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學反思_第1頁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學反思_第2頁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學反思_第3頁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學反思_第4頁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學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年級科學上冊

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光

1.有關光的思考

《有關光的思考》是五年級上冊新教材第一單元“光”的起始課,目的是了解學生關于光的

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探索有關光現象和原理的興趣。本課教學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一是用“頭腦

風暴”式的討論進行交流,說說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礎讓學生比較各位發(fā)光體,區(qū)分光源和非光

源。其二是研討光和我們生活的關系,重點聚焦“沒有光會發(fā)生什么”。

昨天課上下來,感覺不是很滿意。我采用的是全班討論個人發(fā)言,學生交流光的認識內容不

夠豐富,也許可以嘗試小組討論基礎上再代表發(fā)言。關于光源的辨析,我利用學生對“星光”、“月

光”的爭議,強調光源必須是符合3個條件,分別是“自己發(fā)光”“正在發(fā)光”和“物體”,并

讓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同學們觀察辨析,成為本課一個亮點。由于準備不充分,我沒有在課

堂上安排完成“黑暗中的蘋果”實驗,只是口頭討論,導致學生對結論的理解十分蒼白,準備利

用其他時間補做這個實驗。另外在群里有老師提出可以用書卷、鞋盒或月相盒等材料做實驗,都

是值得借鑒的好辦法。

總體覺得,這課教材的編寫有些不足,反光鏡和鮮花草坪的圖片和本課教學目標不怎么合群,

后面的夜視儀出現也牽強。

2.光是怎樣傳播的

光是怎樣傳播的?很多學生都會回答,光是直線傳播的。話沒錯,可是你有什么證據嗎?你

能看到光傳播的路線嗎?答不上來吧,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的所在,通過與聲音傳播方式的比較,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推測光的傳播特點,再通過實驗觀察光行進的路線,初步建立“光是直線傳

播的”這一核心概念。

聲音的傳播,學生在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已學習,可以作為學習“光的傳播”的鋪墊,

我采用的是韋恩圖形式,讓孩子們討論聲音和光傳播的異同,這個圖不需要填寫,只是給學生一

個暗示,光的傳播和聲音的傳播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在此基礎上,過渡到“光的傳播”探究

活動。

探究活動采用的實驗是沿用以前教材上的實驗,需要3張帶孔的卡紙,還有1張紙屏,以及

1個手電筒。教科書詳細介紹了實驗器材、方法和步驟,通過兩次對比來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這個實驗真的能讓學生明白光是直線傳播嗎?我表示有些懷疑,感覺這個實驗設計有些復雜,而

且是在已知道實驗結果設計出的驗證實驗,就如同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實驗后,知道產生的氣體是

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所以用來澆滅蠟燭。

不好意思,扯遠了,回到這個實驗,我覺得這個實驗的操作可以進行改進,不是一開始就讓

學生將3張卡紙擺成直線,而且提出一個任務:將3-4張有孔的卡紙間隔擺放,用手電筒照射,

想辦法讓光斑落在最后的紙屏上。上圖中的學生實驗就是這樣做的,然后根據自己的實驗過程進

行思考,什么情況下,光斑會落在紙屏上,什么時候情況光斑不能落在紙屏上,從中你有什么猜

測或啟發(fā)?這樣的設計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從問題出發(fā),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而

不是懵懵懂懂地動手實驗。

當學生根據前面實驗說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猜測后,老師也不要急于肯定,而是再多問個問題,

讓學生直接跨到核心概念的領域,千萬不要差臨門一腳。要問什么問題?當然是從正反兩個方面

來進一步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前面“讓光斑落在屏上”的實驗探究,學生知道要把這些卡紙排

成一條直線(實際上是讓小孔在一條直線上),那么,如果移動這些卡紙,特別是不讓這些卡紙在

一條直線上,光斑還能在原來的屏上嗎?

在我的課件里,提出可以怎樣移動卡紙,比如可以移動第二張卡紙,也可以移動第三張卡紙,

卡紙的移動方面可以是前后移動,也可以是左右移動。學生再次發(fā)現,如果卡紙是前后移動,光

斑都能落在原來的紙屏上(光斑的大小會有變化,位置不變),如果卡紙是左右輕微移動,光斑就

不能落在原來的屏上,進一步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遺憾的是,書上的這個實驗是單元重點實驗,考試要考的,所以我難免落于俗套,以落實書

本實驗為主,改進拓展為輔。而且一旦按我前面的設計開展教學活動時,時間往往不夠用,這就

是科學專職老師的無奈和困惑。什么時候能自由地進行深入地主題式研究,而不是蜻蜓點水,折

射、反射、散射都要涉及卻都沒有到位,呵呵,大家一起努力。

課堂拍攝了幾張學生的實驗照片,感覺大部分小組順利地完成任務,學生做實驗還是挺開心

的,這是科學老師的幸福來源。

3.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

回憶生活中的現象,光在傳播中如果遇到透明物體或半透明物體時,光能穿過物體或部分穿

過物體繼續(xù)進行傳播。接著思考,這時光的傳播路線是否會發(fā)生改變?揭示課題。

探索

活動1光從空氣進入水中

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學生知道光在空氣中和水中都是沿著直線傳播,接著讓學生思考“光從空

氣射入水中它的傳播路線會發(fā)生改變嗎?”

