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_第1頁
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_第2頁
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_第3頁
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_第4頁
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畢業(yè)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承擔。作者簽名:

20 年 月 日畢業(yè)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畢業(yè)論文。本畢業(yè)論文屬于1、保密囗,在10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2、不保密囗。(請在以上相應方框內打“√”)作者簽名:導師簽名:

20 年 月 日20 年 月 日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關鍵詞: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xié)定;省級立法;優(yōu)化路徑StudyonProvincialLegislationonClimateChangeAbstract:Atpresent,climatechangeisthefocusofworldwideattentionin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ndcopingwithclimatechangehasgraduallybecomethekeytoenvironmentalissuesofallcountriesintheworld.Chinaisfacingunprecedentedpressureintheprocessofreducing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hasbecomethebackgroundofprovinciallegislationonclimatechange.China'slegislationonclimatechangestartedrelativelylateandisstillinitsinfancyatpresent.Itisurgenttoestablishlegislativeactionsonclimatechange.Theprovinciallevelhasaninescapableresponsibilityinthisregard,whichisconducivetohighlightingChina'simageasaresponsibleinternationalpower.Atthesametime,inresponsetoclimatechangelegislationwork,attheprovincialleveltoaddressclimatechangespreadmultipleaspects,provinciallegislationmusthavethefeasibilityandnecessityoftheprovinciallegislationproblemsisputforward,basedonanalyzingthestatusandcausesofclimatechangelegislation,drawlessonsfromcountriesoutsidethelocaladvancedlegislationexperience,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ofdomesticprovincialadministrativeregions,fortheconstructionofprovincialclimatechangelegislation,pathandtheprospectoffightingclimatechangeattheprovinciallevelinourcountrythelegalsystemtoconsummategradually.Keywords:Tackleclimatechange;TheParisAgreement;Provinciallegislation;OptimizedpathPAGEPAGE20目 錄TOC\o"1-3"\h\u第1章緒論 6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7 7 71.2.國內外文獻綜述 81.2.1.國內研究綜述 81.2.2.國外研究綜述 91.3.研究方法和內容 91.3.1.研究方法 91.3.2.研究內容 10第2章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問題的提出 102.1.氣候變化基本問題的概述 102.1.1.氣候變化的概念 112.1.2.氣候變化的原因 112.1.3.氣候變化的影響 122.2.省級立法的可行性 122.3.省級立法的必要性 13第3章省級立法:樣態(tài)、問題及其成因解析 133.1.省級立法的樣態(tài) 133.1.1.省級立法的現(xiàn)狀 143.1.2.省級立法的特征 153.1.3.省級立法的任務 163.2.省級立法的問題及成因解析 163.2.1.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不健全 163.2.2.應對氣候變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17第4章域外地方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經驗 174.1.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的經驗 174.2.日本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的經驗 184.3.韓國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的經驗 19第5章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優(yōu)化路徑 195.1.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模式的選擇 195.2.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構建 205.3.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展望 205.4.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建議 20結語 21參考文獻: 22致謝: 23第1章緒論研究的背景和意義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問題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威脅,其影響呈現(xiàn)出全覆蓋、全方位、多層次的趨勢,遍及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文環(huán)境。在全球范圍內各國對氣候變化的忍讓存在不同的認識,普遍存在的爭論、質疑使得在該問題上各國存在尖銳的矛盾,但是各國家之間還是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那就是認為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http://www.ipcc.ch/home_languages_main_chinese.shtml.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http://www.ipcc.ch/home_languages_main_chinese.shtml.《公約》指出,發(fā)達國家由于歷史原因和先發(fā)優(yōu)勢,是現(xiàn)在全球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國,發(fā)展中國家排放量在上升,但是人均排放量是比較低的,應該增加排放份額,大力發(fā)展經濟,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是世界上災害最頻繁、損失最大的國家。