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9篇)_第1頁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9篇)_第2頁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9篇)_第3頁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9篇)_第4頁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9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精選9篇)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篇1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

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xù)

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

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jié),從《詩經(jīng)》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

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

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

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jié),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

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

美和回環(huán)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

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jié),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

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

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jù)。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yǎng)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

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

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jié)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

等方面做文章。

(設計B)

?1.明確重點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

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

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

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huán)、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

等詞語。

I2.課文掃描引導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

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H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huán)”等詞語的含

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jié)大意。大意要點:①

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

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huán)美;④論述語言的整

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

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

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

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

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

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

(《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

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xiàn)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

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

首詞句句押韻,創(chuàng)造出一種回環(huán)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

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jié)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

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yè),要求有觀點,

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zhàn)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fā)言作

-番梳理,形成-二百字的發(fā)言稿。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

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

的復雜關系。依據(jù)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

即讓學生根據(jù)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

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設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

目一一“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

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fā)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fā)表不同的

意見,不求答案統(tǒng)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

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jié)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

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

“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

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

“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

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shù)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

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

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

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shù)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篇2

戴小瑾

【教學目的】

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理解課文--古今漢語在語音、

語法方面的差異。

理論聯(lián)系實踐,積極運用本文所學知識解釋相關的語

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正確規(guī)

范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I[教學重難點】

1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

2古今漢語在語匯方面的變化。

I3古今漢語在語音方面的變化。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I問答法、討論法、閱讀法等。

媒體設計

I教師可將語言演變各種具體情況的實例、素材提前準備在

powerpoint幻燈片中,以便學生參與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I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I【教學步驟】方案-

第-課時

-、導語設計

同學們學文言文時經(jīng)常會遇到哪些困難?特殊讀音多,一

詞多義、古今異義情況復雜,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與現(xiàn)代漢語

不同等等。這是為什么呢?語言從古至今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呢?

我們來聽聽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這些問題的。I

I(解說:從學生的親身體會入手,更容易使學生關注這些

問題。再者,呂叔湘先生的這篇文章也是用學生學過的課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開篇的。)

二、解題

I呂叔湘,1904年生,江蘇丹陽人,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

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文言虛字》《漢語語法論文集》

I本文選自《語文常談》,原題為《古今言殊》o

三、研習課文

I1理清思路。

I⑴查閱工具書,消除閱讀障礙,熟讀課文。

I⑵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與形式。

I(解說:這一步驟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鑒于課文是一篇

學術論文,且篇幅較長,學習時,學生在頭腦中先搭一個架子,

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體的東西。)■

2具體研習。

I(1)全文由三部分組成,能不能給每部分加個小標題?

(學生回答,師生討論,共同確認。)

I①語言是變化的。

I②語匯的變化。

③語音、語法的變化。

(2)本文是一篇語言學論文,依然是議論文的范疇,對議

論文而言,論證思路是很重要的。請大家結合課文題目、三個

小標題和具體內容,分析這篇課文的論證思路。(學生思考作

■明確:本文題目是《語言的演變》,作者先用一個大家很

熟悉也相對淺顯的素材證實了語言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

不斷變化的。這是一個前提,即我們先得確定“語言是演變

的”,然后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xù)探討“語言是如何演變的”,

作者正是依照這個思路來謀篇布局的。

■(解說:理清思路是當務之急,況且這篇課文的思路是很

規(guī)范、很符合人們思維習慣的。老師要引導得法并適量給予學

生思考、討論的時間。經(jīng)過以上這兩問兩答,思路問題即可迎

?3著重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⑴列出結構提綱。

■①默讀課文,找出每-段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

■(解說:第二部分的寫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語言變化的

情況,然后列舉大量的實例。因此,找出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

對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結構提綱是很有幫助的。)

■②依據(jù)這些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相互討論,完善課后練

習第二題的答案。

■(解說:這一課時并沒有直接告知課后練習答案,有三個

原因:一是借這個機會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二是養(yǎng)成學生嚴

謹?shù)淖黠L,不斷完善思維,三是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

③學生發(fā)表意見。

■④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

■(2)質疑答疑。

H呂叔湘先生對語言演變的每一種情況都列舉了大量實例,

學生對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質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學生解答,也

可以由教師解答。

■(解說:呂叔湘先生舉了很多例子,其含義學生未必都能

準確理解。這個例子為什么能驗證這種語言演變,有的學生會

想不通,師生在課堂上相互探討,是必要的,是一種互動,也

■四、課堂小結

■學生合上課本,教師結合板書中第二部分的結構提綱,讓

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回憶、大膽發(fā)言,逐個為語言演變的每一

■(解說:學習一篇學術論文只搭架子、列提綱是不夠的,

特別是這篇學術論文對中學生的學習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因此

對作為例子的語言現(xiàn)象也要予以-定的關注。)

第二課時

■-、導語設計

■近年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很多詞語,有的是與新事

物相伴而生,如“隨身聽”;有的是從國外引進的,如“作

秀”,想必同學們都有體會??墒牵Z音的變化好像很難察覺,

語音到底有沒有變化呢?

