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1頁
廣東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2頁
廣東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3頁
廣東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4頁
廣東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論述類文本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11小題)

1.(2023?白云區(qū)校級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戰(zhàn)國時期,''鴻溝”便躋入中原版圖。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第二年就開鑿

以大梁為中心溝通黃河與潁水的“大溝”,即“鴻溝”的前身。到魏襄王時期便有了“鴻溝”的說法。事實上,鴻

溝的修建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幾番修整才最終成型。鴻溝以黃河為水源,呈西北—東南流向,包括渦水、渙水、睢水、

派水等分支,整體上引黃河水南下,經(jīng)大梁西面的固田澤(今河南省中牟縣西)將水引至都城大梁,后乂向東延伸,

經(jīng)大梁北郭到城東,再折而南下,匯入淮水的支流潁水。鴻溝成為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的大規(guī)模人工運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鴻溝還聯(lián)通起濟、濮、唯、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與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

道”的河、淮流域之間織起?張奇妙的水網(wǎng),與早已成型的淮河祁溝水網(wǎng)相連相通,進而在黃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

“鴻溝”水系。鴻溝在改善交通的同時,還以一己之力,承擔起灌溉大任,大大促進了魏國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河水流淌

過諸多富庶地區(qū),也將實打實的財富帶入魏國,“南有鴻溝”更成了戰(zhàn)略家蘇秦對魏國實力的慨嘆。國都大梁,從

原先的普通小城搖身一變,成了“諸侯四通,條達輻轅”的富饒之地鴻溝流域更成了當時最為重要的糧食產(chǎn)區(qū)。位

于鴻溝水系的定陶、淮陽、壽縣等城市也因水而興,遠近聞名。更難能可貴的是,原本民情有別、風俗各異的南北

方也隨著水上交通的發(fā)展,有了難得的交流機會,許多北方的文化風俗悄然走進南方民眾的生活。被鴻溝水系哺育

滋潤的中原地區(qū),也在航運的加持下日漸富饒,逐漸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中心。魏國也因此富國強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

O

令人唏噓的是,鴻溝的加持并沒有如料想般為魏國帶來綿長的國祚,反而提前給魏國“熱好盒飯,公元前228

年,強勢東出的大秦勢如破竹,兵指魏國,一計黃河淹城,很快便讓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國沉寂于歷史的車輪之下。

其實,秦國很早便盯上了“鴻溝”航運帶來的“香管管”。公元前249年,秦將蒙瞥伐韓,先后取成皋、滎陽,秦

國隨后在滎陽東北的教山上建立糧倉,用于屯兵儲糧,取名“敖倉。秦滅六國、實現(xiàn)一統(tǒng)后,敖倉成為河、渭漕

運的中轉糧倉催糧甚豐。

毗鄰鴻溝,享航運之便,依傍敖倉,據(jù)天下之糧,多重光環(huán)下,滎陽也成為秦時的軍事重鎮(zhèn),更成為后來楚漢

的必爭之地。也正是一場楚漢爭葡,讓鴻溝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機會。楚漢相爭,漢軍接連失去敖倉、甬道,

匿戰(zhàn)匿敢方下,劉邦漸失信心,試圖放棄奪回滎陽、成皋,退守鞏、洛。謀士酈食其認為此時正室收燈滎陽、重據(jù)

敖倉的最好時機。一番籌謀,“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原本極為不利的形勢便發(fā)生了逆轉。于是,劉邦與

項羽“講和”‘漢四年,項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東為楚二

自此,原本一心載船運糧的“鴻溝”,因著卓越的經(jīng)濟貢獻,逢著一場機緣,在狼煙四起的亂世,化身二分天

下的界線,作為明確的政治疆界,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符號?!傍櫆稀钡囊饬x中被添上一筆一一兩物之界線,不可

逾越。

就在項羽領兵東去途中,劉邦單方面撕毀條約,大力追擊楚軍,其后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漢“如今,象棋的

棋盤上都赫然畫著一道“楚河漢界”:前往漢王城遺址的路途中,名為“鴻溝”的石碑悄然屹立。它們都不會說話,

卻見證著千百年前的那場烽火狼煙,記憶著屬于中華人地的?段過往。

嚴格來算,“鴻溝”不算長壽。西漢末年,黃河大肆泛濫,甚至平均2()年就發(fā)生一次決溢。由此,開封東南的

廣大地區(qū)飽受水淹之苦,鴻溝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見蒼生遭難,“渡溝”受害,人們沒有坐以待斃。永

平十二年,東漢王景奉命治水,對鴻溝的支流汴渠進行疏浚。整整一年纏斗,大量人力投入,百億錢財消耗,終于

換同汴渠正常通航。

可惜的是鴻溝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斷流,或因淤塞與鴻溝分離,或再不見記載,完整的“鴻溝”水系就此與世

人告別。但某種意義上說,“鴻溝”又從未遠去。隋大業(yè)元年,通濟渠開通,鴻溝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開元十

年,玄宗在河南鄭州開河口、設置水閘,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為主要的漕運干線,時常得到

修整完善,年運六百萬石糧食,被統(tǒng)治者作為“建國之本”置于心頭。

如今,河南淮陽縣以東的蔡河、老蔡河都滿載著鴻溝的痕跡,流淌于今時今日。當今的河南省西華縣,以前叫

作鴻溝縣。而“鴻溝”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煥新與延續(xù)。翻開成語詞典我們能找到“判若鴻溝”的詞條,小朋

友們還會學習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鴻溝”。古今穿梭間,“鴻溝”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線,反而創(chuàng)造著我們與世界對

話的可能與途徑。1983年,美國哲學家萊文在論文中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外在的科學視角與內(nèi)在的經(jīng)驗視角之間存

在一條無法彌補的溝壑。1999年,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報告中闡釋了一種現(xiàn)象,即信息富有者和

信息貧困者之間存在差距。在我們的話語里,前一種現(xiàn)象,叫作“解釋鴻溝”,后一種差距,意為“數(shù)字鴻溝二或

許在未來,“鴻溝”還會有新的打開方式,新的內(nèi)涵意指?!傍櫆稀弊鳛橐环N文化符號,穿越時光,完成了一場又一

場奇妙的旅行。

(改編自念緩《鴻溝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沒有開鑿鴻溝時,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互不溝通。

