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血證此ppt下載后可自行編輯衄血失血頭暈、心悸、面色白、瘀血,嘔血,吐血,尿血,齒衄、外傷出血,咳血,瘀斑,便血,胃火、肝火,脾不統(tǒng)血,虛火、實火、氣虛、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一.概述:
凡是因為人體的陰陽平衡失調,造成血液不循經脈運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諸竅,下瀉于前后二陰或滲出肌膚之外的病證,統(tǒng)稱血證???、吐、衄、尿、便。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衄血:凡血液不循經脈運行而溢于口、鼻、眼、耳諸竅的稱衄血。其中從鼻腔滲出者稱為鼻衄;從牙齦滲出者稱為齒衄。如血溢于肌膚之間,皮膚出現(xiàn)青紫瘀斑、瘀點的病證,稱為紫斑或肌衄、葡萄疫。如口、鼻、眼、耳、皮膚出血和咳、嘔、便、尿血一并出現(xiàn)的病證,臨證稱之為大衄。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咳血:因損傷肺及氣道絡脈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與血液同出的病證稱咳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吐血:血從胃或食道而來,從口中吐出的病證稱吐血或嘔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紅、紫黯及血中夾有食物殘渣的證候。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便血:血從肛門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證,稱為便血或圊血、清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尿血:從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夾有血絲、血塊而無疼痛者稱為尿血或溲血、溺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早在《內經》即對血證所涉及到的衄血、咳血、嘔血、溺血、便血等有關病證就做了論述。明代虞天民在所著的《醫(yī)學正傳·血證》中才把多種出血病證歸納在一起,統(tǒng)稱為血證。有關血證產生的病因病機,《內經》強調其發(fā)病與飲食、起居、傷力等因素有關。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0《靈樞·百病始生》曰:“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jié),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薄稄埵厢t(yī)通·諸血門》發(fā)揮:“究其所脫之源,或緣臟氣之逆,或緣腑氣之乖,皆能致病。從上溢者,勢必假道肺胃,從下脫者,勢必由于二腸及膀胱下達耳?!彼未稘健ね卖穭t強調血證“所致之由,因大虛損,或飲酒過度,或強食過飽,或飲啖辛熱,或憂思恚怒?!痹摃貏e強調火熱在血證發(fā)病中的作用:“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fā),蓋血得熱則淖溢,血氣俱熱,血隨氣上乃吐衄也?!苯鹪t(yī)家朱丹溪在《平治薈萃·血虛陰難成易虧論》中強調陰虛火旺是導致出血的重要原因。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2明代醫(yī)家張景岳則特別強調“火”與“氣”在血證發(fā)病中的作用,他在《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中指出:“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睂εR證辨別血證的病因病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3關于血證的治療,最早記載于《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中,創(chuàng)立了瀉心湯、柏葉湯和黃土湯等治療吐血、便血的有效方劑?!秱浼鼻Ы鹨健穭t收錄了諸如犀角地黃湯等治療血證確有其效的著名方劑數首。****《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吐血》則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宜降氣不宜降火”,這三種治法,一直為后代醫(yī)家所推崇。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4清·唐容川《血證論·吐血》在論及血證的治療時則提出:“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故以消瘀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動,則需用藥安之,故以寧血為第三法;……去血既多,陰無有不虛者矣……故又以補虛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碧剖咸岢龅纳鲜鲋寡㈧铕觥幯?、補虛等四法,仍為目前臨床醫(yī)家治療血證經常使用的方法。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5相關疾病:
