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生物】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生物】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生物】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生物】生物的進化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生物的進化(綜合檢測)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不斷惡化,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樺尺蛾(其幼蟲稱樺尺蠖)種群中,與從前淺色個體占多數(shù)相比,黑色個體所占比例逐漸增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控制樺尺蛾體色的基因發(fā)生了定向變異B.黑色樺尺蛾是通過進化產(chǎn)生的新物種C.黑色樺尺蛾增多是獲得性遺傳的證據(jù)D.樺尺蛾體色變化趨勢體現(xiàn)了協(xié)同進化2.許多動物在不同生活季節(jié)數(shù)量有很大差異。春季繁殖,夏季數(shù)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殘存的少量個體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如下圖所示的瓶頸模式,圖中eq\a\vs4\al(●)為抗藥性個體,瓶頸部分表示動物數(shù)量減少的時期。據(jù)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突變和基因重組決定了該種群進化的方向B.在圖中所示的三年間,該種群進化形成了新物種C.在自然越冬無殺蟲劑作用時,害蟲中敏感性基因頻率反而升高,說明變異的有利或有害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D.在使用殺蟲劑防治害蟲時,其抗藥性基因頻率的增加,是因為有抗藥性基因的害蟲繁殖能力增強了3.在沒有被破壞的地層中,有關化石分布情況的敘述,錯誤的是()A.古老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簡單、低等B.在極古老的地層中也可找到高等生物化石C.新近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復雜、高等D.新近地層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4.下列有關進化證據(jù)的敘述,錯誤的是()①從始祖馬到現(xiàn)代馬的進化過程中,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jù)②從鯨、龜、蝙蝠等動物的前肢骨骼的適應性分化中,依稀可見痕跡器官的存在③從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鰓裂這一事實中,得到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jù)④從比較真核細胞內的細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異性大小,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遠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下列不屬于拉馬克進化觀點的是()A.洞穴里的魚因長期生活在黑暗條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B.南美大食蟻獸的舌頭之所以又細又長,是由于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C.長頸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長,是由于其長期覓食高處樹葉的結果D.獵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與瞪羚等動物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6.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下列關于隔離的敘述,不合理的是()①兩個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說明有生殖隔離②新物種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生殖隔離③形成新物種的過程中,基因頻率不一定發(fā)生變化④環(huán)境能使生物發(fā)生進化,而生物不會使環(huán)境發(fā)生進化⑤三倍體西瓜是一個新物種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7.“蛟龍?zhí)枴痹隈R里亞納海溝7062米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物種——盲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盲魚和某種淺水魚種群的基因庫存有顯著差異,一定不能相互交配B.盲魚個體間在生存競爭過程中相互選擇、協(xié)同進化C.原始魚類進化為盲魚的根本原因是漆黑、低氧、高壓的生存環(huán)境D.即使盲魚和原始魚類再次生活在相同環(huán)境也不能進化為同一物種8.北美洲某種臭蟲以當?shù)責o患子科植物的氣球狀蔓生果為食,臭蟲需要用鋒利的喙刺穿果實,據(jù)統(tǒng)計喙長如圖1所示;1920年,有人從亞洲引進平底金蘇雨樹,其果實的果皮比較薄,據(jù)統(tǒng)計到1980年,以它為食的臭蟲的喙長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不合理的是()A.平底金蘇雨樹與臭蟲間發(fā)生了協(xié)同進化B.平底金蘇雨樹與當?shù)刂参锎嬖诜N間競爭關系C.臭蟲體內控制喙長度的基因發(fā)生突變可能早于引進平底金蘇雨樹D.生活在無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蘇雨樹上的臭蟲間形成了生殖隔離9.下列關于生物進化證據(jù)的敘述,正確的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殼中的古地質年代的動植物的遺體,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jù)B.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結構的相似性可以說明兩種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C.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血緣關系D.現(xiàn)存的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質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10.下列關于蛋白質、DNA和生物進化證據(jù)的敘述,錯誤的是()A.蛋白質和DNA都是大分子物質,都能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證據(jù)B.