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23/TXXXX—XXXX
耕地和草地表層土壤采樣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旱田、水田和草地表層土壤采樣和基本環(huán)境要素調查方法和技術要點。
本文件適用于耕地和草地表層土壤樣品采集和基本環(huán)境要素調查。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36393-2018土壤質量自然、近自然及耕作土壤調查程序指南
NY/T1121.4土壤檢測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測定
NY/T1121.19-2008土壤檢測第19部分:土壤水穩(wěn)性大團聚體組成的測定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表層
指0cm-20cm的土壤層次。
3.2
采集土壤樣品區(qū)域與樣點的代表性
獨立的一次土壤樣品采集,根據任務下達機構要求確定整體采樣區(qū)域,區(qū)域內確定采樣點數,區(qū)域
面積除以采樣點數本標準成為樣點代表性區(qū)域。
3.3
耕地
除保護性設施蔬菜地以外種植作物的耕地,包括大面積種植蔬菜、牧草和綠肥等區(qū)域。
3.4
自然田塊
耕地周圍由道路(包括機耕作業(yè)路)、林帶、田埂和溝渠等自然標記,將耕地劃分為以區(qū)別的區(qū)域
本標準稱自然田塊。
3.5
混合樣點與混合樣
1
DB23/TXXXX—XXXX
是指為了提高樣點的均勻性,在校核后的采樣點和周圍選定不同位置的多點采樣方式,混合樣點所
取的土壤混合后稱為混合樣。
3.6
撂荒地與休耕
指當年種植作物,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耕地撂荒;休耕:在一個自然年或者幾個自然年內,人類放
棄種植,任其田間生物自然變化,不包括種植牧草、綠肥等人類管理下的生物生長。
3.7
排灌設施
指土壤采樣當年的采樣地塊具備能使用的排水溝或設施、灌溉渠或設施及其水源。
3.8
地形
地形主要包括:自然地塊整體在某個方向上大于2度為坡耕地或坡草地地,整體北低南高為背陰坡,
北高南低為向陽坡;自然地塊坡度2度下為平地,2-6度為微坡,6度以上坡地。
3.9
礫石豐度
大于2cm的礫石占土壤表層土體烘干基重量的1%以上為有礫石,1%以下為無。
3.10
草地覆蓋度
覆蓋度0為“無覆蓋”,大于零小于15%為“微覆蓋”,15-80%“中覆蓋”。大于80%為“全覆蓋”
3.11
有機肥
單獨施用有機肥或者農家漚制有機肥須填寫,商品有機無機復合肥僅填寫化肥部分即可
3.12
秸稈還田
是指未經原地焚燒和移除農田的作物秸稈通過機械的方式還入農田的土壤管理方式。
3.13
少免耕
是指秋收后播種前未整地且秸稈還田,翌年春季采用免耕播種機播種的土壤管理方式。
3.14
混合樣
在選定的采樣區(qū)域為同一采樣目的多點土壤樣品的混合樣。
4樣點設定與確定原則
2
DB23/TXXXX—XXXX
4.1采樣點區(qū)域確定與樣點的布設
根據需求將采樣區(qū)域劃分為小區(qū)域(≤150畝),中區(qū)域(150畝-1500畝),大區(qū)域(≥1500畝)。
根據需要在土壤表層采樣區(qū)域內確定樣點的代表面積,一般把一個點代表區(qū)域面積≤150畝的樣點劃為
小尺度代表面積,150畝-1500畝劃為中尺度代表面積,≥1500畝為大尺度代表面積。
4.2小區(qū)域內和中區(qū)域內土壤樣品采集