出示激光筆的光透過空氣射進水中的實驗,讓學生推測光的路線圖,并畫出光從空氣到水中

的光路圖,學生畫的光路圖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光從空氣到水中的傳播路線是一條直線,水中的光線會變粗;(2)光從空氣到水中會發(fā)

生偏折現象,有的往上偏折、有的往下偏折;(3)光在空氣中沿著直線傳播,到達水面時,部分

光在水中發(fā)生偏折,另一部分光在水面發(fā)生反射;(4)光在水中會發(fā)生反射現象。

反思:根據學生畫的光路圖,發(fā)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對折射有一些了解,而且學生對于反射現

象的了解明顯高于折射現象。建議把反射的內容放在折射之前上更好,因為發(fā)生折射現象時都會

伴隨有反射現象的發(fā)生,從學生從熟悉的內容開始講起,這樣更符合他們的認知。

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實驗過程

在做下水實驗時,發(fā)現激光筆的光透過空氣射進水中時,光的路線完全看不見,只能在水中

看見零星的幾個紅點,不能呈現教材圖片中的現象。

于是我對實驗做了以下的改進:(1)通過在水槽中點燃蚊香,讓蚊香的煙氣充滿水槽,再用

激光筆照射水槽就能看到空氣中光的路線(2)通過用茶水、在水中滴加墨水和牛奶的方式,讓水

中形成丁達爾效應,再用激光筆照射就能看到光的路線。我分別用茶水、墨水、牛奶做了實驗,

發(fā)現在水中加入牛奶光的路線最清晰。

在教學中我把這個實驗,當成一個教育契機,讓學生明白不要唯書本論,遇到問題應該像科

學家那樣自己想辦法解決。

在課堂上演示光從空氣透過水的實驗時,學生發(fā)現不能看見任何光的路線,于是讓學生進行

頭腦風暴,如何改進實驗才能看見光的路線。

學生討論后給出了以下幾種方法:(1)用噴霧器噴出水霧可以看見光的路線(2)利用蚊香的

煙霧可以看見光的路線(3)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牛奶,這個方法來源于上學期學生做的《杯中日

出》實驗。

讓學生利用的實驗器材線香、金屬架、塑料盒搭建了如下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實驗中學生發(fā)現當光斜射入水中,光的傳播路線會發(fā)生改變,而當光線垂直射入水中時,光

的傳播路線不會發(fā)生改變,并且在水中光的路線會更粗一些。

反思:實驗中加入的牛奶要一點一點的添加,當能清楚看見光的路線時就停止加入。觀察光

的路線時,要求學生觀察光從空氣垂直和斜射入水的兩種情況,為折射概念做鋪墊。

活動2鉛筆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

學生通過實驗很容易觀察到,垂直放入水中時鉛筆會粗了,傾斜放入時鉛筆像折斷了,需要

注意選圓筒形的容器偏折現象會更加明顯。

折射概念

通過以上兩個實驗,讓學生思考發(fā)生折射現象,需要哪些必要條件,學生得出需要斜射和光

從空氣進入水中這個兩個條件,于是我反問學生,光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也會發(fā)生折射嗎?大

部分學生都認為不會發(fā)生。于是讓學生做光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的實驗,發(fā)現也能發(fā)生折射現象。

最后和學生一起歸納出折射的概念:光從一種物質斜射進入另一種物質時,光的傳播方向會

發(fā)生改變,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反思: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折射的規(guī)律,自己總結出折射的條件,能夠用自己的話給折射下定

義,從而深度的理解了折射的概念。

活動3觀察魚

學生在觀察魚的活動中,關注點在魚的數量上,完全忽略了觀察的角度,因此教師在實驗之

前,強調觀察魚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觀察的角度。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很多條魚,并且對形成

的原因非常好奇。于是我這樣解釋,看到多條魚是由于反射和折射疊加形成的,但這種說法不夠

科學,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您,給出好的建議。

4.光的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嗎

回憶生活中的現象,光在傳播中如果遇到透明物體或半透明物體時,光能穿過物體或部分穿

過物體繼續(xù)進行傳播。接著思考,這時光的傳播路線是否會發(fā)生改變?揭示課題。

活動1光從空氣進入水中

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學生知道光在空氣中和水中都是沿著直線傳播,接著讓學生思考“光從空

氣射入水中它的傳播路線會發(fā)生改變嗎?”

