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與法治論文_第1頁
德治與法治論文_第2頁
德治與法治論文_第3頁
德治與法治論文_第4頁
德治與法治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德治與法治辯論賽觀后感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法治和德治一直都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治理國家的主要方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起著調整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作用。一般而言,法治是依靠一整套剛性的制度、規(guī)范來維系社會秩序的治國方式,它首先是建立一整套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法律規(guī)范,并依靠國家機器來強制推行。德治則是統(tǒng)治者利用個人品德、社會教化的潛移默化,通過社會輿論、個人良知、傳統(tǒng)習俗等的約束來調節(jié)社會成員的行為,以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昨天,我們10軟件班與10商英4班舉行了一場關于德治與法治的辯論賽。我方是支持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在辯論賽中,雙方的論據充足,但是我們法治方因為欠缺辯論經驗,最終輸給了德治方。其實,法治與德治從歷史中走來,中國古代豐富系統(tǒng)的法治與德治思想中有許多文化遺產和政治智慧值得我們吸收,西方在其發(fā)展的進程中運用法治與德治的治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也由于時代的原因,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家總是從唯心史觀的角度來闡述法治與德治,只有馬克思主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科學地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了法治與德治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法治與德治的基本理論,并將其直接運用到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yè)中,指導社會主義的實踐。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階級的本質,指出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統(tǒng)治階級建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種“秩序”,一方面使其對被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合法化、固定化,另一方面剝奪被壓迫階級用來推翻統(tǒng)治階級的斗爭手段,鎮(zhèn)壓被壓迫階級的反抗。這種“秩序”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及其設施來體現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法律和道德就是體現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兩種重要形式。思想是對社會認識的理性升華,道德是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靠輿論影響的作用形成和維系的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思想道德的形成在先,法律的制定在后,法律也是統(tǒng)治階級思想道德的表現,思想道德對法律有先導作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產生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一定階段,資本主義發(fā)展到高級階段,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成功并建立了社會主義,隨之并產生了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法制也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法學以科學的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認為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并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法不是超階級的,它體現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服務;法不是超歷史的,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的法治觀代表了無產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利益,闡明了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同時也說明了法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法治。馬克思主義法治觀的主要有觀點:法的關系歸根結蒂是經濟關系的反映;主張用無產階級的法律代替資產階級法律,使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并成為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無產階級應當在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基礎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要建立民主制國家。馬克思主義從根本論述了道德的客觀物質基礎,恩格斯認為道德不是神的意志,不是人所固有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所派生,道德產生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唯物史觀的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對道德有決定作用,道德又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生活有重大能動作用。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初步奠定了無產階級道德觀的理論體系,認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具有階級性和歷史性。馬克思構建了無產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認為無產階級道德與資產階級道德對立,資產階級道德以利己主義為特征,而無產階級道德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應把個人和集體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只有在集體中才有個人的自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他們的法治理論和德治理論直接運用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從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要內容。