B.“熱好盒飯”在文中是指秦國很快就要滅掉魏國,使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C.“香悖悖”在文中是指“鴻溝”水系便利的航運條件給魏國帶來的豐足糧食。

D.“解釋鴻溝”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學視角與內(nèi)在經(jīng)驗視角之間的巨大差距。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鴻溝是由魏國經(jīng)歷幾個階段、經(jīng)過幾番修整建成的大規(guī)模人工運河,它最早?溝通了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

B.鴻溝在給魏國帶來富庶的同時,也給魏國帶來了滅頂之災,秦國一計黃河淹城,讓大梁不攻自破,魏國滅亡。

C.鴻溝水系在楚漢爭霸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轉了對劉邦極為不利的形勢,成功化身為政治符號。

D.完整的鴻溝水系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時間,戰(zhàn)國時期形成,東漢時期便不復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

發(fā)揮作用。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修國時期,鴻溝水系不僅改善了中原地區(qū)的交通狀況,而且增進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進了鴻溝流域的經(jīng)濟、

文化發(fā)展。

B.憑借鴻溝水系帶來的優(yōu)勢,魏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強大起來的魏國變得富饒,帶動整個中原地區(qū)使之成為全

國經(jīng)濟中心。

C.黃河泛濫,鴻溝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斷流,或因淤塞與鴻溝分離,歷代統(tǒng)治者均為了通航而修整

鴻溝支流。

D.如今,雖然“鴻溝”水系已經(jīng)消失,但“鴻溝”又煥發(fā)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

時今FI。

(4)請結合材料分條概括“鴻溝”在歷史變遷中的豐富內(nèi)涵。

(5)本文兼具歷史性與文學性,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2.(2023?東莞市校級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在此之前我們只有《詩經(jīng)》一類的民謠,而且都不知道誰是作者。作者的人

格既少表現(xiàn),所以作者不為人所重視,也不會使人發(fā)生興趣。屈原是第一個改變了這種趨勢的人,他使得詩壇上從

此有了詩人,他在詩之外爭取了人的地位;人不僅是詩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詩一一這就是屈原首次帶到詩壇的

事件。

屈原偉大崇高的人格,無疑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們今日提起《楚辭》,或提起屈原,這詩人所喚起的印

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歷史上無數(shù)的詩人正是為這個追求而努力,陶淵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產(chǎn)

生更大的影響。我們從那些作品里認識了詩人之后,詩人便成為一首無言的詩;我們因此感覺到一個人格的存在,

一個更明快、更無盡的力量。這人格是一切詩人共同的向往,詩壇才成為一個人生的修煉所。

屈原偉大的人格,正生在一個熱情求真的時代,先秦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從此成為一個崇高的醒覺;在這

些光芒當中,屈原所受的影響,與其說是思想的,毋寧說更是感情的。有人以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

周公,屈原卻一次也沒有提到過;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馳。屈原與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

屈原卻與儒家的另一個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態(tài)是“浩然之氣”。而屈原所謂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氣”;屈原的“與天地兮比壽”,

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間”。而屈原與孟子因此又都同樣地具有一種感情上的誠意??鬃邮巧谙惹厮枷雱傞_始

的時期,孟子則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時期。前者多少還有一點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時代則完全是進取的。這

所謂進取,也就是對于真理的徹底的追求。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雖不見得相同,在感情上卻正是一致的,

那便是勇廣求真的信心。莊子、孟子、韓非子,無一不是把全副的誠意放在真理的認識上,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

染。

屈原不是一個思想家,然而在歷史上他卻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漢以來,中國文化曾受三種力量的支配,一是儒

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莊子,一是“楚辭”。荀子支配了漢代,莊子支配了魏晉,《楚辭》則自建安以至

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帶來的卻是一個真實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

獨成一個燦爛的文化時期,那正是《楚辭》的力量,在說明著屈原人格的啟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奮斗之中,他斗爭的對象,就是當時楚國的貴族政治。他雖生活于宮廷之中,卻厭惡反對那宮

廷里的一群人,這就是屈原所以永遠顯得如此寂寞的緣故。宮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

貴族勢力掌控的宮廷中,屈原就是一個先知先覺者,所以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貴族制度行

將崩潰的前夕,那些人還在醉生夢死、昏天黑地地過日子,屈原卻在那里痛罵自己所屬的這一階級。我們這樣了解

他的獨清獨醒,屈原才是一個真正的醒覺者。因此他與宮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個方向的,這就是偉大的屈原,

當他感到孤寂的時候,其實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時候。

屈原生于戰(zhàn)國紛紜之際,一般的人生觀大都趨向于隨機應變的巧捷機智。在那縱橫離合的漩渦中,誰都只顧到

當前的利害問題,誰也不肯再放眼于更遠大的方面去。這便是當時思想界普遍的苦悶。孟子力竭聲嘶地喊著“舍利

取義”,那便是對這同一苦悶的反映與反抗。他們在這共有的苦悶上必然要統(tǒng)一成一種共同的力量,這力量乃是一

種任何偉大思想家必具的堅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這人類共同的品行上表現(xiàn)出一種更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厭惡巧捷機智的情緒,這在作品里時時表現(xiàn)著。屈原因此對于這個時代寄予?種同情的憐憫。時俗雖然失

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覺的認識仍然是人生高貴的品行。屈原的偉大,便在于帶來那堅定清醒的情操,而訴之

于一種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種哲理而是一種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頌》里說:“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边@可喜

的便是那堅定清醒的情操。這情操在《離騷》里隨處可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為

那苦悶的時代,帶來希望的感情,這便是那時代的苦悶對于屈原的磨煉。我們在這里乃獲得生活上更長遠的熱力。

在人生的旅程上我們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們都應當是一個醒覺的追求者。屈原正以這種力量喚醒了i代人的耳

目。屈原用了無數(shù)華貴的詩句、純潔的比喻,這些都流為后人辭藻的裝飾。然而在屈原卻不是裝飾,他只是一種自

然的呼喚,一種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與美麗。那正是真與力的合一,美與善的交織,他因此感動了無

數(shù)的人們。這偉大的人格,就這樣,永遠成為一首解釋不完的最美的詩章。

(摘編自《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寫詩的人,他的出現(xiàn)標志了“詩人”這一概念的產(chǎn)生。

B.屈原與孟子在理智與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們都擁有勇于求真的誠意。

C.屈原的《楚辭》及其偉大的人格創(chuàng)造了先秦之后獨有的文化高潮一一燦爛的盛唐文化。

D.屈原對■于污濁的社會現(xiàn)實有著清醒的認識,其哲學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偉大。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關于詩人人格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優(yōu)秀的詩人本身就是一首無言的詩,讀者通過作品認識詩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無數(shù)的詩人都向往著偉大的人格,因為相較于作品,偉大人格對后世的影響更大。

C.詩人的人格具有一?種明快而無盡的力量,這力量能喚醒向往真理、追求覺醒的人們。

D.詩人偉大的人格煥發(fā)出一種詩意的美,于是偉大的人格本身也成為一首美麗的詩。

(3)下列《屈原列傳》中關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證本文中屈原“偉大的人格”的一項是

A.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C.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D.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蟆乎?

