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兄弟與晚明黨爭點盟誓的歷史考察_第1頁
劉氏兄弟與晚明黨爭點盟誓的歷史考察_第2頁
劉氏兄弟與晚明黨爭點盟誓的歷史考察_第3頁
劉氏兄弟與晚明黨爭點盟誓的歷史考察_第4頁
劉氏兄弟與晚明黨爭點盟誓的歷史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劉氏兄弟與晚明黨爭點盟誓的歷史考察

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有一本關(guān)于海外漢族黃臺吉和島上劉興志向天下聯(lián)盟提出的書(以下簡稱“聯(lián)盟書”),這是金國可汗和山西省的11個7月11日(崇禎三年,1630年8月18日)。金國可汗和皮島(又名福島和南海島,現(xiàn)朝鮮平安北道鐵山縣)漢族劉興志兄弟向甲骨文發(fā)誓(圖1)。該文書對研究清前期(關(guān)外時期)政治史,尤其對重新理解明清易代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2007年,該盟書被錄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明清檔案卷·清代》一書公之于眾,然并未引起清史學(xué)界的注意,這與該文物應(yīng)有的歷史與學(xué)術(shù)價值頗不相符。本文以國博藏該盟書為基礎(chǔ),對盟辭所反映的天聰四年七月十一日金國汗皇太極與皮島劉氏兄弟盟誓的史實等相關(guān)問題作一初步探討,以期引起清史學(xué)界對該盟書的重視,并對相關(guān)歷史問題予以厘清。一其他兩則組合關(guān)系該盟書為紙質(zhì)文書,紙張微黃且顯粗糙,通體呈長方形,縱31.9、橫15.8厘米。上書豎行行楷相間漢字,通篇共9列249字。全文迻錄于下:金國汗皇太吉,執(zhí)政眾王歹善、忙吾兒太、阿把太、德革雷、吉爾哈郎、阿吉革阿革、朵兒紅/朵朵、都都、岳托、何革、撒哈良等告天盟誓事:為海島劉興治、劉興基、劉興良/劉興沛、劉興邦等殺其南朝官員,率各島官兵,與我同心,恐后有違,故告/天地。彼島中之人,或居島中,或上陸住,我不收納,令彼自作一國,待以客禮。及我先日走去金/人、蒙古,斷不問取。若違此言,不令作客國及問取金人、蒙古,或念劉家舊惡,及來見/留住,天地鑒之,罪有所歸,夭折死亡。或劉家弟兄行詐仍行歸南朝,及懷二心,居中/觀望,則天地歸罪劉家弟兄,夭折死亡。若我兩家皆不違盟,誠信到底,則/天地保佑,永受無疆之福。謹疏。該盟書是后金天聰四年七月十一日金國汗皇太極與皮島劉興治弟兄告天盟誓的誓辭原件之一。據(jù)查,該盟書所載誓辭在《滿文老檔》天聰四年七月十一日條有載,是該盟書的滿文記述版本。為方便文本對勘,現(xiàn)將其滿文轉(zhuǎn)寫轉(zhuǎn)錄如下:juwanemude,han,beise,bitheiboodejiihiyandabuigashūhabitheigisun,aisingurunihan[]dorojafahabeisedaisan,mangūltai,abatai,degelei,jirgalang,ajige,age,dorgon,dodo,dudu,yoto,sahaliyen,hooge,abkanadeakdulamegashūrengge,mederituniliohingbang,liohingji,liohingjy,liohingliyang,liohingpei,ininikanhanihafasabewai,gerentuniniyalmabegaii,miniemgiemuhebeombisemealamabanjirejalindegashūmbi,tuniniyalmatundetecibe,olhondetafaitecibe,minigurundedosimburakūantahagurunoibanjibumbi,jaiminiubaciukamegenehejusenmonggobe,dademininggebihesemegajisemegaijarakū,uttugisurehebeaifufiantahagurunobufibanjibukarūoci,ukamegenehejusenmonggobegajisemegaici,lioiahūndeoifeweilebejondoro,acanjimejihedejafaraoci,abkanamembewakalafisejalgandeisiburakūaldasibucebu,lioiahūndeomembeholtoiamasinikanhanibaruojoro,akūcijuwemujilenjafaisidendebisireoci,abkanalioiahūndeobewakalaisejalgandeisiburakūaldasibucebu,menijuwegemugisurehegisundeisibumetondoiakūmbumebanjici,abkanagosimejalangoroaniyagoidamebanjibu.漢譯文:七月十一日,金國汗執(zhí)政,諸貝勒代善、莽古爾泰及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爾袞、多鐸、杜度、岳托、薩哈廉、豪格等盟誓天地。海島之劉興邦、劉興基、劉興治、劉興梁、劉興沛,殺其明帝所屬官員,率諸島之人,欲與我同謀,為今后生計立誓。島中之人,或住島中,或登陸以居,不歸我屬,視為友邦。又其由我處逃去之諸申、蒙古人,諸申、蒙古,不以原系我屬為辭索取之。若負盟約,不以友邦相待,索還逃往之諸申、蒙古人,追究劉氏兄弟往來,逮捕來朝者,將必遭天地譴責(zé),奪其計算,使之夭折;若劉氏兄弟誑我,反向明帝,抑懷有二心,以求中立,則天地譴責(zé)劉氏兄弟,奪其紀算,使之夭折。我方果能踐盟,盡忠相處,天地佑之,俾克永壽!從漢字版盟書及《滿文老檔》所載的漢譯盟書文本來看,兩者除譯文表述之不同外,內(nèi)容所表達之意思,盟誓參與者、時間等記述均完全相同。關(guān)于盟誓雙方參與者可厘定為:后金方皇太極(皇太吉)、代善(歹善)、莽古爾泰(忙吾兒太)、阿巴泰(阿把太)、德格類(德革雷)、濟爾哈朗(吉爾哈郎)、阿濟格阿哥(阿吉革阿革)、多爾袞(朵兒紅)、多鐸(朵朵)、杜度(都都)、岳托、豪格(何革)、撒哈良(薩哈廉),共13人;劉氏兄弟一方為劉興治、劉興基、劉興梁(良)、劉興沛、劉興邦等,共7人。按,依據(jù)目前資料,劉氏兄弟由長及幼的順序為:劉興沛、劉興祚、劉興基、劉興梁、劉興治、劉興賢、劉興邦(劉興沛、劉興邦非親兄弟)。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劉興祚等因“干法”懼責(zé)“遂率其諸弟興治等以降”努爾哈赤,受到努爾哈赤器重,劉氏兄弟皆在后金軍中服役。劉氏兄弟雖為后金政權(quán)的擴張立下諸多戰(zhàn)功,但常受到大貝勒代善等人的欺凌,在袁崇煥等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的政策吸引下,又恰逢被人以“貪取民財物”告發(fā)的艱難處境中,劉氏兄弟先后“叛金歸明”。另,該件盟誓文書有清季東三省總督錫良的題跋:“右太宗文皇帝手疏,事跡甚奇,無可考證。