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每一扇窗戶_第1頁
打開每一扇窗戶_第2頁
打開每一扇窗戶_第3頁
打開每一扇窗戶_第4頁
打開每一扇窗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打開每一扇窗戶

------《一一》導演:楊德昌

去年過生日的時候,影友來找我打球,休息時他說他突然明白張國榮縱身一跳的絕望心情,他現在就是這個樣子,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只能按老規(guī)矩一起看片子,拿出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個小時片子結束后,亮燈的時候,他說:“其實活著還是挺有意思的?!斑@讓我想起《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的故事,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歲光景的女孩子認出了導演基斯洛夫斯基,走上前來對他說,自從她看了這部電影,她就知道,靈魂的確存在?;孤宸蛩够牶笥X得:只為了一位巴黎少女領悟靈魂真的存在,就值得了!因為這件事,我一直記得楊德昌,這個在美國從事七年計算機軟件設計,而后回到臺灣拍電影的天蝎座導演。后來陸陸續(xù)續(xù)看了《獨立時代》和《麻將》,唯獨這部獲得2000年戛納最佳導演獎的《一一》一直沒機會看到,每次在盜版攤上掏碟的時候都會想起它,像很多渴望而不可及的片子一樣,相信只要一直想著它,它遲早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就在一個月前的下午,剛搬近一個新公司,和一個好友相鄰,乘公務之名出去溜號,就在每天經過的小店上發(fā)現了它: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如果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鋒利,《獨立時代》是思辯,《麻將》是冷列,那么《一一》是什么?在那個周末的雨夜,我想到了一個詞:溫厚。四月份回家鄉(xiāng)參加中學好友的婚禮,我們作為親友團去女方家接新娘,在門口被小姨子攔住,非要回答完問題才能進去,頭兩個問題都不難,第三個問題是:你來干什么?新郎官大手一揮:我來給她幸福!小姨子當頭一愣,乖乖地讓我們進去了,鼓掌、歡呼雀躍,拍照,鮮花,接吻,當時的情景似乎感染了每個在場的人,讓我們有點忘乎所以,就像所有的童話故事一樣: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幾個月來,那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我來給她幸福!幸福,什么是幸福呢?怎么給另外一個人幸福呢?直到那晚NJ回到家中,亮燈,敏敏在鏡子前哭泣:怎么跟媽媽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我一連跟她講了幾天,我每天講的一模一樣,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幾分鐘就講晚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只有這么少,怎么這么少?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么?假如我有一天我要跟媽一樣!聽著妻子無力的哭泣,本以為NJ會走過去寬慰她,鼓勵她,給她力量,但是,他只是默默地轉過身關上門,然后安靜地說:我明天就讓慧玲每天讀報紙給媽聽,這樣每天至少有新的內容,好不好?如此而已。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扮演出外謀生的他卻面臨著另一種困惑:原來自己很有把握的一些事情,現在看看好像少得可憐,有時候覺得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覺得一點把我都沒有,都會覺得說好不容易睡著了,干嘛又把我弄醒,然后再去面對那些煩惱,一次又一次。

基斯洛夫斯基在拍了幾年的紀錄片后,終于決定改拍故事片了,因為他知道:當人們傷心流淚時總是把自己的家門關上。與現世糾纏了半個世紀的楊德昌,在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后,終于停下來喘口氣,剝去溫暖的外殼,深入每個家庭的每個成員,講述他們在面對生活時的面容和嘆息,猶如在掠過一座大樓時,打開每一扇原來緊緊鎖閉的窗戶。

由于自己天生的笨拙,尤其在表達方面,心里想的和實際表達出來的常常相差甚遠,可是隨著經歷的增加,慢慢覺得或許語言是誤解的根源,這種誤解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天。例如自己想的是A,可是表達出來的卻是B,對方聽到的可能是C,于是對方想表達D,可是結果卻說出了E,在自己聽來卻是F,從A到F究竟相隔了多遠呢?對于這種溝通的艱難有的人是天生的悲觀者,例如英格瑪.伯格曼,終其一生都在探索;有的人卻堅信信念,例如阿莫多瓦在《和她說》中,面對昏迷中的阿利西亞,貝尼格諾堅信只要堅持和心愛的人說話,她就一定能夠知曉一切。當這個“課題“轉移到楊德昌手中時,卻發(fā)現每個人在面對沒有反應的溝通對象時,都放棄了交流的可能,即使有苦痛,也只能獨自承受,而不愿意告訴臥床不起的婆婆。

