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恩美小說《接骨師的女兒》的敘事藝術_第1頁
譚恩美小說《接骨師的女兒》的敘事藝術_第2頁
譚恩美小說《接骨師的女兒》的敘事藝術_第3頁
譚恩美小說《接骨師的女兒》的敘事藝術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譚恩美小說《接骨師的女兒》的敘事藝術摘要:譚恩美是當代美國著名的華裔作家,其作品以豐富的文學形象和奇特的故事傳說震撼了美國當代文壇。評論界對其作品的評論大多都是圍繞著兩代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對對方身份的認同以及情感交流的障礙展開,忽視了作品的形式技巧。筆者將依據熱奈特的敘事理論探討譚恩美作品《接骨師的女兒》所彰顯的“講故事”式的敘事結構和轉換的視角及其在小說中的作用。

關鍵詞 :熱奈特敘事分層嵌套敘事視角轉換固定式內聚焦

2024年出版的《接骨師的女兒》(TheBonesetter´sDaughter)是譚恩美(AmyTan)的第四部長篇小說,主題仍然跟她的前三部長篇一樣,以舊中國和現代美國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圍繞著華裔移民母女兩代人的矛盾與和解展開,得到了文學評論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評論界對其作品的評論大多都是從文化的角度或圍繞身份問題展開的,忽視了作品的形式技巧。譚恩美曾在報社的采訪中指出對于她的作品的一個閱讀誤區(qū):評論界往往關注于她的小說所反映的美國移民史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忽視了作為“文學本身,即故事、語言和回憶”的美學價值。事實上,作為語言學碩士的譚恩美在敘事藝術上有其獨到之處,她在敘述結構、敘述視角等方面的安排上別具一格。筆者將依據熱奈特的敘事理論探討譚恩美作品《接骨師的女兒》所彰顯的“講故事”式的敘事結構和不斷轉換的敘述視角及其在小說中的作用。

《接骨師的女兒》是圍繞一個家庭三代女人之間的獨奏曲。主人公魯絲與她的美國男友及年邁的中國母親路玲住在舊金山,她與同居男友亞特維持了近十年的關系陷入了低谷,魯絲惶恐而不得其解,母親路玲患上了老年性癡呆癥,記憶力急劇衰退,因此魯絲的焦慮與日俱增。而母親路玲,在失憶前希望女兒了解母親身世的真相寫的一本回憶錄,記錄了在舊中國的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這段講述使魯絲了解了外婆——一位中國山村接骨師的女兒——的悲慘遭遇,以及路玲的姐妹如何在國仇家難之中幸存下來,又如何先后拋下過去的種種傷痛,最終來到美國的坎坷經歷。魯絲在讀了母親的日記之后,慢慢地理解了母親的過去,得以明白母親性格中的種種別扭與為難,諒解了母親早年對自己的傷害,母女間的矛盾也隨之冰釋。

《接骨師的女兒》體現了非常嫻熟的敘事技巧,它的敘事結構不是平面化的,而是朝縱深發(fā)展的敘事嵌套結構,或者是“中國套盒”(“Chineseboxes”)式的結構?!都~約時報》書評人南茜·維拉德曾盛贊《接》的結構,并將此書比喻成精雕細刻的象牙球,即一層鏤空里面還有一層,如此層層不窮,構造非常精巧。

