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學部分答案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一、填空
1、教育起源于原始社會人類生產勞動。
2、教育是山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組成。
3、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教育活動的非獨立性、教育對象的平等性、普及性、教育實踐
的原始性。
4、我國奴隸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
5、封建社會學校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嚴格的等級性的特點。
6、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
7、教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萌芽階段、獨立形態(tài)階段、教育發(fā)展的多樣化階段、教
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
8、我國最早的?部教育專著是《學記》,它對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教學經驗作了較為
系統的總結。在歐洲,最早的教育學專著是17世紀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于1632年
發(fā)表的《大教學論》,它標志著教育學已經初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9、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這
些著作可以看成是教育學發(fā)展的新標志。
10、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學風,也是學習教育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選擇
1、學校產生于奴隸社會。
2、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理論性學科。
3、我國教育家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述
教育問題的著作。
三、判斷
1、早在原始社會里就出現了有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教育。X
2、教育學是研究教育問題的科學。X
3、教育學是專門研究教育基礎理論的學科,又是指導教育實踐的實用學科。V
4、教育學和教育同忖產生。X
5、教育學實質是教育經驗的匯編。X
四、名詞
1、廣義的教育:泛指有目的的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鍛煉人的身
體的一切社會活動。
2、狹義的教育:是通過專門機構進行的,主要指學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目的,
有系統、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技能、技巧,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體
力,培養(yǎng)其思想品德的活動。
五、辨析
1、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階級性)。
錯誤。教育產生于原始社會的人類勞動,原始社會的教育是在以石器工具為生產力發(fā)
展水平,以原始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特點是教育活動的非
獨立性,教育對象的平等性、普及性和教育實踐的原始性,因此教育沒有階級性。
2、有的老師說:只要有專業(yè)知識,就能上好課,何必還要學習教育學。
錯誤。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只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而教育學是專門研究教育基礎理論的
學科,又是指導教育時間的實用學科,幫助教師解決如何教的問題,是教師能在先進
的教育理論指導下,解決教育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的效能和質量。
六、簡答
1、簡述教育學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
教育學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經歷了教育學的萌芽階段、教育學獨立形態(tài)階段、教育學發(fā)
展的多樣化階段和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
【另一主張:第一階段:學科萌芽階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學還沒有從哲學、政治學、
倫理學中分化為獨立的學科
第二階段:學科初步形成階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學成為一門原始狀態(tài)的獨立學科。
第三階段:學科發(fā)展階段。教育學在整體和局部上都向著科學化方向發(fā)展。
第四階段:學科現代化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促使教育學向現代化方向發(fā)展】
2、為什么要學習和研究教育學?
因為教育學的價值在于啟發(fā)教師的教育自覺,不斷的領悟教育的真諦;能獲得大
量的教育理論知識,擴展教育工作的理論視野;養(yǎng)成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培養(yǎng)堅定的教
育信念,提高教師的自我反思和發(fā)展能力;為成為研究型的教師打下基礎。
補充:
3、為什么說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對人的發(fā)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是學校教育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
習環(huán)境。二是學校教育能夠為學生設計系統的教育影響。三是學校教育能指導學生選
擇、成長。四是學校教育有教師的科學指導。
4、教育實驗有哪些基本的類型
①以實驗目的和性質為依據把實驗分為探索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②以實驗的科
學水平為依據,把實驗分為前實驗、準實驗和真實驗;③以實驗場所或情景為依據,
把實驗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④以實驗因素的多少為依據,把實驗分為單項實
驗、多項實驗和整體綜合實驗;⑤以實驗的組織形式為依據,把實驗分為單組實驗、
等組實驗和輪組實驗。
5、試分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特點。
一、高度重視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二、教育改革的重點轉向提高教
育質量。三、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四、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五、重視提高師
資水平
6、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主要區(qū)別,大體可以從以下10點表現出來:
①從指導思想上看: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為了全面提高國民的
素質,它反映了現代的先進的教育思想;而應試教育則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是以追
求升學率為目的的教育,是選拔式、科舉式、淘汰式的陳I日落后的教育。
②從教育目的上看:應試教育是為適應上一級學校的選擇需要,以應試訓練為目的的
教育;素質教育則是根據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需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
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chuàng)造和學會審美的教育。
③從教育對象上看: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而忽視多數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
“英才教育”: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重在“普及”,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fā)展的“通
才教育”。
④從教育內容上看:應試教育完全圍繞應試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輕“德”、
缺“體”、少“美”、砍“勞”,是?種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質教育則是使受教育
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fā)展的教育。
⑤從課程結構上看:應試教育是單?的學科課程,且只重視少數所謂“主科”,輕視
所謂“副科”;而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把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
活動課程等幾個板塊,都納入課表,作為正式課程平等對待,有的學校還十分注意開
發(fā)“隱性課程”,比如環(huán)境教育、校風建設等等。
⑥從學生課業(yè)負擔上看:應試教育不按課程計劃授課,隨意增加課時,超綱授課,加
大作業(yè)量,考試頻繁,復習資料泛濫,各種競賽名目繁多,學生課業(yè)負擔加重;而素
質教育則要求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嚴格按教育教學規(guī)律辦事。僅以作業(yè)為例,
內容適度,形式靈活,不僅重視鞏固性的書面作業(yè),還要設計富于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
動作業(yè)、口頭作業(yè)、行為作業(yè),并把課外閱讀納入培養(yǎng)健康的個性之中,以利于學生
的全面發(fā)展。
⑦從師生關系上看:應試教育迫使教師“選擇適合教學的學生”,強調師道尊嚴,師
生之間是一種管與被管、教與被教、灌與被灌的關系:素質教育則強調尊師愛生,師
