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法律知識_第1頁
記者法律知識_第2頁
記者法律知識_第3頁
記者法律知識_第4頁
記者法律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記者的法律意識與學習法律的重要意義一)記者的法律意識。1、什么是記者的法律意識?所謂記者法律意識是指記者對于法(特別是現(xiàn)行法)和有關法律現(xiàn)象的觀點和態(tài)度。它是記者為探索法律現(xiàn)象的各種法律學說,對現(xiàn)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記者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法律知識),以及對記者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記者法律意識的體現(xiàn)、參與的新聞活動要合法;、報道的內容要合乎法律事實、作為輿論監(jiān)督的主體要懂法、依法。2、法律意識對記者采訪活動的影響、法律意識對記者新聞敏感的定向作用我知道,法律規(guī)范一般都包括假定、處理和制裁三個要素,那么法律意識決定了記者新聞敏感的定向。例如:記者如何去假定選取某個新聞題材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同時決定了如果出現(xiàn)了這種問題應如何處理即新聞敏感的價值取向;如果記者新聞敏感偏離了這一價值取向則又造成什么樣社會危害后果。從而促使記者新聞敏感界定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而且使記者在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發(fā)生之前在法律中加以界定,以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的發(fā)生。、法律意識對記者新聞敏感的角度限制作用法律意識是一個無形標準對記者的新聞敏感的角度始終起著丈量、限制的作用。如在國家禁毒宣傳月,記者敏感到發(fā)布一篇毒品方面的文章會很有價值。于是選擇了關于鴉片種植的題材,是從提倡種植的角度還是從禁止角度去著筆,在這里記者的法律意識就限制記者只有從禁止的角度去著筆,不然從提倡種植角度去進行渲染,背離了法律規(guī)定的方向,這則新聞將一文不值。、法律意識對記者新聞敏感的大局把握的定性作用在社會生活中能引起記者新聞敏感的事件很多,如何在這些紛繁復雜的事件中去把握哪些最有價值,最值去挖掘。這一定性問題就需要記者的法律意識,只有從法律角度的層面上去把握,才能根據(jù)眾多事件的性質中選擇出那些符合國家的政策、法律要求的事件進行報道。因此法律意識對記者新聞敏感的大局把握有定性作用。(二)記者培養(yǎng)法律意識應學習哪些法律法規(guī)?1、基本的法律常識。記者要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刑法》、《民法》等國家基本的法律知識,要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國家司法體系,了解涉訴的基本知識等,對法律知識的要求要達到可以與有關法律專家能夠對話的程度。這是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新聞標準中的法律意識成份的基本。2、有關新聞法的基本知識。目前,我國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關于新聞法規(guī)散落在各法律法規(guī)內。記者需從相關的資料學習有關的新聞法,了解到那兒是新聞報道的禁區(qū),那些新聞報道易發(fā)生新聞涉訴;了解到記者擁有那些權利和義務,有那些維護記者權利的法律、法規(guī);要認識到記者并不是無冕之王,不能以道德審判代替法律審判;了解到發(fā)生新聞涉訴時,記者該怎么處理才有效、合理的維護自己的權益等。這是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新聞標準中的法律意識的主要成份3、有關自己報道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記者需要對自己報道的領域內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詳細了解。這些知識與記者的新聞報道息息相關,是記者觸“雷”的前沿地。在新聞采訪寫作中,記者經(jīng)常會碰到該行業(yè)的有關違法亂紀的新聞事件,沒有充分的法律背景,可能被采訪對象欺騙,在寫作中,記者很難把握確切的用詞,以致引起新聞官司。這是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新聞標準中的法律意識衍生成份。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增強記者的法律意識呢?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作為記者應該逐條逐款地學習憲法,搞清楚憲法的內容,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同時還要結合具體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學習和了解有關法律法規(guī)。、每一次要報道某一事件,揭露某一問題,記者往往會作很多準備工作,但是法律準備不應忽視。一是事件有可能涉及的具體的地方性或行業(yè)性法規(guī)的內容。二是調查、訪問中可能會涉及到的司法程序,這兩個問題應該說在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中常會遇到,也是重要的。、記者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可以到事件的主管部門獲取一些資料,也可以向法律部門咨詢?,F(xiàn)在有很多媒體聘請了法律顧問,這一做法值得提倡。、我們國家從80年代初開始醞釀新聞法迄今未出臺。但立法的準備和研究一直沒有中斷,而且由于刑法、民法、廣告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保密法、青少年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制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法》未出臺之前,廣大記者要依照有關法律和職業(yè)道德辦事,這樣才可以消除由于輿論監(jiān)督而出現(xiàn)的日趨增多的“新聞官司”。二、新聞報道中的常出現(xiàn)的法律用語錯誤1、“法治”與“法制”不分。中共十六大代表、山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呂日周,一次在大同市演講,內容為“官以民為天,以法治為天”。某報發(fā)了新聞,報道中將“法治”改成了“法制”。一字之差,呂先生很不滿意,專門給編輯部打電話,次日報紙作了更正。新聞理論家、復旦大學教授林帆也提到:“我在一篇文稿中兩處提到'法治'問題,見報時一律被改為'法制',不知是為何改動的。