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醫(yī)內(nèi)科學考試要點
第一章:肺系病證
感冒
1各家學說:
A北宋?!度数S直指方》首見“感冒”之名。
B朱丹溪創(chuàng)立辛溫、辛涼兩大治法。
C明清時期將感冒與傷風互稱。
D林佩琴?!额愖C治裁》對虛人感冒提出“扶正去邪”的治療原則,并明確
提出“時行感冒
2病證特點:鼻塞流涕噴嚏;惡寒發(fā)熱頭痛脈浮。
3病因病機:六淫、時行病毒侵犯肺衛(wèi)一衛(wèi)表不和肺失宣肅。
4病位:肺衛(wèi)。
5病證鑒別:
A風溫一病勢急、寒戰(zhàn)高熱神昏澹妄。
B流感一癥狀重、發(fā)病急、傳變快,具有流行性與傳染性。
6辨證要點:
A辨風寒、風熱、暑濕。
B辨時行與普通感冒。
C辨體虛感冒一氣虛與陰虛。
7病證治則:解表達邪或解表宣肺。
8病證分治:
A風寒一惡寒重發(fā)熱輕、脈浮緊一辛溫解表一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B風熱一發(fā)熱重惡寒輕、脈浮數(shù)一辛涼解表一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C暑濕一身熱惡風肢體酸重,口渴心煩小便短赤,苔薄黃膩脈濡數(shù)一清暑祛
濕解表一新加香需飲(小便短赤者一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D虛體感冒:
①氣虛一惡寒發(fā)熱無汗,素神疲氣短反復易感,舌淡苔白脈浮無力一益氣
解表一參蘇飲。
②陰虛一身熱微惡風寒少汗,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一滋陰
解表一加減藏蕤湯。
9預防調(diào)護:
①慎起居適寒溫。②注鍛煉強體質(zhì)。③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貫眾
湯、夏暑服蕾佩湯。④時感流行可服貫眾、板蘭根、生甘草湯預防;室
內(nèi)食醋熏蒸消毒、加熱消毒2小時每日?次。3)發(fā)熱者適當休息,飲食
宜清淡。?藥煮沸后5—10分鐘即可,趁溫熱服。⑦得汗、脈靜、身涼
為病邪外達之象。
咳嗽
1各家學說:
A咳嗽最早見于一《內(nèi)經(jīng)》,其《素問》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B明.張景岳將咳嗽分為“外感”與“內(nèi)傷”兩大類。
C《醫(yī)學心悟》進一步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
燥火六淫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肥厚自內(nèi)攻之則鳴?!?/p>
2病證特點:咳嗽咯痰。
3病因病機:①外感六淫②內(nèi)傷飲食、情志、勞欲一肺失宣降肺氣上逆。
4病位:肺。與肝脾有關(guān)久則及腎。
5病證鑒別:
A肺癰一發(fā)熱胸痛咳吐腥臭濁痰。
B肺痍一有傳染性,以陰虛為主。
C喘證一氣喘、呼吸困難。
D肺脹一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fā)作而成,胸部膨脹喘息上氣。
6辨證要點:
①辨外感與內(nèi)傷(外感者常伴惡寒發(fā)熱頭痛表證,內(nèi)傷者伴他臟見證)。
②辨咳嗽時間、節(jié)律、性質(zhì)、聲音。
③辨痰的色、質(zhì)、量、味。
7病證治則:①外感一祛邪利肺。②內(nèi)傷一標本虛實分清主次處理。0咳嗽
治療直接治肺外注意治脾、肝、腎;外感者忌斂澀之品,內(nèi)
傷者防宣散傷正。
8病證分治:
A風寒一咳嗽聲重痰稀色白,風寒表證,苔薄白脈浮緊一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一三拗湯或止嗽散。(寒包火證者一麻杏石甘湯,表寒內(nèi)飲者一小
青龍湯)。
B風熱一咳嗽頻劇咯痰黃稠不爽,身熱惡風口渴頭痛,苔薄黃脈浮數(shù)一桑菊
飲(暑令夾暑者一加六一散、鮮荷葉)
C風燥一干咳連聲作嗆,口鼻干燥身熱微寒鼻塞頭痛,舌紅少津脈浮小數(shù)一
疏風清肺潤燥止咳一桑杏湯。
。涼燥一干咳少痰,口鼻干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苔薄白而干一溫而不燥
潤而不涼一杏蘇散。
@痰濕蘊肺一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早晨或食后咳甚,脫悶體倦少食便濾,苔
白膩脈濡滑一健脾化痰理氣止咳一平胃散、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
湯(病情平穩(wěn)者-可服六君子湯;痰濕寒化伏肺者一小青龍湯)。
?痰熱郁肺一咳嗽氣粗痰多黃稠咯而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一清熱肅肺
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湯。
。肝火犯肺一咳逆陣作咯之難出,胸脅脹痛咳隨情緒波動增減,舌紅苔薄
黃少津脈弦數(shù)一清肺平肝順氣降火一瀉白散合黛蛤散。
。肺陰虧耗一干咳聲短痰中帶血,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一沙參麥冬
湯。
9病證轉(zhuǎn)歸:痰飲、喘證。
10預防調(diào)護:
①防寒保暖②飲食不宜甘肥、辛辣、過咸0戒煙酒④適當鍛煉提高抗病能
