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核算課件4_第1頁
國民經濟核算課件4_第2頁
國民經濟核算課件4_第3頁
國民經濟核算課件4_第4頁
國民經濟核算課件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資金流量核算第一節(jié)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問題第二節(jié)收入分配與使用核算第三節(jié)非金融投資核算第四節(jié)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及其應用分析章前閱讀世行對國家(地區(qū))的分類標準低收入組:人均國民總收入765美元以下;中低收入組:766--3035美元;中高收入組:3036--9385美元;高收入組:9386美元以上。問題1.世行對國家(地區(qū))的分類標準為何考慮人均國民總收入(GNI)而非GDP?本章學習目標1.掌握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問題2.掌握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基本流量以及二者的區(qū)別3.掌握原始收入與國民總收入、可支配收入與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核算過程及其內涵4.掌握收入指標與消費指標的對應關系5.掌握非金融投資的概念、類型、交易及其與非金融資產的對應關系第一節(jié)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問題資金流量核算的對象及不同核算范圍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和規(guī)則資金流量核算(實物交易)的基本問題資金流量核算的對象資金流量核算1,是以收入分配和社會資金運動為對象的核算。2,是對經濟循環(huán)過程中各個部門的資金來源與運用情況以及資金在各個部門間的流動情況的系統(tǒng)描述和分析。3,是國家制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礎資料。資金流量核算的對象資金流量核算的對象a,收入分配b,使用交易與金融交易資金流量核算中的資金:具體是指收入分配,消費,投資及金融活動中的資金。

資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期的這些資金的增減變化量。資金運動過程

生產凈產出:增加值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可支配收入

資金運動過程(續(xù))可支配收入

消費支出儲蓄投資金融交易

資本形成金融資產和負債變化

資產負債存量資金流量核算的范圍只核算金融交易:交易項目主要由金融交易組成,其核算的起點是凈金融投資除金融交易外,還包括總儲蓄和資本形成總額:交易項目由非金融交易項目和金融交易項目組成,核算的起點是總儲蓄。既核算金融交易,又核算實物交易:交易項目由實物交易和金融交易兩部分組成,核算的起點是增加值。資金流量核算核算范圍狹義的資金流量主要指金融交易流量;

廣義的資金流量將范圍從金融流量擴大到所有價值收支流量,是指整個社會資金的循環(huán)過程,體現(xiàn)了與實物循環(huán)對應的價值循環(huán)。我國資金流量核算區(qū)分為:實物交易核算金融交易核算資金流量核算的內容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流量的核算國民收入再分配流量的核算可支配收入和使用的核算投資和資金籌集的核算金融交易核算

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原則交易活動分類原則國民收入核算的銜接性原則平衡原則計價原則

交易活動分類原則交易活動分三類:

經常性收支,投資性收支,金融交易經常性收支:各部門日常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和支出之差是各部門的儲蓄。投資性收支:各部門為擴大再生產或增加儲備而發(fā)生的收支。金融交易:各部門圍繞金融資產和負債而發(fā)生的交易活動,包括國內金融交易和國外金融交易兩大部分

