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義的敘事性反思_第1頁
歷史主義的敘事性反思_第2頁
歷史主義的敘事性反思_第3頁
歷史主義的敘事性反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主義的敘事性反思

阿克斯密特認為自己是19世紀歷史主義的繼承人和更新者。他立足反省歷史寫作的性質,從討論作為整體的歷史文本入手,主張將19世紀的歷史主義的核心概念——個體性或歷史的觀念——去本質化,使之成為敘事主義歷史哲學的“敘事實體”,即以一個特定的觀點、一種歷史解釋或者某一特定的視角將啟蒙史學與歷史主義、敘事主義聯(lián)系起來,以闡明歷史寫作的連貫性與統(tǒng)一性。一敘事主義的再理解:歷史的四個意識近年來,更新19世紀的歷史主義已經成為西方史學理論界的學術熱點之一。有部分學者致力于將歷史主義與啟蒙史學進行綜合,旨在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共通性與差別所在。比如,德國埃森前沿文化研究所所長耶爾恩·呂森指出,歷史主義者所賴以建立的“學科模型”就代表了歷史思想的理性化。呂森自陳他從人文學科的學術傳統(tǒng)中“找到歷史主義傳統(tǒng)中的哲學成分”,意欲將歷史主義的“個體性”概念與啟蒙理性的普遍道德標準之理想綜合起來——歷史理解是個體性與普遍性的辯證統(tǒng)一?!拔覀円ㄟ^歷史敘事向人們描述他們確定的具有獨特性的認同,同時又要遵從普遍的道德原則。這樣的原則,比如說,是人的理念,或是人性?!瓎栴}是,我們怎樣在復雜的主體性、認同和普遍道德系統(tǒng)中引入差異?答案是:通過能認同彼此差異的普遍道德標準?!?另有部分學者則從敘事主義的視角出發(fā),選擇將歷史主義與敘事主義接合在一起,以此更新歷史主義的內涵?!按俪蓴⑹碌霓D向最為關鍵的人物”——海登·懷特在建構敘事主義文本分析理論時,貫徹了歷史主義的思想。他洞察到,“任何‘歷史的’表述——無論它多么注重細節(jié)和敘述,多么‘只為自身’而一味關注主題——都帶有傳統(tǒng)理論稱之為歷史主義的成分。”2安克斯密特同意呂森和懷特的觀點,但他更新歷史主義的理論抱負似乎更為遠大,因為在他看來,歷史主義是我們理解歷史的本質與合理性,理解歷史寫作在過去兩個世紀歷經諸多變化的關鍵。“歷史主義始終作為一種‘現(xiàn)實性原則’在發(fā)生著作用”。3二反思:歷史寫作的個別意義在我看來,安克斯密特這里所說的“現(xiàn)實性原則”指的是在歷史寫作當中,歷史主義的核心概念分別在敘事邏輯和美學主義的層面上顯示出它們獨特的魅力。安克斯密特力圖將歷史主義的核心概念——歷史的觀念或個體性——提升為歷史寫作中的一個特定的觀點、一種歷史解釋或者某一特定的視角,以此解決由歷史學科“生產過?!边@一現(xiàn)狀引發(fā)的對歷史寫作的本質及任務的追問。在對歷史主義進行更新之時,作為一位公開表明其后現(xiàn)代主義立場的歷史哲學家,安克斯密特已經認識到,歷史主義的某些形而上學的信仰,如假定歷史在本質上是一種連續(xù)性的變化,蘊含著一種目的論思想的歷時性思維的線性敘述以及洋溢著一種對理性具有確證與改造能力的樂觀的進步化史學范式,皆已喪失了存在的基礎。但是,歷史主義的核心概念——歷史的觀念與個體性——卻仍然對我們今天的歷史寫作發(fā)揮著革命性的作用?!霸谖铱磥磉@是史學理論史上最富有成效的概念?!比欢?鑒于對“歷史書寫自歷史主義之后就總是以重建貫穿于過去或過去各個部分的本質主義路線為目標”的認識,以及“后現(xiàn)代主義的本質正好是我們應該避免指出過去當中的本質主義模式”的接受,4只要歷史的觀念或個體性去除了本質化或“實在論蘊涵”,便可以轉變?yōu)閿⑹轮髁x的敘事實體。這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啟蒙史學與歷史主義、敘事主義之間的關聯(lián)性,與更新歷史主義的內涵同時進行的過程。安克斯密特首先闡明歷史主義是如何將歷史寫作從啟蒙史學的陳述本體論當中解救出來的。他認為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寫作預設的本體論是由真實的陳述提出的,雖然它表明在自然法哲學中發(fā)現(xiàn)了本質主義,但卻無法就此判斷所指涉的對象是否為真。從邏輯上看,只有在陳述的特征是反映主題的屬性時(這個時候哪怕實體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也無妨),我們才能進行辨認。