力S)易感者迎香穴按摩足三里艾熏⑹外感咳嗽癥狀明顯者適當休息⑦內(nèi)
傷咳嗽“緩則治本”S)久咳自汗者選玉屏風散、生脈飲服用。
哮病
1各家學說:
A朱丹溪首創(chuàng)“哮喘”病名;并認為“哮喘專主于痰”;同時指出“未發(fā)以
扶正為主,既發(fā)以攻邪為急”的治療原則。
B明。虞拎《醫(yī)學正傳》明確區(qū)分哮與喘,“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
C《景岳全書》曰:“喘有夙根,遇寒即發(fā),或遇勞即發(fā)者,亦名哮喘”。
D清。李用粹《證治匯補》把哮病病因概括為“內(nèi)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
感,膈有膠固之痰”。
2病證特點: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
3病因病機:痰伏于肺因外感、飲食、情志、虛勞引發(fā)一痰氣搏結(jié)氣道肺失
宣降。
4病位:在肺與脾腎有關(guān)。
5病證鑒別:
A哮病與喘證一哮指聲響言,為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多
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B哮病與支飲一支飲系咳嗽經(jīng)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病時輕時重。哮病間歇
發(fā)作,哮吼聲重。
C哮病與肺脹一是否有發(fā)作性。(肺脹是多種肺系病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一肺
脾腎受累,痰濁、水飲、瘀血互結(jié)。)
6辨證要點:辨虛實。
7病證治則:發(fā)時治標,平時治本。
8病證分治:
發(fā)作期:
A冷哮一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天冷或受寒易發(fā),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一宣肺
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冷哮實證者一紫金丹,
上實下虛者一蘇子降氣湯。)
B熱哮-喉中痰鳴如吼,好發(fā)于夏季,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滑一清熱宣肺
化痰定喘一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C寒包熱哮一喉中哮鳴,咯痰不爽色黃而黏煩躁,惡寒發(fā)熱身痛,苔白膩罩
黃脈弦緊一解表散寒清化痰熱一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
D風痰哮一喉中痰鳴如哨笛或拽鋸,發(fā)前有鼻涕咽癢等,苔厚濁脈滑實一滌
痰利竅降氣平喘一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喘急者一吞皂莢丸必要
時暫用一控涎丹,痰涎涌盛者一合拿著大棗瀉肺湯。意識朦朧者
一合滌痰湯。)
E虛哮一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舌淡脈沉細或細數(shù)一補肺納腎降氣化痰
一平喘固本湯。
緩解期:
A肺虛一玉屏風散。或六君子湯。
B脾虛一六君子湯(陽虛者一理中丸,氣陷者一補中益氣湯。肺脾氣虛者一
六君子湯。)
C肺腎兩虛一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腎不納氣者一參蛤散,腎陽虛者
一金匱腎氣丸,腎陰虛者一七味都氣丸,陰虛痰盛者一金水六
君煎。
D喘脫一補肺納腎扶正固脫一回陽急救湯合生脈飲。
9預防調(diào)護:
①避免冷空氣刺激②避免海膻發(fā)物④避免煙塵異味④避免不良情緒⑤避免
過度勞累⑹忌肥甘油膩、辛辣甘甜⑦平時常服玉屏風散、腎氣丸提抗病能
力。
喘證
1各家學說:
A喘證病名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
B張仲景稱之為“上氣”
C《景岳全書》指出:“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p>
明確將喘證分為虛、實兩類。
D《類證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
2病證特點:呼吸困難,甚者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3病因病機:是多種病的一癥狀,肺氣上逆,腎不納氣。
4病位:在肺、腎,與肝脾有關(guān)。
5病證鑒別:
喘證與氣短一是否有聲。(氣短無聲,而喘證實者氣粗聲高,虛者氣弱聲低。)
6辨證要點:
①辨虛實。②實者辨外感與內(nèi)傷。0虛者辨病變臟腑。
7病證治則:
①實者治肺、虛者治腎。②不可見喘止喘,應積極治原發(fā)病。
8病證分治:
實喘:
A風寒壅肺一喘息咳逆胸部脹滿痰多稀薄色白質(zhì)黏,兼惡寒發(fā)熱頭痛,苔
薄白而滑脈浮緊一宣肺散寒一麻黃湯合華蓋散。(寒飲伏肺復
感風寒者一小青龍湯;得汗而喘不平者一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B表寒肺熱一喘逆上氣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熱煩悶,舌邊紅苔薄白或罩黃脈
