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語文(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卷1(共9套)(共264題)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語文(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卷第1套一、選擇題(本題共10題,每題1.0分,共10分。)1、下列句子中,“果”為虛詞的一項是()。A、三餐而反,腹猶果然B、未果,尋病終C、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D、強毅果敢則賢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果”為形容詞,意義為“飽滿、充實”;B項“果”為動詞,意為“實現(xiàn)”;C項“果”是副詞,意為“果真,果然”;D項“果”為形容詞,意為“果斷”。2、下列句子中,“于”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冰,水為之,而寒于水B、余將告于蒞事者C、師不必賢于弟子D、苛政猛于虎也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C、D三項中的“于”是介詞,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勝過”;B項中的“于”是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3、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①因擊沛公于座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B、①上善若水②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C、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而吾以捕蛇獨存D、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②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因”意為“趁著、趁機”;②句中的“因”意為“通過、經(jīng)由”。B項兩句中的“若”都是“像”的意思。C項①句中的“以”意為“認為”;②句中的“以”意為“憑借、依靠”。D項①句中的“則”加強判斷,相當于“乃、是”;②句中的“則”為動詞,意為“效法,學習”。4、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意義不同的一項是()。A、①其真無馬邪?②其孰能譏之乎B、①其間旦暮聞何物②然則何時而樂耶C、①不出,火且盡②存者且偷生D、①兒寒乎?欲食乎②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兩句中的“其”表示反詰,意為“難道、豈”。B項兩句中的“何”都是“什么”的意思。C項①句中的“且”意為“將要”;②句中的“且”意為“姑且、暫且”。D項兩句中的“乎”都是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于“嗎”。5、下列句子中,“若”不是代詞的一項是()。A、若為傭耕,何富貴也B、以若所為,求若所欲C、更若役,復若賦D、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若”為第二人稱代詞,意為“你”;B項“若”為代詞,意為“如此、這樣”;C項“若”為人稱代詞,代指“你的”;D項“若”為連詞,意為“至于”。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吾嘗終日而思矣B、吾恂恂而起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D、獨愴然而涕下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B、D三項“而”都是助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著、地”;C項“而”為連詞,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且、并且”。7、下列句子中,“為”是實詞的一項是()。A、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B、號為張楚C、何以汝為見D、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為”是介詞,表被動;B項“為”是動詞,意為“叫作”;C項“為”是語氣助詞,表示疑問;D項“為”是介詞,意為“因為”。8、下列句子中,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其辭微,其志潔B、微風鼓浪,水石相搏C、微斯人,吾誰與歸D、動刀甚微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題干中“微”的意為“沒有”。A項中的“微”意為“精妙、微妙”;B項中的“微”意為“微小、輕微”;C項中的“微”,意為“無、沒有”,與題干相同;D項中的“微”意為“微小、輕微”。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C。9、下列每組句子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相與枕藉乎舟中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B、①吾嘗疑乎是②壯士!能復飲乎C、①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胡為乎遑遑欲何之D、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②叫囂乎東西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兩句中的“乎”為介詞,介紹處所、方位、時間,意為“在、由”。B項①句中的“乎”為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②句中的“乎”為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于“嗎”。C項①句中的“乎”為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啊、呀”;②句中的“乎”為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不譯。D項①句中的“乎”為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后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可不譯;②句中的“乎”為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10、下列句子中,“之”為實詞的一項是()。A、天之棄商久矣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D、蚓無爪牙之利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之”為助詞,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B項“之”為動詞,意為“到……去”;C項“之”為襯字,用在動詞之后,湊足音節(jié),無實意;D項“之”為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4題,每題1.0分,共14分。)召公諫厲王弭謗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噱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玻茢∮谑呛跖d。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1、《歸去來兮辭》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中的“諫”的意義是______,文題中的“諫”的意義是______。標準答案:糾正、挽救勸諫、規(guī)勸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2、下列選項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障”,防水的堤。在此為動詞,意為“堵塞”,因此本題選B。13、下列與“衣食于是乎生”中“乎”的詞性不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為助詞,表示疑問;B項為助詞,表示祈使;C項為助詞,表示反問;D項為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題干中的“乎”為助詞,表舒緩語氣,故本題選D。1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左傳》;C項文中的“國人”為古今異義詞,文中指“居住在國都內(nèi)的人”;D項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時被驅(qū)逐的就是厲王。15、為文中畫線的句子加標點,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標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標準答案:標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譯文:堵住百姓的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更加嚴重。