝24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3)鞍部

(4)特殊地貌:

25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4.等高線特性

(1)位于同一等高線上的各點高程相等

(2)等高線是連續(xù)閉合的曲線

(3)不同高程的等高線不能相交

(4)等高距與平距成反比

(5)等高線與地性線成正交

26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一、測圖前準備工作

踏勘測區(qū),收集資料,準備儀器具。

(一)、圖紙的準備

選用優(yōu)質圖紙;也可采用聚酯薄膜紙,具有伸縮性小、堅韌耐潮、可洗滌、方便攜帶和整飾等優(yōu)點,但是易燃、有折痕后不能消除,需妥善保管。

1.繪制坐標格網

(1)對角線法用直尺和圓規(guī)繪制如圖所示。工作任務四大比例地形圖傳統(tǒng)測繪方法27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2)坐標格網尺法(3)坐標展點儀檢查:對角線上各小方格頂點在同一線上;邊長與理論長度之差小于0.3mm小格邊長與10cm差值小于0.2mm;線粗小于0.1mm。2.控制點的展繪首先確定控制點所在的方格,得方格西南角的坐標值,計算控制點與這點的坐標增量。例:xA=372.79myA=361.24m

x=72.79m

y=61.24m

檢查:相鄰兩控制點圖上距離與已知長度的差值小于0.3mm。28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工作任務五大比例地形圖測繪29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一、碎部測量

碎部測量是以控制點作為測站,將周圍的地物、地貌特征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測繪于圖上。(一)特征點的選擇1.地物特征點:輪廓和邊界線的轉折或交叉點;不能用比例符號表示的地物中心點。注意適當綜合和取舍,一般規(guī)定,主要建筑物輪廓線的凹凸長度在圖上大于0.4mm時,應該表示。2.地貌特征點:坡度與方向的變化點山峰的最高點;山脊線、山谷線、山腳線上方向和坡度的變化點30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二)經緯儀測繪法測圖

經緯儀安置在測站上,小圖板安置在測站旁,進行水平角測量和視距測量,用極坐標法展繪碎部點。31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一個測站的工作程序:1.準備工作

(1)安置儀器,量取儀高;(2)已知方向定向,即瞄準已知方向后,水平度盤配0

00

00

。另一已知方向作檢查。或以已測定的明顯地物點作檢查;(3)確定中絲讀數并作標志;(4)商定跑尺方案和聯(lián)系信號。

2.施測立尺員選擇特征點立尺;觀測者觀測視距、水平角、豎直角;記錄員記錄數據并計算水平距離和高程;繪圖員用量角器在圖板上極坐標法展點、連線、繪圖。3.結束工作檢查零方向,檢查繪圖情況,增設測站點。32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三)等高線勾繪原理:高差與平距成比例。目估法:1.測繪特征點,繪地性線;

2.內插等高線;

3.用均勻曲線連接高程相同的點;4.計曲線加粗,注記高程;

5.繪示坡線。33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34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一)地形圖的檢查

1.圖面檢查

2.野外巡視

3.設站檢查

(二)地形圖的拼接(三)地形圖的

整飾工作任務六地形圖的檢查、拼接與整飾35道橋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教研室第九章內容提要工作任務七地形圖的應用地形圖應用于廣泛的領域,如國土整治、資源勘測、城鄉(xiāng)建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