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感染與免疫課件整理_第1頁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課件整理_第2頁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課件整理_第3頁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課件整理_第4頁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課件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細菌的感染與免疫(優(yōu)選)細菌的感染與免疫2(優(yōu)選)細菌的感染與免疫2傳染源:宿主機體內正常菌群同時誘導T細胞和APC反應各菌的毒性效應大致相同:發(fā)熱、白細胞反應、微循環(huán)障礙、休克、DIC等。寄居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種類兩種(外毒素和內毒素)粘附素表面受體多為靶細胞表面的糖類或糖蛋白。(一)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蛋白質(由inv基因編碼)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變菌群失調時,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由患者之間及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感染,或通過生活用品等物質而發(fā)生的間接感染。吞噬作用(中粒)吞噬作用(單核巨噬)防御素一類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黏附在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大腸埃希菌(二)細胞免疫第一節(jié)

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概念寄居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分布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3傳染源:宿主機體內正常菌群第一節(jié)

正常菌群與44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受體競爭作用產生有害代謝產物營養(yǎng)競爭作用

2.營養(yǎng)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腫瘤作用5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5二、機會致病菌致病的常見情況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變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劑、激素、細胞毒藥物的使用及射線照射等可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調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過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種間的比例發(fā)生較大幅度變化而產生的病癥。菌群失調時,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6二、機會致病菌6三、微生態(tài)平衡與失調微生態(tài)學細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態(tài)學。即研究微生物在細胞或分子水平上與其宿主、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學科。7三、微生態(tài)平衡與失調微生態(tài)學7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研究寄居在人體表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的微生物與微生物、微生物與人體以及微生物和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學科,研究微觀生態(tài)平衡、生態(tài)失調及生態(tài)調整的新興學科。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的研究對象寄居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8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8微生態(tài)平衡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生理性組合的動態(tài)平衡。微生態(tài)失調正常微生物群與宿主之間的平衡在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被破壞,由生理性組合轉變?yōu)椴±硇越M合狀態(tài)。9微生態(tài)平衡9第二節(jié)細菌的致病作用毒力細菌的致病性的強弱程度。測定毒力的傳統(tǒng)方法用半數致死量(LD50)或半數感染量表示。即在一定條件下能引起50%實驗動物死亡或50%的組織培養(yǎng)細胞感染的細菌數量或毒素劑量。病原菌毒力的物質基礎是侵襲力和毒素。與細菌毒力有關的DNA序列致病島10第二節(jié)細菌的致病作用10

一、細菌的毒力(一)侵襲力概念:病原菌突破機體的防御機能,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構成:粘附素、莢膜、侵襲性物質(侵襲素、侵襲性酶類)和細菌生物被膜等11一、細菌的毒力11(1)粘附素細菌表面與粘附相關的蛋白質

菌毛粘附素菌毛分泌,存在于菌毛頂端非菌毛粘附素來自細菌表面的其他組分粘附素表面受體多為靶細胞表面的糖類或糖蛋白。細菌的粘附作用與其致病性密切相關12(1)粘附素12黏附在尿道微絨毛上皮細胞表面的淋病奈瑟氏球菌

黏附在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大腸埃希菌13黏附在尿道微絨毛上皮細胞表面的淋病奈瑟氏球菌黏附在腸黏膜上(2)莢膜(3)侵襲性物質①侵襲素蛋白質(由inv基因編碼)能介導細菌侵入臨近的上皮細胞(粘膜上皮細胞內),并擴散。②侵襲性酶類細菌釋放的,有抗吞噬和擴散作用14(2)莢膜14多數外毒素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G+菌(主要)合成并釋放到菌體外的毒性蛋白質。大吞噬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由患者之間及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感染,或通過生活用品等物質而發(fā)生的間接感染?;颊咴馐茚t(yī)院內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襲而發(fā)生的感染。大多數外毒素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毒力細菌的致病性的強弱程度。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社會因素對感染的發(fā)生和傳染病的流行影響也很大?;加忻庖吖δ苋毕莺兔庖吖δ芪蓙y原發(fā)病或基礎疾病的患者易感。黏附在尿道微絨毛上皮細胞表面的淋病奈瑟氏球菌(二)診療技術及侵入性檢查與治療(4)抗原性較弱,不能脫毒成為類毒素。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毒性作用強,具有選擇性(神經毒素、細胞毒素、腸毒素)。

(4)細菌生物被膜概念:

細菌附著在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細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組成的呈膜狀的細菌群體。作用:細菌的保護性生存方式(黏附)

增強生物被膜菌的致病力15多數外毒素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4)細菌生物被膜1

圖為定植于靜脈導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掃描電鏡照片(×6000)。16圖為定植于靜脈導管表面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掃描電鏡照片(×

