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二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二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二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二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專題十二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36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時作業(yè)·學以致用]實戰(zhàn)演練夯實基礎一、選擇題1.上海師范高校教授蕭功秦指出,中國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并不是人權自由的啟蒙意識,而是這種為民族生存而激發(fā)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的避害趨利的意識。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覺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識B.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的主見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抓住題干中“為民族生存而激發(fā)的以務實地擺脫危機為目標”進行分析,并結(jié)合所學,鴉片斗爭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故B項正確。答案:B2.近代前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屢屢侵擾,龔自珍與魏源分別代表了兩種看法:前者指陳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于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后者則從西洋文化制度,找尋彼伸我黜的原故。兩人的思想都()A.側(cè)重于引導國人關注世界B.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訴求C.成為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D.影響了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解析:據(jù)材料“近代前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屢屢侵擾,龔自珍與魏源分別代表了兩種看法:前者指陳中國本身的問題在于皇帝制度與科舉文化;后者則從西洋文化制度,找尋彼伸我黜的原故”可以看出兩人從不同的角度相識到了中國的落后,兩人的思想都影響了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故選D項。答案:D3.1875年,郭嵩燾奉命出訪英國時,將其沿途見聞編成《使西紀程》,但因多有對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記述,出版其次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毀版,禁其流傳。這表明清政府()A.禁止國內(nèi)傳播西方文明B.嚴禁官員私自著書出版C.極力維護“中體”的地位D.無意于了解西方的國情解析:1875年郭嵩燾出訪英國正值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禁其流傳的緣由在于極力維護“中體”地位,不讓國內(nèi)宣揚西方政治方面的內(nèi)容,故選C項。答案:C4.19世紀六七十年頭,李鴻章一再著文強調(diào),中國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遠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學、礦學、化學、地學等都是從中國學的;王韜也認為,“禮樂制度、天算器藝,無不由中國流傳及外”。這些主見()A.超越了“中體西用”的范疇B.減輕了傳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華夷之辨”的偏見D.成為了洋務運動的科學依據(jù)解析:據(jù)材料“中國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遠超西方”“禮樂制度、天算器藝,無不由中國流傳及外”反映了中體思想,沒有超越“中體西用”的范疇,故A項錯誤;李鴻章強調(diào)中體,目的是削減學習西方的阻力,故B項正確;仍強調(diào)中體,說明并沒有打破“華夷之辨”的偏見,故C項錯誤;中體思想不是洋務運動的科學依據(jù),故D項錯誤。答案:B5.近代維新派學問分子大都主見以孔子符號作為重建中國政治、文化秩序之張本,革命派學問分子大都主見以黃帝為民族符號來凝合國民群體。兩種主見都()A.強調(diào)托古改制B.宣揚種族革命C.動員了社會各階層民眾D.利用了傳統(tǒng)歷史文化資源解析:依據(jù)材料“維新派學問分子大都主見以孔子符號作為重建中國政治、文化秩序之張本,革命派學問分子大都主見以黃帝為民族符號來凝合國民群體”可知維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傳統(tǒng)歷史文化資源宣揚資產(chǎn)階級思想,故選D項。答案:D6.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學問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詳介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將來戰(zhàn)國志》(1902年)、《游俠風云錄》(1903年)、《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據(jù)此推斷,維新學問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A.激發(fā)民族主義意識B.為推翻清政府供應理論依據(jù)C.宣揚維新變法思想D.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解析:“把政治小說作為詳介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將來戰(zhàn)國志》(1902年)……《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有啟迪民智,激發(fā)民族意識的功效,故A項正確;維新思想不主見推翻清政府,故B項錯誤;依據(jù)材料“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變法已經(jīng)失敗,故C項錯誤;“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材料所述確有啟迪國民觀念的作用,但更多還是在政治方面,故D項錯誤。