反正時下的媒體常常把兩者混淆起來,也不足為怪了。然而,'法治'與'法制',其間有聯(lián)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秉h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將這一治國方略寫入了憲法。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變是一個重大突破。長期以來,權力至上的傳統(tǒng)觀念和人治習慣,在社會生活及人們的思想中還有著相當?shù)挠绊懀蓹嗤辽系挠^念并沒有穩(wěn)固地樹立起來。表現(xiàn)在一些新聞報道中,不只是將“法治”誤用為“法制”這樣的簡單錯誤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報道行為上和報道內容上,離黨提出的“法治”思想要求還有相當?shù)牟罹唷O旅嬷v講這兩個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1)什么是法制(即帶刀的法制)“法制”是一個國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統(tǒng)稱。在這一基本概念下面我們還得注意把握以下幾層意思第一、這里講的法制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即一系列規(guī)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屬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工具)層面,而且是靜態(tài)。第二、法制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wěn)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guī)范。而鄉(xiāng)規(guī)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則是非正式的社會規(guī)范。第三、這里講的法制按我國法制的發(fā)展歷史,可以劃分為奴隸制法制、封建制、資本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法制。第四、作為帶刀的法制,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除法律制度的意義外,還有嚴刑竣法、用法管束和制裁老百姓的意思。(古代“刑”字的寫法和字義就是很能說明這一點)。(2)什么是法治(帶水的法治)?“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在這里“法治”是帶水的。水與平相關聯(lián),體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水有是動態(tài)的,能沖刷污垢、蕩滌阻礙,含有整治、治理等意義。(古代關于“法”字的寫法和典故也很有意思。古體的法字在去字上還有一個“廌”字)。1、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于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2、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治國理論,中外歷史上關于法治與人治爭論長期存在。中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開始就有法家和儒家即法治與人治之爭。如以管仲為代表的早期法家主張“援法而治”他還對法的概念作了以公正性為特征的解釋,他說“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還有韓非,他關于“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一位偉大智者的光輝。這兩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念曾經(jīng)在古希臘也同時并存。柏拉圖曾經(jīng)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yōu)于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是“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yōu)于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tǒng)發(fā)軔于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法治所體現(xiàn)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tài)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jiān)督為前提條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于和體現(xiàn)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fā)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tài)。(3)法制和法治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第一、法制與法治的區(qū)別一是內涵的差異。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guī)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tài)、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是各種法律制度的統(tǒng)稱,它只是一種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質的國家中。法治,指依法治理,這里的“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反映了一種價值目標與人文關懷,追求公平正義,保障自由和民主權利的價值觀、原則和精神。因此,法治只存在于民主國家中。二是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三是在配套環(huán)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jīng)濟、民主政治等環(huán)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jīng)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梢哉f,法治是具有特別價值內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精神的法制秩序。