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1講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1講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1講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1講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1講 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時空坐標單元概覽]時期西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內容早期政治制度的成型時期:西周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將政治隸屬關系與血緣關系結合起來,帶有濃厚的宗族色彩中央集權制的確立時期:秦朝最早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解決了王國問題,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制的成熟時期:包括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中樞權力機構、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制度和較為完備的監(jiān)察諫議制度等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時期:明代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置軍機處,表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并逐步發(fā)展到頂峰主旨(1)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體,基本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家國一體(2)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演化趨勢是君權和中央權力不斷加強,相權和地方權力不斷削弱,這一制度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1講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考點1|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對應學生用書第1頁)[識記—基礎知識梳理]一、夏商兩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國家出現(xiàn),出現(xiàn)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出現(xiàn)了王位繼承的傳子制度。2.商朝(1)政治制度:實行內服與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內服與外服的實際權力。(2)神權色彩: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王朝具有很濃厚的神權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對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進行有效統(tǒng)治。(2)內容①周王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親族、功臣、姻親和先代貴族,廣建封國,以拱衛(wèi)王室。②受封諸侯有為周王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3)作用①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西周成為疆域廣大的國家。②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tǒng)治效果得到加強。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概念闡釋]“封建”的含義一是國家結構,指的是西歐的中世紀和中國夏商周時期分封制的國家結構,夏商時期以中央王朝和萬千方國結合的方式出現(xiàn),周朝則以天子和諸侯國的形式出現(xiàn);二是社會形態(tài),指的是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形態(tài),中世紀的歐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國就是這種社會形態(tài)。2.宗法制度(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2)性質: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3)核心(即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4)內容:大宗和小宗兩個體系。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5)作用①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③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輕巧識記]宗法制的幾個要點(1)一個核心:嫡長子繼承制。(2)兩個原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3)三個宗法形式:家譜、宗祠、族規(guī)。(4)四個重要觀念:“親親尊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帶風氣、蔭庇心態(tài)”。3.禮樂制度(1)含義: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guī)定。(2)作用: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eq\a\vs4\al([教材補遺]) 1.譜牒記載某一宗族主要成員世系及其事跡的檔案。東漢末年到魏晉之際開始盛行,主要適應了世家大族式家族組織和門閥士族制度的需要,分“家傳”、“家譜”和“薄狀譜牒”(即官修的譜牒)三種形式。譜牒是選官和通婚的依據,但只有官修的譜牒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作為根據,所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zhèn)巍保肮僦x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2.家國同構所謂“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tǒng)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凹覈瑯嫛笔亲诜ㄉ鐣娘@著特征。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則是家族的擴大和延伸。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下,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內,父家長地位至尊,權力至大;在國內,君王地位至尊,權力至大。父家長在家庭內是一把手,君王是國家的一把手,是全國子民的嚴父。不僅國君如父,而且各級地方政權的首腦亦被視為百姓的“父母官”。簡而言之,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宗法制度因而滲透于社會整體,甚至掩蓋了階級和等級關系。[理解—史料研習歸納]分封制的特點和影響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國……①實行貴族世襲統(tǒng)治,地方有實權?!髦苷误w制明顯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跫曳丁吨袊鴼v史通論》史料二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②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lián)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③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lián)系也較以前密切?!吨袊鴼v史·先秦卷》史料三不過應該注意到,周天子當時并沒有真正的統(tǒng)治權,周初萬邦并立,周不過只是其中一邦。……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相互之間,諸侯和卿大夫之間,往往用盟約維持關系。