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1E/2C/wKhkGWdcMrqAMT9jAAKnQq2mb0k690.jpg)
![“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1E/2C/wKhkGWdcMrqAMT9jAAKnQq2mb0k6902.jpg)
![“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1E/2C/wKhkGWdcMrqAMT9jAAKnQq2mb0k6903.jpg)
![“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1E/2C/wKhkGWdcMrqAMT9jAAKnQq2mb0k6904.jpg)
![“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1E/2C/wKhkGWdcMrqAMT9jAAKnQq2mb0k69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行賄受賄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我國對待賄賂犯罪采取零容忍的態(tài)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賄賂犯罪也越來越隱蔽,行賄人和受賄人直接往來的頻率降低,催生出介于二者之間的“中間人”角色為其輸送利益。“截賄”即截取賄賂,是十分常見的一類不法現(xiàn)象,“截賄”行為的定性在學界和實務界尚未達成一致。本文從區(qū)分不法原因給付與不法原因委托的視角認為“截賄”前置行為多數(shù)情況下應當屬于不法原因委托。采用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的立場,認定被截取的“賄賂”屬于刑法保護的財產(chǎn)法益,且不違背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故而提倡適用財產(chǎn)犯罪單獨評價“截賄”行為。關鍵詞:截賄;財產(chǎn)犯罪;不法原因給付一、截賄行為的界定(一)截賄行為的概念“截賄”一詞本身并未被正式的法律規(guī)范用語所吸納,而是在打擊賄賂犯罪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常見的一種“黑吃黑”現(xiàn)象,簡單而言就是截取賄賂。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就有司法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對此類行為給出定義,有的是在站在行賄或者受賄的角度,將截賄行為定義為利用受托轉(zhuǎn)交賄賂款或者索取賄賂的便利,截取部分或者全部賄賂款的行為羅開卷:《芻議“截賄”及其對賄賂犯罪的影響》,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期,第66-74頁。。還有的是在介紹賄賂犯罪的框架中下定義,截賄行為是在介紹賄賂中,中間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截取賄賂的全部或一部分行為羅開卷:《芻議“截賄”及其對賄賂犯罪的影響》,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期,第66-74頁。黃辰:《“截賄”行為定性的困境與破解》,載《北方法學》2021年第5期,第65-74頁。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截賄行為發(fā)生的情形非常廣泛且行為方式十分復雜,要想對此類行為進行準確定性,厘清概念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就是要回答“截賄行為是什么”的問題。本文認為,盡管學界對截賄行為的定義各有側重,但是其中不乏透露出此類行為的共性,應該從這些共性入手才能對截賄行為進行較為完整妥當?shù)母爬?,進而對不同情形分門別類,從而達到行為定性的目的。要想對截賄行為下定義,那么就要厘清何為“截”、何為“賄”以及何為“截賄”。1.何為“截”“截”作截取、截留一意并無太大爭議即行為人扣留所經(jīng)手或控制的他人所有財物并占為己有,但是和“侵占”的內(nèi)涵不完全相同。民法上侵占有不法占有之意,剝奪了所有人或原占有人的占有,在刑法中侵占有將合法占有的財物拒不交出或退還之意,從而變合法占有為非法占有。截取賄賂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不法行為上的另一個不法行為,行為人部分或全部截取基于行賄人或受賄人的不法行為而經(jīng)手、控制的賄賂。2.何為“賄”“賄”顧名思義應作賄賂一意,但賄賂不等于賄賂款,不應僅僅將賄賂理解為實踐中常見的現(xiàn)金。關于賄賂的范圍學術界主要有財物說、利益說和財產(chǎn)利益說三種學說。財物說認為賄賂就是財物,嚴格的限縮排除了貨幣或可以貨幣計價的物品以外的事物,賄賂僅包括財產(chǎn)和物品,不應當任意擴大財物的范圍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實務研究》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實務研究》(第三版),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5頁。利益說則對賄賂進行較寬的擴張解釋,不局限于財產(chǎn)性利益,賄賂還包含了非財產(chǎn)性利益,按照此說,最典型的就是性賄賂也算賄賂。誠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也在“進步”,實踐中常見的諸如幫助親友提升職務、幫助子女安排入學、就業(yè)等,這些新型的賄賂方式儼然對傳統(tǒng)的學說觀點帶來沖擊和挑戰(zhàn),但就目前而言,非財產(chǎn)性利益尚未納入到賄賂的范圍。未來非財產(chǎn)性利益納入賄賂范圍是發(fā)展的趨勢,但此學說的成熟尚需相關學術理論的發(fā)展和司法實踐的探索。財產(chǎn)性利益說是目前實務界普遍采用的觀點,較財物說而言,將財物擴大解釋為財產(chǎn)性利益,較利益說而言,又作限縮解釋排除了非財產(chǎn)性利益。2016年兩高院頒布的《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賄賂犯罪的財物包含貨幣、物品和財產(chǎn)性利益。此學說在學界亦得到較高認同,財產(chǎn)性利益說更符合當下我國的國情和實際,例如我國刑法學界泰斗高銘暄曾指出:“從當前我國國情和司法實踐的角度出發(fā),賄賂犯罪的賄賂范圍只應擴大到包括財產(chǎn)性利益?!备咩戧?、張慧:《論賄賂犯罪的賄賂“范圍”》,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12期,第1-8頁。本文認為,過時傳統(tǒng)的財物說和相對超前的利益說均不符合當下的司法實際,故采取財產(chǎn)性利益說。3.何為“截賄”“截賄”即截取賄賂,是本節(jié)也是全文重點討論的對象,本文認為關鍵在于要牢牢把握“截賄”對象的可截取性。