第二,法制、法治與人治的聯(lián)系在法律產(chǎn)生之前,當然也沒有帶刀的“法制”,更不會有帶水的“法治”但是,帶刀的“法制”的產(chǎn)生,并不意味著帶水的“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帶刀“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帶刀的“法制”既可以與帶水的“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帶刀的“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里,調節(jié)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jié)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帶刀的“法制”與帶水的“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法律成為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準則。曾經(jīng)有這么一句話:在封建社會中,國王就是法律,而在民主社會中,法律才是國王。在與人治的關系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chǎn)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chǎn)物。帶刀的“法制”與帶水的“法治”是中國與外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常用的兩個詞組或概念,我們應當科學地和妥當?shù)赜枰允褂?。一般說,在整體意義上講法制建設,加強法制,健全法制,遵守法制等等,應該使用帶刀的“法制”;而在講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等等時,應該使用帶水的“法治”2、“法人”與“法定代表人”不分。(舉例:我是法人的老婆)法人,法人代表,法定代表人的區(qū)別.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與自然人不同,是種無生命的社會組織體,法人的實質,是一定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化。企業(yè)法人是具有國家規(guī)定的獨立財產(chǎn),有健全的組織機構、組織章程和固定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經(jīng)濟組織。這里規(guī)定得相當明確,法人是一種組織,而不是某一個人。“法人代表”一般是指根據(jù)法人的內部規(guī)定擔任某一職務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對外依法行使民事權利和義務的人,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概念?!胺ǘù砣恕笔且粋€確定的法律概念,法定代表人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規(guī)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我國法實行單一法定代表人制,一般認為法人的正職行政負責人為其惟一法定代表人。如公司為董事長或執(zhí)行董事或總經(jīng)理((公司法)第13條),而證券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為總經(jīng)理((證券法》第107條)。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的法定代表人為廠長或經(jīng)理。3、 緩期執(zhí)行與緩刑不分。緩期執(zhí)行不能混同于緩刑。前者只能與死刑搭配,是我國法律對死刑制度的一種特殊規(guī)定,全稱是''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而后者則是對被判處一定刑罰的罪犯,在法定條件下暫緩執(zhí)行刑罰的制度,緩刑不是一種獨立的刑種,它是附條件的不執(zhí)行原判刑罰,條件是:被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確定不會再犯危害社會的才適用緩刑。然而有的新聞報道常出現(xiàn)''判處死緩〃的字樣,如某報有篇新聞標題為:《毆打保姆致死雇主被判死緩》;某報有篇標題為《兄弟殺妻騙保》案由死緩改判無罪。這兩則標題均出現(xiàn)''死緩〃兩個字,這就使人誤以為死緩是一個刑種,這樣制作的標題是不規(guī)范的。4、 將“免予刑事處罰〃與''免于刑事處罰〃混淆。我國刑法第37條規(guī)定:''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ǖ怯械膱罂偸前衙庥栊淌绿幜P寫成免于刑事處罰。雖然''予〃和''于〃同音,但含義卻不同,是不可混用的。某報一篇法治報道中有這么一段話:''鑒于某某犯罪較輕,又主動退贓,法院判處某某免于刑事處罰?!ù硕卧捴械?'免于刑事處罰〃應為''免予刑事處罰〃。5、 將''解除勞動教養(yǎng)〃與''勞教釋放〃混淆。有篇報道有一段話:''某某是未成年人,由于盜竊被公安機關抓獲處罰勞教,勞教釋放后仍不痛改前非……〃此段話中的''勞教釋放〃使用是不對的,正確的提法應是''解除勞動教養(yǎng)〃。因為勞動教養(yǎng)是我國對有輕微違法行為,但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實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種行政處罰,其法律依據(jù)是《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yǎng)問題的決定》。6、 將起訴、上訴、申訴相混淆。起訴、上訴、申訴,是含義不同的法律概念。起訴,是指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行為,即請求人民法院對特定案件進行審理并提出裁決。而上訴,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服原審法院的判決,依照法律程序和期限(15日內)提請上一級法院審理的訴訟行為。申訴,有兩種用法:一是訴訟上的申訴,是指刑事、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對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為有錯誤,依法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要求再審改判。二是非訴訟的申訴,是指公民對行政執(zhí)法的執(zhí)法不公或偏差不服,向有關部門申訴,不能將向領導機關的申訴稱為''上訴〃。7、 將撫養(yǎng)、扶養(yǎng)、贍養(yǎng)混同。撫養(yǎng),是長輩對未成年的晚輩的撫育教養(yǎng)。