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百家爭鳴單元檢測卷(A卷)(含解析)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百家爭鳴—高二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單元檢測卷(A卷)
分值:150分時間:150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材料一:
先秦諸子的共生觀念,始終在群體共生的維度中思考人類的各種問題。整體性體現(xiàn)在中國思想從來沒有脫離整體來思考個體,個體永遠是整體之中的個體,整體與個體是一種共生關系。支配—服從的秩序結構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維護群體整體利益以及個體利益的和諧。在此視野之中,個體與群體或個體與國家,不再是一種西方式的對立關系,而是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就是群體與個體各自都要依靠對方,所以代表群體的國家或君主,要為個體提供秩序,提供公共服務,同時也有自己的利益,個體在群體中也能得到安全和發(fā)展。所以國家與個體之間是一種互為目的和手段的關系,而不是單向地說個體是目的,國家是手段,這個不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的觀感。在先秦諸子的觀念中,個體和國家的關系就是互為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本質就是一種共生關系。二者在這種共生關系里面彼此不是對立的,而是希望各自在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也就是公天下的過程中,雙方都可以有利益。統(tǒng)治者與服從者各得其利,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與和諧。
在先秦諸子的共生觀念中,統(tǒng)治者負有利民富民的義務。唯有利民富民,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yè),統(tǒng)治才真正具有正當性。這是共生智慧最為核心的地方?!耙哉C?出自《荀子富國》,強調統(tǒng)治者的責任和義務,執(zhí)政者必須為天下百姓營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yè)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苗子君道》說:“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比绻麍?zhí)政者不能給百姓帶去好處,百姓如何認同和擁護執(zhí)政者的統(tǒng)治?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顛撲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諸子其實都強調執(zhí)政者必須給老百姓創(chuàng)造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
作為“天下人"中的具體一員,其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利能否得到落實,其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是否公平、穩(wěn)定與和諧,最為關鍵。先秦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賢能政治,并不相信單個個體具有參與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強調執(zhí)政者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傾聽并切實重視天下百姓的聲音和訴求。
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認為,百姓認可和擁護統(tǒng)治者的背后有一個“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給予才能獲得擁護和支持。人類情感世界中蘊含著一種心理對應機制:人們對于給自己“愛"與“利”的人,通常都會感恩并予以回報,以對等的方式來回應對方。《墨子兼愛》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禮記。曲禮上》也闡述了“貴德”與“施報"兩種德性:“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贝笊腺F德,不求回報,相當于“圣"之無條件奉獻;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則是一種相互性的人類情感。《孟子離婁下》也表達了類似相互性的轉換機制:“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比祟惤杂凶非蟀踩⑽镔|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統(tǒng)治者能有效滿足百姓過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會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和擁護統(tǒng)治者,支配一服從的和諧秩序就此達成,整個社會就會呈現(xiàn)一派安居樂業(yè)的景象。
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強調取予之道應該適度。統(tǒng)治者如果違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會激發(fā)出一種洪荒之力。老子警告統(tǒng)治者,不要影響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生活,不要壓榨百姓。激發(fā)了百姓的群體反抗力量,只能說明統(tǒng)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壓政治及貪得無厭的剝削策略。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湯武革命”之緣由。聰明的統(tǒng)治者都會盡量給老百姓帶去利益,帶去好處,盡量不去觸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長久利益。
(摘編自宋洪兵《淺議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
材料二:
一座文明的城市,是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城市,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的城市,是社會風氣向上向好的城市,是人民滿意的城市。
