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_第1頁
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_第2頁
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_第3頁
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_第4頁
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前言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匿名性以及強烈的交互性使散落在社會各個角落與層面的觀點黏合在一起旋即組成“意見同盟”,形成強大的輿論場和群體性意見,進而轉化成網絡集群行為?,F實生活中網絡集群行為的不斷出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本文整理了中國知網上刊載的數篇核心論文以及有關網絡集群行為研究的相關博士論文,旨在對網絡集群現象能有一個清晰全面而系統(tǒng)的認識,也希望能為后來的相關問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F對十篇文章中深及到的有關網絡集群行為的各方面進行總結。主題概念分析: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李蘭在《“網絡集群行為”:從概念建構到價值研判—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視角》一文中從概念上為“網絡集群行為”正名。文章通過對“網絡群體性事件”和“網絡集群行為”進行比較研究,認為用“網絡集群行為”來對網民在無組織的情況下針對某一共同對象,通過互聯網進行臨時聚集,表達觀點,組織在線或線下活動,進行非制度性參與這一過程的概括更加合理。文章指出,從一開始,研究者對“網絡群體性事件”一詞就傾向于一種負面立場。有的學者認為網絡集群事件其目的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對正常的秩序進行“干擾”。相對而言“網絡集群”則是一個沒有價值偏向,無論從科學性還是中立性上較為合理地較為客觀地對互聯網時代的線上線下行為進行界定的概念,并論述了“網絡群體性事件”這一概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這從根本概念定義上為“網民在無組織的情況下針對某一共同對象,通過互聯網進行臨時聚集,表達觀點,組織在線或線下活動,進行非制度性參與這一過程”廓清了內涵實質,這更有利于我們深入了解和分析網絡現象。二、原因分析:1、華中師范大學王賜江的博士學位論文《基于不滿宣泄的集群行為—對2008年貴州“甕安事件”的考察分析》從典型的“甕安”事件出發(fā),論述了集群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和訴求目標時“基于不滿宣泄”。2、《微博輿論監(jiān)督中的集群行為及其成因探析——以“藥家鑫事件”為例》一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藥家鑫事件中微博輿論監(jiān)督中的集群行為產生于多種社會心理機制。群體成員相互感染是集群行為產生的最主要原因;“重道德”與“求一致”的傳統(tǒng)社會心理讓人們產生從眾效應;對社會中“富二代”、“官二代”等“刻板成見”的心理也影響輿論的走向。特點分析:1、田大憲與賈舉在文章《網絡集群行為的生成機理與調控方略》中分析了與傳統(tǒng)的集群行為網絡集群行為的特點:(1)起因的偶發(fā)性與擴散的必然性;(2)場域的離散性與交往的聚合性;(3)議題的公共性與價值的多元性;4、外在的異質性與內在的同質性2、趙歲斐在《“網絡集群行為”與“價值累加”——一種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分析》一文中通過“價值累加理論”對網絡集體行動進行邏輯分析,解釋了集群行為的特點:集群的不確定性;集群的非現實性沖突;集群的眾聲喧嘩;集群的從眾效應四:負作用分析:十篇文章中,專門探討有關網絡集群行為的負面作用的文章較少。而王智慧和謝曉專在文章《網絡集群事件處置與防范對策研究》概括了以下特點:(1)非理性的相互感染危害社會的健康發(fā)展;(2)網絡狂歡可能會墮入網絡暴政的歧途;(3)對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wěn)定帶來一定沖擊。文章從網絡傳播的非理性、從眾性出發(fā)以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為落腳點論述了網絡集群行為不利方面。五、網絡集群要素分析:1、劉靜在文章《網絡集群行為的主要素分析及政府應對策略》中重點分析了網絡集群行為的主要素——參與主體、社會環(huán)境、引爆點、意見領袖和網絡輿論場等要素。2、上海交通大學向良云在博士學術論文《非常規(gu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演化機理研究》探究了非常規(gu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演化機理,文章借用扎根理論方法,在對所選取的近年來我國非常規(gu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典型群案例進行逐一的數據信息收集、比較、聚類和編碼分析基礎上,得出了在網絡群集行為演化過程中導火索事件情景刺激、導火索事件社會認知、聚集群體結構以及聚集群體心理四個關鍵影響因素。其中導火索事件情景形成對聚集群眾的強烈外部刺激,社會認知和集體解讀成為其行為選擇的中介變量,群體結構和群體心理則直接推動非常規(gu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演化升級。3、趙歲斐在《“網絡集群行為”與“價值累加”——一種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分析》一文中通過經濟學中“價值累加理論”對網絡集體行動進行邏輯分析了其發(fā)展過程。斯梅爾塞的價值累加理論基礎是來自經濟學的探討:假定集群行為的產生都有一個確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為在發(fā)展的每一階段理解為“追加價值”,最后形成終端產品,即集群行為的發(fā)生。根據斯梅爾塞的理論分析,規(guī)范定向運動的起源在于不同的因素疊加與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是產生運動必不可少的環(huán)境條件,而這些因素又是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產生的,它們依次為:(1)結構性助長,即有利于產生集群行為的社會結構或周圍環(huán)境。