出示激光筆的光透過空氣射進水中的實驗,讓學生推測光的路線圖,并畫出光從空氣到水中

的光路圖,學生畫的光路圖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光從空氣到水中的傳播路線是一條直線,水中的光線會變粗;(2)光從空氣到水中會發(fā)

生偏折現象,有的往上偏折、有的往下偏折;(3)光在空氣中沿著直線傳播,到達水面時,部分

光在水中發(fā)生偏折,另一部分光在水面發(fā)生反射;(4)光在水中會發(fā)生反射現象。

反思:根據學生畫的光路圖,發(fā)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對折射有一些了解,而且學生對于反射現

象的了解明顯高于折射現象。建議把反射的內容放在折射之前上更好,因為發(fā)生折射現象時都會

伴隨有反射現象的發(fā)生,從學生從熟悉的內容開始講起,這樣更符合他們的認知。

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實驗過程

在做下水實驗時,發(fā)現激光筆的光透過空氣射進水中時,光的路線完全看不見,只能在水中

看見零星的幾個紅點,不能呈現教材圖片中的現象。

于是我對實驗做了以下的改進:(1)通過在水槽中點燃蚊香,讓蚊香的煙氣充滿水槽,再用

激光筆照射水槽就能看到空氣中光的路線(2)通過用茶水、在水中滴加墨水和牛奶的方式,讓水

中形成丁達爾效應,再用激光筆照射就能看到光的路線。我分別用茶水、墨水、牛奶做了實驗,

發(fā)現在水中加入牛奶光的路線最清晰。

在教學中我把這個實驗,當成一個教育契機,讓學生明白不要唯書本論,遇到問題應該像科

學家那樣自己想辦法解決。

在課堂上演示光從空氣透過水的實驗時,學生發(fā)現不能看見任何光的路線,于是讓學生進行

頭腦風暴,如何改進實驗才能看見光的路線。

學生討論后給出了以下幾種方法:(1)用噴霧器噴出水霧可以看見光的路線(2)利用蚊香的

煙霧可以看見光的路線(3)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牛奶,這個方法來源于上學期學生做的《杯中日

出》實驗。

讓學生利用的實驗器材線香、金屬架、塑料盒搭建了如下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實驗中學生發(fā)現當光斜射入水中,光的傳播路線會發(fā)生改變,而當光線垂直射入水中時,光

的傳播路線不會發(fā)生改變,并且在水中光的路線會更粗一些。

反思:實驗中加入的牛奶要一點一點的添加,當能清楚看見光的路線時就停止加入。觀察光

的路線時,要求學生觀察光從空氣垂直和斜射入水的兩種情況,為折射概念做鋪墊。

活動2鉛筆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

學生通過實驗很容易觀察到,垂直放入水中時鉛筆會粗了,傾斜放入時鉛筆像折斷了,需要

注意選圓筒形的容器偏折現象會更加明顯。

折射概念

通過以上兩個實驗,讓學生思考發(fā)生折射現象,需要哪些必要條件,學生得出需要斜射和光

從空氣進入水中這個兩個條件,于是我反問學生,光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也會發(fā)生折射嗎?大

部分學生都認為不會發(fā)生。于是讓學生做光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的實驗,發(fā)現也能發(fā)生折射現象。

最后和學生一起歸納出折射的概念:光從一種物質斜射進入另一種物質時,光的傳播方向會

發(fā)生改變,稱為光的折射現象。

反思: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折射的規(guī)律,自己總結出折射的條件,能夠用自己的話給折射下定

義,從而深度的理解了折射的概念。

活動3觀察魚

學生在觀察魚的活動中,關注點在魚的數量上,完全忽略了觀察的角度,因此教師在實驗之

前,強調觀察魚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觀察的角度。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很多條魚,并且對形成

的原因非常好奇。于是我這樣解釋,看到多條魚是由于反射和折射疊加形成的,但這種說法不夠

科學,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您,給出好的建議。

5.認識棱鏡

(1)選擇大的棱鏡和光照強度大的手電筒,棱鏡分解的顏色會更清晰,同時呈現的顏色也會

增多。

(2)選擇一個晴天,讓學生用太陽光直接做實驗,最好讓分解的光投到光線較暗的地方,這

樣呈現效果更好。

(3)室內做實驗時,由于白光通過棱鏡分解的顏色,受光照射棱鏡的角度以及電筒、棱鏡、

屏三者之間距離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提前把三棱鏡、電筒固定好,并讓手電筒的光正對著棱鏡

的側面,這樣棱鏡分解的光顏色更多更清晰。

根據學生記錄的三棱鏡分解光的顏色記錄單,發(fā)現學生記錄的顏色多數都是4-6種。對于三

原色疊加的顏色不易觀察到,尤其是靛色他們會寫淺藍色或者直接把它歸類在藍色里。同時學生

們感到疑惑靛色究竟是什么顏色,它與彩虹的青色是同一種顏色嗎?