列寧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也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法治觀。他在領導革命斗爭中有力地揭露了沙俄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度,特別是與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相聯系的資產階級法治的本質及其虛偽性,并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學說,認為蘇維埃政權的法律應代表無產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社會主義法律是實際經驗的總結,應嚴格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堅決懲辦違法行為,要運用法律同官僚作斗爭等等。列寧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德治觀,認為道德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確立無產階級道德規(guī)范,在道德建設中要與群眾實踐相結合,同物質利益相結合,與法制建設相結合,灌輸與榜樣相結合,開展文化教育等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法治觀和德治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造,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中國特色。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就對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作了詳細的論述,提出了新的國體是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政體的民主集中是具體構想。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他提出了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要求全黨必須用最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隨后又明確指出國家工作人員需要學習和取得經驗。盡管毛澤東晚年在管理國家和建設社會主義等方面的實踐中出現了失誤,但他的上述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治國方略,仍具有指導意義。在德治方面毛澤東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德治觀,認為道德是人們經濟生活與其他社會生活需求的反映。還提出了道德評價的標準,即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和以德養(yǎng)廉思想,要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追求。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治國方略的探索中,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思想。鄧小平反復強調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法制是保障,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在帶領全黨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積極推進法治而否定人治,極力反對那種把領導人說的話就叫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就叫違法。鄧小平的民主法制理論,是我黨治國方略認識的重大歷史成果。另外,鄧小平還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德治觀,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確立了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戰(zhàn)略任務,全面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利益原則、集體主義、無產階級功利主義,教育全黨發(fā)揚共產主義道德,優(yōu)化社會風氣。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繼承和發(fā)展了鄧小平民主法制理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鄭重地提了出來,指出依法治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主義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黨對治理國家基本方略認識上一次歷史性的飛躍。黨的第三帶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德治觀也做出了新的貢獻,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認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并提出了與依法治國方略相結合的以德治國方略。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將以德治國提升到與依法治國同等高度的地位,是對治理國家實踐經驗的(4)、二者實施的范圍不同盡管法治也可以對于人們沒有觸犯法律的行為進行干預,但這種干預十分有限,法律有嚴格的規(guī)定性,不能超越自己的權限。法律只作用于特定領域的特定行為,主要干預人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只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對違德不違法的行為不干涉。也就是說法律所管的范圍要窄一些,法律不管的事情,道德則可以管到。當一個人的行為違反他人或社會利益時,可能他并沒有違法,但卻違背道德規(guī)范,這時道德就要干預。法律通過建立法律規(guī)范文件,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合乎法律規(guī)定。對于違法行為,它不評判你內心的想法,對于守法的行為,它不問你是出于自覺還是盲目服從。德治則不一樣,德治對人們行為管轄的范圍比法律要寬泛得多,深入得多。對“缺德”不違法的行為,如在公共場合抽煙、喧鬧、婚姻生活中的喜新厭舊、第三者插足等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譴責,加以勸阻并批評教育,從而弘揚正氣,抑制和反對歪風邪氣,而這些行為沒有觸犯法律,法律就不能制裁。德治不僅對人們的現實社會行為進行干預、規(guī)范,而且還要預先對人們的思想、動機產生影響;不僅影響人們一般的社會行為,對違法亂紀行為也進行有力的批判,更對人們的優(yōu)良行為進行表揚引導。德治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和內存動機都符合道德規(guī)范,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道德意志。如果一個人的外部行為合乎道德標準,而內心卻沒有正確善良的道德意識,道德評價也不認為這種行為是高尚的,是值得提倡的。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要求是最低限度的,而道德傾向于理想性的目標,合乎道德的行為比守法的行為更具有社會價值。