(4)文章第二部分多處運用對比或比較的方法展開論說,請依據(jù)文本,簡要概述。

(5)影響屈原偉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分條梳理。

3.(2023?廣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飄渺無蹤的。言是

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在文學作品中,語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

盡善,才能引起美感。

盡美盡善的條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違背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意既不可以完全達之以言,”和自然逼

真”一個條件在文學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假使能夠,也并非文學所應希求的。

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xiàn)。譬如有一個荒村,攝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術家把它畫一幅畫。這種相

片和圖畫可以從兩個觀點去比較。第一,相片或圖畫,哪一個較“和自然逼真”。不消說得,在同一視域以內(nèi)的東

西,相片都可以包羅盡致,并且體枳比例和實物都兩兩相稱,不會有絲毫錯誤。圖畫就不然。美術家對一種境遇,

未表現(xiàn)之先,先加一番選擇。選擇定的材料還須經(jīng)過一番理想化,把美術家的人格參加進去,然后表現(xiàn)出來。所表

現(xiàn)的只是實物一部分,就連這一部分也不必和實物完全一致。所以圖畫決不能如相片一樣”和自然逼真第二,

相片和圖畫所引起的美感哪一個濃厚,所發(fā)生的EfJ象哪一個深刻,這也不消說,稍有美術口胃的人都覺得圖畫比相

片美得多。

文學作品也是同樣。譬如《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幾句話決沒完全描寫出孔子說這

番話時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籠統(tǒng),沒有把當時的流水形容盡致。如果說詳細一點,孔子也許這樣說:''河

水滾滾地流去,日夜都是這樣,沒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這流水時常變化不盡么?過去的事物不就永

遠過去決不回頭么?我看見這流水心中好不慘傷呀!……但是縱使這樣說去,還沒有盡意。而比較起來,“逝者如

斯夫,不舍晝夜”九個字比這段長而臭的演義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學作品中,尤其在詩詞中這種言不盡意的

例子處處都可以看見。譬如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末二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也沒有說出詩人的心緒,

然而一種凄涼惜別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語之外。

在音樂里面,我們也有這種感想,凡是唱歌奏樂,音調(diào)由洪壯急促而變到低微以至于無聲的時候,我們精神上

就有一-種沉默肅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越行》里形容琵當聲音暫時停頓的情況說,“冰泉冷澀弦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边@就是形容音樂上無言之美的滋味。

就戲劇說,無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許多作品往往在熱鬧場中動作快到極重要的一點時,忽然萬籟俱寂,現(xiàn)出一

種沉默神秘的景象。梅特林克的作品就是好例。譬如《青鳥》的布景,擇夜闌人靜的時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長久,

就是利用無言之美的道理。梅氏并且說:“口開則靈魂之門閉,口閉則靈魂之門開?!辟潫o言之美的話不能比此更透

辟了。近代又有一種啞劇和靜的布景,或只有動作而無言語,或連動作也沒有,就將靠無言之美引人入勝了。

雕刻塑像本來是無言的,也可以拿來說明無言之美。所謂無言,不一定指不說話,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

靜體傳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要說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別,希臘著名雕刻《拉奧孔》是最好的例

子。相傳拉奧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種極慘酷的刑法來懲罰他,遣了一條惡蛇把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在一塊絞死了。

在這種極刑之下,未死之前當然有一種悲傷慘戚目不忍睹的一頃刻,而希臘雕刻家并不擒住這一頃刻來表現(xiàn),他只

把將達苦痛極點前一頃刻的神情哪刻出來,所以他所表現(xiàn)的悲哀是含而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帶了掙扎呼號

的燕子,這個雕刻,一眼看去,只覺得他們父子三人都有一種難言之恫:仔細看去,便可發(fā)現(xiàn)條條筋肉根根毛孔都

暗示一種極苦痛的神情。

以上是從各種藝術中信手拈來的幾個實例。把這些個別的實例歸納在一起,我們可以得一個公例,就是:拿美

術來表現(xiàn)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

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

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自朱光潛《無言之美》,有改動)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言”是用以“達意”的,“言”有限而“意”是無限、瞬息萬變的,因此“意”不可以完全達之以言。

B.盡善盡美的首要原理是“和自然逼真”,文學上做不到“和自然逼真”,所以文學并不去追求盡善盡美。

C.上等作品多數(shù)言不盡意。如“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本來沒有說詩人情緒,而自有一種閑情逸致。

D.希臘著名雕刻《拉奧孔》中,只把將達到痛苦極點那刻的神情雕刻出來,其所表現(xiàn)的悲哀是含蓄的。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以“言”難以完全達意,引出話題,而后分析藝術上的“無言之美”。

B.司樣的內(nèi)容,美術家只表現(xiàn)實物的部分就能引起美感,攝影家則可包羅所有。

C.作者運用舉例、類比、引用等論證方法,使文章形象可感,論述更加親切自然。

D.“畫外之象、味外之旨”“深文隱蔚、余味曲包”等文論,都強調(diào)藝術要含蓄雋永。

(3)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xiàn)材料中“無言之美”的一項是

A.劉墉在《螢窗小語》中談到:“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辭婉約?!?/p>

B.《莊子》中說:“茶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C.司空圖《與李生論詩》強調(diào)“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D.濟慈《希臘花瓶歌》中說:“聽得見的聲調(diào)固然幽美,聽不見的聲調(diào)尤其幽美。”

(4)朱光潛先生認為圖畫比相片“美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分析。

(5)蘇軾的“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是關于“言”與“意”關系的名言,本文也對“言”與“意”

的關系做了闡述,請結合文本分析。

4.(2023?潮陽區(qū)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在美學范圍內(nèi),“美”字的用法也很復雜。那么,美是什么呢?