唯定制:廟諱例應(yīng)貼黃,此直書名,決為太宗親筆無疑,金錫侯以重金得之外人手,據(jù)說庚子年與前敕(即指另一件文書《清太祖努爾哈赤委任靖安堡住民孟安邦敕諭》—筆者按)均獲自盛京大內(nèi),細觀紙墨,確與大內(nèi)所藏國初詔、旨相同,誠奇寶也。”款署:“錫良謹識”。鈐篆書“錫良”白文方印。根據(jù)錫良題跋可知:該盟書原藏于盛京故宮內(nèi)庫房,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年,1900年)流入民間,后由正白旗滿洲人金梁(字息侯、錫侯或希侯,1878-1962)以重金從“外人”手中購買并收藏。據(jù)了解,1956年該盟書持有人金梁將其價讓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關(guān)于錫良題跋之時間。錫良(圖二)隸屬蒙古鑲藍旗。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其以欽差大臣身份任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wù),兼署奉天巡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墾務(wù)大臣兼署綏遠城將軍信勤準備調(diào)遣時為內(nèi)閣中書的金梁赴綏遠差遣委用。宣統(tǒng)元年四月,錫良至奉天赴任,奏請將金梁留任補用奉天同知,奏到,允行。金梁任奉天同知直至宣統(tǒng)三年清朝滅亡。據(jù)此可以推測,此當為錫良得見金梁所藏該盟書的最早時間,故其題跋時間約在宣統(tǒng)元年至三年(1909-1911)之間無誤。錫良斷定該盟書為皇太極真跡,其理由有三:第一,盟書中直書皇太極(黃臺吉)名,并無避諱之舉,時代上符合,可證其為皇太極親書;第二,盟書來源于盛京故宮庫房,來源有序可靠;第三,盟書所用紙張、墨色均與盛京故宮所藏清初詔書、圣旨相同,可證盟書材質(zhì)等符合時代特征。錫良此鑒定理由符合一般文物鑒定之要素,似乎并無不妥之處,細思之,似有不嚴謹之嫌。如關(guān)于盟書的來源僅憑“言說”,關(guān)于盟書所敘之內(nèi)容并未提供材料加以佐證等。當然,不可過于苛求錫良,因為此與錫良其時所能掌握的歷史材料有關(guān)。清關(guān)外時期的史料主要保存在《滿文老檔》中,然至錫良撰寫題跋時,《滿文老檔》仍舊封存在北京故宮內(nèi)閣大庫、沈陽故宮大內(nèi)崇謨閣,作為皇家檔案秘不示人。雖在此之前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日本《大阪朝日新聞》記者內(nèi)藤湖南(內(nèi)藤虎次郎)在沈陽故宮崇謨閣發(fā)現(xiàn)乾隆時期重抄的《加圈點老檔》,并于次年在日撰文予以介紹,但當時的金梁對這些信息并不了解。金梁(圖三),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三十四年赴沈陽任奉天旗務(wù)處總辦,并肩負典守沈陽故宮古物之任,此時金梁方才有機會接觸《加圈點老檔》和《無圈點老檔》。但直至民國五年至七年(1916-1918),金梁先后任奉天省政務(wù)廳長、奉天省洮昌道尹時,才組織滿漢文學(xué)士十余人翻譯盛京故宮藏滿洲老檔,整整歷時兩年。故而在無滿文老檔等旁證材料參考的情況下,錫良只得對發(fā)生在清朝開國之初的這一歷史發(fā)出“事跡甚奇,無可考證”之喟嘆!今距錫良題跋已過百年,以國博藏《盟書》所載盟辭為基礎(chǔ),對此甚為奇特之事跡予以考述,以遂古人之良愿。二劉氏兄姐反封建之亂盟誓是歷史的產(chǎn)物,起源于遠古社會,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一種調(diào)節(jié)個人或集團間沖突的有效機制,在西周向春秋戰(zhàn)國轉(zhuǎn)變過程中最為頻繁。