西醫(yī)學中許多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系統(tǒng)的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引起的咳血;消化系統(tǒng)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肝硬化門脈高壓、潰瘍性結腸炎等病所引起的吐血、便血;泌尿系統(tǒng)的腎小球腎炎、腎結核、腎腫瘤所引起的尿血;血液系統(tǒng)的原發(fā)性血小板減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6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7二、病象咳、吐、(鼻、齒、?。?、尿、便熱:血色鮮紅+熱象(實熱、虛熱)虛:血色淡紅+氣虛(疲乏、氣短、脈虛)瘀:出血夾有血塊+瘀主證(顏面黎黑,皮膚干澀,舌有瘀斑)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8三、病位咳血在肺衄血在五官、皮膚吐血在胃便血在胃及在腸尿血在腎與膀胱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19四、病類咳、吐、尿、便、衄五類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0五、病性有虛有實實以熱、瘀為主虛為氣虛或陰虛火旺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1六、病程 一般短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2七、病因病機外感六淫酒食不節(jié)情志過極勞倦過度大病久病之后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經脈運行,溢之于外而導致血證的發(fā)生。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31.外感六淫
外感風熱燥邪,熱傷肺絡,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濕熱之邪,侵及腸道,絡傷血溢,從下而瀉可致便血;熱邪留滯,侵及下焦,損傷尿道,絡脈受損,導致尿血。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4
2.酒食不節(jié)
飲酒過多或過食辛辣,一則濕熱蘊積,損傷胃腸,熏灼血絡,化火動血,而致衄血、吐血、便血。二則酒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虛失攝,統(tǒng)血無權,血溢脈外也可導致出血。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53.情志過極七情所傷,五志化火,火熱內燔,氣逆于上,血隨氣逆,溢于脈外而致出血。如肝氣郁滯,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損傷肺竅及肺之絡脈可致鼻衄和咳血。郁怒傷肝,肝火偏亢,橫逆犯胃,胃絡受傷,以致吐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6
4.勞倦過度
心主神明,神勞傷心;脾主肌肉,身勞傷脾;腎主藏精,房勞傷腎。勞倦過度,可致心、脾、腎之氣陰損傷。氣虛失攝,陰虛火旺均可致血溢脈外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75.病后誘發(fā)久病熱病之后,一則可使陰津耗傷,陰虛火旺,火迫血行而致出血;二則由于正氣損傷,氣虛失攝,血溢脈外而致出血;三則久病人絡,瘀血阻滯,血難歸經,因而出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8出血的病因雖然復雜,但其共同的病理變化可以歸納為火熱偏盛,迫血妄行和氣虛失攝,血溢脈外這兩個方面。火熱之邪中又分實火和虛火,其中外感風熱燥邪、濕熱蘊積和肝郁化火等均屬實火;而陰虛導致的火旺則為虛火。氣虛之中又分為單純氣虛和氣損及陽而致陽氣虛衰等兩種情況。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證,而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證。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29實證可向虛證轉化。血證始為火熱偏亢者,若反復發(fā)作,陰分必傷,虛火內生;或火熱傷絡,反復發(fā)作不愈,出血既多,氣亦不足,氣虛陽衰,更難攝血。因此,在一定情況下,屬實的火熱之邪引起的反復不止的出血,可以導致陰虛和氣虛的病理變化;而陰虛和氣虛又是導致出血日久不愈和反復發(fā)作的病因。如此循環(huán)不已,則是造成某些血證纏綿難愈的原因。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0診斷:
鼻衄:凡不因外傷或女性不因逆經所致血從鼻腔溢出者,都可診斷為鼻衄。齒衄:血自牙齦齒縫間溢出,并可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八、診斷與鑒別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1
咳血
1.咳血前常有胸悶、喉癢等感覺,經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氣道而來,或純紅鮮血,間夾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證或肺癆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3.必要時可進行胸部X線、Cr檢查、支氣管鏡或造影檢查,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沉、痰細菌培養(yǎng)、痰抗酸桿菌檢查和脫落細胞病理檢查等均有助于明確咳血的原因。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2
吐血
1.發(fā)病較緩,吐血前多有惡心、胃脘不適、頭暈等先兆癥狀。血從胃或食道而來,隨嘔吐而出,常夾有食物殘渣等胃內容物,血多呈紫紅、紫暗色,也可呈鮮紅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
2.有胃痛、噯氣、吞酸、脅痛、黃疸、癥積等宿疾。
3.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大便潛血試驗、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纖維胃鏡和B超檢查等有助于明確診斷。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3