許多美學家經(jīng)常把美看成就是審美對象,一處風景,一件彩陶,這些都是具體的審美對象。審美對象的出現(xiàn)是

需要人在欣賞時的一定條件的。朱光潛講:“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tài)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tài),可以交

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就是說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情感思想

上的統(tǒng)一,才能產(chǎn)生美。霞光、彩虹、維納斯、《清明上河圖》,沒有人欣賞,就失去了美的價值。西方近代美學家

關于這方面講的更多。他們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美和審美對象看戌一回事。

而審美對象是由人們的審美感受、審美態(tài)度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

誠然,作為客體的審美對象,是依賴于主體的作用才成為對象。沒有審美態(tài)度,再美的藝術、風景也不能給你

以審美愉快,不成其為審美對象。心境不佳,再好的作品似乎一點也不美。美作為審美對象,確乎離不開人的主觀

的意識狀態(tài)。但是,光有主體的這些意識條件,沒有時象所必須具有的客觀性質行不行?為什么有的東西能成為審

美對象,而有的就不能?這就是因為這些事物本身有某種客觀的審美性質。可見,一個事物能不能成為審美對象,

光有主觀條件或以主觀條件為決定因素還不行,總需要對象上的某些東西,即審美性質。即使藝術家可以在??般人

看不到的美的地方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甚至把現(xiàn)實丑變成藝術美,但是無論人的主觀條件起多大作用,總還要有一定

的客觀根據(jù)或資料,而且其藝術作品又總和這種客觀存在的某種審美素材相聯(lián)系,即最終還是不能脫離客體一定的

審美性質。所以,如果說“美”的第一種含義是指“審美對象”,那么第二種含義就是指“審美性質二

問題是,審美對象之所以能出現(xiàn)或存在,還要有客觀方面的條件,即審美性質的存在或潛在。那么,這些客觀

方面的條件、因素、性質等等,又是如何可能成為審美性質的呢?這也就是說,為什么某些形式規(guī)律,

為什么一定的比例、對稱、和諧、秩序、多樣統(tǒng)?、黃金分割等,就會具有審美性質呢?為什么它們能普遍必

然地給予人們以審美愉快呢?亦即這些形式成為美的規(guī)律是如何可能的?

格式塔心理學派對?此作出解釋,由于外在世界與內(nèi)在世界的“力”之間有一種結構上的相互對應,事物的形式

結構與人的生理—心理結構在大腦中引起相同的電脈沖,所以外在對象和內(nèi)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協(xié)調(diào),從而,

人在各種對稱、比例……中,產(chǎn)生相互符合的知覺感受,便產(chǎn)生美感愉快。但事實上,動物也可以有這種同構反應。

現(xiàn)在似乎只能從哲學上指出一點,即人的這種生物性的同構反應乃是人類生產(chǎn)勞動和其他生活實踐的歷史成果。只

有把格式塔心理學的同構說建立在主體性實踐哲學的基礎上,使“同構對應”具有社會歷史的內(nèi)容和性質,才能進

一步解釋美和審美諸問題。審美性質之成為美,某些形式成為“美的規(guī)律”,實另有其根源和來由。

總括上面所講,在美學范圍內(nèi),“美”這個詞也有好幾種含義。所以要注意“美”這個詞是在哪種含義上使用

的?!懊朗鞘裁础比绻菃柺裁词敲赖氖挛?,這基本是審美對象的問題。如果是問哪些客觀性質、因素構成了對象、

事物的美,這是審美性質問題。但如果要問這些審美性質是為何來的,美從根源上是如何產(chǎn)生的,這就是美的本質

問題了?!懊赖哪举|”是指從根本上、根源上來追究美。只有從美的根源來探究美的木質,才是“美是什么”作為

哲學問題的真正提出。

(摘編自李澤厚《美學四講》)

材料二:

所渭“價值”都是由于物對于人的關系所發(fā)生出來的。比如說“善”是人從倫理學、經(jīng)濟學種種實用觀點所定

的價值美”本來是人從藝術觀點所定的價值,但是美學家們因為不能尋出美的特殊價值所在,往往把它和“善”

混為一事。

“善”的最淺近的意義是“用”。就廣義說,美的嗜好是一種自然需要的滿足,也還算是有用,也還是一種善。

不過就狹義說,美并非實用生活所必需,與從實用觀點所見到的“善”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許多人卻把美看作一

種從實用觀點所見到的善?!断险劇防镉幸欢稳な隆OED舉行美男子競賽,蘇格拉底說最美的男子應該是他自

己,因為他的鼻孔闊大朝天,最便于嗅;他的嘴寬大,最便于飲食。這段故事對于美學有兩重意義:第一,它顯

示一般人心中所以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證明以實用標準定事物的美丑,實在不是一種精確的辦法。

我們在討論文藝與道德時,也提到許多人想把“美的”和“道德的”混為一事,我們的結論是這兩種屬性雖有

時相關而卻不容相混。“美”和“有用的”“道德的”各種“善”都有分別。

(摘編自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1)下列時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強調(diào)審美對象的創(chuàng)造有賴于主體的審美感受、審美態(tài)度等主觀意識條件的作用,這是西方美學家普遍信奉的觀

點。

B.相較于一般人,藝術家能把現(xiàn)實丑變?yōu)樗囆g美,但他同樣不能脫離客體一定的審美性質,憑空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C.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同構說沒有站在人類生產(chǎn)勞動、生活實踐等社會歷史的層面作出闡釋,理論尚存不足之處。

D.關于''美是什么”的闡述和探究,行文中論述逐步推進,有條不紊。從審美對象直至美的本質,可見思索的層

次不斷深化。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美感愉快的產(chǎn)生,需要主體情感與具備“比例、對稱”等形式結構的外在對象相互協(xié)調(diào),因此,不對稱的事物

