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美貨幣對抗的緣起與演變_第1頁
法美貨幣對抗的緣起與演變_第2頁
法美貨幣對抗的緣起與演變_第3頁
法美貨幣對抗的緣起與演變_第4頁
法美貨幣對抗的緣起與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美貨幣對抗的緣起與演變

與政治安全關系一樣,國際貨幣領域存在重大的利益沖突。如何塑造有利于本國或改變不利于本國的國際貨幣游戲規(guī)則,如何遏制他國實施不利于本國的貨幣行動,不僅影響某國在國際體系中的經濟利益,也會對該國的政治和安全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國際貨幣關系已經成為國際對抗特別是大國博弈的重要領域。法國是國際貨幣領域的重量級國家,歷史上曾經多次與關鍵貨幣國展開貨幣對抗。20世紀20-30年代,法國先后與英、美兩國展開激烈的貨幣博弈,并一度占據優(yōu)勢。60年代戴高樂執(zhí)政時期,法國不滿美元“過度的特權”,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上再次與美國激烈交鋒。法美貨幣對抗不僅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法美雙邊關系,對于70年代之后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的形成和演進,也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重現這一時期法美貨幣對抗的歷史圖景,對于理解國際貨幣關系的性質,認識和了解貨幣博弈的一般原理和操作機制,對于正確應對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國際貨幣壓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一期1958-19571958年12月,離開政壇12年之后,戴高樂重返巴黎,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tǒng)。在此后近10年的總統(tǒng)任期內,一系列以法國為中心的重大外交事件不斷震驚世界,以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爭取恢復法國大國地位為目標的戴高樂主義成為當時法國外交的主導思想。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對歐洲實行利用與打壓相結合的政策。在經濟上,美國試圖利用西歐各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分擔美國的海外義務,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地位;在安全上,美國試圖通過建立多邊核力量,緩和西歐國家對美國核壟斷的不滿,將西歐的軍事力量繼續(xù)置于美國控制之下;在政治上,美國竭力促使與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歐共體,以抵消法德和解在西歐形成的獨立于美國的離心力。(1)美國的上述霸權政策與追求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爭取大國地位的戴高樂主義迎頭相撞。戴高樂認為,法國要實現自己的大國夢想,就必須擺脫美國的主導和控制,而要擺脫美國的主導和控制,非奉行某種形式的反美政策、打破現有聯盟內部國家關系架構不可。反對美國遂成為戴高樂主義的基本特征。1958年9月,尚未正式就任法國總統(tǒng)的戴高樂就以法國政府首腦的身份致信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要求改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建立由美、英、法三國組成的領導機構。遭到拒絕后,法國在1959年3月宣布地中海艦隊不再受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指揮。法國試爆原子彈成功后,戴高樂隨即在1960年5月拒絕了肯尼迪以組建多邊核力量換取法國停止核試驗的建議。1963年1月,戴高樂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反對1962年底美英“拿騷會談”組建北約多邊核力量的建議。1月29日,歐共體六國外長會議正式拒絕英國加入共同市場的要求??夏岬峡偨y(tǒng)1962年精心設計的對歐“宏偉計劃”遭到法國事實上的封殺。直到此時,貨幣外交在法美關系中的影響仍然微不足道。大國之間在貨幣層面展開博弈,需要一定的國際政治、安全支撐,需要一國內部經濟條件的成熟和政治共識的凝聚,特別是需要被最高領導人所理解和接受。這一過程并非朝夕之間可以完成,對在二戰(zhàn)中遭受重創(chuàng)的法國尤其如此。1948年是戰(zhàn)后法國經濟重建的重要時點。法國在該年將法郎貶值并實行多重匯率制度,但這一制度次年即被終止,法郎隨即被固定在350法郎兌換1美元。較低的匯率加上之后推出的發(fā)展計劃,使法國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初快速增長。不過,法國的通脹和國際收支問題隨之而來。1958年,歐洲國家恢復經常項目可兌換,法國實行了嚴厲的經濟穩(wěn)定化和金融整固,在削減財政開支、增加稅收的同時,法郎被再次大幅貶值。(1)貨幣低估使法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通脹也迅速得到控制。1959-1967年,法國年均經濟增長高達5.5%,通脹率不到4%,貿易盈余逐年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際收支卻在朝相反的方向變化。由于很多歐洲國家在貨幣可兌換前大幅貶值本國貨幣并實行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低估的匯率和相對美國的正向利差,使資本從美國大量外流。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在1958-1959年大幅上升,美元流動性開始由以前的不足變?yōu)檫^剩。到1960年,美國的短期外債達到210億美元,而黃金儲備下降到175億美元,美國黃金儲備占對外流動負債加對外國官方非流動負債之比在二戰(zhàn)后首次低于1.0(參見表1),這在黃金市場引起了恐慌。當年11月,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上升到40美元,美元在戰(zhàn)后遭遇第一次危機。