生民主平等,雙向交流。要求教師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扶植每一個學生,教師
選擇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發(fā)展的教學藝術。
⑧從教育方法上看:應試教育實行的是學生被動學習,死摳書本,脫離實際的教育;
素質教育則是重視雙基、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fā)展的
教育。
⑨從教學途徑上看,應試教育把課堂和書本作為教學的唯一途徑,不同程度地脫離社
會、脫離實際:而素質教育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新型素質,要求實現
教育的社會化,建構學校與社會的“雙向參與”機制,使得教學途徑增多,教育視野
廣闊,有利于從狹隘的完全同升學“指揮棒”對口的自我封閉中解脫出來,實行開放
式的現代教育。
⑩從評價標準上看,應試教育以“分”為導向,以“率”為標準,以“考”為法寶,
并以此來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實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質教
育則確立社會實踐的評價權威,淡化分數的警告、懲戒作用,把學生的差異作為資源
潛能優(yōu)勢,實行的是使學生個性健康、完善發(fā)展的教育。
從以上10點基本可以著出,應試教育只注重應試的功利,不關心人的全面發(fā)展;
不是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適合“教育”的學生?!皯嚱逃痹诮逃龑ο?/p>
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過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虛假
性,對基礎教育危害甚深,對廣大中小學學生的素質提高和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
通過切實的努力動搖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轉化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7、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端正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應該樹立哪些教
育新觀念呢?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觀。基礎教育單純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這種
以應試為主導的教育目標必須改變,而應培養(yǎng)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
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
和諧發(fā)展。
第二,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我們要轉變升學者是人才、唯升學者能成才的人才觀;
確立多渠道成長、多規(guī)格育才的人才觀?,F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
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不僅要知識豐富、學有專長,而且要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第三,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其主要的含義,就是要徹底拋棄以考分高低、升學率高
低論成敗的陳腐觀念,樹立以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fā)展為標準的教
育質量觀。
第四,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要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般學生;重
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fā)、重死記輕思考、重傳授輕自學、重接受
輕創(chuàng)造、重課堂輕課外,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樹立面向全體學
生與因材施教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傳授知識與發(fā)展智能相統一、理論與實踐
相統一、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課內與課外相統一以及注重培養(yǎng)
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現代教學觀。
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一、填空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
德教育的內容。
2、社會生產力制約教育(培養(yǎng)目標和人才規(guī)格、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課程的設置和課
程的內容、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3、“經濟要發(fā)展,教育要先行”,說明教育發(fā)展(優(yōu)先)于生產力和經濟發(fā)展。相對獨
立于?
4、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文化影響教育思想、教育觀點的產生,文化影響教育的內
容的發(fā)展。
5、學校教育是其他社會組織不能代替的,因為教育的(目的性、系統性、科學性、適
時性、持久性、全面性)。
二、選擇(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
2、教育的發(fā)展水平最終是由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的。
3、教育與生產力發(fā)展的不平衡說明教育有相對獨立性。
4、同是現代化國家英國注重紳士教育……說明教育有個別歷史繼承性。
三、判斷(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打“X”)
1.在階級社會里,“超階級、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J)
2.教育實現了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指傳授新知識。(X)
3.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教育是發(fā)展生產力的最重要的手
段。(X)
4.“教育救國論”是科學的、可行的,“教育改造社會”也是可以實現的。(X)
5.教育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而對政治文明具有一般的促進作用,
因此可以忽視此作用。(X)
四、簡答
1.簡述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教育是生產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教育是生產新的科
技知識的手段;教育是提高生產管理水平的手段。
2.簡述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作用。
1.教育為政治經濟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通過培養(yǎng)人才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
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
2.教育可以促進民主。?個國家民主政治建設與?個國家國民的文化水平、教
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
強公民的權利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
3.教育是?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學校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他們的
言論、行為、文章、學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宣傳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輿論,藉
以影響群眾,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
3.簡述教育對政治文明建設的作用。
教育可以提高公民政治素質,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發(fā)展教育有利于實現依法治國
的基本方略;教育可以促進社會的政治變革,真正實現政治文明。
4.簡述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作用。
為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奠定基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社會主義建設
人才本身也是勞動者,通過教育培養(yǎng)人才在承擔我國物質文明建設的重任;普通教育
適當增加,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內容和對中小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也就提高了民族素
質,包括勞動者素質。
五、論述
1、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一定的社會教育的性質是由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和政治上占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要掌握對教育的控制與支配的
權力,以使教育能夠完全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來進行,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這是
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在一定的社會中,人們的受教育機會是否均等,所有兒童是否有相同的受教育權利,