不能給予人們審美愉快。

B.“美”和“善”的概念,一者是從藝術觀點得出的價值界定,一者是在倫理學等實用觀點方面的判定。兩者涇

渭分明,不容相混。

C.蘇格拉底的趣事,用以證明一般人常以實用價值多寡來判定事物美麗與否。實則,美的事物鮮少關涉價值評判,

而實用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美的。

D.《談美》舉例:海邊農(nóng)夫以為門前海景不如屋后一園菜美?!昂_呣r(nóng)夫”跟文中的蘇格拉底均是基于實用標準

的考慮來衡量事物的美丑。

(3)結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二“把美看作有用的善”觀點的一項是

A.在中國古代,“美”和“善”往往同義。《論語》講“里仁為美二居于仁道,是為美。

B.對于文人筆下交口稱頌的出園耕作生活,在烈日寒風之中辛苦勞作的農(nóng)夫卻不覺其有多美。

C.《說文解字》釋美:“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二羊肥大,肉味甘美,即為美。

D.美學家呂激認為,一切人格的價值,通常亦謂之日善,故美之內(nèi)容常與善不相離。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為美。

(4)畢達哥拉斯以為美的線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顯得對稱,《文藝對話集》里的希庇阿斯卻認為“美”是

漂亮的小姐,也是美的湯罐。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5)好的學術文章應具備哪些要素,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

5.(2023?廣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般地說,從先秦到明清?,依照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特點來區(qū)分,古代散文可大體簡括為兩類:應用散文和創(chuàng)造散

文。應用散文要求內(nèi)容切實,不能虛構;創(chuàng)造散文則恣意為文,有意虛構。

知人論文,具體分析,是分析一篇古代散文作品的一般方法。那么,具體地說,作品讀懂后從哪里入手分析呢?

從分析結構入手。古代散文結構一般都有三個層次:一是文體結構,二是思想內(nèi)容結構,三是藝術形式結構。

所謂文體結構,就是看它屬于哪種文體。自從魏武帝曹不《典論?論文》把文章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

的四科八體之后,文體分類日益繁細,中唐以后,駢散分道,末代應用文體已多幾十種,而到了明代徐師曾《文

體明辨》則僅正統(tǒng)的文體就近八十種,可見文體在古代很受重視。古代散文大多遵循傳統(tǒng)文體,所以我們分析作品

便應看清題目,辨明文體。古代散文的題目,有自擬的,也有后人弋擬的,但都表明文體。例如元結《右溪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和曾鞏《墨池記》,都是“記”體。按照“記”體的格式,一般要求記敘何時何地何事、當事

人、事情經(jīng)過、作記緣由等等,這三篇記對這些格式要求都是遵循并達到了的。它們都是先記地點,次寫景物或傳

說,再寫事情,然后寫功用和影響,最后說明作記緣由等等。可見文體格式是根據(jù)這一文體的應用需要而確定的,

實質是i種抽象的一般的公式化的結構形式,對應寫的內(nèi)容具有框奕作用。文體既有格式要求和框架作用,就會在

作品的結構形式上體現(xiàn)出來,因此分析古代散文結構便應看清題目,辨明文體,了解它的文體結構。

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確定的主題思想,即所謂“立意”,來寫某一事件或某一問題的一個方面,

也就是所謂的“謀篇因此,一篇散文的具體結構首先取決于它的主題思想的邏輯結構。為了把握思想內(nèi)容的邏

輯結構,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節(jié)之后,再進行抽象的邏輯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比較而言,

敘事文、說理文的內(nèi)容結構容易分析卻把握,寫景文、抒情文則要困難一些。因為前者直接表現(xiàn)為邏輯結構,而后

者則往往以具體形象或形象性手法來表達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詩的特點,即形象的跳躍性和邏輯省略,如

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興寄托等,這就必須分析具體形象的含意,把握它們的邏輯聯(lián)系。

一篇散文的藝術形式結構是由作者依據(jù)主題思想的需要,進行選材、剪輯和安排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藝術

形式結構,實質是具體分析它的選材、剪輯和安排。凡所選材,都作詳略曲直的適當處理,置「恰當?shù)匚?,結合成

思想清楚、層次突出的層次段落,從而完成整體結構。試比較下列三文:

《右溪記》

主題:記敘修筑右溪

主題思想:批評埋沒材用,呼吁發(fā)揮材用

首段(所在):點出右溪無名

次段(景觀):重在泉石幽趣

三段(功用):感慨無人貪愛

末段(緣由):作記以示來人

《醉翁亭記》

主題:

主題思想:

首段(所在):

次段(景觀):

三段(功用):

末段(緣由):

《瞿池記》

主題:記述古跡墨池

主題思想:批評虛夸作風,倡導踏實學風

首段(所在):直接說明所在

次段(景觀):指出古跡不實

三段(功用):強調(diào)不由天成

末段(緣由):諷喻宣揚不當

這三篇都是“記”體,文體結構大致類同。但由于主題和主題思想不同,它們的側重不同,選材、剪輯、安排便

也不同?!队蚁洝方栊拗蚁愿锌拔⒘疾穆駴]不用,因此記其所在時,點出右溪原是道州城西近邊一條無

名小溪;描寫景觀,則著重寫小溪水石的自然形態(tài),表現(xiàn)天然情趣,突出素質優(yōu)美。《醉翁亭記》借為亭取名而

書寫與民同樂、樂而無逸的志士仁人胸襟,因此記其所在之后,直接說明自己為當?shù)靥厣矸莺腿∶白砦獭钡?/p>

用意;描寫景觀,則著重寫亭中所獲山水樂趣,表現(xiàn)亭的位置適當,突出朝暮四時的自然變化的景象。而《墨池

記》則借撫州學校修筑相傳為東晉王羲之學書的墨池古跡,批評這種虛夸作風,倡導儒家道德文章并重的踏實致

成的學風,因而記明所在之后,并不寫景,直接指出墨池傳說荒誕不經(jīng),不符史實,重在事理考證,進行議論發(fā)

揮,它們剪裁題材各按主題思想需要,一在突出素質優(yōu)美,二在寫出樂趣,三在議論事理。而安排則由上表可見,

既符合記體格式框架,更各有自己的主題思想邏輯,而落實于選材、裁剪、安排所結合成的整體結構。

(摘編自倪其心《怎樣分析古代散文?從分析結構入手》)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從先秦到明清的散文,按照作品的形式特點大致可分為應用散文和創(chuàng)造散文,前者講求真實,后者注重

虛構。

B.明代的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將古代散文分為近八十種文體,遠遠超出了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的分類