作為法國最具影響的國際經濟學家,同時也是金融整固計劃的領導人,雅克·魯埃夫(JacquesRueff)是最早意識到美國國際收支變化及其影響的學者之一。早在羅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出版《美元與黃金危機》之前一年,魯埃夫致信法國財長,指出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崩潰的風險,建議法國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但未得到積極回應。(1)1961年2月28日,魯埃夫致信法國總理,提出同樣的建議,仍未被采納。同年3月和5月,魯埃夫兩次致信戴高樂總統(tǒng),強調體系一旦崩潰,美元余額持有國的金融資產和金融穩(wěn)定將遭受嚴重威脅。(2)除了上書政府,魯埃夫還公開發(fā)表文章批評美國主導下的金匯兌本位。在1961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魯埃夫指出,美國國際收支赤字持續(xù)10年,在1951-1960年間累計高達181億美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美國不需要償還債務,因為美元作為儲備貨幣使美國不斷產生新的購買力。只要美國不需要償還債務,金匯兌本位就不能使國際收支成為自動的穩(wěn)定器。(1)之后幾年,魯埃夫又發(fā)表多篇文章,進一步分析美元主導地位對國際貨幣體系穩(wěn)定的影響。魯埃夫未能立即說服法國政府,但獲得了戴高樂總統(tǒng)一些親信的支持??偨y(tǒng)府秘書長德羅杰斯(EtienneBurindesRoziers)、外交部長德穆維里(MauriceCouvedeMurville)與魯埃夫持有相近的觀點。外長德穆維里在多個場合向戴高樂講解國際貨幣體系問題以及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外交影響。(2)這些人的共同努力慢慢產生了作用。戴高樂總統(tǒng)逐步認識到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可能削弱美元霸權,這將有利于推動法國外交總體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隨著法國經濟形勢的持續(xù)向好以及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的結束,貨幣外交逐步走向了法美對抗的前臺。二國際收支逆差的解決措施1960年的美元危機使美國意識到,布雷頓森林體系需要進行改良和加固。改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優(yōu)選擇是增加國際金融機構的資源。如果國際金融機構擁有足夠的資金,通過向國際金融機構融資,英國、美國等國際收支逆差國就可以“避免實行過于緊縮的國際收支調整”,其貨幣的脆弱性也會降低。(3)在美國的推動下,一系列的國際貨幣體系加固、改良措施相繼展開。1960年11月,十國集團(G10)(4)以及瑞士共同建立黃金總庫,旨在減輕市場投機對美國黃金儲備的壓力。隨后,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源在1961年取得重要進展。在1961年9月IMF年會上,美國動員十國集團向IMF提供總額60億美元的特別信貸,協助IMF成員國在緊急狀況時向逆差國提供臨時貸款。1962年10月借款總安排(GAB)正式創(chuàng)立,1964年底啟動不久即向英國提供30億美元貸款。1964年6月,以美國逆差下降可能導致未來流動性不足為由,美國通過十國集團副財長報告提出大幅度增加IMF配額的建議。同年9月的IMF東京年會上,在加拿大和英國的支持下,美國再次提出這一要求。如果在1958年之前,法國無疑會是增加國際流動性的支持者。但在1958年之后,隨著國際收支和通脹形勢的改善,法國對美國增加國際流動性的努力變得日益抵制。1961年,當美國要求成員國向IMF提供貸款的建議提出后,法國和荷蘭當即表示反對。兩國認為世界不存在流動性短缺的問題,借款總安排計劃可能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國獲得似乎無限的儲備資源,從而破壞體系的金融政策紀律。經過討價還價,最終歐洲國家同意提供資金,美國則同意讓歐洲獲得對IMF向逆差國提供貸款的否決權。在IMF增資問題上,美國最初建議將IMF信貸資金來源增加50%。仍然是法國和荷蘭代表表示反對。兩國對把未來流動性不足作為增加配額的理由提出了質疑。再次討價還價之后,美國同意將配額的增幅降低為25%。(1)除了減少黃金外流,美國也試圖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1961年,肯尼迪總統(tǒng)在其國情咨文中誓言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終止黃金損失。(2)不過,肯尼迪政府努力的重點不是緊縮美國國內經濟,而是將調整國際收支的責任轉嫁給其盟友和外國融資者。1961年,在柏林危機的高潮時期,美國迫使德國簽署《美德補償協定》,聯邦德國在1961-1963財政年度向美國購買價值13.5億美元的軍事裝備,作為對美國駐德軍費支出的補償。1963年7月,肯尼迪政府推出利息平衡稅,限制外國在美國金融市場發(fā)行債券融資。繼任的約翰遜政府,延續(xù)了上述兩項政策,同時在減少海外軍事開支、鼓勵增加出口以及促進外國投資方面制定了新的政策,但對導致國際收支逆差的主要問題——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國內經濟的擴張未做調整。1961-1964年,美國的年貿易逆差雖有所下降,但仍在每年25億美元上下。美國持續(xù)的國際收支赤字,加大了法國政府的不滿。1962年9月的華盛頓IMF年會舉行期間,法國財長德斯坦要求關鍵貨幣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強調這一目標比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更緊迫。這一批評在歐洲國家中引起了共鳴。1963年9月10日,在歐洲共同市場六國財長巴黎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德斯坦宣布“所有與會者都認為美國國際收支問題應該優(yōu)先于新的國際支出工具”。(3)在經合組織第三工作小組會議上,歐洲國家再次指責美國,稱寬松的貨幣政策使資本從美國流向歐洲,不僅造成本國的逆差,還在1963年、1964年造成了歐洲物價的通貨膨脹。