便血
1.大便下血可發(fā)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鮮紅、暗紅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脅痛、積聚以及泄瀉、痢疾等宿疾。
3.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陽性者。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4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血絲、血塊,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雖無肉眼血尿,但經尿常規(guī)檢查,鏡下有紅細胞或隱血實驗陽性者也可診斷。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5紫斑1.四肢及軀干部肌膚出現(xiàn)瘀點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常反復發(fā)作。
2.臨床應做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血塊退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束臂實驗等檢查,必要時作骨髓穿刺以明確診斷。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6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7鑒別:鼻衄
1.外傷鼻衄:有明確的外傷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導致鼻衄者,其血多來自外傷一側的鼻孔,經治療后一般不再復發(fā),也無全身癥狀。
2.經行衄血:其發(fā)生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一般在經前或經期內出現(xiàn),也稱逆經或倒經。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8
齒衄
舌衄:出血來自舌面、舌邊、舌根或舌系帶處,有時在舌面上可見針尖狀出血點。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39****咳血
1.與吐血:咳血與吐血均為血液經口而出的病證,但兩者區(qū)別明顯。
(1)病位不同:咳血的病位在肺與氣道,而吐血的病位在胃與食道。
(2)血色不同:咳血之血色鮮紅,常伴泡沫痰液;吐血之血色紫暗,?;煊惺澄餁堅?。
(3)伴隨癥狀不同: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癢、胸悶之兆,血常隨咳嗽而出;而嘔血常伴胃脘不適、惡心等癥狀,血隨嘔吐而出。
(4)出血后癥狀不同:咳血之后常持續(xù)多日的痰中帶血癥狀,但大便不黑;而嘔血則無痰中帶血癥狀,而大便常呈黑色。
(5)舊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癆、喘證或心悸等舊疾;而嘔血則往往有胃痛、脅痛、黃疸、臌脹等既往史。
**2.與肺癰:因肺癰也有咳血表現(xiàn),故應加以鑒別。但肺癰初期常可見風熱襲于衛(wèi)表之癥狀,當病情進展到成癰期和潰膿期時則常有壯熱、煩渴、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濁痰,甚至膿血相兼,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或滑數等癥狀,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與血液同出的病證,與肺癰截然不同。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1
吐血
1.咳血:見咳血的鑒別診斷。
2.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常為鮮紅色或隨唾液而出,血量較少,不夾雜食物殘渣。除此之外,這些病證還常有相應的口腔、鼻咽部的病證存在,可經口腔、五官科檢查確診。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2
便血
1.痔瘡:便血在便中或便后,常伴肛門疼痛或異物感,作肛門或直腸檢查時,可發(fā)現(xiàn)內痔或外痔。
2.痢疾:下血為膿血相兼,常伴腹痛、里急后重和肛門灼熱感等癥狀。病初常有發(fā)熱惡寒等外感表現(xiàn)。
3.便血的自身鑒別近血:為先血后便的病證,病位在肛門及大腸。遠血:為先便后血的病證,病位在胃及小腸。腸風:為風熱客于腸胃引起,證見便血,血清而鮮者,病屬實熱。臟毒:為濕熱留滯腸中,傷于血分引起,證見便血,血濁而暗者,病屬濕熱偏盛。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3**尿血
1.血淋:尿血與血淋均為血隨尿出,但以排尿時有無疼痛為鑒別要點,即血淋者有尿道疼痛,而尿血者則尿道不痛。
2.石淋:石淋者可先有小便排出不暢,小便時斷,伴有腰疫絞痛,痛后排出砂石并出現(xiàn)尿血癥狀;尿血者尿道不痛,亦無砂石排出。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4紫斑
1.出疹:紫斑與出疹均為出現(xiàn)在肌膚的病變,而紫斑中有點狀出血者須與出疹相鑒別。一般說來,紫斑隱于皮內,壓之不退色,觸之不礙手;而出疹點則高于皮膚,壓之退色,觸之礙手。
2.溫病發(fā)斑:紫斑與溫病發(fā)斑在肌膚上的改變很難區(qū)別。但臨證上溫病發(fā)斑的發(fā)病急驟,常伴高熱煩躁、頭痛如劈、昏狂譫語、有時抽搐,同時可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舌質紅絳等,其傳變迅速、病情險惡;而紫斑常有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病史,但一般無舌質紅絳,也無溫病傳變迅速的特點。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5九、辨證論治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6辨證要點
