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華《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筆記整理_第1頁
盧明華《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筆記整理_第2頁
盧明華《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筆記整理_第3頁
盧明華《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筆記整理_第4頁
盧明華《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筆記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當代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筆記整理國際關系發(fā)展史上的四次大論戰(zhàn)(略)國家主權論2。1國家主權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志著西歐“領土國家”的形成。主權概念的出現同領土國家的形成相聯系.領土國家:⑴必須有一定的人群組合。⑵這些人群必須在政治上組織起來,必須能夠集體地行動。⑶必須有一定的領土。第一個提出主權原則的是法國人讓·博丹(JeanBodin),他在《論共和國》說,⑴國家的本質是其政府的統(tǒng)一性,一個國家必須且只能有一個君主。⑵君主雖不受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約束,卻受到深得民心法律或自然法或理性法的約束(接近國際法的概念).評價:博丹的主權概念還是很朦朧的,主要是領土國家內的最高權力的體現,基本上沒有涉及主權的外部體現。荷蘭法學家雨果·格老秀斯(HugoGrotius)1625年出版《戰(zhàn)爭與和平法》,被譽為第一部國際關系教科書。他認為,一個主權國家不能受另一國的法律制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正式承認國家主權原則是國家關系中應當遵守的準則。該條約是近代史上最早承認國家主權原則的國際條約。這是國家主權原則作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一個重大發(fā)展。民族國家: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18世紀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促使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形成?!懊褡濉?nat(yī)ion)和“國家"(state)而詞經常變換使用。具有共同語言、習慣和傳統(tǒng)的人民逐漸有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感,民族和國家應當合二為一,每一個民族應當擁有自己的國家;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民族.評價:當時民族國家的概念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歷史進步性,也暴露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和片面性。不是單一民族國家的“理想”,而是“民族國家”的現實才是主權國家當時被賦予的新屬性.瑞士法學家瓦特爾(EmerichdeVattel)1758年出版《國際法》.他認為,國家級不受其他國家的約束,也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他的國家主權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或平民階級(第三等級)反對君主權力,不承認君主制定的法律,要求平民主權的愿望.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提出了“人民主權"思想,其原意就是“平民主權”(popularsovereignty),都訂了郡主主權的舊概念。盧梭特別強調主權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主權是完全絕對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2。2國家主權的內部特征和外部特性國家主權的內部特征,即國家主權在國家內部的體現,通常稱為“對內主權”(internalsovereignty)國家主權在國內體現為在本國領土范圍內對人民、土地和其他國家財產行使最高司法管轄權,包括征稅權、土地使用權以及必要得市的征兵權等等,執(zhí)行國內主權的國家代表是該國合法的中央政府.國家主權的外在特征,即國家主權的外在體現,通常稱為“對外主權”(externalsovereity),確切的含義實在外部世界,在對外關系中行使自己國家的主權.體現:⑴獨立。⑵平等。⑶一致同意:各主權國家在處理共同的國際植物或處理雙邊、多邊關系中出現的問題時,不能強加于人,只能通過協(xié)商和談判求得一致同意。有時,多數同意的協(xié)議或決議也可以施行,但只對已同意的國家有約束力.主權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否決權也是平等的。2.3國家主權原則與國際法、國際條約、國際組織和其他國際行為主體的關系一、國家主權原則與國際法基本原則的一致性⑴國家主權原則是國際法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國際法準則。因此,兩者是完全一致的。⑵現行國際法除了國家主權原則無可爭議以外,很少為所有國家都接受。⑶現行國際法的許多條文措辭含糊,意義不明,各國解釋殊異。對此,各主權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解釋行事,包括有條件的接收約束或不接受約束。主權國家獨立自主地作出對有爭議條文的嚴肅負責的解釋本身就是行使主權的行為。⑷某些國際法條文,具有明顯得歷史局限性。此類“原則”和規(guī)定,應從國際法中清除出去,或者根據國家主權原則加以修訂和補充,以維護主權原則與國際法基本原則的一致性。二、國際條約、國際組織的約束力與國家主權原則的關系⑴一國簽訂國際條約,加入國際組織(此處特指政府間國際組織)并受該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的約束,如果是完全獨立自主地做出的決定,那么,這本身是主權國家行使主權的行為,與主權原則并不矛盾。