(4)在法國看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流動性創(chuàng)造機制為美國持續(xù)的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了理由。要想使美國真正消除國際收支赤字,必須建立新的流動性創(chuàng)造機制。在1963年9月舉行的十國集團會議上,法國提出了本國的國際貨幣改革計劃———共同儲備單位(CollectiveReserveUnit,CRU)計劃。(1)該計劃建議每個十國集團成員國(加上瑞士)提交一定數量本國貨幣組建一個總庫,各國以本國提交貨幣獲得相應數量的共同儲備單位;每個國家可以持有共同儲備單位的數量大致等于其黃金儲備的一半;共同儲備單位可以被作為黃金使用;各國有義務用黃金或儲備單位按一定比率即期贖回其貨幣。(2)顯然,在法國的改革計劃下,新的儲備資產將按照各國政府持有的黃金數量進行分配。美國人認為,這是一種變相的金本位,會限制而非促進儲備供給的擴張。黃金的地位將在法國的計劃中得到提升,而美元的地位則會被明顯削弱。與之相應,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的國家會相對得益,大量持有美元的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盟友如德國和日本會相對受損。由于該方案將創(chuàng)立流動性的職能賦予某一新設機構,美國人認為其控制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將被削弱。此外,美國人擔心這一方案可能刺激私人對黃金的投機,美國將因此損失黃金儲備。(3)總之,在美國看來,共同儲備單位不能滿足世界對儲備資產的需要,并且特別不利于美國。(4)1964年9月9日在東京召開的IMF年會上,法國財長再次強調應將黃金置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并要求加強多邊監(jiān)管機制,避免某些國家通過創(chuàng)造短期流動性為長期赤字融資。(5)法國的建議明顯指向美國,美國財長道格拉斯·狄龍(DouglasDillon)當即進行回擊。狄龍嚴厲批評法國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觀點,并拒絕就共同儲備單位計劃與法國進行談判。(6)美國的傲慢態(tài)度激怒了法國。此前未能有效地削弱美元,也沒有在其他方面獲得美國實質妥協的法國,決定在貨幣領域對美國展開全面反擊。1965年2月4日,戴高樂總統(tǒng)在愛麗舍宮的講話成為國際貨幣關系史和法美關系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在回答有關外國在法投資的問題時,戴高樂措辭強硬地譴責美元不是公正的國際交易媒介,而是只為一個國家服務的信貸工具。戴高樂指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使美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赤字卻可以不必進行調整。隨著美國短期債務超出美國黃金儲備,整個國際貨幣體系必然面臨危機。他最后的結論是,黃金是“唯一不帶個別國家烙印的沒有問題的貨幣基礎”,世界應該逐步回歸金本位。(1)戴高樂的講話被認為是首次公開采納了魯埃夫的建議,同時也被看做是法國對美元體系的公開宣戰(zhàn)。從意圖上講,法國希望世界回歸金本位或者提高黃金價格,那將意味著美元霸權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而擁有較多黃金儲備的法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將相對提升。如果美國拒絕金本位,它可以選擇恢復國際收支平衡,但美國的外交和國內目標的實現將受到約束。如果美國拒絕削減國際收支逆差,也不按照法國的意圖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法國可以聯合其他國家與美國討價還價,使美國在國際貨幣決策權力方面做出讓步。在法國看來,無論美國選擇何種應對貨幣博弈的策略,它都將在某個方面削弱美元霸權,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為將美國逼入上述三難選擇,法國制定了明確的國際貨幣博弈策略。第一個策略是在理論上攻擊美元霸權和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這既可以向美國施加改革貨幣體系的政治壓力,同時也可以制造輿論,引導市場預期,加大對美國黃金儲備的壓力。接下來,法國將觀察美國的反應,如果美國不做讓步,則實施第二個策略,即對美國發(fā)動貨幣攻擊,法國將用美元儲備向美國兌付黃金,直接攻擊黃金-美元體系最脆弱部位。這并非魯莽之舉。早在1931年,法國曾經一次向美國兌換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成功迫使美國在貨幣政策、歐戰(zhàn)債務償還等方面做出有利于法國的讓步。(2)在前兩個攻擊策略的基礎上,貨幣博弈的第三個策略是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進一步對美國施壓,迫使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面做出法國希望的讓步。最后一個策略的效果,既取決于前兩個策略實施的力度,也取決于法國能否在國際多邊博弈中建立有效的聯盟。然而,美國不會輕易落入法國設置的“陷阱”。美國財政部在第一時間拒絕了戴高樂回歸金本位的建議。財政部在1965年2月4日當天發(fā)表的聲明稱金本位已經在1931年徹底崩潰,無法為作為20世紀標志的激增的國際貿易融資。(3)法國要求提高黃金價格的建議也遭到美國的嚴詞拒絕。自從魯埃夫在1960年提出將黃金價格提高一倍以來,美國就一直堅決反對此類提議,從未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立場的動搖。這次顯然也不例外。美國的強硬回應使法國不得不祭出其“殺手锏”。原本從1962年開始每月向美國兌換3500萬美元的黃金的法國,宣布將兌換掉今后順差積蓄的所有美元余額。(1)1965年,法國總共向美國兌換了將近9億美元黃金,1966年的前9個月又兌換幾乎同樣的規(guī)模(參見表2),法國兩年內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總量占到美國損失黃金儲備總量的69%。在法國的影響下,西班牙、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向美國大規(guī)模兌換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一時間面臨巨大的兌換壓力。