在上文中已經(jīng)討論了“截”和“賄”的內(nèi)涵,但是應當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賄”都可以被“截”,按照本文所采取的財產(chǎn)性利益說,賄賂包括貨幣、物品和財產(chǎn)性利益。貨幣作為“截賄”的對象自然是最為常見的,諸如現(xiàn)金、數(shù)字貨幣、銀行存款、微信或支付寶錢包等,只要能讓行為人經(jīng)手、控制并且截取的都可以成為“截賄”的對象。現(xiàn)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甚至讓諸如游戲幣、比特幣、狗狗幣等虛擬貨幣都有可能成為“截賄”的對象。物品可以分為有體物和無體物,有體物按照民法上的分類可分為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動產(chǎn)諸如家電、汽車,不動產(chǎn)諸如土地、房屋,都是行為人可以截取的對象,至于行為人只能全部截取或部分截取,如只截取汽車的四個輪子之類行為都不能排除此類對象的可截取性。無體物諸如電、燃氣等無形物質(zhì),盡管在實踐中將無形物用于行賄受賄的情形罕見,但在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行為人要想截取此類無體物并不是沒有可能性,因此無體物也應納入“截賄”的對象。最關鍵的要數(shù)財產(chǎn)性利益了,行為人要想“截賄”必須要經(jīng)手、控制才能達成,但是部分財產(chǎn)性利益的輸送往往就不用第三人經(jīng)手了,而是在行賄人和受賄人二者之間便可完成,如提供勞務、免除債務、安排出行旅游等,這類財產(chǎn)性利益往往人身性較強,行為人要想“截賄”也無從下手,因此這類財產(chǎn)性利益是不具有可截取性的。綜上,“截賄”中的“賄”應該適當?shù)刈飨蘅s解釋,即貨幣、物品和部分財產(chǎn)性利益。(二)截賄行為的特征1.截賄行為的主體在很多相關的研究中截賄行為的主體常常涉及三類人,即行賄人、中間人和受賄人,就第一感觀而言,“截賄”好像就是中間人的行為,于是將截賄行為放在了介紹賄賂案件的框架中討論例如孫國祥:《“截賄”行為的刑法性質(zhì)辨析》,載《法治研究》2016年第1期、黃辰:《“截賄”行為定性的困境與破解》,載《北方法學》2021年第5期、陳惜珍:《“截賄”行為的定性例如孫國祥:《“截賄”行為的刑法性質(zhì)辨析》,載《法治研究》2016年第1期、黃辰:《“截賄”行為定性的困境與破解》,載《北方法學》2021年第5期、陳惜珍:《“截賄”行為的定性:中外比較與借鑒》,載《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期。由于在行賄罪和受賄罪中,國家工作人員近親屬、幫助犯和教唆犯都以共同犯罪處理,故此處不再列舉。截賄行為既可發(fā)生在賄賂案件中也可以發(fā)生在介紹賄賂案件中,因此截賄行為主體不應該局限于作為中間人的介紹賄賂人,共同行賄人和共同受賄人亦可成為主體。值得注意的是,此類主體往往都具有“中間人”的身份,具有行賄或受賄的便利,是連接行賄人和受賄人之間的橋梁,這類主體和行賄受賄具有密切聯(lián)系而又區(qū)別于單純的行賄人和受賄人。2.截賄人的主觀方面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截賄人可以區(qū)分出介紹賄賂人、共同行賄人和共同受賄人,盡管他們在賄賂案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且主觀目的有所不同,但是就截賄而言,他們主觀方面都有一個共同且最根本目的那就是將經(jīng)手、控制的他人賄賂占為己有。案件中,截賄人也許僅僅只是從中斡旋或是有意促成賄賂,但都不可排除其非法占有賄賂的故意,主觀上應屬于直接故意。此外,本文認為光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還不足以構成截賄行為的主觀要件,行為人還必須認識到所占有之財物為賄賂。有兩個關鍵要件,其一所占之財物是他人用于達成行賄的目的,即與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形成對價關系,其二所占之財物并不是終局性給付給行為人而是受賄人,或者說行賄人賄賂的最終既得利益者意圖是受賄人而不是行為人。至于許諾給中間人的“好處費”應認定為不法原因給付,是由行賄人終局性給付給中間人而不是受賄人,因此“好處費”不宜認定為賄賂,也就沒有截賄行為一說。3.截賄行為的客觀方面截賄行為的對象應牢牢把握可截取性,在前文中已有相關討論,此處不再贅述。截賄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利用條件的便利,全部或部分截取經(jīng)手、控制的賄賂。截賄行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秘密性,前提條件就是行賄和受賄雙方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在雙方公開透明,那么截賄行為將無處遁形。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為躲避監(jiān)察機關、檢察機關等機關部門的偵查,賄賂犯罪往往極其隱蔽,行賄受賄雙方的錢權交易早已不能攤在明面上,很多情況下行賄和受賄雙方之間互不知悉,這就不得不需要中間人從中斡旋,這樣一來行賄受賄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不可避免,這就給足了中間人的截賄空間。中間人利用二者的信息不對稱“騙一頭”或者“兩頭都騙”進行漁利,而且行賄受賄雙方本身行為就具有違法性,就算知曉中間人截賄,基于其中的利害關系也不敢輕易檢舉告發(fā),助長了截賄人的氣焰。截賄人往往還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正如前文所述,截賄行為主體和行賄受賄具有密切聯(lián)系而又區(qū)別于單純的行賄人和受賄人。盡管介紹賄賂人、行賄受賄的共犯還有幫助犯都有可能成為截賄人,但截賄人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能夠利用行賄受賄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這樣看來截賄人不僅有“中間人”的身份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無論截賄人是否真的有促成行賄受賄的能力,除了賄賂具有可截取性之外,利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三)截賄行為的分類由于實踐當中截賄行為的發(fā)生情景非常廣泛且行為方式多樣,學界對截賄行為的分類方式各不相同。如依據(jù)行為模式劃分,將截賄類型分為“多要少給型”、“多收少給”型、“收了未給”型羅開卷:《芻議“截賄”及其對賄賂犯罪的影響》,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期,第66-74頁。;依據(jù)罪名劃分,將截賄行為分為詐騙型截賄、侵占型截賄、事后不可罰型截賄和不構成罪的截賄孫國祥:《“截賄”行為的刑法性質(zhì)辨析》,載《法治研究》2016年第1期羅開卷:《芻議“截賄”及其對賄賂犯罪的影響》,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1期,第66-74頁。孫國祥:《“截賄”行為的刑法性質(zhì)辨析》,載《法治研究》2016年第1期,第64-72頁。