⑵歷史上有些雙邊、多邊條約或國際組織是大國強權政治的產物,一些中小國家的政府在外來壓力下簽訂了有損本國主權的條約,這些條約本身違反了國家主權原則和各國地位平等的原則,因此主權國家有權不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或者廢除,或者在平等基礎上重新簽訂新約。⑶有些國際條約是一定歷史時期根據西方某些大國單方面的意志和價值觀締結的,明顯不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國情、價值觀和習俗,不適應當代國際關系的新發(fā)展。對于此類含有有害觀念和不健康條款的條約、公約等等,各國有權做出自己的解釋,提出修正的建議,作出保留的權利。.⑷非政府組織不能與政府間國際組織相提并論.非政府國際組織(NGO)不能凌駕于各主權國家政府之上,不可能取代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功能。不允許任何人利用非政府國際組織及其會議和講壇干涉主權國家的內政。2.4當代國際環(huán)境和西方政界、外交界、學術界對民族國家主權原則提出挑戰(zhàn)2.5當代新強權政治和新霸權主義對國家主權原則的踐踏赫爾姆斯—-伯頓法:1995年11月,參議員赫爾姆斯和伯頓提出的議案經國會予以通過。規(guī)定:⑴對同古巴發(fā)展經貿關系的外國公司實行制裁;⑵禁止用從古巴進口的產品制造的產品對美出口;⑶禁止同古巴沒收的美國公司作生意或收購這種公司;⑷允許被古巴沒收的美國公司和個人在美國的法院對收購這種公司或與之做生意的外國公司提出訴訟.達馬托法(1996年8月)規(guī)定要對一年內向伊朗和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企業(yè)投資達4000億美元以上合同的外國公司實行制裁,1997年8月,改為2000億美元.國際(政治)體系論3.1系統(tǒng)論在國際政治分析中的作用1950-60年代崛起的行為主義國際政治學即“新現實主義”學派把自然科學中的“系統(tǒng)論”運用于國際體系分析,基本原理如下:⑴把事物或研究對象看作一個整體、一個過程、一個系統(tǒng).⑵這個整體、過程和系統(tǒng)由許多部分組成。⑶系統(tǒng)各組成部分各按自己的目的或意圖,各以自己獨立的方式發(fā)揮功能.⑷各組成部分的功能相互影響,由此在沒有統(tǒng)一指揮的情況下完成整個系統(tǒng)的更大功能。把系統(tǒng)論原理運用于具體地說國際關系結構和國與國關系的分析,就是當代盛行的系統(tǒng)論。類型:民族主權國家為主體/非國家行為體為研究對象現實主義的國際體系所分析的國際體系,①就體系的性質而論,是“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際均勢體系”,實質上是大國均勢體系。②就地理范圍或規(guī)模而論,可分為全球國際體系、地區(qū)國際體系和次地區(qū)國際體系;居支配地位的是大國均勢和大國統(tǒng)治下的全球國際體系,地區(qū)或次地區(qū)的一般稱為“亞體系"。③從體系的結構上看,現實主義國際體系論著重分析多級均勢體系和兩極均勢體系。·國際體系存在的條件:⑴組成體系的主要國家在建立、參與和維護這種國際體系的目標和手段上取得一致或共識。⑵必須有相當數量的主權國家組成體系,體系必須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圍或規(guī)模。⑶體系成員國都接受一定的操作程序,即為實現體系的目標必不可少的準則、規(guī)則、慣例或制度。⑷體系必須具有適應變化的機制和能力?!んw系演變或轉換的條件⑴一個體系內的一個或幾個主要國家內部的政治和社會革命,促發(fā)革命與反革命、打破現狀國家與維持現狀國家之間的政治危機。⑵新的強大的軍事手段或軍事技術的出現或運用也可以導致體系的改變。⑶組成體系的大國之間經濟和技術發(fā)展的不平衡也會引起體系的大轉換,導致體系領導權的永久轉移.領導權易手良種方式:外交協(xié)議,領土和經濟調整/爭霸戰(zhàn)爭3。2歷史上的國際體系模式分析一、多極均勢體系一般認為,理想的多級體系是五極體系。1648—1793年的歐洲五強體系(英法普奧俄),即威斯特伐利亞體系;1815-1892年的歐洲五強(英、法、普/德、奧、俄),即維也納體系.以上兩個被認為是五極均勢體系的典型,特征:⑴至少有五個強國的國力均等.⑵五強中大多數國家整體相同或相似,并成為體系內居之支配地位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以此為合法正統(tǒng)。⑶主要大國謀求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謀求稍稍大于確保現有利益與安全的優(yōu)勢,但不過分;時刻警惕對手國力的增長和形式強權意志的增強。⑷主要大國和整個體系承認最近一次和平解決的合法性。大國的政策一般是維護既得利益,而不冒打破體系均勢的風險,不試圖摧毀體系內任何一個大國,不管奮戰(zhàn)白大國的領土,不試圖利用對手的弱點,接受某種自裁性約法的約束?!じ爬ǎ骸熬鶆?原則,“正統(tǒng)”原則,安全=“均勢+"原則,“維持現狀”原則二、兩極均勢體系兩極均勢體系的基本特征是:⑴最主要的標志是組成體系的主要國家形成兩個集團,每個集團各有一個“頭",兩個集團的實力大體上勢均力敵,經常處于恐怖平衡中。⑵兩大集團在實力上進行激烈的較量,各方的最終目標是試圖壓倒對手。⑶兩大集團各自的頭頭同本集團內其他成員國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或者說霸主與從屬關系。⑷集團對抗體系的中立國處境困難.·概括:構成體系的主要成分是兩大集團,兩大集團的較量你死我活,每個集團內部的霸權與從屬關系,中立國的困境。雅爾塔體系是以1945年2月《雅爾塔協(xié)定》(特別是秘密協(xié)定)和其他解決戰(zhàn)后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文件所確定的原則為基礎的美蘇兩家在“協(xié)調"和“合作”的名義下劃分勢力范圍而形成的全球性國際體系。在歐洲是東西歐和德國分裂,在遠東,蘇聯在中東鐵路、旅順港、朝鮮三八線以北、蒙古享有特殊權益并占領日本北方四島。但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演變遠比雅爾塔體系復雜:⑴戰(zhàn)爭結束時的美蘇勢力范圍現狀,就東西歐分裂和德國分裂而言,維持了45年。但美蘇在遠東的勢力范圍不久就被中國革命打破.⑵美蘇/東西歐的兩極化一開始是相對松散的,隨著冷戰(zhàn)的爆發(fā)和激化,美國冷戰(zhàn)遏制政策的形成和貫徹,兩極體系在歐洲的格局明朗化,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使之緊密化。⑶緊密的兩極局面也維持不久,兩霸對各自勢力范圍的控制出現了裂痕。⑷在兩極對抗的形勢下,中立國的處境困難而微妙。評價:冷戰(zhàn)時期的兩極體系,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兩極均勢體系,但兩極結構時緊時松,總的趨勢向松散化、多極化發(fā)展。