青色與靛色的區(qū)別是什么,兩種顏色是否可以等同起來?

做完實驗后,要求學生畫出白光通過三棱鏡的光路圖,從記錄單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知道白光

通過棱鏡會發(fā)生折射變成七種顏色的光,但多數學生都認為白光通過棱鏡只發(fā)生一次折射。于是

讓學生思考白光通過棱鏡的過程中經過了哪些介質?空氣一固體一空氣,再根據折射的概念,學

生就明白了白光通過棱鏡其實發(fā)生了兩次折射。

最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牛頓用白光通過三棱鏡變成七種顏色,由此說明白光不是單色光,

而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光組合形成的。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加入科學史讓教材更加人性化,能大大的增強學生探究光奧秘的興趣。

6.光的反射現象

寫在前面的話:一到9月,新學期就開始了。特別是今年,教科版小學科學5-6年級新教材

同時推出,讓以前積累的教學資料都失去用途。許多老師爭先恐后地擠進年級QQ群,要教學計劃,

要教案,要課件,要試卷,要知識點……互助互享沒有錯,但感覺不少老師只是索取,缺乏認真

的教研態(tài)度,有些讓人無奈和悲哀。作為一個老師,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用心備課和客觀

反思,是提高教學實效和促進自身發(fā)展的不二法寶。有沒有興趣,加入教學反思的隊伍?我先開

篇----

《有關光的思考》是五年級上冊新教材第一單元“光”的起始課,目的是了解學生關于光的

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探索有關光現象和原理的興趣。本課教學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一是用“頭腦

風暴”式的討論進行交流,說說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礎讓學生比較各位發(fā)光體,區(qū)分光源和非光

源。其二是研討光和我們生活的關系,重點聚焦“沒有光會發(fā)生什么”。

昨天課上下來,感覺不是很滿意。我采用的是全班討論個人發(fā)言,學生交流光的認識內容不

夠豐富,也許可以嘗試小組討論基礎上再代表發(fā)言。關于光源的辨析,我利用學生對“星光”、“月

光”的爭議,強調光源必須是符合3個條件,分別是“自己發(fā)光”“正在發(fā)光”和“物體”,并

讓學生上臺進行實驗演示,同學們觀察辨析,成為本課一個亮點。由于準備不充分,我沒有在課

堂上安排完成“黑暗中的蘋果”實驗,只是口頭討論,導致學生對結論的理解十分蒼白,準備利

用其他時間補做這個實驗。另外在群里有老師提出可以用書卷、鞋盒或月相盒等材料做實驗,都

是值得借鑒的好辦法。

總體覺得,這課教材的編寫有些不足,反光鏡和鮮花草坪的圖片和本課教學目標不怎么合群,

后面的夜視儀出現也牽強。

7.制作一個潛望鏡

本課是《光》單元的最后一課,通過簡單回顧本單元的知識概念及運用,聚焦到單元知識綜

合運用:利用光學知識制作一個潛望鏡。

第一部分教材呈現了一艘潛艇,說明潛望鏡經常使用在潛艇上,讓學生明白潛望鏡的作用,

同時聯(lián)系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

第二部分是制作潛望鏡。教材呈現了制作的方法和所需要的材料,這些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

可以找到的,提醒教師和學生材料需要自己準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科學學習。教材還

提醒制作潛望鏡的材料還有很多,希望學生能夠關注生活,進一步在生活中延伸應用。

制作活動可以轉化為微項目進行實施。

第二單元地球表面的變化

2.地球的結構

由火山口的圖片引發(fā)學生思考”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么樣的”?從而聚焦本節(jié)課的重點一

地球的結構。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視頻中,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被類比成雞蛋,這

樣的類比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利于學生理解。

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和觀察巖石,了解地殼的組成。提供的資料圖文結合,不僅巖石分類明確,

還介紹了不同種類巖石形成的原因,能幫助學生完善關于“巖石”的認知結構,加深對地殼組成

的認識。資料還需在教學過程中繼續(xù)改進,語言能更簡潔,表述能更完整。

學生觀察巖石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視頻補充,了解地殼的運動。學生用海綿塊模擬巖層彎曲的活動僅僅體

驗了地殼運動中的擠壓受力,而地殼的運動是復雜多變的,因此播放視頻進行補充說明。

學生通過制作地球結構模型,從整體上感知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在制作模型前,通過討論

和舉例,學生明確“制作模型需按照原型各部分數據成比例縮小來完成”。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以談話的方式,用四川長寧發(fā)生地震為導入,并出示1998-2011年較大地震的表格讓學生觀

看,接著提問“關于地震你們最想了解什么問題?”