二、研習課文

1閱讀課文第三部分。

■2師生問答,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1)語音的變化似乎是不易察覺的,但呂叔湘先生提示我

們,在三種情況下可以發(fā)現(xiàn)語音的變化,是哪三種情況?

■①古詩不押韻o

.②古詩o

■③形聲字的讀音跟它的聲旁并不相同。

■(解說:結合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把押韻、平仄、形聲字

的有關知識復習-下,以便下面的內容順利進行。)

■⑵語音是由哪三個部分組成的?

■明確:聲調。

■(3)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分別體現(xiàn)了語音哪

一部分的變化?

■明確:用普通話讀古詩,有些已經(jīng)不押韻了,說明從古至

今韻母有了變化;有些“平仄不調”說明從古至今聲調有了變

化;有些形聲字的讀音和聲旁不相同說明從古至今聲母有了變

化。

■(解說: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清楚,教師在和同學們一起歸

納時,可以結合具體例子講解。)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

種情況,不是沒有目的的。語音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

組成的,只要證明這三部分都是變化的,也就證明了語音是變

化的。而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恰好證明了聲母、韻

母、聲調的變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經(jīng)意間說明了問題?!?/p>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方案二(適用于基礎較好的學生)

第一課時

.-、“方案-”)

■二、解題(同)

.三、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

H2)

?選擇一段淺易文言文,讓學生嘗試使用呂叔湘先生在第一

部分中的三種分類方法,親自分析、體會語言的演變。

■(解說:這一練習的難度稍大,耗時也會較多,教師也要

作細致、認真的準備工作,以免歸類有誤。)

?4著重研習課文第二部分。(同“方案-”)

■四、)

■五、

■這些年,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我們的語言中又出

現(xiàn)了哪些新詞語,可以嘗試寫一篇小論文。

第二課時

■(同“方案-”)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語言一面是穩(wěn)定的,另一面又在演變的道理。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區(qū)別古代漢語和現(xiàn)

代漢語的一般異同點,注意語體風格,糾正書面用語中“半文

不白”的現(xiàn)象。

■3、學習本文在說明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簡練的語言。

,二、:

■1、重點:本文舉例說明的方法和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的

寫法。

■2、難點:古今語言的差別和漢語的演變。

?三、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四、

第-課時

■課文與作者簡介:

■本文為《語文常談》一書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

是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普及性讀物,共收文章八篇,課文是其

中的第六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的小標題為“語言

也在變”,“語匯的變化”,“語法、語音的變化”,“從文

言到白話”。選入課本時,作者刪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

小標題換成了序數(shù)詞-、

■呂叔湘,江蘇省丹陽縣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數(shù)

十年來一直從事語文研究和語文教學工作。寫了不少專著,代

表作是《中國文法要略》、《漢語語法論文集》、《語法修辭

講話》(與朱德熙合著)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語言也在變。

■寫-封信的“信”,古人用哪-個字表達?

■“書”例: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p>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⑴相信“寧信度,無自信也?!薄多嵢速I履》

■⑵使者“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3)確實“??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薄秹粲翁炖岩?/p>

留別》

■第一節(jié)告訴我們:語言具有穩(wěn)定性,它的變化短時期不能察

覺。但是語言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

的。

■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xiàn)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

發(fā)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筆”、“墨”、“山”、

“水”、“?!?、“羊”、“田”、“收”、“放”、“大”、

“小”“追”、“長”、“短”、“弱”等的詞義,古今大體

是一致的。但就語言文字的整體來說,由于時代相隔久遠,舊

事物、舊概念不斷地衰亡或改變,新事物、新概念不斷地產(chǎn)生

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便出現(xiàn)了很多差異。

閱讀2—7節(jié),劃出《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段文言里與現(xiàn)代

漢語“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字。如: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

與坐談,問之:“吾孰與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p>

I1、根據(jù)劃出的詞看,哪些詞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但不能

單用?