3.3冷戰(zhàn)后時代國際政治體系的現狀一些舊的力量及其結構依然存在,還在頑強地發(fā)揮作用,甚至頑固地維持既得利益,擴充新的全球利益;冷戰(zhàn)結束前已呈現的結構松散化、多極化趨勢,在兩極結構崩潰后還會進一步發(fā)展,一些新的力量,如:民族主義、分離主義、宗教勢力等,在冷戰(zhàn)后世界十分活躍。一、當代國際體系仍然是民族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關系體系,它是一種“復雜的混合體系”,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一統(tǒng)的“世界體系”或“全球體系”。即混合主體組成的體系?!皬碗s的混合體系"是由特定主體在特定形式下組成的不同類型的組合而形成的。各個組合運用不同的手段達到互補的目的。這種體系缺乏定型的傳統(tǒng)同盟結構,比較靈活多變,意識形態(tài)五花八門。當前,目前體系內的國家包括大多數大國的政策缺乏適應體系變化的能力,原有體系穩(wěn)定機制的應變能力也較差??茲蟹蛑髁x:俄國1994年宣布有權對周圍鄰國境內的俄羅斯民族實行保護,對這些國家負有維和使命。二、西方經濟意識形態(tài)的霸權體系。以西方民主制度和全球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標志的西方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以個人主義、政治自由主義、人權等為價值取向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這些舊體制的機制和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北約、G7)背后的支持、推動力量,即舊體系的統(tǒng)治勢力如全球精英集團、跨國公司、西方主要國家的對外政策權勢集團,軍工綜合體和軍工大學綜合體等依然存在,而且從體系轉換中獲利。三、“一超多強"的結構特征⑴一超與多強之間、多錢相互之間以綜合國力為標志的實力并不均等.⑵一超和多強中的大多數國家,除中國外,整體大致相同或相似,成為體系內居統(tǒng)治地位的政治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⑶一超與西方諸強的相互關系中除了經貿領域外,各方的行為一般還比較克制。⑷美國的結構霸權英國政治經濟學家蘇珊·斯特蘭奇(SusanStrange)在《國際組織》雜志1987年秋季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她認為,美國的結構霸權或結構強權體現在:①安全結構霸權;②生產結構霸權;③金融和信貸結構霸權;④知識結構霸權.在國際競爭中,起決定作用得著已不再是相對強權即A要B做B本來不想做的事,起決定作用得著是結構強權,即選擇和左右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的能力.結構霸權的意思實說,盡管美國霸權相對衰落了,但霸權所形成的結構還存在,美國仍能利用這種結構左右國際事務,并試圖影響未來的勢態(tài)發(fā)展。3.4未來的國際政治體系展望二、美國領導下的準單極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和暫時性⑴美國經濟的國內壓力很大,軍力下降。⑵美國公眾輿論態(tài)度冷漠.⑶盟國支持美國的意愿靠不住。強權論和均勢論4.1國際關系中的強權概念和強權政治所謂強權,就是“控制他人(他國)意志、影響事態(tài)發(fā)展的能力”?!皬姍嗑褪侨藢θ说慕y(tǒng)治”,“強權,最粗俗最簡單地說,就是在沖突中占上風和克服障礙的能力"。按照西方國際政治學學理論,強權當然包括武力,但并不意味著非用武力不可,甚至主要不是靠使用無武力,而是憑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乃至心理上控制、影響他國的能力,對別國政府和人民施加影響,達到控制的目的。這就是西方國際政治和大國對外政策中的強權政治論?,F實主義學派強權政治論者認為,國家的本性也同人的本性一樣,就是爭奪強權的欲望。評價:P674。2國家實力在一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一、國家實力(國力)的概念“Power”除了用來表示一國控制另一國的“強權”含義外,也可用來表示一國本身的強弱,通常稱“實力”。國家實力(國力)在正常的國際關系中的涵義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捍衛(wèi)國家主權與獨立、維護國家安全的綜合能力。二、國力的形態(tài)⑴實在的國力與潛在的國力實在的國力是指一國實際已經擁有而且可以使用的實力。潛在的國力是指一國實際可能具備但尚不能使用,或許將來可能擁有和使用的實力。無論是實在的國力還使?jié)撛诘膰?,在國與國的較量中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⑵真正的國力與可感國力真正的國力是指一國客觀已經實際擁有并能實際使用的貨真價實的實力??筛袊κ侵竸e國主觀上人為一國擁有并可能使用的實力,或者說一定的實力產生的“威望”。真正的實力表現為實際能力,可感實力則表現為影響。對真正實力的正確估量對于正確的決策具有重大意義。三、國力的特征⑴相對性一國與另一國實力對比兩種情況:①“零和對局”:即一國實力之所的意味著另一國之所失,一般在兩個對抗乃至爭霸的國家之間發(fā)生。②“非零和對局":即一國實力之所得未必意味著另一國實力之所失。(正數和對局:兩個盟國或友邦之間,一國之強即為另一國之強.不固定代數和對局:一國表面上有所得,實際上可能背上包袱,最終反而是失,反之亦然。)⑵多變性,即實力隨形勢變化而變化的性質⑶能動性,即使里隨著經濟繁榮與衰退、軍備增強或過時、資源發(fā)現或耗竭而變化。⑷多面性,既包括實力體現在各個方面.四、國力的要素及其測定⑴有形的實力要素:自然特征、人口數量,自然資源,工農業(yè)產出,信息技術與通訊能力,軍力、工藝技術等等⑵無形的實力要素:政府素質、人口素質、軍隊素質.⑶國力測定雷·克萊因國力測定公式:Pp=(C+E+M)x(S+W)Pp:perceivedpower(可感實力)C:CriticalMass(必要的板塊,指領土和人口)E:EconomicCapability(經濟能力)M:MilitaryCapability(軍事能力)S:SrategicPurpose(orCoherentPlanning)(戰(zhàn)略目標或周密計劃)W:Willtopursuenationalstrategy(推行國家戰(zhàn)略的意志)4.3均勢論的基本原理二、關于“均勢(BalanceofPower)”的定義⑴厄內斯特·哈斯:①民族國家間實力均等分配導致的均衡;②民族國家間實力不均等分布導致的均衡;③一個民族國家占支配地位所導致的均衡;④一種維持相對穩(wěn)定與和平的體系;⑤一種具有不穩(wěn)定與戰(zhàn)爭特征的體系;⑥全力整治的另一種表述;⑦歷史普遍規(guī)律;⑧政策制定者的指南。