種數(shù)。

C.對選材進行詳略曲直地、適當合理地處理,并安排好層次段落,這些屬于古代散文藝術形式結構的范疇。

D.文有方法但又文無定法,就主題思想看,《墨池記》完全可以對墨池古跡的景象展開多角度描寫,以增強感

染力。

(2)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占代散文的題目都可以表明其文體,如《諫逐客書》《陳情表》《歸去來兮辭》等。

B.既然題目標明了“記二那么文章內(nèi)容必須要記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緣由等。

C.分析古代散文,只有弄懂了字句、疏通了章節(jié),才能進一步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的邏輯結構。

D.寫景抒情的文章思想內(nèi)容結構不易把握,與其常常具有形象的跳躍性和邏輯省略不無關系。

(3〕下列表述不屬于文中“立意”的一項是

A.《蘭亭集序》通過描寫蘭亭集會的歡樂場景,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

B.《阿房宮賦》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亡國的教訓。

C.《項脊軒志》表達了作者對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慨及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D.《登泰山記》以游蹤為線索,敘述了作者與友人在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

(4)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將方框中的《醉翁亭記》的項目補充完整。

(5)請簡要梳理文本的結構脈絡。

6.(2022?廣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農(nóng)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現(xiàn)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tài),是以信息與

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技作為支撐,以信息的傳播、挖掘、利用等為資源,以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發(fā)展為趨勢的一種新型

文明。它內(nèi)生于工業(yè)文明,沒有完全摒棄土地和工廠,而是以信息化、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變革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方式和工業(yè)生產(chǎn)結構。

信息文明的科學基礎是以量子力學為核心的當代科學。量子力學強調(diào)域境論的思維方式,承認事物發(fā)展的不確

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信息文明時代的思維方式,既是由信息文明時代占主要地位的當代自然科學的思

維方式?jīng)Q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和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的,可以概括為下列四個方面。

一是概率性思維。這是認識不確定性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以量子力學為前提。正如物理學家玻恩所認為的那樣,

不確定性是基本的,確定性反而是概率等于1的特殊結果。這種認識改變了來自牛頓力學的確定性思維方式。二

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這是善于破舊立新開創(chuàng)未來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原本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信奉的思維方式,但在信

息產(chǎn)業(yè)的開拓者或創(chuàng)業(yè)者身上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他們憑借技術創(chuàng)新和理念創(chuàng)新,來開拓市場,贏得發(fā)展,成為深化

信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直接推動者。三是共享性思維。這是揚棄所有權觀念的一種思維方式。共享性思維并不是信息文

明時代特有的,早在舊石器時代,食物采集部落中的家庭是相互協(xié)作的團體,它們共同為生存而斗爭,過著有物

共享和人人平等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最樸素的共享性思維。四是相互性思維。這是第三人稱視角的一種思維方

式,也是體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思維方式。當前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的存在,揭示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

性,這些現(xiàn)存的相互性要求我們必須確定相互性思維方式,從相互關系出發(fā)來思考問題。

從這四種思維方式來看,信息文明的內(nèi)涵是隨著信息文明進程的不斷深化而不斷豐富的,特別是,隨著未來智

能化革命的全面展開,信息文明的內(nèi)涵將會更加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會更加突出。

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信息文明首次為人類從習慣于追求物質文明轉向重視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臺與

視域。這一轉變不是量變,而是質變°從量子信息科學到神經(jīng)科學、從無人駕駛技術到可穿戴設條等,這些發(fā)展不

僅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內(nèi)的大變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

然界之M的內(nèi)在關系,確立一種大整體觀與大發(fā)展觀。這說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動、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區(qū),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互動交流,

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理念C在信息文明時代,通過網(wǎng)絡平臺聯(lián)系起來的全球社區(qū),雖然也借助了信息與

通信技術革命的力量,但卻不是強制實現(xiàn)的,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自愿聯(lián)合。這種超越國界、語言、文化等自愿聯(lián)合

的全球社區(qū),不僅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人類集體共有的價值觀,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類文明的演

進方向。

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們淡化競爭意識,強化共享意識。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新型公司,開創(chuàng)了

共享經(jīng)濟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與協(xié)作替代了對所有權的追求,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動力。

最后,信息文明締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業(yè)文明的土壤中誕生出來的,但卻不是對工業(yè)文明的延伸與拓

展,而是對工業(yè)文明的顛覆。科學家發(fā)明互聯(lián)網(wǎng)的初衷就是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這是由當代知識創(chuàng)造的復

雜性決定的。一方面,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技不斷地消除學術保護主義,因為在知識生產(chǎn)者之間,當人

與人的依賴關系越來越普遍、合作共羸越來越成為時代意識時,人人共享數(shù)字信息的行為方式和行動準則,就建立

了共享的價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擁有資源的成本,等同于一個人獨占資源的成本,那么,獨占資源就

不再合乎道義,這樣,聯(lián)合取代競爭,合作取代獨立,其所帶來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實踐中建構一種新形式的社

會秩序,

(摘編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內(nèi)涵及其時代價值》)

(1)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工業(yè)文明中漸漸崛起的信息文明,其內(nèi)涵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變革而不斷豐富。

B.量子力學所強調(diào)的域境論,決定了概率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等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

C.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引發(fā)了社會多領域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促進人們建立大發(fā)展觀。

D.信息文明為人類從習慣于追求物質文明向重視精神文明這一重大轉變,提供了時代機遇。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我們已經(jīng)步入信息文明時代,但工廠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

B.揚棄所有權觀念的共享性思維,在人類文明初期,就已經(jīng)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源。

C.由信息文明時代的思維方式特點可推知,信息文明與工業(yè)文明思維方式一脈相承。

D.“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信息文明時代特征,其影響將隨社會發(fā)展而擴大。

(3)下列選項,最能全面而準確概括原文主要觀點的一項是

A.信息文明確定了四種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打造全球化社區(qū),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B.信息文明以當代科學作為基礎,產(chǎn)生了全新的思維方式,有助于人類社會形成新的社會秩序。

C.從工業(yè)文明中孕育出的信息文明,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D.在信息與通信技術發(fā)展和人們思維模式變化的共同作用下,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時代價值。

(4)請簡要分析第一段在本文論述中的作用。

(5)當前“線上課堂”方興未艾,“線上課堂”怎樣發(fā)展更符合信息文明的時代價值取向?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