(5)、二者表現的形式不同法治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出現,表現在政治機關所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有嚴格的邏輯,是一種規(guī)范性的,通過一定固定程序進行治理的政治過程,依靠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來維系社會秩序的治國方略。法律通常以憲法、判例法、條約等規(guī)范性文件和國家認可的形式存在。法治所依據的法律文件的制定、公布、修改和廢除,都由國家政權機關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法治以其禮、法、刑、政等規(guī)范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行為,以各種明文細則作為衡量有罪、無罪或罪行性質和輕重的依據,使人們的行為都統(tǒng)一到各種法律規(guī)章制度上來。德治以社會意志的形式出現,表現為社會輿論、社會公約和各種道德規(guī)范等,無嚴格的邏輯,主要通過疏導性的社會政策、社會文化和統(tǒng)治者、先進分子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會信仰和道德風尚。道德除明文規(guī)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以及某些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以外,還具有不確定表現形式如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的公德和日常生活道德等,其產生一般是在本階級的先進分子中形成,然后為整個階級甚至全社會所接受。德治以其倫理道德(包括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為規(guī)范,教化每個成員的思想,以各種規(guī)范的原則性規(guī)定作為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不僅使人們自覺遵守各種法律制定,而且在各種環(huán)境下堅持道德信念而不動搖。2.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講,法治與與德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看到法治與德治的互補性。從孔子的“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钡矫献拥摹巴缴撇蛔阋詾檎椒ú蛔阋宰孕?。”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看出了法治與德治的互補性,那么在今天,法治與德治的相互促進作用到底表現在那些方面?(1)、法治與德治的一致性從起源上看,道德和法律都來自于古代社會最原始的風俗、習慣和禁忌。法產生之前,道德就是“普遍規(guī)范”,法產生后,道德是基礎,法律是道德的更高要求。在階級社會出現之后,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與道德有著共同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又都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服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法律和道德同屬意識形態(tài),都是行為規(guī)范,法治的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進行外在的約束,而德治則通過對社會成員的內在價值引導并對社會成員或群體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從而協調社會關系,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在制約力上兩者有著一個根本的共同點,即法律至尊,道德至尚,具有同等的權威,都應視為神圣不可侵犯。兩者的終極目標一致,都是為了營造一個安定、團結、和諧、健康有序、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氛圍,價值取向都是為了促進社會進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治和德治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而形成和發(fā)展的,都代表了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治國方式,它們在功能上是一致的,都是對社會成員或群體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從而協調社會關系,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它們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促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另外,兩者的一致性還體現在法治的基本原則和內容,從本質上也體現了不同層次的道德原則,遵紀守法也是社會生活中一項基本的道德要求,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法律規(guī)范與道德規(guī)范有時也往往重合,我國歷史上最系統(tǒng)、最嚴密的封建法典-唐律,其主要內容就是把“三綱五?!边@個封建道德規(guī)范格律化、條文化。社會主義條件下也體現著法律與道德的對接,每一條法律規(guī)范同時也是道德規(guī)范,因此法律與道德在內容上相互溝通,互相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胺赡耸俏覀兊赖律畹囊娮C和外部沉淀”,“法律的制定者們經常會受到道德傳統(tǒng)觀念或新觀念的影響”。(2)、法治是德治的前提法治對德治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guī)范與強化作用。法治對道德建設的規(guī)范作用表現在立法中將道德建設的思想原則、主導內容做出明文規(guī)定,用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強化道德建設。二是保障與強制作用。道德的功能表現為教育引導作用,法律的功能則有保障與強制作用。法治就是要保護文明行為,禁止甚至懲罰不文明行為,這種保障作用加大了道德建設的速度與效率,是道德建設自身不能產生的,守法的意識本質上已成為道德意識。三是促進與推動作用。法治對道德建設的強力保障,以及法治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的特點,必然推動道德建設的進步與發(fā)展。法律規(guī)定道德的底線。它將清楚地教育廣大人民,國家保護什么,反對什么;什么行為是合法的,什么行為是違法的;什么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不正確的。就社會主義法治來說,它既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有力工具,又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手段。開展法制教育,既宣傳了法律知識,使人們明確了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職責,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同時也在客觀上宣傳了自覺性,改善了人們的道德品質。如人民法院舉行的公開審理或它所宣布的判決,往往可以成為對廣大公民進行法紀教育,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教材,同時也是揚善懲惡,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過程。