⑵英尼斯·克勞德把均勢解釋為狀態(tài)、政府、體系三個概念.狀態(tài)指實力均等還是不均等的狀況;政策指對狀態(tài)所作出的反應;體系指權力分配的機制、工具和規(guī)則。⑶漢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國家間政治》將均勢限定在四種不同的意義之中:①針對一定事態(tài)的一種政策;②一種實際存在的事態(tài);③大體均等的實力分配;④泛指任何實力分配.·學界公認的見解:均勢表示一種力量的均衡.均勢是國際斗爭中一種特殊的穩(wěn)定狀態(tài)。均勢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一種特殊手段.均勢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一種特殊政策.三、傳統(tǒng)西方國際政治學的均勢原則⑴大國追求國際強權的基本做法有兩條:①寧談勿戰(zhàn);②若不能增強實力則寧可一戰(zhàn)。⑵不論是通過外交手段還是戰(zhàn)爭手段爭強權,均不能完全摧毀均勢體系中的任何一個主要國家,允許每一個戰(zhàn)敗國重新加入均勢體系。⑶盡最大努力反對威脅到整個國家體系穩(wěn)定的居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或國家聯盟。⑷均勢體系內的主要國家保持大致的實力均等,即已過實力有所加強時,其他主要國家應獲得相應的補償。這就是所謂的“補償原則”。四、均勢原則的局限性和有害性⑴均勢尺度的不確定性⑵均勢的基本信條是爭強權⑶大國均勢游戲的主要手段是討價還價和補償原則,總是以犧牲弱小達到分贓和相互不補償的目的⑷均勢的必然邏輯是導致同盟政治,同盟政治的主要信條是:我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帕默斯頓Palmerston),只有永遠的利益。⑸均勢政策的基本傾向是維護現狀,既維護現有不對稱、不平等的強權關系,維護的大國霸權秩序⑹均勢論者鼓吹爭搶權就是求和平,這種和平只能是大國霸權下的和平,不是世界人民所希望的和平.評價:P78四、馬基亞維利及其強權政治論和均勢論《君主論》:君主是通過無休止爭強權的競賽來篩選的.他主張權謀不留情,機變不講德。為了達到爭強權這個目的,君主要無所不用其極。對于“外交”的論述:外交可以促進君主的強權,因為外交為他提供盟友,孤立眼前之敵.但君主必須懂得什么時候被棄舊的同盟,什么時候該同今天的敵人結成新的同盟。每一個君主或每一個強權爭奪者,都是另一個君主或強權爭奪者的潛在敵人。對每一個君主的最大威脅來自最強的競爭者或競爭者的聯盟。君主在鄰邦之間的戰(zhàn)爭中決不應保持中立,因為如果最強者獲勝就會對保持中立的君主構成威脅。西方均勢論(P81)五、均勢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運用和誤用第五章帝國主義論5.1關于帝國主義定義的歷史命運19世紀晚期,人們一般以“帝國主義”一次來稱呼法國拿破侖三世(路易·波拿巴)的擴張主義。19世紀末,歐洲的政治精英廣泛地把帝國主義看作是解決國內社會問題的一種辦法,看作是一種可供選擇的變策,或者叫“寧愿采取”的政策.1980年版《韋氏辭典》的定義:①組建或保持帝國,謀求征服其他國家;建立殖民地,等等,以控制原料和世界市場的政策和實踐;②謀求同志不發(fā)達地區(qū)或弱國經濟或政治事務的政策和實踐。5。2從霍布森到列寧的現代帝國主義論一、霍布森與現代帝國主義論約翰·霍布森(JohnHobson),英國資產階級自由派、激進派帝國主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通過采訪布爾戰(zhàn)爭,于1902年出版《帝國主義研究》一書,是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帝國主義的著作,以大量事實正民現代帝國主義的主要成分是“金融帝國主義”?;舨忌蹏髁x論的特點:⑴反駁當時盛行的把帝國主義僅僅當做軍國主義,僅僅作為一種政治權益或某種政策的偏狹觀點.他第一個揭示了現代帝國主義的經濟根源,支出已在國外牟取暴利為目的的金融資本主義是帝國主義的決定性根源。他還揭露帝國主義是戰(zhàn)爭的一個根源。⑵霍布森雖然局勢分析了金融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但他著重分析的是19世紀最后30年,“1870年以后英國的帝國主義政策”;他也提到了898年美國加入帝國主義行列而改變并復雜化了問題.⑶霍布森試圖從資本主義內部矛盾探索現代帝國主義的根源。其它先進國家筑起關稅壁壘,因此只能面向未被征用的地區(qū)。評價:P92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列寧1916年的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將帝國主義定義為:帝國主義是發(fā)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現代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⑴帝國主義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其最主要的標志是金融資本的壟斷統(tǒng)治。⑵列寧用帝國主義這個詞來描述使用國家權力在國界以外追逐經濟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保護關稅,壟斷價格和市場,傾銷商品和輸出資本,掠奪原料和廉價勞動力,領土擴張和戰(zhàn)爭。⑶帝國主義搞兼并和爭霸的稱霸政策。其與前人不同之處還有:①列寧認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時代的開始不早于1898-1900年。"②列寧指出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高利貸帝國主義、英美的財政資本帝國主義,尤其著重分析后起帝國主義強國對西歐列強的舊帝國的掠奪。③列寧強調壟斷并未排除競爭。④列寧幣不否認資本帝國主義在某個時期某個部門的發(fā)展,但這并不排斥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的論點。⑤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前夜的論斷是對的,但對壟斷國家花的程度和趨勢的估計,盡管符合當時和直到二戰(zhàn)結束的情況,但是戰(zhàn)后的情況起了變化;國家干預作為一種政策具有延續(xù)性,但干預的對象、時間和措施則是有限的,時松時緊的。5.3列寧后的西方形形色色的帝國主義論(P96)三、美國官方史學正統(tǒng)派的帝國主義論對于美國帝國主義總是縮小其含義,縮短時間跨度,或者貼上許多保護性的標簽:⑴帝國主義只不過是“一時沖動”,是“大脫軌”。