蛋白質和DNA都是遺傳信息的儲存者,所以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生物的蛋白質和DNA來確定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C.通過比較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差異程度可以得知相關DNA片段中遺傳信息的差異程度D.兩種生物的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距今越遠,這兩種生物的蛋白質和DNA的差異可能就越大11.下圖中理論值與實際生存?zhèn)€體數(shù)差別很大,可用來解釋此種現(xiàn)象的是達爾文進化理論中的()A.過度繁殖B.生存斗爭C.遺傳變異 D.適者生存12.在某一種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頻率相等,當自然選擇分別對隱性基因或顯性基因不利時,對應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頻率就會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B.在甲選擇條件下,顯性基因的頻率可以降為零C.乙為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的曲線D.該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只與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有關13.濫用抗生素會使細菌出現(xiàn)耐藥性,如果被這樣的細菌感染,人可能會因該種細菌能夠抵抗各種抗生素而無藥可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抗生素的使用會引起細菌的定向變異B.細菌中本來就存在耐藥性個體,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耐藥性基因頻率上升C.耐藥性基因型頻率的改變引起細菌發(fā)生進化D.抗生素的濫用導致細菌產(chǎn)生耐藥性,這是細菌適應抗生素的結果14.下圖表示某種小鼠的進化過程,X、Y、Z表示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小鼠原種與小鼠新種可組成一個種群B.Y使該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C.X表示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D.Z表示生殖隔離,能阻斷群體間基因的自由交流,導致新物種產(chǎn)生15.等位基因T與t相比,可以使大山雀有更長的喙部。研究發(fā)現(xiàn),分布于甲地的大山雀的喙比分布于乙地的大山雀的喙長。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兩個地區(qū)的大山雀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生殖隔離B.甲地大山雀擁有較長的喙部使其有著更大的繁殖優(yōu)勢C.推測甲地大山雀種群中基因T的頻率較乙地高D.人類的投喂行為可以改變大山雀的種群基因頻率16.科研人員調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與昆蟲口器長度之間的關系,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昆蟲口器的不同長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的花蜜造成的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減弱昆蟲間生存斗爭的強度C.各種昆蟲口器長度的差異體現(xiàn)了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D.昆蟲口器不同長度與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螺旋蛆蠅是家畜的毀滅性寄生物,在實驗室里對兩組個體數(shù)相同的螺旋蛆蠅進行不同的處理:一組使用殺蟲劑,另一組使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用殺蟲劑處理,可使種群中的個體數(shù)在短時間內迅速減少,但從處理后的第2世代的個體數(shù)又逐漸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蠅中存在著____________類型,而殺蟲劑起了____________,選擇出了耐藥個體,經(jīng)過逐代______,耐藥變異特性得以逐代積累加強,就逐漸形成了耐藥新品種,而使殺蟲劑失效。(2)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遺傳學上叫____________,用這種方法最終能達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較長時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很低,需要在幾代中反復進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__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3)實驗結果表明,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消滅螺旋蛆蠅的效果較好。18.(14分)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1)圖1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_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3)小島上能進行生殖的所有蜥蜴?zhèn)€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蜥蜴的________。(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xiàn)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lián)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①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____加劇。②小島上食物短缺,聯(lián)趾蜥蜴數(shù)量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圖2所示的過程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fā)生變化,其本質是蜥蜴群體內的________發(fā)生了改變。19.(12分)水蚤是一種水生動物。某興趣小組的同學用等量的水蚤分別做了如下圖所示的A、B兩組實驗:水溫的改變是實驗的唯一變量,其他條件均相同;水蚤在不同溫度的水中所處的時間均為12h。實驗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如下圖所示。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結果表明,多數(shù)水蚤生活的最適溫度約為℃。