答案:A7.20世紀初,上?!读加选樊媹笾信宰x書成為重要題材,其中《女子讀〈天演論〉》是典型的代表作。畫報中女子氣質(zhì)嫻靜,手握書卷,她所閱讀的書是《天演論》,卻不是《女誡》或《列女傳》等女學教材。這一狀況的出現(xiàn)說明()A.上海成為女性思想解放的中心B.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提高C.民族危機沖擊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D.新式學堂學習內(nèi)容的變更解析:“物競天擇”“生存競爭”等觀點在當時處于民族危難關頭的中國學問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上海女性不讀傳統(tǒng)女學教材,而去讀政治改革性文章,這沖擊了保守的思想體系,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上海成為女性解放的中心,解除A項;女性讀書不能說明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提高,解除B項;材料反映女性讀書成為上海《良友》畫報中的重要題材,沒有涉及新式學堂學習內(nèi)容,解除D項。答案:C8.1898年,落第舉人王某見京師高校堂有生活津貼,于是報名參與。不料,有人寫對聯(lián)嘲諷他,“孝悌忠信禮義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為“無恥”“忘(王)八”。王某后悔“失節(jié)”,竟在京師高校堂開學前夜懸梁自盡。王某的悲劇從側(cè)面反映了()A.傳統(tǒng)文化良莠并存B.“中體西用”思想盛行C.維新變法阻力較大D.民主革命即將到來解析:舉人參與維新變法辦的京師高校堂受到很大的非議,從側(cè)面說明維新變法阻力較大,故選C項;材料不是探討傳統(tǒng)文化,解除A項;19世紀末洋務運動破產(chǎn),維新思想廣泛傳播,解除B項;1898年正是維新運動快速發(fā)展之際,解除D項。答案:C9.康有為曾說,在此沉族破家、肝腦原野的危難關頭,“與其分滅于外,慘為亡國之戮囚,孰若付權于民,猶得守府而安榮”。這反映出康有為()A.未能擺脫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束縛B.認為君主立憲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C.主動策劃限制君權以挽救民族危亡D.提倡以分權政治體制取代封建專制解析:材料“孰若付權于民,猶得守府而安榮”,反映了康有為主見君主將權力下放于民以鞏固統(tǒng)治,這依舊體現(xiàn)了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故選A項;康有為主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與材料不符,解除B項;材料強調(diào)的是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材料沒有體現(xiàn)限制君權,解除C項;材料強調(diào)的是君上民下的傳統(tǒng)思維,沒有體現(xiàn)以分權政治體制取代封建專制,解除D項。答案:A10.陳獨秀認為,以往歷次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惟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也”。由他發(fā)起的新文化運動,可以說其實質(zhì)是一場關于“人”的運動,即要變更“人”,要換“心”。這說明該運動()A.繼承了明末早期啟蒙思想B.忽視了政黨斗爭的價值C.聚焦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革新D.旨在宣揚國民革命運動解析:通過所學學問可知,題干描述的歷史事務是新文化運動,結(jié)合題干中“實質(zhì)是一場關于‘人’的運動,即要變更‘人’,要換‘心’”,可知該運動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革新,故選C項。答案:C11.有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之所以能夠釀成大氣,并不只是幾個新思潮的“弄潮兒”一呼而應的結(jié)果。胡適就曾以“逼上梁山”來表達他投身“文學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這說明()A.特別的歷史條件呼喊了思想覺醒B.先進的學問分子引領了時代變革C.先進思想并不為當時民眾所接受D.新文化運動存在過于肯定化傾向解析:依據(jù)材料“胡適就曾以‘逼上梁山’來表達他投身‘文學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可知,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具有其特別的歷史和時代背景,故選A項;依據(jù)材料,這里強調(diào)的是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本人的歷史影響,解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及一般民眾對先進思想的詳細看法,解除C項;材料中同樣并沒有提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解除D項。答案:A12.晚清以來“青年”的發(fā)展經(jīng)驗了幾個階段:清末時“革命青年”,“五四時期”是“新青年”,后來則是“進步青年”。其中,“新青年”關切個人的生活與解放,“進步青年”漸漸轉(zhuǎn)向關切整個社會的解放。導致這種轉(zhuǎn)變的主要緣由是()A.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氣日益壯大B.十月革命和一戰(zhàn)的影響C.民族沖突成為社會主要沖突D.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解析:由材料結(jié)合史實可知“新青年”關切個人的生活與解放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結(jié)果,“進步青年”漸漸轉(zhuǎn)向關切整個社會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強調(diào)社會解放的結(jié)果,故選D項。答案:D二、非選擇題13.近代中國“兩極相逢”,中西文化沖突是這個時代的突出內(nèi)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然而,在那個時候,不情愿變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壓力:變局迫來,逼使相識深化;相識的深化又推動改革越出舊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舊嬗遞的每一步,都會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呼喊來的生氣的衛(wèi)道者。近代中國就在這種沖突中拖泥帶水地趔趄而行。