國民收入核算的銜接性原則資金流量核算作為整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個子體系,與其他核算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核算時須注意各有關項目在計算范圍和核算時點上與其他核算尤其是國民收入核算的銜接問題資金流量核算與國民收入核算相交叉的主要項目應統(tǒng)一采用國民收入核算中的計算口徑平衡原則平衡原則表現(xiàn)為內部平衡原則和外部平衡原則。內平衡原則:在任一部門內,其資金來源等于資金運用。外部平衡原則:某一部門的收入必為另一部門的支出,某一部門的資金來源必然伴隨另一部門的資金運用。外部平衡原則是資金流量核算的重要理論依據。計價原則實物交易部分的計價原則采用市場原則,與生產賬戶一致。金融交易部分的計價要區(qū)分貨幣市場交易和資本市場交易,貨幣市場交易按交易工具的面值計算,資本市場的交易主要包括債券的股票,有發(fā)行價和市場交易價兩種價格,資金流量核算使用的是發(fā)行價而非市場交易價。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和規(guī)則資金流量核算的主要原則:復式記賬方法權責發(fā)生制原則以現(xiàn)期市場價格作為計價依據表中兩類平衡關系:部門內部來源合計=部門內部使用合計部門間來源合計=部門間使用合計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問題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增加值)增加值的分配(可支配收入)儲蓄的使用(投資)收入的使用(消費+儲蓄)實物交易核算內容的邏輯順序實物交易的基本問題(續(xù))實物交易所包括內容與整個國民經濟核算的對象應具有一致性,尤其要與GDP核算中關于生產核算的范圍保持一致。不僅包括貨幣性交易,而且應該包括不具有貨幣交易形式的交易活動。第二節(jié)收入分配與使用核算收入分配與使用核算的范圍收入分配的基本流程收入初次分配核算收入再分配核算收入使用——消費與儲蓄的核算收入分配與使用核算的范圍在本質上,收入分配與使用核算的范圍是由生產核算的范圍確定的。只有生產核算所定義的生產活動,其產出的價值才能成為收入分配核算的對象,其產出才能成為收入使用的購買對象;只要是生產核算定義的生產,其產生的價值必然要參與收入分配過程,其產出就會作為收入使用(消費或投資)的購買對象。收入分配的基本流程國民經濟范圍內的收入分配是一個由多種手段,多種方式構成的過程,整個分配過程分為1,初次分配2,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環(huán)節(jié)發(fā)生的收入分配流量主要包括勞動者所獲得的報酬,資本要素所有者獲得的財產收入,以及政府獲得的生產稅凈額,屬于交換性分配交易。而在收入再分配階段所發(fā)生的收支活動都是單方面的轉移活動,沒有伴隨對應的價值回報。收入初次分配核算一,收入形成核算——立足于生產者進行分配的收入形成過程,核算的起點是各機構部門的增加值。雇員報酬(compensationofemployees)生產稅凈額(taxeslesssubsidiesonproductionandimports)營業(yè)盈余/混合收入(operatingsurplus/mixedincome)二,收入初始分配核算初始分配核算的目標是立足于收入接受者核算各機構部門在核算期內獲得的生產性收入。

核算的起點是營業(yè)盈余/混合收入。收入初始分配核算財產收入(propertyincome)是由于資產的所有者將其所擁有的資產的使用權讓渡給其他單位使用而從對方獲得的回報。需要注意產生財產收入的資產:只是讓渡了使用權,而沒有轉移所有權;只是某些特定類型的資產,包括:金融資產(如存貸款和證券)有形非生產資產(如土地和礦藏)并不包括生產資產財產收入的類型利息(interest)紅利(dividend)外國直接投資再投資受益(reinvestedearningsonFDI)屬于投保人的財產收入(Propertyincomeattributedtoinsurancepolicyholders)地租(rents)初始收入與國民總收入初始收入是各部門經過收入初次分配之后獲得的生產性收入的總額。原始收入(企業(yè))=(增加值-支付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財產收入凈額

(住戶)=(增加值-支付生產稅凈額-生產稅凈額)+得到的勞動者報酬+財產收入凈額

(政府)=(增加值-支付勞動者報酬-支付生產稅收入凈額+得到的生產稅凈額+財產收入凈額等式中,財產收入凈額=得到的財產收入-支付的財產收入原始收入與國民總收入國民總收入是指一國經濟總體當期從國內生產和國外生產獲得的生產性收入總量。GNI=GDP+來自國外的原始收入分配流量凈額

=GDP+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凈額+來自國外的生產稅凈額+來自國外的財產收入凈額原始收入與國民總收入(續(xù))GNI=GDP+來自國外的原始收入分配流量凈額=GDP+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凈額+來自國外的生產稅凈額+來自國外的財產收入凈額發(fā)達國家:GNI>GDP發(fā)展中國家:GNI<GDP因此,劃分不同國家發(fā)展水平取人均GNI而非GDP收入再分配核算之所以在初次分配之后還要進行收入再分配,原因在于社會成員對收入的占有并非都是憑借對生產要素的占有和交換,為了社會的公平和均衡發(fā)展,有必要借助于各種非交換性手段對收入實施再分配。轉移1,經常性轉移2,資本轉移區(qū)分二者的根據是轉移的對象是不是資產或是否與資產形成有關,如果是資產則為資產轉移,否則為經常轉移。一,所得稅等經常稅