通過學生的回答,他們對以下問題感興趣:

(1)為什么一些地方發(fā)生地震會如此頻繁?

(2)地震的形成與什么因素有關?

(3)地震發(fā)生時有大小不同的震級,震級受什么因素的影響?

(4)為什么地球上會發(fā)生地震?

(5)地震會帶來哪些災難?

(6)為什么動物在地震來之前可以提前感知到,而人類卻不能感知?

(7)頻繁發(fā)生地震的地方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嗎?

讓學生分析這么多問題中,我們應該先研究哪個問題,才能解決其他問題,大部分學生認為

先研究“為什么地球上會發(fā)生地震”,順勢引出課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學反思: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信息讓其觀察分析后,他們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且研究

學生提出的問題,他們會產生極高的興趣。

探索

(1)內化地球的結構

上節(jié)課學生已經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詢問學生如果用身邊

一個東西來類比于地球結構,你會選擇什么?多數學生都會類比成一個雞蛋。反問學生地球內部

結構像雞蛋一樣靜止不動嗎?學生知道地幔巖石在地核的作用下熔化成巖漿并能緩慢流動。這時

部分學生提出可以把地球內部結構類比成加熱的高壓鍋,地球內部像高壓鍋一樣處于高溫高壓的

狀態(tài)。并讓學生思考,如果地球內部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會發(fā)生什么?學生想到會發(fā)生爆炸。所

以地球要長期生存,必須要釋放內部的能量,那地球又是通過什么形式來釋放能量的呢?學生很

快得出“火山噴發(fā)和地震”。

(2)探究地震成因

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推測地震可能在巖石圈層的什么位置發(fā)生地震,并說出理由。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猜測會在地殼較薄的地方和板塊的接壤處發(fā)生地震,因為這些地方更容

易讓地球釋放能量。于是出示世界地形圖中地震頻發(fā)的圖片資料。

根據資料,可以知道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分布在板塊間的邊界上,并介紹中國也是一個地震

大國,從世界板塊來看處于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所以會頻發(fā)地震,通過資料學生知道他

們的推測是正確的。

接著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云南、四川等地會頻發(fā)地震?”學生立馬回答這些地方也處于板塊

間,接著出示中國的地震帶,發(fā)現云南、四川等地處于喜馬拉雅和地中海板塊之間,所以會頻發(fā)

地震。

教學反思:讓學生經歷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提供的資料與自身思考的結果進行

比對,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接著教師出示地震后的公路圖片,學生觀察到路面有塌陷、彎曲、突起、褶皺等現象,并思

考這些現象是板塊間如何運動形成的?

學生猜測是板塊間碰撞后出現的現象,于是讓他們用實驗去驗證推論是否正確,出示代表巖

層的泥土和代表板塊的兩半盒子。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發(fā)現當板塊間碰撞后巖層會呈現突起、褶皺、彎曲變形等現象;當板塊

間分隔開時,巖石會發(fā)生斷裂、錯位。同時出示巖層彎曲、斷裂、錯動的圖片,讓學生結合模擬

實驗的現象,嘗試解釋地震的成因?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得出,由于地球內部地核溫度很高,讓地幔的巖石層熔化成巖

漿,產生巨大的壓力。通過板塊間擠壓和碰撞,使巖層發(fā)生彎曲、斷裂和錯位,這個過程中讓地

球內部的能量獲得釋放,這樣就形成了地震。

(3)地震的作用

我所在的學校是阿壩州茂縣,它緊挨著汶川也經歷過大的地震,課堂中我以汶川地震為切入

點,重點講解茂縣疊溪地震。

汶川地震

201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級的地震,地震導致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

了堰塞湖,嚴重破壞地區(qū)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

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

映秀地震遺址

茂縣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茂縣疊溪村發(fā)生了7.5級的地震,地震引發(fā)了山崩,堵塞河道,把岷江攔

腰斬斷,最終江水倒灌,淹沒疊溪城及附近21個羌寨,死亡6800多人,僅一個放牛娃幸免。同

時松平溝、水磨溝、魚兒寨溝等地山崩數處,形成大小海子十一個,現在松坪溝著名旅游景點海

子就是當時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在2008年疊溪又經歷了汶川地震,導致山體比較松散,在2017年6月24日疊溪新磨村發(fā)生

了高位垮塌,河道阻塞2公里,100余人被掩埋。

學生通過汶川和茂縣疊溪地震,了解了地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地震會造成堰塞

湖、道路倒塌、山體松動、垮方等地形改變。

教學反思:學生看到課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時就很疑惑,地震還有作用不應該是危害嗎?