浮數(shù)一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甘石湯。
C痰熱郁肺一喘咳氣涌痰多黏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一清熱化痰宣肺平喘一
桑白皮湯。
D痰濁阻肺一喘滿悶窒痰多黏白,兼嘔惡食少,苔白厚膩脈滑或濡一祛痰降
逆宣肺平喘一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痰濁夾瘀者一滌痰湯加
桃仁、紅花、赤芍、水蛭或配用桂枝茯苓丸滌痰祛瘀。平素
可服六君子湯。)
E肺氣郁痹一每遇情志突發(fā)呼吸短促喘粗氣憋,苔薄脈弦一開郁降氣平喘一
五磨飲子。(氣滯腹脹大便秘結(jié)者一加大黃)。
虛喘:
A肺氣虛耗一喘促氣短氣怯聲低自汗畏風,舌淡脈軟弱一補肺益氣一補肺湯
(兼陰虛:痰少煩熱潮紅苔剝脈細數(shù)一合生脈散。兼脾氣下陷
者一補中益氣湯。肺脾兩虛者一六君子湯合補肺湯。)
B腎虛不納一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
腎陽虛一形瘦神疲汗出肢冷一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腎陰虛一咳喘面紅潮熱,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一七味都氣丸合生脈
散。
D喘脫一喘逆甚劇,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一參附湯合黑錫丹。
變證:
A上實下虛一咳喘痰多+腎虛一蘇子降氣湯。
B心血瘀阻一心悸喘不得臥,舌紫暗脈結(jié)代一補虛上加桃仁、紅花、川號、
丹參。
9預防調(diào)護:
①平時:慎風寒適寒溫,食清淡忌煙酒,調(diào)情志適房事0已?。涸缰委熈?/p>
根治。加鍛煉增抗力。
肺癰
1各家學說:
A“肺癰”首見于《金匱要略》。
B《千金要方》創(chuàng)“葦莖湯”為后世治本病之要方。
C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將肺癰進行分期治療;初期、成癰期、潰膿期、
恢復期。
D《醫(yī)門法律》倡儀“清肺熱,救肺氣”。
E張璐.《張氏醫(yī)通》認為“肺癰者由感受風寒,未經(jīng)發(fā)越,停留胸中,蘊
發(fā)為熱?!?/p>
2病證特點:咳嗽胸痛,發(fā)熱、咯腥臭濁痰或膿血痰。
3病因病機:素體痰熱復感風熱、風寒之邪一郁結(jié)于肺一熱壅血瘀。
4病位:肺。
5病證鑒別:
A肺癰與風溫一起病急發(fā)熱咳嗽胸痛兩者均有,要點為咯腥臭膿血濁痰。
B肺癰與肺痿一肺痿由肺系病變遷延不愈發(fā)展而來,故具慢虛之象。
6辨證要點:
①古有:驗痰法一痰在水中沉者為癰。驗口味法一吃生黃豆或生豆汁不覺
其腥。
②辨分期:初期一惡寒發(fā)熱咳嗽。成癰期一高熱振寒胸痛氣粗。潰膿期一
咯腥臭膿血濁痰,虛實夾雜。恢復期一陰傷氣耗為主兼余毒不凈。
7病證治則:祛邪。
8病證分治:
A初期一惡寒發(fā)熱、咳嗽胸痛、痰量日增,苔薄黃脈浮數(shù)而滑一疏散風熱清
肺化痰一銀翹散。
B成癰期一振寒后壯熱汗出、咳嗽咯黃綠色痰、胸痛轉(zhuǎn)側(cè)不利,自覺喉中有
腥味,苔黃膩脈滑數(shù)一清肺解毒化瘀消癰一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
毒散(咯痰腥臭味重者一合犀黃丸)。
C潰膿期一咳吐大量腥臭膿血濁痰,胸痛氣喘煩渴喜飲,苔黃膩脈滑數(shù)一加
味桔梗湯。(喘不得臥大便秘結(jié)脈有力者一桔醒梗白散??┨敌?/p>
臭異常者一合犀黃丸。)
D恢復期一①邪去正虛一清養(yǎng)補肺一沙參清肺湯。②正虛邪戀一桔梗杏仁
>Z.
即。
9病證轉(zhuǎn)歸:肺痿。
10預防調(diào)護:
①早治療⑦臥床休息觀察痰色、質(zhì)、量、味③防寒保暖、潰后體位引流④
大量咯血者按咯血處理。3)食清淡忌油膩戒煙酒辛辣⑹高熱者半流飲食
多吃水果。⑦每天用澳米作粥食之、鮮蘆根煎湯代茶。
肺痛
1各家學說:
A《內(nèi)經(jīng)》對本病的臨床特點有具體記載。
B華佗.《中藏經(jīng)》已認識本病具有傳染性。
C《千金要方》明確本病病位在肺。
D《丹溪心法》倡導“跨瘵主乎陰虛”之說,確立滋陰降火之法。
E虞技.《醫(yī)學正傳》提出“殺蟲”與“補虛”之法。
F葛可久.《十藥神書》是我國現(xiàn)存治療肺跨的第一部專著。
G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病蟲”引起。
2病證特點:咳嗽咯血、潮熱盜汗、消瘦。
3病因病機:體虛感染痰蟲一肺陰受耗。
4病位:肺與脾腎有關(guān)、最后可累及肝心。
5病證鑒別:
A肺皆與虛勞一是否有傳染性。肺跨主要是肺陰虛而虛勞主要是脾腎氣血
陰陽虧虛。
B肺跨與肺痿一肺痿是肺葉痿縮不用,是肺癰、肺痍、咳嗽日久等后期轉(zhuǎn)歸。
C肺跨與肺癌、肺癰一肺癌好發(fā)40歲以上,抗爆治療無效;肺癰咳吐腥臭
膿血濁痰,肺痰瘢痕可轉(zhuǎn)變?yōu)榉伟?/p>
6辨證要點:辨別:陰虛、陰虛火旺、氣陰兩虛、陰陽兩虛。
7病證治則:補虛培元、抗癌殺蟲。
8病證分治:
A陰虛一干咳痰中帶血,隱隱胸痛手足心熱,舌邊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一滋陰潤
肺—月華丸(可服瓊玉膏)。
B陰虛火旺一嗆咳痰多黃稠時時咯血,心煩易怒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苔