在小區(qū)域內和中區(qū)域內采集土壤樣品,樣點的代表面積為小尺度和中尺度,樣點布設需要進入現場
布設,然后將各樣點落到帶比例尺的平面圖,或地形圖或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同時記錄地理坐標。
4.3大區(qū)域內土壤樣品采集
在大區(qū)域內采集土壤樣品根據需求布設大、中、小尺度樣點。首先需要收集土壤圖、地形圖、土地
利用現狀圖和區(qū)域內行政地圖。根據需求將采樣點預布設到土地利用現狀圖的耕地或草地上,布設原則
是選擇能代表樣點的自然田塊,如果自然田塊太小,可選擇幾個自然田塊。然后進行樣點的圖上校核,
將帶有預布設點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套到土壤圖上,確定樣點土壤類型(最好到土種)、套到地形圖校核
樣點的地形高程和距離水系狀況,套到行政地圖確定樣點的行政歸屬。將在相關圖件校核后的圖件,帶
到現場進行現場校核確定樣點的準確位置。信息化要求高的機構,可以做成手機app進行使用。
5樣點尺度內的相關信息調查
5.1基本信息信息
5.1.1樣點編碼
制定編碼規(guī)則,按編碼規(guī)則統(tǒng)一編碼,首先在采樣圖件上賦予每個點編碼,然后所有工作流程均使
用同一編碼。
5.1.2行政區(qū)劃
按“省-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順序,記錄采樣點屬地。
5.1.3地理坐標
經緯度格式采用“十進制”,單位:度。
5.1.4日期
采用“年、月、日”格式
5.1.5天氣狀況
按晴、陰、雨、雨夾雪四種情況填寫。
5.1.6調查人及其所屬機構
填寫現場技術負責人及所屬調查機構填寫調查任務承擔機構全稱。
5.1.7混合樣點區(qū)域生產者姓名和聯系方式
5.2地理要素
3
DB23/TXXXX—XXXX
5.2.1地形
主要是田塊尺度的地形,分成坡地、平底、洼地。洼地是形成閉流區(qū),大氣降水靠蒸發(fā)循環(huán)。坡地:
地形主要包括:自然地塊整體在某個方向上大于2度為坡耕地或坡草地地,整體北低南高為背陰坡,北
高南低為向陽坡;自然地塊坡度2度下為平地,2-6度為微坡,6度以上緩坡;如果坡地長度大于300米,
則記錄樣點位于坡上、或坡中、或坡下。小于2度的非洼地均為平底
5.2.2礫石豐度
大于2cm的礫石占土壤表層土體烘干基重量的1%以上為有礫石,1%以下為無。
5.2.3植被覆蓋
耕地全部填寫作物,草地僅填寫草地覆蓋。草地覆蓋度:覆蓋度0為“無覆蓋”,大于零小于15%
為“微覆蓋”,15-80%“中覆蓋”。大于80%為“全覆蓋”
5.3農業(yè)要素
5.3.1灌排條件
排灌條件:指采樣點所在的自然地塊是否具備能全程使用的排水溝或設施、灌溉渠或設施及其穩(wěn)定
性水源,具備填寫有,不具備填寫無。
5.3.2田間道路
采樣點所在的自然田塊具備了在生產周期內,農用運輸車和農業(yè)作業(yè)機械可到達的道路條件為田間
道路良好,達不到此田間為無。
5.3.2撂荒地與休耕
指當年種植作物,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耕地撂荒;休耕:在一個自然年或者幾個自然年內,人類放
棄種植,任其田間生物自然變化,不包括種植牧草、綠肥等人類管理下的生物生長。
5.3.3作物與產量調查度
耕地樣點要進行近三年作物調查,無論連作還是輪作,都要填寫當年作物與產量,前一年作物與產
量,前兩年作物與產量。大面積蔬菜田塊僅填寫蔬菜即可,不需要進一步填寫蔬菜名稱。除大田作物和