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問題給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嚴重給人類社會的健康和發(fā)展迎來了威脅,通過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研究將對地球環(huán)境的保護產生重大意義。省級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處于相對薄弱的階段,已是不爭之事實,成為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對解決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將大有裨益,雖然國家在這一方面表現(xiàn)的不是很到位,但各個省級行政區(qū)可先于國家一步,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研究,制定立法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完善相關的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規(guī),構建應對氣候變化優(yōu)化路徑,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機制,這一系列的研究有利于保障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實現(xiàn)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健康發(fā)展。1.2.國內外文獻綜述1.2.1.國內研究綜述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國內還沒有對其進行立法,尤其是省級的立法研究相對落后,雖然沒有相關的立法,但有不少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也有學者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立法者提供了參考。周珂(2009)提出應該從專門立法和相關領域的立法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法治建設,并且在對外貿易法中要有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立法論證和儲備;周珂.加強法治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3(A8).蘇耀光(2012)認為完善現(xiàn)有的法規(guī)和政策體系,健全管理和執(zhí)行機制,這無疑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蘇耀光.中國氣候變化應對立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李麗英(2011)認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的進程中,走低碳經濟之路樹立基本國策,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的同時提升道義責任,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和關注未來承諾這幾個方面的因素。李麗英.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楊澤偉(2013)在“后京都時代”中,主張中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應蘊含體現(xiàn)國情、結合省情、移植借鑒、協(xié)調統(tǒng)一和平衡利益等特點。楊澤偉.“后京都時代”周珂.加強法治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3(A8).蘇耀光.中國氣候變化應對立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李麗英.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楊澤偉.“后京都時代”中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15(5).梅宵.我國氣候變化立法問題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劉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基本問題探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8(2).潘曉濱.中國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先行立法研究[N].法學雜志.2017-.國外研究綜述依據(j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世界各國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立法進程。楊柳薏.淺析氣候變化之立法[N].法制與經濟·熱點分析,2015-2.楊柳薏.淺析氣候變化之立法[N].法制與經濟·熱點分析,2015-2.曹明德(2009)提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是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應對,并闡述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原則。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法律應對[J].政法論壇,2009,(4):161.李艷芳(2010)提出各國承擔的國際義務不同決定了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同立法進程、不同立法形式和立法內容,詳細闡述了英國是以《氣候變化法》為核心的專門立法模式、歐盟其他成員國是分散立法模式、美國是以《清潔能源與安全法》為核心的綜合立法模式、日本是以《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為核心的政策型立法模式。李艷芳.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4):161.TimStephens(2010)建議澳大利亞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引導下構建本國的氣候變化應對法律制度,并考慮稅收和財政政策的相關支持,由各聯(lián)邦建立氣候變化應對法律制度。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法律應對[J].政法論壇,2009,(4):161.李艷芳.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4):161.郭冬梅.應對氣候變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華啟和.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綜述[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30(3).1.3.研究方法和內容1.3.1.研究方法(1)規(guī)范分析法。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研究是一種新興研究,需要相關法律的支撐規(guī)范。通過分析國內立法現(xiàn)狀的不足,比較和借鑒國外相關的立法經驗,逐步構建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2)實證分析法。