《婚姻法》第21條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而扶養(yǎng),則是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在物質和生活上的相互關照?!痘橐龇ā返?9條規(guī)定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于父母已經(jīng)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yǎng)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yǎng)的義務。贍養(yǎng),是晚輩對長輩的物質和生活上的照顧。《婚姻法》第21條規(guī)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某報報道一對夫婦含辛茹苦把兒子撫養(yǎng)成人,使兒子成家立業(yè),后來這對夫婦年老患病,生活貧困,而兒子卻沒有盡到''扶養(yǎng)〃父母的責任,受到群眾的譴責。這篇報道使用的'扶養(yǎng)〃一詞不對,應改為''贍養(yǎng)〃才正確。8、 將被告與被告人相混淆。被告與原告相對而言,屬于民事訴訟的法律用語;而被告人則與被害人、公訴人相對而言,屬于刑事訴訟的法律用語,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如有一報紙報道一起民事案件,有這么一句話:''為審理這起民事案件,傳兩個被告人到庭?!ㄟ@句話里''被告人〃使用是不正確的。這里的''被告人〃應該改為被告;因為被告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9、將公安、檢察機關對案件的偵查活動的偵查,誤為''偵察〃。有家報紙報道一刑事案件,說:''某公安機關接到群眾的報案后,目前已著手立案偵察?!ù司湓捓?'偵察〃一詞適用不恰當。''偵察〃應改為''偵查。三、新聞侵權的情形與法律防范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和法人日益重視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通過提起民事訴訟保護自己的名譽權;我國法律制度的逐漸完善,又使得人們有依據(jù)對名譽權案件提起訴訟。而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如果把握不當,就容易造成侵權,尤其是,通過新聞媒體傳播不利于他人名譽權的虛偽事實,往往使得案件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給受害人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因而,新聞媒體常常容易成為名譽侵權案件的被告。媒體侵權有何特點,媒體應當怎樣加以防范,以減少名譽權糾紛的訴訟,這是我們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刊物、電臺、電視臺等均應引起重視的問題。(一)什么是新聞侵權?新聞報道失實有可能就構成新聞侵權。那么,何謂新聞侵權呢?目前,我國法律上對新聞侵權沒有明確的界定。但一般認為,新聞侵權是侵權行為的一種,是通過新聞媒介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廣義上的新聞侵權包括侵犯人格權、著作權等。狹義上的新聞侵權主要指侵害他人人格權。(二)新聞侵權的認定一般認為,侮辱、誹謗、公然丑化他人人格,宣揚他人隱私等行為都可構成新聞侵權。顯然,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運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非法剝奪、嚴重詆毀他人榮譽稱號,阻撓、壓制他人獲得應得的榮譽稱號的,認定為侵犯他人榮譽權;非經(jīng)本人同意,散布他人隱私,認定為侵害他人隱私權;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構成侵犯姓名權、名稱權;以營利為目的,未經(jīng)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剽竊、抄襲他人作品,未經(jīng)著作權人授權發(fā)表其作品,歪曲篡改他人作品,在他人作品上署名,都構成侵犯著作權。(三)近年來媒體侵權的情形1、 新聞報道侵犯名譽權情形。近年來,隨著傳媒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媒體炒作之風日盛。在新聞報道中,由于在遣詞造句、邏輯結構、事實陳述、審核播發(fā)等環(huán)節(jié)把關不嚴,都會走進侵犯人身權的雷區(qū)。如搞錯姓名職務、男女性別,或者張冠李戴,移花接木,都可能招來新聞官司。個別媒體甚至不惜采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夸大其辭的評論以及假新聞、假圖片來吸引受眾眼球。這些不實報道和不實評論往往給當事人帶來名譽損害,于是新聞報道侵犯他人名譽權的糾紛近年來也不斷攀升。但由于我國法律對新聞媒體侵犯名譽權行為缺乏直接規(guī)定,因此,人民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時只能依據(jù)兩個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結合兩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看出,新聞報道侵犯名譽權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其一,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使他人名譽受損害,對此可以稱為內容失實”;其二,新聞報道內容雖然基本屬實,但是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此可以稱為“評論不當”;其三新聞報道內容失實,評論不當,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2、 隱私權是指公民的個人生活自由,生活保密,通訊秘密,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但隱私權不得與公共生活沖突,新聞媒體和記者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揭露、批評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錯誤言行和不良現(xiàn)象,即使披露了被批評者的個人隱私,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如公共場合一些公民的不的舉止,詐騙嫌疑人的詐騙行為以及贓物、非法物品的販賣、銷贓,記者將其暴光,那就屬于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而不構成侵權,另一方面,隱私權也是一種自由性很強的私人權利,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也允許放棄自己的隱私權,當事人接受記者的采訪,就表明放棄了這部分隱私權,同意將自己的這部分隱私當作非隱私來對待,同意分為明示和默示兩種形式。