1.辨病證之不同血證常有明顯的出血證候,一般容易診斷。但應根據其出血的部位及原因辨識不同的病證。如同為口中吐出血液之證,既有吐血和咳血的不同,又有齒衄和舌衄的不同;同為小便出血則有尿血與血淋之不同;同為大便下血則有便血、痢疾、痔瘡之不同。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72.辨病位之不同同為一種血證,可由不同病變臟腑引起,其病位是不同的。如咳血有在肺、在肝的不同;齒衄有在肺、在胃和在肝的不同;齒衄則有在胃、在腎的不同;尿血則有在腎、在脾和在膀胱的不同。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8**3.辨證候之虛實血證中的實證,多由火熱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但火熱之證,有實火與虛火之不同。其實火為火熱亢盛,虛火一般由陰虛導致,而后者屬虛中夾實證。血證中的虛證,一般由氣虛失攝,血不歸經所致。此外,初病多實,久病多虛,而久病人絡者,又為虛中夾實。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49
治療原則
1.治火火熱亢盛,迫血妄行,血不歸經,溢于脈外是引起血證最常見的病因病機。由于火熱之邪可分為實火與虛火的不同,故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
2.治氣一則氣為血帥,氣能統(tǒng)血,氣行血行,氣脫血脫;二則氣有余便生火,火熱偏則擾動血脈,血不歸經。故對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3.治血血證既為出血之證,因此一定要根據出血的病因病機和證候的差異而施以不同的止血方法。如實火亢盛,擾動血脈者當涼血止血;氣虛失攝,出血不止者當收斂止血;瘀血阻絡,血難歸經者當活血止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0**除了上述治療血證的三項原則以外,還應根據出血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如血證初期,出血較多較急,應急塞其流,以治其標,即采取“止血”的治療方法;血止之后,應祛除病因,以澄其源,即采用“寧血”的治療方法;善后應補養(yǎng)氣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補虛”的治療方法。因此止血、寧血和補虛三個治療方法,常應用在治療血證的不同階段中。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1
血證的初期,應積極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云南白藥、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黃炭等以求迅速止血。如證屬火熱偏盛者,臨床多使用犀角地黃湯(方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臨床還可根據病情,適當選用白茅根、梔子、丹皮、白及、側柏葉、茜草根、仙鶴草、地榆、大小薊等清熱涼血之品;如陽氣虛損,氣失統(tǒng)攝者,應立即服用三七粉、艾葉炭以溫經止血。如出血過多,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心悸不寧,甚至神識不清,脈微細欲絕者為氣隨血脫之危候,急以益氣固脫的獨參湯煎服,或使用參附湯以回陽救逆。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2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3鼻衄
鼻衄以火熱偏盛,迫血妄行為多。其中以肺熱、肝火、胃火最為常見;有時也與正氣不足,氣不攝血有關。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41.熱邪犯肺
主癥:鼻燥流血,血色鮮紅。兼次癥:身熱不適,口干咽燥,咳嗽痰黃。舌象:舌質紅,苔薄黃或黃燥。脈象:數。分析:鼻為肺竅,熱邪犯肺,迫血妄行,上循其竅,故鼻燥流血;火為陽邪,故其血色鮮紅;熱耗肺津,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發(fā)熱為熱邪犯肺所致;熱邪亢盛,灼津為痰,肅降失司故咳嗽痰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數為熱邪偏盛之表現(xiàn),若熱盛傷津則苔黃燥。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5治法:清肺瀉熱,涼血止血。方藥:桑菊飲。方中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透表,宣散風熱;杏仁、桔梗、甘草宣降肺氣,利咽止咳;蘆根清熱生津。為加強涼血止血之力,可酌加梔子炭、白茅根、丹皮、側柏葉;肺熱盛而無表證者可去薄荷、桔梗,加黃芩、桑白皮以清瀉肺熱;咽喉痛者加玄參、馬勃以清咽利喉;咽干口燥者加麥門冬、玉竹、沙參、天花粉以養(yǎng)陰生津;咳甚者加象貝母、橘紅以潤肺止咳。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62.肝火上炎
主癥:鼻衄目赤,煩躁易怒。兼次癥:頭痛眩暈,口苦耳鳴。舌象:舌質紅,苔黃而干。脈象:弦數。分析: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肝火循肺經上出其竅而為鼻衄;肝開竅于目,肝火偏盛故兩目紅赤;肝在志為怒,肝火盛則煩躁易怒;肝火上炎則頭痛、口苦、耳鳴;清竅為肝火所擾故眩暈。舌質紅,苔黃而干,脈弦數皆為肝火偏亢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7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方藥:梔子清肝湯加減。方中梔子、菊花清瀉肝火,丹皮、赤芍涼血止血,柴胡清肝解郁。原方中川芎因其辛溫升散,臨證中可減去。但應酌加生地黃、藕節(jié)、白茅根以涼血止血;便秘者可加大黃通腑瀉熱;陰液虧耗者可加麥冬、玄參、旱蓮草以養(yǎng)陰清熱。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8清金化痰湯黃山截瓜被母俘知母橘紅賣草皮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593.胃熱熾盛