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實踐、一種以人為本持之以恒提升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有效載體。
近年來,全國各地以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聚焦民生改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城市的文明底色更加鮮亮。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最重要的是為市民營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間。
“童樂fun"兒童托育空間、老年日照中心關愛空間、“鄰里會客廳”共享生活空間……四川省成都市東三環(huán)路R29C社區(qū)商業(yè)中心,除具備一般社區(qū)空間應有的功能外,還設置24小時自助辦證中心、24小時健身空間等全時服務功能。
“家門口就是政務服務中心,非常方便!"家住附近小區(qū)的楊女士不到15分鐘就辦理好了社保業(yè)務?!俺鞘泄卜召|量關乎民生,連接民心。15分鐘步行生活圈不僅節(jié)約了生活成本,更是極大地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質?!彼f。
生活處處有文明。各地不斷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下“繡花功夫"解決治理“最后一公里”問題,為老百姓繡出了一幅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圖景。
在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區(qū)探索在各社區(qū)、小區(qū)全面設立“紅管家"。“紅管家”隊伍由社區(qū)兩委班子成員、社區(qū)工作者、物業(yè)公司、共駐共建單位、小區(qū)在職黨員等力量組成,是黨組織領導下多元參與的協(xié)商議事平臺?!懊刻於寄芸吹健t管家’的身影,他們一旦發(fā)現(xiàn)私搭亂建、鄰里矛盾等問題,會第一時間協(xié)調處理。"荷塘社區(qū)居民張女士說。
滿城“紅管家”,服務“百事通"。如今的安源,一出門就能瞧見“紅管家”一有困難就找“紅管家”,百姓安全感、幸福感滿滿。
城市屬于每一位市民,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是全體市民的“大合唱”。一個個流光溢彩的個體匯聚,終將鑄就堅不可摧的“文明高地"。
(摘編自張文驍、龔亮《以人為本惠民持之以恒實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中國思想中,整體和個體之間乃是共生關系,二者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但整體為主,個體為次,個體尤其不能離開整體。
B.孟子和墨子在愛他人這個方面有非常相近的思想,都認為施予愛才會得到愛,這符合人類情感世界中的心理對應機制。
C.共生智慧中“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是英明的統(tǒng)治者都應遵照去做的,那些只取不予的統(tǒng)治者,極容易引發(fā)人民反抗。
D.真正的文明城市一定會為市民營造美好的生活空間,楊女士不到15分鐘就辦理好了社保業(yè)務的事例,就是這一點的明證。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秦諸子普遍認為統(tǒng)治者治國的目的就是利民富民,不然其統(tǒng)治沒有正當性。
B.荀子、孟子都生活在先秦,引用他們的話論證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親切有力。
C.安源區(qū)設立“紅管家”,提升人民幸福感,這是政府營造美好生活空間的舉措。
D.兩則材料雖然形式有別,但思想相通,都含著以民為本的思想,有惠民的觀念。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荀子)
D.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墨子)
4.兩則材料在表達方式上有怎樣的不同?請簡要說明。(4分)
5.請依據(jù)材料一的觀點,對下面文段的內容進行評析。(4分)
(秦始皇)欲攻匈奴,暴兵露師十有余年,死者不可勝數(shù)。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yǎng),道死者相望,蓋天下始叛也。
(漢主父偃《諫伐匈奴書》)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大禹的寂寞
何向陽
時隔幾千年之后,已經難見當年軒轅關的地貌了,只剩下傳說,在往事與神話間游走。夏禹,一半被壓成紙形,疊藏在文典史籍里頭,一半化作口口相傳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氣般無形卻有時又凝聚成某種氣候的民間。
然而,真的跑了幾十里地,到“萃兩間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的萬歲峰下,面對巨大的啟母石時,才知道那個英雄是徹底寂寞的。
早年讀《史記。夏本紀》,印象中有個叫禹的英雄與洪水斗了一輩子,太史公用了幾大段寫他從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連一些不知名的、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滿他的足跡。哪里有水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還有別的生活。重翻《史記》,“敏給克勤"勞身焦思”的句子迎面撲來,相比“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的功勞,“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的做法更惹人眼目,“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終于“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也終于因這個人的忙碌操勞而“太平治"。然而行為、功績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那就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較之,我倒更喜歡口傳歷史中那句“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見禹的風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馬遷的文人敘事中說的是責任,民間敘事中說的是精神。二者疊加,仍不能抹去寂寞嗎?
