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導學案_第1頁
石鐘山記導學案_第2頁
石鐘山記導學案_第3頁
石鐘山記導學案_第4頁
石鐘山記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鐘山記導學案【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文章精當、嚴密、生動的語言。

3、了解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的作用。

4、學習記敘中的伏筆與照應的敘事技巧。

【學習重點】

1、借助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文章精當、嚴密、生動的語言。

3、了解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的作用。

【學習難點】

1、了解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的作用。

2、學習記敘中的伏筆與照應的敘事技巧。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彭蠡之口()夏水襄陵()讒佞()惴惴()

2、解釋下列詞語。

漫患:②舟人:③是:④漁工:⑤笑:

3、朗讀下面兩個句子,體會句中停頓和重音的表達效果。

噌?磔于岳巒之間。②舟人大恐。

4、本文的文體是,它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但本文并非單純記游,而是一篇,借寫,說明任何事理只有“”,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5、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探訪石鐘山時遇到了哪些困難?怎樣解決的?

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結果是什么?他又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說明了什么?《石鐘山記》導學案一、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和內容,體會詳略得當的寫法。

2、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掌握“所以”“于是”“則”“而”等文言虛詞的用法。掌握名詞用作狀語和使動用法等文言特殊句式。

3、學習本文敘事寫景,說明道理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

4、理解作者對事情必須身臨其境才能作出準確判斷的認識,領悟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學習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詳略得當的寫法。

2、學習本文敘事寫景,說明道理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對事情必須身臨其境才能作出準確判斷的認識,領悟勇于實踐的精神。

2、掌握文言虛詞“以”的用法。

四、知識鏈接:

1、解題:石鐘山,位于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入長江之處。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認為:山石的形狀像口鐘,所以叫石鐘山。后世對酈說表示懷疑,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未能定論。蘇軾自黃州赴任湖州知州途經此地時,因事前往石鐘山考察,于是在《石鐘山記》一文中,就前人考察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考察和實地觀察,作出了比較正確的結論。

2、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為湖州知州。元豐五年(1082)六月,蘇軾由湖州赴任途中經過石鐘山時,就前人關于石鐘山的命名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并以游記的形式寫下了這篇文章。文章敘述作者因質疑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而進行實地考察的經過和認識,提出不能憑主觀臆斷就妄下結論的看法。

3、關于“鐘”字的讀音:關于“鐘”字在這里讀什么音的問題,課本注釋未作說明。其實,“鐘”在這里應讀zhōng音。“鐘”有兩種讀音,一讀zhōng,一讀zhòng?!扮姟弊xzhōng音時,有集中、匯聚、量計時用的器具等義項;“鐘”讀zhòng音時,有把某些東西集中在一起、按規(guī)定放在某個位置等義項?!扮姟弊鳛橐粋€姓氏時讀zhōng音。因此,“鐘”在這里應讀zhōng音。

4、關于“鼓”:文中“噌?鴻漸于干,凄生于潤”“下者為之為泓”,注釋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肮摹钡囊馑际恰皳艄摹薄G耙粋€“鼓”是名詞作動詞用,“擊鼓”的意思;后一個“鼓”是名詞用,“鼓聲”的意思?!肮摹笔侵浮班狲櫇u于干”“凄生于潤”的聲音。“下者為之為泓”,意思是山下流水清澈見底。“之泓”中的“之”是指“山下”,“泓”是指深水池,所以“之泓”的意思是山下深水池?!肮摹薄爸倍际潜扔鞯恼f法。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這里用比喻來說明聲音是從山下流出的深水池中傳出來的。石鐘山記學案教案《石鐘山記》學案教案

一、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體會、欣賞作者對名實關系的認識及為人治學的態(tài)度。

2、學習記敘中運用議論、抒情的方式深化主旨。

3、背誦本文。

二、學習重點:對文章主旨及名實關系的認識和理解。

三、學習難點:對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觀點的評價。

四、學習過程:

(一)知識鏈接(關于作者略)

(二)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則水石相搏,聲如鐘鼓。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所在皆是也()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石之鏗然有聲者()今以鐘磬置水中()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名:__________以:__________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名:__________郁:__________