張勇虎:《“截賄”行為的刑法性質(zhì)分析》,中國政法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3-48頁。張?zhí)旌?、張瑤:《中間人截賄構成侵占罪的法理分析》,載《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10期,第38-42頁。以上是學界較為常見的分類方法,盡管各方法的側重點不同,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都是基于現(xiàn)實中的典型案例情形逐個歸類,這樣一來,一級分類條目之下細分出二級條目甚至是多級條目。誠然此類方法可有效將現(xiàn)實中的典型案例分門別類,更有利于認識截賄行為發(fā)生的情形,但是如果采用上述方法指導司法實踐,本文認為不妥之處有三點:其一分類繁雜,如果每個案件都像查字典般從不同條目中索引指導案例不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其二不存在包羅萬象的分類方法,每一種分類方法都不可能記錄現(xiàn)實中全部的情形,常見情形尚可參考,特殊情形又該如何;其三只對行為發(fā)生的情形進行分類過于機械,不利于認識行為本身。此外,本文認為根據(jù)罪名前瞻性地進行分類有失妥當,行為應當被認定符合構成要件之后才能定性,既然行為尚未定性卻提前主觀地用罪名對其分類,反而不利于認識行為本身和準確定性。本文所采取的分類方法從行為本身出發(fā),法學意義上的行為既有表現(xiàn)在外的客觀情況,也包含行為主體的主觀方面,因此結合行為的主觀和客觀方面進行分類??陀^方面截賄行為的發(fā)生都必須有一個共同前提即行為人經(jīng)手、控制賄賂,因此以行為人實際控制賄賂后是否著手幫助行賄人或受賄人達成不法目的為分類標準,分為行動型和虛假型。主觀方面行為人占有賄賂的犯意要么有要么無,因此以行為人產(chǎn)生“截賄”犯意的時點進行分類,以犯意產(chǎn)生時是否實際控制賄賂為界限,控制之前就已有犯意的為預謀型,控制之后才產(chǎn)生犯意的為臨時起意型。綜上,主觀和客觀的結合搭配共4種型態(tài),即預謀行動型、預謀虛假型、臨時起意行動型、臨時起意虛假型。具體情形將在后文展開,對于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具有關鍵作用。二、截賄行為構成財產(chǎn)犯罪(一)截賄行為構成財產(chǎn)犯罪爭議焦點本章主要回答“截賄行為應不應該被刑法評價”的問題,但在此之前首先要回答“不法原因給付能否構成財產(chǎn)犯罪”的問題,目前在學界頗具有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民法當中的不法原因給付制度。所謂不法原因給付是指基于違反強制性法律法規(guī)或者公序良俗的原因而為之給付魏東:《不法原因給付下侵財行為的法律適用》,載《人民檢察》魏東:《不法原因給付下侵財行為的法律適用》,載《人民檢察》2019年第14期,第47-48頁。如前文所述,截賄行為是不法行為之上的另一個不法行為,行為人是基于行賄人或受賄人的不法原因而經(jīng)手、控制賄賂。照此看來,被截取的賄賂似乎得不到民法的保護,那么對于民法不予保護的不法原因給付刑法是否有保護的必要?行為人截取的賄賂能否被認定為刑法中的“財產(chǎn)”進而對該行為以財產(chǎn)犯罪進行評價?還有一旦在刑法中得到評價是否和民法中的不法原因給付制度產(chǎn)生沖突從而違背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這些問題將在下文中展開論述。(二)不法原因給付制度1.不法原因給付制度立法例不法原因給付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在羅馬法文獻中列舉了不法原因給付的表現(xiàn)形式,其中行賄而給付的財物就是典型李永軍、李偉平:《論不法原因給付的制度構造》,載《政治與法律》李永軍、李偉平:《論不法原因給付的制度構造》,載《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10期,第109-125頁。第一種是給付人原則上不得請求受領人返還,但允許有例外情形。典型的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等?!度毡久穹ǖ洹返?08條規(guī)定,因不法原因?qū)嵭薪o付者,不得請求返還,但不法原因僅存在于受益人一方時,不在此限制?!兜聡穹ǖ洹芬嘤蓄愃埔?guī)定參見《德國民法典》第8參見《德國民法典》第817條。第二種是給付人喪失返還請求權,不法原因給付物由國家收繳、沒收?!秺W地利民法》第1174條規(guī)定,給付人不法原因給付后不得要求返還,在特定情況下,該財產(chǎn)收繳國庫?!抖砹_斯聯(lián)邦民法典》亦有類似規(guī)定參見《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第1參見《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第169條。2.我國不法原因給付的民事法律后果不法原因給付制度雖在我國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受大陸法系民法思想的影響,我國有民法學說陳華彬著:《債法各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298頁。和民事司法判例陳華彬著:《債法各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298頁。如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中中法民二終字第598號判決書。郭曉紅、徐光華:《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基于實踐中典型案件同案異判所引發(fā)的思考》,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013年第1期,第405-425頁。不法原因給付在我國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53條之規(guī)定認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并適用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法律后果的規(guī)定處理財產(chǎn)《民法典》第157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賠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民法典》第157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賠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比琨}城市中院(2015)鹽民再終字第00024號判決;南京市中院(2014)寧民終字第2305號判決;余姚市法院(2014)甬余商初字第497號判決;泰興市法院(2014)泰河民初字第0596號判決等。3.不法原因給付和不法原因委托“給付”的認定在民法理論中亦存在分歧,突出體現(xiàn)在德國和日本民法理論之間。