已到中年的NJ,前后看看都是白茫茫的霧色,前方還沒到岸,身后的青春卻難以追回,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一段三十年前的青春歲月突然從記憶的深處拉到了前臺,顯得那么突兀,盡管在電梯口,面對昔日情人的口口追問,你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我知道你的心里一定在劇烈地翻騰;面對生意場上的混亂和一而再在而三的反復無常與偽裝,你也會憤怒: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也可以裝,那這個世上還有什么東西是真的?當你說這些話的時候,《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那個有硬度有原則的知識分子的父親仿佛又回來,我記得你和小四兒拉著自行車回家的時候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是,妥協也同樣降臨到你的身上,那個時候是個有形的大手壓著你,而現在這只大手變成了無形的隔閡和殘酷,使這種妥協更顯得必然和順理成章??吹狡拮幼呱贤ㄍ缴系钠嚕愠擞^望還能做什么呢?一個中年人面對生存的困惑和必須面對壓力時表現出來的堅強與冷靜在你這張沉靜的臉上表現得如火純青。但是獨自面對母親的時候,你還是忍不住問她:如果你是我,你會希望再醒過來嗎?

被NJ描述成情人般的女兒婷婷,因為那次在陽臺上看遠處天橋下的愛情發(fā)呆而忘記了丟眼前的垃圾袋,于是婆婆的昏迷讓你出在深深的自責與內疚之中,如果婆婆不醒來,你就夜夜不能成眠。你總是這個家庭的沉默分子,聰明、懂事、善良、善解人意,默默地做好每一件應該做的事情,有時候別人似乎忘記你的存在,但是處在青春歲月的你同樣擁有一顆跳動的心,你不愿每天都穿同樣的綠色校服,可是除了羨慕之外,你只能躺在婆婆的身邊:難道,你到現在還不原諒我?你為什么到現在還不醒過來?醒過來好不好?

作為NJ的朋友,八歲的兒子洋洋,你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經常被沒女生欺負,你不知道為什么主任沒有看到的事也能誣陷你,你不知道為什么昨晚鄰居家吵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阿姨就帶上墨鏡,當你走近她的跟前想看個明白時,爸爸卻不讓你看,因為這樣不禮貌,所以你問爸爸: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你也看不到,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所以你寧愿畫畫給外婆看,也不愿走到她的床前和她說話,盡管媽媽告訴你婆婆只能聽到而看不到。

阿弟,上車后補票的混世小子(請允許我這么“苛刻”地稱呼你),你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陷入十多年的情人和懷孕的妻子之間而進退兩難,盡管你選了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完成自己的終生大事,但是結婚那天媽媽就住進了醫(yī)院,然后又被騙得人財兩空,就連兒子的生辰八字都是那么差,以至于名字都不敢輕易起;就在你以為兒子出生后一切都有所改觀的時候,在兒子的滿月酒上還是被老情人算計了,一切都完了,所以你第一個在媽媽面前說話的時候顯得那么勉強:其他的,你大概都知道了,現在有什么問題也不能問你,今天,先到這里吧,你累了先休息,我準備好明天再講,那今天就先講到這里。其實天天躺在床上的媽媽怎么會累呢?累的人分明是你自己。

在這部醞釀了15年的作品中,楊德昌真正做到了以家庭為單位,因為你相信家庭就是一個生命歷程的抽樣,家庭具有很復雜的、互相交錯的、層次很豐富的厚度,所以在非線性的敘事架構中,很多事情都是平行發(fā)生、相互影響的,說一個大家庭的故事還不夠,同時進行交互的還有鄰居家的母女倆,這里你采用了旁觀的視角,很多事情我們知道了結果,并不知道到事情發(fā)生的起因和過程。例如莉莉和胖子的愛情,我們只看到他們在天橋下接吻,然后是爭吵,然后有新的接吻,然后又是爭吵,然后女孩在回家的時候發(fā)現媽媽和自己的英語老師發(fā)生關系,門被一個尷尬的猥瑣的男人關上,然后我們只能聽到你歇斯底里的喊叫和“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樣,老師也是人”的荒唐辯解。胖子在雨下徘徊。

