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杜甫與陶淵明_第1頁
(論文)杜甫與陶淵明_第2頁
(論文)杜甫與陶淵明_第3頁
(論文)杜甫與陶淵明_第4頁
(論文)杜甫與陶淵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 0 0 4 年第4 期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h “;基i 窖恐嘗怒忠P 7 ( 總第1 5 9 期) 杜甫與陶淵明 越阮氏明紅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 0 0 0 8 9 ) 摘要: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繼承性。中國古代詩人往往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有所 創(chuàng)新、發(fā)揮,形成中國古典詩歌內(nèi)容思想、藝術(shù)風格一脈相承的特點。這一特點明顯體現(xiàn)在唐 代杰出詩人杜甫身上。本文通過分析杜甫的生平和作品,證明杜甫不但認同偉大陶淵明的儒 家政治精神、獨立自由人格而且曾經(jīng)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吸納、繼承、發(fā)揮陶淵明思想和詩藝。 關(guān)鍵詞:杜甫;陶淵明;影響;繼承 中圖分類號:1 2 0 6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0 0 4 9 1 4 2 ( 2 0 0 4 ) 0 4 0 0 6 1 0 4 陶淵明和杜甫都是中國杰出詩人。出身官宦家庭, 從小受儒家經(jīng)典熏陶,生活在盛唐末期的杜甫看似無法 像陶淵明那樣對宦仕之途有著超然態(tài)度,實際上,深入考 察杜甫一生及其詩歌內(nèi)容,可】三 確定,唐代“詩圣”杜甫曾 經(jīng)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接納、繼承“避俗翁”陶淵明的思想 和詩藝。 一、陶杜相似的為官經(jīng)歷與相同的人生 價值體驗 杜甫為官之前的作品中已流露出其向往自然,向往 陶淵明的傾向。在為官期間,杜甫的詩歌更表現(xiàn)出厭倦 官場,淡泊名利,認同陶淵明的態(tài)度,而最后選擇辭官歸 隱,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完成自己學習陶淵明的過程。 ( 一) 為官之前的杜甫把陶淵明作為歸隱生活的象征 杜甫少年雄心壯志,其早年詩歌中充滿“會當凌絕 頂,一覽眾山小”o 的蓬勃氣勢( 望岳) 。玄宗開元二十 三年( 7 3 5 年) ,杜甫二十四歲,游吳越后回東都( 洛陽) 舉 進士,不第o 。從開元二十四年至開元二十八年( 7 4 0 年) , 杜甫縱游齊趙。開元二十九年,杜甫回東都并在此地定 居下來,在目睹一幕幕變幻莫測的官場游戲后,其對于為 官參政的認識漸漸有所轉(zhuǎn)變。在天寶三載( 7 4 4 年) 所作 的贈李白詩中,杜甫寫道:“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杜甫在東都過著幾年等待的生活,后再游齊魯,天寶五載 又回東都,隨后到長安。此時,杜甫已三十五歲,而他始 終未找到機會一展抱負。天寶六載,杜甫遭遇了人生一 次重大的打擊: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杜甫與元結(jié) 皆應詔就選,遭李林甫之忌而退。在當年奉寄河南韋尹 丈人詩中,杜甫寫道:“濁酒尋陶令,丹砂訪葛洪。江湖 飄短褐,雙雪滿飛蓬。牢落乾坤大周流道術(shù)空?!贝藭r, 杜甫已經(jīng)意識到他所向往的仕宦官場如此黑暗,單憑自 身才志無濟于事,歸隱想法從此萌芽。這是杜甫第一次 直接提到陶淵明,標志著他理解陶淵明的第一步。 從天寶六載( 7 4 7 年) 起,杜甫在兩京過著窮困的生 活。他飽嘗了生活的玲暖,等待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但 愈來愈失望。杜甫在天寶十一載( 7 5 2 年) 的奉留贈集賢 院崔于二學士詩中寫道:“儒術(shù)誡難起,家聲庶已存。故 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此年,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作 此詩,以敘述自己的經(jīng)歷,吐露對當時“懦術(shù)誠難起”的失 意?!皯浱以础本渥C明杜甫的思想此時已經(jīng)漸漸地從儒家 的人世觀轉(zhuǎn)向為同時懷抱道家型的避世觀。 收稿日期:2 0 0 3 0 5 2 2 作者簡介:阮氏明紅( 1 9 7 1 一) ,女,越南胡志明市人,越南胡志明市師范大學中文系講師,中國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博士研究生。 本支援引杜甫詩,采用【清 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 9 7 9 年版。 