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合同無效_第1頁
合同法,合同無效_第2頁
合同法,合同無效_第3頁
合同法,合同無效_第4頁
合同法,合同無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合同法,合同無效篇一:合同無效與可撤銷的情形

合同無效與可撤銷的情形

可撤銷合同與撤銷權

可撤銷合同是指符合法律規(guī)定可撤銷條件的合同?!逗贤ā芬?guī)定的可撤銷的條件是該法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p>

撤銷權是指當具體的合同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可撤銷條件的情形下,合同當事人所取得的權利。但可撤銷權是有期限限制的,超過了法定期限不行使,該權利消滅。

根據(jù)《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焙贤ǖ谄呤臈l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chǎn),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chǎn),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五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nèi)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補償安置協(xié)議的無效與可撤銷性情形一、無效合同

合同無效是指合同嚴重欠缺有效要件,以至于不能發(fā)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合同無效,是自始、絕對、當然地無效,任何有利害關系的人均可主張。

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52條相關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作為一種民事合同,在符合上述情形任何之一時都會導致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所謂欺詐,就是指為了使他人陷于錯誤認識而作出的某種行為。比如,故意陳述虛偽事實或者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構成欺詐需要有欺詐行為、欺詐人有欺詐故意、受欺詐人因欺詐而陷于錯誤認識、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以及欺詐違反法律、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謂脅迫,就是以向?qū)Ψ疆斒氯思捌溆H友造成損害為要挾,使其發(fā)生恐懼,并基于這種恐懼作出某種意思表示的行為。構成脅迫需要存在脅迫行為、脅迫人有脅迫的故意、受脅迫人因脅迫而發(fā)生恐懼,受脅迫人因恐懼而為意思表示,脅迫人所表示施加危害系屬違法或不當。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必須在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才會使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無效。我們知道,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的雙方當事人是具有平等地位的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呢就是在被拆遷人代表國家管理財產(chǎn)的情形。比如,國有企業(yè)搬遷,某些事業(yè)單位的搬遷、某些市政機關的搬遷等等。對于這種情況,受欺詐或者脅迫的被拆遷人可以主張該合同無效,并且這種無效是自始、確定、當然的無效。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這一無效的原因由主觀和客觀兩個因素構成。主觀因素為惡意串通,即當事人雙方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過訂立合同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它可以表現(xiàn)為雙方當事人事先達成協(xié)議,也可以是一方當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對方當事人明知其目的非法而用默示

的方式接受。它可以是雙方當事人相互配合,也可以是雙方共同作為??陀^因素為合同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在實務上,合同因損害第三人的利益而無效的情況相對少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況,在實踐中不勝枚舉。比如,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惡意串通,共同損害國家利益,也有拆遷人或者被拆遷人與其他人串通,共同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利益。無論是損害國家利益還是第三人利益,都可導致合同無效。當然,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在主張合同無效的同時,應提供相關證據(jù)。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締約目的和內(nèi)容上是非法的。例如,訂立贈與合同,目的在于逃避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訂立聯(lián)營合同,目的在于非法拆借資金等。因被掩蓋的目的非法,在后果上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故該類合同應為無效。這種情況在實踐中也很多見。比如,拆遷人為了親友的利益,在拆遷公告發(fā)布之前,讓其親友在拆遷范圍內(nèi)租賃一處房屋。然后以承租人的身份要求安置。拆遷人便假借安置為名送給其一套住房。表面上別人是看不出有什么違法之處,事實上,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是用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無效合同。(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民事活動都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任何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都是絕對無效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其實質(zhì)上是違反了社會主義的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jīng)濟秩序和生活秩序。例如,以從事犯罪或幫助犯罪作為內(nèi)容的合同,規(guī)避課稅的合同,危害社會秩序的合同,賭博合同等非法射幸合同,違反人格和人格尊嚴的合同,危害家庭關系的合同,限制經(jīng)濟自由的合同,違反公平競爭的合同,違反勞動者保護的合同等,均應無效。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合同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又稱違反強行性規(guī)范,從法律類別看,指違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布的法律中的強行性規(guī)范,以及違反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guī)中的強行性規(guī)范,不得任意擴大范圍。這是因為法律、行政法規(guī)包含強行性規(guī)定和任意性規(guī)定。強行性

2

規(guī)定排除了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即當事人

在合同中不得合意排除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行性規(guī)定的適用。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合同,作為民事合同的一種,也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否則會導致無效。(六)格式條款及免責條款無效

《合同法》第40條規(guī)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逗贤ā返?3條規(guī)定,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責任的條款無效,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責任的條款無效。拆遷人在訂立合同時,如果加上免除其責任、加重被拆遷人責任、排除被拆遷人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比如,對于安置的房屋沒有達到質(zhì)量安全標準的,和自己無關等等,這種條款都是無效的。二、可撤銷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是基于法定原因,當事人有權訴請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撤銷的合同。其種類有:(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2)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

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對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當人有權訴請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重大誤解是指由于當事人自身的原因,對合同的主要條款產(chǎn)生錯誤認識,包括對補償方式和補償數(shù)額、安置用房、搬遷期限等事項發(fā)生錯誤認識。

顯失公平,是指合同中規(guī)定的雙方當事人其權利義務明顯不公平,違反等價有償原則。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對等,而導致可撤銷的情況。比如,拆遷人強行壓低補償價格,按使用面積補償而不是建筑面積等。這種不公平的補償安置合同是可撤銷的合同。

欺詐、脅迫在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在此暫不贅述。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就是指利用對方的為難境地,使其作出不利于自己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的人從中受益的行為。這種情況也可導致合同無效。

撤銷權是撤銷權人依其單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效溯及既往的消滅的權利。因撤銷原因不同,撤銷權人也不同。對于因重大誤解而引發(fā)可撤銷的,誤解人是撤銷權人;顯失公平中,遭受明顯不公的人是撤銷權人;欺詐、脅迫中,受欺詐、受脅迫的人是撤銷權人。撤銷權只能通過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行使。撤銷權的消滅的原因包括:(1)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2)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沙蜂N合同的撤銷權僅賦予受到欺詐的一方,而欺詐方是沒有選擇權的,不能主張合同可撤銷。

什么是可撤銷合同,有哪幾種情形可撤銷合同是指意思表示不真實,可以通過撤銷權的行使,將已生效的意思表示歸于無效的合同。根據(jù)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笨勺兏⒖沙蜂N的合同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p>