一個連法律法規(guī)都不懂的人,雖遵守道德規(guī)范卻不愿守法甚至違法,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更不可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比如說,一個堪稱道德楷模的人出于義憤殺死了作惡多端的惡棍,法律就要對這個人處以刑罰,而道德卻說他是好人,那個惡棍罪有應得,對這個道德高尚的人做出懲罰是不正義的,就放過他吧!這樣會損害法律的威嚴。另外,在社會生活中不實施法治,就會助長一些違法犯罪分子的氣焰。違法犯罪分子得不到懲治,社會生活中各種丑惡現象就會蔓延,違法犯罪分子就會呈現劇增失控的勢頭。違法犯罪現象的增多,也就等于敗壞道德的現象增多,必然導致社會道德風氣的惡化,甚至大多數人都有可能發(fā)生一定程度道德觀念淡化的心理。反之如果加強法治,冒出的違法犯罪分子及時得到懲治,再通過深入地悔過自新,并由此走上光明的人生道路。同時懲治違法犯罪分子也會在社會心理上產生良好影響,使人們更加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更加注意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社會秩序就越好。因此在處理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時,要把法治作為前提來抓。(3)、德治是法治的基礎法律產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原始道德習慣的規(guī)范化和形式化的過程。法律中的公平、正義、人道、人權等諸多法律基本原則,屬于道德價值范疇,是道德規(guī)范倫理價值的提升。道德是制定法律的指導思想,是法律善惡的價值判斷標準。許多法律規(guī)范在確立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道德的大辯論,如安樂死的合法性問題等等。從法律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看,它離不開倫理價值觀的制約。法律的建立,以道德為內在價值取向,任何立法過程及其結果,都蘊涵著立法者的思想,并體現著一個社會人的道德價值取向。立法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法定化的過程,不同社會的法律體系體現著不同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社會主義的法治觀必須同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取向相一致。道德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理性取向的表達,而法律所追求的正義和道德所體現的正義,在根本上應當服從于這個社會的價值目標。人類的法律體系如果不同道德體系目標保持內在的一致性,就不能成為合理的符合道德的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的一位著名的法學家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永遠力求執(zhí)行在法律制度和法律規(guī)則中默示的實用的道德命令”。因此,在法制體系建設中,應以道德為基礎,進一步加大道德涵量。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法治,需要有一批大無畏的不惜以身殉職的司法工作者來維持社會主義法治的尊嚴。因此司法工作者要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一個道德平庸甚至道德敗壞的人無法體現法律的公平、公正原則。另外,沒有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沒有他們自覺遵守法律的道德風尚,沒有他們對任何違法行為道德上的抵制,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有效地實施,甚至會出現法不責眾的局面。法律可以動用外在的權威手段對社會成員進行強制制約,但如果缺少道德規(guī)范的內在引導和自律約束,就很難使社會成員做到真正自覺地履行法律,僅僅出于對法律的盲從或迫于法律的威懾而產生的法治結果,絕不可能達到那種出自對法律的信服而產生的效果。如果加強德治,用道德來引導人們,用禮節(jié)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人們的道德覺悟提高了,有了內心的法,人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和紀律,有助于預防犯罪行為的產生。道德教育和輿論作用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尊嚴和功效。(4)、法治和德治相互補充法律和道德作為對人類行為進行管理控制必不可少的互相聯系的規(guī)范系統(tǒng),在內容上互相滲透,在功能上互相補充,在實施過程中互相促進。我們知道,法律重在懲罰已經違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則重在教育那些尚未違法犯罪的人。一個靠國家機器作后盾,是法律;一個靠人們內心的道德法則自覺遵守,是自律,它們是相互補充的。德治給法治以道德基礎的支撐,法治的維持和實行要以德治的思想道德教育為基礎;反過來德治的維持實行,必須以法治作為保障和支持。法治和德治相互支持,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钡赖碌挠绊懥υ谠S多時候是超過法律,補充法律的。因為法律規(guī)定得再細,也不可能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全用法律條文規(guī)定下來,特別有一些屬于提倡的東西很難用法律規(guī)定下來,需要用道德去填補。對于某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顯得束手無策,而道德卻可以有所作為,這即所謂“法律之所遺,道德之所補?!狈烧{整的一些社會關系,如國家機關的某種職權劃分、工作程序、技術規(guī)定等,道德不去調整。而道德調整的一些社會關系,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法律不去調整。另外,法律需要一個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在法律不夠完善,不能有效地調整社會關系時,社會主義道德就可以以自己的獨特功能,對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起到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列寧曾指出:“光有法律是不夠的,我們也決不能滿足于只頒布法令”。鄧小平在談到兩個文明建設時也指出:“我們主要通過兩個手段來解決,一個是教育,一個是法律”。法律的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必然會帶來僵滯性,道德制約卻有時間上的永恒性。法律強制冷酷無情,是剛性的,道德感化則使社會充滿溫情,是柔性的。法律側重于人的外部行為,道德側重于人的內心世界。因此,法治和德治雖屬兩個范疇,表現形式不一樣,但在實踐中卻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道德觀念的變化和更新可以直接影響某些法律規(guī)范的立、改、廢,以至于“那些成為法律的一些道德原則和那些不在法律范圍之內的道德原則劃分界線是在變動著的?!币环矫妫S多行為從公共道德的領域中進入強制性的法律范圍;另一方面,一些從前被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也會游離于法律領域,轉入個人道德領域。(5)、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構成完整的治國方略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不僅在中外歷史上是一個國家治國方略成熟的標志,就是在現代法制社會中,同樣也是一個國家治國方略成熟的標志。