I意義相同,不能單用的有:

I古:形貌衣鏡妻自信外

I今:體形容貌衣服鏡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I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

I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中許多單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

漢語中成了復音詞里的一個詞素,有的只是成語的一個成分。

如“形影不離”、“糖衣炮彈”、“破鏡重圓”、“自以為

是”、“信以為真”等,這是古今漢語的-大差別。

12、以“之”字為例子,結合課文說明“意義沒有改變,可

I“之”在古代漢語里使用極其頻繁,其它用法暫且不說,

單就表示從屬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用法,就有附在

名詞后邊的。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庇袝r附在形

容詞后邊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從屬關系時,

今天就不能說“李明之學問很好”,“美麗之校園,令人陶醉”

等,因為這種說法半文半白,不規(guī)范,要把這兩句話中的“之”

改為“的”,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語里,“之”仍舊保留著。如“之上、

之下、之中、之內、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

條件之-、-技之長、光榮之家、少年之家”)

I3、所用的意義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在使用。I

I如“修”:古時可作“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薄对狸枠怯洝?/p>

I“學習”“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薄对瓪А贰?/p>

I“修訂””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庭。”

《答司馬諫議書》

I上述“修”的三種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里,而

且使用廣泛。如: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現(xiàn)代漢語

I以上說的是字義的變化,其實有些是詞義的變化,有些是

I請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劃出來,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原句:譯文:

I(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

I⑵、我與徐公孰美?(2)、我跟徐公比哪個漂亮?

I⑶、君美甚。⑶、你漂亮得很。

I⑷、忌不自信。(4)、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p>

I(5)、客從外來。(5)、客人從外邊來。

I⑹、與坐談。⑹、(鄒忌)跟(他)一起坐下來交談?!?/p>

(7)、不若君之美。(7)、不及你漂亮。

古今漢語語法比較大致也有三種情況:

(1)、文言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經(jīng)消失的。

■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現(xiàn)代漢語句式大體相似,但現(xiàn)代漢語句式

有了改進的。

■如:“賢者使(之)使賢王。”(《晏子使楚》)

■兼語“之”文言可省去,現(xiàn)代漢語除了“他請吃飯”之外,

-般不省兼語,這是現(xiàn)代漢語比文言明確的地方。

■⑶、文言句式仍舊保留著,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p>

■如:“之所以”、“給……”、“為……而”、“唯……

是"、“有……所”等只是作為固定短語形式沿用在書面語言

里。

第二課時

■第二部分:語匯變化的幾個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為什么古時-些常用的字,現(xiàn)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

馬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馬在人們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馬的名稱便特別繁多。今天在人們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沒有

過去那么重要,除了養(yǎng)馬主人對他的馬起的特殊名稱外,一般

只照毛色區(qū)別。所以原來稱謂馬的一些字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

逐漸消失了。我們學過的《勸學》(節(jié)選)里有“輿”、“蛟”、

“蹤”、“騏”、“驥”等詞,這些詞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現(xiàn)”。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p>

如:屬于“金”部首新出現(xiàn)的字:牡、銳、鈣、鈦、領、銃、

鐳……

■屬于“氣”部首新出現(xiàn)的字:笊、菽氯、氫、氧、氫、

……

■屬于“石”部首新出現(xiàn)的字:碼、泵、硅、祛碼……

■又如:“四化”、“語言美”等,也是新出現(xiàn)的,但這些字

而是詞組。

■這些字都是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梢钥?/p>

定,將來還會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實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里來。自然,

出現(xiàn)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過其它形

式造出新詞來表達新的概念。

■3、外來事物帶來了外來語。

■漢語中的外來詞有意譯、音譯、部分音譯法三種。

■意譯:民主、專政。

■音譯: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檸檬、雪茄、巧克力、白

蘭地、沙發(fā)、撲克、嘩嘰、尼龍、馬達、引擎、雷達、休克、

奎寧、嗎啡、尼古丁、凡士林、邏輯、米、克、噸。

■部分音譯:啤酒、卡片、法蘭絨、道林紙、芭雷舞、摩托車、

水泵。

■4、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

變化。

■比較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⑴、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zhàn)》古:逃跑今:步行