明示就是當事人通過口頭形式或書面形式明確表示同意采訪并報道自己的私生活,默示就是當事人明知對方是記者,而主動告知自己的情況,或對采訪不加制止。新聞媒體公開傳播這些個人隱私就不屬于侵犯隱私權。但對于無民事責任人和限制民事責任人應該取得監(jiān)護人的同意。媒體在傳播有關個人隱私時應盡量避免給當事人帶來不良后果,如報道時不宜公開的當事人的真實姓名、身份、工作單位、住址等,在文字、畫面和聲音制作時可以進行技術處理,淡化、模糊涉及隱私的內容。3、 肖像權是指公民的個人形象通過攝影、造型或其他形式再現(xiàn)所享有的專有權以及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按法律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權,肖像權屬于人格權的范疇,是一種專有權,包括制作專有權和使用專有權。未經(jīng)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制作或使用肖像權人的肖像,無論侵害人有無故意或過失,均構成對公民肖像權的侵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0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jīng)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泵u權中的肖像權是新聞媒體經(jīng)常涉及的問題。肖像是指脫離人體而被記錄在某種載體如紙張、照片、像帶、光盤上的形象。新聞報道侵犯肖像權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已被公開出版或播出;以盈利為目的,未經(jīng)肖像人同意而使用。但有以下情況不能視為侵權:(1)任何人在公共場合的活動肖像權不受保護。(2)為維護被報道者的利益而拍攝報道,以喚醒社會的同情。(3)為宣揚好人好事而表彰一群人,如群眾的救火搶險,圍堵匪徒等。(4)新聞傳播不以贏利為目的。4、 廣告欺詐,損害消費者權益,損害其他企業(yè)聲譽而引起侵權。有些媒體為了能多賺廣告費,對廣告真實性的審查就降低標準,對明知的欺詐性廣告、虛假廣告、庸俗廣告、騷擾性廣告也照發(fā)不誤。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虛假不實廣告的發(fā)布人,造成他人損害后果的,同虛假廣告主體一樣,同樣要承擔民事責任。有的廣告夸大自己損害別人,有的廣告嘩眾取寵,用“嚴正聲明”、“全市最低”、“最好”、“惟一”等用詞,侵犯其他企業(yè)的權利,損害他人的商譽,協(xié)助進行不正當競爭。這樣的廣告發(fā)布媒體,同樣會構成侵權。1993年出臺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特別就經(jīng)營者不得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作出規(guī)定,1997年新《刑法》相應規(guī)定了損害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反映了在向市場經(jīng)濟轉軌中對企業(yè)法人名譽權的保護得到強化。而損害了企業(yè)聲譽肯定就會引起侵權。5、 涉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報道中的侵權(1)新聞報道中的未成年人保護問題近年來,作為新聞媒體,在對未成年人進行采訪報道的時候,卻屢屢發(fā)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對未成年人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方面的侵害。一是對受害未成年人采訪報道中的問題未成年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常常成為受欺負、受侵害的對象而新聞媒體又常常對他們“雪上加霜”。如今年初在京某電視臺法制欄目曾報道了一名16歲少女遭強奸的事件,電視畫面上竟然未對這位少女做任何的保護處理,既沒有讓她背對觀眾,也沒有在她的正面形象上做“馬賽克”遮擋,使這一位肉體上受欺凌的少女又遭受了一次更大的精神傷害?!段闯赡耆吮Wo法》第30條明確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在新聞報道中,一些新聞單位時常忽略這一規(guī)定。有一雇主殘酷虐待小保姆的案例,少數(shù)報刊為招攬讀者,在報道中不厭其煩地披露雇主對小保姆耍流氓的犯罪細節(jié),詳盡報道小保姆受辱的經(jīng)過,一家報紙甚至從公安機關找來該案的預審記錄,在報紙上不加選擇地登出來。再者,還有一些報刊在報道打擊拐賣少女的新聞中,詳細披露少女受辱的情況,爾后,又在報道中登出該少女的姓名或家庭所在地;還有的報刊刊登被拐賣少女與解救她們的公安人員依依惜別時的新聞照片,電視新聞報道中也時常播出類似的鏡頭。諸如此類的做法,在被拐賣少女的家鄉(xiāng)所在地,也很容易引起當?shù)厝藗兊淖⒁?,實際上間接地披露了少女被拐賣受辱的隱私,也是不妥當?shù)?。二是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采訪報道中的問題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趨勢,新聞報道自然對此頗為關注。但是在這些新聞報道中也有兩個偏向:一是對未成年人犯罪情節(jié)過程表現(xiàn)過細,容易造成其他未成年人模仿,導致更多的未成年人犯罪。如去年12月浙江省永嘉縣橋頭中學學生鄒昭靜被同班兩名同學綁架、勒索、殺害的事件,從這兩名同學如何騙鄒昭靜出校,到如何勒索要錢、如何殺死他等等,新聞報道中表現(xiàn)的十分詳細;二是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出生地、家庭、學校、老師、父母等交待的過分詳細,甚至還進行了專門采訪。前不久,一家地方電視臺在報道當?shù)貏倓傋カ@的一少年犯罪團伙的新聞中,電視屏幕上—一出現(xiàn)這些未成年犯罪人的特寫鏡頭。與此同時,播音員將每一名犯罪少年的姓名、年齡、就讀學校和年級、父母親職業(yè)等情況,—一向觀眾作出介紹。如此做法,更是嚴重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這樣,使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獲取新生重新走進學校、走向社會時幾乎沒有''棲身之地〃。三是其它方面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問題在涉及未成年人采訪報道的其它方面,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段闯赡耆吮Wo法》第28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睂@一條款的規(guī)定,新聞單位一般說來是不可能直接違反的。但有的新聞單位由于疏忽大意還是出了問題:一家報紙曾刊登過一條評選'十佳保姆”并予以表彰的新聞,遺憾的是,被表彰的'十佳保姆”中,最小的一名保姆竟然是個年齡只有15歲的小女孩。