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之分析文本特色 教學設計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之分析文本特色 教學設計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之分析文本特色 教學設計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之分析文本特色 教學設計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之分析文本特色 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頁共3頁課題分析文本特色(論述類)章節(jié)教學目標教學重點1.梳理論述思路,分析論述結構。2.抓住理據關系,分析論證特點。教學難點1.梳理論述思路,分析論述結構。2.抓住理據關系,分析論證特點。教學方法講授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二次備課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內容考情微觀前備知識論證知識構建一、論述文三要素1.論點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表述為一句話。它出現(xiàn)的位置不固定,有的直接出現(xiàn)在開頭,有的放在結尾,有的出現(xiàn)在文章中間,有的標題就是全文的論點。一個文本只能有一個中心論點。為了使論述更深刻,更有條理,中心論點之下可以有若干個分論點。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就是統(tǒng)率與被統(tǒng)率的關系,而各分論點之間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2.論據論據是用來確定論題真實性的判斷,它是使論題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據。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shù)據、可靠的史實,稱為事實論據;一類是人們認為正確、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稱為理論論據。論據要求真實、典型,必須能夠證明論點。3.論證論證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證明”的問題,而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方法分為兩大類:直接論證和間接論證。直接論證的方法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間接論證的方法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歸謬論證等。三要素關系如下:分析論證(一)分析論點和論據1.分析論點把握論述類文本的論點,首先應通讀全文,明確文本論述的話題。在此基礎上,邊讀邊勾畫,特別要注意論點經常出現(xiàn)的各種位置,如標題、開頭、結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論點的關鍵語句。如果文中實在沒有表述中心論點的語句,我們也可以先勾畫出各個段落或各個層次的總領句、總括句(有時稱之為“分論點”),并分析各個段落或層次之間的思路結構和邏輯聯(lián)系,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中心論點。甚至,有些論述類文本每段也沒有自己的關鍵句,那就需要我們先抓住各段的論據材料,以及作者評價分析論據材料的語句,從中把握作者的態(tài)度傾向,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各段的觀點,將各段的觀點組合起來,進而把握整個文本的中心論點。2.分析論據閱讀論述類文本時,應如何分析論據呢?不論是事實論據還是理論論據,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個步驟:(1)梳理篩選論據。首先通讀全文,在文段中畫出觀點性的語句以及支撐證明觀點的語句,進而梳理出作者運用了哪些論據材料,哪些是事實論據,哪些是理論論據。這是較為基礎的步驟,關鍵要細心謹慎,不要遺漏了關鍵的論據材料。某個關鍵論據材料的遺漏,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對文本觀點態(tài)度的全面準確把握。(2)分析立場態(tài)度。在找出文中運用的論據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該論據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態(tài)度傾向。在運用論據材料時,作者一般都會對該材料進行評論分析。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為正面事例還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論材料是用來佐證作者自己的觀點還是作為批駁的對象,從而準確把握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3)分析邏輯聯(lián)系。邏輯聯(lián)系包括論據與論據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以及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我們需要仔細辨析論據與論據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文本中可能運用到多個論據材料,它們彼此之間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撐某一觀點,也可能是正反對比地印證某一觀點,還可能是逐層遞進的關系。此外,我們還要注意思考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論據與論點之間可能是歸納推理聯(lián)系,也可能是演繹論證聯(lián)系,還可能是因果聯(lián)系,等等。(二)分析論證角度和結構1.論證角度從論證角度看,論證一般可以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1)立論是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自己的見解或主張的論證方式。立論時,必須圍繞所論述的話題和中心論點來進行論證。在論證過程中,不能任意變換論題。開篇提出怎樣的問題,結篇就要歸結到這一問題上。所有論證都要圍繞中心論點進行。高考所選論述類文本,基本上都是以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見解為主的立論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礎之上。在立論的過程中,有時需要辨析一些錯誤的見解和主張,加以否定和辯駁,以增強說服力,使讀者不會誤解自己的觀點。(2)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的錯誤觀點的論證方式。它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后兩者也叫間接反駁。2.論證結構(1)論點的提出方式及作用(2)整體結構論述文的基本結構一般遵循“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三段論”模式。論述文的結構雖說由上述三部分組成,但它又是富于變化的:有的文章只有引論、本論,而無結論;有的文章只在開頭提出論題,在結尾點明論點;有的文章是駁論文,采用破立結合的結構方法。我們應了解其結構中共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3)本論部分的結構模式理解小練2(1)閱讀魯迅《拿來主義》最后一段,梳理出該段的寫作思路并指出其結構模式??傊?,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思路:首先,提出觀點“我們要拿來”;其次,闡明如何“拿來”;接著,指出“拿來主義者”的條件;最后,總結“拿來”的意義。②結構模式:總—分—總。(2)閱讀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節(jié)選部分,說明其結構模式。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數(shù)客觀外界的現(xiàn)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還是沒有證明的,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然后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這次飛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結構模式:分總式。(三)分析論證方法和語言1.論證方法2.論證語言理解小練3閱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節(jié)選文字,回答問題。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fā)現(xiàn)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義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論》)這里說“只能”“才是”,就是說,標準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這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真理是客觀真理,是人的思想對于客觀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因此,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就不能到主觀領域內去尋找,不能到理論領域內去尋找,思想、理論自身不能成為檢驗自身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標準,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否則就無法檢驗。人的社會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因此,正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能夠完成檢驗真理的任務。科學史上的無數(shù)事實,充分地說明了這個問題。(1)該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加以說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用論證。引用毛主席的話。