河流水道堵塞而決堤,受傷的人必然很多,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流的人開通水道使河流疏通,管理百姓的人應當開放言路使他們暢所欲言。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鄭伯克段于鄢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杀俸?”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嚯,厚將崩?!贝笫逋昃?,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薄榷谥}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苯龆x:“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彼鞛槟缸尤绯酢>釉唬簼}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逼涫侵^乎?16、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寤”通“牾”,意為“逆,不順”,“寤生”指難產(chǎn);B項“錫”通“賜”,意為“賞賜、賜給”;C項“無”通“毋”,意為“不要”;D項“隧”名詞做動詞,意為“挖地道”,屬于詞類活用。因此本題選D。17、下列選項中,沒有特殊句式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唯命”是“唯命是聽”的省略,該句是省略句;B項“何厭之有”等同于“有何厭”,“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該句為倒裝句;C項為正常的陳述句;D項介詞短語做狀語后置,該句為倒裝句,故本題選C。18、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度”為“法度”的意思,此處名詞做動詞,“合法度”;②句中的“度”為“限度”的意思。B項①句中的“辟”通“避”,意為“躲避”;②句中的“辟”為“征召”的意思。C項兩句中的“事”都為“侍奉、服侍”的意思。D項①句中的“封”為動詞,意為“管理疆界”;②句中的“封”為動詞,意為“查封,封閉”。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C。19、分析文章內(nèi)容,談談作者對“鄭伯克段于鄢”的態(tài)度。標準答案:作者記述“鄭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刻畫了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陰險狡詐、富有謀略的鄭莊公,褊狹昏聵的姜氏及貪婪狂妄的共叔段,意在諷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虛偽、貪婪、殘殺的丑惡本質(zhì),揭示“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文章以心存至孝的潁考叔結(jié)尾,重在宣揚孝道,感慨頗深。(言之成理即可)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不義不暱,厚將崩。(2)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標準答案:(1)(共叔段)對待君王不義,對待兄長不親近,土地占多了將要垮臺。(2)大叔(共叔段)修葺城墻,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士兵車馬,將要攻打鄭國國都,武姜將要為共叔段開啟城門(做內(nèi)應)。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左忠毅公逸事方苞先君子嘗言: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奔白蠊聫S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gòu)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fā)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背绲澞?,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shù)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騽褚陨傩?,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笔饭伪?,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2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中的“從”為使動用法,意為“使……跟從”;C項中的“趨”是“快走、跑”的意思;D項中的“更”是“相互、交替”的意思。B項解釋正確。故本題選B。22、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耳”為語氣詞,表示肯定,意為“了”;②句中的“耳”為語氣詞,可譯為“而已、罷了”。B項兩句中的“且”都為副詞,意為“將要”。C項①句中的“矣”為語氣詞,表肯定,意為“了”;②句中的“矣”為語氣詞,表示勸勉語氣,可譯為“吧”。D項①句中的“而”為連詞,表轉(zhuǎn)折,意為“卻”;②句中的“而”為動詞,意為“如同”。23、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及相關(guān)知識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文章第三段寫史可法治兵勤勉,意在強調(diào)左光斗的師魂和崇高精神對史可法的影-向之大,側(cè)面烘托出史可法胸懷天下、勤勉政事的光輝形象。2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2)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標準答案:(1)(史可法)拿著五十兩銀子,哭著同獄卒商量探監(jiān)的方法,獄卒被他感動了。(2)我老頭子已經(jīng)完了!你再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并且不明大義,誰來支撐國家大事呢?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語文(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卷第2套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7題,每題1.0分,共27分。)1、下列各句中,是被動句的一項是()。A、之子于歸,宜其室家B、臣請為王言樂C、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D、身死入手,為天下笑者,何也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D項“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恥笑,“為”表被動。故選D。2、下列各句中,對“請”的解釋正確的是()。A、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請:請求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B、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請:求教C、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請:詢問D、公子聞之,往請請:邀請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B、C兩項中“請”都是“請求”的意思;D項,“請”是“拜謁”的意思。故選A。3、下列各詞中,今義的范圍小于古義的是()。A、江、河B、臭C、糧D、行李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江、河”在古代分別特指長江、黃河,而今天則泛指大江、大河,今義范圍大于古義。B項,“臭”音同“嗅”,在古代泛指各種味道,現(xiàn)在專指臭味,今義范圍小于古義。C項,“糧”在古代指出行所帶的干糧,現(xiàn)指各種糧食,今義范圍大于古義。D項,“行李"在古代指外交使者,今天指行裝,詞義轉(zhuǎn)換,無從比較范圍大小。故選B。4、下列選項中,“物”的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三十維物,爾牲則具B、受物之汶汶者乎C、性剛才拙,與物多忤D、醉而執(zhí)鐸挽歌,不屑物議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物"為名詞,意為雜色的牛;B、C、D三項中的“物’’為名詞,意為眾人、人。故本題選A。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聯(lián)綿詞的一項是()。A、團圓B、朦朧C、茶壺D、宇宙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聯(lián)綿詞是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它有兩個字,只有一個語素。