法治的作用立竿見影,因此,人們往往容易重視法律,唯法律是重,認為法治能解決一切問題。在原始社會中,只有德而沒有法,人們只是靠輿論維系的道德規(guī)范來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到了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僅靠輿論的力量無法確保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特別是無法制約被剝削階級的反抗,這才確定了帶有強制性的法律規(guī)范,動用暴力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在中外歷史的發(fā)展中,一些時期統(tǒng)治者重法治忽視德治,單靠法律的強制性手段來統(tǒng)治社會,導致國家的滅亡;或重德治而輕法治,使社會難以維系正常的秩序,最終也走向滅亡。如果只重視法律而不重視道德,法律的失范現象就可能更加頻繁地出現,這時全社會才重視道德建設,人們才反思更深層次的治國之道,才承認道德的價值,才意識到法治和德治并重的重要性。江澤民同志指出:“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應該相互結合,統(tǒng)一發(fā)揮作用?!边@是為了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轍,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規(guī)律性總結,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治國方略的利學認識。德治著眼于解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問題,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法治著眼于解決政治領域的問題,通過完善政治法律制度和采取有效的政治法律措施,消除社會主義的破壞因素,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法律保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互為基礎,只有法治,才可能德治,只有德治,才有可能更好地法治,必須充分運用法律和道德這兩種最基本的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才能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穩(wěn)定、協調、健康地發(fā)展。法治和德治,尤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力,一個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其目的就是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對一個正常社會的健康運行,各起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們相輔相成,是構成完整的治國方略所不可或缺的。二、社會主義條件下法治與德治的實踐方略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關于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的重要思想,表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不僅需要在全社會實行法治,而且還必須要全面加強德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別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體系。對于全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標志著我黨的治國之道正在走向更加科學、完善和成熟。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理論又指導實踐,根據我國現今社會生活中法治與德治領域存在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綜合治理,努力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一)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德”并重的必要性1、“法”“德”并重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而發(fā)展生產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型的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的主體資格要由法律來確認,市場主體的財產所有權要有法律來保護,市場的交易規(guī)則要由法律來規(guī)定,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主要依據法律,市場經濟帶來的貧富分化要由法律確定的社會保障制度來調節(jié)。市場經濟的民主、競爭、開放,能夠激發(fā)人們的競爭意識、開拓精神、創(chuàng)新思想和效率意識,同時由于市場自身的弱點,市場的趨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換等價原則,容易引發(f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因此,市場經濟還是一種信用經濟、道德經濟。道德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作用,西方的一些經濟學家認識比較清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道德的情操》一書中認為,沒有公正就沒有市場經濟。如果追求金錢、名利超出對智慧和道德的追求,那么整個社會便會產生道德和情操的墮落,結果便是公正性原則被踐踏,市場經濟趨于混亂。從現代社會來看,市場經濟不僅表現為實際和特定的買賣場所,更是一套法律規(guī)則和道德倫理體系,這些就構成了市場經濟的前提。市場之所以能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價格的均衡,離不開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完善成熟的市場經濟與坑蒙拐騙、假冒偽劣是不相容的,它要求企業(yè)必須講誠信、重信譽,樹立企業(yè)良好的社會形象,要求企業(yè)在經營活動中必須遵循平等、公平等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則,才能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相反市場經濟一旦缺乏法制規(guī)則和道德環(huán)境,勢必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從而阻礙經濟的發(fā)展。由于我們國家目前處于社會轉軌、經濟轉型時期,人們的法制觀念還比較淡漠,立法工作還跟不上,缺乏有效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人們道德觀念所受到的“雙重效應”也是相當復雜的,既有大量積極的、正面的效應,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既有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思想反映到思想道德領域中來,也有資產階級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腐朽思想的趁機而入。市場經濟中運行的等價交換法則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思想領域,一部分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引發(fā)見利忘義、權錢交易,導致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弱化。