“盟,誓約也,又信也。”信用是盟誓的基礎(chǔ),即“約信曰誓”。“誓,約束也。”盟誓雙方用詛咒的言辭共相約束?!奥玖ν?申之以盟誓”。正如有學(xué)者所講:“盟作為一種禮儀,就是共同向天神地祇人鬼(包括先民之神)發(fā)誓,通過某種共同的方式取信于神祇,以期獲得有效的約束力而采取共同的步驟?!笨梢钥闯?盟誓是結(jié)交盟友、壯大自身力量的一種外交手段,從實質(zhì)上來講其更多的是一種政治行為,是政治斗爭的和平形式。盟誓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觀念與矛盾作用下的產(chǎn)物,是一種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政治行為。其雖在戰(zhàn)國以后逐漸趨向匿跡,但在生產(chǎn)力不甚發(fā)達的邊疆民族地區(qū),盟誓仍作為處理各種關(guān)系的有效手段而被頻繁使用。17世紀,身處明帝國東北邊疆一隅的滿族,在其歷史發(fā)展與政權(quán)擴張過程中極為重視盟誓的效力與作用,將其作為政權(quán)拓展的有效手段。努爾哈赤與皇太極時期(1616-1643),曾先后與內(nèi)喀爾喀五部、科爾沁蒙古、齋賽蒙古、喀喇沁部、阿魯四部落、明廷、朝鮮國等多次歃血盟誓,這一戰(zhàn)略手段為后金(清)政權(quán)的保持與擴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前已敘及,在袁崇煥等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的政策吸引下,天聰二年(崇禎元年,1628年)九、十月間,劉氏兄弟“叛金歸明”,先后逃往明總兵官毛文龍駐守的皮島。但由于是倉促叛逃,其母親子侄均滯留在后金國內(nèi),此成為后來皇太極要挾劉氏兄弟的政治資本。天聰三年(崇禎二年),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分東江兵為四協(xié),劉興祚以游擊身份統(tǒng)領(lǐng)一協(xié)。由于劉氏兄弟在袁崇煥斬殺毛的過程中樹立起的威望,加之又分任各軍職,顯然此時劉氏兄弟已經(jīng)成為皮島的實際控制者。三年十月,在與后金交戰(zhàn)中劉興祚兵敗身亡,劉興賢被俘至后金。天聰四年,署皮島副總兵陳繼盛聽信劉興祚“詐死”之訛傳,加之又接到劉興賢寄給劉氏兄弟叛明歸金的勸降書,由于其不明此勸降書是劉興賢在后金脅迫下的無奈之舉,遂作出“劉興祚詐死不忠,其在島兄弟子侄咸懷不軌”的錯誤判斷。陳繼盛對劉氏兄弟的不信任感與日俱增,而劉興治等則認為陳繼盛將乘此機行除己之策,決定先下手為強,遂于四月十二日趁祭祀二哥劉興祚時擊殺陳繼盛及通判劉應(yīng)鶴等明官軍百余人而叛。劉氏兄弟的反叛之舉讓明廷君臣惴惴不安,擔(dān)心劉氏兄弟或?qū)⒊蔀槊魍⑿碌臄硨αα俊3泳o部署軍事防御劉氏兄弟反叛外,明廷還派遣副總兵周文郁與劉應(yīng)龍前往皮島招撫劉氏兄弟。在局勢不甚明朗的情況下,劉氏兄弟只好暫時接受明廷的安撫。然此時劉氏兄弟“四顧無忌,小霸自雄”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后金占領(lǐng)遼東半島及附近諸島后,對明朝的威脅日益嚴重。其時,遼東半島附近的皮島等東江諸島仍被流亡的漢人所占據(jù),明廷制定了聯(lián)絡(luò)島上勢力牽制、對抗后金的戰(zhàn)略,因而皮島等東江諸島漢人與朝鮮一道構(gòu)成牽制后金伐明的有效力量?;趹?zhàn)略上的考量,自劉氏兄弟叛金歸明至皮島后,皇太極一直尋求機會招撫,對各島上的局勢給予密切關(guān)注,故熟知劉氏兄弟與署皮島副總兵陳繼盛之間的矛盾所在。