另外,在現(xiàn)今某些報刊上,甚至在以青少年為讀者對象的一些青少年報刊上,為了招攬讀者,也時常出現(xiàn)具體描繪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方面內容的文章或作品。在某些地方電視臺公開播放一些錄像節(jié)目中,也不乏表現(xiàn)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內容的畫面。報刊、電視臺的這些做法,對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也是《未成年人保護法》所不允許的。在一些新聞單位中,時常出現(xiàn)一些侵犯未成年人著作權的情況,有的新聞單位刊登、播放和使用未成年人的作品,以著作權人尚未成年為由,不署上作者的姓名,不按規(guī)定支付作者應得的報酬。還有的不經(jīng)未成年人的允許和同意,非法刊登、選編和使用未成年人的作品。這些行為,不僅直接違反我國的《著作權法》同時,也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2)、原因和對策一是輕視未成年人現(xiàn)象許多新聞從業(yè)人員頭腦中有這么一種觀念,認為成年人才具有法律的責任和義務,才具有合法權益,而未成年人似乎就沒有。所以在采訪報道中,對成年人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方面還比較注意保護,怕惹上官司。而對未成年人似乎就不屑一顧了,好像未成年人就是他們任意擺布的對象,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怎么拍攝就怎么拍攝,想怎么''暴露”就怎么''暴露〃。實際上,未成年人享有許多成年人所沒有的特殊權利,未成年人應該受到特殊的保護。二是法律知識欠缺,法制觀念淡薄造成未成年人在新聞報道中合法權益受侵害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知識欠缺,法制觀念淡薄。平時或許只注重了業(yè)務知識的學習,而對于法律知識過問的甚少,甚至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在我們國家實行''以法治國〃的今天,全社會日益走上法制化軌道的時候,這樣的業(yè)務素質顯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其實,當你在采訪報道未成年人事件的時候,只要看一看相關的法律,就可心中有數(shù)?!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隱私〃?!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共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所以加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觀念,學習掌握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知識十分必要。這樣,將會促進新聞從業(yè)人員更好地做好有關未成年人的采訪報道,使新聞媒體的信譽度更高,法制性更強,也能進一步營造保護未成年人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傊?,關于媒體侵權的方式在實踐當中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列出的是主要表現(xiàn)方式。不管以什么方式出現(xiàn),根據(jù)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一般來講媒體未經(jīng)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或撰寫、發(fā)表批評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或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等,都可能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四)產(chǎn)生媒體侵權的原因分析1、記者編輯責任心不強、業(yè)務素質差引起侵權。記者編輯責任心不強、業(yè)務素質差表現(xiàn)為:采訪作風不踏實;為追求轟動效應胡編亂造新聞;言論類文章評論不當;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等等均可引起侵權。采訪作風不踏實常常會導致報道失實。這類事例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也是新聞侵權最為常見的類型。記者作風不嚴謹,不到現(xiàn)場,搞間接素材報道和臆測性報道,道聽途說,這極容易造成失實報道。編輯不能以嚴謹?shù)淖黠L審核,不認真把關,就會讓失實報道出籠。如,2005年1月26日《中華讀書報》題為《2004年中國科學界的損失》的報道稱: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家鏞,2004年8月15日逝世。《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也在2005年第3期《2004:隕落的巨星(續(xù))》一文中,以文字配發(fā)照片報道陳家鏞去世。2月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致歉聲明》表示:“本報2005年1月26日第5版內容,未經(jīng)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審核,發(fā)生了嚴重錯誤。這一錯誤,對陳家鏞先生及家人造成了嚴重傷害。為此,我們向陳家鏞先生及家屬致以深深的歉意?!辈⒖l(fā)《陳家鏞:無火煉真金》一文,全面介紹陳家鏞老先生,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春節(jié)將至,陳家鏞院士依然很忙碌?!本o接著,《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在第4期刊登致歉聲明,并發(fā)表《點石成金一一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一文。盡管如此,陳家鏞還是將光明日報社(《中華讀書報》的上級主辦單位)、《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告上法庭。6月23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向陳家鏞賠償精神撫慰金3萬元。7月12日上午,北京市崇文區(qū)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光明日報社賠償原告陳家鏞精神撫慰金2.5萬元。要是批評性的報道,一旦失實,就更會有麻煩。有的被批評對象明知自己總體上沒有道理,也會抓住某個細節(jié)上可能的失實或某個用語而告你一把。