主癥:鼻血鮮紅,胃痛口臭。兼次癥:鼻燥口渴,煩躁便秘。舌象:舌質紅,苔黃。脈象:數。分析:胃熱亢盛,上炎犯肺,迫血外溢,上出肺竅則鼻衄且血色鮮紅;陽明經上交鼻頰,胃火上熏則鼻燥口臭,口渴引飲;熱居胃中,氣機不利則胃脘不適;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熱傷津液,腸道失潤則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皆為胃中有熱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0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方藥:玉女煎。方中石膏清瀉胃熱,麥冬養(yǎng)陰清熱,生地涼血止血,川牛膝引血下行??杉由綏d子、丹皮、藕節(jié)、白茅根等清熱涼血止血之品;大便秘者可酌加大黃、瓜蔞以通腑瀉熱;陰津被傷而見口渴,舌質紅,少苔者,可加沙參、天花粉、石斛等益胃生津之品。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14.氣血虧虛主癥:鼻衄或兼肌衄、齒衄,血色淡紅。兼次癥:心悸神疲,氣短乏力,面白頭暈,夜難成寐。舌象:舌質淡,苔白。脈象:細或弱。分析:氣為血帥,氣虛失攝,血脫于外故見鼻衄、肌衄及齒衄;氣血虧虛,氣不攝血則鼻衄,血色淡紅;氣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故見心悸神疲、夜難成寐;正氣虧虛則氣短乏力;氣血不能上榮頭面故面白頭暈。舌質淡,苔白,脈細或弱均為氣血不足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2
治法:益氣攝血。方藥:歸脾湯。方中以人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黃芪益氣生血;茯神、酸棗仁、遠志、龍眼肉補氣養(yǎng)血,安神定志;木香理氣醒脾,使本方補而不滯。臨證可酌加茜草、阿膠以增強止血之效。以上各種鼻衄之證,除內服湯劑以外,尚可在鼻衄發(fā)生時,采用局部外用藥物治療,以期盡快止血??蛇x用云南白藥局部給藥以止血或用濕棉條蘸塞鼻散(百草霜15g龍骨15g枯礬60g共研極細末)塞鼻治療。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3
齒衄
齒衄是牙齦出血的病證。由于手足陽明經分別人于上下齒齦,而腎主骨,齒為骨余,所以牙齦出血一般與胃、腎二經有關。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41.胃火內熾
主癥:齒衄血色鮮紅,齒齦紅腫疼痛。兼次癥:口渴欲飲,口臭便秘,頭痛不適。舌象:舌質紅,苔黃。脈象:洪數。分析:上下齒齦分屬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胃腸火盛,循經上擾,以致齒衄出血鮮紅,齒齦紅腫疼痛;胃火上熏,故口臭頭痛,火熱傷津,故口渴欲飲;熱結陽明則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洪數為陽明熱盛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5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方藥:加味清胃散。方中以生地黃、丹皮、犀角(水牛角代)清熱涼血;黃連、連翹清胃瀉火;當歸、甘草養(yǎng)血和中。臨證可加入黃芩、黃柏、梔子、石膏以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加藕節(jié)、白茅根等以涼血止血;煩渴加知母、天花粉、石斛以清熱養(yǎng)陰除煩;便秘可加大黃、芒硝以導熱下行。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62.陰虛火旺
主癥:齒衄血色淡紅,齒搖齦浮微痛。兼次癥:常因煩勞而發(fā),頭暈目眩,腰疫耳鳴。舌象:舌質紅,苔少。脈象:細數。分析:腎主骨,齒為骨余,腎虛則齦浮齒搖而不堅固;陰虛火旺,虛火上炎,血隨火動,故血從齒縫滲出以致齒衄,血色淡紅;煩勞則更傷腎陰,而易誘發(fā)齒齦出血;腎陰不足,水不涵木,相火擾動,清竅不利則頭暈目眩;腰為腎之外府,耳為腎竅,腎陰不足,故腰疫耳鳴。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舌脈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7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藥:知柏地黃丸合茜根散。知柏地黃丸中的六味重在滋豐r、腎陰,知母、黃柏重在降下虛火。茜根散中的生地黃、阿膠珠滋陰止血;茜草根、柏葉涼血止血;黃芩清熱;甘草和中。二方合用,共奏滋陰補腎,降火止血之效。方中可加旱蓮草、側柏葉等滋陰涼血止血之品;如陰虛潮熱者可加胡黃連、地骨皮等清虛熱之藥。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8咳血
咳血乃肺絡受傷,血經氣道咳嗽而出的病證。但引起咳血的病證除因燥熱傷肺和陰
虛肺熱外,還有肝火犯肺所致的咳血證。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691.燥熱犯肺
主癥:咳嗽痰血,鼻燥口干。兼次癥:發(fā)熱喉癢,咳痰不爽。舌象: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象:數。分析: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燥邪犯肺,肺失清肅,肺絡受傷故咳嗽痰血,發(fā)熱喉癢;燥傷津液故咳痰不爽,口干鼻燥。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數均為燥熱傷肺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0