個人所得稅企業(yè)所得稅資本收益稅彩票收入稅等二,社保繳款和社會福利社保繳款是住戶部門為保證將來能獲取和社會保險福利向政府繳納的保費。社會保險福利是社會保險計劃向投保人支付的保險金,如失業(yè)金,退休金和醫(yī)療費。社會救濟福利是通過社會福利計劃向符合條件的住戶做出的支付。如困難補助,救濟金,助學金等三,其他經常性轉移1,政府部門內部的轉移2,各國政府間的轉移3,政府向國際組織繳納的會費4,各種罰款,住戶間轉移,非壽險保費與索賠,抽彩賭博以及賠償?shù)瓤芍涫杖肱c國民可支配收入一??芍涫杖耄╠isposableincome)

a.是體現(xiàn)各部門參與收入初次分配與再分配最終結果的總量,

b.是機構部門當期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的最大數(shù)額??芍涫杖?原始收入+經常轉移收入-經常轉移支出二。國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國所有常住機構部門可支配收入的總和可支配收入與國民可支配收入國民可支配收入

=國民總收入+來自國外的經常轉移凈額=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初始收入凈額+來自國外的經常性轉移凈額

發(fā)達國家:國民可支配收入<國民總收入

發(fā)展中國家:國民可支配收入>國民總收入實物社會轉移與調整后可支配收入實物社會轉移(socialtransferinkind)是指政府向個別住戶以實物轉移形式提供的個人貨物或服務。調整后可支配收入(adjusteddisposableincome)在可支配收入的基礎上考慮實物社會轉移從一國經濟總體來看,國民可支配收入與國民調整后可支配收入相等。收入使用——消費與儲蓄的核算消費——最終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

1.立法,司法,行政,國防和治安。

2.實物社會轉移。

居民個人消費支出:

1.自已消費支出。2.得到實物社會轉移。顯然,各部門的最終消費支出并不等于實際最終消費,二者的差別在于實物社會轉移。收入使用—消費與儲蓄的核算儲蓄(saving)

1.代表收入用于消費之后的節(jié)余。

2.是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終消費支出之后的余額,

3.是調整后可支配收入用于實際最終消費之后的余額,

4.是非金融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收入使用—消費與儲蓄的核算補充說明一個機構單位在一個核算期的消費完全有可能大于同期收入,即儲蓄可以為負值。儲蓄有總儲蓄和凈儲蓄之分,差別在于是否包括固定資本消耗。第三節(jié)非金融投資核算非金融資產與非金融投資非金融投資核算非金融投資資金來源和資金余缺的核算非金融資產一個實體成為資產的兩個必要條件:資產的所有權明確;資產具有未來收益性。非金融資產是在非金融交易過程中積累起的資產。非金融資產產生的途徑分為:非金融資產生產資產

非生產資產固定資產貴重物品存貨天然存在的有形資產(土地,礦產資源)無形資產非金融投資的核算非金融投資是指一定時期內發(fā)生的非金融資產交易。無論采取何種形式的交易,交易的結果一定是資產的所有權由交易一方轉移到交易的另一方。非金融投資的核算分為兩個部分:生產資產交易的核算——即資本形成核算非生產資產交易的核算生產資產交易核算從一國經濟整體看,一時期生產資產交易在實物上對應著當期產品積累。生產資產交易核算=支出法GDP核算中的資本形成核算。資本形成核算資本形成是指各機構單位通過經濟交易獲得或處置生產資產的活動。包括:固定資產凈獲得。即核算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價值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價值。存貨變動即核算期內入庫的存貨價值減去出庫的存貨價值。