認識。

7.(2021?廣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明代花鳥畫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對南宋院體畫風青睞有加,花鳥畫大致延續(xù)了宋代院體工筆畫風格,沒有新突破。明

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樣,雅好詩文書畫,尤好花鳥畫。他在位期間,宮廷畫院的花鳥畫風格面貌多樣,有延續(xù)南

宋院體花鳥畫艷麗典雅風格的工筆重彩畫家邊文進,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風格的沒骨畫家孫隆,有筆墨洗練奔放、

造型生動的水墨寫意畫家林良,還有精麗粗健并存、工筆寫意兼具的畫家呂紀。不過,這些風格面貌大多沿襲宋代

花鳥畫,并無根本突破。從意境與格調(diào)方面看,這時期的花鳥畫比宋代院體花鳥畫略遜一籌。事實上,明代花鳥畫

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現(xiàn)。

明代中期,文人越來越多地參與花鳥畫創(chuàng)作,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開始就與院體畫大相徑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吳

門畫派,吳門畫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鳥畫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鳥的“吳門四家”,即沈周、文徵明、

唐寅、仇英。沈周與文徵明主要延續(xù)宋、元文人畫傳統(tǒng),疏簡而不放逸;唐寅與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體畫風,并融

入了時代的精神特質,體現(xiàn)了當時的市民趣味。他們的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鮮明的個性特征,

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

嚴格地說,吳門畫派的花鳥畫是對前代的延續(xù),并沒有開宗立派的意義。然而,到吳門畫派的弟子一代,花鳥

畫在陳淳、陸治、周之冕那里結出了果實,陳淳早年習元代繪畫,后學于文徵明,花鳥、山水兼擅。他將書法和山

水畫筆法融入花鳥畫,運用水墨的干濕濃淡和滲透,巧妙地表現(xiàn)花葉的形態(tài)與陰陽向背,簡練放逸又不失法度,升

寫意花鳥一代新風。如果說陳淳的大寫意花鳥充分表現(xiàn)了筆墨的特征與畫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則充分發(fā)揮

了大寫意花鳥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塊壘,抒澎湃激情。在繪畫語言風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畫及林良、沈

周、陳淳的長處,兼融民間畫師的優(yōu)點,同時將自己擅長的狂草筆法融入繪畫。在其筆下,梅蘭竹石被賦予了他強

烈的個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態(tài)傲視萬物。他是第一個使用生宣作畫的花鳥畫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來控制畫面

水墨滲化效果,表達特殊韻味。他還以潑墨法作花鳥,用筆墨的縱橫抻闔表達自身的憤懣情緒。徐渭開創(chuàng)了大寫意

花鳥的新體派,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海派乃至齊白石都曾受其影響。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陳淳,后世

將二人并稱為“青藤白陽”。

(1)下列關于明代花鳥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明宣宗時,,宮廷畫院花鳥畫風格多樣,但意境與格調(diào)比宋代院體花鳥畫略遜一籌。

B.陳淳的大寫意花鳥畫充分表達了筆墨的特征與畫面的形式感,開寫意花鳥一代新風。

C.“吳門四家”的花鳥畫在吸收前代大師成果基礎上發(fā)展出鮮明個性特征,在美術史上頗有影響。

D.徐渭在繪畫上的成就超越了諸多前代畫家,對后世影響深遠。

(2)下列對明代花鳥畫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畫家們廣泛地學習和借鑒院體畫家、文人畫家及民間畫師的優(yōu)良畫風。

B.文人參與花鳥畫創(chuàng)作以后,繪畫作品更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特質。

C.畫家們?nèi)四憞L試,或借鑒山水畫筆法,或引書法筆法入畫,或使用新材料。

D.畫家們具有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視萬物的強烈個性。

(3)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文章標題點明了文章的論述對象,文章主要論述了明代花鳥畫的發(fā)展。

B.第一段最后一句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C.文章語言典雅,饒有韻味,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

D.文章列舉“吳門畫派”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吳門畫派的花島畫取得了極大突破。

8.(2021?廣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國的桃花文化

桃花以它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觸動了人的某種情緒和情感,匯入了人們審美的心理因素、逐漸形成了中國

的“桃花文化二

桃花文化歷史悠久,從《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桃花文化還具有普遍性,凡戀愛、婚姻等人生喜慶活動,桃花總是“尚紅”禮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

詞的人名、地名更是不勝枚舉。民俗中的“踏青”,采擷的也多是幾枝早開的俏麗桃花。至于與桃樹、桃實相關的

文化事象,幾乎無所不在;“桃都”、天雞報曉、王母蟠桃盛宴、壽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滿天下”……

桃花文化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人的自然觀。人類誕生于大自然,與大自然永遠有一根剪不斷的臍帶。

大自然最美的季節(jié)是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春天?!霸伌骸钡脑娢?,傾注了中國文人的熾熱情感;春天又美在

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于是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極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動著中國文人的藝術想象力和熱愛生活的心愿。中國文人把自然界的桃

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力量卻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加以抒寫。他們借桃花,歌頌自然美、勞動美、創(chuàng)

造美,表現(xiàn)對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還滲透著“儒與莊禪互補”的文化精神。中國的文人,一方面要身體力行,去實現(xiàn)儒家的“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乂要準備在理想之夢被擊碎時“窮則獨善其身”,寄情山水,回歸田

園,在主禪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與解脫,于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自己,也為與他一樣的失意文人創(chuàng)造

了一個展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作為精神棲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著文人學士,形成了他們的“桃花源情結”。

中國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尋,他們尋找桃花源,幾乎與屈子的《天問》一樣,上升為一種探求宇宙、

社會和人生意義的思維模式。

(1)對本文第二段”從《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文化代代沿襲。從先秦到今天,以至將來,綿延不斷。

B.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條研究中國詩歌發(fā)展的線索。

C.桃花文化將貫穿于中國詩歌的發(fā)展歷程,從《詩經(jīng)》到現(xiàn)代詩。

D.桃花文化從《詩經(jīng)》的“十五國”,逐漸遍布于赤縣神州。

(2)對文中提到的“儒與莊禪互補”,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既積極參與“治國”,于不得已時又尋求解脫。

B.“治國”時也尋求“逍遙”,失意時也苦苦追求。

C.”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轉化。

D.“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與“超凡脫俗”的矛盾統(tǒng)一。

(3)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文章標題“中國的桃花文化”點明了文章的論述對象。

B文章的第三段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突出了桃花文化的普遍性。

C.文章第四段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論述了“桃花源情節(jié)”,與第一段首尾呼應。