少脈細數(shù)一滋陰降火一百合固金湯合秦花鱉甲散。
C氣陰兩虛一咳嗽無力氣短聲低痰稀量多,午后潮熱畏風怕冷頷紅神疲,苔
薄脈細弱而數(shù)一益氣養(yǎng)陰一保真湯或參苓白術(shù)散(脾氣虛者一
加扁豆、孩仁、蓮子。忌用地黃、阿膠、麥冬。)
D陰陽兩虛一咳喘少氣痰白有沫,潮熱盜汗自汗面浮肢腫、形寒肢冷或五
更泄瀉,舌隱紫少津脈微細而數(shù)或虛大無力一滋陰補陽一補天
大造丸。
9病證轉(zhuǎn)歸:肺痿、肺癌。
10預防調(diào)護:
①戴口罩、雄黃擦鼻避免傳染。②忌辛辣、禁煙酒、慎房事、怡情志、適
鍛煉、強食養(yǎng)。
11主癥治療:
①咳嗽者一海藏紫苑散。②咳咯血者一白芨批杷丸,G)潮熱骨蒸者一柴胡清
骨散。
④盜汗自汗者一當歸六黃湯,⑸泄瀉者--參苓白術(shù)散(五更瀉者一四神丸)(6)
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者一大補元煎。)⑦痰熱者一加黃苓、知母、花粉、魚腥
草,⑻痰濕者一加半夏、茯苓、飲仁◎瘀血者一加參三七、血余炭。④肝
火者一加丹皮、山桅、夏枯草。相火者一加黃柏、知母C2殺蟲一百部、白
及、黃連。
肺脹
1各家學說:
A《內(nèi)經(jīng)》早就有關(guān)本病記載。
B《金匱要略》指出:“咳而上氣,此為肺喘,其人喘,目如脫狀?!?/p>
C朱丹溪認為本病發(fā)生與痰瘀互結(jié)阻礙肺氣有關(guān)“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
眠,此痰氣夾瘀血礙氣而病”。
D李用粹.《證治匯補》將其分為虛實兩端“又有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
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治”。
2病證特點:多種慢性肺系病證反復發(fā)作遷延而成,咳喘上氣胸脅脹滿、心
悸紫綃、肢體浮腫。。
3病因病機:多種慢性肺系病證反復發(fā)作致痰濁、水飲、瘀血互結(jié)-壅阻肺氣
一肺氣脹滿不能斂降。
4病位:在肺,再及脾腎最后及心。
5病證鑒別:
肺脹與哮病、喘證一哮者哮鳴有聲,喘者呼吸困難是多病一癥狀。兩者日
久勻可轉(zhuǎn)化為肺脹。
6辨證要點:辨標本虛實。
標實一痰濁、水飲、血瘀;本虛一肺腎心:氣虛、氣陰兩虛、氣虛及陽,
陰陽兩虛。
7病證治則:治標、治本。
8病證分治:
A痰濁壅肺一胸辦脹滿痰多色白,短氣喘息稍勞即著畏風易汗,倦怠納少,
舌暗苔薄膩或濁膩脈滑一化痰降氣健脾益肺一蘇子降氣湯或
三子養(yǎng)親湯合六君子湯(痰多夾瘀者一滌痰湯加丹參、地龍、
桃仁、赤芍、水蛭)。
B痰熱郁肺一咳喘氣粗胸脅脹滿,痰黃難咯,伴身熱微惡寒,舌紅苔黃膩脈
滑數(shù)一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一越婢加半夏湯(痰熱內(nèi)盛難以咯出
者一桑白皮湯)
C外寒內(nèi)飲一咳喘不得臥咯泡沫痰胸脅脹滿,惡寒身痛,苔白滑脈浮緊一溫
肺散寒降逆滌痰一小青龍湯(喉中有水鳴聲者一射干麻黃湯;
飲郁化熱者一小青龍加石膏湯;表寒已解痰濁壅盛者一三子養(yǎng)
親湯合拿防大棗瀉肺湯)
D痰瘀阻肺一痰多喘息不得臥,唇甲紫維,舌紫暗苔膩脈弦滑一滌痰祛瘀瀉
肺平喘一拿防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驕焯禍瞎鹬?/p>
苓丸。
E痰蒙神竅一神志恍惚煩躁諳妄,咳喘氣促咯痰不爽,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
數(shù)一滌痰、開竅、息風一滌痰湯另服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肝
風內(nèi)動抽搐者一紫雪丹;熱傷血絡(luò)者一合犀角地黃湯;大便不
通者一涼膈散或增液承氣湯)。
F肺腎氣虛一呼短難續(xù)不能平臥,聲低氣怯咯痰如沫,或腰膝酸軟小便長清,
舌淡脈沉細無力一補肺納腎降氣平喘一平喘固本湯合補肺湯
或補肺湯合參蛤散,(喘脫者一參附湯送參哈散或黑錫丹。病
穩(wěn)后服一皺肺丸。)
G陽虛水泛一心悸喘咳面浮肢腫納差尿少,苔白滑脈沉細一溫腎健脾化飲利
水一真武湯合五苓散。
9病證轉(zhuǎn)歸:血證、喘脫、昏迷。
10預防調(diào)護:
①防止感冒治療原發(fā)病,②平時固本增強抗病能力,③禁煙酒忌食辛辣、
生冷、咸、甜之品,④水腫者低鹽。
肺痿
1各家學說:
A肺痿首見于《金匱要略》?!按缈诿}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驈暮钩觯驈膰I吐,或從消渴,小
便利數(shù),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p>
B尤在涇?!督饏T要略心典》將其分為“虛熱”(肺燥傷津)“虛寒”(肺氣虛
冷)兩類?!吧w肺為嬌臟,熱則氣灼故不用而痿,冷則氣沮亦不用而痿也”。
2病證特點:咳吐濁唾涎沫。
3病因病機:久病損肺或誤治一津氣虧損、肺失濡養(yǎng)一肺葉枯痿。
4病位:在肺,與脾胃腎有關(guān)。
5病證鑒別:
①與肺癰一咳吐腥臭膿血。⑦與肺跨一咳吐血或痰中帶血。
6辨證要點:虛熱、虛寒。
7病證治則:補肺生津。
8病證分治:
A虛熱(肺燥傷津)-咳吐濁唾涎沫較稠,咽燥口渴潮熱消瘦,舌紅而干脈
虛數(shù)一滋陰清熱潤肺生津一麥門冬湯合清燥救肺湯。
B虛寒(肺氣虛冷)-咳吐濁唾涎沫清稀量多,神疲食少形寒小數(shù),舌淡脈