蔬菜作物外,一律填寫其他,如耕地種植藥材、花卉和樹苗等。產量以每畝kg單位。如果混合樣點中
有兩種或兩種作物以上,以面積較大的作物進行調查,如果面積相等,則以
5.3.4施肥管理
調查樣點所在的自然田塊當年、前一年和前兩年的作物施肥量,將播種時、播種前和生育期的施用
化肥合計,以kg/畝為單位填寫純氮(N)、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鉀(K2O)施用量,除了化肥氮磷
鉀意外的中微量元素和葉面肥不再填寫;施用化肥和有機肥慘混肥的僅填寫化肥用量,單獨施用有機肥,
填寫有機肥的施用量。
5.3.5耕作與秸稈還田
耕作要填寫作物生育期全程耕作,包括秋、春整地和中耕,秸稈還田伴隨整地耕作和少免耕。秋春
整地包括免耕秸稈覆蓋、條耕間隔覆蓋秸稈、秸稈翻混還田、秸稈粉耙還田。無秸稈還田包括翻、耙和
免耕。
4
DB23/TXXXX—XXXX
6旱田采樣與測定
6.1混合樣點劃定
在大區(qū)域內采集土壤樣品根據需求布設大、中、小尺度樣點。首先,按照壟向或者播種方向,以經
過校核的樣點為中心,劃出長寬各50m的正方形,即可獲得面積為2500m2的混合樣點的采樣區(qū)域,記
錄正方形4個頂點的經緯度。通過中心樣點的壟向,將正方形劃分成左右兩個長方形,分別在這兩個長
方形中采用雙“蛇形法”采樣,每個“蛇形法”間隔均勻采集4個點,注意每個壟不能同時有兩個點,
并在正方形中心點位置采集1個點,共計采9個混和樣點,混合為一個樣品。采樣同時,選擇臨近的3個
混和樣點采集土壤容重樣品、測定耕層深度和采集水穩(wěn)性土壤樣品。
6.2照相與錄像
首先在中心樣點(照片含中心點)的前、后、左、右拍攝四張照片;然后分別在另外8個混合樣點
位置拍攝照片,8張照片中至少有張能反映土壤常規(guī)、容重、水穩(wěn)性團聚體采樣過程和測定耕層深度過
程的一種,最后采用無人機升空至50m~100m,盡量拍攝到自然地塊全貌。
錄像要求與照片拍攝相同。
6.3旱田采集土壤常規(guī)樣品
旱田采樣的適宜時間為收獲后土壤未凍結前的未征地的自然田塊,或者春季融凍后至播種前的未整
地的自然田塊。采樣工具采樣不銹鋼的刀、鍬等與土壤接觸工具。如果為壟作種植方式,采樣前先在采
樣點相鄰地方,將壟臺壟溝削平,向下挖20cm深,為土壤表層深度,然后平移,測定壟臺到表層的實際
深度;其次采樣時將壟臺沿中心位置將其分為左右兩部分,在其中一側靠近中線的位置采樣。采樣時需
要每個采集點的取土深度(20cm)和重量應均勻一致;取土鏟取上來的土樣,上、下部厚度、比例應
一致;采樣鏟應垂直于地面,避免斜插或角度不同,這樣會導致取土深度不一致;用取土鏟取樣時,先
鏟出一個耕層斷面,再平行于斷面取土。9個混合樣點每個采集土壤重量大約1kg,9個點混合后四分法取
樣,留樣品量在1kg~2kg。樣品標簽統(tǒng)一印制,一式兩份,一份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內,附帶樣
點編碼、采樣地點、采樣時間等基本信息。土壤常規(guī)分析樣品包裝。土壤樣品分別裝入布袋,土壤水分
大的土壤樣品裝入塑料自封袋,再放入布袋。布袋內放入微型自封袋封裝的標簽,同時在樣袋外觀處貼
標簽。
6.4耕層深度測定
采用6.3的土壤表層取土挖掘的方法,將土壤采樣繼續(xù)向下挖掘至50cm,形成土壤小剖面,仔細觀
察耕作層和犁底層的交界面的水平位置,然后測量土壤表面至該位置的距離,精確到0.1cm。
6.5容重取樣
按照劃定的3個混和樣點取容重樣,首先移除地表秸稈根茬和礫石等,削去地表3cm~5cm厚土壤
后,使地表平整;其次將環(huán)刀托套在環(huán)刀無刃口的一端,環(huán)刀刃口朝下,借助環(huán)刀柄和橡皮錘均衡地將