A、B、D三項均是聯(lián)綿詞,C項“茶”“壺”是可以分割的詞,故C項不是。6、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是()。A、入而徐趨,至而自謝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B、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爪牙:形容勇武C、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勉:努力D、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丈人:妻子的父親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D項,“丈人”在此處為對老人的尊稱。故選D。7、“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中沒有特殊用法的詞是()。A、上B、先C、身D、重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上”,B項“先”,以及句中的“下”“后”,都是名詞做動詞;C項“身”沒有特殊用法;D項“重”與句中的“害”都是形容詞做動詞。故選C。8、下列各句中,不是賓語前置的一項是()。A、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B、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C、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D、姜氏何厭之有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惟德是依”是“惟依德”的倒裝,C項“則何如”是“則如何”的倒裝,D項“何厭之有”是“有何厭”的倒裝,三者都是賓語前置。B項“身之察察”“物之汶汶”是“察察之身”“汶汶之物”的倒裝,屬于定語后置。故選B。9、下列句子中“乃”做連詞的一項是()。A、家祭無忘告乃翁B、臣非知吾,知君乃蘇君C、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D、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乃”為代詞,意為“你、你們”;B項“乃”為副詞,意為“是.就是”;C項“乃”為副詞,意為“才”;D項“乃”為連詞,意為“于是,就”。故選D。10、下列句子中,“是”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湯之問棘也是已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的“是”指示代詞做判斷句的謂語,而其余三項都是指示代詞做主語。故選A。1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B、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C、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D、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中的“中國”古義為“中原地區(qū)”,今義指“全中國”;B項“會計”古義為“聚會商議”,今義指“監(jiān)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或人”;C項“子孫”古今意義相同;D項“烈士”古義為“有遠大抱負的人”,今義專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12、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扁鵲望桓侯而還走B、誠宜開張圣聽C、先帝不以臣卑鄙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走”古義為“跑”,今義為“步行”;B項“開張”古義為“擴大”,今義為“開始營業(yè)”;C項“卑鄙”古義為“身份低微,見識短淺”,今義為“(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D項“殆盡”古今意義相同,意為“幾乎全盡”。13、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不是偏義復詞的一項是()。A、緣溪行,忘路之遠近B、風馬牛不相及也C、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D、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遠近”在此句中偏義在“遠”,“近”為襯字;B項“馬?!币鉃椤榜R和?!保粸槠x復詞;C項“父兄”偏義在“兄”,“父”為襯字;D項“存亡”偏義在“亡”,“存”為襯字。14、下列句子中,“兄弟(弟兄)”為偏義復詞的一項是()。A、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B、凡今之人,莫如兄弟C、婚媾不通,兄弟永絕D、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B、C、D三項“兄弟(弟兄)”都指“哥哥和弟弟”。A項“弟兄”偏義在“兄”,“弟”為襯字。15、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往而不反者,豎子也B、恐懼不敢自陳C、為天下唱,宜多應者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反”通“返”,意為“返回”;B項無通假字;C項“唱”通“倡”,意為“首發(fā)、倡導”;D項“辯”通“變”,意為“變化”。16、下列句子包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至若春和景明B、屬予作文以記之C、云歸而巖穴暝D、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B項“屬”為通假字,通“囑”,意為“囑托、囑咐”。17、下列句子中,“要”字意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B、張良出,要項伯C、石崇每要客燕集D、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D項中的“要”為動詞,意為“相約”,其他三項中的“要”通“邀”,意為“邀請”。18、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A、沛公軍霸上B、大楚興,陳勝王C、鄰之厚,君之薄也D、以亂易整,不武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軍”名詞做動詞,意為“駐扎”;B項“王”名詞做動詞,意為“稱王、為王”;C項“厚”“薄”形容詞用作動詞,意為“變厚”“變薄”。19、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不是動詞的一項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衣冠而見之C、軍書十二卷D、六王畢,四海一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老”名詞做動詞,意為“敬老,養(yǎng)老”;B項“衣”名詞做動詞,意為“穿上衣服”;C項“書”為名詞,意為“文書、公文”;D項“一”數(shù)詞做動詞,意為“統(tǒng)一”。20、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字不是使動用法的一項是()。A、項伯殺人,臣活之B、欲因此時降武C、何久自苦如此D、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活”意為“使……活”;B項“降”意為“使……投降";C項“苦”意為“使……受苦”;D項“邑”為名詞,意為“封邑、封地”。21、下列句子中,“壯”不是意動用法的一項是()。A、單于壯其節(jié)B、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C、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D、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壯”為“認為……豪壯、勇敢”;B項“壯"為“認為……壯美”;C項“壯"為形容詞,意為“豪邁”;D項“壯”為“認為……有氣魄”。22、下列句子中,沒有意動用法的一項是()。A、會盟而謀弱秦B、漁人甚異之C、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一D、吾妻之美我者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弱”為使動用法,即“使……削弱”;B項“異”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異,對……感到詫異”;C項第一個“親”“子”為名詞的意動用法,意義分別為“以……為親”“以……為子”;D項“美”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認為……美”。23、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①以勇氣聞于諸侯②不聞機杼聲B、①拔劍切而啖之②日啖荔枝三百顆C、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引壺觴以自酌D、①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聞”意為“聞名、出名”;②句中的“聞”意為“聽到”;B項兩句中的“啖”都是“吃”的意思。