⑵美國搞帝國主義是“預防性帝國主義”。⑶“保護性”或“防御性”帝國主義.⑷美國不承認別的主權國家是出于高尚的道德,甚至為了“更崇高的道德原則”而發(fā)動戰(zhàn)爭,即“道德帝國主義”。⑸美國金元外交是拿錢幫助拉美國家解決外國債務,是拉美剝削了美國。⑹后修正派樂于承認冷戰(zhàn)時期美國對盟國搞了帝國主義,但這是“受人之邀的帝國主義”,是“仁慈的帝國主義”。⑺80年代以來,美國外交史學思潮中的帝國和帝國主義“打回來”的反撲思想的核心是帝國主義“有益”論.5.4當代帝國主義對外政策的種種表現當代帝國主義的主要特點是對世界實行經濟、政治、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的和平擴張,對主權國家實行間接控制,或者“分而治之";按照帝國主義大國的價值觀、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來改造世界.這是一種無形的帝國主義。對外政策表現:⑴軍事帝國主義⑵經濟帝國主義:主要標志不是資本輸出或商品輸出本身.是指金融和工業(yè)大國、八國憑借國家強權和政府干預,或利用他們操縱的國際金融、貿易和其他國際機構,以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對外援助等為武器,強加不正當的政治條件,控制其他主權國家的財政經濟命脈和政治經濟制度,控制其它國家經濟政治發(fā)展的方向和規(guī)模。具體表現:①20世紀初對中國和拉美國家的“金元外交”;②一戰(zhàn)后對歐洲國家的貸款以及收取戰(zhàn)債(1922年“四不貸政策”:“拖欠美國戰(zhàn)債不還者,利用美國貸款搞軍備者,美國政府為與成人的國家,堅持歧視美國公司的外國壟斷公司的,不予貸款”;1929年又加了“凡利用美國貸款搞預算平衡者,不予貸款”。)③利用美國擁有最大發(fā)言權的金融、經濟機構等現存的不合理的規(guī)則和程序,迫使其他國家就范;④70年代以來,西方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在國家貿易中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相互傾軋,又共同對付第三世界。(破壞穩(wěn)定戰(zhàn)略: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受到美國和國際壟斷資本的控制,誰敢不聽就將其搞亂)⑶文化帝國主義和“道德”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約翰·魯爾克):按照其他國家的信念和行動是否同本國的信念和行動相近來評判別國.即把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強加于別國社會和人們,就是文化帝國主義。道德帝國主義是文化帝國主義的變種.以為美國的價值觀和制度高人一等,是普適的,要求其他國家的社會和人們無條件地接受它、仿效它。文化或道德帝國主義是帝國主義對外政策的一種輔助手段,沒有經濟滲透、經濟霸權或軍事霸權便很難奏效。一旦滲透到其他國家,同樣能促進經濟政治控制。重在潛移默化,爭取人心,通常的手段是向其他國家發(fā)動宣傳戰(zhàn)和心理戰(zhàn).第六章現代戰(zhàn)爭與和平論6.1現代國與國戰(zhàn)爭的起源人性根源論,戰(zhàn)爭“惡魔論"和“陰謀論”,科學誤區(qū),社會制度或社會條件與戰(zhàn)爭起源,列寧“帝國主義就是戰(zhàn)爭”理論6。2正義戰(zhàn)爭與非正義戰(zhàn)爭6.3關于世界和平的理論與實現和平手段之探索二、所謂“科學的和平”構想和平學,科學疆界,科學關稅,科學裁軍,科學的和平變革三、馬克思主義的和平理論P119醉漢隨機走路模式,賭徒的毀滅模式,異處理模式,概率處理模式6.4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理論P122當前第三世界發(fā)展問題的關鍵是,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沒有適合自己國情的發(fā)展戰(zhàn)略或發(fā)展模式.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新自由主義)。休克療法:①立即放開物價是指擺脫政府的一切控制;②削減開支而后保持平衡的預算,同時通過獨立的中央銀行確保貨幣供應量的緊縮;是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并允許貨幣比價浮動;③迅速實現國營企業(yè)私有化,并鼓勵建立新的私有化化企業(yè);新的骨片市場和債券市場以及私人銀行將為資本需求提供資金;④開放邊界一邊外國貿易及外國投資帶來西方的先進、游客、技術、商品和知識.其要害是讓物價失控,使經濟擺脫政府控制,實行私有化,消滅國有經濟。第七章“世界秩序”論7.1“世界秩序"論產生的國際背景及其國際政治傾向第三世界關于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①經濟獨立自主;②生存權和發(fā)展權;③對第三世界賴以生存的原料生產、市場和價格的控制權;④國家參與原料工業(yè)的所有權“比爾德堡會議”:面對第三世界關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要求,西方發(fā)達國家和對外政策權勢組織加緊內部協(xié)調和共同對付第三世界的活動。1954年5月在荷蘭奧斯特比克的比爾德堡飯店舉行第一次會議,以此得名,以后經常變換地點但仍稱比爾德堡會議。會議十分秘密,對新聞界封鎖消息,會議文件不發(fā)表,以通訊和私人聯系方式同與會者溝通,與會者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北約等西方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士,歐美加各國的政府要員(有時是政府首腦),經濟界,外交界,政界要人,“擠奶后會出任最高級政府官員的人士".會議每年舉行,針對性強?!叭呂瘑T會”和“80年代工程”。是美國對外政策全市集團組織對外關系委員會為了“幫助美國形成共識”,在1973年建立的。三邊委員會創(chuàng)始人是大通曼哈頓銀行總裁戴維·洛克菲勒,會員包括北美、西歐、日本會員300人,許多人參加過比爾德堡會議(被稱為“比爾德堡分子”。“80年代工程”最初是對外關系委員會的“國際秩序研究小組”,任務是“探索新的對外政策的共識",“謀求逐漸把事情理順的那種國際體系”.都提出了建立“世界秩序"的設想和戰(zhàn)略?!笆澜缰刃颉闭摮蔀榭ㄌ卣畬ν庹叩闹餍桑凶鳌笆澜缰刃蛘巍薄?。2“世紀秩序”論的基本主張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n)對于世界秩序地闡述體現在其1978年的著作《支配地位,還是世界秩序》中,被奉為“80年代工程的”白皮書概要。