一、可變更、可撤消合同概述

因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而訂立的合同以及因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該合同。所謂撤銷,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實,通過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行使撤銷權,使已經(jīng)生效的意思表示歸于無效。能夠被撤銷的合同稱為可撤消合同,可撤銷合同在民

3

法通則上稱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也就是說,

此類合同可以由撤銷權人請求撤銷,撤銷權人也可以不要求撤銷,而要求變更合同內(nèi)容。所謂變更,是指當事人之間通過協(xié)商改變合同的某些內(nèi)容。如適當調(diào)整標的物價格,適當減少一方所承擔的義務。通過變更使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趨于公平,在變更的情況下,合同仍然是有效的。

(一)可撤銷合同的特點

1、可撤銷的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民法通則第59條規(guī)定,在行為人對行為內(nèi)容有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的情況下,可以經(jīng)利害關系當事人請求,撤銷該合同,使其已經(jīng)發(fā)生的法律效力歸于消滅??墒敲穹ㄍ▌t僅將兩類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規(guī)定為可撤銷的合同,而將其他一些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如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均作為無效合同對待。合同法對此進行了調(diào)整,將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作為無效合同來處理,而將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在不損害國家利益或者他方利益的情況下作為可撤銷合同來處理。

2、對可撤銷合同的撤銷,要由撤消權人通過行使撤銷權來實現(xiàn)。但撤銷權人是否行使撤銷權,則應由權利人自由決定。

3、可撤銷合同在未被撤銷以前,仍然是有效的。即使合同具有可撤銷的因素,但撤銷權人未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行使撤銷權,合同仍然有效,當事人仍應依合同規(guī)定履行義務。任何一方不得以合同具有可撤消的因素為由而拒不履行其合同義務。

(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與無效合同的區(qū)別

1、違反合同有效要件的情形不同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主要是違反了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這個有效要件,無效合同主要是違反了內(nèi)容應當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要件,具有嚴重缺陷。2、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不同

對于無效合同,當事人僅享有請求權,有權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出請求,而確認和取締無效合同的權力屬于國家審判機關或者仲裁機構,即使當事人不請求,審判機關至

審理案件時發(fā)現(xiàn)合同有無效情形的,也有權主動宣告合同無效。對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當事人享有撤銷權和變更權,當事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這個權利,法律把決定這些合同命運的權利給了當事人,當事人請求變更的,審判機關無權撤銷。3、效力不同

可撤銷的合同被撤銷前有效,在被撤銷后自始無效,撤銷權出于法定事由消滅的,該合同自始無效。無效合同只能自始無效。二、可變更、可撤消合同的類型(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

重大誤解,指合同的當事人由于本身的原因在作出意思表示時,對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項存在著認識上的顯著缺陷,其后果是使其利益受到較大損失或者達不到其訂立合同的目的。誤解可以是單方的誤解,也可以是雙方的誤解。誤解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誤解是當事人內(nèi)心意思的缺陷。誤解是因當事人對合同的內(nèi)容的認識發(fā)生錯誤而產(chǎn)生的,其原因可能是當事人缺乏與合同有關的必要知識、技能和信息,也可能是缺乏必要的能力或經(jīng)驗。

但當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思與其內(nèi)心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過其內(nèi)心的意思本身因發(fā)生誤解而與真實情況不符,誤解本質(zhì)上是當事人內(nèi)心意思的缺陷,而不是故意隱瞞真實意思的行為。

2、誤解是對事實的不正確假設。誤解是對合同訂立所依據(jù)的事實的不正確假設,而不是對合同權利義務的誤解,因為權利義務是基于事實約定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71條規(guī)定:“行為人因?qū)π袨榈男再|(zhì)、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zhì)量、規(guī)格和數(shù)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重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备鶕?jù)該條規(guī)定,被誤解的事實包括:(1)合同標的物,包括標的物的品種、質(zhì)量、規(guī)格和數(shù)量等;(2)合同主體,即對方當事人的資格、名稱等;(3)合同的性質(zhì)?!秶H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規(guī)定的“錯誤”也包括“對法律所作的不正確的假設”,因為在國際貿(mào)易中由于對對方國

4

家法律的理解錯誤是時有發(fā)生的,而“意見”

是對國內(nèi)法的解釋,無需特別強調(diào)。3、誤解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對已存在事實的不正確假設。比較“通則”與“意見”,“通則”的優(yōu)點是規(guī)定了誤解的時間要素,其重要性是保證了重大誤解的適用不會動搖誠實信用原則。

“通則”規(guī)定的時間要素是:(1)必須是訂立合同時的誤解,在訂立合同后不存在誤解,當事人不得以訂立合同后發(fā)生的事實如市場變化為由拒絕履行合同。(2)必須是在訂立合同時對已存在的事實的誤解,對于當時尚未發(fā)生的事實,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只能作為前景來判斷,至于將來的事實究竟如何,當事人在很多情況下是難于左右的,如果發(fā)生了始料未及、估計不夠的情形,是沒有預見,而不是誤解。

4、重大誤解是使誤解方遭受了重大損失的誤解。誤解與欺詐不同。被欺詐方對事實也有誤解,但這同欺詐方捏造事實或者隱瞞事實有因果關系,是對方欺詐造成的。而誤解是誤解方因自己的疏忽造成的,相對方至多是為誤解提供了條件,在有些情況下,相對方也有誤解,合同是因為雙方誤解而訂立。就是說,誤解方的相對方是善意的,這是同欺詐的根本區(qū)別。

誤解也不同于誤傳。在誤傳的情況下,表意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只是由于傳達人在傳達過程中的失誤造成了錯誤。而誤解完全是由誤解一方自己的原因所造成的。(二)顯失公平的合同

顯失公平的合同,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緊迫或者缺乏經(jīng)驗的情況下訂立的,使當事人之間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嚴重不對等的合同。它之所以被規(guī)定為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是因為其違背了合同的公平原則。顯失公平的合同具有如下特點:

1、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根據(jù)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guī)定,合同(特別是雙務合同)要求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體現(xiàn)平等、等價和公平的原則。而顯失公平的合同,一方承擔的義務明顯比對方多,而權利卻明顯比對方少,經(jīng)濟利益嚴重不平衡。

2、一方獲得的利益明顯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如標的價款大大超出了市場上同類商品的價格或者同類勞動的報酬標準等。3、受損失的一方是在缺乏經(jīng)驗或者緊迫的情況下簽訂的合同。行為人或因為無經(jīng)驗,對合同的內(nèi)容缺乏正當認識的能力,或因為某種急需及其他緊急情況而接受了對方提出的條件。因此對受損失的一方而言,是在不自愿的情況下接受的。