(2)、以頭搶地耳《唐雎不辱使命》古:撞今:非法奪取

(3)、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赤壁之戰(zhàn)》古:不敬之詞今:偷東

■⑷、欲亡趙而走燕《廉藺列傳》古:逃今:滅亡、死亡H

■(5)、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古:勸告今:諷刺

■⑹、勸學《勸學》古:勉勵今:說服

■⑺、使人給其食用《馮諼客孟嘗君》古:供應今:給予H

■學習文言文或現(xiàn)代書面語某些復合詞和成語時,要注意古

今詞義的演變。

■⑴、詞義變化的-種形式是詞義擴大或者縮小。

■例: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赤壁之戰(zhàn)》

■“中國”在這里指“中原”一帶,即黃河流域,不包括長

江以南,現(xiàn)包括臺灣省在內的三十個省市自治區(qū),九百六十萬

平方公里的疆域。

■從這一例可以看出,雖然字眼不變,但意義擴大了。

■又如:古代的“天下”指“中國”,現(xiàn)卻指“世界”。H

■詞義除了擴大外,還有縮小的。

■如:“臭”古時指一切氣味,現(xiàn)指跟“香氣”相對的一種難

聞的氣味。這是詞義縮小的緣故。

,又如:“金”古時指金、銀、銅、鐵。今天成了黃金的專用

詞,不包括銀、銅、鐵,只有在少數(shù)情況下,還保留著古義,

如“五金公司”。

■(2)、詞義的轉移也是-種變化形式。

如:①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馮婉貞》古:整裝今:完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古:供祭祀用的豬、牛、

■許多詞盡管字形一樣,古今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它們之間

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義代替了舊的意義。

■⑶、詞義變化的又一種形式是詞義的弱化與強化。

■如:①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藺列傳》古:獲得罪

過今:“得罪你了”“得罪”約相當于“抱歉”,意思輕?!?/p>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藺列傳》

■(4)、從變換形式上看,古代的單音詞很多成了復音詞或多

見前)

■(5)、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同一概念時,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①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對》古:看重,看得起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古:

■這些都是語言演變的明顯標志。

■總之,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由于

語匯聯(lián)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而

且形式最多、最復雜。但是不管變化的形式怎么復雜,卻總是

沿著語言的“簡”和“明”兩方面發(fā)展的。如:

■過去講“病愈”用“圖"chOu(病數(shù)月乃愈《獄中雜記》);

講“兒童”用“垂髻”tido(黃發(fā)垂髯并怡然自樂《桃花源

記》)

這些字既難讀又難寫,現(xiàn)在分別被“病愈”、“小孩”等

補充作業(yè)

■1、寫出與下列文言詞相當?shù)默F(xiàn)代漢語單音詞。

■走()行()往()去()返()食()履()飲()

■2、解釋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并說明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

同。

■⑴、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⑵、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⑷、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三課時

■第三部分:語法和語音的變化。

H1、語法的變化。

原句譯文

■⑴、吾誰欺?我欺騙了誰?

■⑵、不我知不了解我

■在古代漢語里,疑問句里的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前面

如例(1);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也放在動詞前面如例(2),

這兩例都是古代漢語特有的語序。今天如果要表達上述意思,

模仿過去的語序,把它分別說成“我誰欺騙了”“不我了解”

就不難了。從這兩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語序的變化。此外,現(xiàn)代

漢語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寫完”,“把收音機打開”“寫完信”,“打開收

如:

?“打得好”,“寫得快”,這些格式古代漢語是沒有的。

語法是語言中最穩(wěn)定的要素,許多語法現(xiàn)象古今基本相同,所

以作者在這一節(jié)簡略地談了古今語法的一些不同現(xiàn)象,接著就

指出:

■“可是總起來看,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

2、語音的變化。

■語音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韻部、聲調、形聲字三個方面。■

■⑴、從“第-”到“差別就更大”是寫韻部的變化?!?/p>

■《離離原上草》為什么今天讀起來不順口?

①榮r6ng②生sheng③城cheng④情qing,這四個字

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只有②③兩字韻母相同,①④則分別屬于其

它韻部,讀起來就覺得不順口。這是按照現(xiàn)代漢語語音讀的,

如果用古代漢語語音去讀它,就會押韻。為什么有這種現(xiàn)象呢?

,這是由于古人的發(fā)音器官不及今人發(fā)達,除了有些不必要

的音以外,總的發(fā)音數(shù)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這四

個字在上古都屬于“耕”部,的確是押韻的。我們今天讀古詩

不能誤認為現(xiàn)代不押韻的,古代也-定不押韻。

■讀《春望》,標出它的韻腳(押韻的韻母)。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

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押韻的韻母:深shOn心xin金jin簪zGn,這四個字