天聰四年二月十四日,皇太極致函勸降皮島副將陳繼盛,并附劉興賢致五哥興治和大哥興沛兩封家信,另給劉興治、劉興沛等勸降書。三月初八,皇太極又密遣何盡忠?guī)Ыo劉興治等招降書,其在書信中極力辯護劉興祚之死屬“誤殺”,并開出諸多誘惑性的歸降條件,如若歸降,其將善待劉氏兄弟,保留他們在明朝時的官爵,并可獨立管理屬人。除誘惑歸降以外,又以殺害劉興治妻子、母親、子侄等人質(zhì)為要挾。皇太極此舉實為后金慣用的離間計與恩威并施之策,用以離間陳繼盛與劉氏兄弟之關(guān)系,威脅與拉攏劉氏兄弟。顯然,四月十二日劉興治弟兄斬殺陳繼盛證明后金所施策略的成功,而這也讓皇太極深感招撫劉氏兄弟成功的可能。而劉興治等對后金遞來的所謂六弟劉興賢“勸降信”之真假不能確認,于是密遣四人前往盛京以確證。十六日,四人抵達盛京便被后金所擒獲。然皇太極對此四名密探非但沒有怪罪,反借此機予以恩賞,“其為首者一人,賞銀二兩,其余三人,各賞銀一兩”,并繕寫招降書“諭”劉興治率眾兄弟來投。從一月后皇太極回復(fù)劉氏兄弟的信函可知,皇太極對劉氏兄弟之歸降給予較大的政治空間,提出劉氏兄弟可以“屬國”之身份歸降后金?;侍珮O“諭降”果然奏效,劉興治等接到“諭降書”后,予以積極回應(yīng),即遣使與何盡忠攜其口信與書函前往盛京與后金接觸。由于資料闕如,無法詳知信函之內(nèi)容,但可以知道的是,在該信函中劉氏兄弟對皇太極的“諭降”表示接受,并大表忠心,將殺島中明官吏率眾人歸降。然而劉氏兄弟的積極回應(yīng)反令一向謹慎從事的皇太極生疑,認為使者所傳劉興治的口信與書函“難以憑信”,“遂遣人往(皮島)視之”,以確定劉氏兄弟是否有詐偽之情。不久,后金使者確認了劉氏兄弟叛明歸金之決心,打消了皇太極認為他們可能詐降的疑慮。然而劉氏兄弟一方卻對后金許諾的歸降條件存有疑慮:皇太極所謂“屬國”身份的政治承諾很有可能僅是一種誘辭,實質(zhì)包藏暗行收編自己的真意圖。針對此,四月二十八日,皇太極再次致函劉氏兄弟,明確表達其招降的真愿望,以解劉氏兄弟之慮。曰:我與明兩國為爭帝業(yè)而構(gòu)兵之時,爾等果能殺其官吏,率島上眾人歸降,則天使爾等助我也。誠能照爾等所言為之,則爾等攜來之諸申、蒙古、漢人等,不收為我民,悉歸爾專主,可在邊外,任爾擇地居住,為我屬國。我若以給地異居為辭誘爾來降,而來后負約,收為我民,我可欺爾,天可欺乎?天能不譴責(zé)我耶?且不言爾等殺其官吏來歸,即島上官員及庶人率島民來歸,我亦將其攜來之民,悉歸其專主,予以養(yǎng)贍也!上有蒼天,朕誠言之,爾若有詐,則聽爾便。爾若實心誠意,而不我信,則遣爾族人一名前來,我當面盟誓畢,遣之還。觀該信函之語態(tài),皇太極所用言語不可謂不情真意切。在該信函中,皇太極向劉氏兄弟明確表達其“諭降”的真意愿及給予劉氏兄弟“屬國”身份的政治承諾,并愿以“蒼天”為鑒,以證其心之真誠,力邀劉氏兄弟派代表前往后金與其當面盟誓。皇太極在“諭降書”中明確表示,劉氏兄弟可以“屬國”身份歸降后金。其之所以打出這一政治牌,一則是加大“諭降”的政治籌碼。因為對其身僅為明之邊將的劉氏兄弟來講,建立私人政權(quán)無疑極具政治誘惑力。一則出于戰(zhàn)略上對劉氏兄弟的重視。劉氏兄弟所據(jù)之皮島等處系后金實現(xiàn)政治戰(zhàn)略的關(guān)鍵所在,爭取劉氏兄弟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后金與明朝、朝鮮對抗的結(jié)果。從劉氏兄弟對皇太極“諭降”的積極回應(yīng)來看,無疑皇太極號中了劉氏兄弟的政治脈搏。