因為:阻擋抗生素滲入和免疫系統(tǒng)的殺傷易發(fā)生耐藥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捕獲及轉移生物被膜菌脫落后還可擴散到其他的部位引起感染。生物被膜能對多種化學結構完全不同的抗菌藥物產生耐藥,即細菌容易形成多重耐藥性。17因為:17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效應細胞CTL和CD4+Th1細胞患者遭受醫(yī)院內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襲而發(fā)生的感染。(三)黏膜免疫黏膜免疫系統(tǒng)胞內菌生物被膜菌脫落后還可擴散到其他的部位引起感染。能介導細菌侵入臨近的上皮細胞(粘膜上皮細胞內),并擴散。(2)不完全吞噬常致慢性感染(主要免疫病理性損傷)抗體和補體(主)細胞免疫(主)內源性醫(yī)院感染(自身感染)患有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亂原發(fā)病或基礎疾病的患者易感。(二)毒素概念細菌生長繁殖中產生和釋放的毒性成分。作用可直接或間接損傷宿主細胞、組織和器官,干擾其生理功能。種類兩種(外毒素和內毒素)18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二)毒1.外毒素G+菌(主要)合成并釋放到菌體外的毒性蛋白質。多數外毒素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

A亞單位是毒性部分;

B亞單位無致病作用,介導外毒素分子與靶細胞結合。191.外毒素19作用范圍廣泛,沒有針對性(非特異性)T細胞為主的特異性細胞免疫患者遭受醫(yī)院內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襲而發(fā)生的感染??梢鹛厥獾呐R床癥狀。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殺滅細菌小吞噬細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三)黏膜免疫黏膜免疫系統(tǒng)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生理性組合的動態(tài)平衡。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創(chuàng)傷、經節(jié)肢動物媒介、性傳播、多途徑感染病人、病原攜帶者、環(huán)境傳染貯源和動物傳染源20作用范圍廣泛,沒有針對性(非特異性)20AB型外毒素21AB型外毒素21特性大多數外毒素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毒性作用強,具有選擇性(神經毒素、細胞毒素、腸毒素)??梢鹛厥獾呐R床癥狀。理化因素不穩(wěn)定,一般不耐熱??乖詮姡纱碳ぎa生抗毒素,也可脫毒成為類毒素。22特性22細胞毒素腸毒素神經毒素23細胞毒素腸毒素神經毒素232.內毒素(1)G菌細胞壁的結構組分,毒性脂多糖。(2)毒性作用較弱,且無選擇性。各菌的毒性效應大致相同:發(fā)熱、白細胞反應、微循環(huán)障礙、休克、DIC等。(3)理化性質穩(wěn)定,耐熱。(4)抗原性較弱,不能脫毒成為類毒素。242.內毒素24內毒素毒性作用25內毒素毒性作用25(三)超抗原激活特異性TCRαβT細胞不需要APC的加工同時誘導T細胞和APC反應26(三)超抗原激活特異性TCRαβT細胞26

二、細菌侵入的數量

三、細菌侵入的途徑27二、細菌侵入的數量27第三節(jié)

宿主的免疫防御機制抗感染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28第三節(jié)

宿主的免疫防御機制28內源性感染為主,多為機會致病性微生物增強生物被膜菌的致病力診療技術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二、醫(yī)院感染的微生態(tài)特征(略)分離的病原菌多為耐藥菌株。(4)抗原性較弱,不能脫毒成為類毒素。T細胞為主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寄居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毒力細菌的致病性的強弱程度。生物被膜菌脫落后還可擴散到其他的部位引起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四、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1.遺傳獲得,人人皆有2.作用范圍廣泛,沒有針對性(非特異性)3.包括屏障結構、吞噬細胞、正常體液和組織的免疫成分。特異性免疫的特點(略)29內源性感染為主,多為機會致病性微生物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29一、非特異性免疫機制(一)屏障結構1.皮膚與黏膜的屏障作用機械性阻擋和排除作用分泌多種殺菌物質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30一、非特異性免疫機制302.血腦屏障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通過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層的緊密連接和微弱的吞飲作用阻擋病原體等從血流進入腦組織312.血腦屏障313.胎盤屏障由母體的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的絨毛膜共同組成。防止母體內的病原微生物進入胎兒體內,保護胎兒。323.胎盤屏障32(二)吞噬細胞

大吞噬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小吞噬細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33(二)吞噬細胞3334341.吞噬和殺菌過程(1)趨化(2)黏附(3)吞入吞噬形成吞噬體吞飲形成吞飲體(4)殺滅與消化分為依氧殺菌機制和非依氧殺菌機制351.吞噬和殺菌過程3536363737

3.吞噬作用的后果(1)完全吞噬(2)不完全吞噬

(3)組織損傷(伴隨)