一、嵌套敘事理論

有關嵌套敘事結構,需要借鑒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的敘述分層的概念。熱奈特對敘事層次的定義為:“一個敘事所講述的任何事件都處于一個故事層,且該故事層要高于產生這個敘事的敘述行為所處的層次?!彼褦⑹鰧臃譃槿齻€敘事層次:外敘事(extradiegetic)層、內敘事(intradiegetic)層和元敘事(metadiegetic)層。每個敘述層次都有一個敘述者。敘述者(narrator)即陳述行為主體,文本中的聲音或講話者。外敘事層為“第一層次”的敘事,“作者-敘事者”的寫作行為就處在這一層次,外敘事層直接面對讀者,而不是虛構的人物,內敘事層是指在第一層次里講述的事件,比內敘事層更低的一個層次就是元敘事層,如果再低一層的話就是元元敘事(meta-metadiegetic)。奈特對敘述分層的描述中,有三點值得注意:(1)在不同的敘事間有敘述本身表示的界限,有不同的層次;(2)敘述分層中第二個敘事的敘述者是第一個敘事中的人物;(3)產生第二個敘事的敘述行為是第一個敘事中講述的一件事。他還把處于內層的敘事稱為“嵌入敘事”(embeddednarrative),而外一層的敘事稱為“嵌套敘事”(embeddingnarrative)。熱奈特的三分法在嵌入敘事和嵌套敘事之間確立了三種主要關系:(1)直接的因果關系;(2)純粹的主題關系;(3)無明確的關系(232-233)。在討論小說的視點問題時,熱奈特提出了“聚焦”(focalization)的概念,聚焦(focalization)即是視野的限制,表示“誰看誰感知”的問題。熱奈特根據對視野限制的程度,分為零聚焦、內聚焦、外聚焦三大類型。零聚焦(focalizationzero)又稱為“無聚焦”,就是無所不知的敘述者形式,敘述者說出來的比任何一個人物知道的都多,可以用公式“敘述者>人物”來表示;內聚焦(internalfocalization)即敘述者僅僅說出某個人物知道的情況敘事層次,可以用公式“敘述者=人物”來表示;內聚焦又分為三種形式:固定式(敘述者固定不變地采用故事里的人物一個人的眼光來敘述);不定式(即聚焦人物在A和B之間來回轉換);多重式(即采用幾個不同人物的眼光來描述同一件事情)。外聚焦(externalfocalization)的焦點在任何人物之外,因而排除了對任何人的思想提供信息的可能性,敘述者所說的要比人物知道的少,可以用公式“敘述者<人物”來表示。

二、《接骨師的女兒》的嵌套式敘事結構

《接》的故事層面非常清晰,可分為三層:女兒魯絲的故事直接面對讀者,構成外敘事層,母親路玲的故事構成內敘事層,外婆寶姨的故事則是元敘事層。這三個敘事層涉及到了兩對不能溝通的母女的故事:路玲和寶姨的故事以及魯絲和路玲的故事。兩組故事中后者均為嵌入敘事,在路玲和寶姨的這組故事中,寶姨的故事是在她自殺后才被女兒路玲知道的,由于路玲賭氣沒有去看寶姨的手稿,因而寶姨的嵌入敘事沒能阻止路玲嫁給仇家,母女最終沒有相認,寶姨含恨自殺,手稿被寶姨所寄托的作用也消失了,因而寶姨的嵌入敘事不具備“行動功能”。但是,寶姨的自殺和對自己真實身世的了解讓路玲大半輩子都沉浸在無盡的悔恨之中,導致路玲把對寶姨的歉疚寄托在占卜算命等神秘行為上,希望以此與寶姨通靈來獲得諒解,因而,寶姨的嵌入敘事對路玲的嵌套敘事主要具備“解釋的功能”。

在魯絲和路玲的這組故事中,后者的嵌入敘事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魯絲在母親路玲的記憶逐步消退之時,主動請人幫助翻譯母親的回憶錄。路玲嵌入敘事的回憶錄讓魯絲理解了母親痛苦的根源,更促成了魯絲對母親的諒解,從而對母親抱以補償。這組關系中嵌入敘事的行動功能要大于解釋功能。

寶姨和路玲的兩個嵌入敘事都是回顧性的,目的都是為了向自己的女兒講述過去以求得和解。這樣,兩位母親在敘述過去的過程中,都摻雜著用當時的眼光來解釋過去的圖景。在嵌入敘事中,呈現出一種雙重的聚集:嵌入文本的敘事者的敘事對象指向了上一層的敘事者,因而嵌入敘事反過來又涉及到了嵌套敘事中的事件,“展示了無法改變的過去對現在的逐漸浸染”(程愛民,2024)。正如米克·巴爾(2024)所言,“解釋性的次素材的影響,加倍地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三、不斷轉換的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集,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簡單地說是指作者敘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過這種方式和角度向讀者描繪人物、講述事件、介紹背景等?!皵⑹陆嵌仁且粋€綜合的指數,一個敘事謀略的樞紐,它錯綜復雜地聯(lián)結著誰去看,看到何人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態(tài)度如何,要給讀者何種‘召喚視野’?!保盍x,1997)