再者,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寫作預先安排使用因果關系的語言解釋,導致結果優(yōu)先于原因,最終,結果成為原因的原因。在安克斯密特看來,這就是吉本在尋找羅馬帝國衰亡“最深層”的終極原因時其修辭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悖論、反諷與矛盾心理傾向”之原因所在。最終,為實現(xiàn)歷史文本的連貫性與關聯(lián)性,吉本不得不從“外圍”使用修辭來填補實體逐漸消失后的空白。換句話說,修辭掩蓋了實體論的裂縫。然而,吉本關于如何處理實體的變化這個難題卻成為“歷史主義最有價值的洞見”。因為在歷史主義這里,實體被歷史化了。即實體在時間維度當中的持續(xù)性變化不可能逃脫被本質主義掌控的命運,無論現(xiàn)象怎樣的變化多端,其同一性依然維持,并成為人們辨別它的主要依據(jù)。這是歷史主義的觀念在技術上賦予歷史寫作的一種連貫性,傳遞的是一種歷時性的歷史思維,不僅由此避免了啟蒙史學以一種靜止的觀點看待過去的做法,而且還使歷史寫作逃離了陳述本體論的掌控。然而,當歷史主義試圖強調以個體性概念來揭示歷史過程的個別階段之間的差異或者歷史實體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獨一無二的特征時,歷史的變化實體再也無法維持它的同一性,歷史陳述也不再指涉任何實在。于是,一個連續(xù)性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時間)被消解為一個個獨立的單元(空間),歷時性的歷史思維轉向了共時性。“即歷史演變的不同階段往往都變得相互獨立(這預示著當代后現(xiàn)代主義對歷史的態(tài)度)”。5安克斯密特在此想表明,個體性作為一個特點的觀點或一個中心視角,它沖破了語言的因果關系解釋網絡,讓我們窺見了實體在歷史過程中的“實質性”差別。正是分別透過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歷史思維或者它們之間的重疊部分,不僅啟蒙史學的“實在論蘊涵”遭到消解,而且歷史主義強調的本質論的特性也去除了。于是,歷史主義因有效地解決了啟蒙史學的歷史寫作面臨的難題——如何表現(xiàn)實體變化——而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決意闡發(fā)一種關于歷史寫作的史學理論的安克斯密特將自己稱作老歷史主義者。我們認為,任何觀察與思考都是以某種理論預設為前提的。安克斯密特堅持歷史的觀念使得歷史學家們能夠確信過去(歷史)當中存在著連貫性。然而,這是在以語言的隱喻功能作為預設的前提下做出的判斷。也就是說,敘事的連貫性根植于語言的隱喻功能?;诖?安克斯密特將敘事主義視作一種歷史主義,并嘗試著從敘事主義內部提煉出一個新的概念——敘事實體——來更新歷史主義的內涵。按照他的觀點,既然歷史主義可以使歷史寫作脫離陳述本體論的掌控,那么它也同樣可以使歷史寫作脫離修辭的掌控,即使之去修辭化。在歷史主義學說史上,蘭克和洪堡等歷史主義者都強調歷史認知的前提是必須以一種整體主義的觀點去掌握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在歷史當中看到關聯(lián)性與連貫性”。在他們看來,個體性原則為歷史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觀點,通過這個特定的觀點,過去才可能由語言(“被動地記錄”)將這個被視為具有連貫性的統(tǒng)一體反映出來。對此,安克斯密特贊同歷史學家必須通過一個特定的觀點從整體上把握過去的觀點,但卻放棄了現(xiàn)代主義歷史敘述的實在論觀點。他主張消解語言與實在關系的二分法,認為歷史學家所使用的語言與他們企圖通過語言再現(xiàn)的歷史實在之間并非為呈現(xiàn)與被呈現(xiàn)的關系。我們不可能直接把握過去,因而隱喻或敘事就成為歷史理解的關鍵工具。當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符碼的語言對過去實在進行呈現(xiàn)并使之能夠為人們所認知和理解之時,語言本身也隨之成為一個類似于過去實在的事物,與過去實在一道作為被呈現(xiàn)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已然與過去實在融為一體,難分彼此。