虛弱一溫肺益氣一甘草干姜湯或生姜甘草湯。
9預防調(diào)護:
①積極治療咳喘肺部疾病、加強鍛煉、慎起居。0安心養(yǎng)病不可急躁,③戒
煙減少呼吸道刺激,④飲食宜甘淡忌寒涼油膩。
第二章心系病證
心悸
1各家學說:
A心悸時脈律失常與預后關(guān)系的最早記載是《內(nèi)經(jīng)》。
B“心悸”病名首見于《傷寒雜病論》。稱之為“心動悸”、“心下悸”“心中
悸”“驚悸”。
C《濟生方》首先提出“怔忡”病名。并認為其原因為“心血不足”“五飲
停蓄”。
D區(qū)別驚悸與怔忡的是一明?!夺t(yī)學正傳》。
E朱丹溪一責之于虛與痰。張景岳一責之陰虛勞損。王清任一責之于瘀血內(nèi)
阻。
2病證特點: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時間短者一驚悸,時間長
者一怔忡。
3病因病機:體虛勞倦、藥食不當、七情外感一氣血陰陽虧損=心失所養(yǎng),或
邪(痰火、水飲、瘀血、風寒濕)擾阻心神=心神不寧。
4病位:心與四臟有關(guān)。
5病證鑒別:
A心悸與胸痹一有無胸痛。
B心悸與奔豚一發(fā)自何處。(發(fā)自于心與發(fā)自于少腹)。
C心悸與卑喋一有無精神失常(心有所歉愛處暗室見人驚避,無脈象異常)。
6辨證要點:
①辨驚悸與怔忡一輕與重,功能與器質(zhì)。②辨虛實一虛(氣血陰陽)實(痰、
飲、瘀)。
7病證治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8病證分治:
A心虛膽怯一心悸、善驚易恐,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shù)或細弦一鎮(zhèn)驚定
志養(yǎng)心安神一安神定志丸(心氣不足者一四君子湯或七福飲、
六君子湯)。
B心血不足一心悸頭暈、面色無華,倦怠無乏力,舌淡紅脈細弱一補血養(yǎng)心
益氣安神一歸脾湯。(熱病后期傷陰心悸者一生脈飲,心動悸
脈結(jié)代者一炙甘草湯。)
C陰虛火旺一心悸不寧、心煩少寐,口干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一滋陰降火
養(yǎng)心安神一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黃連阿膠湯。(腎陰虛
—知柏地黃丸,肝腎陰虛者一一貫煎合酸棗仁湯加山茱萸,夾
有痰熱者一加黃連溫膽湯)。
D心陽不振一心中空虛惕惕而動、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
力一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一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汗出
肢冷喘不能臥者一獨參湯或參附湯加服黑錫丹,心動過緩者一
重桂枝加炙麻黃、補骨脂)。
E水飲凌心一心悸眩暈、胸脫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脈
弦滑或沉細而滑一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一苓桂術(shù)甘湯。
(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小便不利浮腫較甚者一真武湯)。
F瘀阻心脈一心悸不安心痛時作唇甲青紫,舌紫暗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或代一活
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一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亦可
用丹參飲或血府逐瘀湯)。
G痰火擾心一心悸而煩善驚痰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一黃連溫膽湯(痰濁阻
滯者一導痰湯,邪毒犯心者一銀翹散==邪毒已去氣陰兩虛者
一生脈散。)
9預防調(diào)護:
①保持心情愉快②飲食忌過飽過饑、戒煙酒濃茶、宜低脂低鹽③輕者適當
活動,重者臥床休息④積極治療原發(fā)證(胸痹、痰飲、肺脹、喘證、痹
證)。
胸痹
1各家學說:
A胸痹的臨床表現(xiàn)最早見于一《內(nèi)經(jīng)》。
B正式提出胸痹名稱的是一《金匱要略》。
C危亦林以“蘇合香丸”治療本病。
D王肯堂以大劑量桃仁、紅花、降香及失笑散治療本?。ㄋ姥耐矗?。
E《時方歌括》用丹參飲治心腹痛。
F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湯”治胸痹心痛。
G《玉機微義》將心痛與胃院痛進行了明確鑒別。
2病證特點:①胸部悶痛(持續(xù)在15分鐘內(nèi)、休息或服藥可緩解)。②伴心
悸氣短、喘不能臥。0可因過勞、情志、暴飲、氣候而誘發(fā)。
3病因病機:寒、痰、氣、瘀==心脈痹阻。氣、陰、陽虛==心脈失養(yǎng)。
4病位:在心與四臟有關(guān)。
5病證鑒別:
A胸痹與懸飲一疼痛部位、疼痛時間、胸脅是否飽滿。
B胸痹與胃脫痛一心電圖才能確診。胃脫部有壓痛,伴有泛酸曖氣。
6辨證要點:辨標本虛實(標=氣滯、寒凝、痰濁、血瘀。本=氣血陰陽虧虛)。
7病證治則:先治其標,后治其本;分清主次、兼顧同治。
8病證分治:
A心血瘀阻一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舌紫暗有瘀斑苔薄
脈弦澀一活血化瘀通脈止痛一血府逐瘀湯(輕者一丹參飲;