禹治水前,還有一個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殺。當那個叫鯀的人用堵的方法最終沒有止住水而失敗時,死的命運其實已等著他了?!熬拍甓幌ⅰ?,“功用不成”是小事,而民生之事重大。《史記》中那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讓人看了心悸,可見當時的責任制非常嚴明?!八磁e鯀子禹,而使續(xù)鯀之業(yè)”,這里面有種難以用人情釋解的苦痛,舜此舉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讓人覺出搭了性命的壓力,不知當時尚年輕氣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對因洪水而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親之后,誰又是第二個要他付出的親人呢?啟母石就是另一場不幸的實證?!坝碇硒櫵ㄦ|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票狈蕉鴨⑸?這則故事一波三折,寫得太生動,也太苦澀,還有啟之生,也十分撲朔迷離。然而立于啟母石前的下午,陽光是這么好,峭壁的石頭破裂開來,一分為二。圍著它走,有種本真的崇慕,因為它本身沒有任何雕飾或者后天的人文附麗,就是一塊巨石,風雨陽光都經歷過了,還是一塊巨石。對于那不知歷史傳說的過路人,它會因沒有文字與解說而沉默為一塊真正的頑石。大禹寂竇著,他的寂竇不是后天的懵懂,而是在當時,最親密如妻子的人仍然會“慚而去”,離開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夠劈山讓泄流改道,卻不能夠讓一個心愛的女人回心轉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沒自己。
何況諸侯們叫叫嚷嚷,爭相出著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澤大野時,便多縮進家門不愿出去。對于這幫人,大禹怎么不沖他們把那雙總是在走、長滿老繭的大腳伸開呢?這個英雄,領著一批人實干,卻還要永擔背后的冷嘲熱諷、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種水,堵或者導似已不是對付的方法,它匯聚著另一場洪水要淹沒這個治水的人。還有民眾,他們的紀念隨時隨處,然而民眾的紀念也會時過境遷,也會因隨時隨處而改變心境,也會遺忘。他們忘記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是將人打入歷史,在史錄的隧道里或可贏取一個空間、幾行文字。然而,內心呢?當洪水不再,陽光燦爛,歌舞升平,與幸福伴行之際,誰會想起、憶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從難見當年軒轅關的地貌寫起,然后轉入對大禹治水的敘寫,在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交互中再現(xiàn)英雄的業(yè)績。
B.文章以豐富的史料、細膩的筆觸表達了對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贊揚,且對大禹的寂寞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用堵的方法最終治水失敗而被殺,大禹用導的方法治水成功而被人紀念,體現(xiàn)了個人功績事小,民生之事重大。
D.以民眾對大禹的紀念也會時過境遷乃至遺忘結尾,既照應了標題,又表達了作者的憤懣之情,引發(fā)讀者思考。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的“一半被壓成紙形……凝聚成某種氣候的民間"與結尾的質問遙相呼應,表現(xiàn)了作者深沉的思考,發(fā)人深省。
B.文章大量引用《史記》中的句子,既寫出了治水的難度,表現(xiàn)了大禹的辛勞與忙碌,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C.作者認為“不敢入”體現(xiàn)的是責任,“不入"體現(xiàn)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賞大禹將國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擔當與責任。
D.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既寫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實干篤行,也展現(xiàn)了他的寂寞與忍耐。
8.文章中史料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9.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大禹”式人物。請結合作品和社會現(xiàn)實,談談你對“大禹"式人物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曰:“然則眾賢之術,將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且試毁F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H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呗勚?,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避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h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吝h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宮墻既立,謹上為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節(jié)選自《墨子尚賢上》)
材料二: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
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數(shù)至能人之門,不壹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壹圖主之國。屬數(shù)雖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
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yǎng)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于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
(節(jié)選自《韓非子有度》)
10.材料一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3分)
故古者A圣王之為政B列德C而尚賢D雖E在農與工F肆之人G有能H則舉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射御,為古代六種技藝中的兩種,另外的四藝指禮、樂、書、易。
B.“鄙"與《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中的“鄙"字用法不同。