④所以我們可以說,周代存在著主權分割現(xiàn)象,卻沒有形成個人之間的主從關系。——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受封諸侯的權力①→分封制下地方諸侯擁有較大的權力史料二:分封制之下的關系②→王室與諸侯間的縱向聯(lián)系;③→諸侯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史料三:分封制下的西周政治特征④→“……盟約維持關系”是“……存在主權分割現(xiàn)象”這一結論的依據[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國內“摻沙子”的意圖。這一舉措對西周政治體制產生了什么影響?提示:意圖: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形成了二元體制。(2)根據史料二,分析王室和諸侯之間的關系。提示:縱向聯(lián)系:明確周王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嚴格的等級序列,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lián)系。橫向聯(lián)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3)根據史料三,概括西周分封的特點。提示:分封的邦國眾多;周天子與諸侯王關系近乎平等;貴族之間以盟約維系和平;西周統(tǒng)治尚未實現(xiàn)高度集權。[史論歸納]分封制的特點與影響1.特點(1)分封對象:分封對象多元化,但以同姓親族為主體。(2)分布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同姓親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戰(zhàn)略要地。(3)層層封授:權利和義務相聯(lián)系,等級森嚴。(4)聯(lián)系密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2.影響(1)積極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較高的權威,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了拱衛(wèi)作用,鞏固了西周的統(tǒng)治,使西周成為地域空前的奴隸制國家。(2)消極作用:受封諸侯在其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力和獨立性,造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宗法制的影響史料一(西周)整個國家①政權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宗法系統(tǒng)上的等級與政權組織中的等級是對立統(tǒng)一的,這就形成了親貴合一、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獜埵a麟《中國史綱》史料二②家族組織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與中國國家政權之間具有較為廣闊的合作空間,與現(xiàn)代化的主潮流并不處于截然對立的狀態(tài)。然而,家族組織又是一柄雙刃劍,以它為表現(xiàn)形式的族際沖突(編者注:農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處置不當而引發(fā)的普遍不滿,③很可能在家族組織復興中成為某種破壞性力量。——楊平《湛江農村家族宗法制度調查》[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宗法制對國家政治體制的影響①→宗法制對國家政體的影響史料二:宗族為中性社會組織,其功能具有雙重性②→宗族的積極影響;③→宗族的消極影響[史料應用]史料一、史料二分別反映了宗法制怎樣的影響?提示:史料一表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國家權力結構,親貴合一,家國一體。史料二反映了宗法制下的親情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親族團結和社會和諧。若引導不當,也會成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會的一種障礙。[史論歸納]宗法制度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1.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1)影響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特征,體現(xiàn)為家天下的延續(xù)、封國制度不斷、家族制度延續(xù)和家國同構。(2)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tǒng),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3)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祖先、重視傳統(tǒng)、重視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與這一制度密不可分。2.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1)從政治上講,導致了專制社會和專制思想的形成,人們的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2)從經濟上講,導致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扼殺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fā)展,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建設。(3)從文化角度講,導致了中華民族重傳統(tǒng)輕變革、重倫理輕科學,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求真務實精神,思想上表現(xiàn)為守舊、保守。[應用—對點強化訓練]1.(2017·周口期末)先秦盛行“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這表明了先秦時期()【導學號:75740000】A.周王天下共主 B.政權借助族權C.皇權至高無上 D.社會分工明確B[由材料中“天子”“諸侯”“卿”“夫”“士”“庶人”可知其涉及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材料沒有體現(xiàn)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項錯誤;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故B項正確;先秦時期還未出現(xiàn)至高無上的皇權,故C項錯誤;材料不是講分工明確的問題,故D項錯誤。]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從其遺愿,將大權交給西虢公,心懷不滿的鄭莊王既不為平王奔喪,也不朝賀新王登基,卻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搶奪已成熟的莊稼,從此“周鄭交惡”。該狀況反映出()A.天子權力開始削弱 B.貴族政治徹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D.分封制受到沖擊D[材料反映的是諸侯不盡義務,“侵入王室疆土,搶奪已成熟的莊稼”,說明分封制受到沖擊,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權威削弱,但不能說明是開始削弱,故A項錯誤;從材料時間可知是春秋時期,當時仍然是貴族政治,故B項錯誤;宗法制度主要是調整宗族內部的關系,而且注重血緣,與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3.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晉平公之母為杞國女子,晉國(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國)因此幫助杞國(夏禹后代東樓公的封國)修筑城墻。鄭國批評說:‘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諸姬是棄,其誰歸之?是謂離德?!睂σ陨喜牧侠斫庾顪蚀_的是()A.周王室對各諸侯國不分親疏B.宗法制度影響西周封國間的關系C.當時強調同宗族的封國相互幫助D.周王和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C[題干中并沒有提到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故A、D兩項錯誤;題干中的歷史事件并沒有體現(xiàn)出宗法制度,故B項錯誤;題干中鄭國批評晉國幫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國的信息體現(xiàn)了當時諸侯國強調同宗族國家間互相幫助,故C項正確。]