如,2005年12月9日《蘇州廣播電視報》報道了一個消息,稱以往對外宣稱自己感情生活空白的央視“名嘴”王小丫終于在臨近不惑之年之際將自己悄悄嫁掉了!夫君就是國內青年才俊、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校長陳章良。對此,王小丫表示這完全是條假新聞,她與作者并不相識,作者也未采訪過她。12月21日,蘇州廣播電視報在網(wǎng)站刊登啟事:“本報今年第49期(12月9日出版)‘娛樂追蹤'版上刊登的《王小丫陳章良攜手入圍城?》一文所披露的內容,因采訪、刊發(fā)時聽信誤傳,未及與文中所涉及的兩位當事人作求證,造成文中報道的情況與事實有出入,對文中涉及兩位當事人造成影響表示深切不安,為此特向兩位當事人和本報讀者致歉。”這種“把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作為新聞報道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是對當事人名譽的侵害,也有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編輯記者為追求轟動效應,進行所謂的合理想象,編造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或在文章中誹謗、或采用侮辱性的字眼,構成典型的媒體名譽侵權。如楊瀾狀告《21世紀人才報》的民事訴狀案。2003年12月26日,由《21世紀人才報》編輯出版的《歡樂城市》周刊第19期,在頭版頭條上以《楊瀾注定破產(chǎn)》為題,并用幾乎兩個整版的篇幅發(fā)表署名“本刊記者陳杰”的文章。楊瀾認為該報道嚴重失實,認為作者使用了侮辱性語言,采用了誹謗手段,已經(jīng)詆毀了楊瀾的名譽和信譽。為此,楊瀾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銷毀未發(fā)行的登有侵權文章的報紙,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害1元,承擔案件訴訟費。褒揚性的新聞報道同樣容易引起新聞侵權。無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對當事人而言不但沒有抬高聲譽,反倒引起社會的非議,造成精神痛苦。批評可能脫離真實,表揚也可能脫離真實。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也會導致侵權。2、媒體或記者編輯法律意識不強引起侵權。這方面表現(xiàn)為:領導授意性質的侵權報道;記者編輯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記者在采寫新聞中,對死者的名譽權問題未引起重視;在某些新聞報道中,媒體的傾向性嚴重;媒體作有罪推定判決等等。領導授意性質的侵權報道往往是主管媒體發(fā)稿的領導出于某種目的,授意記者發(fā)布失實新聞,也容易引起新聞侵權。如湖南“瘋記者”劉洪以的案件。劉洪以在海南為一被迫賣淫少女執(zhí)義仗言、披露真相,反被當?shù)貓蠹堈f成是“假記者”并因此受刺激致瘋。實際上,某報是秉承領導的意圖發(fā)稿的,寫稿的“辛暉”是某宣傳部門的干部。報社受命發(fā)稿,沒有任何的把關,但從法律主體上看,法律責任就是報社的。800字的文章,后來報社賠了70萬元。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記者報道涉及他人隱私的事件,未經(jīng)他人許可,或超出他人許可的范圍,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對他人隱私進行進行大肆渲染,也容易侵犯他人隱私權。如,2003年9月初,在陜西省境內發(fā)生了一起公民狀告當?shù)啬趁襟w侵犯名譽權的案件,法院最終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該媒體侵犯原告的名譽權。法院經(jīng)審理后認為,原告向該報記者陳述在游戲廳輸了5萬元錢的事實經(jīng)過,雖名為游戲,但實為賭博,該報對該部分報道基本屬實。但該報部分報道偏離了客觀事實,其文字語言不妥,有誤導讀者的傾向,對原告名譽權造成損害。被告在未征得原告同意的情況下,將其不愿公之于眾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公開宣揚,侵害了原告的隱私權。被告未征得原告的同意,僅對照片作了簡單的處理,其照片仍具有可辨認性,且被告為營利性報刊,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權。法院最終判決該報社侵害了王華的名譽權和肖像權。該案以媒體的敗訴而告終。記者在采寫新聞中,對死者的名譽權問題未引起重視,被死者親屬指控侵犯死者名譽權;像詩人郭小川的名譽受到了侵犯是比較典型的,郭小川已經(jīng)去世了,有作者給他編故事。講什么呢?說1969年春,郭小川來到湖北咸寧市五七干校,因其妻含冤去世,內心世界十分苦悶,自從與干校賣飯票的少女某某相識以后,兩個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相互照顧、相依為命等等,而且報道還說有文化界的什么名人可以見證這件事。但事實是,郭小川的夫人至今還健在,這樣的報道被廣為轉載。最后,郭小川的繼承人,包括他的夫人,包括他的子女向法院起訴,起訴作者,起訴刊登這種虛假報道的所有的媒體,一審獲得賠償16萬元,這就屬于完全失實的情況。又如北京某報記者在報道一起墜樓自殺事件時,沒有采訪當?shù)嘏沙鏊徒值谰游瘯恼轮蟹Q,經(jīng)采訪當?shù)嘏沙鏊徒值谰游瘯弥搲嫎桥訛榫癫』颊?,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后,死者家屬非常不滿,將報社訴上法庭。經(jīng)審理,一中院終審判決報社承擔侵權責任,并公開致歉,賠償損失人民幣3500元。3、轉載作品時引起的著作權侵權。有的享有個人著作權的文學作品和紀實作品,報紙在轉載時必須征得原作者和出版社的書面同意。如果擅自轉載,哪怕你是出于好心的轉載,同樣可能會構成侵權。如,歌手韋唯不滿《現(xiàn)代文明畫報》連載《韋唯的燃情歲月》一書,將該報社和作者告上法庭。最高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guī)定:“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轉載作品,當事人以轉載者侵害其名譽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因此,并不是轉載別的報刊雜志的文章就可以不加審查。有的報道,首發(fā)媒體已經(jīng)作了更正和道歉,而轉載媒體還不知道,會加大侵權的范圍和程度,就可能當被告。比如北京某報從網(wǎng)絡媒體轉載報道稱某演員因病去世,實際上該演員正在某劇組拍戲。該演員憤而將報紙訴上法庭,一中院終審判決該報的行為構成對這名演員的名譽侵權,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10000元。(五)新聞侵權的法律防范記者或新聞媒體侵犯他人名譽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新聞媒體如何有效地防止這類侵權事件的發(fā)生,從而少當甚至不當被告呢?