據(jù)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杜甫年譜,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版下同。 6 l 萬方數(shù)據(jù) 阮氏明紅杜甫與陶淵明 杜甫天寶十三載( 7 5 4 年) 醉時歌云:“先生早賦歸 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儒術(shù)與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 埃?!边@首詩流露著杜甫對不受重用的現(xiàn)實的失望。詩中 提到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似乎預示了杜甫從陶淵 明的思想中尋找自己未來走向的事實。杜甫同年所作 重過何氏五首其五詩云:“蹉跎暮容色,悵望好林泉。 何日落微祿,歸山買薄田。”更流露遠離官場之意。 ( 二) 為官、辭官期間,杜甫逐漸體驗、理解、接受陶淵 明的選擇 天寶十載( 7 5 1 年) ,杜甫因獻三大禮賦被命待制集 賢院,天寶十四載( 7 5 5 年) 十月被任為河西縣尉,不拜,旋 改為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杜甫當時作的官定后戲贈詩 云:“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 遙。耽酒須微祿,狂歌托圣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 飚?!贝嗽姸鸥﹄m題“戲贈“,卻沉痛地流露出自己“折腰” 慚愧的心情?!罢垩背鲎蕴諟Y明的名句“吾不能為五斗 米折腰” I ( P2 4 6 1 ) ,體現(xiàn)陶淵明的獨立自由人格,而杜 甫的“凄涼”則表明在官場的波折中,他以自己的切身體 會真正理懈陶淵明當年的思想矛盾:既厭惡勾心斗角的 官場,又要謀生,因而只好選擇了“微祿”而“逍遙”的官 銜。在這首詩中,杜甫所描寫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與陶淵 明非常相似。陶淵明因“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 室,缶 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 歸去來兮辭) 才 勉強就彭澤令一職,杜甫也同樣“為貧而仕,不得已也” 2 ( p3 8 ) 。杜甫同年所作的去矣行詩云:“君不見鞲上鷹, 一飽即飛掣。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野人曠蕩無 醌顏,豈可久在王侯間。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 山?!倍旁娫斪ⅲ骸按嗽娪ス俣饕矊帪辁椫`, 不為燕之附,以野性曠蕩,不屑醌顏侯門也。” 3 ( P P2 4 5 2 4 6 ) 。杜甫剛?cè)斡倚l(wèi)率府兵曹參軍不久,安祿山之亂爆 發(fā),杜甫被困在長安。肅宗至德二載( 7 5 7 年) ,肅宗由彭 原至鳳翔;四月,杜甫從長安奔赴風翔,五月,杜甫在肅宗 左右任左拾遺。杜甫至德二載獨酌成詩詩云:“兵戈猶 在眼,儒術(shù)豈謀身??啾晃⒐倏`,低頭愧野人o - 杜詩詳 注“陶嘆折腰,杜愧低頭,皆不肯屈節(jié)于仕者” 4 ( P 3 8 4 ) ,正是指出杜甫與陶淵明性格中不肯與黑暗政治同流 合污的共同點。為官不久,杜甫因上疏營救房瑭,觸怒肅 宗,乾元元年( 7 5 8 年) ,房瑁被貶鄰州,杜甫被貶為華州司 功參軍。乾元二年是杜甫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zhuǎn)折點: 杜甫的正直人格和儒家的“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 去”( 孟子萬章下) 的政治原則,讓他在為官不滿二年 后毅然抉擇棄官,不惜在饑荒時丟掉生括唯一的保障。 杜甫這一年所作立秋后題詩云:“日月不相饒,節(jié)序昨 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 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此是棄官時作,詩中大量 使用陶淵明的詞語?!捌缴毻浮本浔砻鞫鸥ψ约邯毩?自由的本性,不愿同流臺污?!蔼毻奔础肮峦?,用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中“懷良辰以孤往”、“罷官亦由人”句表示 杜甫主動選擇棄官歸隱,與陶淵明“自免去職”的決定一 樣,“由人”即由自己( 作決定) ?!般皭澞臧氚佟?、“何事拘 形役”二句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吳 惆悵而獨悲? ”杜甫雖然“惆悵”已經(jīng)過去半個人生,最終 還是決定不再讓“心”為“形”所“役”,不再讓自己的“獨往 愿”為黑暗官場和“微祿”官職所束縛。