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課件)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統(tǒng)編版)_第1頁
《六國論》(課件)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統(tǒng)編版)_第2頁
《六國論》(課件)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統(tǒng)編版)_第3頁
《六國論》(課件)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統(tǒng)編版)_第4頁
《六國論》(課件)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統(tǒng)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必修下冊第八單元-16.2課六國論激趣導入有這樣一首長詩:“當年蘇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發(fā)奮讀書籍。并同兒與女,思究圣人語。寒窗多少年,青絲根根白。父子同進京,三人皆中舉?;食窍陶痼@,爭誦蘇洵名。讀書從不晚,辛勤為第一?!边@首詩敘述了蘇洵父子刻苦讀書、終于中舉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這樣一首短詩:“大器晚成傳美名,言兵六國出奇聲。三蘇共逐文壇盛,不負老泉勞半生!”這首詩也高度概述了蘇洵大器晚成、“不負勞半生”的生平經(jīng)歷。其中,“言兵六國出奇聲”指的是蘇洵史論文的典范之作《六國論》。那么,蘇洵在這篇文章中究竟發(fā)出了怎樣的“奇聲”呢?今天,我們走近蘇洵,走進《六國論》,去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1.了解蘇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知識,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3.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本文議論嚴謹?shù)奶攸c,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4.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用心培養(yǎng)自己的愛國情懷。5.背誦全篇素養(yǎng)目標目錄知人論世壹初讀感悟貳深度探究叁思考延伸肆壹·知人論世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據(jù)說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權(quán)書》10篇,《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雄奇遒勁,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權(quán)書》?!稒?quán)書》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走近作者相關評價歐陽修說:蘇洵之文“博辯宏偉”。曾鞏認為:蘇洵之文“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走近作者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于是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矛盾尖銳,朝廷內(nèi)部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軟弱無能以致外交妥協(xié)投降。相關背景解題①六國,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②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文化常識論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貳·初讀體會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賂(lù)

厥(jué)

暴(pù)

彌(mí)與(yǔ)

燕(yān)

洎(jì)

殆(dài)

咽(yàn)

邯鄲(hán

dān)任務活動

因聲求氣,品味內(nèi)涵任務說明:朗誦是一門有聲語言藝術(shù)。這種有聲語言藝術(shù)屬于二度創(chuàng)作,朗誦者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達,把文字作品轉(zhuǎn)化為帶有音韻美的再創(chuàng)作的有聲語言形式。在朗誦時,可以深刻體會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誦者的情操,同時也給聆聽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鳴。任務活動任務活動任務1:劃分節(jié)奏,明確重音和語調(diào)。任務2:聆聽朗誦。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任務3:學生自讀,把握含義。課文朗讀叁·深度探究任務活動一

疏通文意,品讀內(nèi)涵任務說明:文言文閱讀把握關鍵字詞的含義,疏通文意是讀懂文章,體會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到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寫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經(jīng)歷,理解“義理”這一層面的重要內(nèi)容。任務活動解讀第一段兵:兵器。利:鋒利。虧:動詞,虧損。道:規(guī)律,道理,這里指原因。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颍河械娜??;ィ合嗬^率:一概,全都。以:由于,因為。喪:滅亡蓋:表原因,因為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故:所以。解讀第一段活動2:解讀內(nèi)容思考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

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總領全文,提挈下文議論。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出下文議論。梳理本段的內(nèi)容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分論點一分論點二中心論點解讀第二段以攻?。河霉?zhàn)(的方法)取得小、大:形容詞作名詞邑:小城,邑鎮(zhèn)其實:其,代詞;實際上亡:丟失(的土地)則:那么患:憂慮,擔心固:本來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之所得,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解讀第二段拓展:戰(zhàn)國七雄爭霸秦、齊、楚、燕、韓、趙、魏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風云局勢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封地。六國也曾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各自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外交上,秦采取“連橫”這種有針對性的遠交近攻的軍事戰(zhàn)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解讀第二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厥:代詞。相當于“其”,他們的。祖父:祖輩父輩。暴:通“曝”,冒著以:才視:對待,看待舉:拿割:割讓兵:軍隊然則:既然這樣,那么;轉(zhuǎn)折,然而?厭:通“饜”,滿足。奉:進獻、送彌、愈:越、更加判:確定至于:引出結(jié)果,以至于顛覆:滅亡理:名作狀,從道理上說然:這樣事:侍奉猶:像

得:恰當,適宜,對解讀第二段活動2:解讀內(nèi)容思考1:第二段是從哪個方面采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來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明確