安克斯密特將這個一體化的東西稱為“敘事實體”?!昂髥⒚蓺v史學家的實體論是一種敘事實體,并且它的連貫性不是在他們的文本中被發(fā)現(xiàn)的,而是被建構的。一言以蔽之,與敘述實體的歷史理論一樣,敘事主義就是一種歷史主義,是被剝去了累積在它身上的形而上學及啟蒙實體論的最后剩余部分,像洪堡與蘭克(而不是德羅伊森)這樣的歷史主義者仍然保持在他們的歷史觀念這個概念中?!?換言之,敘事實體承襲了啟蒙史學的實體概念和歷史主義的個體性概念,將啟蒙史學與歷史主義、敘事主義關聯(lián)在一起。安克斯密特認為,敘事實體就像個體性一樣,給歷史學家提供了一個中心視角,從而確保過去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每一個敘事實體都聚焦于一個特定的歷史主題,就像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諸多歷史概念那樣為人們觀看過去、并使得過去能夠被理解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觀點或者一種特定的解釋,但卻絕不具有唯一性。相反,敘事實體和個體性一樣,都堅持“歷史學家應該對過去的差異性及構成過去的‘事件’的‘正確分散’持開放的態(tài)度。”他觀察到,一部關乎某個歷史主題的、體現(xiàn)某一獨特解釋的歷史著作并不會因為后來出現(xiàn)或者增加了更多的歷史事實而被人們所遺棄。由于作為個體的歷史學家選定的歷史主題及視角的不同,其敘事實體或歷史解釋也就相應地個體化了。于此,我們發(fā)現(xiàn),在歷史寫作與閱讀歷史文本的個體化實踐當中,作者和讀者實際上都在進行著將某一個特定的敘事實體個體化的行為,雙方都參與了歷史文本意義的生產與延伸??梢韵胍?多個被個體化的特定的敘事實體便由此不斷地衍生著差異性或多樣性。至此,我們似乎明白,安克斯密特提出的敘事實體概念張揚的乃是歷史寫作的個性與原創(chuàng)性,旨在不斷生成新的闡釋、理解與意義。由此可判斷,敘事實體這一概念具有互為文本性。安克斯密特曾經說過:“一個(歷史)文本的意義只能確立于它與其它文本的相互關系當中……一個歷史文本對過去某個部分的討論內容總是取決于你所擁有的與過去的這個部分相關的其他文本的內容。”7即對過去實在的歷史解釋,必須建立在我們對已經形成的其他歷史解釋的掌握這個基礎之上。在安克斯密特的歷史主義更新論思想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歷史主義以個體性原則為中心視角(特定的觀點)關注具體化的過去,而敘事主義則以敘事實體揭示的多樣性或者差異性原則為中心視角關注歷史上不同人群的生活經驗或體驗;歷史主義的歷史寫作以移情為原則來克服時間間距,企圖通過歷史學家的語言將過去與現(xiàn)在連接在一起,而敘事主義的歷史寫作則有意識地要將過去那陌生的面向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認為歷史學家的語言并沒有反映出過去本身的連貫性或關聯(lián)性,而是意象性地將連貫性賦予了過去。我們在閱讀敘事主義歷史文本或者安克斯密特認為最能表征他提出的陌生化理論的微觀史或日常生活史時,必然會產生一種關于過去的陌生感,一種過去與現(xiàn)在的疏離感,但恰恰是這種陌生感或疏離感在安克斯密特本人看來卻展示了一種美學主義,一種源自于視角變換——就像新歷史主義批評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所說的那樣:“我致力于將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的審美判斷。因此,他認為敘事實體這個嶄新的歷史概念不僅有利于我們對差異性的掌握,而且使得關于過去的全景式畫面之呈現(xiàn)有所可能,并且變得更加清晰。它在開闊我們的視野的同時,深化了我們的歷史思想,使我們更能理解和包容異質文化(他者)。這就是安克斯密特本人盛贊??率?0世紀他最敬佩的歷史學家,而且是最優(yōu)秀最前后一貫的歷史主義者的主要原因?;蛟S,這也是當前人類學對于歷史學家來說頗具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吧。聚焦于安克斯密特的歷史主義更新論思想,旨在從敘事邏輯和美學主義的層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