第一次看侯麥的《四季》時并不知道導演的背景,只覺得這樣的愛情故事很特別,它并不像以往看到的愛得死去活來的廉價矯情故事,而是有了一種犀利的穿透力,后來知道拍這些片子的時候,這位新浪潮旗手已經年過七旬,不那么“純情”也在情理之中。而已過知天命的楊德昌在訴說愛情這道菜的時候當然能夠游刃有余,甚至“居心叵測”:)那一幕平行蒙太奇的愛情故事注定在電影史上寫上重重的一筆:九點的臺北,十點的日本,臺北的街頭,日本的軌道線,臺北的電影院、日本的餐館,同樣是局促羞澀的牽手,可能溫度都是一樣的,同樣是男主角的落跑,同樣是女主角的呆立,前后數十載,上上下下相隔千里的兩代人都要面對生命中迎面而來的傷害與無奈,都要接受獲得與失去。楊德昌,你用一流的交叉畫面和聲音把人世間僅有的溫存與浪漫撕得體無完膚,你到底想干什么?

“人是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過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嗎?但是這個人偏偏是我最愛最愛的人?!笨吹竭@,我突然明白了《死無葬身之地》中若望的愛情在呂絲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的原因,是的,對于一些人來說,總有一些東西是超越愛情,超越一切的。而這一切三十年前你就明白,三十年后的今天你只是更加確定了而已。最近無意中揭開了七年前的一個結,我清楚地意識到即使時光隧道能夠被發(fā)明,它也是多余的,因為再過一次也不過如此,我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抉擇。

小時候總幻想去解放世界,再大一點,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個班級,再后來成年了,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然后戀愛的時候,每當戀人迷茫困惑時,總想努力地扭轉局面,可是到最后才發(fā)現其實誰也拯救不了誰,有時連自己都拯救不了。那次賈樟柯的影展上,有人問他將來他會走向何方,他想了想說:不知道。當時是覺得他謙虛,現在想來他只是說了實話而已。開始慢慢相信人在世的孤獨和迷茫是要一個人獨自去承擔的,很可能伴隨自己一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困境,誰也無法幫助自己,想到這點,或許不會再去幻想那些先知先覺有一天把所有的答案都告訴自己,倒也坦然了。那么與他人的關系又當如何呢?或許真的如最近一個朋友在小說里描述的“無關系理論”: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那種包括親情和友情在內的許多東西只是人們憑空構建出的附屬物而已;每個人都在追尋著自己的幸福,你無需對任何人負責,也別要求別人為你負責;所以一切都無需過分在意,更不必歇斯底里。

難道真的只能各人承擔自己的苦痛嗎?為什么三十年前的愛人重新得到又再次離去?為什么相信“我們好好對待別人,別人也不會對我們不好,干嘛要去想那些殺人的事情”的人卻要去面對初嘗青蘋果的苦澀?為什么說出“沒有一朵云,沒有一棵樹是不美麗的,所以人也應該這樣的人”卻會真的去殺人?為什么明明有美好的愛情卻因為要報復媽媽而故意和英語老師發(fā)生關系,而這一切只用一個說著“對不起”跑向電梯的英語老師和另一個剛好走向電梯的母親就把一切交待的清清楚楚?為什么好人遇到好人卻連一個企化案都被背后的陰謀和欺騙操縱,最后只能喊著“老實怎么樣?老實裝出來的???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也可以裝,那這個世界還有什么東西是真的?”是的,還有什么是真的?難道一切都像基斯洛夫斯基所說的碎片:個體的生命是由一連串偶然聚而成的,個體沒有恒在的依持,個體幸福是殘缺的,個體的愛也是破損的,在偶然中成為碎片?第一遍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自己正經歷從發(fā)現奇跡到奇跡的破滅,所以在那個雨夜,當聽到洋洋說“我也老了”,我看到黑暗中黯然傷神的自己,甚至為這份惺惺相惜而覺得竊喜,似乎這種天生的悲觀讓我找到了同路人。片子結束的時候,我不愿意也不敢去開燈,躲在黑暗中的萎縮讓我覺得理所當然。