顯失公平的合同的構成要件包括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兩個方面:客觀要件,即在客觀上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不平衡。主觀要件,即一方當事人故意利用其優(yōu)勢或者故意利用一方當事人的輕率、無經(jīng)驗等訂立合同。所謂無經(jīng)驗,是指欠缺一般的生活經(jīng)驗或交易經(jīng)驗,不包括欠缺特殊的經(jīng)驗。一個合同是否構成顯失公平,必須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結合起來考慮。

(三)利用欺詐、脅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它與我國合同法第52條的規(guī)定不同,以欺詐、脅迫的手段簽訂的合同,若損害國家利益的,為無效合同;若損害的利益是國家利益之外的集體利益或者個人利益的,則屬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根據(jù)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則,受損害方有選擇合同效力的權利,既可以撤銷合同而使其無效,也可以改變合同的效力,即變更合同的內(nèi)容,還可不行使撤銷權,使合同保持有效。

乘人之危,是指行為人利用他人的危難處境或者緊迫需要,強迫對方接受某種明顯不公平的條件并作出違背真實意思的行為。乘人之危的合同具有如下特點:1、一方乘對方危難或者緊迫之時逼迫對方;2、受害人出于危難或者緊迫不得已而訂立合同;3、乘人之危人所取得的利益超出法律允許的限度。

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乘人之危的行為常常導致顯失公平的后果,顯失公平的行為也可能是由于乘人之危而造成的,但兩者不能等同,顯失公平是以雙方所獲取的利益可以計為前提的,而乘人之危則可適用于利益本身難計量的情況;顯失公平并非均由乘人之危所造成,也可由利用對方無經(jīng)驗或者缺乏判斷能力所引起。

5

三、合同被撤銷、變更的法律后果可撤銷的合同被撤銷產(chǎn)生如下法律后果:合同自始無效;合同履行終止;被履行了的恢復原狀;返還原物、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致他方損失的應予賠償。

合同變更的法律后果:合同變更后原合同之債消滅,產(chǎn)生新合同之債,即合同變更的實質(zhì)是以變更后的合同內(nèi)容取代原有的合同內(nèi)容。因此,合同變更后,當事人不得再按原合同履行,而必須按變更后的合同履行。但合同的變更只對合同未履行的部分有效,不對合同已經(jīng)履行的內(nèi)容發(fā)生效力,且不影響當事人請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p>

合同無效的情形

第一、欺詐、脅迫且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欺詐是一方故意欺騙對方,而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如湖南省糧油對外貿(mào)易公司與海南中香公司訂立1500噸加拿大進口油菜籽購銷合同,約定糧油公司自帶銀行匯票去海南付款,糧油公司開出328萬元銀行匯票后,按其要求復印傳真至中香公司。此后不久,糧油公司在中香公司的再三要求下,派業(yè)務員去海南向中香公司出示匯票,以說明其有付款能力,但中香公司在驗證匯票時調(diào)包,并在三天之間將300萬元提現(xiàn)。脅迫是一方以將要發(fā)生的損害或直接施加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產(chǎn)生恐懼而與之訂立合同的行為,如我一法律顧問單位欠一單位60萬元,對方委托黑社會收債,一年的利息是20萬,逼迫其寫了一份還款協(xié)議,并以此起訴。

新合同法加上了損害國家利益,如沒有損害國家利益則為可撤銷的合同。但是否損害國家利益難以認定,如損害的是國有企業(yè),還比較好認定,如損害的是國有控股或參股公司,怎么認定?

第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甲將土地轉讓給乙,乙又將土地轉讓給丙,為少交契稅。甲與丙簽訂一份假的土地轉讓合同,將土地使用權直接過戶至丙名下。

第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業(yè),為躲避債務,將優(yōu)良資產(chǎn)低價賣給有利益關系的個人與單位,然后破產(chǎn)。請債權人吃噸飯,清償比例為零。

第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即有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同,如牟取暴利、濫用權力、不正

篇二:《合同法》第52條所規(guī)定無效合同之情形

《合同法》第52條所規(guī)定無效合同之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本唧w而言:

(一)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根據(j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之規(guī)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fā)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是行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詐下陷于某種錯誤認識而為的民事行為。構成欺詐應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必須有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能使受欺詐人陷于某種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情形有三種,即捏造虛偽的事實、隱匿真實的事實、變更真實的事實。二是必須有欺詐人的欺詐故意。欺詐故意是由于欺詐人的欺詐行為而使他人陷于錯誤,并基于此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故意。三是必須有受欺詐人因欺詐人的欺詐行為而陷入的錯誤。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對合同內(nèi)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傳統(tǒng)民法認為,構成欺詐必須由受欺詐人陷入錯誤這一事實,受欺詐人未陷入錯誤,雖欺詐人有欺詐故意及行為,在民法上不發(fā)生欺詐的法律后果。四是必須有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所謂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錯誤的認識必須是進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動因,才能構成欺詐。五是欺詐是違反了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根據(j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的規(guī)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脅迫構成應當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必須是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所謂脅迫行為是脅迫人對受脅迫人表示施加危害的行為。脅迫行為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已規(guī)定清楚。二是必須有脅迫人的脅迫故意。所謂脅迫故意,是指脅迫人有使表意人(受脅迫人)發(fā)生恐怖,且因恐怖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即包含兩層含義:須有使受脅迫人陷于恐怖的意思和須有受脅迫人因恐怖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三是脅迫系屬不法。所謂不法,情形有三種:有目的為不法,手段也為不法者;目的為合法,手段為不法者;手段為合法,而目的為不法者。四是須有受脅迫人因脅迫而發(fā)生恐怖,即受脅迫人意識到自己或親友的某種利益將蒙受較大危害而產(chǎn)生恐怖、恐懼的心理。若受脅迫人并未因脅迫而發(fā)生恐怖,雖發(fā)生恐怖但其恐怖并非因脅迫而發(fā)生,都不構成脅迫。五是須有受脅迫人因恐怖而為意思表示,即恐怖和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系,這種因果關系構成,只需要受脅迫人在主觀上是基于恐怖而為意思表示即可。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五個要件,方可構成脅迫。

依《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xiàn)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實踐中并不少見,諸如,債務人為規(guī)避強制執(zhí)行,而與相對方訂立虛偽的買賣合同、虛偽抵押合同或虛偽贈與合同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而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為,亦為典型的惡意串通行為。該類合同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違法性,對社會危害也大、是故,《合同法》將《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4)項所規(guī)定的“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納入到無效合同之中,以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