他提出世界秩序三個不可分割的定義要素:①世界秩序是國家關系處于和睦狀態(tài)的一種理想化模式;②世界秩序是國家間友好共處的重要條件和有規(guī)章的程序,它能提供制止暴力、防止動亂的有效手段;③世界秩序是指合理解決爭端和沖突、開展國際合作以求共同發(fā)展的一種有序的狀態(tài)。他認為,尤其重要的是不要視世界秩序為維持世界現狀,也不要把它同世界革命等同起來,世界秩序是“世界政治深刻的、漸進的,但是有限度的變革過程".世界秩序論和卡特“世界秩序政治”的目標:①主要靠“跨國力量和國際力量”來實現“世界秩序”。②世界秩序解決人類共同問題。③要大力、全面地推行“民主”目標,不論是否會造成其他國家的不穩(wěn)定,也不必非打出“反共”旗號不可。④保衛(wèi)資本主義和政治民主。⑤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美國道德主義"外衣.斯坦利·霍夫曼“穩(wěn)?。钡氖澜缰刃蛘摺K^“穩(wěn)健",就是“暴力和經濟破壞被制服狀態(tài)”、“行為主體間的一種和平狀態(tài)"。所謂“+"就是加上“某種經濟進步”。其實就是“維護現狀+修補”的政策,并不意味著放棄地位。7。3美國“世界秩序政治"及其影響P140第八章世界(經濟)體系論8。1世界體系論的由來及其政治影響此處所指“世界體系",是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美國激進派學者、社會學教授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論,在70-80年代名聲鵲起,被稱為“沃勒斯坦世界體系學派”。他的世界體系論基本上反映了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激進思想及其對資本主義的批評。8。2沃勒斯坦世界體系論的基本觀點:⑴現代世界體系是一種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它誕生于歐洲,是作為“解決封建主義危機”的一種方式而誕生。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地理范圍上由核心、半外圍和外圍三個地區(qū)組成,核心—-外圍的關系是不平等的交換關系。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現代世界體系如同一切體系一樣,既有循環(huán),又有趨勢;世界體系結構與變化、循環(huán)與趨勢構成螺旋型運作過程。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基本經濟機制是:從競爭中產生一些生產者/企業(yè)主,按照資本不斷積累的絕對命令辦事。生產者/企業(yè)主個人活動的總和不斷增加世界生產,但需求50年左右的時間里相對固定.因此,經濟體系必然形成周期性的生產格局,即擴張和停滯(收縮)周期,為期40-50年,通常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20年代蘇聯經濟學家)⑸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周期性循環(huán)進行和世界體系在生產自身靠三個機制的結合來解決。三個機制:①技術進步,從而造成新的市場壟斷,即不斷地重新瓜分市場;②家庭的不斷“無產化”造成新的更廣泛的最低工資勞動者的“家庭”.③把新的直接生產者吸納進世界經濟,把新的低成本、打半工的工資勞動者群所在的地區(qū)(外圍、辦外圍地區(qū))納入世界體系,即強化核心和外圍的統(tǒng)治和依附關系。這三個機制相結合的結果是:①保證生產者/企業(yè)主—-世界資產階級利潤最大化,其中核心地區(qū)的資產階級獲利最多;②造成地理上不斷重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勢⑹世界體系來已在生產自身的三個機制的運行,形成了世界體系的基本矛盾,產生了當代體系的危機.無產化和吸納造成了體系內部的反體系力量——社會運動和民族運動,成為全球體系改革的社會中介.⑺反體系力量和運動本身也是螺旋形循環(huán)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改造不平等的世界體系,但暫時卻還要利用國家機器,這就反而加強了維持世界體系的國家機器.無產階級最終還是實行“歷史性妥協(xié)",運動終究復原,運動自身被后代斥為“背叛”,“修正主義”。⑻“無產化”和“吸納”的最大比例為100%,反體系力量的循環(huán)是升--降——升的滲灌趨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總趨勢則是升—-降——升-—降的下旋趨勢。⑼沃勒斯坦對當代的上選和下旋趨勢作了測算,他指出,二戰(zhàn)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下降轉折點是1967年,并預料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再次上升;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ぴu價:P1538.3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的“世界體系論”⑴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論,按照它們及其所代表的多國公司和其他國際壟斷資本勢力的眼光看世界,用自由主義經濟學原理美化現實世界,是以多國公司為代表的國際壟斷資本利益的理論概括,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掛念的主觀外化.⑵宣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斯將達到其最后的、無所不包的邊疆,世界體系和世界幾乎就是一個東西,即一個世界而不是三個世界。⑶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三個一次廉潔的區(qū)域即核心、半外圍、外圍地區(qū)的等級劃分曲解為“在復雜的國際分工中完成專門功能"的功能劃分。⑷片面宣傳“相互依存‘受益’”論,掩蓋國際經濟關系中不對稱、不等價交換的實質.其關于相互依存的經濟實惠有:①“滴淌”論;②“橫溢”論;③“水漲船高"論;④“漲餅”論。⑸宣稱這個體系的主要行為主體是跨國企業(yè)組織,即跨國公司和跨國貨幣、金融和經濟管理組織,貶低和否定主權民族國家獨立自主決策和走自主發(fā)展道路的權利。⑹宣揚現存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不可逆轉”論。評價:P1568.4當代世界經濟秩序的現實一、“世界相互依存"的性質發(fā)達國家:美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最大,美國是世界資本、勞務、商品的國際流動吞吐量最大的國家,誒國際是世界最大的資金供應國,又是世界最大的投資市場。