貴重物品凈獲得即核算期內獲得的貴重物品價值減去處置的貴重物品價值非生產資產投資核算非生產資產包括的內容有形非生產資產土地地下資產無形非生產資產專利權、租約等可轉讓的契約購買的商譽其他無形非生產資產非生產資產投資核算(續(xù)1)非生產資產投資要按照當期發(fā)生的凈購買(凈獲得)核算。如果是非生產資產的首次出現(xiàn)或耗減、消失,則不屬于非生產資產交易核算,而是作為資產數(shù)量其他變動核算。所有有形非生產資產的交易全部都記錄為國內機構單位之間的交易。無形非生產資產的交易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國內單位之間。非生產資產投資核算(續(xù)2)如果有形非生產資產實際交易發(fā)生在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之間,則需要做一個虛擬的改道轉向處理:見p160圖這樣就轉變?yōu)閮晒P交易的疊加:一筆交易是常住單位之間有形非生產資產交易,另一筆交易是國內與國外的金融交易。非生產資產投資核算(續(xù)3)國內各部門有形非生產資產凈獲得為零;一國無形非生產資產凈獲得是一個很小數(shù)額。結論:就整個經濟總體看,整個非生產資產凈獲得為零或接近于零,使得一個核算期內發(fā)生的非金融投資基本上等同于資本形成的數(shù)額。如果從單個機構部門觀察,情況并非如此,有些部門非金融投資大于其資本形成,另一些部門則只好相反。非金融投資資金來源和資金余缺的核算一單位進行非金融投資的資金來源包括本單位的儲蓄——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來自其他單位的資本轉移凈額。資本轉移的具體類型包括:資本稅(Capitaltaxes)投資補助(Investmentgrants)其它資本轉移非金融投資資金來源和資金余缺的核算(續(xù))對于一個機構單位或機構部門而言,資金來源大于非金融投資,其正值差額稱為凈貸出;資金來源小于非金融投資,其負值差額就是凈借入。調節(jié)機構部門之間的儲蓄投資差,主要依賴國內金融市場;從一國總體看,就需要借助國際金融市場,即參與國際金融投資。第四節(jié)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

及其應用分析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部分

資金流量表是資金流量核算的表現(xiàn)形式。舉例4-12000年中國資金流量表的實物交易如果不考慮統(tǒng)計誤差,資金流量表中應該有兩個基本的平衡關系。

縱向平衡,即部門內部的平衡;橫向平衡,即交易項目的平衡。資金流量表的分析應用我國行業(yè)收入差距近10倍分配改革方案有望出臺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據悉,意見中提出了加快出臺《關于加強收入分配調節(jié)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這將成為今年體制改革的重要看點之一。歷經兩年多的反復論證和修改,收入分配總體改革方案已基本成型,預計今年內有望出臺。收入分配改革成焦點4月份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數(shù)據冷熱不均,盡管一些數(shù)據表明中國經濟表現(xiàn)好于預期,但仍面臨嚴重挑戰(zhàn),經濟復蘇的過程可能要比預期中的更長。作為夯實內需增長長期基礎、增強經濟發(fā)展后勁的重要舉措,醞釀中的收入分配改革已成為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焦點。加強初次分配調整中國實際上有很強的內需,只是在內需的身上還帶著枷鎖。政府拿錢投資,居民拿錢消費,現(xiàn)在政府有錢而百姓沒錢,因此國內消費不足,經濟外向依賴程度過高。分配的問題也是發(fā)展中的問題,分配問題解決不好,發(fā)展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最主要的問題出在初次分配上.加強初次分配調整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領域,十多年來,勞動者報酬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職工工資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時1980年的17%不斷下降到2007年的11%。在初次分配過程中存在“利潤蠶食工資”的傾向,表現(xiàn)為勞動者的報酬標準偏低.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小時工資水平比較看,中國大約是0.2美元左右,歐美發(fā)達國家大體上是25~30美元。初次分配奠定了國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我國的經濟政府主導性比較強,這導致我國經濟成為投資型、出口型經濟,造成整個經濟重化工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的特征比較強,其吸納的就業(yè)人員較少,而這就使初次分配更多地偏向于資本、偏向于政府,而非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越來越萎縮”。數(shù)字解讀1997年~2007年,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降至39.74%;資本收入占比持續(xù)上升,企業(yè)營業(yè)盈余占GDP的比重從21.23%升至31.29%;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0.95%升至20.57%,若加上預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國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潤,政府的大預算收入幾乎占到了國民收入的30%。改變再分配向政府企業(yè)傾斜局面在再分配領域,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同樣是下降的,政府和企業(yè)所得的比重上升.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8.8%,2007年只有52.3%,1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