惡意串通而訂立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一是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為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而故意為之。二是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xiàn)。在實現(xiàn)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后,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三是雙方當事人串通實施的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結果,應當是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并不禁止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獲得利益。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候,法律就要進行干預。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條規(guī)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guī)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chǎn),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也稱為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非法目的,或者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nèi)容上是非法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并不是違反法律的。但是這個形式并不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通過這樣的合法形式,來掩蓋和達到其真實的非法目的。因此,對于這種隱匿行為,應當區(qū)分其外在形式與真實意圖,準確認定當事人所實施的合同行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應當具備下列要件:一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須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所禁止的;二是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規(guī)避法律的故意;三是當事人為規(guī)避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采用了合法的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了掩蓋。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無明確規(guī)定,但合同又明顯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可以適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確認合同無效。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目的、訂約內(nèi)容都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逗贤ń忉尅返?條明確規(guī)定:“合同法實施以后,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為依據(jù),不得以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為依據(jù)。”

需要說明的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的合同,當事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所為,還是過失所致,均則非所問。只要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則就確認該合同無效。筆者認為根據(jù)《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的精神,對無效合同的確認原則可概括為:法律、行政法規(guī)明文規(guī)定合同為無效的,則該合同無效;反之,則了合同有效。

篇三:合同法中關于合同無效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合同法中關于合同無效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一、合同無效的含義和承擔責任的依據(jù)

(一)、合同無效的含義

合同無效有兩種含義:一是廣義的無效,包括合同的絕對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相對無效。絕對無效的合同,是指雖經(jīng)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訂立,但因其違反國家法律規(guī)定而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合同?!逗贤ā返?2條規(guī)定的五種情形,就是合同的絕對無效。合同相對無效,就是合同暫時發(fā)生效力,但可因撤銷而無效,也稱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逗贤ā返?4條規(guī)定的就是這種情形。合同效力待定,是指不直接發(fā)生合同原來的效力,需要補充要件才能發(fā)生效力?!逗贤ā返?7條規(guī)定的就是這種情形。二是狹義的無效,只包括合同的絕對無效。通常所稱的合同無效,就是合同的絕對無效。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后,將導致合同自始無效。所謂無效合同的自始無效,是指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將溯及既往,自合同成立之時起就是無效的。

(二)、合同無效的類型

合同如果欠缺上述生效要件,就可能導致無效,具體來講,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有以下幾種情形: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此處的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此處的行政法規(guī)是指由國務院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

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和責任形式

(一)、返還財產(chǎn)

采用這一措施的目的,是使無效合同或被撤銷合同雙方財產(chǎn)關系回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tài)。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在原標的物存在的情況下,應將原物返還。如果原物不存在,則應將原物按一定的價格標準折價返還,至于具體什么標準,因無統(tǒng)一的司法解釋,實踐中做法不一,有按合同約定價的、有按標的物成本價的、有按簽約時市場平均價的、有按無效處理時的市場平均價的,上述做法均有一定道理,采用哪一種方式更好更合理,應根據(jù)具體案件的不同情況,由法院按公平原則,不使任何一方因合同無效或被撤銷而獲利。

財產(chǎn)返還時,孳息是否隨物返還?《合同法》和《民法通則》均無規(guī)定。按傳統(tǒng)民法理論,孳息應隨物權轉移而轉移,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其物權沒有轉移,標的物仍屬物主所有,其孳息應隨物返回該物所有者。

折價賠償。根據(jù)《合同法》第58條規(guī)定,在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應當折價賠償。折價賠償,就是指一方當事人因無效合同而取得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產(chǎn)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按照所取提的財產(chǎn)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shù)呢熑涡问健?/p>

不能返還的情形主要有:應當返還的物因消費、毀損或者其他原因已不存在;或者,該物已經(jīng)進入市場流通,去向不明。合同約定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提供服務,另一方接受服務后不可能將對方的服務返還。

(二)、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有過錯的合同當事人對因自己的過錯給相對方造成損失負賠償責任;雙方均無過錯,依各自過錯程度、主次、輕重來分別承擔各自相應的賠償經(jīng)濟損失責任。這里的“過錯”是指雙方簽訂合同時的過錯,雙方因為這種過錯而簽訂了不應簽訂的合同。這種過錯在原理上應為“締約上的過錯”。

過錯賠償損失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單方有過錯,賠償對方的損失;二是雙方都有過錯,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何謂“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它不是指各自承擔自己的損失,也不應指本方承擔對方的損失。如果精確計算的話,首先應把雙方在簽訂無效合同或被撤銷時的過錯大小折劃為份額,然后按以下方法處理:(1)用此份額分別乘以各方的損失額,得出每一方的損失雙方各應負擔多少,再把各方支付給對方的數(shù)額抵銷一部分,由一方付給對方抵銷后的差額;(2)將雙方的受損失額合并為一個總損失額,用雙方過錯份額分別乘以總損失額,得出雙方對總損失額各應負擔多少,再分別確定哪一方應付給哪一方差額。

四、確認和處理無效合同時應堅持的原則

合同被確認為無效以后,雖然不能產(chǎn)生當事人所預期的法律后果,但并不是不產(chǎn)生任何法律后果。無效合同所具有的違法性和可撤銷合同所具有的意思表示不真實性表明,這類合同都可能導致合同一方受到損害或者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為了體現(xiàn)法律保護合法行為,制裁違法行為的職能,法律要保護沒有過錯的當事人的利益不因合同無效而受到損害,同時還強制對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負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在合同無效后,仍然存在如何堅持在合同被確認無效后的處理原則問題。正確確認和處理無效合同,不僅關系到法律的嚴肅性和當事人的利益,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此,我們在確認和處理無效合同時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合同被認定無效后,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無效的合同都是自始沒有約束力,而合同一旦被確認為無效,就將產(chǎn)生溯及力,合同自訂立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以后也不能轉化為有效合同。

(二)、對合同無效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或有責任的雙方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合同被確認無效后,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受法律保護,但并不是說對無效合同引起的后果也不處理了,只是不能按照合同的約定追究當事人的違約權益。在判令過錯方返還無過錯的財產(chǎn)時,還應該注意讓過錯方賠償其占用無過錯方財產(chǎn)而給無過錯方贊成的損失,如利息等。如果雙方均存在過錯的,應由雙方各自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外,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如果合同標的已經(jīng)合法地轉移給第三人且已支付了對價,第三人依法取得的權益不因其前手的合同無效而受影響。因合同標的不能返還給無效合同一方當事人而造成一方當事人損失的,由造成合同無效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