在得到劉氏兄弟的積極回應(yīng)后,極具政治策略的皇太極派人前往皮島確認消息后,言辭懇切地復(fù)函對方表明其招降之政治態(tài)度,打消劉氏歸降之顧慮,并邀其派人盟誓以告天地,以鑒其真心。此足見皇太極之政治智慧。從五月十八日皇太極給劉氏兄弟的致書中可以推斷,在三月初八之后兩個多月時間里,后金與劉氏兄弟開始頻繁接觸。期間,劉氏兄弟已經(jīng)將其執(zhí)殺島中明官陳繼盛等報知后金,表明其盟誓之心跡,但擔(dān)心眾貝勒對其背后金逃明之事不肯寬恕,故提議皇太極及眾貝勒至皮島與其盟誓?;侍珮O認為,由于毛文龍時代對金人或殺或解的恐嚇政策造成眾人“憚去”皮島之心理;再者,劉氏兄弟殺陳繼盛等明朝官員是與明朝“作仇”,而對后金有功,但皇太極以該事發(fā)生后劉氏兄弟并未通報后金為由,對劉氏兄弟所言“殺死多官”之真假深表懷疑。如果其與眾貝勒至皮島對天盟誓,或可有人假借劉氏兄弟之名而“行詭道也”。皇太極亦深知劉氏兄弟對并其招降政策的懷疑,但如果按照劉氏兄弟所請,則甚有“被人逼迫違背之理”?;侍珮O表示,劉氏兄弟可委一兄弟前往盛京與其盟誓,以化解雙方之顧慮,“若你弟兄有一人來,我的心里就信你們了,我與他當面盟誓,你們心里就信我了?!被侍珮O再次明確盟誓后劉氏兄弟的自主權(quán)及雙方的關(guān)系模式:劉氏兄弟率屬民或居島上或陸上,“常作各島民之主”,“雙方各自過日,只借船兵助之”。對于劉氏兄弟擔(dān)心前往盛京盟誓時遭眾貝勒扣留報復(fù)之慮,皇太極認為實系多慮,其對此事有絕對的把控權(quán)力,劉氏兄弟“不必過疑,以負我望”。并言:“這一遭你們?nèi)魺o一人來,我必謂爾虛矣?!币幻媸敲魍⒌恼袚?一面是后金以“屬國”政治承諾的勸降,此時的劉氏兄弟面臨著兩難的抉擇。然而,在叛明歸金之路不甚明晰的情況下,劉興治等為從明廷取得軍資錢糧,只好先接受明廷的招撫,劉興治并因此升任副總兵。然而隨著劉興治在皮島的日漸跋扈,兵部尚書梁廷棟擢升孫元化為登萊巡撫以牽制劉氏兄弟之舉的實施,加之孫元化疏請撤島兵于遼的政治主張,劉氏兄弟再次感覺到嚴峻的生存危機,內(nèi)心再次轉(zhuǎn)向曾許以諸多誘惑性招降條件的后金政權(quán)。是年六月二十日,劉興治密遣使者千總郝金秀前往后金皇太極處商討歸順事宜。該次會晤之內(nèi)容未見詳載,但從十五天后劉興沛至后金準備盟誓之舉可以判定:在該次會晤中,雙方會談之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盟誓問題,雙方應(yīng)該就派何種身份之人與皇太極盟誓,盟誓之具體日期,盟辭之內(nèi)容,如確認劉氏兄弟“屬國”身份等歸降條件進行磋商,并達成一致。還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劉氏兄弟歸順后金承諾的不單是其所屬皮島之人,還應(yīng)有附近各島漢人抗金勢力。至此,更可以確定皇太極極力與劉氏兄弟盟誓之目的,即欲通過爭取劉氏兄弟等遼東島嶼勢力來瓦解明廷在遼東半島南部海島之間形成的防御線。七月初五日,時至千總郝金秀與皇太極會晤十五天后,劉興治密遣其叔伯兄弟劉興沛攜千總一人(未具名)、跟役兩人至后金,與留在后金的千總郝金秀一起按期參加盟誓。劉興沛的到來預(yù)示著自己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即將得以實現(xiàn),皇太極對此感到莫大的歡喜,遂命英古爾岱、庫爾禪、達海、龍什、索尼、穆成格前往迎接,并引劉興沛等人至專門準備的下榻處所。又命達噶珠等八家各出一人,準備食物優(yōu)待。劉興沛等所乘馬騾,分置八貝勒馬廄,以上等飼料喂養(yǎng)。劉氏兄弟亦準備了豐厚的禮品獻給皇太極,包括各色緞一百匹,各色衣服八件,鍍金銀壺二件,鍍金八仙銀杯二件,素銀杯四件。