在《接骨師的女兒》中譚恩美十分藝術地處理了敘述視角的問題,采用了兩種敘事視角:第三人稱全知敘事和第一人稱敘事。書的正文有三個部分,第一、三部分是以女兒魯絲為聚焦人物的第三人稱敘事,第二部分是母親路玲的第一人稱敘事。作者在第一、三部分采用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安排女兒們作為敘述者,來揭露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展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同時,她并沒有使母親們變得沉默,輕率地用第三人稱代替母親講述故事,而是成功地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把表達的權利交給母親,讓她們成為自己故事的講述者,去講述自己在中國經歷的故事,講述女兒們不能親眼目睹的情景,這使得母親路玲更為自然、妥帖地敘述這些故事的內容以及它們的喻義,為西方讀者提供一個了解異域文化的機會?!督庸菐煹呐畠骸分凶髡哂玫谌朔Q的口吻講述魯絲的故事,而用第一人稱講述母親的故事,擴大了她的素材的情感范圍?!斑@樣,當魯絲痛苦掙扎來決定她究竟要從生活中得到什么還有她究竟屬于哪里時,讀者甚至比魯絲更能理解她自己,把她放置于一個更大的私人記憶和歷史變更的情節(jié)里?!?/p>

稍加觀察就可以發(fā)現,無論是魯絲的第三人稱敘事還是路玲的第一人稱的敘事,雖然屬于不同的敘事層面,都屬于熱奈特“敘述者=人物”這一模式中的固定式內聚焦。在魯絲的敘事中,敘事者的所見所聞一直局限在魯絲這個人物身上,雖然是全知的第三人稱敘事,但在她的敘事中從不透視其他人物的心理,也沒有傳統(tǒng)全知敘事中對事件和人物的介入性評論;而路玲的第一人稱回顧性敘事其實來源于她留給魯絲的手稿,僅僅自述了來美國之前的那段經歷。這種把視角局限在一個人物身上的敘事方式有助于增加懸念,讀者可以跟隨她們一起去發(fā)現造成自己痛苦的根源(程愛民,2024)。當這種固定式內聚焦的敘事視角和小說中的情節(jié)突變(RecognitionPlotting)相結合時,可以使讀者更加深入人物的內心,融入她們的故事之中(Holman&Harmon,418)。小說中的情節(jié)突變是指故事中的秘密或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情節(jié),在小說中在路玲最終在了解到母親和自己的真實身份之后,去尋找母親未埋掉的骸骨,一生中時刻乞求“寶姨”的寬恕。而魯絲最終了解到母親路玲過去的不幸遭遇之后,對母親產生了同情,理解和寬容,并對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這使得兩代人感情上的傷疤得以愈合。這種敘述視角的精心設計,不僅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而且使小說的故事產生了一種立體感,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

四、結論

譚恩美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采用嵌套式的敘事結構,通過母親講故事來構建整部小說的結構。為了使故事顯得生動形象,她用不斷切換的敘述視角,將不同的故事讓不同的敘述者娓娓道出,成功地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故事片段編織成一個有機且意義豐富的整體,使作品顯得更加生動,呈現給讀者一幅連貫而立體的異國風情畫。

參考文獻:

[1]Bal,Mieke.Narratology: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Narrative[M].Toronto&Buffalo:UniversityofTorontoPublishing,1997.

[2]Barth,John.“TaleswithinTaleswithinTales”TheFridayBook:EssaysandotherNonfiction[M].NewYork:G.P.Putnam’sSons.1984:212-38.

[3]Brooks,Peter.ReadingforthePlot[M].NewYork:Knopf.1984.

[4]Genette,Gerard.NarrativeDiscourse.Trans.J.E.Lewin[M].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0:228.

[5]Holman,HughC.Harmon,William.AHandbooktoLiterature[M].NewYork:McGraw-Hill,Inc.,1992:145.

[6]Nelles,William.“StorieswithinStoriesNarrativeLevelsandEmbeddedNarrative.”.NarrativeDynamics.EdBrianRichardson[M].Columbus:TheOhioStateUP,2024,339-53.

[7]Prince,Gerald.ADictionaryofNarratology[M].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Publishing,1987.

[8]Rimmon-Kena,Shlomith.NarrativeFiction[M].London:Rouledge,2024.

[9]Jahn,Manfred.Narratology:Aguideto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