治法:清熱潤肺,寧絡止血。方藥:桑杏湯。方中桑葉、杏仁、川貝母宣肺止咳;梔子、淡豆豉清宣肺熱;沙參、梨皮養(yǎng)陰潤肺。臨證可加用藕節(jié)、仙鶴草、白茅根等涼血止血之品。出血量多而不止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藥或三七粉吞服。若兼見發(fā)熱、頭痛、咳嗽、喉癢、咽痛等外感風熱者,可加金銀花、連翹、牛蒡子以辛涼解表,清熱利咽;燥傷津液較甚,證見口干鼻燥,咳痰不爽,舌質紅,少津,苔干者,可加用麥門冬、天門冬、石斛、玉竹等品;若痰熱壅盛,熱迫血行,癥見咳血,咳嗽發(fā)熱,面紅,咳痰黃稠,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可用清金化痰湯加大小薊、側柏炭、茜草根等以清肺化痰,涼血止血;熱甚咳血較重者,可重用清熱寧絡之黃芩、知母、梔子、海蛤殼、枇杷葉等。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12.肝火犯肺
主癥:咳嗽陣作,痰中帶血,胸脅牽痛。兼次癥:煩躁易怒,目赤口苦,便秘溲赤。舌象:舌質紅,苔薄黃。脈象:弦數。分析:肝火亢盛,木火刑金,肺失清肅,肺絡受傷,故咳嗽陣作且痰中帶血;肝經布胸脅,肝火犯肺,故胸脅牽引作痛;肝在志為怒,肝火旺則煩躁易怒;肝火盛則目赤口苦,便秘溲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數等為肝火偏亢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2
治法:清肝瀉肺,涼血止血。方藥:黛蛤散合瀉白散。兩方合用后,青黛清肝瀉火;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海蛤殼、甘草化痰止咳。臨證可酌加大小薊、白茅根、茜草根、側柏葉以涼血止血;肝火較甚,煩躁易怒,目赤口苦者可加丹皮、梔子、黃芩以清瀉肝火;若咳血量較多,血色鮮紅,可加用犀角地黃湯(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沖服云南白藥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33.陰虛肺熱主癥:咳嗽少痰,痰中帶血,經久不愈。兼次癥:血色鮮紅,口干咽燥,兩顴紅赤,潮熱盜汗。舌象:舌質紅,苔少。脈象:細數。分析:肺陰不足,肺失清潤,陰虛火旺,損傷肺絡則咳嗽少痰,痰中帶血;肺陰虧虛,難以速愈,故反復咳血,經久不愈;肺陰不足,津液虧少,故口干咽燥;陰虛火旺則潮熱盜汗,兩顴紅赤。舌質紅,苔少,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4
治法:滋陰潤肺,降火止血。方藥:百合固金湯。方中百合、麥冬、貝母潤肺生津;生地黃、熟地黃、玄參養(yǎng)陰清熱涼血;當歸、白芍潤肺補血;貝母、甘草肅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因其性提升,不利治療咳血,故臨證應減去??杉影准?、白茅根、十灰散以涼血止血;反復咳血及咳血不止者,宜加阿膠、三七養(yǎng)血止血;潮熱顴紅者加青蒿、銀柴胡、胡黃連、地骨皮、鱉甲、白薇等以清退虛熱;盜汗宜加五味子、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櫓豆衣、糯稻根等以收澀斂汗。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5
吐血
吐血一證,其血來源于胃及食道,血常隨嘔吐而出,屬胃之疾患,故《丹溪心法·吐血》曰:“嘔吐血出于胃也?!钡峭卵餐加谒K的影響,而后導致胃絡受傷。所以吐血可分胃中積熱、肝火犯胃和氣虛血溢等證。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6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71.胃中積熱
主癥:胃脘灼熱作痛,吐血色紅或紫暗。兼次癥: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象:舌質紅,苔黃干。脈象:數。分析:嗜食辛辣酒熱之品,熱積胃中,熱傷胃絡,胃失和降而逆于上,血隨氣逆,從口而出,故吐血色紅或紫暗;熱結中焦,升降失司,氣機不利以致胃脘灼熱作痛;溢于胃絡之血如未盡吐而下走大腸故大便色黑;胃熱上熏則口臭;熱傷大腸津液則便秘。舌質紅,苔黃干,脈數皆為胃中有熱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8
治法:清胃瀉熱,涼血止血。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瀉心湯中之大黃、黃芩、黃連苦寒瀉胃中之火,故《血證論·吐血》曰:“方名瀉心,實則瀉胃。”十灰散中山梔子瀉火止血;大黃導熱下行;大小薊、側柏葉、荷葉、白茅根、丹皮涼血止血;配以棕櫚炭收澀止血。兩方中的大黃,為治胃中實熱吐血之要藥。若胃熱傷陰,證見口干而渴,舌紅而干,脈象細數者,可加玉竹、沙參、麥門冬、天門冬、石斛等以滋養(yǎng)胃陰;若胃熱積中,氣失和降,胃氣上逆,惡心欲吐者,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等和降胃氣。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792.肝火犯胃主癥:吐血色紅或紫暗,脘脹脅痛。兼次癥:煩躁易怒,目赤口干,寐少夢多。舌象:舌質紅,苔黃。脈象:弦數。分析:肝郁化火,橫逆犯胃,絡傷血溢,故吐血色紅或紫暗;肝胃失和,氣機不利,故脘脹脅痛;肝火旺盛,擾動心神,故煩躁易怒,寐少夢多;肝火上炎,灼傷津液,故目赤口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為肝火亢盛之表現(xiàn)。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0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方中龍膽草瀉肝膽之實火;黃芩、山梔子苦寒瀉火止血;丹皮、生地黃涼血止血;柴胡疏肝解郁;當歸引血歸經。如無濕邪,可去澤瀉、木通、車前子,臨證并可加白茅根、藕節(jié)、旱蓮草以涼血止血。如吐血不止,口渴不欲飲而胃脘刺痛者,為瘀血阻絡,血不歸經所致,應合用十灰散,三七粉以增強化瘀止血的作用;脅痛明顯者宜舒肝理氣,活血止痛,可加玄胡索,香附等。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13.氣虛血溢