(2)結構性壓抑,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令人感到壓抑的貧困、沖突和不公正等狀態(tài),都可能誘發(fā)人們通過集群行為來解決問題。(3)普遍的信念,即人們通過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中的問題的認定,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信念,它使得人們通過對周邊形勢的了解而做好行動的準備。(4)突發(fā)因素,這是集群行為的點火器。這種因素通常會加劇一個事件具有戲劇性,它創(chuàng)造了集群行為的具體環(huán)境,加速了集群行為的爆發(fā)。(5)行動動員,群體內的領袖人物或鼓動者的煽動與口號,標志著集群行為的開始。(6)社會控制機制,即對前面五個因素聚積的能量進行防止、抑制和疏導。反叛社會的行為最后是否發(fā)生,主要依靠這種控制手段是否成功。一旦控制失敗,反叛社會的行為便在所難免。六、引導策略分析:1、吉林大學華雯文在其博士學術論文《社會保障:規(guī)避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機制——基于J省的個案分析》中從社會學角度重點分析了規(guī)避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機制是社會保障。論文指出社會保障具備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功能,能夠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弱勢群體和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底線公平,促使社會公平、正義與共享發(fā)展成果的發(fā)展目標得以實現。此外,它通過再分配實現階層和諧,著力于階層和諧的最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有力地化解了群體性事件。2、田大憲和賈舉在文章《網絡集群行為的生成機理與調控方略》中列舉了幾項策略:以及時的信息公開,構筑對話平臺;以充分的民意關注,引領輿論熱點;以群體的理性訴求,阻遏網絡暴力;以有效的剛性規(guī)制,維護網絡秩序。3、華東理工大學孫靜在博士學位論文《群體性事件的情感社會學分析——以什邡鉬銅項目事件為例》中試圖用一種具有理論體系的情感邏輯去解釋瞬息萬變的群體行為,探尋情感在其中的發(fā)生過程和機制,警示我們關注群體的情感變化以及可能引起情感波動和變化的因素。文章別出心裁地提出了情感疏導和管理的策略,認為政府應該構建情感文明,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和價值觀。4、劉靜《網絡集群行為的主要素分析及政府應對策略》一文中以政府為引導主體羅列了網絡集群行為的引導策略:建立合理的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注重培養(yǎng)意見領袖。5、趙歲斐在《“網絡集群行為”與“價值累加”——一種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分析》也提出了解決策略:(1)適度的社會控制(2)綜合性的網絡動員(3)突出網絡領袖的主體性(4)理性交流與公共協商(5)建構輿情聯動應急機制6、王智慧和謝曉專在文章《網絡集群事件處置與防范對策研究》也給出了策略建議:妥善處置作為導火索的案(事)件;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加強網絡輿情的監(jiān)測與引導。十篇文章里,有六篇文章重點探討了引導策略問題。并且在六篇文章所涉及的策略幾乎從政府角度出發(fā),很少有從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調解引導網絡集群行為中的至關重要性。這些策略建議有的從政府的宏觀工作角度出發(fā)如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也有的從政府中觀工作角度出發(fā)如信息公開等,也有的從微觀角度出發(fā)如政府進行情感疏導和管理。這些策略涉及了不同方面,是中肯且具建設性的。網絡集群行為的趨勢分析概括:華中師范大學王賜江的博士學位論文《基于不滿宣泄的集群行為—對2008年貴州“甕安事件”的考察分析》從具體的“甕安”事件出發(fā),又結合近年來中國發(fā)生的典型群體性事件,總結出了當前中國群體性事件的新趨向:(1)在實施主體上,從“特定群體”到“不特定多數人”;(2)在發(fā)生地域上,從“村落鄉(xiāng)鎮(zhèn)”到“城市社區(qū)”;(3)在訴求目標上,從“利益表達”到“不滿宣泄”;(4)在動力機制上,從“壓迫一反應”到“不滿一喇激一攻擊”;(5)在策略技術上,從“依法抗爭”到“暴力抗爭”。小結1、在所選擇的核心期刊和博士論文十篇文章中,對于網絡集群行為的分析的角度還是相對比較常規(guī)的而合理的,基本都是從網路集群行為的起因、特點、各種要素分析、以及網絡行為的引導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2、在分析上述關于網絡集群行為的不同方面的時候,不同的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同時以不同的理論為闡述基點。這些理論除了涉及傳播學方面的內容外,還涉及有心理學、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理論。由此可見,進行傳播學現象研究,離不開其他學科的理論支撐和支持。3、上述論文中,對網絡集群行為的弊處涉及較多,而對其利處則缺少進行細致而系統(tǒng)的分析。而以后的學術研究可以以網絡集群行為的利處為著腳點進行行文,以擴充有關網絡集群行為的理論內涵。參考文獻【1】李蘭:“網絡集群行為”:從概念建構到價值研判—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視角,《當代傳播》,2014年第2期.【2】趙歲斐:“網絡集群行為”與“價值累加”——一種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8期.【3】向良云:非常規(guī)群體性突發(fā)事件演化機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11月.【4】王賜江:基于不滿宣泄的集群行為—對2008年貴州“甕安事件”的考察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5】華雯文:社會保障:規(guī)避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機制——基于J省的個案分析,吉林大學博士學術論文,2013年6月6日.【6】田大憲、賈舉:網絡集群行為的生成機理與調控方略,《當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