(2)有些水蚤能在20℃環(huán)境中生活,有些水蚤能在28℃環(huán)境中生活,這表明水蚤個體之間存在著,從而體現(xiàn)了生物的變異一般是的。溫度的改變對水蚤起了作用,而這種作用是的。

(3)在20℃環(huán)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環(huán)境中會死亡,同時,在28℃環(huán)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0℃環(huán)境中也會死亡。這說明當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時,如果生物缺少,就會被環(huán)境所淘汰。

20.(12分)某地區(qū)的大塊農(nóng)田曾發(fā)生稻化螟蟲害,最初兩年,承包土地的農(nóng)民在稻田里噴灑某種農(nóng)藥,但幾年后又不得不以放養(yǎng)青蛙來代替噴灑農(nóng)藥。下圖為在此時期內稻化螟種群密度的變化示意圖,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從A點到B點,在施用農(nóng)藥的初期,害蟲種群密度急劇下降,但仍有極少數(shù)個體得以生存,原因是。

(2)從B點到C點曲線回升的原因是。在這個過程中,農(nóng)藥對害蟲起作用,這種作用是(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過農(nóng)藥與害蟲之間的實現(xiàn)的。

(3)一般認為,從C點到E點為生物防治期,根據(jù)曲線對比兩種治蟲方法,可以看出農(nóng)藥防治害蟲的缺點是。

(4)如果A點到D點為農(nóng)藥防治期,這說明在C點時,農(nóng)民在使用農(nóng)藥時可能采取了某種措施,這種措施最可能是。

參考答案及解析:一、選擇題1.D解析:變異是不定向的,A錯誤;生殖隔離是新物種產(chǎn)生的標志,黑色樺尺蛾增多是進化的結果,但沒有產(chǎn)生新物種,B錯誤;黑色樺尺蛾增多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而獲得性遺傳是拉馬克的觀點,C錯誤;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協(xié)同進化。樺尺蛾體色變化趨勢體現(xiàn)了協(xié)同進化,D正確。2.C解析: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錯誤;在圖中所示的三年間,該種群的抗藥性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說明該種群發(fā)生了進化,但不能說明形成了新物種,因為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B錯誤;分析圖示可知,抗藥性個體不耐寒冷,敏感性個體耐寒冷,在冬季寒冷環(huán)境的選擇下,害蟲中敏感性基因頻率反而升高,說明變異的有利或有害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C正確;在使用殺蟲劑防治害蟲時,其抗藥基因頻率的增加,說明含有殺蟲劑的環(huán)境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了定向選擇,D錯誤。3.B解析:大量化石證據(jù)揭示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因此,在沒有被破壞的地層中化石的分布規(guī)律是在古老地層中生物化石簡單、低等,不會存在高等生物化石;在新近地層中生物化石復雜、高等,但也能找到低等生物化石。故選B。4.B解析:生物化石是進化過程中最直接的證據(jù),①正確;鯨、龜、蝙蝠等動物的前肢骨骼屬于同源器官,不是痕跡器官,②錯誤;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鰓裂是胚胎學證據(jù),而不是比較解剖學證據(jù),③錯誤;比較真核細胞內的細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異性大小,可以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④正確。故選B。5.D解析:洞穴里的魚由于長期生活在黑暗條件下,眼睛萎縮、退化,強調環(huán)境的變化是物種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生物為了適應環(huán)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傳遞給下一代,這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觀點;南美大食蟻獸的舌頭經(jīng)常伸進洞穴里舔食螞蟻,其舌頭變得又細又長,長頸鹿經(jīng)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也都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的進化觀點;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獵豹都能迅速奔跑,體現(xiàn)了不同物種之間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這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不是拉馬克的進化觀點。故選D。6.C解析:地理隔離也會使兩個種群不能進行基因交流,①不合理;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出現(xiàn)生殖隔離,②合理;新物種形成,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基因頻率一定發(fā)生改變,③不合理;光合生物的出現(xiàn)使環(huán)境中增加了氧氣,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進化,④不合理;三倍體西瓜由于減數(shù)分裂時聯(lián)會紊亂,所以不能產(chǎn)生后代,不是一個新物種,⑤不合理。7.D解析:盲魚和某種淺水魚種群的基因庫存有顯著差異,但有可能是同一物種,并非一定不能相互交配,A錯誤;盲魚個體間在生存競爭過程中不是協(xié)同進化,B錯誤;原始魚類進化為盲魚的根本原因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C錯誤;盲魚和原始魚類再次生活在相同環(huán)境也不能進化為同一物種,D正確。