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一中國古代建筑_第1頁
主題一中國古代建筑_第2頁
主題一中國古代建筑_第3頁
主題一中國古代建筑_第4頁
主題一中國古代建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七中國的古代建筑一、中國古代的建筑思想

1、“天人合一”觀念。(禮制觀念/等級觀念)2、重在平面構圖。

3、以木結構建筑為主,并輔以磚瓦。二、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

1、中國古代建筑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宮式建筑/民式建筑主題一中國古代建筑古代建筑的發(fā)展歷史原始社會天然崖洞、構木為巢/穴居、淺穴居商周、春秋夯力技術、木構件秦漢木構件技術日趨完善;石造建筑物(1)形成時期

(2)發(fā)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磚瓦;金屬材料裝飾;木結構技術提高;石結構技術巨大進步;大量興建佛教建筑。代表:河南登封嵩岳寺塔(3)成熟時期

隋唐磚的運用逐步增多;琉璃燒制更進一步;雕塑、壁畫精美。建筑特點: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風格莊重樸實。

代表: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的實物)

(4)大轉變時期

宋代規(guī)模較唐代小,更為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xiàn)各種形式復雜的殿閣樓臺。建筑特點:屋頂?shù)钠露仍龈撸鲩懿蝗缜按钸h,斗拱用真昂;重要建筑的門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風格漸趨柔和華麗。代表: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5)發(fā)展時期

元代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建筑影響全國各地建筑特點:減柱方法是大小建筑的共同特點,梁架結構有了新創(chuàng)造,許多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鑿而成

代表:山西芮城永樂宮湖北武當山金殿(6)高峰時期

明清官式建筑已經(jīng)高度標準化、定型化。建筑特點:“減柱法”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代表:北京明清故宮、沈陽故宮(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名稱1、宮:上古時,宮只是指一般的房屋,無貴賤之分;秦漢以后,宮為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廟,前者如:故宮,后者如:雍和宮。二、中國古建筑的主要構成部分2、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寶殿,后者如:太和殿。

3、亭:有頂無墻的小型建筑,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俗稱亭子,出現(xiàn)于南北朝的中后期。如:醉翁亭。4、臺、壇: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臺,如:天壇5、樓:二層以上的房屋,如:岳陽樓。6、閣:四周設欄桿回廊的樓,如:滕王閣。7、廊:屋檐之下的過道,如:九曲回廊。8、榭:建筑在臺上的房屋,如:水榭。9、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如:惜抱軒。10、寺:僧眾供佛的處所,如:少林寺。11、塔:用來藏舍利和經(jīng)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如:大雁塔。12、廟: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處所,如家廟、土地廟、孔廟。13、祠:比廟規(guī)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14、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長城。15、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16、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二)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一)、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抬梁式構架是在臺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疊置若干層,再最上層架上立脊瓜柱,這就是一組梁架。在相鄰兩組梁架之間,用垂直與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聯(lián)系構件“坊”,把兩組梁架組合起來。每層梁的兩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檁。檁不僅加強了梁架間水平方向的聯(lián)系,構成穩(wěn)固的組合構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頂荷載。抬梁式構架在中國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國北方。這是因為抬梁式可使室內柱子較少甚至是無柱。但是,抬梁式構架用料較大,耗費木材較多。而且這種構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這種最穩(wěn)定的構件組合形式,所以穩(wěn)定性較差。(二)、穿斗式構架穿斗式構架是由柱距較密,直徑較細的落地柱(或與不落地的短柱相間布置)直接承檁,在柱與柱之間沿房屋進深方向不設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種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與排架之間用纖子、斗坊合檁作橫向連接。這種構架因使用較細小的木料,所以節(jié)省木材;因柱距較密,所以作為山墻,抗風性能好。但是,柱距較密,使室內空間促狹。因此,許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構架,以擴大室內空間;在兩端山墻,使用穿斗式構架,以提高抗風性能。穿斗式構架主要用于我國南方地區(qū)。但其歷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漢代已經(jīng)相當成熟。(三)、井干式結構這是一種不使用柱和梁的結構。井干式結構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疊疊,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構成壁架,再于兩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檁。我國早在商代墓槨已使用了井干式結構。這種結構耗費木材量大,建筑的絕對尺度合開門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僅在林區(qū)還有使用的。(三)中國古建筑的基本構件

1、臺基(基座)分辨等級:高度/級數(shù)/漢白玉/須彌座/欄桿檔板2、屋身構成:木頭圓柱、梁、斗拱開間/進深2024/8/1321

(3)臺基(基座)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高臺基高于低臺基;級數(shù)多高于級數(shù)少;漢白玉高于其他臺基;須彌座高于其他臺基;有欄桿欄板高于無欄桿欄板。鹿回頭2024/8/1322、屋頂①廡殿頂(四阿頂);②歇山頂(九脊頂);③攢尖頂;④懸山頂(挑山頂);⑤硬山頂。等級:

重檐高于單檐,前者高于后者。2024/8/1323①廡殿頂(四阿頂)

四面斜坡,一條正脊,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2024/8/1324

歇山頂(九脊頂)四面斜坡,切為三角,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2024/8/1325

③攢尖頂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部為錐形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2024/8/1326

④懸山頂(挑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墻之外,一條正脊,四條垂脊。2024/8/1327

⑤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山墻與屋面平齊,或略高于屋面。3、屋頂辨別:以下建筑屬于什么形式的屋頂?辨別:以下建筑屬于什么形式的屋頂?等級:重檐廡殿式>重檐歇山式>重檐攢尖式>

單檐廡殿式>單檐歇山式>單檐攢尖式>懸山式>硬山式2024/8/1331

(2)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筑的迎面間數(shù)稱為“開間”;建筑的縱深間數(shù)稱為“進深”。開間多為單數(shù),開間越多等級越高。三、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愛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組成。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獨立發(fā)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體系。中國古代建筑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七個方面: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

2、保持構架制原則,中國古代以木構柱梁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筑體系,實質上是將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開的構架體系。

3、創(chuàng)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yōu)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筑體系中獨有的構件。4、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guī)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

5、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置。中國古代建筑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單體建筑沿周邊布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內部開敞而富于變化,外觀較封閉。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布局,以突出主體建筑,并求得整體的平衡。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布局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組群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有著豐富多彩的庭院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單調感。這種建筑群體組合的手法,甚至影響到城市規(guī)劃,并取得輝煌的成就。只有園林建筑是個例外。中國園林建筑以“師法自然”為原則,極盡自由靈活之能事,與歐洲的幾何圖案式的園林建筑布局絕然不同。6、靈活安排空間布局。構架式的結構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chuàng)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構架的一個突出缺點是易腐、易燃。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二)木結構建筑的特點1、具有設計布置靈活的特性木結構因其材料和結構的特點,使得平面布置更加靈活,為建筑師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2、防寒祛暑由于木材為絕熱體,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木材的隔熱值比標準的混凝土高16倍,比鋼材高400倍,比鋁材高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