從雙方的準備來看,對該次盟誓均持有“誠懇”之態(tài)度?;侍珮O對代表劉氏兄弟集團參與盟誓的劉興沛及其所屬給予最高禮遇,接待無所不周,而劉氏一方準備的獻禮亦不可謂不豐厚。七月十一日,皇太極攜諸貝勒至文館焚香盟誓,劉興沛等監(jiān)誓。盟辭即為《金國汗黃臺吉與海島劉興治等告天盟書》所載之內(nèi)容。盟誓后,皇太極準備厚禮回贈劉氏兄弟并款待劉興沛等人。七月十五日,皇太極回贈五哥劉興治呼爾哈貂皮端罩一、呼爾哈貂皮十,大哥、三哥、四哥等每人貂皮端罩一。賜來使劉興沛繪鞍轡馬一、諸申貂皮端罩一、千總二員各狐皮端罩一,跟役四人(其中二人為劉興沛攜來跟役,另二人疑為千總郝金秀跟役)各銀三兩。并著令八家各留宿一日,每宿設(shè)五桌席,殺一羊,上等黃酒一瓶,送至劉興沛等下榻處所。每宴均遣巴克什等作陪。至劉興沛等人起程歸皮島時,由巴克什等餞行,途中每日早晚供應(yīng)羊一,雞十,燒酒一瓶并賜羊一只攜往。劉興沛等攜皇太極親擬的另一份盟書與后金使者齊變龍等返回皮島。作為盟誓的另一方,劉興治率眾兄弟及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官依照與皇太極的約定,在后金使者齊變龍的監(jiān)誓下于七月二十三日“對天盟誓”,其誓辭為:客國臣劉興治、劉興基、劉興梁、劉興沛、劉興邦等致告于冥冥上帝,宥我不赦,敢數(shù)過愆,緣官不道,天數(shù)將終,我大金國汗,湯武堯舜之君,實有所以收拾人心者也。臣等有先見,戮職官陳繼盛等率眾歸服金汗黃太吉(皇太極),執(zhí)政眾王歹善(代善)、忙吾兒太(莽古爾泰)、阿把太(阿巴泰)、德革雷(德格類)、吉兒哈郎(濟爾哈朗)、阿吉革阿革(阿濟格阿哥)、朵兒紅(多爾袞)、朵朵(多鐸)、都都(杜度)、岳托、何革(豪格)、撒哈良(薩哈廉)等對天盟誓,共圖大業(yè)。自盟之后,彼此相信,永修和好。內(nèi)有不軌,各蹈喪亡,天誅其身。皇天后土,共鑒斯言。伏仰汗威,全獲畿邦。主客享福,國脈永綿矣。謹盟。天聰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同盟官員參將李登科,游擊崔耀祖,都司馬良、李世安、郭天盛,守備王才、何成功。八月初一,劉氏兄弟遣人與后金使者齊變龍將誓文送至盛京,并以厚禮饋贈后金使者齊變龍。至此,隨著皇太極與劉氏兄弟之間盟誓儀式的完成,從守約的角度來講,雙方已成為“友邦”。若從雙方盟誓的文本分析,兩份誓詞對盟誓之目的的表述似有不同之處。后金表述雙方盟誓之目的是劉氏兄弟“欲與我同謀,為今后生計立誓”,劉氏一方表述為“共圖大業(yè)”。兩種表述對雙方盟誓之目的均未能言明,實為盟誓保密考慮??梢韵胍姷氖?雙方雖對天盟誓,但其背后的邏輯則是為各自利益考量,即后金通過此舉以解除在與明的對抗中的后顧之憂,而劉興治等人則希望脫離明與后金的控制,在明與后金間的夾縫中形成獨立的割據(jù)勢力。此后,劉興治等持續(xù)加強與后金間的密切聯(lián)系,雙方就來自明廷與朝鮮的各種離間“流言”互相溝通,并依照盟書之約準備相關(guān)歸降事宜。然而,劉興治等一再拖延歸降之期,并與明朝依舊保持著曖昧關(guān)系著實讓皇太極不悅,“爾既與我通好,仍與南朝往來不絕,我之疑爾宜也?!倍鴦⑴d治等則解釋其與明廷保持關(guān)系意“且圖糧米養(yǎng)活眾人”,至于未及早叛明歸金,實因“身無寸功,空手見汗,我心又信得過否?況眾人未知汗心,我縱信得過,眾人肯信否?眾人不去,我一人會干甚事?!贝孙@系托詞,可以想見,關(guān)于是否如盟誓所約歸降后金,在劉氏兄弟及諸將領(lǐng)中存有異議。在皇太極的一再恩威并施之下,天聰五年初,劉興治等開始著手叛明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