C項①句中的“引”意為“牽、拉”;②句中的“引”意為“拿、舉”。D項①句中的“幸”意為“希望”;②句中的“幸”意為“幸虧”。24、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此殆天所以資將軍②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B、①挾天子而令諸侯②挾飛仙以遨游C、①老夫聊發(fā)少年狂②聊乘化以歸盡D、①遷客騷人,多會于此②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兩句中的“殆”都是“大概”的意思。B項①句中的“挾”意為“挾制、挾持”;②句中的“抉”意為“攜同”。C項兩句中的“聊”都是“姑且、暫且”的意思。D項兩句中的“會”都是“會集、聚集”的意思。25、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衡少善屬文屬:連接B、如惠語以讓單于讓:責備C、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駑:愚劣、無能D、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屬”音為“zhǔ”,意為“編寫、撰寫”。26、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圖,心意B、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歸:返回C、風力雖尚勁勁:猛,強有力D、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B項“歸”的意義為“女子出嫁”。27、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相同的一項是()。A、①纖歌凝而白云遏②鋤其直,遏其生氣B、①不以千里稱也②稱彼兕觥,萬壽無疆C、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D、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②蜀山兀,阿房出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兩句中的“遏”都是“阻止、抑制”的意思。B項①句中“稱”意為“著稱”;②句中“稱”意為“舉起”。C項①句中的“食”通“飼”,意為“喂”;②句中的“食”意為“吃”。D項①句中的“出”意為“途經(jīng),經(jīng)過”②句中的“出”意為“顯現(xiàn),顯露”。二、判斷題(本題共2題,每題1.0分,共2分。)28、“某字同某字”,意即這兩個字是異體字。()A、正確B、錯誤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某字同某字”表明這兩個字音、意義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是一對異體字。29、古今異義的情況,不僅包括詞義的變化、轉(zhuǎn)移,也包括詞的感情色彩的變化。()A、正確B、錯誤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古今異義字主要有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及名稱說法改變等現(xiàn)象。三、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題,每題1.0分,共6分。)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父蕓,成德軍節(jié)度都知兵馬使。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迥?,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于數(shù)四,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謂曰:“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日:“臣為周室近親,復忝內(nèi)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jié)?”……七年,將伐江南?!L圍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谴箍耍蚝龇Q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日:“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敝T將許諾,共焚香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與其臣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shù)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煜入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既已降,必不能自引決?!膘现?,卒賴保全。……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备睅浥嗣李A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關(guān)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奔嚷劥苏Z,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蔽磶?,拜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善蕉?,被疾。上趣駕臨問,手為和藥,仍賜白金萬兩?!罗?,年六十九。上臨哭之慟。(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十七》)30、下列語句中,加下劃線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慟”,讀tòng,意為“悲哀過度,大哭”。故選D。31、下列語句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隱”是“隱瞞”的意思,而非“隱藏”。故選C。3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下劃線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第一個“之”為助詞,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第二個“之”是代詞“他”,指曹彬。B項“所”字都是代詞,指代“取”“視”的東西;C項“何”字都是疑問代詞,“什么”;D項“以”字都是介詞,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可譯為“用”。故選A。33、對下列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結(jié)合上下文,“吾終拒之,是近名也”后緊接“遂受……”,據(jù)此可以判斷這句話一定是為接受禮物做鋪墊,而不是相反,所以B項解釋錯誤,該句意為“對吳越人一直拒絕,就有點近乎沽名釣譽了”。3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文中并未體現(xiàn)宋太祖對曹彬心存戒備,有所防范。故選C。35、文中第六段寫道“美竊視彬微笑”“上亦大笑”,請分別簡述兩處“笑”的緣由。標準答案:①“美竊視彬微笑”的緣由:宋太祖果然未封曹彬為宰相,而且理由正如曹彬所料,潘美會心一笑,是向曹彬表達欽佩之情。②“上亦大笑”的緣由:宋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不免尷尬,大笑以自我解嘲,同時也是對曹彬的賞識。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語文(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卷第3套一、選擇題(本題共11題,每題1.0分,共11分。)1、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A、沛公軍霸上B、大楚興,陳勝王C、鄰之厚,君之薄也D、以亂易整,不武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軍”名詞做動詞,意為“駐扎”;B項“王”名詞做動詞,意為“稱王、為王”;C項“厚”“薄”形容詞用作動詞,意為“變厚”“變薄”。2、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不是動詞的一項是()。A、老君己吾老,以及人之老B、衣君己冠而見之C、軍書君己十二卷D、六王畢,四海一君己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老”名詞做動詞,意為“敬老,養(yǎng)老”;B項“衣”名詞做動詞,意為“穿上衣服”;C項“書”為名詞,意為“文書、公文”;D項“一”數(shù)詞做動詞,意為“統(tǒng)一”。3、下列句子中,劃線字不是使動用法的一項是()。A、項伯殺人,臣活之B、欲因此時降武C、何久自苦如此D、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活”意為“使……活”;B項“降”意為“使……投降”;C項“苦”意為“使……受苦”;D項“邑”為名詞,意為“封邑、封地”。