的韻母,照今天的讀法,只有金、心同韻,都在侵部。

■(2)、從“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寫聲調的變

化。

,就詩的平仄來說,陰平、陽平(一、二聲)是平聲,上聲、

去聲(三、四聲)還有入聲是仄聲?,F(xiàn)在普通話里已經(jīng)沒有入聲

字了。入聲的特點是讀的時候短促而不能延長。吳語里還保留

著全部的入聲系統(tǒng)?!端陀讶恕愤@首詩讀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

了語音的古今變化。

I(3)、從“又其次”,到全文結束,是寫形聲字的變化。

H漢字中絕大部分是形聲字,都是由形旁和聲旁兩個部分組

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試著從聲旁來推測它的讀音和從形

,但是由于漢字使用的年代久遠,古今的讀音變化很大,靠

聲旁來推測讀音,往往不準確,甚至推測不出。如:涼、諒、晾

都有聲旁,可是-個也不讀ng

吮吸的吮不讀ytin而讀shun,槐樹的槐不讀gui而讀

hudio讀音沒把握時,必須勤查字典,以免誤讀。

■?。?/p>

■-、分塊說明:

■第一部分概說語言也在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別從語

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由于語匯變化

最快、最顯著,所以說明最詳盡,其次是語音,再次是語法。

盡管文章內容較多,涉及面廣,給人的印象都是條理清晰,重

點突出。

■二、舉例說明(方法):

■不少說明文都是從概念出發(fā),先下個定義,然后再解釋一

番。這樣說明事物難免抽象,讀者即使通過解釋把概念弄清楚

了,一旦接觸它實際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視舉例說明。

無論是概述,還是詳述,根據(jù)說明內容的變化,都逐個舉例,

而且有些地方不厭其煩地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為了說明“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這一觀點時,就例舉了舊時表示馬的名稱的十六種概念,還加

了注釋。說明“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很多古代的單

音詞現(xiàn)代都多音化了"、形聲字讀音的變化等,都舉了大量的

例子,選的例子又比較典型。這樣給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

俗易懂,所說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

■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究竟在哪里?為了說清楚這一問

題,本文處處運用對比顯示它們的差異。如:

■講“江、河”的詞義變化時,先指出“江”原來專指長江,

“河”原來專指黃河;然后說明它們“后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

了”。講語法變化時,也是先寫出文言文,然后再寫現(xiàn)代漢語

的說法。課文里這類例子很多。由于運用了對比方法,就更鮮

明、更具體地說明了古今漢語的變化。

補充作業(yè):

1、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并說明它們的造字特點。

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旦、舟、通。

2、讀下面《春日》這首詩,標出它的押韻字的韻母,并說

明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讀法,為什么覺得不順口?

I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

紫千紅總是春。

作業(yè):

I[思考和練習]:第-題、第二題、第三題。

I(四川省資中縣第-中學語文組溫鈞整理編寫)

I《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篇4

(設計A)

教學過程

I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

I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

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xù)

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

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I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I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I“詞匯與文學”一節(jié),從《詩經(jīng)》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

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

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

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例,屬于反面論證。

I“語音與文學”一節(jié),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

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

美和回環(huán)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

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I“語法與文學”一節(jié),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

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I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I在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

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jù)?!?/p>

I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yǎng)遷移運用能力

I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

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

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jié)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

(設計B)

教法展示

I1.明確重點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

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

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

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huán)、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

等詞語。

I2.課文掃描引導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

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huán)”等詞語的含

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jié)大意。大意要點:①

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

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huán)美;④論述語言的整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

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

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

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

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

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

(《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

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xiàn)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

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

首詞句句押韻,創(chuàng)造出一種回環(huán)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

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jié)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

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yè),要求有觀點,

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zhàn)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fā)言作

-番梳理,形成-二百字的發(fā)言稿。

■教案點評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

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

的復雜關系。依據(jù)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

即讓學生根據(jù)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

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設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

目一一“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

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fā)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fā)表不同的

意見,不求答案統(tǒng)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

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jié)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

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

“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

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

“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

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shù)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

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

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

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shù)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篇5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語言-面是穩(wěn)定的,另-面又在演變的道理。H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區(qū)別古代漢語和現(xiàn)

代漢語的一般異同點,注意語體風格,糾正書面用語中“半文

不白”的現(xiàn)象。

■3、學習本文在說明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簡練的語言。

.二、:

■1、重點:本文舉例說明的方法和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的

寫法。

■2、難點:古今語言的差別和漢語的演變。

?三、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四、

第-課時

■課文與作者簡介:

■本文為《語文常談》一書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

是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普及性讀物,共收文章八篇,課文是其

中的第六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的小標題為“語言

也在變”,“語匯的變化”,“語法、語音的變化”,“從文

言到白話”。選入課本時,作者刪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

小標題換成了序數(shù)詞-、

■呂叔湘,江蘇省丹陽縣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數(shù)

十年來一直從事語文研究和語文教學工作。寫了不少專著,代

表作是《中國文法要略》、《漢語語法論文集》、《語法修辭

講話》(與朱德熙合著)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語言也在變。

■寫-封信的“信”,古人用哪-個字表達?