4.(2017·南寧期末)有學者認為:“西周的封建社會,從縱剖面看,是一個寶塔式結構,王室之下有幾級的封君,從橫切面來看,統(tǒng)治階級中,也存在著以親族血緣為基礎的宗族組織?!边@說明西周社會在政治上()A.具有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特點B.建立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中央集權C.宗族組織與政治系統(tǒng)截然分開D.“天下為家”開始取代“天下為公”A[材料顯示西周時期,國家和家族有著類似的結構,體現(xiàn)了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特點,故A項正確;西周時期沒有建立中央集權,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組織和政治系統(tǒng)一體的特點,故C項錯誤;“天下為家”取代“天下為公”指的是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它開始于夏朝,故D項錯誤。]考點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對應學生用書第4頁)[識記—基礎知識梳理]一、背景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則遭到破壞,諸侯爭霸;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二、內容1.皇帝制度(1)皇權至上:秦王嬴政改稱“皇帝”,總攬國家的司法、立法、行政、軍事大權。(2)皇位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3)皇帝獨尊:皇帝自稱“朕”,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任何人對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諱。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內容三公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九卿諸卿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項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2)作用: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手中。3.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1)設置:地方政權機構分郡、縣兩級???、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2)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輕巧識記]分封制與郡縣制的主要區(qū)別4.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5.法律制度:秦帝國制定細密、嚴苛的法律。三、影響1.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2.其中央與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概念闡釋]“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1)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決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2)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eq\a\vs4\al([教材補遺])1.朝議一般分為廷議和集議兩種形式?;实墼诘钐寐犝?,百官按例朝見,有事皇帝口頭提出,有爭議的當朝議論,謂之“廷議”。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中提出,而“下其議”于一定范圍的官員,如“九卿會議”、“王大臣會議”,然后再將意見上奏,謂之“集議”。它體現(xiàn)了地主階級內部最高層次的民主,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2.“五德始終說”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采用了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法統(tǒng)辯護。“五德終始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tǒng)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shù)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tǒng)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理解—史料研習歸納]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組成和特點史料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創(chuàng)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如①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璽”;信璽用于對國內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史料二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jiān)察。秦朝的③三公九卿為官僚政治,職事人員為有才能的文武官員,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職分、等級、俸祿,公與私分明,政績有考課,講效率,有升遷,體制劃一,組織完備……——《中華文明史·第二卷》[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秦朝皇帝制度下的御璽制度①→皇帝的權力和地位史料二:秦朝三公九卿制②→三公各司其職;③→官員不再是世卿世祿[史料應用](1)史料一中秦始皇所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影響。提示:一方面,實現(xiàn)了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與統(tǒng)一;另一方面,專制獨裁,易導致決策失誤,出現(xiàn)暴政。(2)根據史料二,歸納概括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點。提示:官員由皇帝任免;職責明確;組織完備;官僚政治。[史論歸納]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1)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都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各個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2)充分體現(xiàn)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為以后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提供了參照模式。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史料一(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chuàng)制?!髦苷卫镲@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①“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②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跫曳丁吨袊鴼v史通論》史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③其專在下;郡縣之失,④其專在上?!