②類比論證。把“檢驗真理的標準不能到主觀領域內去尋找”同“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屬實,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訴為標準一樣”進行類比。③因果論證。“這是因為”“因此”等詞語表明因果關系。(2)這段文字在論證上極為嚴密,試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思路層次聯(lián)系極其緊密。開頭提出論點,引用毛主席的話初步論證后,又分兩層進行了析理論證。先對真理的性質作闡釋,為剖析確立正確的前提;再從反面,用否定的形式論證檢驗真理的標準;繼而從正面用三段論演繹推出結論。在理論分析極其清楚后,再用科學史上的無數(shù)事實佐證,論證上滴水不漏。②語言上使用“因為”“因此”等關聯(lián)詞語,顯示了句子間的嚴密關系。③邏輯上使用三段論演繹推理。大前提: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小前提:只有人的社會實踐具有把思想和客觀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特性。結論:只有人的社會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顒右痪珳史治稣撌鏊悸肺恼滤悸肥强课恼陆Y構來體現(xiàn)的,只有正確地分析文章結構,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思路?!胺治鑫恼陆Y構”著眼于文章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組合方式、結構特征,具有外顯性和客觀性。“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圍繞中心話題,立足于整體,著眼于詞、句、段、層,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分析作者的動機,具有內隱性和主觀性。(2021·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務。材料一: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據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fā)現(xiàn)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fā)現(xiàn)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xiàn)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xiàn)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xiàn)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丑狀。在表現(xiàn)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xiàn)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w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睋Q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shù)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xù),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xiàn)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娨材苊枥L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睋Q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xiàn)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xù)暗示空間中的綿延。(摘編自朱光潛《詩論》)材料二:《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qū)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xiàn)“物體”或形態(tài),而詩歌宜于表現(xiàn)“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边@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tài)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lián)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臀慈唬ぐ辞?,乃信?!彼未蚶ā秹粝P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薄爸鼓墚嬕宦暋蔽遄忠矌椭覀兞私庖皇滋圃?。徐凝《觀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碑嫾彝诳招乃?,終畫不出“三聲”連續(xù)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xù)“三聲”難。(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在完成非連續(xù)性文本“三步”閱讀后,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內容。答案①闡釋與分析萊辛《拉奧孔》“詩畫異質”說②關于詩畫關系,萊辛的議論要比中國古人透徹深細③互補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xiàn)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xiàn)為丑態(tài),體現(xiàn)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D.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D.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二、對點題(分析論述思路)3.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0·新高考Ⅰ)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原文見學案3“活動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解析“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偷換概念。材料一說的是“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2.C。解析A項曲解文意。材料二說“詩歌宜于表現(xiàn)‘動作’或情事”,并不能說高明的繪畫不如詩歌。B項曲解文意。材料一說的是“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xiàn)動作的全過程”,因此后人可以根據畫作推想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D項偷換概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形容長于描寫景物的詩使讀者如置身圖畫當中,也形容詩的意境非常優(yōu)美。而材料二中沈括對唐代關于王維的傳說的質疑意在表明圖畫在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方面存在局限,并不能因這個質疑就否定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3.①材料一圍繞萊辛《拉奧孔》提出的“詩畫異質”觀,從緣由、推論到結論,縱向展開,引述其觀點,并結合作者個人的理解,以舉例、引證的方法加以闡釋;②材料二點出萊辛“詩畫異質”的核心觀點后,以札記形式列舉中國古人關于詩畫關系的相關討論,與萊辛觀點形成照應。解析先概括段意,劃分層次,理清論證結構,再用“首先……接著……最后……”形式組織答案即可。本題沒有比較的任務要求,只需分別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成語言簡明、邏輯清晰的答案。不一定要拘泥于上面的參考答案。4.答案①首先對歷史地理學進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獻引出傳統(tǒng)的沿革地理;②進而將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學對比,指出歷史地理學依托現(xiàn)代科學;③按年代介紹我國歷史地理學在現(xiàn)代以來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解析行文脈絡即文章的寫作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首先通讀全文,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詞或關鍵句,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整合段落,切分行文層次;最后概括出整合后的大意。材料一第一段提出歷史地理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禹貢》。第二段的重點是《漢書·地理志》使得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初具雛形。第三段論述在時空的發(fā)展變化中產生了沿革地理這一專門學問。第四段重點論述沿革地理研究的意義和成就。第五段對比沿革地理和歷史地理學的不同。第六段論述在現(xiàn)代地理學的影響下,從20世紀初到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過程。分析以上信息,建立聯(lián)系,整合成三部分,概括出大意,分別為:歷史地理學的起源和雛形及沿革地理產生的原因、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的本質區(qū)別、20世紀以來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歷程。課堂小結分析論述思路要做到三點:1.層次清晰(1)善于借助標志思路層次的詞語和句子。如上面材料一中第五段中的“其次”,第六段中“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等。(2)弄清每段的意思。通過對語意的分析比較進一步整合層次,作更進一層的劃分。這里尤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