一些人又受到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如果任其發(fā)展,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乃至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在繼續(xù)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同時,進一步重視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這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維護穩(wěn)定的迫切需要,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正確方向快速健康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歸根到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迫切需要。2、“法”“德”并重是杜絕人治的必然要求人治原本是與法治相對應的一個范疇,二者也是人類社會治理和管理中的一對基本范疇,相輔相成。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治屬于經驗性的范疇,而法治屬于規(guī)范性的范疇。由于歷史上我國長期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的封建社會制度的原因,傳統(tǒng)的法治也好,德治也好,都是人治的不同手段而已,都是為人治服務的,歷史上人治在我國治國方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成了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決定了今天的法治與德治不會由于社會制度的原因而導向人治。由于傳統(tǒng)的影響,人治現象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仍大量存在。人治主要靠人的主觀意志來處理國家事務,它與我國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截然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群眾成了國家的主人,不管是領導還是一般人員,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任何人違法必究,堅決反對重權輕法,以言代法,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要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從根本上根除人治的源頭。實踐證明,如果法律不健全,制度上存在著漏洞,就會有壞人鉆法律的空子,影響社會風氣。為了杜絕人治的行為,除了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還要加強社會主義德治。從實踐中看,即使有了比較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如果廣大人民群眾缺乏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平等意識、責任意識,一些執(zhí)政者的主人意識、權力意識、等級意識膨脹,就不能樹立公仆意識,就會侵犯百姓的權利,那么再好的的法律也會成為一紙空文,形同虛設。因此為了杜絕人治,固然要大力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法治與德治教育,但“治官”是根本。針對各級領導干部而提出的思想道德約束,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不僅要依法管理國家事務,依法行政,而且要以德管理國家事務,以德行政,更要以德正己,為人民群眾做出道德榜樣。因此,法治和德治有效了結合起來,才能杜絕人治,使我國的各項建設沿著健康的軌道運行。3、“法”“德”并重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與廣大黨員干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但由于“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侵蝕了一些黨員干部,同時近年來有不少黨員和領導干部漸漸背棄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經不起新形勢下金錢女色的誘惑和考驗,以權謀私、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執(zhí)法犯法,走上了腐化墮落之路,給黨的事業(yè)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影響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極大地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腐敗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有其歷史根源和特定的社會條件,是世界頑疾。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在法治和德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水平、道德水平、民主意識和法治習慣尚須培養(yǎng)和極大提高,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不能真正具備法治的條件。這些條件是經濟比較發(fā)展,一般居民生活穩(wěn)定,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民主政治達到較高的標準,社會成員擁有基本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有較完備的法律和比較健全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法律監(jiān)督機制。只有當這些條件真正具備,真正的法治國家才能建立起來,而我國的國情和國際環(huán)境決定這個建設將是十分漫長和不易的,這就給了一些腐敗分子可乘之機。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反腐倡廉,需要綜合運用法治和德治兩種手段。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各項制度,特別要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不給腐敗分子有空隙可鉆。除了完善各項制度建設,對于違紀違法,經受不住權力、金錢、美色考驗的領導干部,不論涉及到什么人,都要用重典,依法查處,這樣才能對腐敗分子產生巨大的威懾力,使腐敗分子懾于法律的威嚴而不敢輕舉妄動。