環(huán)刀垂直壓入地表平整處的土中,在土面剛觸及環(huán)刀托時,馬上觀察刀柄蓋中的小孔,土面和刀柄蓋剛
接觸立即停止下壓環(huán)刀;再次用剖面刀把環(huán)刀周圍土壤輕輕挖去,并在環(huán)刀下方將環(huán)刀外的土壤與土體
切斷(切斷面略高于環(huán)刀刃口);然后取出環(huán)刀,刃口朝上,用刀削去環(huán)刀外多余的土壤,蓋上環(huán)刀底
蓋并翻轉環(huán)刀,卸下環(huán)刀托,用刀削平無刃口端的土壤面;最后將環(huán)刀中土壤完全取出,裝入塑料自封
袋中,每個容重樣品,單獨裝入一個自封袋中送實驗室測定。
6.6水穩(wěn)性團聚體樣品采集
5
DB23/TXXXX—XXXX
采樣點位置為三個容重混樣點相同,采樣深度與表層土壤混合樣品的采樣深度相同。采樣時土壤濕
度不宜過干或過濕,應在土不粘鍬、經接觸不變形時采樣。采樣時避免使土塊受擠壓,以保持原始的結
構狀態(tài)。剝去土塊外面直接與不銹鋼鍬接觸而變形的土壤,均勻地取內部未變形的土壤2kg,置于不易
變形的容器(硬質塑料盒、廣口塑料瓶等)內,送化驗室。
7水田采樣與測定
7.1混合樣點的布設
在大區(qū)域內采集土壤樣品根據需求布設大、中、小尺度樣點。水田采樣適宜時間為秋季收獲后土壤
為凍結前的未秋整地的自然田塊,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40%以下。以經過校核的樣點為圓心,劃定以300
米為半徑的圓形區(qū)域,如果存在≥為50米×50米自然地塊,混合樣布點參照7.1。如果水田自然地塊呈
小面積的碎片和分布,在300米為半徑的圓形區(qū)域,經過現場研,選擇有代表性地塊,最多不超過9塊。
自然田塊數和每塊自然田塊混合點數布設由自然田塊面積確定?;旌蠘狱c滿足9點,混合樣點的自然田
塊面積總和滿足≥2500平方米。容重、水穩(wěn)性團聚體和耕層深度測定混合點布設在9個混合樣點中選擇
有代表性的3個即可。
7.2水田樣點采集與測定
水田的混合樣點拍照、錄像、土壤樣品、容重樣品、水穩(wěn)性團聚體樣品的采集和耕層深度的測定與6.2、
6.3、6.4、6.5、6.6相同。
8草地采樣與測定
8.1混合樣點劃定
在大區(qū)域內采集土壤樣品根據需求布設大、中、小尺度樣點。首先,以經過校核的樣點為中心,劃
出長寬各100m的正方形,即可獲得面積為10000m2的混合樣點的采樣區(qū)域,記錄正方形4個頂點的經
緯度。其他布設方法與6.1相同。
8.2樣點采集與測定
照相與錄像、旱田采集土壤常規(guī)樣品、容重取樣、水穩(wěn)性團聚體取樣均與6.2、6.3、6.5、6.6相同。
9表層土壤樣品標簽與樣品交接
9.1樣品標簽
統(tǒng)一印制或現場打印樣品標簽,一式兩份,附帶樣品編碼、二維碼、采樣日期等基本信息。樣品包
裝內外各一份樣品標簽。對于表層土壤混合樣品,一份標簽貼在布袋口的硬質塑料基底上,另一份標簽
先置入微型塑料自封袋中,再裝入布袋內。對于表層土壤容重樣品或表層土壤水穩(wěn)性大團聚體樣品,一
份標簽直接貼在塑料自封袋或塑料瓶(盒)的外部,另一份標簽先置入微型塑料自封袋中,再裝入容器
內。
9.2表層土壤樣品交接
6
DB23/TXXXX—XXXX
采樣后樣品交接前,應妥善暫存土壤樣品。對于表層土壤混合樣品,應使土壤處于通風狀態(tài),避免
布袋發(fā)霉。及時將采集的表層土壤樣品分批交接至樣品流轉中心或樣品制備實驗室,填寫土壤樣品交接
表(見附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ICS65.020.01