C.“闔”與成語“縱橫拽闔"中的“闔”字意思相同。
D.“此亡之本也"與《出師表》中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句式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墨子從王公大人“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的為政愿望與現(xiàn)實國情不相符談起,引出觀點。
B.墨子以上行下效為起點,列舉了不同人的反應,反復推究,不厭其煩,使“舉義”的觀點無可辯駁。
C.墨子的尚賢,要求不避富貴貧賤、親疏遠近,這打破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可見墨子思想高遠宏達。
D.韓非子說理冷峻深刻,在對比中指出君主根據(jù)聲譽和朋黨關系提拔任用人才會直接導致國家走向滅亡。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
(2)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14.先秦諸子的論說都閃爍著智慧光輝。兩則材料有討論的共同話題,但論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①,空戴南冠學楚囚②。
[注]①典出《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②典出《左傳·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陳以救鄭。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焙笠浴澳瞎?楚囚”為囚徒的代稱。
15.下面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寫長安景色,伴隨著豐富的聯(lián)想:清晨時分,云霧在緩緩飄動,雄偉壯麗的宮闕在腳下浮動。
B.“紫艷"二字寫出了菊花美麗的色澤,“靜”寫出了菊花嫻雅的儀態(tài),寄托了詩人超然物外的閑適情懷。
C.尾聯(lián)使用了兩個典故,言簡而意深,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xiāng)而又不能歸去的惆悵情懷。
D.本詩寫景富于變化,有全景描寫,有仰視,有俯瞰,有動靜結合;選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靜。
16.這首詩以“望"字來組織材料,著意寫景,請問本詩前兩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3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論語》中“___,___”兩句,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2)作為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大學之道》開宗明義,指出“大學"的宗旨是“___,___,___”。
(3)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說:“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
曾點言志,沒有說治國平天下的想法,卻只提沐浴、吹風、歌詠,似有胸無大志[甲]之嫌,而孔子居然還對他的話表示贊許,這就很耐人尋味了。而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可見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補并非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來發(fā)展的結果,而是人性使然。因此儒道兩家在作為學術流派產生之始,甚至①___________,就已經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帶著這個假設,我們再來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說的“治國愛民"這些話了。而莊子雖然總是批評儒家,但也同意“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盵乙]如果老莊真如他們所說的完全棄塵絕世,就應該像《論語》里提到的幾位隱士——接輿、長沮、桀溺等——[丙]連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談著書立說、設帳授徒了??梢娎锨f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會責任感這一方面,他們②___________。
同源異流是儒道互補的根本特征,只不過孔孟關注的是人的社會性和文明秩序的發(fā)展,老莊關懷的是人類生命與心性的和諧與自然。他們都重視人性和社會問題,只是朝著不同的學術方向發(fā)展。但無論二者的差異多么大,卻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補,兩千多年來不但發(fā)展為中國文化的基調,反而[丁]已然內化成中國人獨有的人格特征。
18.下列對原文甲、乙、丙、丁四處相關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處“胸無大志"的使用欠妥,這里不應該評價曾點“心中沒有遠大的志向”,改為“不學無術"更合文意。
B.[乙]處標點使用錯誤,此處屬句中的引用,句號應放在引號的外面。
C.[丙]處的破折號使用正確,兩個破折號標示插入解釋說明,其作用和括號的作用類似。
D.[丁]處的“反而”應該改為“而且”,與前面的“不但”相對應。
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
20.反證法是一種常用的論證方法:首先做出某個假設,然后推出其與定理、事理或已知條件矛盾,從而證明假設不成立,以此得出與假設相反的結論。試分析第二段所用的反證法的推理思路。(3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0分)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儒道互補"的很好詮釋。
儒家士人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力圖治國安邦,有所作為,為了彰顯道統(tǒng)的尊嚴和崇高而對自我修養(yǎng)指出了極高的要求,但世事常不如意,面對“有為”無望的情況下只能“無為"而治。道家的“無為”從根本上來說不完全是消極避世的??傮w來說,老子的“無為"是遵循“道”的規(guī)律,順應自然,根本的目的是“有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相比而言,莊子的“無為”則帶有更多消極避世的色彩。
長期以來,道家的“無為"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人格、身份認同有著深刻長遠的影響。從積極方面說,“無為”的思想使傳統(tǒng)士人在仕途不順之時能夠以退為進,①___,不急不躁,不氣不餒,以辯證的態(tài)度和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逆境和挫折。但道家的“無為"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覷,易使中國知識分子走向②___和陽奉陰違,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的典型人物。他們有的心口不一,一邊高唱超塵脫俗,以老莊自飾,一邊忙著攀龍附鳳、升官發(fā)財;有的③___,故作清高,一邊假裝歸隱,不理俗務,一邊走終南捷徑,時刻準備投懷送抱。