383.吞噬作用的后果38GO(2)39GO(2)39(三)體液因素1.補體2.溶菌酶一種堿性蛋白,作用G+菌胞壁肽聚糖3.防御素一類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主要作用于胞外菌,殺菌機制是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40(三)體液因素40非菌毛粘附素來自細菌表面的其他組分小吞噬細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二)診療技術及侵入性檢查與治療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膀胱鏡和胃鏡等A亞單位是毒性部分;菌群失調時,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三)黏膜免疫黏膜免疫系統(tǒng)特異性免疫的特點(略)一、感染的來源與傳播(3)菌血癥病原菌毒力的物質基礎是侵襲力和毒素。阻擋抗生素滲入和免疫系統(tǒng)的殺傷二、特異性免疫(一)體液免疫主要由B細胞介導效應分子抗體抗胞外寄生菌的感染(二)細胞免疫效應細胞CTL和CD4+Th1細胞抗胞內寄生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三)黏膜免疫黏膜免疫系統(tǒng)產生有局部免疫作用的保護性免疫分子41非菌毛粘附素來自細菌表面的其他組分二、特異性免疫41抗體的效應作用抑制病原體黏附外毒素42抗體的效應作用抑制病原體黏附外毒素42胞內菌CD4+43胞內菌CD4+43三、

抗細菌感染免疫的特點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細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中的細菌。主要引起局部化膿性炎癥。胞內菌主要寄生在細胞內。分為兼性胞內菌專性胞內菌常致慢性感染(主要免疫病理性損傷)44三、

抗細菌感染免疫的特點44(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以體液免疫為主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殺滅細菌45(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以體液免疫為主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抗體和補體的作用◆◆◆◆◆◆◆46抗體和補體的作用◆◆◆◆◆◆◆46(二)抗胞內菌感染的免疫

T細胞為主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吞噬細胞細胞免疫局部黏膜免疫47(二)抗胞內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細胞47抗細菌感染免疫胞外菌胞內菌吞噬作用(中粒)吞噬作用(單核巨噬)抗體和補體(主)細胞免疫(主)細胞免疫(一些)局部黏膜免疫(輔助)48抗細菌感染免疫48第四節(jié)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感染的來源與傳播外源性感染1.傳染源病人及帶菌者患病及帶菌動物2.傳播途徑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創(chuàng)傷、經節(jié)肢動物媒介、性傳播、多途徑感染49第四節(jié)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49BACK50BACK50

內源性感染

傳染源:宿主機體內正常菌群潛伏下的微生物重新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51內源性感染51二、感染的類型(一)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無明顯臨床癥狀

(二)顯性感染宿主出現臨床癥狀或體征

52二、感染的類型52按病情的緩急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1)毒血癥(2)內毒素血癥(3)菌血癥(4)敗血癥(5)膿毒血癥53按病情的緩急53

(三)帶菌狀態(tài)處于帶菌狀態(tài)的宿主稱為帶菌者。三、環(huán)境因素對感染的影響環(huán)境因素:氣候、季節(jié)、溫度、濕度和地理條件等。社會因素對感染的發(fā)生和傳染病的流行影響也很大。54(三)帶菌狀態(tài)54由患者之間及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感染,或通過生活用品等物質而發(fā)生的間接感染。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膀胱鏡和胃鏡等環(huán)境因素:氣候、季節(jié)、溫度、濕度和地理條件等。一、感染的來源與傳播四、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細菌表面與粘附相關的蛋白質營養(yǎng)競爭作用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殺滅細菌宿主的易感性由病原體的定植部位和宿主的防御機能所決定。患病及帶菌動物(二)抗胞內菌感染的免疫第五節(jié)

醫(yī)院感染一、概述醫(yī)院感染(醫(yī)院內感染或醫(yī)院內獲得性感染)醫(yī)院內各類人群所獲得的感染。55由患者之間及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感染,或通過生活用品等物質而一、醫(yī)院感染的基本特點基本特點1.感染對象為一切在醫(yī)院內活動的人群,但主要為住院患者。2.感染發(fā)生地點必須在醫(yī)院內3.感染的來源內源性感染為主,多為機會致病性微生物4.分離的病原菌多為耐藥菌株。

56一、醫(yī)院感染的基本特點56醫(yī)院感染的分類

1.內源性醫(yī)院感染(自身感染)患者在醫(yī)院內由于某種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常菌群轉變成機會性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導致的感染。57醫(yī)院感染的分類患者在醫(yī)院內由于某種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2.外源性醫(yī)院感染患者遭受醫(yī)院內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侵襲而發(fā)生的感染。(1)交叉感染由患者之間及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感染,或通過生活用品等物質而發(fā)生的間接感染。(2)環(huán)境感染因使用消毒不嚴或污染的醫(yī)護用品、診療設備,以及通過外環(huán)境而獲得的感染。582.外源性醫(yī)院感染585959生物拮抗受體競爭作用作用可直接或間接損傷宿主細胞、組織和器官,干擾其生理功能。(4)抗原性較弱,不能脫毒成為類毒素。細菌的粘附作用與其致病性密切相關(二)細胞免疫患者在醫(yī)院內由于某種原因使自身寄居的正常菌群轉變成機會性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導致的感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