■“書”例: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p>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p>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⑴相信“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

■⑵使者“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薄犊兹笘|南飛》■

■(3)確實“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薄秹粲翁炖岩?/p>

留別》

■第一節(jié)告訴我們:語言具有穩(wěn)定性,它的變化短時期不能察

覺。但是語言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

的。

■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xiàn)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

發(fā)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筆,,、“墨”、,,山”、

“水”、“牛”、“羊”、“田”、“收”、“放”、“大”、

“小”“追”、“長”、“短”、“弱”等的詞義,古今大體

是一致的。但就語言文字的整體來說,由于時代相隔久遠,舊

事物、舊概念不斷地衰亡或改變,新事物、新概念不斷地產(chǎn)生

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便出現(xiàn)了很多差異。

閱讀2--7節(jié),劃出《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段文言里與現(xiàn)代

漢語“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字。如:

I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日: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

與坐談,問之:“吾孰與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p>

I1、根據(jù)劃出的詞看,哪些詞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但不能

單用?

I意義相同,不能單用的有:

I古:形貌衣鏡妻自信外

I今:體形容貌衣服鏡子妻子自己相信外面

I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

I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中許多單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

漢語中成了復音詞里的一個詞素,有的只是成語的一個成分。

如“形影不離”、“糖衣炮彈”、“破鏡重圓”、“自以為

是”、“信以為真”等,這是古今漢語的-大差別。

■2、以“之”字為例子,結合課文說明“意義沒有改變,可

I“之”在古代漢語里使用極其頻繁,其它用法暫且不說,

單就表示從屬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用法,就有附在

名詞后邊的。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庇袝r附在形

容詞后邊的,如“高爽之地”??墒恰爸北硎緩膶訇P系時,

今天就不能說“李明之學問很好”,“美麗之校園,令人陶醉”

等,因為這種說法半文半白,不規(guī)范,要把這兩句話中的“之”

改為“的”,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要求。(

I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語里,“之”仍舊保留著。如“之上、

之下、之中、之內、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

條件之-、-技之長、光榮之家、少年之家”)

I3、所用的意義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在使用。I

I如“修”:古時可作“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薄对狸枠怯洝?/p>

I“學習”“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薄对瓪А贰?/p>

I“修訂”“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庭。”

《答司馬諫議書》

I上述“修”的三種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里,而

且使用廣泛。如: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現(xiàn)代漢語

I以上說的是字義的變化,其實有些是詞義的變化,有些是

I請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劃出來,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p>

原句:譯文:

I(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

I(2)、我與徐公孰美?(2)、我跟徐公比哪個漂亮?

I⑶、君美甚。⑶、你漂亮得很。

I⑷、忌不自信。(4)、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p>

I(5)、客從外來。⑸、客人從外邊來。

(6)、與坐談。(6)、(鄒忌)跟(他)一起坐下來交談。

(7)、不若君之美。(7)、不及你漂亮。

■古今漢語語法比較大致也有三種情況:

■⑴、文言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經(jīng)消失的。

■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o

■(2)、文言句式跟現(xiàn)代漢語句式大體相似,但現(xiàn)代漢語句式

有了改進的。

■如:“賢者使(之)使賢王?!保ā蛾套邮钩罚?/p>

■兼語“之”文言可省去,現(xiàn)代漢語除了“他請吃倪”之外,

一般不省兼語,這是現(xiàn)代漢語比文言明確的地方。

■⑶、文言句式仍舊保留著,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p>

■如:“之所以”、“給……”、“為……而”、“唯……

是"、“有……所”等只是作為固定短語形式沿用在書面語言

里。

第二課時

■第二部分:語匯變化的幾個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為什么古時-些常用的字,現(xiàn)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

馬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馬在人們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馬的名稱便特別繁多。今天在人們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沒有

過去那么重要,除了養(yǎng)馬主人對他的馬起的特殊名稱外,一般

只照毛色區(qū)別。所以原來稱謂馬的一些字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

逐漸消失了。我們學過的《勸學》(節(jié)選)里有“輿”、“蛟”、

“蹉”、“騏”、“驥”等詞,這些詞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現(xiàn)”。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p>