在學生的認知里作用指的是好的方面。發(fā)生地震的本質原因其實是地球釋放能量的過程,這也是

地震最重要的作用,但教材里沒有涉及此內容,建議增加這部分內容。其次教材所呈現的汶川和

唐山地震對地形的改變,學生認為是地震的危害而非地震的作用,建議把課題改成《地震的成因

及影響》,這樣更符合教材的內容。

(4)地震自救和互救

四川是多震地方,學會地震自救和互救顯得尤為重要,我用視頻來教學生自救的方法。

看完視頻后在教室里進行地震應急演練,同時讓學生制作地震自救宣傳海報。

4.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作用

(-)探究火山噴發(fā)的原因

L上圖是教材上的活動步驟。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我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操作。結果有3

個組壓根沒噴發(fā),有4個組很久才噴發(fā)(超10分鐘)。課后我挖開土豆泥,發(fā)現了兩個問題:一

是有的組洞挖得太大,番茄醬加多了,結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煮沸。二是有的組挖洞沒挖到底,

導致番茄醬根本接觸不到金屬罐底,結果土豆泥都燒焦了,還沒觀察到火山噴發(fā)。為解決挖洞挖

不到底和洞挖太大這兩個問題。我從材料和操作方法入手改進,細表如下。

2.下圖是本活動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屬罐、土豆泥、番茄醬(與水1:1混合稀

釋);需自配材料:滴管、吸管(挖洞)、火柴、酒精燈、鐵架臺。

3.下圖1是配送的土豆泥粉,加水攪拌成泥狀,用勺底按壓不結塊就可以了(下圖2)。用勺

子分裝入金屬罐中,每份不少于半罐(下圖3)。

4.實驗時,讓學生用吸管豎直插到底,就能挖出小洞(上圖4),吸管中挖出的土豆泥正好用

來封住洞口。后面的班級按此方法操作,快則3分鐘,慢則7分鐘左右,都能觀察到火山噴發(fā)。

分享一組學生活動的照片。

5.本活動,學生除了要觀察并記錄杯中的現象之外,還要從模擬實驗中思考火山噴發(fā)的條件。

教師可以多備一份不加熱的火山模型,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歸納火山噴發(fā)的條件。

(二)了解火山對環(huán)境的影響

1.本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微課+書本閱讀的方式學習。通過微課和閱讀學習,學生對火山噴發(fā)的利弊有

了一定的了解。視頻如下,如需要請自行下載。

5.風的作用

由風蝕拱門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本課的聚焦問題“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這是本節(jié)課

研究的主要問題。

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猜測“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在研討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學生

觀點的合理性,四幅圖片中的巖石特征可作為學生猜測的依據。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在短時間內體會風卷起沙子對巖石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該實驗過程比較

簡單,要注意的是:

1.注意打磨方向是水平方向,模擬空氣流動的方向。

2.打磨后的碎屑物質要收集到盒子中,維持桌面的整潔。

學生用砂紙打磨巖石

學生通過閱讀圖文資料和觀看視頻,完善對風成地貌特點及形成過程的認識,了解風的作用

有磨蝕作用、堆積作用和搬運作用等多種方式。

研討部分引導學生從整體思考,將改變地球形態(tài)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進行比較;再請學生

自己說說“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并用氣泡圖歸納小結。

6.水的作用

上課想讓學生親手做一做“雨水對土地的影響”的模擬實驗,但又怕實驗室被弄的又臟又亂,

有什么好辦法?

將學生帶出教室,來到真實自然中進行實驗,此過程中學生除了對本課內容能有較清楚的認

識外,還會發(fā)現有植被覆蓋的土壤會不那么容易改變地形地貌,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一定拓展。

7.總結我們的認識

為什么植物覆蓋可以防止侵蝕發(fā)生并能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緊土壤,減少土地中松散物質的產生,由此可以減輕侵蝕作用的危害,減

少水土流失。

第三單元計量時間

1.時間在流逝

(一)交流古人利用太陽計時的方法

1.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古人計時的資料。本環(huán)節(jié)先請學生上臺交流查到的古代計時工具,