是不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干脆就不搞輿論監(jiān)督,不進行媒體批評呢?擔心是不必要的。只要我們把握新聞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輿論監(jiān)督照樣要搞,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從防范角度講,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1、要增強必要的法律意識。這就要求作為媒體的記者編輯,對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必須正確認識,不能片面追求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而忽視對他人名譽權的保護。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因此,要增強必要的法律意識,了解法律對行使自由權利所作的有關限制,以及法律對保護公民、法人等的合法權益所作的相關規(guī)定,避免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事件發(fā)生。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1、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jīng)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條)。2、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一百零一條)。3、公民法人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第一百二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也有多處涉及到名譽權的保護與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在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方式方面,將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大致分為三種:1、宣揚他人隱私;2、捏造事實丑化他人人格;3、侮辱、誹謗等。對法人名譽的侵害方式,主要是詆毀和誹謗。我國刑法也有保護公民人身自由權和制裁侮辱、誹謗犯罪的規(guī)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新聞媒介、出版機構、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的涉及侵害名譽權的問題作了相關明確規(guī)定。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分別對承擔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侵犯著作權行為有所認定。作為媒體記者編輯,了解這些法律知識是避免陷入侵權糾紛的基礎。在依法治國的法治進程中,受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新聞工作者更要懂法、守法,學會尊重法律并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報道、進行輿論監(jiān)督。然而,我們的一些新聞機構忽略了對記者及有關人員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和法律知識的普及,以致名譽侵權案件時有發(fā)生。2、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加強職業(yè)道德的教育,記者編輯應遵守職業(yè)道德和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行為規(guī)范,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編造新聞。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輿論監(jiān)督采訪和報道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把握好法律界限,不得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避免新聞官司。記者報道的事情是真實的,才會避免輸官司。實際工作中,有的作者和傳播媒介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或者為了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增加銷售量、發(fā)行量、收視率、收聽率等,在報道社會熱點問題時,常常未進行詳細調查便匆忙發(fā)稿,或炒賣奇聞逸事,或傳播不利于他人名譽的小道消息和私生活的秘密等,由此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權、商譽權。新聞媒體報道或轉載新聞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真實客觀地反映所報道的事件。從業(yè)人員要增強的法律意識,普及關于名譽權保護的法律知識,切忌在報道中擅自公開、散布他人的隱私或使用侮辱他人人格的字眼,更不能為了泄私憤、鳴不平,而誹謗他人,甚至是為了敲詐勒索、謀取私利。有的記者在采訪中濫用暗訪、偷拍等手段,侵犯公民、團體和法人的正當權益;甚至超越組織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和法制監(jiān)督,越俎代庖,取代執(zhí)法部門行使權力。有的監(jiān)督報道存在片面性,斷章取義,或主題先行,觀點前置,先定性、后定量,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有的則完全失實,很容易給監(jiān)督對象造成程度不同的傷害,也容易給新聞媒體埋下了新聞侵權的隱患。如奧運明星劉翔的“跨欄鏡頭”被某報當作了封面廣告。劉翔認為該報紙及其網(wǎng)站經(jīng)營者、某百貨商場未經(jīng)他同意,以營利為目的擅自使用其肖像的行為侵害了他的肖像權。為此劉翔把該報社等四單位告到了海淀法院,要求四被告停止侵權、賠禮道歉,賠償經(jīng)濟損失125萬元。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又比如山東一家媒體刊登報道,說一個湖南的學子怎么樣輾轉地流落到了泰國,最后成了人妖。講這個故事還不夠,還需要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又找不到人妖的照片,怎么辦?找了一個舞蹈演員的藝術照配在上面,但是這位舞蹈演員他看到了這個報道以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