篇四:法律規(guī)定合同無效的幾種情形

合同無效的幾種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本唧w而言:

一、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根據(j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之規(guī)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fā)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是行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詐下陷于某種錯誤認識而為的民事行為。

第69條的規(guī)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xiàn)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立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實踐中并不少見,諸如,債務人為規(guī)避強制執(zhí)行,而與相對方訂立虛偽的買

賣合同、虛偽抵押合同或虛偽贈與合同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而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為,亦為典型的惡意串通行為。該類合同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違法性,對社會危害也大,所以《合同法》將《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4)項所規(guī)定的“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納入到無效合同之中,以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

惡意串通而訂立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一是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為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而故意為之。

二是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xiàn)。在實現(xiàn)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后,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

三是雙方當事人串通實施的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結果,應當是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并不禁止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獲得利益。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候,法律就要進行干預。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

第58條規(guī)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

第59條的規(guī)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chǎn),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也稱為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非法目的,或者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nèi)容上是非法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并不是違反法律的。但是這個形式并不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通過這樣的合法形式,來掩蓋和達到其真實的非法目的。因此,對于這種隱匿行為,應當區(qū)分其外在形式與真實意圖,準確認定當事人所實施的合同行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應當具備下列要件:一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須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所禁止的;二是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規(guī)避法律的故意;三是當事人為規(guī)避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采用了合法的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了掩蓋。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無明確規(guī)定,但合同又明顯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可以適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確認合同無效。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目的、訂約內(nèi)容都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釋》第4條明確規(guī)定:“合同法實施以后,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為依據(jù),不得以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為依據(jù)?!?/p>

需要說明的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的合同,不管當事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所為,還是過失所致,只要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則就確認該合同無效。

篇五:合同無效的認定和處理

合同無效的認定和處理

北京市一法律師事務所韓洪律師

提記:合同無效是指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對當事人自始即不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應由國家予以取締的合同?!逗贤ā返?2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第53條規(guī)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

關鍵詞:合同無效合同絕對無效確認合同無效返還財產(chǎn)折價補償賠償損失收歸國家所有返還集體第三人

上部合同無效的認定

一、合同無效的概念和種類

合同無效是指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對當事人自始即不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應由國家予以取締的合同。

從廣義上講,合同無效包括絕對無效、效力待定和相對無效三類,合同法第47條、第48條、第54條分別規(guī)定了效力待定和相對無效的合同,其中效力待定是指無權代理、超越代理權限等因主體問題有可能導致合同的無效;相對無效是指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等合同。對于效力待定和相對無效的合同,當事人可以通過行使撤銷權使合同歸于無效。從狹義上講,合同無效指違背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違背公序良俗,存在合同法第52條、53條規(guī)定情形的合同,即絕對無效的合同,對此類合同,即使沒有經(jīng)過訴訟或仲裁程序,從法律上也是無效的,法院或仲裁機關可以依職權主動宣告合同無效。

結合筆者以前寫的《合同撤銷的方法及后果》一文,本文中所說的“合同無效”著重是指存在合同法第52條、53條規(guī)定情形的無效合同。

二、合同無效的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認定政策

《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

第53條規(guī)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chǎn)損失的。

王利明教授認為,除了合同法52條、53條有規(guī)定的有關合同無效的情形外,原則上合同法的其他規(guī)則規(guī)定的情形都不能作為無效的依據(jù),特別是分則規(guī)定。分則是合同內(nèi)容的補充規(guī)定,合同法的發(fā)展趨勢是承認合同義務來源的多樣化,不僅僅限于當事人的約定,還包括法律規(guī)定以及誠信原則產(chǎn)生的附隨義務。合同分則是合同內(nèi)容的補充,是合同義務的一種來源。如果當事人約定與分則內(nèi)容不同,應當約定優(yōu)先。因此違反合同法分則,應當認定為是對合同內(nèi)容規(guī)定的違反,是違約,但不構成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1999]19號,下稱《合同法解釋一》)第3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效力時,對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適用當時的法律合同無效而適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則適用合同法。第4條規(guī)定:合同法施實后,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為依據(jù),不得以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為依據(jù)?!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

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XX]5號,下稱《合同法解釋二》)

第14條規(guī)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guī)定的“強制性規(guī)定”是指效力強制性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政策對合同無效的認定精神和規(guī)則是:要謹慎正確地認定合無效,人民法院審理合同糾紛案件不應產(chǎn)生阻礙合法交易的后果。具體包括:

第一,人民法院只能依據(j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認定合同無效,而不能直接援引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依據(jù)。如果違反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將導致?lián)p害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根據(jù)合同法第52條第4項的規(guī)定,以損害公共利益為由確認合同無效。

第二,只有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才能確認合同無效。而強制性規(guī)定又包括管理性規(guī)范和效力性規(guī)范。管理性規(guī)范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guī)未明確規(guī)定違反此類規(guī)范將導致合同無效的規(guī)范。此類規(guī)范旨在管理和處罰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但并不否認該行為在民商法上的效力。效力性規(guī)范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違反該類規(guī)定將導致合同無效的規(guī)范,或者雖未明確規(guī)定違反之后將導致合同無效,但若使合同繼續(xù)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guī)范。此類規(guī)范不僅旨在處罰違反之行為,而且意在否定其民商法上的效力。因此,只有違反了效力強制性規(guī)范的,才應當認定合同無效。

例如,當事人在一份《債權債務合同》中約定“若債權債務未得到復行,則每滿兩年自動延續(xù)訴訟時效”,就違背了《民法通則》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應當無效。因為法律關于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屬于效力強制性規(guī)范,當事人不得就訴訟時效延長、縮短等自行約定,也不得事先拋棄時效利益。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釋〔XX〕11號)中第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違反法律規(guī)定,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

審判中“要以合同法第52條和《合同法解釋二》)第14條為依據(jù),結合強制性規(guī)范的立法目的、合同履行的情況等因素,”慎重認定合同無效。

第三,要根據(jù)物權法第15條確定的原因行為和物權變動的區(qū)分原則,作為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合同效力應受合法的調(diào)整,而不受物權變動要件的影響。

