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叔本華倫理學: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么_第1頁
解析叔本華倫理學: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么_第2頁
解析叔本華倫理學: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么_第3頁
解析叔本華倫理學: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么_第4頁
解析叔本華倫理學: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析叔本華倫理學: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么哲學就是要對萬事萬物刨根究底,追問事物的本質(zhì)。那么,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是什么?叔本華認為是意志。意志表現(xiàn)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終身忙忙碌碌,最根本的驅(qū)動因素還是這種利己之心。當一個人的利己之心無限膨脹,就成為了貪欲,由此引發(fā)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與戰(zhàn)爭。小說《三國演義》里,曹操說“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舨妓狗Q社會是“所有人與所有人的戰(zhàn)爭”,也是這種狀態(tài)的最佳描述。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真正的道德行為。友愛、仁慈、正直、誠實……這些道德行為畢竟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甚至為了救別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前邊已經(jīng)說過,哲學就是要追問事物的本質(zhì),那么道德的本質(zhì)是什么?或者,換個問法,道德的來源是什么?在某些宗教徒眼里,做好事死后可以上天堂,做了壞事死后就要下地獄。這種道德本質(zhì)上是一種買賣行為。如果是因為這種心理而做出一些符合道德的行為,就相當于在銀行里存下一些資金,死后可以得到利息的回報。所以這種行為從根本上說還是利己的,并非真正的道德行為。因此,叔本華認為必須放棄上述這種神學的道德觀,從現(xiàn)實中人類的行為來考察道德問題。為此,他將人類行為的動機分為三類:利己、惡毒、同情。利己就是希望自己快樂。利己的性質(zhì)是中性的,是生物的本能,就連孔圣人都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見,圣人也也承認人的生物屬性的,有些人攻擊儒家禁欲什么的,是讀書不認真的緣故。但是利己的行為不具備道德價值。當一個人的利己之心膨脹過度,還會做出非道德行為。有一點要指出來的是,有些人表面上做出的行為似乎很有道德,但是他們本質(zhì)上還是利己。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都要面臨兩重壓力:一個是國家法律的管制,還有一個就是個人的名聲。有些人的道德行為是為了避免法律的懲罰,還有些人的道德行為是為了贏得個人的良好名聲。在叔本華看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因為只有脫離個人利害關系而做出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惡毒是另外一種不具備道德價值的行為動機。惡毒與利己的區(qū)別在于,利己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而惡毒純粹就是為了讓別人痛苦,自己卻得不到什么好處。惡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很多人經(jīng)常誹謗別人,捏造謠言,傳播別人的是非,但是自己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好處。惡毒的兩個來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這是兩種非常卑劣的心理。說起嫉妒,我就會想起很多宮斗劇里的那些妃子,她們?yōu)榱藸帉櫠媾龈鞣N心計手段,甚至會傷害別人的性命。至于幸災樂禍,那就更加常見了。叔本華在談到關于朋友的時候說到:沒有什么比告訴別人我們剛剛遭受了一樁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別人毫無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個人的弱點,更能確切地使別人得到好的心情了。這是反映人性的典型例子。同情就是希望別人快樂,這種行為的動機是道德的真正來源。只有發(fā)自同情的行為才具備真正的道德價值,其他任何動機引發(fā)的行為都不具有道德價值。同情就是我們對其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出于這種動機,我們會竭力消除他人的痛苦,盡力幫助別人,將他人與自己視為一體。仁愛、公正等真正的道德行為都是出自這一動機。每個人的行為動機都屬于利己、惡毒、同情這三者中的一種,或者它們之間的組合。這三者在不同人的身上占有不同的比例,一個人身上同情的占有比例越大,他也就越善良高尚,相反,惡毒在一個人的身上占有的成分越多,這個人也就越邪惡。前面說過,哲學就是要追問事物的本質(zhì),我們現(xiàn)在明白了同情是道德的基礎,接下來就要問,同情的本質(zhì)是什么?有些心理學家用移情作用來解釋,但是這個解釋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從理智上我們清楚,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就像泰戈爾的一首詩里說的,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那么感同身受的同情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是意志的作用。因為人我之間的分別只是表象層面的,在意志層面,我們都是同一的,萬物是一體的。所以,道德實質(zhì)就是看透了人我之間的這種無差異性。圣人,就是洞察了個體化原理,認識到了世界的本質(zhì),知道萬物是一體的,所以他們會盡力去幫助別人,解救世人的痛苦。因此,蘇格拉底為了教導青年不惜犧牲性命,耶穌為了傳教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孔子周游列國奔波一生,釋迦摩尼更是費盡一生說法,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后更是到處講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