杜甫在此棄官詩 中選用陶淵明所用的語言描寫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反映他 在生活轉(zhuǎn)折點上,在抉擇人生方向時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杜甫同年作的赤谷西崦人家詩云:“鳥雀依茅茨,藩籬 帶松菊。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石柜閣詩云:“信 甘孱懦嬰,不獨凍餒迫。優(yōu)游謝康樂,放浪陶彭澤。吾衰 未自由,謝爾性所適。”這些詩句用陶之典,寄托著杜甫從 此開始的人生道路。遣興五首其三詩云:“陶潛避俗 翁,耒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搞。達生豈是 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边@首詩語氣 好似笑陶淵明雖然辭官歸隱卻還牽掛孩子后來的出路, 實際上則表露出杜甫對自己棄官影響孩子前途的焦慮, 正如陶淵明責子詩所反映對兒子前途的焦慮一樣。杜 甫慈愛子女,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曾嘆自 己“所愧為人父”。但杜甫此詩表明,自己與陶淵明一樣, 并沒有因為兒子的前途而改變自己的棄官的行動。杜甫 棄官這一行為高于家庭利害,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在 以往詩歌中,每次提起陶淵明,杜甫從未有如此詼諧的口 吻,而一直把陶淵明當作一個非常瀟灑、脫俗、理想的典 范。經(jīng)歷與陶淵明一樣的政治轉(zhuǎn)變后,在面臨與陶淵明 同樣的艱巨生活環(huán)境后,杜甫已經(jīng)真正理解、認同陶淵 明。杜甫在這個時候?qū)μ諟Y明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從一般性的理 解變成個人性、獨特性的理解。 二、杜甫歸隱后對陶淵明人生觀的吸納 肅宗乾元二年( 7 5 9 年) ,杜甫到達成都,開始過起田 園生活。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杜甫傳日:“甫于成都 浣花里種竹植樹,結(jié)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脧野老相狎 蕩,無拘檢o - 5 ( p5 0 5 5 ) 杜甫成都時期以及整個晚年漂 泊時期有一部分作品從內(nèi)容到表達方式都非常接近陶淵 明,詩中多次使用“陶公”、“陶翁”、“桃源”以及有關(guān)陶淵 明的詞語。 ( 一) 描寫、歌頌農(nóng)村的淳樸生活 雖然辭官是由于政治立場沖突的原因,是不得已之 舉,自從歸隱以來,經(jīng)濟頗為拮據(jù),但杜甫卻能換來精神 上的解脫。杜甫經(jīng)常以陶淵明詩歌慣用的形象、詞語寫 出農(nóng)村生活的淡泊、淳樸,同時也表達自己的輕松、愉快 心情。杜甫上元元年( 7 6 0 年) 為農(nóng)詩云:“b 宅從茲老, 為農(nóng)去國賒。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倍乓茉u:“此 本文援引陶淵明詩文,采用逮欽立檀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 9 7 9 年版。 6 2 萬方數(shù)據(jù) 阮氏明紅杜甫與陶淵明 喜避地得所,故將b 宅而終老于茲,為農(nóng)以食力而 已。煙塵不到,便同仙隱,而以不得丹砂為慚,戲詞 也,喜在言外?!薄? ( P1 2 3 ) “為農(nóng)”,實際上是開始清貧的 生活。杜甫歸隱農(nóng)村的愉快心情流露正如同陶淵明“久 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情的寫照( 陶淵明歸園田居 五首其一) 。“b 宅”一詞出自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一詩 中的句子:“昔欲居南村,非為b 其宅?!狈合娫疲骸拔?村靄暝姿,異舍雞亦棲。蕭條欲何適,出處庶可齊。衣上 見新月,霜中登故畦。濁醪白初熟,東城多鼓鼙?!痹谶@首 詩中,杜甫衣裳上的“新月”讓人聯(lián)想到陶淵明的“帶月荷 鋤歸”( ( 0 - I 園田居五首其三) 。在上元二年( 7 6 1 年) 遣 意二首其一中,杜甫寫出草堂之景,而重點在表現(xiàn)與外 界政治斷絕的農(nóng)村生活給人帶來的寧靜:“囀枝黃鳥近, 泛渚白鷗輕。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釀黍,細 雨更移橙。漸喜交游絕,幽居不用名?!倍鸥υ娧浴皾u喜交 游絕”,陶淵明也曾“息交以絕游”( 歸去來兮薛) 。杜甫 在代宗寶應元年( 7 6 2 年) 侵人詩中又云:“畏人成小筑, 褊性合幽棲。門徑從榛草,無心待馬蹄。”陶淵明也曾多 次描寫與外邊社會完全斷絕了關(guān)系的生活:“耕種有時 息,行者無問津。