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課件49張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兼愛》課件49張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兼愛》課件49張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兼愛》課件49張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兼愛》課件49張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人稱墨子為“天才匠人,孤獨俠客”,這種孤獨似曾相識。在那個拒絕崇高的時代,擁有高貴理想的人們,孔子、莊子、墨子……無一不是孤獨的??鬃佑握f天下、著書立說,溫雅敦厚;莊子超然物外、順應(yīng)天理,逍遙無為;而墨子古道熱腸、反戰(zhàn)愛民,行俠天下。他的孤獨別有一番豪氣和決絕?!都鎼邸纺訉W(xué)習(xí)目標(biāo)標(biāo)題解讀《兼

愛》兼,本義,一手執(zhí)兩禾,有兼顧、一同、一并之意。兼愛: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guān)愛。這是一種不存在血緣關(guān)系,不分尊卑貴賤,平等無差別的愛。一、知人論世標(biāo)題解讀

墨子,名翟(dí),春秋末戰(zhàn)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科學(xué)家、軍事家,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都在為扶危濟困的事業(yè)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走進墨子標(biāo)題解讀

在科技方面頗有成就,常被譽為“科圣”。他首先發(fā)現(xiàn)了小孔成像的道理,創(chuàng)立了以幾何學(xué)、物理學(xué)、光學(xué)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xué)理論。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xué)”(通常是指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的學(xué)問)。走進墨子

儒和墨兩派互相駁辯,在先秦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人們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子在戰(zhàn)國時代乃是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并為之孜孜奮斗,游說諸侯,謀求制止戰(zhàn)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主要思想①兼愛非攻。“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diào)“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zhàn)爭。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xiàn)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于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②天志明鬼。宜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點。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yīng)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④節(jié)用節(jié)葬。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diào)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為君主、貴族都應(yīng)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

主要思想政治:主張“尚賢”與“尚同”。提出了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非攻”的主張。經(jīng)濟:主張“強本節(jié)用”,即重視生產(chǎn),崇尚節(jié)儉,人人參與勞作并分工合作、各盡所能。主張量功分祿,以勞定賞。倫理:主張“兼愛”。為官的要“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為民的要相親相愛,交互得利。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是實現(xiàn)救世濟民。重視教授生產(chǎn)、軍事技能、自然科學(xué)知識和邏輯知識。軍事:主張“有備無患”,反對侵略戰(zhàn)爭(止楚攻宋),主張采取防御戰(zhàn)術(shù)。主張外交上要“遍禮四鄰諸侯”,爭取國際上的支持。今人評墨子

墨子是中國的良心和靈魂。

——張知寒

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澤東

兼愛非攻,是全人類的精神制高點。

——余秋雨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中國宗師。他說“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于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睒?biāo)題解讀《墨子》其書

《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

該書涉及哲學(xué)、邏輯學(xué)、軍事學(xué)、工程學(xué)、力學(xué)、幾何學(xué)、光學(xué),先秦的科學(xué)技術(shù)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都鎼邸酚猩?、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

《墨子》一書,語言質(zhì)樸,邏輯嚴(yán)密,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中國古代嚴(yán)格意義上的論說文,就是從《墨子》開始的。背景介紹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jīng)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quán)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苦惱。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入世風(fēng)骨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標(biāo)題解讀讀課文,明確重音和語調(diào)則弗fú能攻:否定副詞,相當(dāng)于“不”。當(dāng)cháng察亂何自起:同“嘗”,嘗試。故盜賊有yòu亡wú:有,同“又”;亡,同“無”,沒有。惡wū施不孝:怎么。惡wū得不禁惡wù而勸愛:第一個,怎么;第二個,憎恨。交相惡wù:憎恨,討厭二、研讀文本

第一段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以……為:把……作為治:治理;事:事務(wù)所自起:興起的原因;

自:從;

起:興起焉:于是譬之如:這好比攻:治療弗fú:否定副詞,相當(dāng)于“不”。何獨:何嘗然:這樣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wù)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于是能對它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好比醫(yī)生給人治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y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就不能醫(yī)治。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必須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研讀文本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類比論證,以大家熟知的醫(yī)生治病需要明確病因,來寫圣人治國須知混亂產(chǎn)生的原因。標(biāo)題解讀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區(qū)別比喻論證:是用比喻者(喻體)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本體)之理的論證方法。類比證論:是一種通過己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區(qū)別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構(gòu)成本體和喻體本體和客體(類體)方式比喻比較要求本體與喻體性質(zhì)不同;只在某一點相似;喻體可以虛構(gòu)。本體與客體性質(zhì)相同;相似點多多益善;客體材料客觀真實。效果說理形象和具體化說理嚴(yán)密性和邏輯性二、研讀文本

第二段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察:明察,考察當(dāng):同“嘗”,嘗試孝:孝敬自愛:愛自己【賓語前置】虧:使......受損失自利:自己得利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嘗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說的混亂。兒子愛自己,不愛父親,

因而使父親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弟弟愛自己,不愛兄長,因而使兄長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臣下愛自己,不愛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混亂。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

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即使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慈:慈愛(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主不慈愛臣子,這也是天下所謂的混亂。父親愛自己,不愛兒子,所以使兒子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兄長愛自己,不愛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君主愛自己,不愛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愛。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雖至:即使是盜賊: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室:家竊:偷竊利:使……得利“賊”1:名詞,劫奪財物者“賊”2:動詞,傷害家:卿大夫的封地國:諸侯的封地亂:侵奪亂物:紛亂之事具此:全都在這里,具:完全、齊全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即使是在天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盜賊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劫奪別人以利自身。這是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愛。即使大夫相互侵?jǐn)_各自的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自己的封地,不愛別人的封地,所以侵?jǐn)_別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封國,不愛別人的封國,所以攻伐別人的封國以利他自己的封國。天下的紛亂之事,全部都在這里了。標(biāo)題解讀思考探究(第二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亂”?“亂”之因?