很多學生都查到了香鐘、沙漏、日谷和圭表等。然后用微課進一步學習圭表和日唇。視頻如下,

如需要請自行下載。

00:56

2.下圖1是配送的圭表和日辱模型,圭表只有1個,日皆有12個。使用日辱前要將唇針插入

唇面(下圖2),傾斜角度與當地緯度相同(麗水約北緯28度),還要注意上唇面朝北。

3.分享一組學生活動的照片。

(二)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

1.本活動若照書來燃燒一炷香,時間會來不及。下水實驗發(fā)現配送的線香長度約為9厘米,

燒完一炷香約需要18分鐘。故建議將活動改為測量相同長度的燃香時間(見下圖)。

2.下圖是本活動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線香(折成2半,約4.5厘米);需自配材料:

火柴、計時器、橡皮泥(插香)、紅筆、直尺。

3.建議讓學生用紅筆給線香做標記,約5-10毫米為一格(燃燒1格約需1-2分鐘)。實驗前

要注意指導秒表的使用方法和讀數。

止匕外,還需提醒學生要在無風干擾的條件下進行實驗。分享一組學生活動的照片。

4.下圖是學生的記錄單。學生較容易發(fā)現:燃香的速度差不多均勻。因此,古人曾用燃香來

粗略估計時間。

2.用水計量時間

(一)測量水流速度的變化

1.下圖是本活動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滴漏器;需自配材料:塑料杯、水和秒表。

為了便于學生觀察,建議在滴漏器20mL、40mL和60mL處做上標記。

2.由于配送的滴漏器只有60mL,故建議將積聚的水體積改為20mL、40mL和60mL(見下表)。

表中實際時間是指秒表所測得的時間,而每20mL用時需要學生做一下減法得到。

3.活動前注意指導學生滴水的同時開始計時且中間秒表不暫停。分享一組學生活動的照片。

4.通過匯總不同組水鐘每漏20mL水用時(下圖),學生發(fā)現滴水的速度不均勻,是先快后慢

的。此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滴水速度會越來越慢。學生較容易發(fā)現是上方容器水位下

降了(水壓減小了),導致滴水的速度越來越慢。

5.分享一張學生的作業(yè)本照片。

三、材料點評

1.下圖1是去年配送的滴漏器,今年配送的滴漏器則是上方多了一個提環(huán)(下圖2),下方滴

水口延長了一截。從使用效果來看,改進后的滴漏器,用起來實在是太方便了,實驗穩(wěn)定性也不

錯。

2.建議器材為滴漏器配一個穩(wěn)定的支架(類似下圖),畢竟手持實驗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

3.我們的水鐘

分析學生自制水鐘計時不準的原因。

自制水鐘計時不準的主要原因有設計不夠合理、制作不精細和使用不規(guī)范。設計時,控制水

流速度的方法不夠合理,如孔徑過大或過小、水位過高或過低等。制作時不精細,劃分時間刻度

時太粗心大意了,沒有平視去標刻度;容器形狀不規(guī)則,標不好刻度;每隔一分鐘,水位變化不

明顯;記號筆的筆頭太粗,每個刻度線有粘連等。使用時,學生通過斜視來計時,讀數錯誤。

4.機械擺鐘

(一)自制擺并探究其運動特點

1.本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自制一個擺,并探究它的運動特點。

2.下圖1是本活動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屬擺球、擺球配件、棉線、帶孔竹棒(去

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鐵架臺。

3.棉線剪成70cM以上,在棉線一頭系出套環(huán)(上圖3),然后掛上金屬擺球和擺球配件。我

從去年的五上工具箱里找來了帶孔的竹棒,把細繩從小孔里穿過去,然后用夾子固定,見下視頻。

4.實驗前教師注意強調擺動幅度不要太大,最好不要超過60°。還要注意計時和計數的準確

性。分享一組學生活動的照片。

5.下圖是各組的擺1分鐘擺動次數統(tǒng)計表。通過數據分析,學生發(fā)現: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

次數相同,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次數不同。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同一個擺三次測量結果不同的

原因是什么。通過反思數據引導學生關注計時和計數的準確性。

6.通過活動學生較容易發(fā)現:我們自制的擺擺動幅度越來越小,擺動的方向也會改變。但學

生對擺動的速度是否保持不變存在分歧:課堂上超過半數的同學認為擺動的速度會變快,因為擺

動的幅度變小,即距離變小了。于是我補充了一個演示實驗一一連續(xù)測量同一個擺每10秒的擺動

次數(數據見下圖)。當測到第20個10秒鐘擺的擺動次數仍然不變的時候,學生非常驚訝地發(fā)現:

同一個擺擺動速度不會隨著擺動幅度變小而加快,而是擺動速度始終不變。

5.擺的快慢

(一)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的關系

1.下圖是本活動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塑料擺球、金屬擺球、擺球配件、棉線、帶

孔竹棒(去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鐵架臺、直尺。

2.第一班上課時發(fā)現學生用直尺量擺繩長度時,很不方便調整。于是聽取了同事的意見,直

接在繩子的10cm、20cm和40cm處做上標記(下圖)。這樣學生就不需要拿直尺量擺繩長度了。

3.我把量角器切對半(見下圖),用熱熔膠固定在竹棒上,學生就能用量角器讀出擺的初始擺

動幅度?;顒忧敖處熞⒁庖龑W生關注對比實驗的變量控制。

4.通過小組活動,學生能發(fā)現: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無關。然后收集全班的數據做對比(見

下圖),學生能發(fā)現:擺的快慢和擺動幅度也無關。

(二)探究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的關系

1.下圖是本活動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屬擺球、擺球配件、棉線、帶孔竹棒(去

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鐵架臺。

2.活動前,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把擺繩調整10cm、20cm和40cm標記處的操作方法。

3.分享一組學生活動的照片和記錄單。

7.計量時間和我們的生活

(一)總結和對比計時工具的演變

1.本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閱讀作業(yè)本P50頁的資料(見下圖),通過閱讀,可以幫助孩子回顧本單元

學過的幾種計時工具。

2.然后,用微課學習人類計時工具的演變,體會人類對計時精確度的不斷追求。視頻如下,

如需要請自行下載。

3.最后,由小組討論完成4類計時工具的比較。分享兩張學生的記錄單。

(二)調查和了解精確計時的重要性

1.課前布置學生調查需要精確計時的事例,本環(huán)節(jié)請學生上臺介紹。學生的交流非常精彩,

很多孩子都查到了航天火箭的發(fā)射、田徑比賽和紅綠燈等等。分享一組學生匯報交流的照片。

2.然后請學生把查到的事例匯總下來(見下圖),并從中總結不同事例的計時精確度有什么不

同。課堂學生發(fā)言聽錄如下:

有些事情像百米賽跑,需要很高的計時精確度;

有些事情計時精確度不用很高,比如上下課,只要準確到分,太過精確反而有影響;

第四單元健康生活

1.我們的身體

(-)檢測我們的身體狀

1.本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記錄自己的體質信息,對照五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自己的身體健康

狀況作出客觀的評估。

2.如此大量的數據是無法在課堂上完成測量的,正好每年都有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所以,我

直接要來了今年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打印出來提前發(fā)給學生,學生在課前就可以記錄自己

的體質信息了。

3.活動前教師需要注意指導如何計算體重指數。第一班上課時,發(fā)現學生計算體重指數時非

常困難,于是第二班就準備了計算器(見下圖)。

4.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里是存在“空檔”的(見下圖),假設某男生肺活量是2500mL,介于良

好和優(yōu)秀之間。這種情況下是不能評估為優(yōu)秀的,應采用就下原則,即達不到本級的話,就評估

為下一級。另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里沒有視力的評估標準,建議參考臨床診斷,即裸眼視力低

于4.9定為近視。

5.課堂上學生的交流還是非常精彩的,通過交流,學生發(fā)現體質健康情況與生活習慣、體育

鍛煉和睡眠等有關。課堂學生提問聽錄如下:

你體重指數評估為超重(或低體重或肥胖),請問是什么原因呢?一一這是學生提問率最高的

問題。

你跑步、跳繩和仰臥起坐都非常棒,是怎么做到的?

你的視力是近視的,請問是什么原因?

你的肺活量非常高,是怎么做到的?

2.身體的運動

1.本課三個活動,所以開課直奔主題,根據制作模型評價表明確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測試

模型評價表里的項目該如何測試呢?

建議如下處理:

1.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分工合作、材料成本統(tǒng)計,無需工具,當堂自評;建議材料成本按(吸

管0.1元/根,構件0.1元/個,膠帶1元/個計算)

2.美觀,由學生評委打分;

3.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需要工具,明確測試方法和測試標準(方法及標

準見下圖);

塔高測量工具配送的是皮尺,操作不太方便,推薦改用直尺。測量時需要注意測量桌面到塔

頂的垂直高度。建議配送可以折疊的米尺,不僅方便測量,也便于保存。

測量抗風能力配送的是手持式小風扇,有3檔風。下水實驗時發(fā)現風量太小,于是改用家用

電風扇。

我認為抗震能力指抵抗震動時結構主體不損壞的能力,測試時塔臺模型不出現散托即為合格。

但配送的抗震測試儀只有一檔,震動幅度也不大,建議配送能旋轉、有三檔、臺面更大一些的抗

震測試儀。

可以這樣處理:

1.震動時間5秒內損壞的得1分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