發(fā)展中國家:沒有第三世界的發(fā)展,世界經濟不可能健康、穩(wěn)定、持續(xù)的發(fā)展。多國公司、國際貨幣金融機構與民族主權國家的相互依存關系.第三世界自身的優(yōu)勢:①在引進外資和外國技術、吸收工業(yè)品時,又無可爭議的選責權;②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利于第三世界而不利于發(fā)達國家和多國公司;③世界工業(yè)發(fā)展的資本構成、生產結構和產業(yè)布局已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二、多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的統(tǒng)治地位跨國化資本主義的特征:①中心控制下的多樣化國際生產;②大本營機關單位財大氣粗;③技術能動性和領導權;④生產權力高度的不斷增長的集中。多國公司不僅在于雄厚的資本實力,而且在于它所形成的體制的結構性強權:⑴經濟權利史無前例的高度集中,幾家最大的多國公司年銷售額超過大多數民族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⑵多國公司運作范圍廣,產品種類多,營銷地域廣.⑶多國公司在“技術邊疆”上運行,在高科技開發(fā)方面投資多,他們推出大量新產品、新工藝進入世界經濟生活的主流。⑷多國公司內部的權力集中在大本營(總部),和對于理解權力至為重要,其主要的權力工具是財政控制。⑸多國公司內部結構緊密,等級森嚴。⑹多國公司的權力還來自多國公司作為一個整體的權力,形成一個世界規(guī)模的大賣方市場的寡頭壟斷權力,即行業(yè)寡頭壟斷或同行業(yè)寡頭壟斷和分割市場份額的權力。⑺多國公司改變了世界貿易的傳統(tǒng)格局。⑻多國公司的最優(yōu)化戰(zhàn)略和利潤最大化原則是造成全球財富迅速高度集中、貧富分化差距日益擴大的主要原因,它造成母國的結構性失業(yè),促使國際流動資本從第三世界國家向公司大本營所在發(fā)達國家倒流。隱蔽的運作技巧。多國公司的權力卻是對民族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害,甚至構成了對民族國家主權的嚴重挑戰(zhàn)P168三、第三世界國家依附地位日趨嚴重·主要原因:美國和西方發(fā)達國家居支配地位的戰(zhàn)后貨幣金融體系——多邊自由匯兌體系中,發(fā)達國家總是因國際收支逆差而進行單發(fā)面的外部調整,從而將負擔轉嫁到第三世界。關貿總協(xié)定體制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和歷次回合談判,主要關心和解決發(fā)達國家的問題.發(fā)展中國家處于旁觀者的被動地位。發(fā)達國家答應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的數額太少,而且往往不到位。發(fā)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對外援助方針和為發(fā)展中國家制定并作為受援條件迫使受援國接受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現代化戰(zhàn)略,存在嚴重的不良傾向.發(fā)達國家的貸款利息高,受援國還本付息負擔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錯誤“指導”。發(fā)達國家以強加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實踐上推遲了和阻礙了第三世界的現代化發(fā)展進程。第九章國際法在國際關系中的運用9。1國際法的定義、來源和性質一、國際法的定義布賴爾利:國際法可以界定為當時文明國家相互關系有約束力的一系列行為規(guī)則和原則.瓦特爾:國際法是關于國與國之間存在權利和與這些權利相對應的義務的科學。格拉恩:國際法是主權國家和依附于國家個體資格的尸體公認為有效約束義務的一系列原則、習慣和規(guī)則;國際法也越來越適用于個人同各國之間的關系。已上定義表明:國際法的含義帶有時代特征。國際法只能讓主權國家自愿接受。評價:國際法定義的演變,同國際關系是特定歷史時期相聯系,他還將隨著國際關系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此,現行國際法乃至國際法本身仍處于一種過渡狀態(tài)。國際法并沒有自己的實施或執(zhí)行機構,其效力在于主權國家的認同和共識.二、國際法的來源⑴慣例。只有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是有益于正常的國際交往因而被普遍公認為具有時代約束力的慣例和習俗,才被公認為國際法的原則.⑵國際法的第二個來源,即所為的“文明國際公認的普遍法律原則”。卡爾沃條款/卡爾沃主義(阿根廷法學家):外國公司同東道國政府談判簽訂合約時,不得依靠本國政府的保護,爭議不交付國際仲裁,應由東道國法院裁決??栁謼l款得到了拉美國家的贊同,并在他們同外國公司簽約是堅持加上這一條,在1933年12月第七屆美洲國家國際會議上(又稱“蒙得維的亞會議”),將“卡爾沃條款"列入會議正式文件,從此便具有了國家法的意義,被稱為“卡爾沃主義".⑶國際條約是國際法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來源。國際條約包括雙邊條約、多邊條約、議定書和協(xié)定,等等。但它必須經有關各方簽字并正式批準生效后,才對簽約國產生約束力和國際法效力.最具普遍性、最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是聯合國憲章、安理會決議和聯合國大會決議。9.2國際政治中常見國際法原則及其運用二、外交活動規(guī)則⑴外交官身份、頭銜和級別的規(guī)定。1815年維也納會議解決了頭銜問題:大使(特命全權大使)、全權公使、臨時代辦,各國派出的使節(jié)身份就是兩國關系規(guī)格和級別的反映。⑵駐外使節(jié)在東道國排定座次的規(guī)則。1818年亞琛會議:安達十個人的資歷記住界該國的長短排定座次,在東道國任期最長的大事排在首位,出任外交團團長。⑶外交官豁免權。1961年維也納公約奠定了外交的基本規(guī)則:①大事和大使館其他官員免于刑事訴訟。②大使館館舍免于搜查;即使在戰(zhàn)時,未經許可不得擅入。同時,不得已不符合外交管理的方式使用大使館③大使館享有同本國秘密通訊的自由,外交郵袋不受海關搜查;可利用無線電傳送通訊。三、有關出入境的國際法規(guī)定加農炮射程規(guī)則:1733年荷蘭一法官對領海的裁決;加農炮射程約3英里,故領海寬度為3英里。198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允許領海為12海里,經濟作業(yè)區(qū)為200海里.