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的社會生活能力,使人們通過教育,不僅能參加生產勞動,
而且能遵循社會的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形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
的人,在不同的社會中,是有不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教育依據自身的特點,對政治、經濟制度起著反作用,這也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1)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yǎng)所需的人才。
(2)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1)教育不能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
(2)教育不能成為政治、經濟制度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教育只能在一定社會的政治、經
濟制度范圍中對特定的政治、經濟制度發(fā)展起延緩或加速的作用,而不能起根本上的
作用。
2、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教育對物質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發(fā)展教育
事業(yè),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yǎng)科技人才,走科技興國這條必由之路,是我國社會主義
建設的歷史經驗。
(-)教育對政治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教育除了能為政治文明建設培養(yǎng)所需的各種政治人才外,還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2)發(fā)展教育有利于實現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3)教育可以促進社會的政治變革,真正實現政治文明。
(三)教育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我國的學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努力實現教育為人民服務、為學
生服務的目標,使國民素質得到提高,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成
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合格的勞動者、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不
但可以直接推動我國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還可以在社會上產生不可估量的間接影響。
六、辨析
1、馬歇爾說:“科學進步的根是扎在教育之中的?!?/p>
正確。它充分表明了通過教育實現科學知識的擴大再生產和創(chuàng)新生產,進而促進科學
的向前發(fā)展的教育能動作用。
2、有人說:“只要抓好教育",被戰(zhàn)爭破壞的經濟可以重建,缺乏資源的國家可以富起
來,所以,教育可以救國。
教育可以救國,只是人們的?種良好的愿望和幻想。所以這句話是片面的。
補充:
3、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并不是一個僅僅為文化的支配控制的被動的文化要素,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與
人類共始終的積極能力的文化要素。教育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教育傳遞——保存文
化的功能、教育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創(chuàng)造
——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與個體發(fā)展
一、填空
1、人的發(fā)展在內容上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2、歷史上對人的身心發(fā)展動因研究有內發(fā)論和外銀論兩大流派。
3、自然環(huán)境是圍繞人類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自然界。
4、人的發(fā)展階段性,指個體身心發(fā)展由一定的量變到一定的質變的過程。
5、發(fā)揮教育主導作用前提是(社會、家庭、學校影響的一致)。
二、判斷
1、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J)
2、遺傳是人發(fā)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因此對人的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X)
3、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過程。(J)
4、教育要適應兒童身心的發(fā)展。(J)
5、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J)
三、名詞
1、人的發(fā)展:指個體從出生到生命的終結,其身心諸方面在質量上不斷的積極變化和
提高的過程。
2、遺傳:是一種生理現象,之人與生俱來的有機體的構造、形象、感官和神經系統等
方面得生理解剖特點。
3、環(huán)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并對個體自發(fā)的產生影響的外部世界。
4、個體主觀能動性:指人的主觀意識和活動對于客觀世界的積極作用;包括能動的認
識客觀世界和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并統一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四、簡答
1、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條件是什么?
社會影響和家庭教育與學校一致;教育者按教育規(guī)律做好工作;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
2、簡述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個體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
和可變性。
3、教育為什么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人們施加影響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是在受
過專門訓練和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教育能夠根據教學要求,協調影響人的發(fā)
展的諸因素。
五、論述
1、根據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論述如何進行中學生教育工作。
(1)學校、社會、家庭為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教育應從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fā),有計
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提高文化科學水平,促進智能發(fā)展,使
其行健的體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家長應認識到家庭
教育的重要性,并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不僅重視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更要重視孩子的
思想平的和心理素質的提高。社會應努力為中學生提供寬松、民主、積極的發(fā)展環(huán)境,
與學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生動活潑的發(fā)展。
(2)減輕中學中的課業(yè)負擔,生活要有節(jié)奏。
教師、家長應正確把握中學生適度的課業(yè)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要保證中學
生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按照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學校、家庭作息
和生活制度。
(3)培養(yǎng)穩(wěn)定而積極的情緒和情感教師和家長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逐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意教育方法,掌握分寸;引導中學生學會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
情緒和情感;注意培養(yǎng)中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
(4)進行青春期教育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進行性知識教育,可以使他們對性生理、
性心理的變化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適應能力,針對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存在性沖動與
道德法制的矛盾,對他們進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使他們能用道德感、理智感和法
制觀念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性意識。
(5)加強中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要特別強調培養(yǎng)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包
括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技能,陶冶創(chuàng)新情感,養(yǎng)成創(chuàng)新人格。其
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應成為重點。
