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與歷史為伴課件_第1頁
1.3與歷史為伴課件_第2頁
1.3與歷史為伴課件_第3頁
1.3與歷史為伴課件_第4頁
1.3與歷史為伴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與歷史為伴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7-8世紀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修筑的歷史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xù)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jù)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長城以自衛(wèi)。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qū)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滅了六國諸侯,統(tǒng)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紛爭的局面,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tǒng)一國家的大業(yè)。為了鞏固統(tǒng)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定,防御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筑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余里”,從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tǒng)治著中原地區(qū)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

計有漢、晉、北槐、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guī)模地修筑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guī)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們都不在一個位置上。從修筑長城的統(tǒng)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tǒng)治的朝代為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guī)模的長城修筑,但后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梢哉f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小練習1.中國共產黨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2.新中國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3.現(xiàn)在是哪個世紀?你出生在哪個世紀?

歷史能夠告訴我們從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閱讀教科書第9頁小女孩的話和關于風箏歷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風箏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fā)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風箏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薄傍S”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計算機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一種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shù)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第1代:電子管數(shù)字機(1946—1958年)第2代:晶體管數(shù)字機(1958—1964年)第3代:集成電路數(shù)字機(1964—1970年)第4代: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鉛筆

1564年,在英格蘭一個叫巴羅代爾的地方,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黑色礦物——石墨。很快,當?shù)氐囊恍┠裂蛉税l(fā)現(xiàn),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畫上記號。受此啟發(fā),人們把石墨塊切成小條拿來寫字和繪畫。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爾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先把石墨礦石研磨成粉末,用水沖洗去雜質,獲得純凈的石墨粉;接著,他又在石墨粉中摻入硫磺、銻、松香等物質;然后再將這種混合物加熱凝固,并壓制成筆的形狀,這是鉛筆最早的雛形。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孔德發(fā)明的“鉛筆”實際上還只是鉛筆芯。給鉛筆芯套上木桿“外套”的任務,是1812年,美國一名叫威廉·門羅的木匠完成的。門羅發(fā)明的機械可以切割出長5至18厘米的標準化細木條,并能在細木條中間挖出一條剛好適合鉛筆芯的凹槽。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把兩條木條對緊、粘合,這就制成了第一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鉛筆桿。直到今天,這仍是制造普通筆桿的標準流程。書書就是人類用來記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用來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非常大。書之最

最重的書[英]重達2噸半,占地41平方米,光目錄就達54萬頁,12年編纂而成。最小的書納米書。面積只有0.07毫米寬,0.1毫米長,這本書是《蘿卜城的小特德》(TeenyTedfromTurnipTown)。是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的兩名物理學家用鎵離子光束在結晶硅的表面上刻劃而成,過程需要4個月。中國第一本紙書《三國志》。最大的書這本巨書高2米,寬3米這本書是《杜登德語正字法字典》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當時紙尚未發(fā)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