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認為“給付”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增加他人財產(chǎn)。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王澤鑒亦采納此種觀點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頁。日本學者多采用較為寬松的標準,多數(shù)日本學者認為只要給付者的行為使得受領人無需再借助他人或者法院的協(xié)助即可確定地獲取利益,便應當肯定給付者事實上已經(jīng)將財產(chǎn)終局性地給予受領人,此時就已經(jīng)存在著給付行為。佐伯仁志、道垣內(nèi)弘人基于此類觀點認為沒有區(qū)分不法原因給付和不法原因委托的必要佐伯仁志、道垣內(nèi)弘人著:《刑法與民法的對話》,于改之、張小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佐伯仁志、道垣內(nèi)弘人著:《刑法與民法的對話》,于改之、張小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頁。本文贊同區(qū)分不法原因給付與不法原因委托,根據(jù)不同的評判標準會對同一行為作出截然不同的評價。就行賄人將賄賂交給中間人而言,很顯然行賄人的意圖是終局性地增加受賄人的財產(chǎn)而非中間人,行賄人將賄賂交給中間人不過是給付給受賄人的一種手段,充其量是暫時性的轉(zhuǎn)移占有。如果按照日本民法的觀點將此行為認定為給付未免太過勉強,給付和委托應當加以區(qū)分。在截賄行為發(fā)生的情境之下,多數(shù)情況行賄人和中間人之間應當屬于不法原因委托而非不法原因給付,因此不宜適用民法中的不法原因給付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中間人是共同受賄人的情形,由于共同受賄人本身就屬于行賄人終局性給付的對象,因此應認定為不法原因給付,但是此情形本身就被刑法當中的受賄罪所吸收,應當由刑法進行評價。4.適用民法評價截賄行為的局限緊接上文繼續(xù)討論民法評價截賄行為的主要路徑,分別考察前文所述域內(nèi)域外共三種評價路徑。如果根據(jù)域外評價模式適用不法原因給付制度從而排除行賄人的返還請求權,那么被截取的賄賂一直處于截賄人的占有之下。這樣一來會造成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被截取的賄賂所有權歸屬問題,就算民法上不排除行賄人對被截賄賂的所有權,但實質(zhì)上行賄人已經(jīng)失去了所有權。認定截賄人取得被截賄賂的所有權更不合理,但是截賄人卻可以肆意揮霍截取的賄賂而逍遙法外;二是截賄行為的評價問題,行賄人被排除了返還請求權得到了懲罰,反觀截賄人不僅獲得了財物而且還不用受到民法的消極評價,出現(xiàn)了“不法即合法”的局面曹劭運:《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研究》,華東政法大學曹劭運:《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2頁。如果采用第二種評價路徑,不僅排除行賄人的返還請求權,還要將被截賄賂收歸國有,是運用公法中的沒收制度介入私權利的做法。此種做法在我國《民法通則》中有所體現(xiàn)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第二款。,但是收歸國有這一處理模式并非民事責任形式,卻用來介入民事關系的處理,這并不符合民法自治的原則羅桂萍:《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詐騙罪》,清華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頁。。民法是調(diào)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私法,適用公法的原則和制度介入私法確有不妥,后來2017年施行的《民法總則》中刪除了對應條款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第二款。羅桂萍:《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詐騙罪》,清華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頁。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57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61條。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57條。如果采用我國《民法典》的評價路徑,認定行賄人和截賄人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原則上截賄人應當返還所截賄賂。實際上這只是回答了被截賄賂的歸屬問題,但并沒有對截賄行為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實上,行賄人即便發(fā)現(xiàn)自己的賄賂被截取也不會輕易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因為行賄行為本身就構成犯罪,即使在民事法庭重新取得了被截賄賂之后也難逃公訴機關的追訴。通過尋求公權力救濟無門,行賄人便更傾向于私力救濟,這樣更容易衍生出故意傷害、綁架、敲詐勒索等其他犯罪,不利于解決糾紛和社會穩(wěn)定。綜上,僅僅適用民法評價截賄行為存在局限,需要借助其他部門法加以規(guī)制,同時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適用刑法的必要性。(三)刑法中財產(chǎn)犯罪的認定1.財產(chǎn)的認定關于刑法中財產(chǎn)的認定在德國刑法學界主要有三種學說,即法律財產(chǎn)說、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目前這三種學說在我國法學界亦討論熱烈,下面將對這三種學說展開討論。法律財產(chǎn)說認為財產(chǎn)就是財產(chǎn)性權利的總和,不為以民法為核心的法律所承認的主張或利益,不能被認定為財產(chǎn)江溯:《財產(chǎn)犯罪的保護法益江溯:《財產(chǎn)犯罪的保護法益: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之提倡》,載《法學評論》2016年第6期,第87-98頁。與法律財產(chǎn)說意思相左的是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純粹的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認為財產(chǎn)與財產(chǎn)權是否被法律承認、是否有正當來源并無關系。也就是說只要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無論是否合法,都可以被認定為刑法中的財產(chǎn)。據(jù)此,即便是民法上的無效債權、違法犯罪所得、不法原因給付物等,都能成為財產(chǎn)犯罪保護的財產(chǎn)付立慶:《論刑法中的財產(chǎn)概念》,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付立慶:《論刑法中的財產(chǎn)概念》,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第143-151頁。