(6)重視人生觀教育。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涉及人生觀的?些實際
問題,引導學生在改造現實世界的過程中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7)重視安全教育、防止意外傷亡事故。安全教育要從單純的防避轉到引導學生學會
生存和救護;要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實際鍛煉,成為守法并敢于和善于救死扶傷的合
格公民。還要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的安全教育網絡。教育者還要提高事業(yè)心
和責任感,有效的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
補充:
2.論述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以其對現代教學的影響
答: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強調認知活動中
的認知結構的作用。認知結構形成后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重要內部因素和基
礎。布魯納把認知結構稱為“表征”,有動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種。
隨著個體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個體認知結構中的3種表征同時存在、相互補充、共同完
成認知活動。人主要通過這3種表征將知識融入認知結構中,這3種不同的認知方式
體現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形成和發(fā)展認知結構的過程,是
在內在動機的推動F,學習者主動對新知識加以選擇、轉化、存儲和應用的過程。認
為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幾乎同時發(fā)生的過程。布魯納認
為學生學習任何?門學科都有?連竄的新知識,每一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
和評價3個過程。同時他認為,任何學科的基本結構越能歸結為定義、原理或法則,
就越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他主張要改革和重編基本課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
知識結構放在中心地位。
3.論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其時現代教育實踐的啟示
答: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心理學應該討論完整的人,強調人的價值,強調人有發(fā)展
的潛能,而且有發(fā)揮潛能的內在傾向即自我實現的傾向。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
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fā)展,是人格的發(fā)展、是自我的發(fā)展。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
程,強調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意義學習包含4個要素:第一,學習是學習者
自我參與的過程,第二,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fā)起的,第三,學習是滲透性的,第四,
學習的結果是由學習者自我評價。對當前教育實踐的啟示,人本主義學習論重視學習
者高層次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強調充分發(fā)展學習者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
觀和態(tài)度的體系,從而使學習者成人格充分發(fā)揮作用的人。教師要做一個學習的促進
者,教師要尊重學習者,無條件的接受學生。
4.論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的實質的認識與認知主義不同之處
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動建構對信息的解釋,并從中做
出推論。學習是學習者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刺激,
他要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與加工,主動地去建構信息的意義,而外部信息的意
義并不是由信息本身決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經驗問
反復、雙向的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每個學習者都會以自己的原有經驗為基礎對新信
息進行編碼,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識又因新經驗的進入而發(fā)生調整和改變,所以
信息也不是簡單的積累,還包含新舊經驗沖突所引發(fā)的觀念和結構重組。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面對當前的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組織,
從而形成和發(fā)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系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強調
認知過程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育方針
一、填空
1、(教育方針)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2、教育目的問題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對整個教育活動的作用及功能是多方面的:
(定向功能、調控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
3、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總的要求),它規(guī)定了人
才培養(yǎng)的(質量)標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4、教育目的結構層次依次是(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5、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理論)基礎。
6、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依據是(社會依據)和(人的依據)。
7、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如合作教育等是對(素質)的豐富、深化。
8、教育目的有兩個組成部分:意識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應具有何種(社會功能);而是教
育所培養(yǎng)的人應具有什么樣的(素質)。
二、選擇
1、造成人片面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
2、培養(yǎng)人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3、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4、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國民素質。
5、教育方針核心教育目的。
三、判斷
1、教育目的是進行教育工作的“理想意圖”(?。?。
2、素質教育是系統工程,是全體性教育,是差異性教育;素質教育不是無考試教育,
不等同于能力教育,不是放任教育,不是排斥課堂教學的教育。(J)
3、高中階段雖然對于提高國民素質承擔著重要任務,是一個人發(fā)展最關鍵、最活躍時
期,但教育性質不屬于基礎教育。(X)
4、由于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guī)定有內在的一致性,可以互相代替。
(X)
四、名詞
1、教育方針:它是指黨和國家對教育工作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確
定下來的,為實現教育目的而規(guī)定的指導思想和行為綱領,也是指導教育工作的總方
向和總目標。
2、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
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
培養(yǎng)什么人才的總要求,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和規(guī)格。
3、素質教育:它是以培養(yǎng)、提高、優(yōu)化人的整體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
育模式,它依據人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重培
養(yǎng)學會的個性特征。
五、簡答
1、教育方針的特點是什么?
1.答案要點:教育方針的方向性;教育方針的實踐性:教育方針的時代性;教育
方針的法令性。
2、簡述黨的卜六大報告對新時期教育方針的表述
2.答案要點:2003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對黨的教育方針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
展,使黨的教育方針擴展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發(fā)展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一
種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教師主體間的合作性教育。
4、我國教育目的精神實質是什么?
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是受教育者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經
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fā)展進步培養(yǎng)各級各類人才;體現教育為人民服務,注重提高全民
族素質。
5、基礎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什么?