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癸卯 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窮巷隔深轍,頗迥故人車” ( 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 ?!伴T徑從榛草”更是化用陶淵 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杜甫遭田父 泥飲美嚴中丞詩云:“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今 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 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感 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碧镂?邀請杜甫共飲春酒的情景讓人想起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其九詩中相似的情景:“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弊x杜 甫在成都時所作的田園詩會發(fā)現(xiàn)其與陶淵明一樣沉浸在 寧靜的農(nóng)村生活。此時,杜甫漸漸習慣、適應、滿足于農(nóng) 村生活,政治社交對他來說簡直是一種負擔。在后期作 品中,杜甫不斷提起桃源,如永泰元年( 7 6 5 年) 歸草堂時 作的春日江村五首其一中寫道:“農(nóng)務(wù)村村急,春流岸 岸深。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 尋。艱難昧生理,飄泊刊如今?!贝髿v元年( 7 6 6 年) 所作的 奉漢中王手札詩云:“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庇滞?年作的不寐詩云:“多壘滿山谷,桃源何處求?!笨梢?,晚 年的杜甫一直渴望尋找理想的“桃源”,漂泊不定的生活 讓他更理解陶淵明的“桃源”情結(jié)所在。 ( 二) 人生觀的轉(zhuǎn)變與人“本性”的詮釋和實踐 杜甫歸隱后仍關(guān)心國家、人民,更表現(xiàn)出對人生、人 性的感悟。其詩中多次提起陶淵明。杜甫在上元二年( 7 6 1 年) 漫成二首其一詩云:“只作披衣慣,常從漉酒生。眼 邊憑俗物,多病也身輕?!边@四旬道出杜甫內(nèi)心的清靜和 平衡。杜詩詳注注:“漉酒,本陶潛。據(jù)陶詩云:相思 則皮衣,言笑無已時。此兼舉之,蓋欲與淵明同調(diào),不屑 與俗客為伍也。” 7 ( P7 9 7 ) 此時,杜甫的人生觀已經(jīng)有了 巨大轉(zhuǎn)變。他注重于尋找內(nèi)心的安寧,只求“眼邊無俗 物”,遠離政治是非。同年作的可惜詩云:“花飛有底 急,老去愿春遲。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寬心應是 酒,遣興奠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杜臆評: 有底乃俗語,猶云有如此之急,違吾愿矣,故有下旬。 三四正發(fā)愿春遲之意。心難寬,興難遣,不得已而借詩 酒;古來唯淵明得此意,而今無其人,吾生也晚,當與作神 交耳。” 6 ( P1 4 1 ) 這首詩刻畫出酷似陶淵明的杜甫形象, 以“酒”、“詩”為樂,而杜甫自己認為這一點只有“陶潛 解”,或說此時他更了解陶淵明,而杜臆的評論的確指 出陶淵明和杜甫人生的相同之處,也準確指出他們?nèi)松?觀的共同點。在這首詩中,杜甫似乎把陶淵明當作自己 的隔代知己。杜甫寶應元年( 7 6 2 年) 東津送韋諷攝閬州 錄事詩云:“推薦非承乏,操持必去嫌。他時如按縣,不 得慢陶潛?!睆倪@首詩能看出杜甫對陶淵明的尊敬態(tài)度。 這種態(tài)度也表明杜甫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的轉(zhuǎn)變。 杜甫棄官后的詩中多次用“拙”字描寫自己“拙”即 是純樸、正直的人格。杜甫同時也把“拙”和“道”、“尊”甚 至“窮”連在一起,可謂已經(jīng)真正體會到陶淵明“守拙歸田 園”的意義所在,如寶應元年( 7 6 2 年) 客夜詩云“計拙無 衣食途窮無仗友生”,屏跡三首其二詩云“用拙存吾 道,幽居近物情”,大歷元年( 7 6 6 年) 遣愁詩云“養(yǎng)拙蓬 為戶,茫茫何所開”,大歷二年晚詩云“人見幽居僻,吾 知拙養(yǎng)尊”。杜甫理解陶淵明的“拙”并在這些詩句中表 現(xiàn)出“養(yǎng)拙“、“存道”的決心,即堅持自己的正直本性,高 尚人格。杜甫大歷二年作的寄薛三郎中璩詩叉云:“人 生無賢愚,飄飆若塵埃。白非得神仙,誰克免其身。與子 俱白頭,役役??嘈痢km為尚書郎,不及村野人?!边@首詩 讓人想起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其一“人生無根蒂,飄人 陌上塵”一句。杜甫對薛璩的肺腑之言正是他對人生的 感悟。在這一首詩中,杜甫感嘆人生的無常,悟徹名利對 人的本性的束縛,同時也表現(xiàn)出與陶淵明如出一轍的灑 脫??梢哉f,杜甫了解陶淵明的過程也是他認知人生的 過程,他對陶淵明的態(tài)度是一步步從一般性認識到后來 的完全理解、贊問、推祟,是一個質(zhì)變的過程。