三、幾個與合同效力(無效)認定有關的問題

(一)“國家利益”受到損害的認定。

《合同法》第52條第1、第2項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以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但《民法通則》、《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沒有對損害國家利益予以明確,以至在司法實踐中對國有企業(yè)、國有銀行、國家控股、參股的公司的利益是否就是合同法第52條所說的國家利益產(chǎn)生分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觀點認為,合同法規(guī)定的國家利益受到損害,包括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jīng)營、管理的國家財產(chǎn)受到損害;但是,國有企業(yè)的利益不應理解為合同法所指的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國家財產(chǎn)的經(jīng)營管理者與其他市場主體屬于平等主體,處于同等地位。實踐中應當結合具體的案情,對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安全的整體利益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行為,可認定為損害國家利益,而且這種行為也往往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例如,犯罪分子利用訂產(chǎn)委托理財合同從事洗錢活動,就屬于全同法第52條第1項規(guī)定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合同應當認定無效。

(二)當事人之間的行為構成“惡意串通”的認定。

《合同法》關于惡意串通的規(guī)定,在一定意義上,是以民法關于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的規(guī)定限制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合同雙方惡意串通的意思表示,隱藏于雙方當事人的內(nèi)心,一般需要從合同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的客觀行為進行分析認定?!睹穹ㄍ▌t》、《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沒有對惡意串通予以明確,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發(fā)[1996]19號)第6條第2項、《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XX]44號)第69條等司法解釋和《關于中國工商銀行湘潭市板塘支行與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中間試驗所及湘潭市有機化工廠的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的復函》([XX]民監(jiān)他字第9號)等個案意見中表述了關于惡意串通的構成和認定的關鍵要件:其一,當事人之間明知存在某種情形;其二,合同當事人為一方之私利而相互串通,后果是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認定。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內(nèi)容上或目的上是非法的。在實施這種行為時,行為人故意表現(xiàn)出來形式或故意實施的行為并非真正要達到的目的,而只是借助合法的合同外表達到非法的目的。偽裝行為既可以是單方的虛假行為,也可以是雙方通謀的行為,在后一種情況下,偽裝的行為應變?yōu)閻阂獯ㄐ袨榈囊环N。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zhí)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法[辦]發(fā)[1988]6號)第130條、《關于審理聯(lián)營合同糾紛若干問題的解答》(法[經(jīng)]發(fā)[1990]27號)第4個問題第2項、《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發(fā)[1996]19號)第6條第3項、《關于審理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XX]14號)第21條中,分別列舉了“為逃避應履行法定義務而贈與”,“明為聯(lián)營、實為借貸”,建設工程中的“黑白合同”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情形,是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糾紛時認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依據(jù)。

(四)合同“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認定。

社會公共利益主要體現(xiàn)為社會正常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秩序,以及社會大多數(shù)人有尤其是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不局限于某一個單位、部門或集團的利益。該利益的維護將有利于社會公眾的正常生活和生產(chǎn)秩序,維系著國家存在和發(fā)展以及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秩序和道德準則、善良風俗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指合同在目的或效果上有損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善良風俗。學者梁慧星先生歸納了十種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在司法實踐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1)危害國家公序的行為,如以從事犯罪或者幫助犯罪行為作為內(nèi)容的合同、規(guī)避課稅的合同等;(2)危害家庭關系的行為,如約定斷絕親子關系的合同、婚姻關系中的違約金約款等;(3)違反性道德的行為,如對婚外同居人所作出的贈與和遺贈合同等;(4)射幸合同,此處所說的射幸合同為非法射幸合同,如賭博合同等;(5)違反人格和人格尊重的行為,如以債務人人身為抵押的約款、規(guī)定企業(yè)有權對顧客或者雇員搜身檢查的標準合同條款等;(6)限制經(jīng)濟自由的行為,如限制職業(yè)自由的條款、行業(yè)自律價等;(7)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如拍賣或者招標中的串通行為、以賄賂方法誘使對方的雇員或者代理人與自己訂立的合同等;(8)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如利用欺詐性的交易方法致消費者重大損害等;(9)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如規(guī)定“工傷概不負責”及女雇員一旦結婚立即辭退等合同;(10)暴利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關于人民法院審理代貸案件的若干意見》(法[民]發(fā)[1991]21號)第6條、第11條,《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XX]5號)第3條第1款,《關于雇工合同“工傷概不負責”是否有效的批復》([1988]民他字第1號)等司法解釋和批復明確了“民間借貸利率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的、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以協(xié)議方式訂立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出讓金低于合同時當?shù)卣凑諊乙?guī)定確定的最低價的”,招工登記表中注明“工傷概不負責的”等行為因違反社會公共利益而無效,是司法實務中處理此類糾紛案件的依據(jù)。

(五)合同法第44條第2款關于“批準、登記”等規(guī)定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合同法》第44條第2款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手續(xù)等生效的,依照其規(guī)定。

《合同法解釋(一)》第9條規(guī)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guī)定,法律、行政

法規(guī)規(guī)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手續(xù),或者辦理批準登記手續(xù)才生效的,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準手續(xù)的,或者仍未辦理批準、登記手續(xù)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xù),但未規(guī)定登記后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xù)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

上述規(guī)定是在區(qū)分合同的成立與不成立、生效與不生效、有效與無效三對概念的基礎上,表明批準、登記等手續(xù)對合同效力影響方面的態(tài)度的。具體而言:

首先,批準、登記等不是合同的成立要件。合同成立與否,不應受批準、登記的影響。其次,批準、登記等不是合同的有效要件。合同是否有效,判斷的依據(jù)只能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合同無效的明確規(guī)定。而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批準、登記等要件的規(guī)定,并不都屬于強行性規(guī)范,因此,不能絕對化地以批準或登記與否不判定合同是否有效或無效。最后,批準與登記僅僅是合同的生效要件。生效是與不生效相對的概念,而不是與無效相對應,因此不生效不等于無效。關于合同的生效時間,一般情況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有兩種例外或特殊情況,其一,是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自應自條件成就或期限屆至時生效。其二,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經(jīng)過批準、登記等手續(xù)生效的,則自批準、登記等之時生效。在后一種情況中,雖然因未辦理批準或登記等手續(xù)導致合同未生效,但是諸如違約責任、解決爭議的方式等條款,則應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即應當認定這些條款是生效的。

《合同法解釋(一)》第9條規(guī)定將規(guī)定區(qū)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xù),且規(guī)定登記后才生效。這主要指《擔保法》等法律所規(guī)定的抵押合同登記和權利登記。根據(jù)《擔保法》的規(guī)定,這種登記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若不登記,則抵押合同不生效。由于這種規(guī)定明顯混淆了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違背了物權法理,《物權法》對此作了修正,根據(jù)《物權法》第15條和180條規(guī)定,作為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抵押合同是否生效,不以抵押權是否設定登記為標準進行判斷,而應以《合同法》關于合同生效的要件進行判斷。抵押合同是否登記是抵押權的成立要件,不是抵押合同和生效要件。