5.答案要點: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
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
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
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
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
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6、簡答素質教育的特點。
1、主體性與成功性2、基礎性與發(fā)展性3、全面性與個別性4、全體性與個體性5、
交互性與層次性6、內化性與外化性7、理論性與實踐性
六、論述
論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內容及其對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意義。
答案要點:人的發(fā)展是與社會生產發(fā)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fā)
展,大工業(yè)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并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
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v觀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含
義的各種表述,可見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豐富的內涵:(1)指人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
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發(fā)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4)
指人的自由發(fā)展。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整個人類全面發(fā)展的總趨勢和總目標,也是教育活動的總目標。
教育活動的改造與物質基礎的變革、社會制度的變革一樣,都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實
現的重要條件。而將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作為制定學校教育的教育目的的指導思想是社
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必須反映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和根本要求。但是,將人
的全面發(fā)展做極端理想化的理解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的。
對于中國及中國教育而言,一方面,整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應當以受教育者的
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標,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生
產力總體水平相對落后而且極不平衡。培養(yǎng)一大批不同層次的現代化建設所急需的專
門人才同樣是中國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不能脫離國情對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做不
切實際的界定。
第五章教師
一、填空
1.“教師的職業(yè)是太陽底下再沒有比它更高尚的職業(yè)”。這是夸美紐斯提出來的。
2.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指出:“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當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
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p>
3.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培養(yǎng)人為目的的復雜的艱巨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
4.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對教師下過不同的定義或作過不同的解釋,如漢
代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唐朝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美國的布魯納說:“教師,知識的傳播者,誨人的模范。。”
5.國外有的教育家提出教師要“一切東西懂一點,某一東西懂全部”是不無道理的,
它說明教師要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
6.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7.“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為師也”。這句話說明教師必須懂得教
育規(guī)律,掌握教育理論。
8.社會主義條件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尊師愛生、密切配合;民主平等、聯系穩(wěn)固;教
學相長、關系透明;雙向反饋、互補互助。
9.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是在教育過程中實現的。
10.我們認為,教師要有理論家的分析、深化和雄辯之才,又要有藝術家的想象、概
括和表現之才;既要有科學家的觀察、實驗和推理之才,又要有語言學家凝練、形象
和表達之才。
11.教師的示范是學生最直接、最經常的表率,是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成長所不可缺少的
手段。
12.馬卡連柯指出:“一般的說,教育學是最辯正、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
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這不僅反映了教育科學的特點,而且也反映了教師勞動創(chuàng)造性
的特點。
二、判斷(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打“X”)
1.教師是一種古老又永恒的職業(yè)。(,)
2.“傳統教育”學派和“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德國的夸美紐斯和英國的
杜威。(X)
3.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J)
4.“學而不厭”是教師對待教育事業(yè)的道德規(guī)范。(X)
5.教學有法,但有定法;教學有原則,但沒有死框框。(X)
6.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是由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復雜性決定的。(J)
7.“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明了教師勞動的長期性。(J)
8.教師發(fā)揮教育的主導作用,積極地引導學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這體現了教師因材施教的行為。(X)
9.教師的勞動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復雜的勞動。(J)
10.教師的勞動時間,沒有上下班的嚴格界限,教師的勞動地點,也沒有校內外的明
確分工。(J)
三、名詞解釋
1.教師: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廣義的
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系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并在教
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狹義方面來理解,即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
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
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
業(yè)人員。
2.教育機智: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定向能力,是指
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敏感性,能根據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
斷,隨機應變地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師良好的綜合
素質和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是教師嫻熟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3.教師專業(yè)化:教師專業(yè)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yè)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
逐步習得教育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教育專業(y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
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yè)教育工作者的過程。它包含雙層意義:既指教師個體通過職前培
養(yǎng),從一名新手逐漸成長為具備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態(tài)度的成熟教師及其可持
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也指教師職業(yè)整體從非專業(yè)職業(yè)、準專業(yè)職業(yè)向專業(yè)性質也進步
的過程。
4.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tài)度等。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guī)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
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
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
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謂的。
四、辨析(先判斷,再作簡要說明)
1.教師的勞動具有強烈的示范性。
正確。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是指教師的學識、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
都對學生產生影響并受到學生嚴格監(jiān)督的特性。
教師勞動的這一特點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1)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
(2)教師勞動手段所具有的示范性特征。
知識信息的轉換與傳遞是教師勞動的重要手段,而這種手段具有顯著的示范性特征。
①教師分析教材、演示教材的過程具有示范性
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實踐活動,也具有很強的示范性。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示范性勞動,是通過教師自身的形之于言與行的德識才學,展示教
育內容的本質,把知識、技能、社會行為規(guī)范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才能、品行的。在
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儀表教態(tài),言行舉止,處處、時時、
事事為學生做出表率。
2.“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
2.對。教師不但要通曉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全部知識內容,而且要有足夠的知識儲
備。一位教師應該是其所從事學科專業(yè)的富有學識的專家,這是教學能有所成就的基
礎。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
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p>
3.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起主體作用。
3.對。從教師的角度上看,教師是接受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委托,對學生施加系統
影響為主要職責的人,教師聞道在先,而且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從學生的角度上看,
學生具有可塑性,模仿性和向師性,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具
有主觀能動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起主體作用。
4.教師是年輕一代心靈的塑造者。
4.對。學生崇拜教師,尊敬教師,把教師看承自己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的影響
是特殊的。教師正是利用自己的這種特殊作用,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像雕塑家一樣,
采取不同的方法精雕細刻,塑造學生的心智。
五、簡答
1.如何理解教師的含義?
1.答案要點:第一,要明確回答什么是教師;第二,對教師含義的三句話分別進
行解釋:第一句話,明確規(guī)定教師的專業(yè)地位,第二句話,明確規(guī)定教師承擔的歷史
使命,第三句話,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教師的勞動為什么具有自身的特點?
2.答案要點:教師的勞動有別于體力勞動者,也有別于其他的腦力勞動者。因為,
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正在成長的而又具有多變性、發(fā)展性、
可塑性和差異性的年輕?代;教師的勞動手段也是“人”,即教師自身的學識、才能、
德行、人格、情感、世界觀等;教師勞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
3.如何建立利發(fā)展新型的師生關系?