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是介于法律財產(chǎn)說和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之間的一種折中學說,既肯定財產(chǎn)是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物或利益,同時也要求得到法秩序的承認。關于財產(chǎn)的定義,刑法學界大多采用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的立場張明楷著:《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張明楷著:《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頁。關于截取的賄賂構成刑法中財產(chǎn)的觀點,采用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付立慶:《再論刑法中的財產(chǎn)概念:梳理與回應》,載《政治與法律》2021年第8期,第44-56頁。和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王鋼:《不法原因給付對于認定財產(chǎn)犯罪的影響——立足于財產(chǎn)概念與“非法”占有的考察》,載《法學家》2017年第3期付立慶:《再論刑法中的財產(chǎn)概念:梳理與回應》,載《政治與法律》2021年第8期,第44-56頁。王鋼:《不法原因給付對于認定財產(chǎn)犯罪的影響——立足于財產(chǎn)概念與“非法”占有的考察》,載《法學家》2017年第3期,第131-145頁。如孟崔國:《“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研究》,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曹劭運:《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付立慶:《論刑法中的財產(chǎn)概念》,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第143-151頁。本文持有不同看法,原因有四點:其一如果順著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的觀點重經(jīng)濟價值而輕合法性,前置行為已經(jīng)違背其他法律的情況下而取得的“財產(chǎn)”還能獨立地被刑法視為法益加以保護,那么刑法作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的價值該如何實現(xiàn);其二上述“財產(chǎn)”在法律中通常稱為違法所得,法律后果通常是國家追繳或沒收,如果此“財產(chǎn)”被視為刑法中的財產(chǎn)法益,那么國家追繳、沒收的行為豈不構成對法益的侵害;其三所列《紀要》中對毒品的“保護”與其說是對“財物”的保護,更不如認為是對“經(jīng)濟秩序”的保護。行為人持有毒品等一系列前置行為自有相關機關認定和追訴,對第三人盜竊、搶奪、搶劫毒品行為的否定更多地是對“經(jīng)濟秩序”穩(wěn)定性的保護以遏制更多的衍生犯罪而不是將毒品純粹視為財產(chǎn)進行保護;其四適用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證明截賄行為構成財產(chǎn)犯罪更像是為了證明而不得已采用之法,原因在于截賄行為具有不法原因很容易被法律經(jīng)濟說排斥。本文采用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多數(shù)反對觀點認為截賄行為的前置行為——給付或委托已經(jīng)違背了法秩序,按照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不能構成刑法中的財產(chǎn)。本文亦不贊同此類觀點,首先對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的理解不宜刻板,通常情況下截賄行為發(fā)生的情境下違反法秩序的是行為而不是用于行賄的財產(chǎn),多數(shù)情況下行賄人財產(chǎn)的來源以及所有是合法的,不宜僅因為行為或目的違法就排除財產(chǎn)的合法性。其次,就不法原因委托而言,民法中也只是認定該行為無效,就算是條件更加嚴格的不法原因給付,民法也只是排除了行為人的返還請求權而不是所有權,是一種對所有權的限制,排除返還請求權是民法上對不法原因給付人的懲罰并不代表民法就默認截賄人可以肆意侵犯不法原因給付人的所有權。再次,基于私法自治原則的考慮,民法已在私法領域內(nèi)對此類行為作出評價,且不宜過多地動用公權力干預私權,而事實上已經(jīng)形成的不法狀態(tài)恰好需要作為保障法的刑法來進行評價。最后,被截的賄賂就財產(chǎn)性質(zhì)本身而言既不違反法秩序同時又具有經(jīng)濟價值,按照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應認定構成刑法中的財產(chǎn)。2.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屬于財產(chǎn)犯罪的主觀要件,若行為人所欲造成的財產(chǎn)狀態(tài)客觀上不符合法律規(guī)范所確立的財產(chǎn)秩序,則應肯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張明楷:《論財產(chǎn)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載《法商研究》張明楷:《論財產(chǎn)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第71-83頁。值得注意的是,非法占有目的僅指行為人意欲造成的財產(chǎn)狀態(tài)不符合法規(guī)范確立的財產(chǎn)秩序,而不是指行為人創(chuàng)造折中財產(chǎn)狀態(tài)的手段與法秩序相悖。若手段行為本身觸犯其他罪名,應以其他罪名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王鋼:《不法原因給付對于認定財產(chǎn)犯罪的影響——立足于財產(chǎn)概念與“非法”占有的考察》,載《法學家》王鋼:《不法原因給付對于認定財產(chǎn)犯罪的影響——立足于財產(chǎn)概念與“非法”占有的考察》,載《法學家》2017年第3期,第131-145頁。3.財產(chǎn)損失學界有觀點認為將財產(chǎn)損失作為構成詐騙罪的一個獨立要件前田雅英著:《刑法各論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前田雅英著:《刑法各論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版,第240頁。在不法原因委托案件中有一類非常常見的案例,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自身并沒有幫助行賄能力的情況下,虛構事實使受害人陷入認識錯誤而轉(zhuǎn)移占有,最終造成財產(chǎn)損失。