第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xù),但未規(guī)定登記后生效。這主要指房地產(chǎn)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房地產(chǎn)權屬登記等,如前述,這種如果沒有辦理登記,并不影響合同的行生效和有效,只是不產(chǎn)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即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不發(fā)生轉移。但是,如果法律、行政法規(guī)雖未明確規(guī)定批準、登記合同才生效的,但該規(guī)定為強制性規(guī)范且意在規(guī)定合同的生效要件的情況下,不具備批準和登記要件的,合同仍未生效。我們除了要結合《合同法解釋(一)》第9條全面理解《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guī)定外,還應當注意:其一,《合同法》44條第2款的規(guī)定屬于強制性規(guī)范,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變更或排除該規(guī)定的適用。只要根據(jù)《合同法解釋(一)》第9條規(guī)定認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某類合同需經(jīng)批準、登記生效的,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無需批準、登記合同也生效;其二,認定合同法定生效要件規(guī)范的效力層次只能是《合同法解釋一》第4條規(guī)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其他任何層次的規(guī)范(部門規(guī)章、地方法規(guī))既使規(guī)定合同經(jīng)批準才生效,合同未經(jīng)批準、登記時也并不必然不生效。

(六)關于經(jīng)營范圍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在1999年《合同法》實施前,司法實踐中一般將法人超越經(jīng)營范圍所簽訂的合同認定為無效合同?!逗贤ā返?9條和第50條分別通過規(guī)定表見代理行為和代表行為對外的效力,肯定了法人超越經(jīng)營范圍所簽訂的合同為在符合一定條件時為有效合同?!逗贤ń忉專ㄒ唬?/p>

第9條進一步規(guī)定:當事人超越經(jīng)營范圍訂立的合同,人民法院不能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是違反國家限制經(jīng)營、特許經(jīng)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經(jīng)營規(guī)定的除外。

(七)多重買賣、出賣人無標的物所有權或處分權的買賣合同并非必然無效

《合同法解釋(二)》第15條規(guī)定: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guī)的無效情形的,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XX〕8號)

第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shù)模嗣穹ㄔ簯柚С帧?/p>

上述司法解釋表明,根據(jù)物權變動原因和結果相區(qū)分原則,判斷作為物權變動原因的多重買賣、出賣人無標的物所有權或處分權的買賣合同是否有效的依據(jù)只能看是否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guī)的無效情形,而不能根據(jù)物權能否變動的結果去判斷。

(八)單位法定代表人簽名的合同效力

第一,合同只要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既使只有法定代表人簽名但沒有加蓋單位公章,就應當有效。

最高人民法司法觀點認為,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行使職權,以法人名義對外作出的行為應由法人承擔責任,蓋具公章并非合同有效的必備條件。《民法通則》第38條規(guī)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間程規(guī)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薄逗贤ā返?2條規(guī)定:“當事人采取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時合同成立?!?/p>

第44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xù)生效的,依照其規(guī)定。”在簽訂合同過程中,經(jīng)過要約、承諾,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可成立。法定代表人作為當事人的法定代表,當然有權在合同上簽名表示對合同內(nèi)容的確認。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雙方合意,而不是形式上的蓋章。法定代表人在合同上簽字而不蓋章并沒有違反《民法通則》第55條規(guī)定的合同生效所要滿足的要件,也不屬于《民法通則》第58條規(guī)定的民事行為無效和《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的任何情形之一,因此合同有效。

但是,根據(jù)《合同法》第50條規(guī)定,在合同一方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對方的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而與其簽訂合同的情形下,只有法定代表人簽名但沒有加蓋單位公章合同的對該法人代表的單位是無效的。

第二,合同只要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即使單位公章和個人名章系被擅自加蓋,但是只要法定代表人在合同上簽名,就應當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陳曉華與浙江省東陽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寧華裕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欠款糾紛”一案判決中認為:已經(jīng)成立的合同中加蓋了單位公章和個人名章,并且還有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簽字,現(xiàn)在還款人主張加蓋的公章和個人名章系被擅自加蓋,要求依法撤銷該合同,人民汪院將不予支持。因為即使單位公章和人人名章系被擅自加蓋,但是法定代表人在還款協(xié)議上簽字,構成法定代表行為,也能滿足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故只要合同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即使單位公章和個人名章系被擅自加蓋,但是只要法定代表人在合同上簽名,合同就應當有效。

第三,合同只要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既使單位(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對外簽訂合同時已經(jīng)被停止職務,但只要未辦理工商變更登記,合同就應當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公達有限公司訴北京祥和三峽開發(fā)公司房地產(chǎn)開發(fā)合同糾紛”一案判決中認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代表公司進行民事活動。法定代表人變更的,應當在工商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對外簽訂合同時已被上級單位決定停止職務,但未辦理變更登記,公司以此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九)合同中格式條款效力的認定

篇六: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一)合同無效追溯既往的效力

我國《合同法》第56條規(guī)定:“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庇纱丝梢?,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后,其結果是該合同自始無效。這就是合同無效的溯及既往的效力。無論是絕對無效的合同還是相對無效的合同,均是如此。

在司法實踐中,有些合同的部分內(nèi)容無效,而其他能夠獨立存在的部分的內(nèi)容仍符合有效要件時,那么無效部分被確認無效后有效部分繼續(xù)有效,但其前提是有效部分能夠獨立存在,其與無效部分并無牽連關系,如果確認合同部分無效將影響有效部分的效力時,合同仍應當全部無效。)如在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約定金擔保條款時,若約定定金的比例超過合同總標的額的20%時,則超過部分無效,而并非是定金條款全部無效。此即為合同部分無效。又如行為人為倒賣金銀、槍支彈藥而訂立的合同,該合同內(nèi)容在性質(zhì)上已根本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因而應確認整個合同無效。

(二)合同無效不影響解決爭議條款的效力

《合同法》第57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認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面的條款的效力?!痹摋l款表明,合同中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因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而失去其效力。

“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主要包括如下兒種形式:一是仲裁條款。仲裁條款是仲裁協(xié)議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用仲裁方式解決雙方爭議的條款。我國對合同爭議采取或裁或?qū)徶贫?,仲裁條款有排除訴訟管轄的效力。二是選擇受訴法院的條款。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5條規(guī)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xié)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guī)定。三是選擇檢驗、鑒定機構的條款。四是法律適用條款。五是關于協(xié)商解決爭議的條款。