21.文中畫框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6分)
22.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老子》文章辭意洗練,充滿人生智慧,比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句。所謂“自勝者強”,是指真正的強者,不在于贏過別人,而在于戰(zhàn)勝自己?,F(xiàn)代社會中,許多人執(zhí)著于與他人的競爭,卻不愿好好面對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弱點。
對于老子這句富含哲理的話,你有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但整體為主,個體為次,個體尤其不能離開整體”錯誤。依據(jù)材料一中的“整體性體現(xiàn)在中國思想從來沒有脫離整體來思考個體,個體永遠是整體之中的個體,整體與個體是一種共生關系"可知,整體與個體是共生關系,沒有主次之分。
2.答案:A
解析:“先秦諸子普遍認為統(tǒng)治者治國的目的就是利民富民”錯誤。依據(jù)材料一中的“在先秦諸子的共生觀念中,統(tǒng)治者負有利民富民的義務。唯有利民富民,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yè),統(tǒng)治才真正具有正當性"先秦諸子其實都強調執(zhí)政者必須給老百姓創(chuàng)造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可知,先秦諸子認為的是統(tǒng)治者有創(chuàng)造條件讓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義務,但利民富民不是統(tǒng)治者治國的目的。
3.答案:C
解析:材料一的觀點:先秦諸子認為整體與個體是一種共生關系,在這共生觀念中,統(tǒng)治者負有利民富民的義務。A項,強調的是法令及守法的重要性。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B項,強調的是推己及人。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C項,說的是君主要讓百姓有好的生活,體現(xiàn)了共生智慧。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D項,強調的是人們要相愛。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
4.答案:①材料一是典型的論述類文本,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通過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論述了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②材料二是通訊報道,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主要敘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和江西省萍鄉(xiāng)市的便民服務之事。
解析:依據(jù)材料一的題目《淺議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及內容可以看出,材料一是典型的論述類文本,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以政裕民"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可得也”“夫愛人者……人必從而害之"等運用引用論證,“《墨子兼愛》說……”“《禮記。曲禮上》也闡述了……"《孟子離婁下》也表達了……”等運用舉例論證,論述了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依據(jù)材料二“四川省成都市東三環(huán)路R29C社區(qū)商業(yè)中心,除具備一般社區(qū)空間應有的功能外,還設置24小時自助辦證中心、24小時健身空間等全時服務功能"在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區(qū)探索在各社區(qū)、小區(qū)全面設立……”等內容可以看出,材料二是通訊報道,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如“生活處處有文明。各地不斷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為老百姓繡出了一幅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圖景”,主要敘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和江西省萍鄉(xiāng)市的便民服務之事。
5.答案:①文段內容: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奴役天下百姓,使他們生活艱難,死傷無數(shù)。
②評析:秦始皇的做法與先秦諸子的共生觀念相悖。他不是以政裕民,而是以政虐民,只取不予,超出了取的限度,破壞了百姓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不能滿足百姓過美好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然就遭到天下人的唾棄,引起人民的反抗。
解析:首先,對文段的內容進行大概的描述:“暴兵露師十有余年”說明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死者不可勝數(shù)。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yǎng),道死者相望"說明他奴役天下百姓,使他們生活艱難,死傷無數(shù);“蓋天下始叛也”是說他最后遭到天下人的唾棄,引起人民的反抗。然后,結合材料一中的“在先秦諸子的共生觀念中,統(tǒng)治者負有利民富民的義務。唯有利民富民,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yè),統(tǒng)治才真正具有正當性。這是共生智慧最為核心的地方"先秦諸子的共生智慧認為,百姓認可和擁護統(tǒng)治者的背后有一個‘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給予才能獲得擁護和支持”“統(tǒng)治者如果違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才最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長久利益"分析可知,秦始皇的做法與先秦諸子的共生觀念相悖。他不是以政裕民,而是以政虐民,只取不予,超出了取的限度,破壞了百姓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不能滿足百姓過美好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然就遭到天下人的唾棄,引起人民的反抗。