3.答案要點:師生關系是整個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際關系中最純潔、
最無私的一種關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社會主義學校全面提
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建立和發(fā)展新型的師生關系,要靠師生的共同努力。作
為教師要努力做到不斷地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善于
與學生溝通,具有與學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4.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4.答案要點: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在:第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注意
因材施教;第二,對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內容的運用、選擇和處理上,教育內
容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育條件和教師水平不同,所運用的教育原則、方法也就不
盡相同。第三,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加工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對教
材作適當的增刪補調;第四,在教育機智上,教師要善于捕捉教育情境的細微變化,一
迅速機敏地采取恰當的措施處理各種突發(fā)事件。一
5.怎樣正確認識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5.答案要點:教師的地位一般是由專業(yè)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職業(yè)聲望等
方面構成的。教師在培養(yǎng)人方面的作用表現在,教師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播者,是年
輕一代心靈的塑造者,是美的感受者、體現者和創(chuàng)造者,教師還將自己對古今中外各
種思想、觀點和理論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傳遞和影響學生。
六、論述
1、聯系實際,論述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具有哪些素養(yǎng)?
答案要點:首先要明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和理念,然后據此對教師應具備的四
個主要方面的素質修養(yǎng)展開進行闡述。
(一)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要求:教師專業(yè)化對教師群體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主要
包括六個方面:
(1)專業(yè)知識;(2)專業(yè)倫理;(3)專業(yè)訓練;(4)專業(yè)發(fā)展;(5)專業(yè)自主;(6)
專業(yè)組織。
(-)對教師個體專業(yè)素質的要求
1.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求:(D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2)熱愛學生;(3)團結協
作:(4)為人師表。
2.對教師專業(yè)知識的要求:(1)精深的專業(yè)知識;(2)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3)豐富
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3.對教師的專業(yè)技能要求:(1)教師要有課程開發(fā)的能力。首先,教師要具備全
面掌握并正確處理教材的能力,其次,能針對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以及諸多的現實條件,
適當改造教材內容。(2)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3)組織管理能力。(4)學術研究和教學
研究的能力。首先,應有學術研究的能力。其次,要研究教育和教學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
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和教法。
補充:
2、教師工作都有哪些特點?
答:(1)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2)勞動的內容決定了教師
工作的多面性(3)勞動的方式決定了教師工作具有個體性與集體性相結合的特點(4)
勞動的質量決定了教師工作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5)勞動的效果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延時
性
3.聯系實際談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具有哪些教學能力?
答:1.把握教學過程的能力。①了解學生學習準備的能力。②激發(fā)學習動機的能力。
③組織教學內容的能力。④關注學生認知結構的能力。⑤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能
力。⑥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2.教學監(jiān)控能力3.教學組織能力4.言語表達能
力5.教學反思能力。
4.論述影響教師威信形成的因素。
答:教師威信的形成,是各種主客觀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觀條件是指教師自身的
心理素質,這是威信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客觀條件是指影響教師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
包括教師的社會地位,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領導者對教師的態(tài)度以及學生家長對教師
的態(tài)度。但對教師威信形成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其自身的主觀條件,即教師本身的素質,
這是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
第六章教學內容
一、填空
1.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2.智育的基本任務是1.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2.培養(yǎng)訓練學生形成基
本技能3.發(fā)展學生的智能等。
3.體育的途徑和方法是(-)體育課(二)早鍛煉和早操(三)課間活動和課間操(四)
課外體育活動(五)各種運動隊(六)體育運動競賽。
4.美育的途徑是1、學習藝術2、欣賞自然3、熱愛生活。
5.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個方面。它具有實踐性、技術性、教育性
等特點。
6.我國中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1.說理教育法2.榜樣示范法3.實際鍛煉法4.陶冶
教育法5.指導自我教育法6.品德評價法。
7.常用的德育原則有:(?)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二)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原則(三)
知行統一原則(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五)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
合原則(六)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七)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
相結合原則(八)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8.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要素構成的相互制約、
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過程。
二、選擇(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
1.表揚是()一種具體形式。A.獎勵B.操行評定C.榜樣D.說理A
2.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本途徑是()。
A.學科教學B.班主任工作C.活動和交往D.思想政治課A
3.()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A.家庭教育B.社會教育C.學校教育D.網絡教育C
4.美育對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A.決定B.促進C.主導D.輔助B
5.體育的根本任務是()?