■如:屬于“金”部首新出現(xiàn)的字:牡、機、鈣、鈦、鋼、鉉、

……

■屬于“氣”部首新出現(xiàn)的字:笊、菽凝、氫、氧、氨、

……

■屬于“石”部首新出現(xiàn)的字:碼、泵、硅、硅碼……

■又如:“四化”、“語言美”等,也是新出現(xiàn)的,但這些字

而是詞組。

■這些字都是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梢钥?/p>

定,將來還會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實到現(xiàn)代漢語詞匯里來。自然,

出現(xiàn)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過其它形

式造出新詞來表達新的概念。

,3、外來事物帶來了外來語。

■漢語中的外來詞有意譯、音譯、部分音譯法三種。

■意譯:民主、專政。

■音譯: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檸檬、雪茄、巧克力、白

蘭地、沙發(fā)、撲克、嘩嘰、尼龍、馬達、引擎、雷達、休克、

奎寧、嗎啡、尼古丁、凡士林、邏輯、米、克、噸。

■部分音譯:啤酒、卡片、法蘭絨、道林紙、芭雷舞、摩托車、

水泵。

4、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

變化。

比較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1)、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zhàn)》古:逃跑今:步行

■⑵、以頭搶地耳《唐雎不辱使命》古:撞今:非法奪取H

■(3)、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赤壁之戰(zhàn)》古:不敬之詞今:偷東

H⑷、欲亡趙而走燕《廉藺列傳》古:逃今:滅亡、死亡H

■(5)、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古:勸告今:諷刺

■⑹、勸學《勸學》古:勉勵今:說服

■⑺、使人給其食用《馮諼客孟嘗君》古:供應今:給予■

■學習文言文或現(xiàn)代書面語某些復合詞和成語時,要注意古

今詞義的演變。

■⑴、詞義變化的-種形式是詞義擴大或者縮小。

■例: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赤壁之戰(zhàn)》

■“中國”在這里指“中原”一帶,即黃河流域,不包括長

江以南,現(xiàn)包括臺灣省在內的三十個省市自治區(qū),九百六十萬

平方公里的疆域。

■從這一例可以看出,雖然字眼不變,但意義擴大了。

■又如:古代的“天下”指“中國”,現(xiàn)卻指“世界”。H

■詞義除了擴大外,還有縮小的。

■如:“臭”古時指一切氣味,現(xiàn)指跟“香氣”相對的一種難

聞的氣味。這是詞義縮小的緣故。

,又如:“金”古時指金、銀、銅、鐵。今天成了黃金的專用

詞,不包括銀、銅、鐵,只有在少數(shù)情況下,還保留著古義,

如“五金公司”。

(2)、詞義的轉移也是一種變化形式。

如:①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馮婉貞》古:整裝今:完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古:供祭祀用的豬、牛、

■許多詞盡管字形一樣,古今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它們之間

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義代替了舊的意義。

■⑶、詞義變化的又-種形式是詞義的弱化與強化。

■如:①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藺列傳》古:獲得罪

過今:“得罪你了”“得罪”約相當于“抱歉”,意思輕?!?/p>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藺列傳》

(重)

■(4)、從變換形式上看,古代的單音詞很多成了復音詞或多

見前)

■(5)、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同一概念時,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①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對》古:看重,看得起

今:器皿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古:

■這些都是語言演變的明顯標志。

■總之,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由于

語匯聯(lián)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而

且形式最多、最復雜。但是不管變化的形式怎么復雜,卻總是

沿著語言的“簡”和“明”兩方面發(fā)展的。如:

過去講“病愈”用“圖"chGu(病數(shù)月乃愈《獄中雜記》);

講“兒童”用“垂髯”tido(黃發(fā)垂髯并怡然自樂《桃花源

■這些字既難讀又難寫,現(xiàn)在分別被“病愈”、“小孩”等

■1、寫出與下列文言詞相當?shù)默F(xiàn)代漢語單音詞。

■走()行()往()去()返()食()履()飲()

■2、解釋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并說明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

同。

■⑴、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⑷、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三課時

■第三部分:語法和語音的變化。

■1、語法的變化。

■原句譯文

■⑴、吾誰欺?我欺騙了誰?

■(2)、不我知不了解我

■在古代漢語里,疑問句里的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前面

如例(1);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也放在動詞前面如例(2),

這兩例都是古代漢語特有的語序。今天如果要表達上述意思,

模仿過去的語序,把它分別說成“我誰欺騙了”“不我了解”,

就不難了。從這兩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語序的變化。此外,現(xiàn)代

,如:

■“把信寫完”,“把收音機打開”“寫完信”,“打開收

如:

?“打得好”,“寫得快”,這些格式古代漢語是沒有的。

語法是語言中最穩(wěn)定的要素,許多語法現(xiàn)象古今基本相同,所

以作者在這一節(jié)簡略地談了古今語法的一些不同現(xiàn)象,接著就

指出:

■“可是總起來看,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

2、語音的變化。

■語音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韻部、聲調、形聲字三個方面。H

■⑴、從“第-”到“差別就更大”是寫韻部的變化?!?/p>

■《離離原上草》為什么今天讀起來不順口?