氣虛血瘀者一人參養(yǎng)營湯合桃紅四物湯;痰瘀互阻者一加滌
痰湯;痰瘀熱互結(jié)者一加溫膽湯或小陷胸湯。卒然發(fā)作一可
含復方丹參滴丸或速效救心丸。)
B氣滯心胸一胸悶隱痛陣發(fā)、痛無定處時欲太息苔;苔薄膩脈細弦一疏肝理
氣活血通絡(luò)一柴胡疏肝散(氣滯血瘀心痛明顯者一合失笑散;
脾胃氣滯脫脹曖氣納少一逍遙散,氣郁化熱者一丹桅逍遙散;
便秘結(jié)者一加當歸蘆薈丸)。
C痰濁壅塞一心胸悶痛、痰多氣短,舌體胖大苔濁膩或白滑脈滑一通陽泄?jié)?/p>
豁痰宣痹一括簍癱白半夏湯合滌痰湯(痰郁化熱者一黃連溫膽
湯加郁金;痰濁較重者一合二陳湯。陽亢風動風痰阻絡(luò)者一
滌痰湯)。
D寒凝心脈一胸痛徹背感寒痛甚、手足不溫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
細一辛溫散寒宣通心陽一枳實筵白桂枝湯、當歸四逆湯(可先
含蘇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寒重者一烏頭赤石脂丸和蘇合香
丸加草芨、高良姜、細辛。)
E氣陰兩虛一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聲低乏力易汗;苔薄
白脈細緩或結(jié)代一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心氣不足明顯者一
保元湯合甘麥大棗湯;氣血兩虛者一生脈散合歸脾湯;偏陰
虛者一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兼有瘀血者一生脈散合丹參飲;痰
熱互結(jié)者一生脈散合溫膽湯。)
F心腎陰虛一心痛憋悶、心悸盜汗心煩少寐,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津
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促代一滋陰降火養(yǎng)心和絡(luò)一左歸飲、天王補
心丹、炙甘草湯(陰不斂陽虛煩不寐者一酸棗仁湯;心動悸
脈結(jié)代者一合炙甘草湯;風陽上擾者一黃連阿膠湯;肝氣郁結(jié)
者一合柴胡疏肝散。
G心腎陽虛一胸悸悶痛,氣短自汗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或膩
脈沉細遲一溫補陽氣振奮心陽一參附湯合右歸飲或桂枝甘草
湯(水飲凌心者一真武湯,陽虛欲脫者一四逆加人參湯或注參
附注射液;四肢不溫大汗淋漓脈微欲絕者一參附龍牡湯送服
蘇合香丸。)
9病證轉(zhuǎn)歸:真心痛、
10預防調(diào)護:
①保持心情愉快②慎起居適溫寒0清淡低鹽飲食勿過飽、禁煙酒④適度活
動⑤監(jiān)護生命體征、吸氧、心電監(jiān)護。
真心痛
1真心痛是胸痹進一步發(fā)展,表現(xiàn)胸骨后馮疼痛持續(xù)不解(超過15分鐘)伴
A心悸脈結(jié)代(心律失常)B氣喘水腫(心衰)C面色蒼白肢冷汗出(心
源性休克)
2搶救:
A臥床休息、低流量給氧,保持情緒穩(wěn)定、大便通暢。
B止痛:寬胸氣霧劑、或舌下含化一丹參滴丸或速效救心丸或心寶。(消酸
甘油)
C溶栓:丹參注、血栓通、川號嗪;(溶栓酶)
D抗休克:參附注50CM推注15分鐘一次。
3緩解期:按胸痹辨證處理。
不寐
1各家學說:
A《內(nèi)經(jīng)》稱之為“不得臥”“目不瞑”。并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記載。
B張仲景提出“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C張景岳曰:''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不足
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惫拾哑浞譃椤坝行啊迸c“無邪”兩
類。
2病證特點:入睡困難、寐而易醒或腥后不寐、連續(xù)3周以上,甚則徹夜不
眠。
3病因病機:①飲食不節(jié)一食滯痰熱;②情志失常一肝郁化火;0勞逸失度
一傷及心脾、營血虧虛;④久病體虛一心血不足;⑤年邁體虛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虛膽怯一心神不安。==陽盛陰衰、
陰陽失交。
4病位:在心,與肝、脾、腎有關(guān)。
5辨證要點:辨虛實。
6病證治則:補虛瀉實、調(diào)整陰陽。
7病證分治:
A肝火擾心一不寐多夢急躁易怒、頭暈目赤口干而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一疏
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一龍膽瀉肝湯(頭暈頭痛不寐欲狂大便秘結(jié)
者一當歸龍薈丸;)
B痰熱內(nèi)擾一心煩不寐、胸悶脫痞,伴口苦頭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一清化
熱痰和中安神一黃連溫膽湯(痰食阻滯胸悶曖氣脫腹脹滿者一
合半夏秫米湯;宿食停滯曖腐吞酸脫腹脹痛一保和丸;痰熱
重大便不通者一磁石滾痰丸。)
C心脾兩虛一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
細無力一補養(yǎng)心脾養(yǎng)血安神一歸脾湯或養(yǎng)心湯
D心腎不交一心煩不寐心悸多夢,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一滋