通過分析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法律和政策的導向,來找出我國省級在此方面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美國、日本和韓國這幾個國家的立法和相關政策進行比較和分析,為我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提供了寶貴的參照經驗。(3)比較分析法。通過對不同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上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比較,國內省級立法與國外地方立法進行對比,尋求一條適合我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路徑。1.3.2.研究內容第1章:緒論。本章介紹了本文的選題,介紹了研究背景和意義、國內外文獻綜述和三種研究分析方法,來引入本文的主題。第2章:本章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內容進行介紹,介紹了氣候變化的概念、原因和影響以及省級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使讀者對氣候變化有了基礎的認識。第3章:本章內容介紹了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的樣態(tài)和問題,以及對其成因進行解析。第4章:本章對闡述了域外地方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經驗,介紹了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這幾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比較有經驗的國家,為我國省級立法提供參考。第5章:本章介紹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路徑與展望,省級立法模式的選擇,法律體系的建立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并對日后完善相關的立法提出了建議。第6章:結語。第2章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問題的提出2.1.氣候變化基本問題的概述《<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氣候問題成為了研究的熱門問題,學術界對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持續(xù)增加,世界各國都非常關注此領域,可以說,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國際論壇都會論及到這一問題,可謂“言必稱氣候變化”。趙軍.氣候變化漫長的十五年談判[J].世界環(huán)境,2005,(2):9.《公約》將認為原因和自然原因導致的氣候變化進行區(qū)分,前者稱之為氣候變化,后者被認為是氣候變率,全球氣候變暖、酸雨和臭氧層破壞是氣候變化的三種顯著類型,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其中全球變暖是人類最迫切的問題,關乎到人類的未來。趙軍.氣候變化漫長的十五年談判[J].世界環(huán)境,2005,(2):9.陳新偉.歐盟氣候變化政策研究[D].2012-.氣候變化的概念清晰的概念是明確法律問題對問題進行法律定性的首要工具,如果說沒有概念這一工具,我們就不能將生活中問題轉變成法律問題,也不能將法律上的考量轉變?yōu)檠哉Z,也無法將這些思考傳達給別人。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科學的法律概念是整個法律體系構造的基礎,也是推動研究共識和通說形成的關鍵。張寶.環(huán)境規(guī)制的法律構造[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稱的氣候變化是指:“除在類似時期內所觀測的氣候的自然變異之外,由于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而造成的氣候變化。”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張寶.環(huán)境規(guī)制的法律構造[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嚴君.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J].人間說法,2015-2./item/%E6%B0%94%E5%80%99%E5%8F%98%E5%8C%96/22377?fr=aladdin.2.1.2.氣候變化的原因氣候變化是地球氣候的動態(tài)變化,一方面是地球本身活動導致的,另一方面是人類活動也對其產生作用,我們把這兩大因素稱之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其中人為原因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在人為因素中,主要是近年來人類活動過于頻繁,經濟發(fā)展和科技發(fā)明這些對大自然資源有所依賴,生活中所需要生產的化學物質,燃燒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開采礦山,濫伐林木,以及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這無疑給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嚴重增加了環(huán)境承載力度。2.1.3.氣候變化的影響通過上述的原因我們可以知道氣候變化給國際社會和人們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這涉及到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嚴重擾亂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質量。氣候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這種考驗往往都是會給人類帶來不利影響,尤其是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劉燕華,錢鳳魁,王文濤,葛全勝,馬翠梅,張九天,何霄嘉.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3(5).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氣候變化引發(fā)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不僅給國際社會經濟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影響,還給我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困境與障礙。例如,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壞、酸雨天氣、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這些不利的后果給人類帶來了嚴重威脅。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廣泛和持久的,但人類的應對似乎是遲緩和不利的。劉燕華,錢鳳魁,王文濤,葛全勝,馬翠梅,張九天,何霄嘉.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3(5).王聯(lián)合.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識、影響與問題[A].國際問題研究[C].2014-12-8.2.2.省級立法的可行性現(xiàn)階段,世界各國都認同氣候變化是一個嚴肅的自然科學問題,我國省級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應具有可行性。