(三)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關于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規(guī)定了兩個條文。第58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钡?9條規(guī)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chǎn)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p>

1.返還財產(chǎn)。返還財產(chǎn),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后,對已經(jīng)交付給對方的財產(chǎn),享有返還財產(chǎn)的請求權,對方當事人對于已經(jīng)接受的財產(chǎn)負有返還財產(chǎn)的義務。返還財產(chǎn)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單方返還。單方返還,是指有一方當事人依據(jù)無效合同從對方當事人處接受了財產(chǎn),該方當事人向?qū)Ψ疆斒氯朔颠€財產(chǎn);或者雖然雙方當事人均從對方處接受了財產(chǎn),但是一方?jīng)]有違法行為,另一方有故意違法行為,無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chǎn),而有故意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無權請求返還財產(chǎn),其被對方當事人占有的財產(chǎn),應當依法上繳國庫。單方返還就是將一方當事人占有的對方當事

人的財產(chǎn),返還給對方,返還的應是原物,原來交付的貨幣,返還的就應當是貨幣;原來交付的是財物,就應當返還財物。

第二,雙方返還。雙方返還,是在雙方當事人都從對方接受了給付的財產(chǎn),則將雙方當事人的財產(chǎn)都返還給對方接受的是財物,就返還財物;接受的是貨幣,就返還貨幣如果雙方當事人故意違法,則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從對方得到的財產(chǎn)全部收歸國庫。

2.折價補償。折價補償是在因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對方當事人人的財產(chǎn)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按照所取得的財產(chǎn)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shù)呢熑涡问健?/p>

3.賠償損失:根據(jù)《合同法》第58條之規(guī)定,當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后,如果由于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貪任。此種損害賠償責任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1)有損害事實存在(2)賠償義務人具有過錯。這是損害賠償?shù)闹匾?。?)過錯行為與遭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依第58條的規(guī)定,雙方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即適用過錯的程度,如一方的過錯為主要原因,另一方為次要原因,則前者責任大于后者;此所謂過錯的性質(zhì)如一方系故意,另一方系過失,故意一方的責任應大于過失一方的責任。

因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損失,另一方當事人對此有過錯時,應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是基于締約過失責任而發(fā)生的。這里的“損失”應以實際已經(jīng)發(fā)生的損失為限,不應當賠償期待利益,因為無效合同的處理以恢復原狀為原則。

4.非民事性后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后,除發(fā)生返還財產(chǎn)、賠償損失等民事性法律后果外,在特殊情況下還發(fā)生非民事性后果?!逗贤ā返?9條具體規(guī)定了合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發(fā)生追繳財產(chǎn)的法律后果,即將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所取得的財產(chǎn)追追繳回來,收歸國家或返還給受損失的集體、第三人。收歸國有不是一種民法救濟手段,而是公法上的救濟手段;一般稱為非民法上的法律后果。依《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民法通則》第61條第2款“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chǎn)”的解釋,應追繳財產(chǎn)包括雙方當事人已經(jīng)取得的財產(chǎn)和約定取得的財產(chǎn),體現(xiàn)了法律對行為人故意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范的懲戒。(

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后果,是指無效合同或者可撤銷合同的當事人,基于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事實,依法應承擔的返還財產(chǎn)、賠償損失和追繳財產(chǎn)等民事責任。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的,從合同成立時起就沒有法律效力,對當事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這種無效仍然會產(chǎn)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只是這種法律后果不是當事人意思表示所追求的,

而是由法律直接加以規(guī)定的。

1返還財產(chǎn)。

所謂返還財產(chǎn),是指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如果一方取得,取得方應該將該財產(chǎn)返還給對方;如果雙方取得,雙方相互返還。返還財產(chǎn)的范圍,以全部返還為原則。這意味著,對方給付的財產(chǎn),無論返還時是否存在,原則上返還義務人須按原數(shù)或者原價返還。如果原物存在應以原物返還,否則應以種類物返還,不能以種類物返還時,應作價償還;如果原物有損壞,應予以修復后返還,或給付相當?shù)难a償;如果對方給付的是金錢,除了返還本金以外,還應按銀行利率支付利息;如果對方給付的是勞務、無形財產(chǎn)或者其他不能返還的利益,則應折算為一定的金錢,

予以償還。

2賠償損失。

所謂賠償損失,是指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對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經(jīng)濟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依各自過錯大小相抵后賠償對方損失。這里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心理狀態(tài),無論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只要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均要承擔賠償責任。應當注意的是,如果是單方過錯,則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對方因民事行為無效或者被撤銷所引起的一切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當財產(chǎn)損失是由于當事人一方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情況下,則由該當事人自己承擔損失。如果是雙方過錯,《民法通則》規(guī)定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所謂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是指按照雙方各自過錯的程度以及對造成民事行為無效或撤銷所起作用的大小,來確定他們在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所造成的全部損失中所應承擔的份額。實踐中,通常是將依雙方過錯確定的損失承擔額與

各自的損失相抵后,對仍有損失的一方進行賠償。

3追繳財產(chǎn)。

所謂追繳財產(chǎn),是指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chǎn),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追繳財產(chǎn)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不法行為人受到經(jīng)濟上的制裁,另一方面,將追繳的財產(chǎn)轉歸受損害的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使之獲得經(jīng)濟上的補償。因此,追繳財產(chǎn)具有懲罰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追繳財產(chǎn)的范圍包括雙方已經(jīng)取得和約定取得的財產(chǎn)。已經(jīng)取得的數(shù)額同約定取得的數(shù)額不一致時,以其中較大的數(shù)額為準。在追繳財產(chǎn)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返還財產(chǎn)的義務。但是除了被追繳財產(chǎn)以外的損失,應由雙方按過錯輕重和責任主次予以分擔。對于追繳回來的財產(chǎn)如何處理,根據(jù)《民法通則》規(guī)定,實施惡意串通民事行為的雙方當事人,如果是從國家或集體那里取得的財產(chǎn),就應當將其收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如果是從第三人那里取得的

財產(chǎn),就應當返還給第三人。

應注意的是,根據(jù)無效合同的違法性質(zhì),除責令當事人承擔以上法律后果外,并不

免除當事人所承受的其他民

篇七:合同無效的情形

XX年3月28日

一、合同無效的情形、無效合同有哪些情況、什么情況下合同無效、合同無效情形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