4、下列句子中,“壯”不是意動用法的一項是()。A、單于壯其節(jié)B、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C、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D、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壯”為“認為……豪壯、勇敢”;B項“壯”為“認為……壯美”;C項“壯”為形容詞,意為“豪邁”;D項“壯”為“認為……有氣魄”。5、下列句子中,沒有意動用法的一項是()。A、會盟而謀弱秦B、漁人甚異之C、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D、吾妻之美我者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弱”為使動用法,即“使……削弱”;B項“異”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異,對……感到詫異”;C項第一個“親”“子”為名詞的意動用法,意義分別為“以……為親”“以……為子”;D項“美”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認為……美”。6、下列每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①以勇氣聞于諸侯②不聞機杼聲B、①拔劍切而啖之②日啖荔枝三百顆C、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引壺觴以自酌D、①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聞”意為“聞名、出名”;②句中的“聞”意為“聽到”;B項兩句中的“啖”都是“吃”的意思。C項①句中的“引”意為“牽、拉”;②句中的“引”意為“拿、舉”。D項①句中的“幸”意為“希望”;②句中的“幸”意為“幸虧”。7、下列每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A、①此殆天所以資將軍②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B、①挾天子而令諸侯②挾飛仙以遨游C、①老夫聊發(fā)少年狂②聊乘化以歸盡D、①遷客騷人,多會于此②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兩句中的“殆”都是“大概”的意思。B項①句中的“挾”意為“挾制、挾持”;②句中的“挾”意為“攜同”。C項兩句中的“聊”都是“姑且、暫且”的意思。D項兩句中的“會”都是“會集、聚集”的意思。8、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衡少善屬文屬:連接B、如惠語以讓單于讓:責備C、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駑:愚劣、無能D、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屬”音為“zhǔ”,意為“編寫、撰寫”。9、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圖,心意B、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歸:返回C、風力雖尚勁勁:猛,強有力D、夫不能以游墮事墮:壞,耽誤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B項“歸”的意義為“女子出嫁”。10、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相同的一項是()。A、①纖歌凝而白云遏②鋤其直,遏其生氣B、①不以千里稱也②稱彼兕觥,萬壽無疆C、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D、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②蜀山兀,阿房出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兩句中的“遏”都是“阻止、抑制”的意思。B項①句中“稱”意為“著稱”;②句中“稱”意為“舉起”。C項①句中的“食”通“飼”,意為“喂”;②句中的“食”意為“吃”。D項①句中的“出”意為“途經(jīng),經(jīng)過”②句中的“出”意為“顯現(xiàn),顯露”。1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依依墟里煙墟里:廢墟B、知不可乎驟得驟得:忽然得到C、恢弘志士之氣恢弘:發(fā)揚光大D、蓋追先帝之殊遇殊遇:奇特的遭遇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墟里”的意思是“村落”;B項“驟得”的意思是“數(shù)得、屢次得到”;C項解釋正確;D項“殊遇”的意思是“優(yōu)待、厚遇”。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5題,每題1.0分,共15分。)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蔽幕菥唬骸吧圃眨∥崧勨叶≈裕灭B(yǎng)生焉?!?2、本文以“庖丁解?!睘橛?,論說________。標準答案:養(yǎng)生之道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3、下列選項中,劃線詞語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硎”在此句中為名詞,意為“磨刀石”。14、下列每組中,劃線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矣”為語氣詞,表示肯定,相當于“了、啦”;②句中的“矣”為語氣詞,表示感嘆,可譯為“了、啊”。B項兩句中的“然”都為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動詞之后,表狀態(tài)。C項①句中的“所”為助詞,放在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前面,組成名詞性短語,“所見”表示“所見的……事物(人)”;②句中的“所”為助詞,與“為”相呼應,構(gòu)成“為……所”句式,表示被動。D項①句中的“若”為動詞,意為“好像、如”;②句中的“若”為代詞,代指“你”。15、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生”通“性”,意為“天性、本性”;B項“蓋”通“盍”,意為“何”;D項“善”通“繕”,意為“修治”,這里是“擦拭”意思。C項沒有通假字,故本題選C。1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2)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標準答案:(1)做了善事不圖名聲,做了壞事不遭刑害。(2)那牛的骨節(jié)有空隙,而刀刃沒有厚度(很薄);把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刀子的運轉(zhuǎn)必然是寬綽而有余地的啊。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召公諫厲王弭謗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病7烂裰谏跤诜来ùㄛ斩鴿吮囟嗝褚嗳缰枪蕿榇ㄕ邲Q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玻茢∮谑呛跖d。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17、《歸去來兮辭》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中的“諫”的意義是______,文題中的“諫”的意義是_______。標準答案:糾正、挽救勸諫、規(guī)勸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8、下列選項中,劃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障”,防水的堤。在此為動詞,意為“堵塞”,因此本題選B。19、下列與“衣食于是乎生”中“乎”的詞性不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為助詞,表示疑問;B項為助詞,表示祈使;C項為助詞,表示反問;D項為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題干中的“乎”為助詞,表舒緩語氣,故本題選D。20、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左傳》;C項文中的“國人”為古今異義詞,文中指“居住在國都內(nèi)的人”;D項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時被驅(qū)逐的就是厲王。21、為文中畫線的句子加標點,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標點:__________。譯文:__________。標準答案:標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譯文:堵住百姓的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更加嚴重。河流水道堵塞而決堤,受傷的人必然很多,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流的人開通水道使河流疏通,管理百姓的人應當開放言路使他們暢所欲言。