裰苏?,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兴局佟瓱o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史料三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⑤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從文明史觀指出了周秦創(chuàng)制的影響①→西周的分封制;②→秦朝的郡縣制史料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角度評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弊③→地方權力過大;④→君主專制史料三:官僚政治的形成和特點⑤→強調官僚制取代貴族制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說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提示:主要政治制度:西周實行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差別: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2)根據史料三,指出分封制轉型為郡縣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變化的本質特征。談談你對官僚體制的認識。提示:本質特征:從貴族體制到官僚體制;從世襲到任命;從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權。認識:官僚體制一方面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強化了皇帝的專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史論歸納]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比較1.不同點分封制郡縣制盛行于奴隸社會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國家大一統(tǒng)條件下實行,按地域劃分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動,只有俸祿沒有封地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雖拓展了疆域,但易發(fā)展為割據勢力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tǒng)一2.相同點: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方面起了積極作用。[應用—對點強化訓練]1.《史記》載: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說:“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折,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親自覽閱批發(fā),從無留滯,無一人贊襄于左右”。對這種狀況的實質,描述比較準確的是()A.“皇帝之功,勤勞本事”B.古代帝王“以文書御天下”C.“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D.“宮中府中,俱為一體”C[材料表面反映的是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閱奏章的工作,實際上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皇帝集權于一身。A項意為皇帝的功勞在于本分做事,與題意不符;B項反映皇帝治國的一種形式,與題意不符;C項強調四海之內都受中央和皇帝的控制,正確;D項強調內外要同等對待,與材料無關,與題意不符。]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和教化,郎中令掌宮中警衛(wèi),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yè),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體的本質是()A.職分細化,各負其責 B.化國為家,君權至上C.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B[根據“奉常掌宗廟、禮儀和教化,郎中令掌宮中警衛(wèi),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yè),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可知,作為國家行政機構的九卿中,很多機構是負責皇室事務的,實際上是皇家的內侍機構,這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政體化國為家、君權至上的本質,故B項正確。]3.“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tǒng),丞相與守掌民事,太尉與尉掌軍事,而御史與監(jiān),則糾察此治民治軍之官者也?!边@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開創(chuàng)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體制B.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傳統(tǒng)貴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現(xiàn)機構臃腫的趨向B[由“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tǒng)”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故A項錯誤;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監(jiān)御史隸屬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從而實現(xiàn)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項正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是郡縣制的建立,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這在材料中不能體現(xiàn),故C項錯誤;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監(jiān)御史等機構官員,不能體現(xiàn)機構臃腫,故D項錯誤。]4.(2017·安慶期末)王夫之認為:“治有治之理,亂有亂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這表明他()【導學號:75740001】A.強調郡縣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過理學解釋治亂興衰C.意識到郡縣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論譴告統(tǒng)治者A[材料中“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說明郡縣制是符合“理”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故A項正確。](對應學生用書第6頁)2012-2017全國卷考情統(tǒng)計與分析考綱卷別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全國卷Ⅰ2017·分封制的影響2013·西周、戰(zhàn)國墓葬等級規(guī)定全國卷Ⅱ2014·分封制、禮樂制;2016·宗法制的影響——全國卷Ⅲ2016·西周政治制度——全國卷——201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趨勢考情分析在全國卷試題中,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態(tài)勢日趨明顯,如分封制與時空觀念的養(yǎng)成、墓葬考古與史料實證的方法、對歷史概念的解釋以及對歷史作用的理解、青銅器銘文與歷史價值的養(yǎng)成等等,均在本講考題中體現(xiàn)。試題強調能力立意,呼應現(xiàn)實熱點問題,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高考命題探究——找規(guī)律主干知識遷移考1.(2014·全國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xiàn)在的()A.河南 B.河北C.陜西 D.山東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語言,而西周的統(tǒng)治中心鎬京在今陜西省境內,故選C項。]全國卷的命題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但試題杜絕了機械地考查“死”的知識點和低水平的“點對點”的試題,對知識的考查更多地體現(xiàn)出綜合性、靈活性的特點。如上述第1題,實際是遷移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能力方法靈活考2.