四、關于戰(zhàn)爭問題的國際法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會議規(guī)定了陸戰(zhàn)規(guī)則,意在限制戰(zhàn)爭中的暴力:①戰(zhàn)斗人員必須穿特定支付或佩戴特定標記;②必須先宣戰(zhàn)后在開火,以便非戰(zhàn)斗人員撤退;③1929年日內瓦公約對戰(zhàn)俘待遇作出規(guī)定,不得強迫戰(zhàn)俘從事與對敵有關的工作;戰(zhàn)俘的營養(yǎng)標準與復活他的部隊相同;戰(zhàn)俘秩序通報姓名、出生年月、軍銜和編號。④1940年日內瓦公約把未經宣戰(zhàn)的戰(zhàn)爭列為戰(zhàn)爭。,1945年另一個公約規(guī)定保護平民。五、關于作戰(zhàn)武器的國際法規(guī)定1849年海牙會議發(fā)表了宣布將毒氣武器為非法的海牙宣言。六、關于海戰(zhàn)和中立國戰(zhàn)時權利的國際法規(guī)定和爭議19世紀中期以前歐美海軍國家、交戰(zhàn)國和中立國之間關于海戰(zhàn)規(guī)則和中立國戰(zhàn)時權利之爭的實質的是小海軍國和其他中立國家抵制交戰(zhàn)的海軍大國海上霸權的斗爭.焦點:⑴中立國是否有權在交戰(zhàn)國敵方的港口與港口之間進行無害商品貿易的權利。英法七年戰(zhàn)爭中(1756—1763),英國宣布1756年原則,規(guī)定:凡在和平時期對外國船只關閉其殖民地貿易的交戰(zhàn)國,在戰(zhàn)士已不能向中立國開放這種貿易,違者作敵船處理,予以截獲。在19世紀初(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英國提出“連續(xù)航行”和“不連續(xù)航行”規(guī)則,對中立國與敵船港口或殖民地貿易的加以區(qū)別對待。“不連續(xù)航行”原則:允許中立國與敵國的海外殖民地進行戰(zhàn)時貿易;“連續(xù)航行”原則:禁止中立國將敵國海外殖民地的貨物經中立國轉往敵港。⑵中立國船、活在公海上受保護的原則?!皵炒瑪池洝?“自由船自由貨”⑶違禁品的定義⑷合法封鎖的定義1856年英法俄通過巴黎宣言,奠定了海戰(zhàn)四規(guī)則:①廢止私掠行為;②除展示違禁品外,中立國船保護敵貨;③除戰(zhàn)時違禁品外,敵船上的中立國或不予截獲;④為具有約束力起見,封鎖必須有效。海戰(zhàn)的另一個重要的規(guī)則是關于海上作戰(zhàn)區(qū)域的規(guī)定。海戰(zhàn)區(qū)域通常包括交戰(zhàn)各國的整個沿海地區(qū)及領海和領空,還有公海和公海上空,過去有時還包括交戰(zhàn)國的海外殖民地.9.3國際法的實施機制及其困境P191第十章國際關系中的外交規(guī)則和外交藝術10.1外交的基本原理和實踐二、外交行為主體和個體外交行為主體是主權國家,代表國家從事外交活動的政府官員是外交行為個體。外交才能:①外交官必須是“博學強記的人”.②外交要求高度的聰明才智,要掌握派駐國語言、文化、政治和社會。③成功的外交還要求外交官具備善于聽取意見的稟性。④成功的外交官要有耐心和堅持不懈的韌性.三、外交官的任務和職責⑴外交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談判達成有關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⑵觀察和報告;⑶象征性的代表本國,必須體現主權國家的尊嚴;⑷干預;⑸宣傳.四、有效外交的原則現實態(tài)度,力戒教條,理解對方,尋求共同利益,在非重大問題上妥協(xié),耐心,留下退路成功談判的原則:⑴應當把國際沖突認作共同解決問題的一次操作。有關國家在共同的問題上要堅忍不拔,但要和氣地對待其他各方,咬著嚴于襄樊設法使各方脫離沖突局勢而不訴諸大規(guī)模暴力或加劇暴力,要著眼于問題,若把對手看作解決問題的手段,這邊大大則加戰(zhàn)爭的風險。⑵盡管沖突各方往往提出結束沖突的先決條件,但沖突解決的最佳前景是朱厄嚴于各方基本需要,進入談判時提出的要求同潭門實際需要之間往往是有差別的。(埃以1978年戴維營協(xié)議)⑶在另一國已武力對峙時,一國應堅定的迎擊挑戰(zhàn),但允許對方不是威望的脫離爭端,避免把對方逼到死角,而應當構筑變達供對方選擇而又挽回面子。⑷實力不均等的國家之間的討價還價中,強國有時應為了贏而輸,這樣做的基本邏輯史,又是大國維護同效果的永久穩(wěn)定關系的利益避災要處理的爭議問題上“獲勝"更重要。大國強國首先采取高姿態(tài),主動和解是十分必要的,大國強國不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實力謀求不正當私利,才能造成真誠和平的局面。⑸各方應尋求辦法讓對方和己方都明白,若挑起沖突或急需沖突則代價高昂,若解決問題則實惠多多。基本的辦法是對各方的種種選擇作成本-—效益計算,以尋求最接近于為中途各方提供理想結果的選擇方案。10。2西方外交的傳統(tǒng)和演變伊朗門事件:1980年美國總統(tǒng)競選期間,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里根的競選班子出面,同當時還拘留美國人質、同美國關系緊張的伊朗人做秘密交易,由美國通過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向伊蘭提供武器,以換取伊朗釋放人質.經濟外交,是外交的重要工具,經濟外交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經濟外交包括給于特定權利或特權,通??筛爬橘Q易和援助;負面的經濟外交包括暫停或終止特權或關系或強加定的限制,如制裁、禁運、懲罰性征稅、凍結財產、撤銷貿易和援助。經濟外交的效能取決于行為過的經濟實力,但也取決于貿易伙伴之間互通有無、無糧戶讓和互利互惠的良好貿易環(huán)境。江貿易當作輸出間直觀和政治、文化制度的工具.文化外交在西方外交中占有獨特地位,文化工具能產生深刻的文化和政治變革。政治文化是指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政治的一整套態(tài)度、信念和感情。政治文化影響個恩在他們的政治作用中的行為,影響他們政治要求的內容,影響他們對法律的反應。政治文化為現存政治結構所左右,活躍的政治結構和政治精英集團是決定該國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國文化外交的基本假設是:①所有文化都會由于同外部力量密切接觸而易改變.②通過使用某些工具,一國能誘使其他文化改變。③文化改變能導致所希望的政治改變。④有力的世界輿論對于實現美國目標是必要的;⑤施加文化影響以服務于美國對外政策是美國的權利和責任。--文化帝國主義/文化霸權10.3美國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又稱國際公關,在美國過去只呼為宣傳(propaganda)。美國的文華外交一開始是由民間發(fā)起和組織的,而公共外交獲國際公關或宣傳一開始就是一種官方外交,受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