A.增強學生的體質B.促進學生健康C.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D.進行思
想教育A
三、判斷(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打“X”)
1.德育規(guī)律是制定德育原則的依據。(J)
2.在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中,知、情、意、行等各心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
只要抓好某一要素的發(fā)展,就會使思想品德得到順利的發(fā)展。(X)
3.對后進生的思想行為要以批評懲罰為主,表揚獎勵為輔。(X)
4.思想品德教育應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所以只要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就可以了。(X)
5.用榜樣影響學生,就是指要把那些創(chuàng)造非凡業(yè)績的人提供給學生,作為他效仿的榜
樣。(X)
6.在教育實踐中,不可能孤立地實施所謂“純粹的智育”(,)。
7.智育的唯一職能是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X)
8.課內教育是實施智育的主要形式。(J)
9.中學體育的任務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J)
10.藝術課是實施是美育的基本途徑。(J)
11.要將思想教育貫穿于勞動實踐的全過程。(X)
四、名詞解釋
1.德育:是教育者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品德是一個人按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準
則和法紀道德規(guī)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特征和傾向。
2.智育:亦稱智力教育,是教育者指導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發(fā)展能力的
教育活動,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德育原則:是有效地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是德育實踐經驗的科
學抽象和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德育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和德育規(guī)律,在
系統總結社會主義德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批判繼承、吸收歷史上和國外德育原則的
有益經驗提出來的。
4.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把?定
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
5.體育:是使受教育者增強體質以及掌握相應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
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體育亦稱“體育運動”。它是以鍛煉
身體、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一種有組織的社會活動。由學校體育、群眾體育、
競技運動等方面構成。狹義體育主要是指學校體育。它是向學生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
技能,培養(yǎng)運動能力和良好鍛煉習慣,促進身體正常發(fā)育,增強體質的教育。
6.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審美能力和培養(yǎng)正確審
美觀的教育。美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美育
在教育活動中具有獨立的價值和功能,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陶冶人
的情感為核心,旨在提高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
7.勞動技術教育:是指培養(yǎng)學生勞動觀點、勞動習慣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并
使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生產勞動或通用的職業(yè)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包括
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個方面,它具有實踐性、技術性、教育性的特點,是全面發(fā)展
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五、簡答
1.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
我國現階段的根本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包括民主政治建設、物
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心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
組成部分,同時,各項建設又必須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其中,才能提高人們
的思想道德水平,激發(fā)人們進行建設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責任感,提高工作、勞動效
率,保證沿著正確方向順利進行。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條件
3.德育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
2.簡答智育的過程。
智育過程是在教育者組織指導下,受教育者主動積極地參與,不斷解決智育任務
的客觀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知識、技能、能力水平之間矛盾的過程。
(-)掌握知識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般可分為感知、理解、鞏固、應用
四個環(huán)節(jié)。
(-)形成技能的過程1.智力技能的形成2.操作技能的形成
(三)發(fā)展智能的過程1.智能在掌握知識技能中形成與發(fā)展2.智能在實踐活
動中形成與發(fā)展3.智能在個性品質的影響下形成與發(fā)展
3.體育的任務。
3.答案要點: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獲得體育
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4.美育的意義。
1.美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美育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yǎng)勞動觀點和勞動習慣2.掌握生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3.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觀念
六、論述
1.聯系實際,論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fā)展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2.聯系實際談體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正常發(fā)育,不斷增強學生體質
2.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豐富環(huán)境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3.論述美育的任務。
1.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4.聯系實際談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
我國學校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結
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情況提出來的。在實踐中有如下意義:
1.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發(fā)展2.改革教育內容,促進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視為“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學會生存,改善教學條件
七、實例分析
1.一次上班會課時,余老師發(fā)現地上丟了三團紙屑,當時還有三位同學尚未走進教室。
余老師指著地上的紙屑對大家說:“這里有三團紙屑,你們都沒有拾起來,現在看看后
面的三位同學怎么做”。全班同學都瞪大眼睛看著,第一個同學看也不看沖進教室,第
二個同學看了一眼,無動于衷地走到座位上,第三位同學出現在門口,看到紙屑,就
彎下腰拾了起來。同學們對此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余老師表揚了這個拾紙屑的同學。
從此,教室地上再也看不到紙屑了。請用德育理論分析余老師的做法。
答案要點:運用教育機智,創(chuàng)設教育情景。余老師以自己特有的教育機智,在上
班會課前抓住機遇,創(chuàng)設了可資利用的教育情景:教育情景的創(chuàng)設綜合運用了從學生
實際出發(fā)原則、知行統一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在具體方法上綜合
運用了榜樣示范法、實際鍛煉法和陶冶教育法。
2.冬天的?個下午,李校長在課間操隊列前講話:“做操就要像個做操的樣子,以后
不準穿外套、戴圍巾、手套?!钡诙焐喜偾埃醵ㄈ┌嗟耐瑢W正在脫衣準備上操,
班主任看到說:“你們想感冒!”學生又穿著外套上操了,校長提出了批評。第六天,
校長在外開會三天后回來,發(fā)現上操時“全副武裝”的學生很多,十分生氣,學生為
什么這樣不自覺?請問上述現象違背了什么德育原則?應怎樣做才對?