這種行為更像“騙賄”,甚至這里的“賄賂”都不能構成法律意義上的賄賂而只是觀念上的錯誤認識。本文更贊成詐騙罪的成立。第一,詐騙行為在前,被害人的不法原因給付在后,沒有行為人的詐騙行為被害人就不會處分財產(chǎn),故被害人的財產(chǎn)損失是由行為人的詐騙行為造成,這就說明行為人侵犯了他人財產(chǎn),當然成立詐騙罪張明楷著:《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張明楷著:《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頁。事實上,司法界對相似案件的處理亦采用此觀點,如德國的判例認為,行為人適用欺騙手段,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并基于不法原因給付財產(chǎn)的,不影響詐騙罪的成立張明楷:《論詐騙罪中的財產(chǎn)損失》,載《中國法學》張明楷:《論詐騙罪中的財產(chǎn)損失》,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第118-137頁。(四)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學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立場:嚴格的違法一元論、緩和的違法一元論和違法相對論。嚴格的違法一元論強調(diào)刑法的從屬性,根據(jù)該學說,刑法作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對其他法律不予保護的財產(chǎn)或關系一律不得作為刑法所保護的對象。于此相對的是違法相對論,該學說更強調(diào)刑法的獨立性,刑法具有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因此保護的法益應當是獨立的。本文在認定刑法中財產(chǎn)的概念時采用法律經(jīng)濟說,該說持緩和的違法一元論立場。緩和的違法一元論認為各個法律領域內(nèi)可相對獨立地進行違法性判斷,而在整個法秩序中又保持著統(tǒng)一,本文認為該學說的觀點更可取。事實上,嚴格的違法一元論正是法律財產(chǎn)說的支撐理論,法律財產(chǎn)說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缺陷相當明顯張明楷著:《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930頁。張明楷著:《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930頁。賈濟東、胡揚:《民法上的不法原因給付物,能否作為刑法上的財產(chǎn)進行保護》,載青海普法網(wǎng),/pub/qhpfw/sfxzyw/llyj/202108/t20210810_67427.html社會在不斷進步,“民商刑交叉”、“行刑交叉”類案件數(shù)量大量上漲,在司法實踐的趨勢下刑法固然有其獨立的任務和調(diào)整對象,但是一味追求刑法的獨立性而與其他法律割裂的做法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此背景下,緩和的違法一元論更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適用此立場肯定截賄行為構成財產(chǎn)犯罪并不是違背法秩序的統(tǒng)一而是更好地貫徹法秩序的統(tǒng)一。值得肯定的是,法秩序統(tǒng)一性是合法性的統(tǒng)一,而非違法性的統(tǒng)一陳禹橦:《刑事違法性判斷必須遵循法秩序統(tǒng)一性原理》,載最高人民檢察院官網(wǎng),/spp/ztk/dfld/202302/t20230208_602050.shtml。刑事違法性在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之前提下必須具有一般違法性,同時相對于其他部門法存在違法判斷的相對性陳禹橦:《刑事違法性判斷必須遵循法秩序統(tǒng)一性原理》,載最高人民檢察院官網(wǎng),/spp/ztk/dfld/202302/t20230208_602050.shtml陳少青:《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與違法判斷的相對性》,載《法學家》2016年第3期,第16-29頁。三、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一)單獨評價之必要1.單獨評價說與不單獨評價說本章主要回答“刑法如何評價截賄行為”的問題,關于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有無罪說和有罪說兩種觀點。前文的討論中已肯定了截賄行為構成財產(chǎn)犯罪,故本文采取有罪說的觀點。有罪說又包括單獨評價說和不單獨評價說,單獨評價說認為截賄行為侵犯了財產(chǎn)法益,故構成財產(chǎn)犯罪而應單獨評價。不單獨評價說認為截賄行為與賄賂犯罪緊密聯(lián)系,故可以被賄賂犯罪所吸收而不需要單獨評價。綜合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本文采取的是單獨評價說。2.截賄行為具有刑法可罰性首先,截賄行為侵犯了財產(chǎn)法益。采取法律經(jīng)濟財產(chǎn)說的立場,被截取的賄賂屬于刑法中的財產(chǎn),截賄人意欲造成不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財產(chǎn)秩序?qū)ξ腥嗽斐闪藢嵸|(zhì)的財產(chǎn)損失,具有成立財產(chǎn)犯罪的可能性。其次,單獨評價有利于針對性規(guī)制截賄行為。不單獨評價說將截賄行為放在整個賄賂犯罪框架中進行評價具有局限性,現(xiàn)實案例中存在不單獨評價說討論范圍之外的情形,如截賄人客觀上并不具有促成賄賂的能力,但基于非法占有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使委托人陷入認識錯誤,將對財物的占有轉(zhuǎn)移給受托人,最終造成財產(chǎn)損失參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浙刑終第321號刑事裁定書。。這類案件中的截賄行為就是徹頭徹尾的詐騙行為,“賄賂”只是騙取財產(chǎn)的理由或借口,不能因為將“賄賂”當幌子就刻板地認定構成賄賂犯罪。本質(zhì)上相類似的案例不少參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浙刑終第321號刑事裁定書。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桂07刑終65號判決書、安徽省安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宣重終第0001號刑事裁定書等。最后,單獨評價截賄行為有利于打擊賄賂犯罪。截賄行為很多是發(fā)生在行賄的預備階段,但我國刑法原則上不處罰犯罪預備,單獨評價截賄行為有利于進一步從源頭上打擊賄賂犯罪。(二)賄賂犯罪說之否定1.介紹賄賂罪說之否定截賄行為雖有可能發(fā)生在介紹賄賂案件中,但是截賄行為不等于介紹賄賂罪。首先,截賄行為不是介紹賄賂行為。