由于自己買的版本只有英文字幕,所以對于喜歡在電影中采用“聯合國語言”表現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楊德昌有點吃力,尤其是片中的閩南語和英語,半蒙半猜的揣度失去了對整部片子的連貫把握,于是借了朋友的中文字幕版本,只是為了看清一些細節(jié),可是從第二遍的第一行字幕開始,原先的冷漠和隔閡漸漸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溫厚的悲憫,一種“固執(zhí)地抱慰在愛中掙扎得遍體鱗傷的個體,珍惜殘缺和破損的愛的碎片”。是和解,我看到一個中年人用他那雙寬厚的大手拍著每個受傷的肩膀說:我原諒你們,我原諒所有的你們:

長臥在床的婆婆還是醒過來了,在那個不經意的下午,在房間里哼著歌謠,織著紙花,然后寬慰剛剛從警察局回來的婷婷,她終于可以重新趴在你的膝蓋上:我已經好幾天沒睡了,我好累,婆婆?,F在,你原諒我了,我可以好好地睡了。婆婆,為什么這個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呢?你現在醒過來又看到它,還會有這樣的感覺嗎?我現在,閉上眼睛,看到的世界好美。

然后是從山上回來的敏敏:其實真的是沒有什么不一樣,好像我每天在跟媽媽講話一樣,只是那個位子換了一下,我就好像是媽媽,他們就好像是我,他們每天都輪流地跟我講同樣的東西,每天都要重復幾遍,我是覺得這一大堆,其實是沒有那么復雜,哪有那么復雜。是的,或許用一顆簡單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會看到更多平淡中的精彩。

接著是從三十年前的“大結”中松口氣的NJ:你不在的時候,我有機會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么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有那個必要,真的沒有那個必要。我想和你握手,NJ,是的,再過一次還是一樣。

連混世的阿弟也得到諒解,那次偶然的煤氣事故讓原本爭吵的夫妻開始懂得了珍惜,在你們身上我看到NJ和敏敏的那種類似親情的互相攙扶的東西,盡管幾年以后你們也要面對中年的困惑,但是有了這份相依為命的慰籍,你們會安然度過的,我相信。

對了,除了其面提到的平行愛情,楊德昌還同時“偷偷”進行了第三段愛情:洋洋和“小老婆”,這段開始于生命之初的愛情:當你坐在門口的黑暗處看到閃電中的“小老婆”時,這道驚心動魄的閃電不單單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氨基酸----一切生命的最基本單位,還創(chuàng)造了一段全新的愛,它孕育了從前面那兩段平行的宿命愛情中逃出的潛力,我知道楊德昌還是忍不住把最亮的希望放在了最小的洋洋身上,這就是一切的開始,是的,我們需要重新開始,總有一個窗戶外面有不同的風景。

經常會聽到有的人不喜歡看“悶片”,不喜歡看些“黑暗”的東西,因為生活已經夠辛苦了??墒亲约簽槭裁磿@些片子“情有獨鐘”呢?我想是出于對人性的悲觀使然,看到更多的惡讓我更懂得善,而且這種善應該是理性的善,知道更多人在體性的欠然,讓我更懂得體諒和悲憫。就像帕索里尼的《薩多瑪120天》讓自己更懂得和權力保持距離,對權力的底線保持警惕;就像蔡明亮的《愛情萬歲》讓自己懂得愛情的稀有和孤獨的難熬,從而在愛情來臨的時候更懂得去珍惜。就像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讓人更懂得在極端處境下抉擇的艱難,從而更牢牢去把握心中那桿秤。所以私下把這些人當作自己人:)

當字幕第二次從黑暗中上升的時候,我的感傷漸漸地被溫暖的鋼琴化解,我感受到了一股微風輕輕地吹過每一扇窗戶。這一次,我默默地起身開燈,重新面對光明。

讓在世的人能夠互相觀望,這讓我覺得很欣慰。

jude_chen

2004.9.19上海殘存的心理情結是婚姻的暗流

人在成年之后,與父母之間仍或多或少有些殘存的心理情結。這些與父母間未得到解決的心理問題,常被帶入婚姻之中。有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系?;橐鲫P系,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

這些殘余的心理情結,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渦暗流。帶進婚姻中的殘余情結愈多,要渡過婚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愈高。

特殊的“心理按鈕”

在婚姻中,我們常會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時我們對配偶的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或某部分性情覺得特別忍無可忍。配偶無意間說了一句:“你真沒用”,就可能使我們暴跳如雷、小題大做。頓時,我們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嚴酷指責的影子;在情緒上,似乎又重新經歷了童年被父母苛責譏諷的痛苦。