6.答案:D
解析:“憤懣之情”錯,作者表達的是一種嗟嘆、惋惜之情。
7.答案:C
解析:“作者更欣賞大禹將國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擔當與責任"錯,根據(jù)原文第三段中的“較之,我倒更喜歡口傳歷史中那句……民間敘事中說的是精神”可知,作者更欣賞的是大禹的忘我精神。
8.答案:①在敘寫現(xiàn)實中靈活地使用史料,使內容更加真實、豐富,增強說服力和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歷史的縱深感;②可以拉開時間距離,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不同角度對人物進行描寫,使大禹這一歷史形象更加豐滿、立體;③現(xiàn)實的荒涼和史料的記載相互印證,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引發(fā)讀者思考;④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大禹的崇敬和嘆惋之情。
解析:解答此題,可從內容、人物形象、讀者感受、主旨等方面入手。從內容上看,本文將史料和現(xiàn)實交織穿插,在敘寫現(xiàn)實的過程中,靈活地使用大量史料,使內容更為真實、豐富,增強了說服力,同時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使作品更具歷史的縱深感;從人物形象上看,文章站在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角度描寫大禹,使大禹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從讀者感受上看,現(xiàn)實中軒轅關的荒涼和史料記載相互印證,突出了大禹恒久的寂寞,能夠引發(fā)讀者思考;從主旨上看,本文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角度敘寫大禹治水的經歷和不幸遭遇,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大禹的崇敬和嘆惋之情。根據(jù)上述分析,分點作答即可。
9.答案:①他們一心為公,勇于奉獻自我,公而忘私,他們的精神是可貴的。②他們能夠耐得住寂寞,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堅守初心,勤勞刻苦,他們的品質是崇高的。③他們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負著世人的偏見與冷嘲熱諷,他們于彼時是寂寞的。④他們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文字,卻走不到人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沒有被后世銘記,他們于后世是寂寞的。
解析:作答本題的關鍵是要理解大禹是什么樣的人,可通過文章中作者對大禹的相關描寫來整理思路。根據(jù)文章第三段中的“責任"精神”、第四段中的“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可知,他們有著一心為公、勇于奉獻、公而忘私的可貴精神;根據(jù)文章第五段中的“最親密如妻子的人……回心轉意”和第六段中的“這個英雄,領著一批人實干,卻還要永擔背后的冷嘲熱諷、唾沫星子"可知,他們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背負著世人的偏見與冷嘲熱諷,他們是寂寞的,但他們又不在乎世人的看法,能夠耐得住寂寞,堅守住初心,并且有著勤勞刻苦的崇高品質;根據(jù)文章第六段中的“民眾的紀念也會時過境遷,也會因隨時隨處而改變心境,也會遺忘”“誰會想起、憶念、沉吟,或者祭奠?"可知,他們只是被歷史、文字記載,卻沒有進入人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沒有被后世銘記,他們在后世仍然是寂寞的。根據(jù)上述分析,分點作答即可。
10.答案:BDG
解析:“故古者圣王之為政”中,“古者圣王"是主語,“為”是謂語,“政"是賓語,“之”是用于主謂之間的助詞,故應在“政"后斷開,即B處應斷開;“列德而尚賢”中,“列德"與“尚賢”為并列的動賓短語,“賢"后應斷開,即D處應斷開;“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是假設復句的前句,“人"后應斷開,即G處應斷開。
11.答案:A
解析:另四藝指禮、樂、書、數(shù)。B項,前者指邊邑,后者指“把……當作邊邑”。C項,兩者都是“關閉"的意思。D項,兩句都是判斷句,“此……也”表判斷。
12.答案:D
解析:“直接導致"錯誤。由材料二中的“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可知,君主根據(jù)聲譽和朋黨關系提拔任用人才導致忠臣退奸臣進,這是國家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
13.答案:(1)原因在于在朝廷里從政的王公大臣們,不能通過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來治理政事。
(2)(這些人)結交廣泛、黨羽眾多,在朝廷內外結成朋黨,即使犯了大罪,為他們掩蓋罪責的人也多得很。
解析:
14.答案:兩則材料討論的共同話題是為政中的人才任用問題。
論說的側重點:墨子主張讓有才有德的人出來做官;韓非子主張用法制來選人,用法制來衡量功勞。
解析:由材料一中的“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和材料二中的“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可知,兩則材料討論的共同話題是為政中的人才任用問題。由材料一中的“故古者圣王之為政……有能則舉之"和材料二中的“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可知,墨子主張讓有才有德的人出來做官;韓非子主張用法制來選人,用法制來衡量功勞。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墨子說:“現(xiàn)在在朝廷里從政的王公大臣們,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繁盛,刑法與政治都井井有條,但結果是國家沒有富強反而貧困了,人口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沒有得到安定反而引發(fā)了混亂,這是從根本上失去了所希望的,而得到了所厭惡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說:“原因在于在朝廷里從政的王公大臣們,不能通過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來治理政事。因此,國家才德兼?zhèn)涞氖勘姸?,那么國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zhèn)涞氖可?,那么國家就治理不好。所以王公大臣的重要任務,就在于使有才有德的人眾多。?/p>
有人問:“那么使有才有德的人眾多的辦法是什么呢?"