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鄭伯克段于鄢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它邑唯命?!闭埦咕又?,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奔榷笫迕鞅杀北少E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贝笫逋昃郏樇妆?,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薄榷谥}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緊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逼涫侵^乎?2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寤”通“牾”,意為“逆,不順”,“寤生”指難產(chǎn);B項“錫”通“賜”,意為“賞賜、賜給”;C項“無”通“毋”,意為“不要”;D項“隧”名詞做動詞,意為“挖地道”,屬于詞類活用。因此本題選D。23、下列選項中,沒有特殊句式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唯命”是“唯命是聽”的省略,該句是省略句;B項“何厭之有”等同于“有何厭”,“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該句為倒裝句;C項為正常的陳述句;D項介詞短語做狀語后置,該句為倒裝句,故本題選C。24、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度”為“法度”的意思,此處名詞做動詞,“合法度”;②句中的“度”為“限度”的意思。B項①句中的“辟”通“避”,意為“躲避”;②句中的“辟”為“征召”的意思。C項兩句中的“事”都為“侍奉、服侍”的意思。D項①句中的“封”為動詞,意為“管理疆界”;②句中的“封”為動詞,意為“查封,封閉”。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C。25、分析文章內(nèi)容,談談作者對“鄭伯克段于鄢”的態(tài)度。標準答案:作者記述“鄭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刻畫了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陰險狡詐、富有謀略的鄭莊公,褊狹昏聵的姜氏及貪婪狂妄的共叔段,意在諷刺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虛偽、貪婪、殘殺的丑惡本質(zhì),揭示“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文章以心存至孝的潁考叔結(jié)尾,重在宣揚孝道,感慨頗深。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不義不暱,厚將崩。(2)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標準答案:(1)(共叔段)對待君王不義,對待兄長不親近,土地占多了將要垮臺。(2)大叔(共叔段)修茸城墻,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士兵車馬,將要攻打鄭國國都,武姜將要為共叔段開啟城門(做內(nèi)應)。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語文(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卷第4套一、選擇題(本題共10題,每題1.0分,共10分。)1、下列句子與“齊諧者,志怪者也”句式:不同的是()。A、此教我先威眾耳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C、若為傭耕,何富貴也D、千金,重幣也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是疑問句,意為“你是被雇用耕地的,哪里來的富貴”。A、B、D三項與題干“齊諧者,志怪者也”同為判斷句。故選C。2、“莫”和“暮”的關(guān)系是()。A、古今字B、通假字C、繁簡字D、異體字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上古時代,漢字的數(shù)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任幾個義項。等后來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義就有所改變。這樣,我們把較早的字叫作“古字”,把較晚的字叫作“今字”。題干中兩個字的關(guān)系即為古今字,其中“莫”為古字,“暮”為今字。故選A。3、下列選項中,加下劃線字活用情況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秦師遂東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B項“兄”是名詞做狀語,意為“像對待兄長一樣”。A、C、D三項均為名詞做動詞。故選B。4、下列各句中,“之”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的是()。A、孔子下,欲與之言B、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C、(士季曰)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D、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之”字活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是比較特殊、少見的情況,C項“之”是第一人稱代詞“我”,是說話者士季的自稱。A項“之”是第三人稱代詞“他”;B項“之”是助詞“的”;D項“之”是指示代詞,代指“這樣的事”。故選C。5、“《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淫”的意思是()。A、浸漬B、淫蕩C、連綿不絕D、過分、過度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這是孔子的話,出自《論語.八佾》,意思是說:“《關(guān)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痛苦。”古代凡過分以至失當?shù)牡夭浇小耙?,如“淫祀?妄濫之祭)。故選D。6、“太后之色少解”中“色”指()。A、美色B、顏色C、臉色D、品質(zhì)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這句話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意為“趙太后的怒色稍稍緩和了”?!吧敝浮澳樕?,根據(jù)上下文,在這里指趙太后的怒色。故選C。7、下列各項中,“道”字用其本義的是()。A、朝聞道,夕死可矣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C、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D(zhuǎn)、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道”的本義是道路,B項“道遠”即“路遠”之意,用的是其本義。A項“道”相當于“真理”,C項“有道”即“政治清明”之意,D項“道”意為“治理”。A、C、D三項“道”均為衍生義。故選B。8、下列對加下劃線詞解釋錯誤的是()。A、是兒最叵信者叵:沒有B、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聞:聽C、于予與何誅誅:責備D、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春天的景物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叵”是“不可”的合音詞,意為“不能,不可”,解釋錯誤。故選A。9、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復音節(jié)詞的大量產(chǎn)生已成為漢語發(fā)展演變的一個趨勢B、“璧有瑕,請指示王”中“指示”是偏義復詞C、“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中“諸”是“之乎”的合音D、合音詞是指書寫形式是一個字,但實際上暗含了兩個單音節(jié)詞,表示的是兩個字合起來的意義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單音節(jié)同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語素構(gòu)成的復音詞。這個復音詞的詞義只落在其中的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僅僅作為陪襯而存在。B項中的“指示”意為“用手指給某人看”,“指”和“示”都有實義,并非偏義復詞。故選B。10、“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畜之,流俗之所輕也”中“倡優(yōu)”的用法是()。A、名詞做定語B、名詞做謂語C、名詞做狀語D、名詞做前置賓語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倡優(yōu)畜之”意為“像倡優(yōu)一樣養(yǎng)著”?!俺珒?yōu)”名詞做狀語。故選C。二、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0題,每題1.0分,共10分。)