主癥: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
兼次癥: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色蒼白。
舌象:舌質淡。
脈象:弱。
分析:氣虛不足,攝血無力,故吐血不止,血色暗淡;吐血因隨氣虛之輕重不同而變化,故吐血時輕時重;正氣不足則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弱為氣虛不足之表現(xiàn)。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2
治法: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黃芪、當歸益氣生血;龍眼肉、酸棗仁、遠志補血養(yǎng)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方中可酌加炮姜炭溫陽止血,阿膠養(yǎng)血止血,烏賊骨收斂止血。若氣損及陽,脾胃虛寒,癥見肢冷畏寒,自汗便溏者,治宜溫經攝血,方用柏葉湯。方中以艾葉、炮姜溫經止血,側柏葉寧絡止血,童便化瘀止血,上藥共用以達到溫經止血的目的。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3
便血
便血為胃腸脈絡受傷所致。臨床分腸道濕熱與脾胃虛寒兩類,其治療以清熱化濕和健脾益陽為基本原則。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41.腸道濕熱
主癥:便血伴大便穢膩不暢。兼次癥:腹痛不適,口粘而苦,納谷不香。舌象:舌質紅,苔黃膩。脈象:滑數。分析:恣食肥甘厚味,濕熱下移大腸,熱傷大腸絡脈,血隨便下,故見便血;濕性粘滯,故大便穢膩不暢;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氣機不利故腹痛;濕熱困于腸胃,運化失調,則口粘而苦,納谷不香。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腸道有濕熱之象。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5
治法:清熱化濕,涼血止血。方藥:地榆散。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62.陰虛火旺
主癥:小便短赤帶血。
兼次癥:頭暈目眩,顴紅潮熱,腰疫耳鳴。
舌象:舌質紅。
脈象:細數。
分析:腎陰虧虛,虛火內動,灼傷脈絡,故小便短赤帶血;陰虛陽亢,故頭暈目眩,顴紅潮熱;腰為腎府,耳為腎竅,腎陰不足,則外府失養(yǎng),腎竅不充故腰痠耳鳴。舌質紅,脈細數均為腎之陰虛火旺之象。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7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丸。此方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之陰水,以知母、黃柏滋陰降火,旨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方中可酌加旱蓮草、茜草根、蒲黃炭以涼血止血;顴紅潮熱者加地骨皮、胡黃連、銀柴胡、白薇等清退虛火之藥。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83.脾不統(tǒng)血
主癥:久病尿血,食少乏力。
兼次癥:氣短聲低,面色蒼白或兼見皮膚紫斑、齒衄。
舌象:舌質淡。
脈象:弱。
分析:脾氣虧虛,統(tǒng)血無力,血不歸經,滲于膀胱,則尿血日久不愈,溢于肌膚,可兼見紫斑、肌衄;脾胃運化無權,氣血生化不足,故食少乏力,氣短聲低;氣血不能上榮頭面則面色蒼白無華。舌質淡,脈弱皆為氣血虧虛,血脈不充之象。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89
治法:補脾益氣生血。方藥:歸脾湯。臨證可加用阿膠、仙鶴草、熟地黃、槐花、漢三七等養(yǎng)血止血之品;若氣虛下陷,小腹墜脹者,可加升麻、柴胡等以提升中陽,亦可合用補中益氣湯。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04.腎氣不固主癥: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紅,腰痠耳鳴。兼次癥:神疲乏力,頭暈目眩。
舌象:舌質淡。
脈象:弱。
分析:勞倦日久或久病傷腎,腎氣不足,封藏不固,血隨尿出,此為久病但無火邪,故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紅;腎虛則腰膝疫痛兼見耳鳴;髓海不充則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舌質淡,脈弱皆為腎氣不足之象。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1
治法:補益腎氣,固攝止血。
方藥:無比山藥丸。方中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懷牛膝補益腎精;菟絲子、肉蓯蓉、巴戟天、杜仲溫腎助陽且固腎氣;五味子、赤石脂固攝止血;茯苓、澤瀉健脾利水。可酌加仙鶴草、蒲黃炭、大小薊、槐花等止血之品;加煅龍骨、煅牡蠣、補骨脂、金櫻子等固攝腎氣之藥。若見畏寒神怯者,可酌加肉桂、鹿角片、狗脊以溫補腎陽。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2
紫斑