命舟人他如別港求之名:__________如:__________

以鄉(xiāng)人子謁余名:__________謁:__________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雖:__________況:__________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名:__________發(fā):__________方:__________而:__________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名:__________得:__________于:__________

古之人不余欺也余:__________欺:__________

3、翻譯下列句子。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命舟人他如別港求之。

以鄉(xiāng)人子謁余,余與徐而善終始游焉?!妒娚接洝穼W案含答案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2、學習課文圍繞主旨敘事、記言的寫作方法。

3、理解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培養(yǎng)勇于質疑、大膽探究的科學精神。

4、借助文中對石鐘山描寫的句子,體會其景物之美。

5、體會作者借景說理的技巧,學習敘事、記言、狀物、說理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

2、學習課文圍繞主旨敘事、記言的寫作方法。

3、理解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培養(yǎng)勇于質疑、大膽探究的科學精神。

學習難點:

1、借助文中對石鐘山描寫的句子,體會其景物之美。

2、體會作者借景說理的技巧,學習敘事、記言、狀物、說理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法:點撥引導法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一)——解題,積累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積累字詞。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試譯全文。

3、劃出不懂的詞句,通過互幫互助方式,在小組內質疑解答。

4、提出不能解答的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二、自主學習(二)——整體感知,了解主旨

1、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并劃出支撐觀點的依據。

2、找出表明酈道元觀點的句子,并理解其含義。

3、你認為作者的失誤在何處?為什么?

4、作者的觀點你是否贊同?為什么?三顧茅廬導學案一、背景導入

在中國歷史上,劉備是一個備受推崇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謙遜、禮賢下士和尊重人才的品質,使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其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經典。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故事,探討其中的內涵和意義。

二、問題闡述

1、“三顧茅廬”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2、為什么劉備要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

3、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什么?它對劉備的未來規(guī)劃有何影響?

4、“三顧茅廬”的故事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示?

三、重點難點解析

1、劉備的謙遜和禮賢下士的品質: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他的謙遜和禮賢下士的品質。他親自去請諸葛亮,表明了他對人才的尊重和渴求。這種品質在今天的社會中同樣重要,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應該尊重他人,同時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

2、諸葛亮的遠見卓識: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的未來規(guī)劃提出了具有遠見卓識的建議。他指出,劉備應該聯(lián)合孫權對抗曹操,同時注重內政,穩(wěn)定后方。這種遠見卓識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在面對問題時應該具備長遠的眼光和全面的考慮。

3、“三顧茅廬”的啟示: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重視人才,同時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共同實現(xiàn)目標。

四、學以致用

1、分析“三顧茅廬”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

2、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是如何理解“三顧茅廬”的故事,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石鐘山記》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以課本“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為主。

2、了解蘇軾不輕信前人,具有敢于懷疑、大膽探究的精神。

3、理解本文以議為主,敘議結合的特點。

4、領會設問、比喻等修辭方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積累字詞,掌握實詞“莫、是、殆、獨、故”的意義和虛詞“以、則”等的用法。

2、理解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過程和認識,領會本文的深刻內涵。

3、感受本文敘議結合、句式多變、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感受本文敘議結合、句式多變、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理解蘇軾借題發(fā)揮的用意和“事事貴在實踐”的道理。

教學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認知生字:巒皋薄奩窾莫是殆獨故而因夫莫獨韻矣萌孽尺寸賭倫胡闖而夫也耶焉爾也雖有渚相吊詭矣南山色解不可以不記性焉水石相搏而山谷之響不已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及其溯而上則日觀見于出沒于云海之間而莫見其涯定其分矣。

2、熟讀課文,了解大意。

3、閱讀《教參》上的《資料匯編》,爭取對本文有較全面的認識。

4、設計教學方案,編寫設計簡案。從質疑、設想、考察、結論等幾個方面總體把握全文,準備參與教學設計競賽。

5、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有這樣一座山,因兩個年輕游者的偶然相遇,慕名探訪而改變了自己的名聲;因宋代一位大文豪的考察而光照史冊、名揚四海。它就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中被稱為“石鐘山”的那座山。這座山在蘇軾的筆下又具有了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