(2)法國兌換黃金的行動刺激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國內輿論視這一行動為對黃金美元本位的攻擊,目的是加劇美國債務清償能力的惡化,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為了避免引起市場恐慌和連鎖反應,美國政府未做出激烈回應,但私下研究了各種應對方案。1965年7月,美國國務院兩名官員起草了題為《在國際金融領域孤立法國》的備忘錄。(3)備忘錄特別評估了“選擇性不可兌換”——單方面停止對法出售黃金的可行性,結論是這種做法會引起美國政策的兩大變化:第一,北約內部危機將會因此從政治、安全議題擴大到經濟議題。第二,可能開啟美元黃金不可兌換之路。鑒于上述兩種影響可能損害美國整體國家利益,美國政府最終放棄了對法國的制裁。如果不能公開阻止法國兌換黃金,美國只能加大改善國際收支的力度。1965年6月,財政部長亨利·福勒(HenryH.Fowler)宣布,美國將在1965年年底將國際收支赤字削減一半,1966年年底前完全消除國際收支赤字。隨著“幼稚的大西洋主義——美國試圖通過復興大西洋聯盟消除赤字”計劃因為法國從中作梗而落空,(1)從1964年開始,資本管制代替大西洋伙伴關系成為美國國際收支政策的中心議題。除了延長利息平衡稅,削減對外援助和海外軍事支出,約翰遜政府把資本管制的范圍從海外機構募資擴展到銀行海外貸款和企業(yè)海外投資。由于仍然回避收縮國內經濟以及實質性放棄安全政策目標,美國在1965年和1966年的國際收支雖有所好轉,但距離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依然遙遠。三設立研究個人的新儲備資產美國深知在政治上捍衛(wèi)美元國際地位對美國的重要性,但美國既不同意回歸金本位或提高黃金價格,也不愿承受國際收支調整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美國學者和官員相信,對美國而言最好的選擇不是被動地等待法國等國家在國際收支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上對自己施壓,而是要提出自己的國際貨幣改革計劃,主動化解法國的壓力。當然,美國的改革計劃必須以不削弱美元地位為前提,如果能夠幫助消除市場對美元的壓力則更好。這方面的嘗試始于1963年。1963年秋,美國推動十國集團等國際多邊機構就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各種方案進行研究。由于美國的反對,特里芬計劃、回歸金本位以及提高黃金價格等方案都被直接排除在外。在美國看來,前兩個方案顯然都會削弱美元地位。提高黃金價格雖然可以幫助美國恢復美元的償付能力,但美國不是主要的黃金生產國,在長期中,美國的政治對手蘇聯、南非和法國可能因黃金價格提高而相對獲益更多。這是美國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2)1964年6月,十國集團副財長向各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提出報告,討論了分別代表美國和法國利益兩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美國版的“儲備單位”計劃認為十國集團應就引入一種新的儲備資產達成協議,然后按照總體需要創(chuàng)立儲備。法國提出的“提款權”計劃則建議,應以黃金份額或類似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權作為國際資產,如有必要可增加以滿足需要。這份報告承認美國與歐洲在如何增加流動性方面存在分歧。為解決上述分歧,1964年7月的十國集團副財長華盛頓會議決定成立研究小組,由意大利銀行副行長里納爾多·奧薩拉(RinaldoOssola)領導,負責研究創(chuàng)立新儲備資產的各種方案,供十國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討論。小組研究從內容到結論都受到美國的強力干預。美國財長狄龍明確提出,小組研究的儲備資產只能用來加強或補充現有儲備資產,而不是取代它。(1)在1964年底提交給約翰遜總統(tǒng)的一份報告中,總統(tǒng)國際經濟政策顧問小組重申了狄龍的觀點:任何貨幣體系改進,無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其他機構,都應該使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參與者獲得額外的儲備資產或者國際信貸。改進的目的是使未來時候的調整更加平穩(wěn),不是改變過去赤字的融資,不是增加世界儲備的存量,更不是取代現在使用的美元。(2)政府內部的人事更迭使美國對創(chuàng)立新儲備資產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1965年4月,財長狄龍和負責對外經濟政策的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卡爾·凱森卸任,接替他們的是亨利·福勒(HenryH.Fowler)和弗朗西斯·巴特(FrancisM.Bator)。兩人都認為,美元的地位和美國的世界銀行家地位關乎美國的根本利益。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國際資產作為美元和黃金的替代資產,不僅可以減少黃金的使用,也可以使美元從提供全球流動性的責任中部分地解脫出來,從而有助于減少美元的對外輸出,緩解美元的信任問題。福勒上任不久,美國政府迅速展開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研究。1965年6月16日,福勒在給總統(tǒng)的一份秘密備忘錄中第一次正式提到新清償能力政策。這份題為《國際金融的未來計劃》(ForwardPlann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的備忘錄提出,西方世界需要一個系統(tǒng)地產生新清償能力的新途徑。(3)約翰遜當日即責成福勒組建由負責國際貨幣事務的財政部副部長戴明領導的秘密中層決策小組(DemingGroup),(4)研究建立新儲備資產的各種方式的具體立場,并研究通過美元兌換新儲備資產來減輕美國的政治經濟壓力的方法。在此之前,負責協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研究的專家顧問小組(DillonGroup)也已經建立,該小組由前財政部長狄龍牽頭。與此同時,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國際多邊研究取得進展。1965年8月11日,奧薩拉小組提交了研究報告(TheReportoftheStudyGrouponCreationofReserveAssets)。