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3).我國現(xiàn)有的政策和規(guī)章,為各省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積累了豐富經驗。近年來,我國不斷制定和出臺一些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性文件,初步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目標、立場和指導思想。各省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實踐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中西部省市領先于東部地區(qū)的特點,在這一方面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從生態(tài)敏感區(qū)和能源主產區(qū)向東部沿海地區(qū)進行轉變。與此同時,我國還相繼開展了低碳省市的試點工作和碳排放交易試點,這種先試先行的做法,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奠定了實踐的基礎。另外,還有世界各國地方的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經驗,這也是我國省級立法能夠參考,這一系列的實踐,無疑為我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所以說省一級對氣候變化進行地方立法是具有合理性和可操行的。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3).2.3.省級立法的必要性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可行性是明確的,同時還應當具有必要性。目前,中國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立法。在促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現(xiàn)有的法律和政策由于等級低而無效。經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下之下,氣候變化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是一種機遇和挑戰(zhàn),低碳經濟是必然之路,否則難以實現(xiàn)這一目標。各省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政策,能源和資源的立法無法直接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無法充分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為此對應對氣候變化進行立法,是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完善我國現(xiàn)有的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政策法規(guī),進一步提高法律秩序。盡管缺乏國家立法,但是省級和地方政府可以嘗試先行先試或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來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系,省級行政區(qū)在這方面仍然可以有所作為。第3章省級立法:樣態(tài)、問題及其成因解析3.1.省級立法的樣態(tài)我國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成員國之一,并且已經建立了較早的氣候變化應對體系,但它仍不涉及氣候變化的法律領域,因此需要根據(jù)以實際情況為準。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指導下,中國各省級行政區(qū)域競相頒布相應的政策性文件,各省根據(jù)自己獨特的氣候條件進行相應的立法,在地方性立法中突出自身特點。現(xiàn)階段,我國在氣候變化立法中是沒有一部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的,缺乏一部氣候變化專門發(fā),只有一些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散見于《憲法》和其他部門法之中。劉召彬,王冰.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問題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J].研究與探索,2011-.省級立法的現(xiàn)狀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新疆省是我國在《國家方案》出臺后率先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省級行政區(qū),也是民族自治區(qū)之中首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自治區(qū)。從出臺的法律文件來看,出臺的大多數(shù)都是政策性文件,絕大部分的省級行政區(qū)都是通過方案的通知的形式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立法,辦法和規(guī)劃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少;從立法的時間上看,中西部地區(qū)比東部沿海地區(qū)要早,發(fā)達地區(qū)比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要晚,民族自治區(qū)比直轄市稍微早一點;從立法的效力來看,只有青海省和山西省這兩個行政區(qū),它們都是以政府令的形式發(fā)布的地方性法規(guī),四川省目前也在努力籌劃中?!稇獙夂蜃兓瘒曳桨浮窂膰覍用娴降胤綄用娴闹饕绞降胤街贫▽嵤┘殑t,這種自上而下的應對方式實際上屬于行政手段,個別省市通過地方立法的方式出臺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的范圍是非常小的,尚且不具有代表性,由于立法層級較低對于實際工作的開展指導意義有限,立法活動更多具有試探性質。潘曉濱.域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實踐及中國借鑒[A].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3.1.2.省級立法的特征由于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國家方案》發(fā)布后,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才相繼出臺與各自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和規(guī)劃,把,盡管在立法上不斷發(fā)展,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立法具有滯后性。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推動下,我國各省級行政區(qū)才紛紛出臺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性文件,貴州、吉林、河北和福建這四個省級行政區(qū)于2008年先后發(fā)布相關的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江西省和河南省也在“十三五”的規(guī)劃下,才分別在2009年、2013年制定了各自的省級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直到今天還沒有哪個省份出臺一部完整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法。立法具有局限性。