紫斑在臨證上可分為熱盛迫血、陰虛火旺和氣不攝血等證,應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和益氣攝血為治療原則。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31.熱盛迫血
主癥:感受風熱或火熱燥邪后,肌膚突發(fā)紫紅或青紫之斑點或斑塊。
兼次癥: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溲赤便秘,常伴有鼻衄、齒衄、尿血或便血。
舌象:舌質紅,苔薄黃。
脈象:數有力。
分析:感受風熱或火熱燥邪,火熱偏盛,迫血妄行,血溢于肌膚脈絡之外,故皮膚出現(xiàn)紫紅或青紫之斑點或斑塊;若熱邪熾盛,損傷鼻、齦、腸胃和膀胱等處之脈絡,則可見鼻衄、齒衄、便血和尿血;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火熱傷津則不僅可見發(fā)熱,還可見皆為火熱之邪偏盛的表現(xiàn)。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4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清營湯。方中犀角(水牛角代)、玄參、生地、麥冬滋陰清熱涼血;金銀花、連翹、黃連、竹葉清熱解毒;丹參散瘀止血。可酌加紫草、茜草涼血止血,化瘀消斑。若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紫斑密集成片者,可加用生石膏、龍膽草,并沖服紫雪丹以增強清熱瀉火解毒之效;還可合用十灰散以增強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若熱壅腸胃兼見氣滯血瘀,證見腹痛者,可酌加白芍、甘草緩急,五靈脂、香附理氣活血,以期緩解腹痛;若熱傷腸絡而見便血者,可加槐實、槐花、地榆炭以涼血止血;若熱夾濕邪,阻滯肢體經絡,而見關節(jié)腫痛者,可加清熱祛濕、舒筋活絡之秦艽、木瓜、桑枝、川牛膝等。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52.陰虛火旺
主癥:肌膚出現(xiàn)紅紫或青紫斑點或斑塊,時作時止。
兼次癥: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兩顴紅赤,心煩口干,常伴齒衄,鼻衄,月經過多等癥。
舌象:舌質紅,少苔。
脈象:細數。
分析:陰虛火旺,虛火灼傷肌膚絡脈,故可見紅紫或青紫斑點、斑塊,亦可見齒衄、鼻衄或月經過多之表現(xiàn);陰虛火旺,則可見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被擾則心煩;虛火逼心液外出則盜汗;陰液不足則口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舌脈改變。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6
治法:滋陰降火,寧絡止血。
方藥:茜根散。方中生地、阿膠滋陰養(yǎng)血;茜草根、側柏葉、黃芩清熱涼血止血;甘草調中解毒。可酌加丹皮、紫草等化瘀消斑止血之品。陰虛較甚者,可加玄參、龜板、女貞子、旱蓮草等育陰清熱之品;潮熱者,可加地骨皮、鱉甲、秦艽、白薇等清退虛熱之藥;盜汗者,加五味子、煅龍骨、煅牡蠣等以收斂止汗。
血證中醫(yī)內科學-血證973.氣不攝血
主癥:紫斑反復出現(xiàn),經久不愈,神疲乏力。
兼次癥: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
舌象:舌質淡,苔白。
脈象:弱。
分析:氣虛不能攝血,脾虛不能統(tǒng)血,以致血溢于肌膚脈絡之外而為紫斑;氣虛日久,難以速復,故紫斑反復出現(xiàn)且經久不愈;脾虛運化無權則食欲不振;生化氣血不足則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氣血不足,不能上承濡養(yǎng)清竅,故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A版高一(下)數學必修第二冊6.2.3向量的數乘運算【教學設計】
-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2單元-第5課時 分數混合運算練習(2) 北師大版
- 《上學時間》(教案)2024-2025學年數學二年級下冊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3 動手做(二)2-北師大版
- 《找規(guī)律》(教案)三年級下冊數學北師大版
- 一年級上數學教案-認識物體(7)-西師大版
- 第十章浮力單元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
- 2024年人工心肺機項目資金籌措計劃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河北隆化縣第二中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一課 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教學設計
- 2025年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審定版
- 2025年中華工商時報社事業(yè)單位招聘12人歷年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安全生產事故調查與案例分析(第3版)課件 呂淑然 第1-4章 緒論-應急預案編制與應急管理
- 《職業(yè)技能等級評價規(guī)范編制指南編制說明》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解讀講座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高一(上)期末數學試卷(含答案)
- 畜禽養(yǎng)殖場惡臭污染物排放及其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 超聲內鏡引導下穿刺活檢術的配合及護理
- 同濟大學《線性代數》-課件
- 新生兒常見的產傷及護理
- 申請兩癌補助申請書
- 香港審計合同范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