墨子說:比如說想要使國家的善于射箭和駕車的人眾多,一定要使他們富裕,使他們尊貴,尊敬他們,贊譽他們,這樣做之后,國家的善于射箭和駕車的人就會多起來。更不用說那些道德品行純厚,言談方面很有ロ才,在治理國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的賢良之士了!他們本來就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良佐,也一定要使他們富裕,使他們顯貴,尊敬他們,贊譽他們,然后全國的賢良之士也就多起來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政事時,說:‘不義的人不能讓他富裕,不義的人不能讓他尊貴,不義的人不能與他親密,不義的人不能使他接近?!虼烁毁F的人聽了,都回到家中盤算:‘當初我所依仗的是富貴,現(xiàn)在國君選用有道義的人而不避貧窮低賤的人,那么我不能不行義了?!鷩P系親密的人聽了,也回到家中盤算:‘當初我所依仗的是跟國君關系親密,現(xiàn)在國君選用有道義的人而不避親疏,那么我不能不行義了?!谭钤趪磉叺娜寺犃?,也回到家中盤算:‘當初我所依仗的是處在國君身邊,現(xiàn)在國君選用有道義的人而不避遠近,那么我不能不行義了?!鷩P系疏遠的人聽了,也回到家中盤算:當初我以為跟國君疏遠就無所依仗了,現(xiàn)在國君選用有道義的人而不避遠近,那么我不能不行義了。直到邊邑郊外的臣子、宮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城中的百姓、邊境的百姓聽了,也都爭著行義。這是什么原因呢?說:君主所用來驅使臣下的,是尚賢事能;臣下用來侍奉君主的,是行義。比如富裕的人有高墻深宮,宮墻已經筑好了,只在上面給它鑿開一個門。有盜賊進去偷東西,只要關上他通過的唯一的門來捉他,他就無從逃走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國君把握了治理政事的要領。
“所以古代圣王治理政事,給有德之人安排職位,崇尚賢士。即使是從事農業(yè)的人或在各種手工業(yè)作坊做工的人,只要有能力就選用他。因此在那個時候,以德行高下來排列位次,按官職從事相應的職事,按功勞確定賞賜,按業(yè)績分給俸祿。因此,官員不會永遠尊貴,百姓也不會一直低賤。有能力就選用他,沒有能力就降他的官職。”
材料二:
所以現(xiàn)在這個時代,能夠除去奸邪而公正執(zhí)法,百姓就安定,國家就太平;能夠除去謀私利的行為而實行國法,兵力就強大,而敵人相對變得弱小了。所以,明察得失而又有法度的規(guī)定,凌駕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欺詐。
現(xiàn)在如果根據(jù)聲譽來提拔人才,那么臣下就會背離君主而在下面拉幫結伙;如果根據(jù)朋黨關系來推舉官吏,那么百姓就會致力于勾結拉攏而不再依法行事。所以為官不稱職,國家就會混亂。(這些人)結交廣泛、黨羽眾多,在朝廷內外結成朋黨,即使犯了大罪,為他們掩蓋罪責的人也多得很。忠臣遭受到危難被處死并不是因為他們有罪,那么賢良的臣子就會隱退了;行奸作惡的臣子安享利益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功,那么奸臣就會更進一步。這是國家褒亡的根本原因啊。像這樣,群臣就會不顧法律而設法獲得個人利益,不把國家的法令當回事。屢次進出奸臣的家門,卻一次也不去上朝;每天想著自己的好處,卻一點兒不考慮君主與國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屬官吏雖然很多,但都不尊崇君主;官員們雖然各有其職,但并不能處理國家之事。這樣就使得君主雖有一國之君的名聲,但仍然要依托于群臣的私家勢力。所以我說:“喪失了國家政權的朝廷沒有臣子。"
朝廷里沒有臣子,并不是說朝廷衰落。而是指大臣致力于相互謀利,而不想著如何讓國家富強起來;大臣致力于相互推崇,但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們拿著國家的俸祿去培養(yǎng)私交,不把自己的職責當回事。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君主不在上面依法裁決事情,而任憑臣下胡作非為。所以英明的君主用法制來選拔人才,不憑自己的意愿來用人;用法制來衡量功勞,不憑自己的主觀意識來估量。這樣,有才能的人就不會被埋沒,無能的人就不能掩飾,徒有虛名的人就不能被進用,受到誹謗的人就不會被降職或罷官。那么君臣之間,賢奸功罪,分別辨明,而國家也就容易治理了。所以君主用法度衡量一切就可以了。
15.答案:1.C;
2.①首聯(lián)是作者對長安的概覽,呼應了標題。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②頷聯(lián)寫仰觀?!皻埿菐c”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tài)。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描繪了一幅殘星點點,雁陣南飛,人倚髙樓,笛聲悠悠的深秋畫卷。
解析:1.A.“伴隨著豐富的聯(lián)想”錯誤,這些景致都是詩人拂曉時親眼所見。B.“寄托了詩人超然物外的閑適情懷"錯誤。頸聯(lián)中,詩人看到枯枝敗荷的深秋景致,內心是惆悵傷感的。D.“選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靜”錯誤。由“云物凄清拂曙流"殘星幾點雁橫塞”“紅衣落盡渚蓮愁"等詩句中的意象可以看出,這些景象是凄清、傷感,令人酸楚惆悵的,而不是“清新恬靜”的。