由于我國各省級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才剛開始,所以從立法的形式和內容看,大多都是政策性立法,倡議性和宣示性的規(guī)范相對較多,規(guī)制性的規(guī)范相對較少,而且還缺乏法律責任的設置。在沒有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的帶領下,憑政策性文件是不足以擔當?shù)胤綄用鎽獙夂蜃兓闹厝?。立法具有多樣性。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不同省市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產業(yè)結構、能源利用、氣候條件、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性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差異,國家立法者很難在一部法律中迎合不同地方應對氣候變化的利益訴求。潘曉濱.中國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先行立法研究[J].法學雜志,2017,3.在立法的內容方面,青海省于2010年以政府令的形式頒布了《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體現(xiàn)了我國生態(tài)敏感地區(qū)對于適應氣候變化的利益訴求;山西省也于2011年以一般性政府規(guī)章的形式出臺了《山西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代表了我國能源生產地區(qū)減緩氣候變化的工作側重。與此同時,安徽省由省人大批準的地方性法規(guī)的形式,在2014年頒發(fā)了《氣候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保護條例》,它雖然不是應對氣候變化專門立法,但內容上集合了適應氣候變化工潘曉濱.中國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先行立法研究[J].法學雜志,2017,.省級立法的任務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是不斷推進立法實踐,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的過程,把不同的立法意見逐步達成共識。省級立法應當牢牢緊扣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工作任務,首先總結和梳理國內現(xiàn)有的實踐成果,保留效果好的制度,修改或調整未完善的制度。在立法的過程中,把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納入立法章程,參考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創(chuàng)新經驗,推進省級立法的進程。另外,根據(jù)各省的需求,來設定應對氣候變化法律責任,強化省級政府和行政相對人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責任制度。3.2.省級立法的問題及成因解析盡管個別省市已經成功應對了氣候變化,但中國政府仍然非常關注并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即使成功,在解決氣候變化立法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F(xiàn)有的相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法規(guī)和政策文件不足以解決氣候變化的影響,不足以有效應對,嚴重阻礙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2.1.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不健全法律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現(xiàn)行的全部法律規(guī)范,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郵寄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張文顯.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頁.一個國家證明其遵守國際法律義務通常的做法是制定立法。張文顯.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頁.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摘要[EB/OL].http://www.ccchina//NewsInfo.asp?Newsld=4159.除了《憲法》以外,我國還有《可再生能源法》這些能源利用法律和《大氣污染防治法》這些環(huán)境保護法律,雖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卻仍不能滿足我國的現(xiàn)狀。除了能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這兩大法律之外,我國還有許多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立法文件,如《節(jié)約用電管理辦法》這些部門規(guī)章和《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jié)約能源法>的通知》這些地方性法規(guī),它們都是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國現(xiàn)有的這些環(huán)境法律制度,屬于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的一部分,但在許多層面存在著與應對氣候變化立法脫節(jié)之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3.2.2.應對氣候變化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制度是調整某一類或某一方面的社會管理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的有機聯(lián)系整體。韓德培.環(huán)境保護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頁.法律制度必須依據(jù)法律規(guī)則來構建,法律規(guī)則的產生則取決于立法的基本原則。林燦鈴.論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基本原則[A].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5.我國環(huán)境立法的模式是現(xiàn)行制定環(huán)境政策,通過行政指令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逐步調整,驗證政策的可行性和實施效果,經過驗證之后再上升到國家立法的層面,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再將國家環(huán)保政策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韓德培.環(huán)境保護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頁.林燦鈴.論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基本原則[A].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5.RichardWatson.FutureFiles:AHistoryoftheNext50Years[M].England:NicholasBrealeyPublishing,2008.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缺失,我國雖然成立了某些地方環(huán)境交易的場所,但并沒有針對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專門性的法律規(guī)定。