我黨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道德作為人們思想行為的具體規(guī)范,既是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又對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黨要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就必須大力加強黨員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這樣才能提高黨自身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只有廣大黨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了,才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復雜的局勢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傾向的侵襲,筑牢思想防線,為黨的各項工作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法治和德治,如同一個形象的比喻,猶如戰(zhàn)爭中一個主陣地上的兩道防線,第一道是思想道德防線,第二道是黨紀國法的防線,如果第一道防線堅固,能較好地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蝕,不僅可御敵于主陣地之外,也由于不必啟用第二道防線,從而大大減少犯錯誤受處理的黨員。相反,如果第一道防線脆弱,一沖即垮,將會大大增加第二道防線的壓力,也不利于保護黨員干部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第二道防線,則會使少數道德敗壞的腐敗分子大肆違紀違法而不受到懲處,不僅會喪失陣地,更會影響和侵蝕我們整個隊伍。(二)社會主義條件下法治與德治實踐的具體措施1、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質通過立法,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缺少這一條件,就無法可依,就談不上依法治國,更談不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有法可依,國家的各項工作都要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依法進行,是實施法治的前提。只有實現法律的統(tǒng)一性、完整性、公正性,才能有效地厲行法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憲法為基礎,包括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內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改變了過去那種無法可依的局面,為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實行社會主義法治奠定了基礎。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相比,立法范圍狹窄,立法內容原則性太強,立法工作滯后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改變。法律制度還有待健全、完善和深化,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有相當的距離。今后,法律制度建設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長期以來傳統(tǒng)社會德治思想影響人們的思想,人們的心理結構中早已鑄下了厭訟,恥訟的烙印,統(tǒng)治者也以減訟、輕刑為美德,追求無訟。由于中國社會缺乏法治的傳統(tǒng),人們的法治觀念淡薄。在成立新中國以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認識不足,走了一些彎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影響下,我們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對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法律信仰的培育重視不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對于公民的法律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客觀上促進了民主觀念和法治意識的增強,但僅僅依靠自發(fā)的積累還遠遠滿足不了法治國家的需要。因此江澤民同志指出,搞好法制教育,增強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基礎工程,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法律的具體實施和完善,有賴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是在其思想文化素質的基礎上所具備的公民意識、法治觀念和法治能力,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公民積極的守法精神。公民作為具有獨立意識、獨立地位、獨立人格的權力主體加入到社會政治關系和政治制度之中,應自覺遵守法定的義務和責任,參與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只有公民自覺遵守法定的義務和責任,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將法律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能建立健康、穩(wěn)定和內在的法治秩序。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普法宣傳教育,特別是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方略以來,廣大人民的法治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法治觀念開始逐漸為人們接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以人代法”、“權大于法”的現象極相當普遍,“人治”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根除。因此要在全社會繼續(xù)進行遵紀守法教育,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全體人民的法治觀念,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風氣。2、要依法治權由于歷史上我國是個法治傳統(tǒng)比較薄弱的國家,封建社會皇帝的詔令就是法,強調人治,在治理國家中基本上是權力支配法律,即人治。因此從建國到現在我們在這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如“文革十年”無法無天,社會生活無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迅速發(fā)展,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但是在法治實踐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尤其是許多領導干部濫用公共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甚至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在司法領域中還存在著辦關系案、人情案、不依法辦事、司法不公的現象。要貫徹依法治國的方針,就必須使法律支配權力,而不是權力支配法律。實現權力法治化從以下幾點做起:首先,要增強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正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一樣,治國者必先治于法。毛澤東曾明確指出,治國就是治吏,治國靠法治,法治靠吏治,吏治靠治吏。領導干部是權力的直接使用者,如果領導干部不懂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和法則,在行使權力中就有可能枉法,甚至違法。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努力學習法律知識,熟練地掌握履行領導職責所必須的各種法律和法規(guī)的基本知識,增強法治觀念,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黨和法律、政策和法律、權力和法律的關系。