答案要點:上述現象違背了“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解決這個問題
應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校長發(fā)出指令時,在未取得共識時教師要服從,待取得校長
同意后,班主任再行發(fā)出穿著指令,確保教育影響的一致性;二是校長發(fā)現學生不聽
指令時,應做調查研究,與教師共同研究學生做課間操時的穿著,以免犯主觀主義,
或濫發(fā)指令的錯誤;三是校長和教師要相互溝通,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確定課間操的穿著,
從而達到教育影響的一致。
第七章課程
一、填空
1.狹義的課程概念是指學科或活動的總和,指教學計劃、教學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
等某一個方面。廣義的課程概念是指學校教育中為所有的學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類知
識和經驗的總和。
2.課程標準的基本結構是(1)前言部分、(2)課程目標部分、(3)內容標準部分、(4)
課程實施建議部分、附錄。
3.課程標準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4.課程的類型包括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與核心課程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
5.課程的三大理論是理性主義課程理論、經驗主義課程理論、建構主義課程理論。
6.建構主義課程論主張的教學觀以主動學習為核心。
7.經驗主義課程論主張的課程設計是以兒童為中心。
8.理性主義課程論主張的課程理念以知識為中心。
9.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10.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
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1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
的結合。
12.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
1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
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
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辨析(先作判斷,再作簡要說明)
1.教師應該認真學習,熟悉掌握各科課程標準。
1.正確。因為課程標準是規(guī)范中小學教育的法定文件,是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
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重要依據,體現了當今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
展、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掌握課程標準的
精神實質,才能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樹立新的教學觀,更好地組織教學,準確地實
施課程評價,提高教學質量。
2.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必須照本宣科。
2.錯誤。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但不是唯一的依據。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依
據教科書,更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三、簡答
1、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1.答案要點:國際背景:知識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響和沖擊;國內背景:
順應國際課程改革大趨勢的客觀必然;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1、國內課程發(fā)展的簡要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中小學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小學課程與教材建設
功不可沒。但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延續(xù)了幾十年的中小學課程體系,雖然也在
不斷地改進,但總體上存在一些弊端。要使課程與教材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就必須
進行全面的改革。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和教育研究者注重基礎教育改革問題。采取了一些
改革措施,包括開始實行“一綱多本”,提倡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等。取得了初步成
效,主要的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國際課程改革的動態(tài)與趨勢
80年代以來,各國都十分重視課程改革問題。
在課程的價值觀上:注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提倡教育要面向大眾注重知識與生活經驗的
聯系
在課程結構與管理方面: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重視課程結構的多元化提倡靈活性
和指導性的課程
在課程內容體系與呈現方式方面:注重應用與現代化內容內容強調淺、寬、新關注學
習過程和學生的體驗
在課堂的教與學的方式方面: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加強實
踐活動
在認真分析我國課程發(fā)展的現狀,認真比較中國的課程發(fā)展與國外的課程改革,全面
地分析21世紀中國面臨的社會發(fā)展和人才發(fā)展的趨勢后,得出結論:必須進行課程改
革,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2、簡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2.答案要點: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與素質教育的理念相
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1、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
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2、改變課程結構過
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
比例,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3、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
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
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4、改變課程
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
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
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
進學生發(fā)展,教育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
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上面六
方面:包括轉變課程功能,優(yōu)化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轉變學習方式,改變考試
評價,深化課程管理體系改變,從根本上說,是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變革,
它既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也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
3、簡述課程標準的作用。
(1)課程標準體現國家對每門學科教學的統一要求。
(2)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教師教學以及評估考試命題的直接依據,是衡量各科教學
質量的重要標準。
(3)課程標準有利于保證教學的計劃性和質量。
4、簡述新教材的特色。
4.答案要點:完全面向全體學生;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適當降低了教學內容的難
度;加強探究性學習和動手實踐;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與情感體驗有機結合起來;
新教材為教學開創(chuàng)自由的空間。
四、實例分析
1.看著孩子們把馬畫成藍色、綠色,哈爾濱少兒活動中心”想象繪畫班”的家長們火
了,這是咋教的?盡管校方再三解釋,這是要給孩子一個想象創(chuàng)作的空間,可班上80%
的家長還是讓孩子退了班。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風波?如果你是其中的教師。會怎么辦?
答案要點:畫馬風波主要是來自社會方面的問題。反映的主要是新舊教育觀念之
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家長對新課程的不理解。因此,教師應注意與各種社會力量合
作,特別是要注意與家長的合作。對于家長,教師有責任解釋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改
革的意圖,以便學生在一個新的氛圍中學習時,家長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
2.某教師在數學課上講10以內的加法:5+3=8。他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將黃的、
紅的橡皮泥分別搓成小球,然后要求在每個竹簽上穿上5個黃色的和3個紅色的小球,
要連續(xù)穿20串。另一組在一筐玻璃球中撿出5個藍色的和3個綠色的橡皮泥裝成一袋,
連續(xù)裝20袋。學生們情緒很高,度過了?段非常愉快的時光。教導主任聽完課后,評
價這?段的教學為:“這種課不像數學課,倒像手工課。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重點不
突出?!边@位教師很委屈,也很困惑。
這位教師的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是其中的教師,會怎么辦?
答案要點: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學校的教育管理者將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常常會處于兩難的境地,但是,他們對新課程推行的作用至關重要,應走在課程改革
的前面,對于新課程改革中的問題不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要創(chuàng)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益元散中藥成分分析-洞察分析
- 響應式認證系統設計-洞察分析
- 藥物相互作用-洞察分析
- 移動安全防護研究-洞察分析
- 溯源鏈與建筑信用體系-洞察分析
- 匠心筑夢技能報國三分鐘演講稿(7篇)
- 冬春森林防火方案(9篇)
- 文化遺產法政策體系構建-洞察分析
- 《普通混凝土選》課件
- 網絡隱私政策優(yōu)化-洞察分析
- 2024年電子交易:電腦買賣合同
- 中國文化概論知識試題與答案版
- 期末復習提升測試(試題)(含答案)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考任務3-國開(NMG)-參考資料
- 學術交流英語(學術寫作)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哈爾濱工程大學
- 2021年春期國開電大本科《中國當代文學專題》網上形考(任務一至六)附答案
- 無形資產評估習題與實訓參考答案
- 【精編版】新概念英語第四冊筆記 講義
- 煙草專賣副主任年度述職報告
- 《西方現代美術史》課件13觀念與后現代
- TCECA-G 0171-2022 零碳工廠評價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