陰降火交通心腎一黃連阿膠湯、朱砂安神丸、六味地黃丸合
交泰丸。(心陰不足為主者一天王補心丹;心腎不交為主者一
合交泰丸)。
E心膽氣虛一不寐觸事易驚膽怯心悸、氣短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脈弦細一益
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一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血虛陽浮一失眠心
悸心煩不安頭暈目眩舌紅脈弦細一酸棗仁湯;血虛肝熱不寐
者一琥珀多夢丸。)
8預防調(diào)護:
A重視精神調(diào)攝--《內(nèi)經(jīng)》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克服過度緊張、興奮、焦慮、抑郁、驚恐、憤怒等不良
情緒。
B講究睡眠衛(wèi)生一①從事適當體力活動;②養(yǎng)成良好睡眠習慣;④晚餐要清
淡、不宜過飽、忌濃茶、咖啡、吸煙。④睡前避免從事
興奮緊張活動;⑸盡量避免外界影響。
健忘
1各家學說:
A健忘之名首見于一宋?!妒備洝?。
B林佩琴?!额愖C治裁》指出“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腎,而腦為元神
之腑,精髓之海,實記性所憑也”。
C《醫(yī)方集解》云“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腎氣衰,不能上通于
心,故迷惑善忘也”。
2病證特點:記憶力減退遇事健忘。
3病因病機:①心、脾、腎虧虛一氣血陰精不足,②氣滯、痰濁、血瘀阻塞
腦脈,==腦失所養(yǎng)。
4病位:在腦,與心脾腎有關(guān)。
5病證分治:
A心脾不足一健忘失眠心悸、神疲食少,舌淡脈細一歸脾湯(精神恍惚健忘
者一枕中丹。)
B腎精不足一健忘、腰酸腿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shù)一河車大造丸、
六味地黃丸(偏陰虛者一六味地黃丸加酸棗仁、五味子、遠
志、石菖蒲。偏陽虛者一六味地黃丸加鹿角膠、肉款蓉、巴
戟天、紫河車。)
C痰濁擾心一健忘嗜臥、頭暈胸悶,苔膩脈弦滑一化痰寧心一溫膽湯加石菖
蒲、郁金。
D血瘀痹阻一遇事善忘,心悸胸悶,舌紫暗脈細澀—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
多寐
1各家學說:
A《靈樞》云:“陽氣盛則真目,陰氣盛則瞑目”。
B《脾胃論》云:“脾胃之虛,怠惰嗜臥”。
C《丹溪心法》云:“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
2病機:①濕、濁、痰、瘀==阻滯陽氣,心陽不振②陽氣虛弱一心神失養(yǎng)。
(陰盛陽衰。)
3病位:心脾,可及于腎。
4病證分治:
A濕盛困脾-頭蒙如裹昏昏嗜臥肢體沉重,臉腹痞滿納少泛惡,苔膩脈濡一
燥濕健脾醒神開竅一平胃散。
B瘀血阻滯一神倦嗜睡頭痛頭暈,病程長或有外傷史,舌紫暗脈澀一活血通
絡(luò)一通竅活血湯。
C脾氣虛弱一嗜睡倦怠泛力飲后尤甚,面色萎黃納少便澹,苔薄白脈虛弱一
健脾益氣一香砂六君子湯。
D陽氣虛衰一心神昏濁嗜睡,疲乏懶言畏寒肢冷面色院白,舌淡苔薄脈沉
細無力一益氣溫陽一附子理中丸合人參益氣湯(氣虛下陷者一補
中益氣湯)。
癲狂
1各家學說:
A癲狂病名出自于《內(nèi)經(jīng)》。
B明.王肯堂將癲、狂、癇進行了明確分辨。
C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認為本是因“氣血凝滯腦氣”所致,并創(chuàng)“癲狂
夢醒湯”。
2病證特點:癲一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
狂一精神亢奮、狂躁不安、喧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
3病因病機:①肝氣郁結(jié)、脾虛生痰一痰氣郁結(jié)=閉阻心竅。②痰郁化火一上
擾心神。③氣滯痰郁血行不暢-痰瘀互結(jié)=神機失用。④先天因
素一陰虛以下陽亢于上偶遇觸動氣機逆亂=神機失常。(氣、火、
痰、瘀)。
4病位在心肝(膽),涉及脾久及腎。
5病證鑒別:
A癲證與郁病一有無精神失常。
B癲證與癡呆一智能低下、神志呆滯、愚笨遲鈍。
6辨證要點:
A辨虛實:實=癲為氣郁、痰阻、血瘀;=狂為火郁、痰壅、熱瘀。虛=癲為
心脾兩虛,狂為心腎陰虛。
B辨癲與狂。
7病證治則:初期:治實為主一解郁降火豁痰化瘀通竅;后期:治虛為主一
補心脾滋陰降火調(diào)陰陽。
8病證分治:
癲證:
A痰氣郁結(jié)一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時喜太息、多疑多慮,喜怒無常,穢潔
不分,苔白膩脈弦滑一理氣解郁化痰醒神一逍遙散合順氣導痰
湯。(痰伏較甚者一控涎丹臨臥姜湯服下;痰濁盛而無虛象者
—暫用三圣散。/痰迷心竅神思迷惘言語錯亂目登不瞬者一先
服蘇合香丸后服四七湯加膽星、郁金、菖蒲;痰郁化熱者一
黃連溫膽湯合白金丸;神志昏亂者一至寶丹。
B心脾兩虛一神思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言語無序,食少神疲,舌淡苔薄白
脈沉細無力一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一養(yǎng)心湯合越鞠丸或合甘麥
大棗湯。
狂證