9.(2021?廣東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家風”是個中性的概念

徐梓

“家風”系列報道及征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和高度認同。這個系列對于引導人們自覺省思、培植良好的家

風,培養(yǎng)社會良風美俗,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必須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論,把家風說成是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說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

則和處世方法,則有失偏頗,不可不加以厘清。

實際上,家風就是家庭的風氣,它是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是一個家庭的文化。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

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這樣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習氣,以一種隱性

的形態(tài),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

所以,家風既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時期歷史汰選、傳統(tǒng)沉淀的結果,又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對家中子弟

具有熏陶影響、沾溉浸潤的意義。

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的是一個家庭的自我和特色,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義,

用現(xiàn)今的話說,并不都具有正能量。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有的家風也可能是狡詐刻

薄、酗酒賭博、忿戾兇橫。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的風習我們稱之為學風、班風,而學風、班風有好壞之分、高下之

別,并不總是值得弘揚。家風同樣也有不良的,也并不都是傳家寶,即便是在傳統(tǒng)社會,被視為傳家久、繼世長的

也只有“耕讀”“忠厚”“清廉”這樣的一些美好的品質。

作為家庭的文化,家風是附麗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會有家風。家風并不會因為農(nóng)村的城市化、人

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喪失。極端地說,“沒有家風亦是一種家風”。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fā)生了革命性變革的

當今,人們感嘆“家風”蕩然無存,其實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傳家,詩書繼世”這樣一些傳統(tǒng)內(nèi)容的淪落,而

不是家風本身的消逝。

家風又不同于家規(guī)。家規(guī)是家庭中的規(guī)矩,是家人所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或法度,是父祖長輩為后代子孫所制定的

立身處世、居家治生的原則和教條,它是借助尊長的權威,加之于子孫的又一重針對性強、目的明確的道德約束,

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訓、家誡、家規(guī)、家儀、家教、家法、家約、家矩、家則、家政、家制等名義,有

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孫、慎婚嫁、務本業(yè)、勵勤奮、尚節(jié)儉等具體而明確的條文,是我諸家譜、可供諷誦學習的

有形文本。而家風有別于這樣一個家庭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它是一個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通

俗地說,我們可以把家規(guī)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書,而家風則是經(jīng)曰長期教化后的結果。同時,它一旦形成,也就

成為教化的資源,并且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意義。

(選芻《光明日報》)

(1)下列對“家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風是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是一家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

B.家風就是家庭的風氣,它是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是一個家庭的文化。

C.家風是一個中性的概念,表現(xiàn)的是一個家庭的自我和特色,并不都具有正能最。

D.家風是附麗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會有家風,沒有家風也是一種家風。

(2)下列不屬于“家規(guī)”范疇的一項是

A.它是父祖長輩為后代子孫所制定的立身處世、居家治生的原則和教條。

B.它有家訓、家誡、家規(guī)、家儀、家教、家法、家約、家矩、家則、家政、家制等名義。

C.它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孫、慎婚嫁、務本業(yè)、勵勤奮、尚節(jié)儉等條文。

D.它是經(jīng)由長期教化后的結果,體現(xiàn)的是一個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

(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家風”系列報道及征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和高度認同,因為家風都是傳家寶,如耕讀、忠厚、清廉、

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等。

B.家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習氣,它以一種隱性的形態(tài),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從家庭成員

的一舉手、一投足中體現(xiàn)出來。

C.家風既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時期歷史汰選、傳統(tǒng)沉淀的結果,又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對家中子弟具

有熏陶影響、沾溉浸潤的意義。

D.當今,人們感嘆“家風”蕩然無存,其實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傳家,詩書繼世”這樣一些芍統(tǒng)內(nèi)容的淪落,

而不是家風本身的消逝。

10.(2021?龍崗區(qū)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占代的健康觀

譚華

健、康二字,分別見于殷商時代?!敖 弊制赜谥妇窈鸵庵镜膱詮姡兑捉?jīng)》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就是說的這個意思?!翱怠弊殖跻娪凇渡袝?洪范》:“五福:一日壽,二曰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

曰考終命。”“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體的健康無疾,非常接近于今天“健康”一詞的含義。

古人認為氣是健康的本質和基礎。陰陽二氣在人體內(nèi)外不停地流動運行、人體內(nèi)陰陽二氣的平衡與和諧,就是

健康狀態(tài)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也是健康長壽的基本要求。具體說來,體現(xiàn)為和、動、度三個字。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敝泻褪侵袊鴤鹘y(tǒng)哲學的一個核心范疇,對于中國文化有非常深廣的影響,也同樣

為歷代名家及養(yǎng)生家所推崇,如董仲舒就說過這樣的話:“能以中和養(yǎng)生其身者,其壽極命?!辈荒茏龅健昂汀?,還

會危及生命:“反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就是指不偏離常態(tài),不過分:“陰陽并毗(毗,即偏),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和”

又有平正的意思。《管子?白心》說:“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匆之所生也?!笨偠灾?,“和”

意味著陰陽二氣的調(diào)和、流通?!昂汀钡臓顟B(tài)是通過陰陽二氣的流動、運行、升降而實現(xiàn)的。

把“和”即健康這一看法發(fā)揮得最清楚的還得數(shù)《黃帝內(nèi)經(jīng)》?!秲?nèi)經(jīng)》把人體內(nèi)部的陰陽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

礎;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同時被破壞了。

天地之氣在不斷地運行流動,人自身新陳代謝的生命活動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因此,陰陽之氣也就在人體因時、

因地、因氣象的變化而變化。陰陽的平衡和調(diào)和狀態(tài)也就不能不時時有受到擾動乃至破壞?!秲?nèi)經(jīng)》把“氣”的這

種運動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薄肮势髡撸?。器散則分之,

生化息也。”所以,古人主張在動態(tài)中把握平衡、進而實現(xiàn)中和的狀態(tài)。

動態(tài)平衡的關鍵是把握“度”,即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以及自身因應變化的最佳程度。

恪守中道的孔子早就認識到了度的重要性,所以他說:“過猶不及。”似乎孔子也已經(jīng)注意到了“度”與養(yǎng)生長

壽之間的聯(lián)系,《論語》中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有智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

之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