報告附和了美國的論調,認為存在“流動性不足的跡象,比如貿易和支付管制,匯率不穩(wěn)定,失業(yè)率上升,國際價格下跌等”。(1)1966年7月,十國集團副財長會議提交了艾明格報告。該報告依循美國的思路,強調為防止將來出現流動性不足,需要制訂應急計劃(contingencyplan),引進新的儲備資產補充現有儲備資產可能的不足。1966年底,美國政府的一份秘密文件清晰闡明了美國這一階段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策略和思路:第一,尋求有序的儲備創(chuàng)造。儲備資產最好可以根據赤字國需要每年創(chuàng)造一定數量。第二,建立向國際收支赤字國提供國際貸款的自動機制,以便美國通過從盈余國貸款,來償還外國官方持有的短期債務。美國尤其希望歐洲向英國提供長期借款,這樣英鎊就可以避免貶值,保衛(wèi)了英鎊就等于保衛(wèi)了美元和美國的黃金儲備。(2)法國顯然明白美國的意圖,甚至艾明格報告也反對將儲備資產創(chuàng)造釘住或服從某一單個國家的赤字融資。(3)但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未能很好地協調立場。它們沒有堅持把創(chuàng)立新的流動性與逆差國消除逆差捆綁起來。美國承諾控制國際收支赤字之后,在1965年9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上,與會的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同意制訂儲備創(chuàng)造應急計劃,懸而未決的問題只剩未來儲備資產的性質。在1966年1月,美國副財長戴明在巴黎十國集團副財長會議上提出,未來儲備資產不應與黃金聯系。法國政府應之以暫時撤回共同儲備單位計劃,轉而更加強硬地公開倡議回歸金本位。1966年3月8日,在巴黎舉行的十國集團會議上,法國官員抨擊美國赤字,稱目前階段國際金融領域唯一能夠進行討論的問題是美國的國際收支問題。4月20日,德布雷在文章中批評美元匯兌本位,聲稱法國的國際收支必須以黃金結算。1966年7月26日,十國集團財長會議在海牙召開,法國再次提出在任何貨幣改革前逆差國需首先平衡國際收支。9月12日歐共體財長會議之后,法國同意研究增加國際流動性的方法,但仍然反對在美國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前增加流動性。在1966年9月27日的華盛頓IMF峰會上,法國立場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在對美元匯兌本位進行一貫的批評之后,德布雷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不再堅持提高黃金價格,同時法國默認了由美國擬訂的應急計劃啟動時間表。根據這一時間表,各國將在下次IMF會議上批準創(chuàng)造新的國際儲備工具。1966年12月,有報道稱,法國之所以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上做出讓步,是因為法國財長徳布雷與美國財長福勒、英國財政大臣卡拉漢達成了君子協議,內容是美國“同意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chuàng)立的流動性單位釘住黃金,法國則需明確不再支持提高黃金價格”。(1)德布雷在1967年1月8日就黃金和國際貨幣改革問題接受的采訪以及戴明小組隨后對法國的立場的溫和反應,似乎暗示了君子協議的存在。相對1965年戴高樂總統(tǒng)爆炸性的記者招待會講話和大規(guī)模的黃金兌換,1966年的法美貨幣博弈稍顯平淡但影響深遠。法美兩國在論戰(zhàn)中各自闡述了本國對國際貨幣體系(IMS)改革的觀點。美國希望首先就一般指導原則達成協議,法國政府堅持要求回歸金本位和提高黃金價格。在原則問題上,雙方各自有所堅持,但法國的立場出現了緩慢的松動。在頂住法國的猛烈的黃金兌換之后,美國步步為營展開反擊,并開始逐步占據上風。(2)四德國立場對美國與逐步逆轉的國際貨幣外交形勢不同,在對美政治和安全外交領域,1966年仍然屬于法國。3月7日,戴高樂總統(tǒng)致信美國總統(tǒng)約翰遜,通知其法國將從北約撤出武裝部隊,與北約脫離軍事關系,僅保留北約成員國資格。美國政府內部對法國極其不滿,但考慮政治代價太大,約翰遜除了表示遺憾并好言安撫外,對法國的挑戰(zhàn)未予反制。(3)3月底,法國政府通知北約盟國,法國武裝部隊將在7月1日以前脫離北約,北約武裝部隊及軍事設施須在1967年4月1日前撤離法國。美國依然保持克制,從法國撤出了軍事基地并將北約總部遷往布魯塞爾。北約的分裂將德國置于兩難境地。首先,美國政府內部強硬派希望德國向法國施壓,要求法國從德國撤軍,或者將駐軍指揮權繼續(xù)交給北約。德國對此態(tài)度謹慎,它們擔心激怒法國,如果法國從德國撤出軍隊,歐洲一體化進程面臨夭折。其次,德國也意識到,美國是北約盟主,在德國駐軍并控制北約戰(zhàn)術核武器,如果公開向法國讓步,后果可能更加嚴重。出乎德國意料的是,美國隨后軟化了立場??紤]到法國撤軍已經破壞北約防務體系,強迫德國可能進一步削弱北約,美國總統(tǒng)約翰遜拒絕了強硬派要求德國在美法之間公開選邊的建議。不過,德國的煩惱并未結束,法美兩國在貨幣關系領域對德國的爭奪仍在繼續(xù)。在歐洲,德國政治影響力僅次于法國,但作為歐洲的經濟核心,德國在歐洲內部的經濟影響力則大于法國。如果法德聯合,加上兩國對歐共體其他國家的影響力,足以在十國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金融機構封殺美國。反之,如果德國倒向美國,法國在歐洲就可能限于孤立,美國就可以推動有利于美國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因此,無論對法國還是美國,德國的立場都是決定兩國貨幣博弈勝敗的關鍵。對法國不利的一點是,德國對美國強烈的安全依賴使德國面對美國的施壓難有討價還價的余地。1967年4月,作為對美國未要求德國施壓法國的回報,同時也是迫于美英兩國減少駐德軍隊的威脅,美、英、法三國簽署“三邊協議”,德國同意恢復對美補償性軍事采購,并購買5億美元美國中期國債幫助美國改善國際收支。美國同時要求德國公開宣布不從美國購買黃金的提議。同年3月,德國央行行長布萊辛(Blessing)致信美聯儲主席馬丁,承諾不動用其美元儲備兌換黃金。(1)美國對德貨幣外交取得了預期的成效。從1966年下半年開始,美國明顯加強了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多邊磋商的影響。9月,IMF年會決定成立由艾明格小組和IMF理事會組成的聯合論壇,為在1967年9月舉行IMF里約會議起草文件。1966年12月,比利時試圖居中調停法美分歧,但其調停計劃遭到美國的拒絕。