8.D解析:平底金蘇雨樹引進后,臭蟲喙長變短,因此它們在相互影響中發(fā)生了協(xié)同進化;平底金蘇雨樹與當?shù)刂参锔偁庩柟夂屯寥乐械乃趾宛B(yǎng)分等;臭蟲體內控制喙長度的基因發(fā)生突變的時間可能早于引進平底金蘇雨樹的時間,平底金蘇雨樹只不過起了選擇作用;生活在無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蘇雨樹上的臭蟲種群,由于自然選擇的差異,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導致兩個種群的基因庫有差異,由題干信息無法判斷兩者之間是否已形成生殖隔離。9.D解析: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利用化石可確定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特征,因此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jù)是化石,A項錯誤。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它們的形態(tài)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卻基本上一致,說明它們屬于同源器官,進而說明兩種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B項錯誤。比較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fā)育過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存在親緣關系,C項錯誤。10.B解析:蛋白質和DNA都是大分子物質,都可以反映不同物種的相似程度,A項正確。DNA是遺傳信息的儲存者,其中的遺傳信息的差異程度直接反映了兩個物種親緣關系的遠近,B項錯誤。蛋白質是基因表達的結果,所以比較蛋白質的差異可間接得知DNA中遺傳信息的差異,C項正確。兩種生物的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距今越遠,這兩種生物的蛋白質和DNA產(chǎn)生差異的時間也越早,差異性可能越大,D項正確。11.B解析:生物具有過度繁殖能力,但由于生存斗爭,理論值與實際生存?zhèn)€體數(shù)差別很大。12.D解析: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進而導致基因頻率的改變,A項正確。當自然選擇對顯性基因不利時,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不能生存,a基因頻率快速上升,因此甲為自然選擇對顯性基因不利時隱性基因頻率變化的曲線。自然選擇對顯性基因不利時,只有隱性個體能適應環(huán)境,顯性基因的頻率可以降為零,B項正確。當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基因型為aa的個體的生存能力低,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生存能力高,A基因頻率增加的速率較慢,因此乙曲線可以表示當自然選擇對隱性基因不利時顯性基因頻率變化的曲線,C項正確。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與突變和基因重組、遷入與遷出以及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有關,D項錯誤。13.B解析: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A項錯誤。本來就有變異的發(fā)生,自然選擇保留有利變異,B項正確。耐藥性基因頻率的改變引起細菌發(fā)生進化,C項錯誤。細菌本來就有耐藥性,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了耐藥性基因頻率,D項錯誤。14.A解析:小鼠原種與小鼠新種之間出現(xiàn)了生殖隔離,二者不是同一物種,不能組成一個種群,A項錯誤。Y是自然選擇,使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B項正確。X表示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C項正確。Z表示生殖隔離,能阻斷群體間基因的自由交流,導致新物種產(chǎn)生,D項正確。15.A解析:生殖隔離是指不能相互交配或者交配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現(xiàn)象,題干中兩個地區(qū)的大山雀存在地理隔離,并不能看出是否存在生殖隔離,A項錯誤。喙長可使山雀取食范圍更廣泛,所以有更大的繁殖優(yōu)勢,B項正確。甲地大山雀的喙比乙地大山雀的喙長,所以甲地大山雀T基因頻率較乙地高,C項正確。人類的投喂行為是一種自然選擇的作用,可改變甲地大山雀的種群基因頻率,D項正確。16.A解析:昆蟲口器的不同長度是與花冠筒植物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A項錯誤。由題圖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減弱昆蟲間生存斗爭的強度,B項正確。各種昆蟲口器長度的差異體現(xiàn)了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C項正確。昆蟲口器不同長度與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長期相互選擇、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7.答案:(1)耐藥變異選擇作用選擇(2)人工誘變有利變異突變率有利變異個體(或雄性不育個體)(3)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解析:(1)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既能保持親本的遺傳性狀,又會出現(xiàn)變異,出現(xiàn)有利變異的個體能夠適應環(huán)境,從而被保留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下去,出現(xiàn)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有利變異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有利變異,從而產(chǎn)生了適應特定環(huán)境的生物新類型。則用殺蟲劑處理后從第2世代螺旋蛆蠅的個體數(shù)又逐漸回升,其原因是螺旋蛆蠅中存在著耐藥變異類型,而殺蟲劑起了選擇作用,經(jīng)過逐代選擇,耐藥變異特性得以逐代積累,逐漸形成耐藥新品種。(2)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遺傳學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