其次,要嚴格執(zhí)法,執(zhí)法是法治實現的最重要形式,是法治實踐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執(zhí)法人員,應牢固樹立尊重民眾合法權益的意識,嚴格依法辦案辦事,不受各種關系、人情的影響,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對于其他機關的行政人員,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依法從政,嚴于律已。最后要強化權力制衡機制,健全和完善監(jiān)督體系,從制度上根本杜絕濫用權力的現象。要保障嚴格執(zhí)法,就必須有法律監(jiān)督和健全的法律監(jiān)督體系,權力監(jiān)督是保障嚴格執(zhí)法的重要條件,也是促進嚴格執(zhí)法的一條最有效地途徑。列寧認為:“一般什么來保證法律的實行呢?第一、對法律的實行加以監(jiān)督。第二、對不執(zhí)行法律的加以懲辦?!币簿褪钦f,“只有通過法律監(jiān)督,才能排除一切……回避法律的可能性?!钡拇_,從目前影響我國權力濫用的諸多因素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監(jiān)督和制約的力度不夠,造成動用權力的隨意性較大。目前我國的法律監(jiān)督工作由檢察機關來實施,但由于認識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上,還存在著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法律監(jiān)督工作與依法治國的進程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監(jiān)督機制,給依法治權提供保障。要把黨的監(jiān)督、法律監(jiān)督與群眾監(jiān)督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使專門機關的監(jiān)督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緊密結合,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網絡,以實現法律制約權力。3、吸收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法制建設經驗西方國家的法制化歷史進程在20世紀初已經完成,它們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供我們今天去批判地吸收、借鑒。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響,在對待西方法治的問題上,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持排斥態(tài)度,習慣于用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標準來判定之,西方法律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幾十年來成為法學批判的對象,人為地為借鑒和吸收西方法治設置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屏障,用法律的階級屬性代替了法律的多元屬性和功能。一般認為,西方的法律尤其是其中居核心地位的法律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構成,由此便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天然排斥的東西。其實資本主義法律除了那些表現為較強政治色彩的政治法律制度外,還有大量表現為社會層面的、帶有中性特點的、技術性較強的、為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公共事業(yè)服務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并不完全等同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法律制度是一種既同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密切相關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身特點的制度文化體系。對于那些表現為非政治屬性和層面的法律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完全可以借鑒吸收,為我所用。市場經濟在西方有較為發(fā)達的歷史,也積累了較成熟的經驗,自然地也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適應市場經濟機制的法律體制。中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凡是現代法律中有的,反映市場經濟本質規(guī)律的法則和制度,各國成功的立法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新成果,都可以大膽地吸收借鑒?!把鬄橹杏谩?,不必要固步自封,重復老路,浪費人力、物力、財力。4、深入開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廣泛傳播道德知識,普及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一切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堅持正確導向,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在道德教育中,要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道德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積極探索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道德宣傳教育,既要全面系統(tǒng),又要突出重點;既要保持聲勢,又要力求實效;既要注意集中宣傳,又要加強日常工作,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要持之一恒,以一貫之。另外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是照本宣科,取得的效果并不大。因此還必須注意道德教育的方法,做到密切聯系實際,要用群眾的新鮮語言,多用群眾身邊的事例,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道德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從小到大,從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逐漸發(fā)展,將主體的道德完善作為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社會實踐來科學對待。道德教育是人們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道德實踐則是道德觀念外化的過程。因此,在開展有效的道德教育中,還必須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普遍參與。緊緊圍繞整頓和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廣泛開展“共鑄誠信”,加強誠信教育,強化信用意識,堅決打擊制假售假,欺詐經營等違法行為,引導人們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重,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