(2)1967年2月下旬,根據美國的建議,代表美國利益的儲備單位方案和代表歐洲利益的提款權計劃由IMF正式草擬完成。內部文件顯示,美國對新的儲備資產有明確的要求,即必須無條件使用、不償還、保證接受、單獨賬戶、可轉移。(1)在幾乎每一方面,美國的儲備單位計劃都與歐洲的提款權計劃存在分歧。盡管在未來儲備資產性質問題上,德國并不公開挑戰(zhàn)美國,但這并不表明德國準備放棄與法國在此議題上的共同利益。實際上,在相當長時間里,德國一直在國際多邊談判中支持法國的提款權計劃。這令美國頗感憂慮。美國認為,沒有德國的支持,美國不可能在1967年9月份IMF年會召開之前,按照自己的意圖完成有關創(chuàng)立儲備資產的談判。更令美國擔心的是,如果不能創(chuàng)立新的儲備資產,就難以建立美元和金匯兌本位的雙邊貨幣防御機制,美國在避免黃金、外匯市場約束方面的意圖會遭遇來自歐洲的更多抵制。(2)考慮到上述影響,美國著手展開進一步的對德貨幣外交攻勢。1967年3月11日,約翰遜總統(tǒng)致信德國總理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GeorgKiesinger),要求德國在國際貨幣改革方面予以合作。副總統(tǒng)漢弗萊在3月底訪問波恩期間,與德國總理基辛格和副總理勃蘭特討論過流動性問題。隨后(4月11日)一名政府高級官員訪問德國,就初步資產方案與德國經濟部長席勒會談。在歐共體4月17日財長會議之前,美國財長福勒又兩次致信席勒,游說德國支持美國的“儲備單位”方案,反對法國“提款權”計劃。面對美國方面的巨大壓力,德國最初仍然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上支持法國。1967年4月17日,歐共體財長會議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在儲備工具的性質問題上,德國表達了對法國有償、限制轉讓、非單獨賬戶原則的支持。在德國的支持下,法國表示,只有在應急計劃采取提款權計劃的情況下,才會與十國集團其他國家一道支持這一計劃。德國的“不合作”態(tài)度令美國相信,席勒和徳布雷在4月17日會議之前統(tǒng)一了立場。(3)不過,德國沒有也不可能“一邊倒”地支持法國。德國顯然知道,在美、法之間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在1967年4月22日的會議上,這種策略表現得尤其明顯:一方面,德國經濟部長對提款權計劃表示出興趣;另一方面,德意志銀行代表和代表團團長又大力支持儲備單位計劃。盡管對德國在前期談判中的立場不滿,美國仍把德國看做影響未來談判成敗的關鍵,繼續(xù)以各種手段爭取德國。(1)德國立場的搖擺顯然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也讓美國分化歐洲的策略收到成效,歐盟在這次會議上出現了分裂,意大利和荷蘭支持美國而不是法國的方案。美國接下來的目標是在1967年4月24-26日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十國集團聯席會議上,就應急計劃的緊迫性和創(chuàng)立貨幣資產達成共識。法國和比利時在這次會議上提出,歐洲國家必須就啟動儲備創(chuàng)造計劃擁有否決權,這一立場得到多數歐洲國家的支持。在新的資產更像貨幣還是更像信貸工具這一關鍵問題上,歐洲出現明顯意見不一。意大利、荷蘭完全站到美國一邊,德國試圖在法國和美國之間左右逢源。由于法國反對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修訂供下一步討論的改革方案,這次會議再次陷入僵局。關鍵時刻,美國針對德國的外交努力發(fā)揮了效果。在這次會議的間隙,德國經濟部長席勒向美國總統(tǒng)特別助理羅斯托表示,歐洲國家關心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發(fā)言權,只要在這個問題上得到滿足,歐洲就準備向美國的立場靠攏。他建議美國放棄“儲備單位”這一僵硬立場,轉而在“提款權”基礎上進行談判。(2)1967年4月26日,約翰遜總統(tǒng)再次與基辛格總理通話。當天,席勒私下勸告羅斯托,“沒有必要僵硬地堅持創(chuàng)立新的支付中介的立場,提款權方案也能夠滿足美國的需要”。席勒向羅斯托暗示,德國可以幫助推進提款權計劃。(3)美國對德國人傳遞的信息心領神會。1967年5月17-19日的會議之前,美國在原有的儲備單位計劃之外,提出了本國版本的提款權計劃———“儲備提款權(ReserveDrawingRights,RDRs)”。雖名曰“提款權”,但儲備提款權既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款權不同,更與歐洲提款權方案中的提款權相去甚遠。在所有關鍵條款中,只有償還(reconstitution)條款稍稍體現了法國關于新儲備資產應該可償的觀點。(4)但失去德國的支持,法國無力對美國的新方案做出實質性反擊,只能對其使用的“儲備”兩字表示不滿。在1967年6月19-21日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十國集團聯席會議上,法國代表要求用“特別”替換“儲備”。此即為后來“特別提款權(SDRs)”的由來。(5)隨后,十國集團于1967年7月和8月在倫敦召開了兩次會議,為9月份的里約IMF年會做準備。美國與歐洲之間在IMF決策權和儲備工具償還兩個問題上的分歧,是有待這兩次會議解決的關鍵問題。在7月的會議上,法國堅持新的儲備資產必須被償還,以使其成為一種信貸工具而不是儲備貨幣。法國的這一立場得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在法國和意大利的堅持下,美國在8月會議上同意讓步,新儲備資產的償還比例從25%提高到30%。(1)關于儲備資產名稱和決策權,在8月的會議上,美國同意將新的儲備資產命名為“特別提款權”,并同意85%多數表決規(guī)則可以在應急計劃達成一致的條件下加以考慮。這兩次會議是法美貨幣對抗的高潮。法國和歐洲在償還條款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權問題上迫使美國做出了讓步,但真正的贏家是美國。在最核心的問題———儲備工具性質問題上,美國移花接木的手法顯然獲得了成功。在一篇內部報告中,美國人公開聲稱新儲備工具“名為提款權,實為儲備單位”。(2)相比戴高樂總統(tǒng)的輕蔑態(tài)度,約翰遜總統(tǒng)對倫敦會議的結果給予高度評價,稱之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chuàng)立20年來世界金融合作最重要的進展”。1967年8月28日,他甚至在白宮專門為此舉行了慶?;顒?對福勒及其助手進行表彰。(3)主要的障礙被掃除了。