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1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過”為“責備”的意思,“無乃……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恐怕……吧”,該句的意思是“恐怕該責備你吧”。12、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而”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于“但是”;②句中的“而”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于“著、地”。B項①句中的“蓋”用在句首,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始,起提示和強調(diào)作用;②句中的“蓋”通“盍”,意為“何”。C項兩句中的“也”都為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D項①句中的“之”為代詞,代指“遠人”;②句中的“之”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13、給下列句中加下劃線的字注音。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②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標準答案:①sìdú②xiàng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4、找出文章最后一句包含的成語,并分別用文中的語言指出冉有和孔子對于“伐顓臾”這件事的觀點。標準答案:成語:禍起蕭墻冉有: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鬃樱哼h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2)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標準答案:(1)(盲人)站不穩(wěn),卻不去扶持,跌倒了也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輔助的人呢?(2)我聽說擁有邦國的諸侯和擁有封地的大夫,他們不擔憂財產(chǎn)少而擔憂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口少而擔憂(境內(nèi))不安定。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秋水(節(jié)選)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16、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辯”通“辨”,分辨;B項“虛”通“墟”,居住的地方;C項“豪”通“毫”,動物身上的細毛;D項沒有通假字。17、下列選項中,屬于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B項“少”形容詞意動,意為“覺得……少”;其他三項均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18、下列“之”字用法,不是助詞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A項“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B、C兩項“之”都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項“之”為代詞,指“王位”。19、下列選項中,對作者及文章理解正確的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A項,作者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C項,本文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的說理文;D項,本文說理多由個別到一般的比較論證方法。2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2)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標準答案:(1)我(如果)不走到您的面前,那才真危險了,我將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永遠恥笑。(2)不可以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的眼界被生活的環(huán)境所局限;不可以與夏蟲談論冰雪,因為它的生存為時令所限制;不可以與見識淺陋的人談論大道理,因為他的見識被世俗之學所束縛。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三、填空題(本題共3題,每題1.0分,共3分。)21、文言文學習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______,指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一個意義,在那個句子里是另一個意義的現(xiàn)象。標準答案:一詞多義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2、從造字法的角度來說,漢字中______字最多。標準答案:形聲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3、通假字一般可以分為______、______、______。標準答案: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四、判斷題(本題共2題,每題1.0分,共2分。)24、構(gòu)形形態(tài)既改變詞的語法功能,也改變詞的詞匯意義。()A、正確B、錯誤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構(gòu)形形態(tài)和構(gòu)詞形態(tài)是詞的形態(tài)特征,構(gòu)形形態(tài)只改變詞的語法意義,不改變詞的詞匯意義,不構(gòu)成新的詞語。25、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有明顯的關(guān)系。()A、正確B、錯誤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一般來說,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但或遠或近,或隱或顯,并非都是明顯的關(guān)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中學語文(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模擬試卷第5套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6題,每題1.0分,共46分。)送孟東野序韓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嗚。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秱鳌吩唬骸疤鞂⒁苑蜃訛槟捐I?!逼涓バ乓雍?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嗚。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shù)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嗚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shù)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jié)、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注]孟東野,即孟郊,唐代著名詩人。一生窮困潦倒,五十歲才考中進士,五十四歲任溧陽縣尉。這篇文章是韓愈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陽縣尉而寫的一篇贈文。1、韓愈繼承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的觀點,于此文開篇提出___________,將“明道”與批判社會不公,抒發(fā)內(nèi)心郁結(jié)結(jié)合起來。標準答案:不平則鳴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2、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B知識點解析:B項“假”的意思是“借助”。3、本文是韓愈為勉勵孟郊而寫的一篇贈序,文章寫作目的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語言表述。標準答案: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4、作者通過勉勵孟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標準答案:本文為勉勵開解孟郊而作。孟郊“善鳴”卻仕途坎坷,終生困頓。