2.先理解這兩聯(lián)的意思,接著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其描繪的畫面。審題的重點是“望"字?!巴?,有遠望,有近觀;有仰望,有俯瞰。概括起來就是遠近結合、俯仰結合。“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是作者遠望所見,是長安全景的概覽,呼應了標題。頷聯(lián)“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運用了遠近結合、視聽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的是殘星寥落,雁陣南歸,人倚高樓,笛聲悠揚的畫面。作答時,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哪里是動,哪里是靜;哪里是眼觀,哪里是耳聞。總之,不能脫離文本進行分析。
16.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根據(jù)前句可知,曾點言志的時候沒有說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只說沐浴、吹風、歌詠這樣的小志向,用“胸無大志"合適,“不學無術”語義過重。
18.答案:①在產生之前;②與孔孟是一樣的
解析:第①處,根據(jù)前面的句子“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分析,此處是說儒道兩家思想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現(xiàn)象早就存在。再結合“儒道兩家在作為學術流派產生之始”和“甚至"一詞,可知前后兩句間是遞進關系,內容上說的是儒道兩家思想不僅僅是在學術流派產生之始,更是“在產生之前”就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了。所以,此處可填“在產生之前"之類的內容。第②處,根據(jù)第一段中的“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經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和第二段內容可知,孔孟的儒家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有入世之心,但是其思想中也有道家出世的心理,就像文中說的“老莊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一樣,所以,此處可填“與孔孟是一樣的”之類的內容。
19.答案:假設老莊完全棄塵絕世成立,那么他們就應像接輿、長沮、桀溺等幾位隱士一樣,不留姓名,不著書立說、設帳授徒。但事實上老莊與孔孟一樣行“入世之事”,這與已知事實矛盾。所以,老莊完全棄塵絕世這個假設不成立。
解析:題干已經很清楚地解釋了反證法的概念,所以可結合第二段內容具體分析。本段先做出一個假設:老莊完全棄塵絕世。然后論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完全棄塵絕世者會像接與、長沮、桀溺等人一樣連姓名都不留,更不會著書立說、設帳授徒。但是事實上老子說了“治國愛民”這些話,莊子同意儒家“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的說法,這些行為與前面的假設矛盾。所以,之前的假設是不成立的。據(jù)此即可得出答案。
20.答案:儒家士人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力圖治國安邦,有所作為,為了彰顯道統(tǒng)的尊嚴和崇高而對自我修養(yǎng)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世事常不如意,在“有為”無望的情況下只能“無為"而治。
解析:畫框部分有兩處語病:①搭配不當,“指出……要求”動賓搭配不當,可改為“提出……要求";②結構混亂,“面對‘有為’無望的情況下”句式雜糅,可改為“面對……的情況"或“在……的情況下”。
21.答案:①韜光養(yǎng)晦;②趨炎附勢;③沽名釣譽
解析:第①空,結合前文“‘無為’的思想使傳統(tǒng)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車行業(yè)節(jié)能減排技術創(chuàng)新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充電樁儲能系統(tǒng)設計與建設合同3篇
- 2025秀嶼區(qū)文印中心企業(yè)宣傳冊制作承包經營合同3篇
- 2025版外墻瓷磚購銷及質量檢測認證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暴受害者離婚財產合理分配與子女權益保護合同
- 臨時土地使用租賃合同(2024版)
- 2025年度智能化煤炭采購合同書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民工社會保險委托代繳服務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變壓器安裝與電網(wǎng)運行維護合同6篇
- 2025年度美容院連鎖加盟經營管理合同
- 智能衣服方案
- 李克勤紅日標準粵語注音歌詞
-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小小工程師》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定稿;共7課時)
- 中藥材產地加工技術規(guī)程 第1部分:黃草烏
- 危險化學品經營單位安全生產考試題庫
- 案例分析:美國紐約高樓防火設計課件
- 老客戶維護方案
- 移動商務內容運營(吳洪貴)任務一 用戶定位與選題
- 2021年高考化學真題和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20工業(yè)流程題含解析
- 工作證明模板下載免費
- (完整word)長沙胡博士工作室公益發(fā)布新加坡SM2考試物理全真模擬試卷(附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