①亂象:

臣、子

父、兄、君

盜賊

大夫、諸侯②“亂”之因:

起不相愛中心句: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三、研讀文本

第三段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若使:假使若:像,如

猶:還視:看待惡wū施:怎么實行惡:相當(dāng)于“何”“怎么“弟子:弟弟和子女亡:同“無”,沒有

有:同“又”細察它從哪里產(chǎn)生的?都起源于不相愛。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人嗎?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人嗎?看待弟弟、兒子與臣子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還會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樣,誰還會盜竊?看待別人就像自己一樣,誰還會劫奪財物?所以盜賊又沒有了。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三段)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若:像治:形容詞,治理得好,安定太平還有大夫間相互侵?jǐn)_封地,諸侯間相互攻伐封國嗎?看待別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誰還會侵犯呢?看待別人的封國就像自己的封國,誰還會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jǐn)_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的事又沒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封國與封國不相互攻伐,封地與封地不相互侵?jǐn)_,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就治理好了。標(biāo)題解讀思考探究(第三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中心論點:若使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論證方法:①假設(shè)論證。運用假設(shè)、鋪排、反問的句式,從正面論證了“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的觀點。采用鋪排的手法,連用“猶有”“誰”引起的反問句,以反詰的語氣堅定而鮮明地闡述了唯有“兼愛”才可治亂的觀點。

②對比論證。與第2段進行正反對比論證。三、研讀文本

第四段標(biāo)題解讀疏通文意(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wū得不禁惡wù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wù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第一個“惡”:怎么第二、三個“惡”:動詞,憎恨,討厭則:就勸:鼓勵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對墨子的尊稱譯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wù)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因此天下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國家,相互憎惡就會使天下混亂。所以墨子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這里啊。標(biāo)題解讀思考探究(第四段)本文的結(jié)論是什么?結(jié)論為: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即統(tǒng)治者要鼓勵人與人相親相愛。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天下亂天下治不相愛兼相愛君臣父子不愛不慈賊竊異室大夫亂家諸侯攻國盜賊無有家不相亂國不相攻君臣父子孝慈→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分析原因指明方法課堂小結(jié)寫作特點①多用設(shè)問句和反問句,使得問題醒目地提出,讓讀者思考,加強了作者觀點的闡述,讓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更加鮮明。如: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寫作特點②層層深入,邏輯性強,條理井然。墨子要闡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愛”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边@句話在文章的結(jié)尾,也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寫作特點③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文中列舉了大量君臣父子、盜賊、大夫等事例。④綜合運用,類比法、對比論證、假設(shè)論證等論證手法。1、墨子的美學(xué)思想:實用至上,將文章的審美降到最低。

2、墨子學(xué)派的受眾:底層平民,文化程度低。墨子文風(fēng):1、語言的淺顯、邏輯的嚴(yán)謹(jǐn)、結(jié)構(gòu)的層次感。2、反復(fù)論說,反復(fù)舉例,正反論說,務(wù)求把意思說得明白清楚。“兼”就是“廣泛地、全部地”,墨子所說的“兼愛”指的是一種不分尊卑貴賤、平等無差別的愛,是一種視人若己、互惠互利的愛。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論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探討:儒家所說的“仁者愛人”與墨家主張的“兼愛眾生”,二者有何異同?【相同之處】:1、社會背景和基本目標(biāo)相同

都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的社會動亂時期,都懷著安邦定國、終止混亂紛爭的理想。2、基本內(nèi)涵一致。

二者都顯出了愛的普遍性,孔子的“泛愛眾”與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都體現(xiàn)了愛的普遍性、廣泛性。比較分析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異同點比較分析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異同點【不同之處】:1、理論基礎(chǔ)不同(1)兼愛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倫理的基礎(chǔ)之上的--

愛無差等

在墨家心中,“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無差等的愛沖破等級的枷鎖,沖破血緣的堅冰,愛人如己,尤其去愛那些最可憐、最卑下、最被社會踐踏的人。愛心無垠,善意無窮,關(guān)懷最有力量。從這角度而言,墨子進入了一種更為崇高的境界。(2)仁愛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chǔ)上的--

愛有差等

在儒家心中,愛是以自己為中心,從天性中的情感出發(fā),強調(diào)推己及人。(雙親——民眾——萬物)(愛是以自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差序格局)比較分析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異同點【不同之處】:

2、愛的關(guān)系不同(1)兼愛一定是雙向交互的,功利的。

墨子的兼愛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對等互報的原則“兼相愛,交相利”。這個“利”,不是維護一己私利,更強調(diào)“利他”和“公利”的思想。(2)仁愛則不一定,也可以是單向不求回報的。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主張盡心,不言回報,只求盡職盡責(zé),不問自己的權(quán)利。比較分析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異同點深研潛思,探究“兼愛”墨子“兼愛”思想對當(dāng)今社會有何意義?

墨子認為,兼愛互利是為治之道,“兼相愛”并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jié)合起來,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在這種愛意融融的相互義務(wù)性關(guān)系中,天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富足。墨子的這種兼愛思想是一種達致和諧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殺的思想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對當(dāng)今中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拓展延伸——立足現(xiàn)代,心存“兼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印都鎼邸方ㄔO(sh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祟惷\共同體總體目標(biāo)拓展延伸——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