①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②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引證法、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本段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戰(zhàn)勝而得數(shù)量上對比論證程度上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對比受賄所得戰(zhàn)敗而亡賄賂所亡創(chuàng)業(yè)之艱割地之易薪不盡地有限欲無厭奉繁侵急火不滅解讀第二段思考3:第2段哪句話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明確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解讀第三段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嘗:曾經(jīng)遷滅:滅亡與嬴:親附秦國始:起初,最初義:堅守正義是故:因此斯:這兵:武力至丹以荊卿為計: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刺秦)作為策略始:才速:招致解讀第三段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再:兩次卻:使……退卻洎:等到以:因為終:堅持到底殆:幾乎智力:智謀和力量誠:實在,確實向使:假使不行:不去行刺數(shù)、理:天數(shù)、命運當:同“倘”或:或許量:估量解讀第三段活動2:解讀內(nèi)容思考1:第四段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齊國和燕趙兩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明確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②不賂者滅亡的原因:齊:與嬴而不助五國;燕:荊軻刺秦王;趙:誅殺良將。解讀第三段思考2:本段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確

提出假設,總結(jié)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思考3:本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

事實論證、假設論證。解讀第四段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以:用封:封賞禮:禮遇并力:合力西向:向西(進攻)為……所:表被動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日、月:名作狀,一天天,一月月;每日,每月趨:趨向,趨于為:治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第四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評價六國的滅亡,意在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承上啟下——由“談古”到“論今”結(jié)構(gòu)上開藥方:論證方法:假設論證重用謀士,禮賢下士,團結(jié)一致。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解讀第五段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引古(六國破亡)諷今(在六國下)借古諷今于:比猶:尚且可:可以以:憑借茍:如果下:自降身份是:這整體鑒賞第一段弊在賂秦數(shù)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齊亡之事實燕亡之教訓趙亡之悲?。ǖ诙危┮牛ú⒘校┛偡仲T秦力虧(第三段)不賂者以賂者喪總分總分第四段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分總(遞進)諷今第五段毋從六國破亡之故事過渡整體鑒賞思考2:你對文章中的哪些說法存疑?存疑一: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理由:諸侯之地主要是分封所得存疑二: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理由:秦攻戰(zhàn)而得的土地更多整體鑒賞存疑三: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理由:不符合實情。根據(jù)史實,趙是六國中第二個滅亡的。補充:六國滅亡時間韓:公元前230年;趙:公元前228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公元前223年;燕:公元前222年;齊:公元前221年。整體鑒賞存疑四: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理由:說法不妥當。從《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得知,荊軻之所以要行動,是因為“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兵臨城下,不得已采取的應急措施,課文顛倒了因果。存疑五: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理由:不見得是“用兵之效”。燕的地理位置距離秦國最遠,根據(jù)秦“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在滅亡的時間上要推后一些。整體鑒賞思考3:蘇洵提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你認同么?談談你的理解。主觀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陀^原因:①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tǒng)一中國的實力。②戰(zhàn)國長期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tǒng)一,符合人們的愿望。整體鑒賞思考4:蘇洵言“弊在賂秦”的原因在于?明確

針砭時弊補充:北宋建國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zhàn)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chán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整體鑒賞總結(jié)本文著重論述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弊在賂秦”。借古諷今,批評北宋王朝對遼、西夏的軍事襲擾采取以賄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讓態(tài)度,諷諫宋王朝統(tǒng)治者要以六國為鑒,不為外族“積威之所劫”,要“禮天下之奇才”,上下團結(jié)一心抵御外侮,以維護和鞏固宋王朝的統(tǒng)治。任務活動二分析特色,學以致用任務說明:寫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顯著的寫作技巧、寫作特點和效果。寫作特色因人而異,寫作特色運用得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力,使得文章引人入勝。寫作特色內(nèi)涵豐富,例如結(jié)構(gòu)、修辭、語言、敘事特點、表達方式等等。準確分析并概括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閱讀者的感悟力,也為表達提供了方法借鑒。任務活動深度解讀思考:概括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1.結(jié)構(gòu)清晰,邏輯嚴密。第一段開頭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苯又蟹钟^點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不賂者以賂者喪”。接下來的第2、3段承兩個分論點展開具體分析。第4段以假設指出解決之策,第五段一合,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論證嚴密,是我們學寫議論文的典范。2.論證嚴謹,綜合多種論證方法。①舉例論證。如“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通過列舉具體史實,充分論述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道理。②引用論證、道理論證。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者用這道理,雄辯地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一分論點。③對比論證。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八钾氏茸娓浮薄扒厝酥皇巢坏孟卵省钡取?.巧用修辭,富于變化,縱橫恣意。對比、對偶、比喻、引用、設問、雙關等任務活動三比較閱讀,拓展延伸任務說明:同樣一個題材,不同作者會選擇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不用的語言加以呈現(xiàn);同一體裁,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達。文學的“和而不同”的美學觀念,從未過時。將相關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可以拓寬品讀者的情感體驗,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鑒賞不同的藝術(shù)手法。任務活動對比閱讀(甲文)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對比閱讀(乙文)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刈①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①刈:殺戮。對比閱讀思考:蘇洵和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明確

蘇洵的觀點:六國割地賂秦,自己削弱了國力,導致滅亡。李楨的觀點: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肆·思考延伸心術(shù)蘇洵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