A痰火擾神一先性情急躁頭痛失眠,突發(fā)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食不眠,舌
紅降苔黃膩脈弦大滑數(shù)一清心瀉火滌痰醒神一生鐵落飲(痰
火壅盛者一豫石滾痰丸再用安宮牛黃丸。肝膽火盛者一當歸
龍薈丸。陽明熱盛大便燥結(jié)者一小承氣湯。神志較清者一溫
膽湯合朱砂安神丸。)
B痰熱瘀結(jié)一癲狂日久躁擾不安或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舌紫暗有瘀斑脈弦
細或細澀一豁痰化瘀調(diào)暢氣血一癲狂夢醒湯、血府逐瘀湯、定
狂逐瘀湯。(有蓄血內(nèi)結(jié)者一大黃蟲丸;不饑不食者一加白
金丸。)
C火盛陰傷一癲狂日久時作時止呼之能自制,神疲形瘦口干便難,舌紅無苔
有剝裂脈細數(shù)一育陰潛陽交通心腎一二陰煎合琥珀養(yǎng)心丸(亦
可合千金定志丸,心火亢盛者一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穩(wěn)者一
孔圣枕中丹。)
癇病
1各家學說:
A癇病首見于《內(nèi)經(jīng)》并指出其發(fā)病與先天有關(guān)。“其母有所大驚。。。故令
子發(fā)為癲疾也”。
B朱丹溪強調(diào)痰迷心竅引發(fā)“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心竅”。
C王清任認為元氣虛(“不能上轉(zhuǎn)入腦髓”)與腦髓瘀血有關(guān)。并創(chuàng)“龍馬自
來丹”“黃茜赤風湯”治之。
D《醫(yī)學心悟》創(chuàng)“定癇丸”治本病。
2病證特點:
A輕癥一突然意識喪失、肢體面部一側(cè)出現(xiàn)短暫抽搐、醒后如常。
B突然意識喪失、仆倒不省人事、強直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或口中怪
叫,移時蘇醒、醒如常人。(發(fā)前有眩暈胸悶、發(fā)后有疲倦乏力)。
3病因病機:先天驚恐、腦外感外傷、飲食不調(diào)一風、火、痰、瘀阻滯一神
機失用。
4病位:主要心肝與脾腎膽有關(guān)。
5病證鑒別:
A癇病與中風一癇病--有反復發(fā)作史,發(fā)時怪叫、口吐涎沫、自行蘇醒、醒
后如常人。中風-搶救后蘇醒、醒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后遺癥。
B癇病與厥證一厥證一面色蒼白四肢厥冷但無口吐涎沫、口中怪叫、四肢抽
搐、兩眼上視。
C癇病與痙證一痙證一四肢抽搐同時伴角弓反張、身體強直,有原發(fā)??;但
無怪叫、口吐涎沫。
6辨證要點:
A辨病性:風—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緊、四肢抽搐。痰一發(fā)時口吐涎沫氣
粗痰鳴?;鹨还纸?、面赤身熱。瘀一面潮紅有腦外傷產(chǎn)傷史。
B辨輕重:輕者持續(xù)時間短,間隔時間長,痰濁淺正氣盛。
7病證治則:發(fā)時治其標,平時治其本。
8病證分治:
A風痰閉阻一發(fā)前眩暈胸悶,或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尖叫二便失
禁,或短暫神志不清雙目發(fā)呆淡話中斷,苔白脈弦滑有力一
滌痰息風開竅定癇一定癇丸。(痰熱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4769-2024能源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平臺技術(shù)規(guī)范
- 文書模板-新型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建設(shè)情況報告
- 元素與物質(zhì)分類-2023年中考化學一輪復習(解析版)
- 濟寧2024年統(tǒng)編版小學6年級上冊英語第三單元真題
- 2024-2025學年江蘇省鎮(zhèn)江某中學高二(上)月考物理試卷(10月)(含答案)
- DB4107T 501-2024 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中心服務規(guī)范 一般要求
- 五年級科學下冊期末試題分類匯編:地表緩慢變化
- 2024年鍋爐自控優(yōu)化裝置項目投資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安全員C證考試100題及解析
-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防眩格柵技術(shù)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
- 軟件正版化培訓課件
- 2023年上海市徐匯區(qū)中考一模英語試卷(附聽力音頻)含詳解
- 普外科科室醫(yī)療質(zhì)量持續(xù)改進記錄
- 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TACE)臨床路徑
- 豐田鋒蘭達保養(yǎng)手冊
- 設(shè)備簽收單模版
- 2023中國建筑行業(yè)裝配式建筑發(fā)展研究報告
- 建設(shè)工程監(jiān)理費計算器(免費)
- 預防校園欺凌、預防校園性侵告家長書
- 軟件系統(tǒng)項目監(jiān)理報告
- 建筑工程施工檢測試驗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