1967年9月,基于特別提款權的應急計劃草案被提交給里約熱內盧IMF年會討論。法國財長徳布雷照例發(fā)表了措辭強硬的演講,贊揚黃金,反對美國利用美元幫助籌集越南戰(zhàn)爭資金。這已經不再重要。基于各國達成的妥協,這次會議通過了創(chuàng)立特別提款權的方案——“IMF基于特別提款權的工具指引(OutlineofFacilityBasedonSpecialDrawingRightsinFund)”,1967年9月11日,IMF正式對外公布了這份文件。就在法國在國際貨幣對抗中步步退卻之際,在政治和安全領域,法國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攻勢依然凌厲。1967年6月的“六日戰(zhàn)爭”中,法國明確支持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實行武器禁運;同年6月,戴高樂總統(tǒng)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盟;9月,戴高樂在金邊講話,反對美國卷入越南,要求美國從越南撤軍;11月,法國參謀總長在《國防月刊》(RevuedelaDéfenseNationale)撰文稱,法國核力量應有能力向所有方向的目標開火——其中也包括美國。國際貨幣關系領域帶給美國人的喜悅幾乎完全被法國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的猛烈進攻所沖散。五對美國國際收支的反思20世紀60年代后期,不僅美國自己的貨幣和國際收支問題令人困擾,有時麻煩還來自自己的鐵桿盟友——英國。1967年11月,IMF里約年會剛剛通過特別提款權計劃不到兩個月,英鎊遭到市場拋售并大幅貶值。大多數英鎊區(qū)國家跟隨拋售英鎊儲備,其中部分儲備轉向了黃金,美國黃金儲備隨之加速流失。隨著“偉大社會”計劃的實施和越南戰(zhàn)爭的升級,美國國際收支出現了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國際金融市場對黃金的搶購愈演愈烈,美國面臨的調整國際收支的壓力也日益加大。1968年1月,美國高調推出史上最嚴厲的國際收支調整計劃。與前面多個國際收支計劃一樣,美國利用仍然巨大的經濟權力抵制外國要求平衡收支的壓力,經濟權力也被用來壓迫收支盈余國家承擔調整負擔,或要求其他國家做出妥協。1968年1月初,副國務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NicholasKatzenbach)、財政部副部長戴明訪問歐洲,與主要國家討論美國新的國際收支政策。在美國與德國和日本的會談中,減少駐軍和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成了美國主要的談判籌碼。施壓取得了一定效果:歐洲國家愿意減少外匯儲備,并盡快啟動特別提款權。一貫受到美國優(yōu)待和保護的日本,也在2月7日與美國達成了總額3.5億美元的國際收支補償協議。(1)這些努力雖有助于美國改善國際收支,但美國不愿意實施實質性調整國際收支的立場未發(fā)生任何改變,其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努力看起來更像是掩人耳目。對美國黃金儲備的短期沖擊在1968年3月達到頂峰。此前,十國集團通過黃金總庫對國際黃金市場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干預,前后共拋售黃金34.6億美元,令黃金總庫幾乎枯竭。當月,美國黃金儲備下降到121億美元,對外流動負債增至331億美元。包括美國在內,已經沒有國家愿意再向其中注入黃金。法國則干脆從黃金總庫撤出,并拒絕參與十國集團對英鎊的救援行動。1968年3月14日,部分美國政府官員建議總統(tǒng)通過談判修改黃金兌換規(guī)則,采取措施維持金融市場的秩序,同時加速啟動特別提款權。如果不能達成這一攬子計劃,美國應該考慮中止黃金美元可兌換。這些官員認為,雖然這會在一段時期引起混亂,但這是避免提高黃金官價,推動國際貨幣體系長期改革的唯一途徑。(2)1968年3月15日,黃金總庫被解散。3月17日,在財政部長福勒和聯儲主席馬丁的主持下,十國集團同意實行黃金“雙重價格制度”。從此,兌換黃金不再是美國的一項義務,而成為美國政府的一項權力。外國中央銀行需經美財政部批準才能兌換黃金,黃金官方價格變成中央銀行間一個事實上的虛假機制,美元-黃金可兌換從此名存實亡了——美國發(fā)出了即將對其國際貨幣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的信號。1968年3月29日和30日,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的主題是討論特別提款權性質,并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在此之前,黃金總庫的崩潰和越南北方新年攻勢對美軍的沉重打擊使法國對削弱美元霸權重燃希望。法國財長德布雷再度對美國的國際貨幣改革計劃發(fā)難,堅持特別提款權應該是一個補充信貸工具而不能成為一個儲備貨幣。不過,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和荷蘭并不支持法國,在諸如提高黃金價格等問題上,他們與法國存在根本的分歧。最終,法國未能阻止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修正案草案的審議和通過。作為交換,美國同意給予歐共體在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配額和一些有關問題上的否決權。(1)德布雷在斯德哥爾摩會議上的發(fā)言成了20世紀60年代法國反美貨幣外交的最后絕唱。這次會議之后不到兩個月,法國國內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社會騷亂。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社會運動導致成本增加和價格的上漲,法國國際收支急劇惡化。1968年11月,法國陷入貨幣危機,約70億美元資本外逃,黃金和外匯儲備損失高達28億美元(其中黃金約14億美元)。(2)在申請并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億美元貸款之后,法國不再反對特別提款權??紤]在法郎存在貶值壓力的情況下鼓吹提高黃金提價只會加劇本國黃金儲備的流失,到1969年3月,法國政府也不再要求提高黃金價格。至此,法國的反美貨幣外交已經事實上“突然死亡”?!拔逶嘛L暴”暴露了法國社會和經濟的脆弱性。國內權力斗爭取代美法外交對抗,成為法國政治家需要優(yōu)先面對的問題。1969年4月底,戴高樂在其改革計劃遭全民公決否決后辭去總統(tǒng)職務。