①榮r6ng②生sheng③城cheng④情qing,這四個字

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只有②③兩字韻母相同,①④則分別屬于其

它韻部,讀起來就覺得不順口。這是按照現(xiàn)代漢語語音讀的,

如果用古代漢語語音去讀它,就會押韻。為什么有這種現(xiàn)象呢?

,這是由于古人的發(fā)音器官不及今人發(fā)達,除了有些不必要

的音以外,總的發(fā)音數(shù)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這四

個字在上古都屬于“耕”部,的確是押韻的。我們今天讀古詩

不能誤認為現(xiàn)代不押韻的,古代也-定不押韻。

讀《春望》,標出它的韻腳(押韻的韻母)。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

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押韻的韻母:深shOn心xln金jin簪zGn,這四個字

的韻母,照今天的讀法,只有金、心同韻,都在侵部。

■(2)、從“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寫聲調的變

化。

,就詩的平仄來說,陰平、陽平(一、二聲)是平聲,上聲、

去聲(三、四聲)還有入聲是仄聲?,F(xiàn)在普通話里已經(jīng)沒有入聲

字了。入聲的特點是讀的時候短促而不能延長。吳語里還保留

著全部的入聲系統(tǒng)。《送友人》這首詩讀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

了語音的古今變化。

■(3)、從“又其次”,到全文結束,是寫形聲字的變化。

H漢字中絕大部分是形聲字,都是由形旁和聲旁兩個部分組

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試著從聲旁來推測它的讀音和從形

旁來分辨它的意義。

,但是由于漢字使用的年代久遠,古今的讀音變化很大,靠

聲旁來推測讀音,往往不準確,甚至推測不出。如:涼、諒、晾

都有聲旁,可是-個也不讀ng

吮吸的吮不讀yun而讀shun,槐樹的槐不讀gui而讀

hudio讀音沒把握時,必須勤查字典,以免誤讀。

■?。?/p>

■-、分塊說明:

■第一部分概說語言也在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別從語

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由于語匯變化

最快、最顯著,所以說明最詳盡,其次是語音,再次是語法。

盡管文章內容較多,涉及面廣,給人的印象都是條理清晰,重

點突出。

■二、舉例說明(方法):

■不少說明文都是從概念出發(fā),先下個定義,然后再解釋一

番。這樣說明事物難免抽象,讀者即使通過解釋把概念弄清楚

了,一旦接觸它實際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視舉例說明。

無論是概述,還是詳述,根據(jù)說明內容的變化,都逐個舉例,

而且有些地方不厭其煩地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為了說明“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這一觀點時,就例舉了舊時表示馬的名稱的十六種概念,還加

了注釋。說明“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很多古代的單

音詞現(xiàn)代都多音化了"、形聲字讀音的變化等,都舉了大量的

例子,選的例子又比較典型。這樣給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

俗易懂,所說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

■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究竟在哪里?為了說清楚這一問

題,本文處處運用對比顯示它們的差異。如:

■講“江、河”的詞義變化時,先指出“江”原來專指長江,

“河”原來專指黃河;然后說明它們“后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

了”。講語法變化時,也是先寫出文言文,然后再寫現(xiàn)代漢語

的說法。課文里這類例子很多。由于運用了對比方法,就更鮮

明、更具體地說明了古今漢語的變化。

補充作業(yè):

1、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并說明它們的造字特點。

I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旦、舟、通。

I2、讀下面《春日》這首詩,標出它的押韻字的韻母,并說

明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讀法,為什么覺得不順口?

I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

紫千紅總是春。

作業(yè):

I[思考和練習]:第-題、第二題、第三題。

I(四川省資中縣第-中學語文組溫鈞整理編寫)

I《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篇6

(設計A)

教學過程

I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

I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

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xù)

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

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I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I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I“詞匯與文學”一節(jié),從《詩經(jīng)》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

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

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

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jié),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

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

美和回環(huán)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

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I“語法與文學”一節(jié),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

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I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I在這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

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jù)?!?/p>

I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yǎng)遷移運用能力

I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

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

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jié)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

(設計B)

教法展示

I1.明確重點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

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

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

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huán)、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

等詞語。

I2.課文掃描引導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

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huán)”等詞語的含

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jié)大意。大意要點:①

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

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huán)美;④論述語言的整

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

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