——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國中人士能心平氣和與吾輩同力探討此問題!探討既熟,是非自明。吾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見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m《寄陳獨秀》鄙意容納異議,自由探討,固為學術發(fā)達之原則;獨至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實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探討之余地,必以吾輩所主見者為肯定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陳獨秀《答胡適之》(1)依據(jù)材料一,結(jié)合所學學問,以康有為和譚嗣同為例,分別指出維新運動時期他們是如何應對“沉重的阻力”的。(2)寫出胡適與陳獨秀提倡新文學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依據(jù)材料二,概括指出兩人對文學變革的主見有何分歧。綜合上述材料,結(jié)合所學學問,評價陳獨秀的主見。解析:(1)由材料一“一方面是沉重的壓力:變局迫來,逼使相識深化;相識的深化又推動改革越出舊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舊嬗遞的每一步,都會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呼喊來的生氣的衛(wèi)道者”可知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義提出變法要求,以削減變法的阻力。譚嗣同對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進行大膽地批判,號召人們沖破君主和倫常的網(wǎng)羅,與封建束縛徹底決裂。(2)第一小問代表作,結(jié)合所學可知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其次小問分歧,由材料二“吾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見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得出胡適認為文學變革是漸進、溫柔的,允許他人匡正;由材料二“必不容反對者探討之余地,必以吾輩所主見者為肯定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得出陳獨秀較為激進,認為文學變革不容探討;第三小問評價,結(jié)合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得出頑固守舊勢力異樣強大的背景下,陳獨秀的激進主義有利于加速白話文的推廣,促進新思想的傳播,結(jié)合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得出簡單導致形式主義偏向,產(chǎn)生了很多消極影響。答案:(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義提出變法要求,以削減變法的阻力。譚嗣同對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進行大膽地批判,號召人們沖破君主和倫常的網(wǎng)羅,與封建束縛徹底決裂。(2)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分歧:胡適認為文學變革是漸進、溫柔的,允許他人匡正;陳獨秀的觀點較為激進,認為文學變革不容探討。(照抄材料不得分)評價:在頑固守舊勢力異樣強大的背景下,陳獨秀的激進主義有利于加速白話文的推廣,促進新思想的傳播,但是簡單導致形式主義偏向,產(chǎn)生了很多消極影響。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近代新思想的提倡者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于1842年刊印發(fā)行,書名中的“海國”的涵義是海外之國。書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種資料,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態(tài)狀況和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運用。所記各國氣候、物產(chǎn)、交通貿(mào)易、民情風俗、文化教化、中外關系、宗教、歷法、科學技術等,都超過了《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國圖志》中,作者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羨,發(fā)展到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體的介紹。當時的中國人通過《海國圖志》這一望遠鏡,開眼看世界,相識到近代世界的簇新事物。1851年《海國圖志》傳到日本,快速暢銷,成為日本官員和學者共同研讀的一部“有用之書”。——摘編自羅炳良主編《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名著》書評,即評論并介紹書籍的文章。請以《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名著》中關于《海國圖志》的相關內(nèi)容和評述,撰寫一個簡要書評。(要求:觀點明確,聯(lián)系背景和內(nèi)容,評論精確全面,史論結(jié)合。)解析:首先從材料中提取觀點,如由材料“中國人通過《海國圖志》這一望遠鏡,開眼看世界,相識到近代世界的簇新事物”得出《海國圖志》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其次,結(jié)合鴉片斗爭給中國的影響得出《海國圖志》創(chuàng)作的背景,如鴉片斗爭的失敗,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嚴峻,西學東漸,西方科技文化傳入中國等;由材料“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態(tài)狀況和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運用。所記各國氣候、物產(chǎn)、交通貿(mào)易、民情風俗、文化教化、中外關系、宗教、歷法、科學技術等”得出《海國圖志》的內(nèi)容為系統(tǒng)介紹西方各國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先進科學技術,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由材料“當時的中國人通過《海國圖志》這一望遠鏡,開眼看世界,相識到近代世界的簇新事物。1851年《海國圖志》傳到日本,快速暢銷,成為日本官員和學者共同研讀的一部‘有用之書’”得出《海國圖志》拓寬了國人的視野,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