(2012·全國卷)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fā)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睆闹袊糯鷼v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A.君主專制是維系統(tǒng)一的主要條件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C.專制程度隨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C[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與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材料中的“……專制權……愈積愈進”體現(xiàn)了專制程度不斷加深,聯(lián)系所學知識:中國古代從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專制程度呈現(xiàn)不斷加強的趨勢,尤其是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故選C項。]在素養(yǎng)立意的全國卷歷史命題中,試題堅持能力考查的目標,選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采用概括、比較、說明、簡評、簡析等史學方法,考查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作用及評價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如上述第2題考查了學生概括歸納能力。歷史價值觀引領考3.(2017·全國卷Ⅰ)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xiàn)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A[題干材料反映了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諸侯國,使他們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從而使周的文化影響也因此覆蓋其所轄之處,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認同,A項正確;在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具有較大的自主權,沒有形成君主專制局面,B項錯誤;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區(qū)稱為王畿。諸侯國有相對的獨立性,周天子對地方是間接控制,C項錯誤;題干沒有提到貴族的世襲特權問題,D項錯誤。]4.(2016·全國卷Ⅲ)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shù)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A.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D.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B[題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shù)、格式和內容情況。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意味著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故B項符合題意;周代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與商代一樣,都是“金文”,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文字體系,故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項;商周青銅器多用于祭祀,題干信息不能說明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故排除D項。]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其價值引領的作用毋庸置疑,有價值引領就必然有價值取向。在素養(yǎng)立意的全國卷歷史命題中,充分挖掘本講分封宗法制度、中央集權制度所蘊涵的歷史價值,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內涵,是高考的趨勢所在,上述兩題最具代表性。學術成果創(chuàng)新考5.(2013·全國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脊棚@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地區(qū)君王墓葬規(guī)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fā)達的東方六國地區(qū),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A.經濟發(fā)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guī)定凸顯了君主集權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tǒng)治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提取有效信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地區(qū)君王墓葬規(guī)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而東方六國地區(qū)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體現(xiàn)了秦國已經走向集權,C項正確。A項是對題干材料的錯誤解讀;B項表述本身錯誤,分封制下君主權力有限;D項表述本身錯誤,春秋時期分封制就已經遭到破壞。]目前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的學術性趨向明顯,本講內容距今年代久遠,歷史研究、史料挖掘和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成果會不斷地充實、印證甚至要修改歷史。新的史學研究成果不斷引入高考,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考查學生對待史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凸顯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如上述第5題就以西周、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等級為切入點考查當時的政治制度。社會熱點隱性考6.(2016·全國卷Ⅱ)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xiāng)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xiàn)象在清乾隆年間驟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C.內地宗族開始整體遷移臺灣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B[材料所給的時間信息是乾隆年間,內容是入臺族裔回鄉(xiāng)請祖先牌位赴臺,反映了這一時期臺灣與大陸關系的密切。福建到臺灣定居者很多,再聯(lián)系清前期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的史實,可知B項符合題意;A項是對材料的誤解,族譜編修是宗法血緣關系的體現(xiàn),突出了血脈傳承關系,故排除;C項表述錯誤,排除;D項與乾隆年間的史實不符,故排除。]海峽兩岸同屬一個文化圈,兩岸人民同宗同族,血脈相連。聚焦海峽兩岸之間的現(xiàn)實關系,透過歷史的視角以文化的角度來明確兩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用宗法的情結來架設兩岸之間關系的橋梁,以對現(xiàn)實產生積極影響。(對應學生用書第7頁)以秦朝政治制度為例活用史料分類[史料實證][理論闡釋]常說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詳細地說就是研究歷史和編纂史書所用的資料。史料是研究歷史、獲取歷史結論的直接或者間接依據。鑒別運用史料,解讀獲取信息,加強處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標中“解讀和獲取信息”能力的要求。1.按表現(xiàn)形式分為文獻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記載的史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