這些心理情結,又好似在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做了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從小就有“怕被家人冤枉”的心理情結,有趣的是,我家的兄弟姊妹,每人也都跟我一樣,最怕被人冤枉。長大后,當妻子或別人冤枉我時,常會在我心中引起過激的情緒反應,以致我會拼命地為自己辯護,想對人解釋清楚,不許別人冤枉我。因為我心中有“怕被冤枉”的程式,當別人冤枉我時(按了我怕被冤枉的按鈕),我就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反應。相反地,若別人笑我矮(按另一個按鈕),卻無法使我生氣,這是因為我的個子高,從來不怕別人笑我矮。心中沒這個程式,別人無論怎樣按這個按鈕,都無法使我有反應。

在先前提到的例子中,配偶的那句“你真沒用”,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們的“按鈕”之故。如果我們不是早有那個心理程式(心理情結),我們就不會小題大做。

也就是說,如果我不幫你忙的話,你就絕對無法“使我生氣”。或者說:我不是對你生氣,我是“對我心中所經驗到的(或我眼中所看到的)你”生氣。

可惜,沒有多少人明白,我們之所以會生氣,其實是與自己相關,別人只不過是按了按鈕。使我們產生反應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結”與“程式”,以及我們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鏡。而這一部分,應是我們自己該負起責任改變的。

當我們聽到配偶說“你真沒用”這類話時(每個人的程式不同,心理弱點有別,最怕聽到的話也不太一樣),我們常會如觸了電一般,立時有反應,恨對方入骨,因對方觸及我們的痛處而思圖報復,故意去按對方最怕的按鈕,而冤冤相報循環(huán)不已。

心理情結會惡性循環(huán)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程式),只怪別人按了自己的按鈕,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榍芭c父母間的舊情結尚未解決,現在又與配偶彼此傷害,制造新情結,使沖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舊恨,嚴重破壞夫妻之間的感情。

一個人不論到了何處,與何人結婚,心中的新舊“情結”(程式)永遠會跟著他。這些情結若得不到解決,同樣的錯誤可能一犯再犯。

擇偶真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過程。有位婦女,父親是個酒鬼,她長大后,結了三次婚,三位前夫竟然都是酒鬼。

后來,她的心理治療者發(fā)現,這位女性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必須照顧她父親那一型的“弱者”。唯有當她去照顧酒鬼丈夫時,她才覺得自己有用,得到成就感。她不知不覺中受酗酒者吸引,嫁給他們,可是,她同時也痛恨酒鬼,因而離了三次婚。她心中的程式是:“照顧酒鬼,是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被人需要的唯一方式。”如果這個程式不改變,我們可以預測,她的第四任丈夫,將又是一位醉仙。

另外有位女士,生平最討厭被人指使,也最恨好用權威的男人。她有位專橫暴躁的父親,使她和母親嘗盡苦頭。長大離家之后,她結婚了。然而,由于對男人的權威過度敏感,婚后,她連自己丈夫正常程度的差遣都受不了。離婚之后,她發(fā)誓要找個與自己父親和前夫完全不一樣的伴侶。于是,當她認識一位溫文儒雅的男士后,便立刻墜入愛河?;楹?,她開始憎恨丈夫的柔弱、沒主見。而當她越想去改變他,要他主動而自然地變得強勢一點時,他卻因失去自我而被壓迫得越加柔弱。惡性循環(huán)的結果,他們的婚姻產生了極大的困難。

很顯然地,這位女士與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心理包袱(她的心理情結是“權威問題”),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兩次婚姻,雖然影響的方式不同,然而,都同樣是“權威問題”在作祟。這位女士必須學習以成熟的態(tài)度,去面對父親與其他好用權威的男人,重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從新的經驗中教育自己,解決心中殘存的舊帳。否則,權威問題將持續(xù)影響她的婚姻,也會妨礙她與男性間建立正常的關系。先察覺,再改變思想模式

人心中的這些“心理程式”或“心理情結”都是可以改變的。舉我自己“怕被冤枉”的例子來說,要改變這個程式的第一步,是警覺到它的存在。

這些年來,我常從自己待人接物的一些情緒反應,發(fā)現自己極容易因為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