介紹賄賂行為是中間人牽線搭橋促進行賄受賄雙方權錢交易的行為鄭青林:《“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學鄭青林:《“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6頁。其次,主觀目的不同。介紹賄賂行為人主觀上認識到自己介紹賄賂的行為并且具有促成以權換利的不正當交易之目的張明楷著:《刑法學》(第六版),法律出版社張明楷著:《刑法學》(第六版),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1626頁。再次,侵犯的客體不同。介紹賄賂罪侵犯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或不可收買性,而截賄行為是對他人財產(chǎn)的侵犯。綜上所述,將截賄行為吸收進介紹賄賂罪不妥當,這兩個行為不宜劃等號或者認定為包含與被包含關系,甚至可以說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犯罪行為。2.行賄受賄共犯說之否定截賄人有可能是行賄受賄的共犯,但是截賄行為本身不構成行賄罪或受賄罪。首先,行賄罪和受賄罪所保護的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從截賄行為所侵犯的財產(chǎn)客體來講,不構成對行賄罪或受賄罪所保護法益的侵犯。其次,主觀方面不同。就行賄罪和受賄罪來講,共犯包括共同正犯、幫助犯和教唆犯,主觀上具有促成行賄受賄的故意。而截賄行為主觀上只需具有非法占有“賄賂”的故意,至于是否有促成行賄受賄的故意不影響截賄行為的成立。最后,客觀方面不同。截賄行為只需非法占有“賄賂”,而無需共同行賄或受賄。值得注意一種特殊情形,當截賄人和受賄人構成共同正犯時,行賄人對截賄人亦有終局性給付的意思表示,屬于不法原因給付,但行為本身已經(jīng)觸犯刑法應當被受賄罪吸收。例如,甲欲向兩位國家工作人員乙和丙各行賄5萬元,甲拿出10萬元交給乙,讓乙把其中5萬元交給丙,剩下的5萬元由乙自由處分。而事實上乙只交給丙1萬元,本應交給丙的4萬元被乙揮霍一空。此案例中乙接受甲10萬元賄賂時已構成受賄罪既遂,甲對此賄賂款不得再主張所有權,乙后來截取的4萬元不構成對甲財產(chǎn)的侵犯,應當吸收進受賄的具體所得,這里的截賄行為不單獨評價。(三)財產(chǎn)犯罪說之提倡前文的討論已有結論,被截取的“賄賂”構成刑法中的財產(chǎn),故截賄行為具有成立財產(chǎn)犯罪的空間。接下來討論罪名適用的問題,在已有的相關研究文獻中,有學者傾向于何種情形定何種罪名的解答思路如張堅、陳曉萌:《中間人截留部分賄賂款的行為定性》,載《中國檢察官》2017年第8期,第68-71頁。,也有學者傾向于何種罪名之下有哪些情形的解答思路如張堅、陳曉萌:《中間人截留部分賄賂款的行為定性》,載《中國檢察官》2017年第8期,第68-71頁。如熊明明:《侵占型“截賄”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載《人民檢察》2016年第11期,第67-70頁。如王飛躍:《截賄定性中的刑法評價問題》,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52-56頁。1.侵占罪之成立侵占罪之成立需滿足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且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變合法占有為非法占有。截賄行為的前置行為多數(shù)情況是不法原因委托,當截賄人與受賄人構成受賄罪共同正犯時才屬于不法原因給付。前文的討論得出,民法上不保護不法原因委托行為或者說此類委托關系,但委托的財產(chǎn)仍可構成刑法中的財產(chǎn)法益。盡管委托人委托財物是為了達到不法目的,但是受托人取得委托物的占有一般是采用合法的形式,只是這樣形成的委托關系不受法律承認而已。在“行賄人——中間人——受賄人”賄賂模式中有兩個關鍵階段,一是行賄人將賄賂委托給中間人階段,二是中間人控制賄賂之后給付給受賄人階段。臨時起意的兩種類型中間人產(chǎn)生截取賄賂犯意的時刻都是在控制賄賂之后,也就是在第二階段。那么在第一階段中間人與行賄人訂立委托關系時,可以排除中間人虛構事實使行賄人陷入認識錯誤,從而將賄賂的占有轉(zhuǎn)移給中間人。故臨時起意的兩種類型沒有成立詐騙罪的空間。排除成立詐騙罪的空間也就默認中間人具有給付受賄人的條件,不然在和行賄人確立委托關系時必然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接下來討論臨時起意的兩種類型,臨時起意虛假型即中間人控制賄賂之后,根本沒有著手幫助行賄人將賄賂給付給受賄人,直接將全部賄賂占為己有。這種情形最為簡單,中間人為了掩飾行為,一般會對行賄人謊稱已經(jīng)給付給受賄人,這已經(jīng)可以認定侵占罪中的“拒不交出”,構成侵占罪。臨時起意行動型較為復雜,中間人控制賄賂之后著手將賄賂給付給受賄人,通常情況下只有三種路徑,一是只將部分賄賂給付給受賄人,二是受賄人自始不接受賄賂全部退回中間人,三是受賄人接受賄賂后怕東窗事發(fā)又退回給中間人。中間人截賄的犯意可以產(chǎn)生在從行賄人處取得賄賂的控制之后任意時刻,但是截賄行為只發(fā)生在上述三種情形之中,都不影響侵占罪的成立。不同的是第一和第三種情形行賄人構成行賄罪既遂,而第二種情形行賄人構成行賄罪未遂。至于上述情形之中是全部或是部分截取、全部退回還是部分退回的細節(jié),本文認為只影響犯罪金額的認定而不影響行為的定性。2.詐騙罪之成立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行為人用虛構事實或者掩瞞真相的方法,使受害人陷入認識錯誤,將財物轉(zhuǎn)移占有并最終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行為。預謀型情形中,中間人在控制賄賂之前就已有截取賄賂的犯意,在與行賄人建立委托關系時就已經(jīng)具有意思瑕疵。預謀虛假型最好認定,無論中間人是否真的具有幫助行賄人給付賄賂的能力和想法,在與行賄人訂立不法原因委托關系伊始就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為,控制賄賂之后更是自始沒有著手將賄賂給付給受賄人,可以認定中間人主觀上沒有給付賄賂的意圖而只有非法占有目的,最終給行賄人造成財產(chǎn)損失。將此行為定性為詐騙罪,并無爭議。預謀行動型相對更復雜,中間人往往只給付部分賄賂,對于被截取的部分在與行賄人確立委托關系時可以認定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其他情形與詐騙罪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不再贅述。應注意中間人把全部賄賂給付給受賄人的情形,中間人雖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自始至終沒有截取賄賂,也就是常說的“有賊心,沒賊膽”。這種情形不應認定構成詐騙罪,因為中間人沒有作出截賄行為,按照現(xiàn)代刑法原則,刑法處罰行為而不處罰思想犯。四、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的現(xiàn)實困境及出路(一)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的現(xiàn)實困境1.同案不同判絕對的“同案”并不存在,但是“同類案件不同判決”的現(xiàn)象卻很明顯。與截賄行為相關案例的裁判當中,對截賄行為的評價莫衷一是,既不利于司法的統(tǒng)一也不利于對截賄行為的準確定性?!