繼任的蓬皮杜總統(tǒng)在7月23日接見美駐法大使時迅速調整對美政策。蓬皮杜表示:“所謂法國反對美元的戰(zhàn)爭是不存在的……法郎不可能挑戰(zhàn)美元,美國的經濟力量和我們防止通脹、保護美元地位的能力對所有西方國家都至關重要?!?3)蓬皮杜的對美輸誠言論事實上承認了法國在法美貨幣對抗中的失敗?;谶@樣的政治宣示,法國不再堅持將特別提款權與美國國際收支掛鉤的要求。7月2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章程修正案正式生效。在美國的協調下,法郎在8月份獲準貶值11%。(1)同年9月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決定在1970年初啟動創(chuàng)立特別提款權。法國的外交潰敗讓美元的壓力驟然減輕,但美國并未放松徹底重塑國際貨幣體系的努力。到1969年1月,應對危機、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詳細計劃已經由沃爾克領導的研究小組制訂完成,對國際收支的嚴厲控制被“善意忽略”政策所取代。(2)由于美國已經實際上停止兌付黃金,正式中止可兌換只是一個時機選擇問題。在經過兩年國際收支赤字的大幅擴張之后,這個時刻終于在1971年到來。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了包括中止美元黃金可兌換、對進口商品征收臨時進口關稅在內的一攬子經濟政策。“尼克松沖擊”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標志著戰(zhàn)后國際貨幣體系一個時代的終結。在美國財長康納利的強力施壓下,美元這個美國的貨幣完全成了其盟友的問題。1971年12月,十國集團國家簽署《史密森協定》,美元平均貶值8%。1973年2月,美元再次貶值10%。隨后三年,美國極力推動實行浮動匯率,1974年的石油危機加速了這一進程。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簽署《牙買加協定》,修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黃金被“非貨幣化”,浮動匯率被合法化。在這個過程中,蓬皮杜、繼任的德斯坦政府以及法國的歐洲伙伴完全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歷時15年的法美貨幣對抗,以美元徹底擺脫黃金可兌換和固定匯率束縛、美元本位正式確立為標志,畫上了最終的句號。六參與國際貨幣對抗的歷史與基礎20世紀60年代的法美貨幣對抗,特別是兩國在對抗各個階段的策略調整和攻防轉換,為學術界認識貨幣關系在大國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一國參與國際貨幣對抗的內外約束條件和一般操作機理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對中國而言,當今的中國雖然與60年代的法國政治體制不同,但都是重新崛起中的大國,都致力于恢復世界大國地位;在政治上與美國存在分歧;在安全上弱于美國但相對獨立;都積累了大量美元,都面臨著來自美元地位的壓力,在當前中美貨幣金融對抗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法美貨幣對抗的歷史可以為中國應對國際貨幣金融壓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供重要而深刻的啟示。(一)鞏固法國國際貨幣外交的地位國際貨幣關系是最高層次的國際關系之一。國際貨幣關系既影響世界經濟的運行效率,也從根本上塑造經濟權力和利益在不同國家之間分配的模式與路徑。關鍵貨幣國因為其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特殊地位,通常在這一體系中獲得最大的權力和利益,并致力于長期維持其主導地位。當某一國家試圖打破舊有的國際貨幣關系格局,不僅關鍵貨幣國的經濟利益受損,其政治和安全利益也會間接受到重大沖擊。正因為如此,國際貨幣關系不僅僅是一般國際經濟問題,而是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對關鍵貨幣國和貨幣體系內其他國家的國家利益具有戰(zhàn)略性影響。國際貨幣關系的高度政治性和戰(zhàn)略性決定了大國貨幣外交的對抗性。法國試圖通過貨幣外交削弱美元地位和美國霸權,恢復法國國際大國地位。美國深知法國“將國際貨幣問題用來實現反對美國的政治目的”,(1)因而不做任何實質性妥協,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維持美元霸權和美國最高國家利益。為了贏得貨幣對抗,兩國最高領導人直接領導、參與了幾乎所有重大貨幣外交行動,動用了兩國各自可以動用的幾乎全部安全、政治、經濟和外交資源。對抗性是國際貨幣關系的內在屬性,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只要國際體系仍然由主權國家組成,圍繞國家利益發(fā)生的國家間貨幣對抗就將長期存在。(二)美國的最終結果是利用一個核心強調國際貨幣關系的戰(zhàn)略地位,并不意味著貨幣關系能夠凌駕于安全問題之上。在法美貨幣對抗中,美國曾經通過減少海外軍事支出改善國際收支,但這種做法通常以不實質損害美國軍事能力和安全利益為前提。當削減國際收支赤字可能實質上限制、削弱美國拓展海外安全利益能力的時候,美國的選擇是讓安全目標優(yōu)先于貨幣目標而不是相反。在法國貨幣、政治壓力最為強大的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美國不僅沒有退出東南亞,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越南戰(zhàn)爭,就是這方面的明顯例證。安全利益之所以會被美國置于貨幣關系之上,主要基于兩點原因:一方面,國家安全是包括貨幣權力在內的一切國家權力最重要的支撐,在安全方面的妥協和退讓,會對包括貨幣、金融權力在內的整體國家利益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另一方面,對關鍵貨幣國而言,國際安全體系和國際貨幣體系的可替代性不同。國際安全體系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舊的安全體系一旦被打破,原來的霸權國家通常很難在體系內維持主導地位。國際貨幣關系則不然,只要關鍵貨幣國仍然在國際安全領域維持主導地位,就能夠在必要時利用結構性貨幣權力改變國際貨幣體系規(guī)則。正如美國廢黜布雷頓森林體系一樣,在舊的國際貨幣體系規(guī)則被新的規(guī)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