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的能源立法,目前已經建立了能效標識制度,但對碳排放標識這一塊卻沒有任何規(guī)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當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氣候變化作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但都是從各部門法的角度出發(fā),并沒有形成綜合全面的相應的法律體系。第4章域外地方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經驗4.1.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的經驗美國是典型的傘型國家代表,采取的是綜合立法模式。美國作為聯(lián)邦制成員國之一,無論是聯(lián)邦層面還是絕大多數(shù)的州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層面都沒有制定專門法律。美國的國會在制定專門應對氣候變化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沒有成功的情況下,目前環(huán)境保護主要通過《清潔空氣法》加強對溫室氣體的監(jiān)管,該法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美國未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走向。美國除了在聯(lián)邦層面有專門的立法外,加利福尼亞州也制定了“AB32”法案,加州自此成為美國第一個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法案的州。該法案主要表現(xiàn)在:建立加州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監(jiān)督機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和目標倒逼機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機制。在法案頒布實施的期間,溫室氣體排放實現(xiàn)了絕對量的下降,對于促進加利福尼亞州分階段實現(xiàn)溫室氣體絕對量減排的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美國聯(lián)邦層面和加利福尼亞州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經驗,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立法活動值得借鑒,其中能夠引入的經驗包括: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法律;賦予各省按照自身特點制定進行地方立法;通過實質性修改政策的措施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專門立法以增強其可操作性;發(fā)揮有關環(huán)保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中的帶頭作用;積極面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中的阻力。宇文軒,田丹宇.美國和墨西哥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及其借鑒意義[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2).4.2.日本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的經驗日本和美國一樣屬于傘形國家的代表,采取政策型立法模式。在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方面,日本也是國際社會的早期國家。1998年,日本頒行了《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后面經過多年的努力,對該法進行四次的修改后,終于建成比較完備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系,為日本地方推進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從內容上看,該法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立法目的明確,明確了政府、公民以及有關單位的應對氣候變化基本職責;第二,設置控制氣候變暖制度,落實國家機構的職責;第三,制定抑制溫室效應氣體排出的管理措施;第四,構建了保護森林吸收作用的制度;第五,建立數(shù)量分配賬戶簿的制度。通過日本地方氣候變化立法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從中國的省氣候變化立法中學習:首先,科學地確定現(xiàn)有的氣候變化法律和法規(guī),并盡快完善健全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第二,以省委單位設置專門的氣候變化監(jiān)督部門,將氣候變化職責明確。其三,加強專門應對氣候變化法律的制定,盡快完善我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羅麗.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J].法學論壇,2010(5).4.3.韓國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的經驗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韓國,和美國一樣采取綜合型立法。2010年,韓國頒布了《綠色增長基本法》,該法的主要內容為:以應對全國氣候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進行綠色發(fā)展,由此有效地實現(xiàn)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韓國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增強綠色經濟的地位,而且可以協(xié)調氣候變化,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之間的關系。從韓國的《綠色增長基本法》可以看出,韓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方面的態(tài)度是比較積極的,我國省級在立法上應向韓國學習,在立法模式上以適應性立法為主,在“綠色增長委員會”增加民間人士的參與力度,成立專門的民間委員會,強化民間力量的作用,在共同委員長制度下與總理共同行使權力。徐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府責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1-6.第5章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優(yōu)化路徑5.1.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模式的選擇從我國省級目前的實際情況和相關立法的現(xiàn)狀來看,綜合型和政策型的立法模式與我國較為合適,應當堅持減緩與適應相結合的立法路徑,加快適應性法律的立法進程。盡管我國現(xiàn)行的氣候變化相關立法存在諸多問題,但對應對氣候變化諸多領域的規(guī)定為綜合性氣候變化法的施行提供了重要基礎。廖建凱.我國氣候變化立法研究——以減緩、適應及其綜合為路徑[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4.