作者通過此贈文發(fā)出“不平則鳴”的觀點,表達了對孟郊仕途坎坷遭遇的同情,含蓄指斥了統(tǒng)治者不重視人才,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不平之氣,寄寓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憤慨。(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5、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2)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shù)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標準答案:(1)凡是從口中發(fā)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2)就其中好的來說,他們用文辭發(fā)出的聲音清輕而虛浮,節(jié)奏短促而急迫,語言艷麗而哀婉,意志松弛而放縱。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論貴粟疏晁錯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日勸農(nóng)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避囼T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nóng)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6、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A知識點解析:A項“資”在此句中的意義為“積蓄”。7、下列“亡”字的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B、D三項“亡”為通假字,通“無”,意為“沒有”;C項中的“亡”意為“逃亡”。8、本文論證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大量運用對比論證,試舉兩例加以說明。標準答案:(1)將堯、禹、湯時“畜積多而備先具”,得以抵御多年的水旱災害和漢初國內(nèi)統(tǒng)一、土地人民之多、無水旱災害但是卻“畜積未及”做比較,指出“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引出必須“貴粟”觀點。(2)將農(nóng)夫耕作和生活的艱辛痛苦同商人的逸樂做比較,指出法律規(guī)定與現(xiàn)實社會的反差,皆因為君主的好惡所引起,進而提出統(tǒng)治者當“使民以粟為賞罰”,即“貴粟”。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9、作者在多個對比論證之后,提出君王順應民心有三個好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標準答案:主用足民賦少勸農(nóng)功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2)欲民務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標準答案:(1)老百姓呢,在于國君用什么辦法來管理他們,(老百姓)追逐財利就好比水往低處流,不會選擇方向。(2)要想使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關(guān)鍵)在于把糧食看得很貴重。把糧食看得貴重的辦法,在于讓老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11、與“終必不蒙見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D知識點解析:文言文中多用“見”“為”“被”“于”等表被動。A、B、C三項皆為被動句,D項中“見”意為“拜見、謁見”,不表被動,因此本題選D。12、下列句子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事事”意為“做事”,第一個“事”名詞活用為動詞。13、下列每組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A項①句中的“蒙”意為“承蒙”;②句中的“蒙”為“繼承”。B項①句中的“具”意為“詳細”;②句中的“具”意為“具備”。C項兩句中的“特”都為“只、僅”的意思。D項①句中的“責”意為“責備”;②句中的“責”意為“索取”。14、仔細閱讀文章,說說文章駁論的重點。標準答案:全文駁論的重點是針對司馬光對變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作者逐條加以駁斥,揭露士大夫因循守舊、媚俗腐朽的本質(zhì),同時表明了自己變法的決心和意志。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項脊軒志歸有光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檐,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眩蛇啥?;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競?cè)漳诖耍箢惻梢?”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15、下列句子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乳”名詞做動詞,意為“用乳汁喂養(yǎng)”,屬于詞類活用。16、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標準答案:C知識點解析:C項“競”意為“自始至終”,此句中“競?cè)铡敝浮敖K日”。其余三項均正確。17、歸有光的散文以“平淡”取勝,以“情”見長。請指出文中的一兩件小事,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標準答案:(1)母親叩門對兒子噓寒問暖,極平淡的生活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的慈愛和關(guān)懷;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厥淄拢怯H切溫馨之情中叉蘊含著沉重的悲戚。(2)補記亡妻在閣子中的生活片段,抒發(fā)了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之情,襯托了作者今日生活的悲哀與凄涼。文字雖然平淡,卻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歌。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1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2)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標準答案:(1)農(nóng)歷十五的夜晚,明月當空,照亮了半堵墻壁,桂樹的影子錯落有致,微風吹過,樹影搖動,非??蓯?。(2)我長時間臥病在床,沒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請人再次修繕南閣子,(修繕后)它的格局與之前稍有不同。知識點解析:暫無解析張自新傳歸有光張自新,初名鴻,字子賓,蘇州昆山人。自新少讀書,敏慧絕出。古經(jīng)中疑義,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隨口而應,若素了者。性方簡,無文飾。見之者莫不訕笑,目為鄉(xiāng)里人。同舍生夜讀,倦睡去,自新以燈檠投之,油污滿幾,正色切責,若老師然。髫齔喪父,家計不能支,母曰:“吾見人家讀書,如捕風影,期望青紫,萬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書為?”自新涕泣長跪,曰:“亡父以此命鴻,且死,未聞有他語,鴻何敢忘?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與其兄耕田度日,帶笠荷鋤,面色黧黑。夜歸,則正襟危坐,嘯歌古人,飄飄然若在世外,不知貧賤之為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鄉(xiāng)村橋梁與道路改造合同協(xié)議
- 個人汽車借款抵押合同
- 個人資金借貸合同及還款細則模板
- 兩人合作開辦企業(yè)股東合同樣本
- 個人投資合作合同
- 個人與個人借款合同標準范本
- 個人與企業(yè)培訓服務合同
- 中外勞動合同范本
- 上海股權(quán)轉(zhuǎn)讓合同書
- D打印技術(shù)研發(fā)合作合同
- 建筑行業(yè)砂石物資運輸方案
- 腫瘤全程管理
- 桃李面包盈利能力探析案例11000字
- 污泥處置合作合同模板
- 2025高考數(shù)學專項復習:概率與統(tǒng)計的綜合應用(十八大題型)含答案
- 銷售人員課件教學課件
- Lesson 6 What colour is it(教學設(shè)計)-2023-2024學年接力版英語三年級下冊
- GB/T 4706.10-202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10部分:按摩器具的特殊要求
- NB/T 11446-2023煤礦連采連充技術(shù)要求
- 2024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英語試題卷(含標準答案及解析)
- 第五單元任務二《準備與排練》教學設(shè)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