CCSB04
DB23
黑龍江省地方標準
DB23/TXXXX—XXXX
耕地和草地表層土壤采樣技術規(guī)程
(征求意見稿)
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農業(yè)技術中心
XXXX-XX-XX發(fā)布XXXX-XX-XX實施
黑龍江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23/TXXXX—XXXX
耕地和草地表層土壤采樣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旱田、水田和草地表層土壤采樣和基本環(huán)境要素調查方法和技術要點。
本文件適用于耕地和草地表層土壤樣品采集和基本環(huán)境要素調查。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36393-2018土壤質量自然、近自然及耕作土壤調查程序指南
NY/T1121.4土壤檢測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測定
NY/T1121.19-2008土壤檢測第19部分:土壤水穩(wěn)性大團聚體組成的測定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表層
指0cm-20cm的土壤層次。
3.2
采集土壤樣品區(qū)域與樣點的代表性
獨立的一次土壤樣品采集,根據任務下達機構要求確定整體采樣區(qū)域,區(qū)域內確定采樣點數,區(qū)域
面積除以采樣點數本標準成為樣點代表性區(qū)域。
3.3
耕地
除保護性設施蔬菜地以外種植作物的耕地,包括大面積種植蔬菜、牧草和綠肥等區(qū)域。
3.4
自然田塊
耕地周圍由道路(包括機耕作業(yè)路)、林帶、田埂和溝渠等自然標記,將耕地劃分為以區(qū)別的區(qū)域
本標準稱自然田塊。
3.5
混合樣點與混合樣
1
DB23/TXXXX—XXXX
是指為了提高樣點的均勻性,在校核后的采樣點和周圍選定不同位置的多點采樣方式,混合樣點所
取的土壤混合后稱為混合樣。
3.6
撂荒地與休耕
指當年種植作物,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耕地撂荒;休耕:在一個自然年或者幾個自然年內,人類放
棄種植,任其田間生物自然變化,不包括種植牧草、綠肥等人類管理下的生物生長。
3.7
排灌設施
指土壤采樣當年的采樣地塊具備能使用的排水溝或設施、灌溉渠或設施及其水源。
3.8
地形
地形主要包括:自然地塊整體在某個方向上大于2度為坡耕地或坡草地地,整體北低南高為背陰坡,
北高南低為向陽坡;自然地塊坡度2度下為平地,2-6度為微坡,6度以上坡地。
3.9
礫石豐度
大于2cm的礫石占土壤表層土體烘干基重量的1%以上為有礫石,1%以下為無。
3.10
草地覆蓋度
覆蓋度0為“無覆蓋”,大于零小于15%為“微覆蓋”,15-80%“中覆蓋”。大于80%為“全覆蓋”
3.11
有機肥
單獨施用有機肥或者農家漚制有機肥須填寫,商品有機無機復合肥僅填寫化肥部分即可
3.12
秸稈還田
是指未經原地焚燒和移除農田的作物秸稈通過機械的方式還入農田的土壤管理方式。
3.13
少免耕
是指秋收后播種前未整地且秸稈還田,翌年春季采用免耕播種機播種的土壤管理方式。
3.14
混合樣
在選定的采樣區(qū)域為同一采樣目的多點土壤樣品的混合樣。
4樣點設定與確定原則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