減緩氣候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盡管我國目前已經積極應對,但減緩性制度已成法律體系,對氣候變化已經造成的影響適應也迫在眉睫,雖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日后通過立法來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加強減緩工作的操作性,并適當提高減緩的法律位階。5.2.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構建在法制和政策方面,著力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制度安排、戰(zhàn)略規(guī)劃完善、法律體系構建、適應政策優(yōu)化、以及實施流程常規(guī)化。吳紹洪,羅勇,王浩,高洪波,李傳哲.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態(tài)勢和展望[J].科學通報,2016,61(10):1042--1054.吳紹洪,羅勇,王浩,高洪波,李傳哲.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態(tài)勢和展望[J].科學通報,2016,61(10):1042--1054.5.3.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展望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不斷完善立法的過程。重視加強地方氣候立法將成為“自下而上”氣候治理模式的起點和“自上而下”氣候治理模式的落腳點。彭本利,何燕.中國應對氣候變地方立法——特點、局限與展望[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38(6).彭本利,何燕.中國應對氣候變地方立法——特點、局限與展望[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38(6).5.4.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省級立法的建議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作,對于立法要求較高,執(zhí)法工作也非常重要,需要將法律責任明確落到實處,推動氣候變化的發(fā)展規(guī)劃機制全球戰(zhàn)略的實施,避免導致法律責任的情況低效的管理。鄧林玲.論我國氣候變化的立法完善[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5-3.鄧林玲.論我國氣候變化的立法完善[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5-3.結語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應盡快制定一部應對氣候變化專門法,雖然不一定能夠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所有問題,但日后省級行政區(qū)在完善地方立法的進程中可以此為基礎,以其他相關法律為支撐,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對氣候變化法律體系。雖然我國有個別省市在立法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相比于其他國家的地方立法還是遠遠不足的,亟需出臺一部應對氣候變化專門法,加強人民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明確有關部門的責任,這也是省級立法需要考慮的地方。針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現(xiàn)存的問題,一切行動應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省級行政區(qū)在立法上不僅要結合省情,還應當提現(xiàn)國情,不斷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以及地方性規(guī)章,提高立法的位階,相關的政策性文件要與時俱進,加強立法層面的可操性。PAGEPAGE23參考文獻:[1]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http://www.ipcc.ch/home_languages_main_chinese.shtml.[2]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3]周珂.加強法治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3(A8).[4]蘇耀光.中國氣候變化應對立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5]李麗英.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楊澤偉.“后京都時代”中國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15(5).[7]梅宵.我國氣候變化立法問題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8]劉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基本問題探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8(2).[9]潘曉濱.中國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先行立法研究[N].法學雜志.2017-3.[10]楊柳薏.淺析氣候變化之立法[N].法制與經濟·熱點分析,2015-2.[11]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法律應對[J].政法論壇,2009,(4):161.[12]李艷芳.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4):161.[13]郭冬梅.應對氣候變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14]華啟和.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綜述[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30(3).[15]趙軍.氣候變化漫長的十五年談判[J].世界環(huán)境,2005,(2):9.[16]陳新偉.歐盟氣候變化政策研究[D].2012-6.[17]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18]張寶.環(huán)境規(guī)制的法律構造[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19]嚴君.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J].人間說法,2015-2.[20]/item/%E6%B0%94%E5%80%99%E5%8F%98%E5%8C%96/22377?fr=aladdin.[21]劉燕華,錢鳳魁,王文濤,葛全勝,馬翠梅,張九天,何霄嘉.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3(5).[22]王聯(lián)合.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識、影響與問題[A].國際問題研究[C].2014-12-8.[23]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23).[24]劉召彬,王冰.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問題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J].研究與探索,2011-5.[25]潘曉濱.域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立法實踐及中國借鑒[A].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26]潘曉濱.