巴覆煌小爆F(xiàn)象引起了理論界的討伐,司法實踐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成為司法不能夠承受之重,使得法律適用統(tǒng)一受到嚴峻挑戰(zhàn)王鵬飛:《“同案不同判”的反向?qū)徱暸c規(guī)則建構——基于刑事責任本體論的思考》,載《河北法學》王鵬飛:《“同案不同判”的反向?qū)徱暸c規(guī)則建構——基于刑事責任本體論的思考》,載《河北法學》2020年第1期,第126-137頁。眾多截賄行為相關的案件中,大部分法院將截賄行為認定為賄賂犯罪鄭青林:《“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9頁。,主要涉及罪名有介紹賄賂罪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尖山區(qū)人民法院鄭青林:《“截賄”行為的刑法定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9頁。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尖山區(qū)人民法院(2018)黑0502刑初148號刑事判決書。如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地區(qū)中級人民法院(2019)藏05刑終2號判決書。如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20)京03刑終281號刑事判決書。2.學術爭端林立截賄行為刑法定性這個議題在學界本就爭論不休,截賄行為能否最終定性為財產(chǎn)犯罪尚無定論。最終結論呈“兩邊倒”的形勢,有支持論王鋼:《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載《中外法學》2016年第4期,第928-954頁。王鋼:《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載《中外法學》2016年第4期,第928-954頁。張明楷:《不法原因給付與侵占罪的成否》,載《東方法學》2024年第1期,第130-145頁。學術爭論的繁榮固然是一個好現(xiàn)象,吸收各方理論有利于更加科學全面地解決問題,但是目前司法界對截賄行為“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突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學術爭端的林立不僅短時間內(nèi)很難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會對相關立法造成一定的阻力,造成司法裁判的分歧。3.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截賄行為至今仍不是法律專業(yè)術語,只是理論界總結出的一類現(xiàn)象。法律對截賄行為的定性將決定整個司法裁判的方向,因此立法需要充分吸收各方建議。學術界的討論也會對立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學術界的分歧遲滯了相關立法的出臺,但是對尚未成熟的理論持謹慎態(tài)度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二)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的完善路徑1.不法原因給付制度的完善民法中不法原因給付制度是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爭議的關鍵一環(huán),關于截賄行為的定性都不可避免要討論不法原因給付制度。事實上不法原因給付制度也存在不完善之處,例如排除不法原因給付人返還請求權之后財產(chǎn)的歸屬、不法原因給付人所有權被限制之后的救濟途徑、不法財產(chǎn)秩序的調(diào)整方式等,這些問題都有待完善。此外,民法當中的“給付”一詞在學界還尚有分歧,不法原因給付和不法原因委托的區(qū)分會對截賄行為刑法定性產(chǎn)生非常重要的影響。2.指導案例的完善鑒于理論尚未成熟、立法尚未完善的司法局面,可以采取發(fā)布指導案例的形式指導司法統(tǒng)一。我國指導案例具有應當參照適用和作為類似案件裁判理由的效力,可以在靜止法律和進步社會之間發(fā)揮調(diào)適作用王雷:《民法典適用銜接問題研究動態(tài)法源觀的提出》,載《中外法學》王雷:《民法典適用銜接問題研究動態(tài)法源觀的提出》,載《中外法學》2021年第1期,第87-101頁。3.相關立法的完善相關立法的完善最為關鍵,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陜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8.1《升學就業(yè)善選擇》聽課評課記錄
- 浙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復習聽評課記錄
- 蘇科版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2.7.1理數(shù)的乘方》聽評課記錄
-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1章走進數(shù)學世界1.2人類離不開數(shù)學 》聽評課記錄
- 蘇科版數(shù)學九年級下冊8.4《抽簽方法合理嗎》聽評課記錄
- 蘇科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聽評課記錄4
- 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共享合同(2篇)
- 環(huán)境數(shù)據(jù)共享服務合同(2篇)
- 聽評課研討記錄七年級
- 滬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15.2《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點的運動》聽評課記錄
- 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的應用
- 數(shù)據(jù)中心基礎知識培訓-2024鮮版
- 供電企業(yè)輿情的預防及處置
- 【高中語文】《氓》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T-WAPIA 052.3-2023 無線局域網(wǎng)設備技術規(guī)范 第3部分:接入點和控制器
- 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教學設計)-【中職專用】《世界歷史》(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金點子活動總結匯報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完整
- 原料驗收標準知識培訓課件
- Unit4MyfamilyStorytime(課件)人教新起點英語三年級下冊
- 物流運作管理-需求預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