中國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先行立法研究[J].法學雜志,2017,3.[27]張文顯.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頁.[28]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摘要[EB/OL].http://www.ccchina//NewsInfo.asp?Newsld=4159.[29]韓德培.環(huán)境保護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頁.[30]林燦鈴.論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的基本原則[A].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5.[31]RichardWatson.FutureFiles:AHistoryoftheNext50Years[M].England:NicholasBrealeyPublishing,2008.[32]宇文軒,田丹宇.美國和墨西哥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及其借鑒意義[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2).[33]羅麗.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立法研究[J].法學論壇,2010(5).[34]徐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府責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1-6.[35]廖建凱.我國氣候變化立法研究——以減緩、適應及其綜合為路徑[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4.[36]吳紹洪,羅勇,王浩,高洪波,李傳哲.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態(tài)勢和展望[J].科學通報,2016,61(10):1042--1054.[37]彭本利,何燕.中國應對氣候變地方立法——特點、局限與展望[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38(6).[38]鄧林玲.論我國氣候變化的立法完善[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5-3.致謝:兩年的本科學習生涯即將結束,我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馬亮老師,是他給我確定的選題,他是環(huán)境法領域的博士,經過了這次論文的寫作,使我對環(huán)境法方面的知識更近一層樓了,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了充分的認識。馬老師在論文上對我嚴格要求,不僅提供了相關的資料素材予以幫助,還教導我一些人生哲理,使頹廢于邊緣的我霎那間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梢娨幻麅?yōu)秀的導師難能可貴,學生表示敬佩之至。另外,我還要感謝我們系的林慶佳主任、劉勇錫老師、吳勇太老師、簡濤老師等法政系全體教師在這兩年里對我的栽培,是他們豐富了我的專業(yè)知識,充實了我的法律邏輯,愿他們在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輝煌!其次,還要感謝我的同班同學還有舍友,感謝他們兩年的時間里對我的陪伴與關懷,在學習上也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幫助。最后,感謝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是貴院校錄取了我,使我有了繼續(xù)學習的機會,提供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的平臺,充實了我的校園生活。由于筆者學識尚淺,不足以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本文難免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的觀點尚不成熟,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與指正。畢業(yè)之后,以后的路還很長,本人將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在我們的腳下永遠是起點,在我們的面前永遠是高峰,人生漫漫,學海無涯。

文獻資料檢索的步驟與篩選利用檢索文獻資料信息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過程,檢索的一般步驟有以下幾種。在檢索完成之后,才能對文獻資料進行篩選利用。文獻檢索是利用文獻的第一步,如何將其應用在畢業(yè)設計(論文)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進行認真篩選、消化和吸收是關鍵。只有經過這個過程,才能達到查閱文獻的真正目的一一一利用文獻1、文獻資料檢索的步驟(1)明確檢索范圍從科研課題研究的中心內容和重點出發(fā),多方面分析課題要求和問題實質,一般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區(qū)域界限,要清楚是取得某一一問題發(fā)表過的全部文獻資料,還是要掌握某一地區(qū)、某一國家對某一問題發(fā)表過的全部文獻資料;二是時間范圍,明確是查找某一問題在某一年限內發(fā)表過的文獻資料,還是獲取某一。問題從有文獻記錄以來的全部文獻資料;三是專業(yè)范圍,明確要查找什么專業(yè)的科技文獻信息,比如,電子類的還是機械類的,是理論性的還是應用性的等。(2)選擇檢索工具檢索工具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加工文獻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不同分為手工檢索工具和機械檢索工具;按照載體形式不同分為書本式檢索工具,磁帶式檢索工具,卡片式、縮微式、膠卷式檢索工具;按照著錄格式的不同可將檢索工具分為以下四種類型:①目錄型檢索工具。目錄型檢索工具是記錄具體出版單位、收藏單位及其他外表特征的工具。它以一個完。整的出版或收藏單位為著錄單元,一般著錄文獻的名稱、著者、文獻出處等。目錄的種類很多,對于文獻檢索來說,國家書目、聯(lián)合目錄、館藏目錄等尤為重要②題錄型檢索工具題錄型檢索工具是以單篇文獻為基本著錄單位來描述文獻外表特征(如文獻題名、著者姓名、文獻出處等),無內容摘要,是快速報道文獻信息的一類檢索工具。它與目錄的主要區(qū)別是著錄的對象不同,目錄著錄的對象是單位出版物,題錄的著錄對象是單篇文獻。③文摘型檢索工具文摘型檢索工具是將大量分散的文獻,選擇重要的部分,以簡練的形式做成摘要,并按一定的方法組織排列起來的檢索工具。按照文摘的編寫人,可分為著者文摘和非著者文摘,著者文摘是指按原文著者編寫的文摘;而非著者文摘是指由專門的熟悉本專業(yè)的文摘人員編寫而成。按照摘要的詳簡程度,可分為指示性文摘和報道性文摘兩種,指示性文摘以最簡短的語言寫明文獻題目、內容范圍、研究目的和出處,實際上是題目的補充說明,一般在100字左右;報道性文摘以揭示原文論述的主題實質為宗旨,基本上反映了原文內容,討論的范圍和目的,采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所得的結果或結論,同時也包括有關數(shù)據(jù)、公式,一般五百字左右,重要文章可多達千字。④索引型檢索工具索引型檢索工具是根據(jù)一定的需要,把特定范圍內的某些重要文獻中的有關款目或知識單元,如書名、刊名、人名、地名、語詞等,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并指明出處,為用戶提供文獻線索的一種檢索工具。索引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在檢索工具中,常用的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