在這個過 程中,杜甫憑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 三、從內(nèi)容的共鳴到藝術(shù)的學習、吸收 在藝術(shù)方面,杜甫詩歌中大量接受陶淵明的影響,使 用陶淵明詩的意象、間語表達同樣的思想。這一特點貫 穿杜甫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 陶淵明詩歌中歷來被后人所熟悉的最著名的藝術(shù)形 象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東籬菊”( 飲酒二十 首其五) 。杜甫詩歌中多處描寫“菊花”,如九日寄岑 參云:“是節(jié)東籬菊,紛披為誰秀”;村雨云:“松菊新藩 洗,茅齋慰遠進”;又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云:“今 1 3 潘懷縣,同時陸浚儀。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又 巴嶺答杜二見憶云:“江頭赤葉風愁客,籬外黃花菊對 誰”;叉秋盡云:“秋盡東行且未迥,茅齋寄在少城隈。 6 3 萬方數(shù)據(jù) 阮氏明紅杜甫與陶淵明 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復愁十二首其十 一云:“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 賒”。又有長篇寫菊花,如嘆庭前甘菊花云:“庭前甘菊 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 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念茲空長大 枝葉結(jié)根失所纏風霜?!痹谶@些詩句中,“菊”與陶淵明的 形象聯(lián)在一起,作為杜甫詩歌中一種高潔品格的象征。 陶淵明濤中的“云”、“鳥”、“魚”意象是作為自由無拘 束生活的象征,如“云無心以出岫”( 歸去來兮辭) ,“孤 云獨無依”( 詠貧士七首其一)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 淵”( 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這些意象及其內(nèi)涵意義被 杜甫把握并成功運用。杜甫詩中的“魚”、“鳥”、“云”等意 象,也用來表現(xiàn)歸隱生括的自由自在。如“水流心不竟, 云在意俱遲”( 江亭) ,“百鳥各相命孤云無自心”( 西 閣二首其一) ,“青芻適馬性,好鳥知人歸。晨光映遠岫, 夕露見日稀”( 甘林)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 秋 野五首其二) ,“孤云到來深,飛鳥不在外”( 萬丈潭) , “落落出岫云,渾渾倚天石”( 雨二首其= ) ,“漉云高不 去,隱幾亦無心”( 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穢凈訖移 床三首其一) ,“上有無心云,下有欲落石”( 白水崔少府 十九翁高齋三十韻) 。在杜甫詩中,“云”既是“孤云”又 “無心”( 無機心) ,“鳥”也“知歸”,“魚”也“極樂”,都是歸隱 生活的象征,也是內(nèi)心自由的象征。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中另一個為人熟悉的藝 術(shù)形象是“戶庭無塵雜”,用“無塵雜”意象表達歸隱生活 時的平凈無雜念。杜甫在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也使 用這個意象,“清關(guān)塵不雜,中使日相乘”,用來表示對這 位汝陽王的隱士生活的贊賞。 陶淵明責子詩云,“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用 “杯中物”指酒,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 韋少府侄三首其三詩云“清動杯中物,高隨海上槎”,戲 題寄上漢中王三首其一詩云“忍斷杯中物,祗看座右 銘”?!氨形铩迸惆樘諟Y明和杜甫度過貧窮的一生,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詩云“久在樊籠里,復得 返自然”,杜甫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詩云“老 被樊籠役,貧嗟出人勞”。杜甫運用陶淵明詩中“樊籠”的 形象比喻名利對人的束縛。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寫道“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 馬喧”,杜甫贈蜀僧間丘師兄詩云“景宴步修廊,而無車 馬喧”,叉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詩云“雖有車 馬客,而無人世喧”。杜甫的詩句模仿了陶淵明“無車馬 喧”這一詞語,表達人生自由的極高境界:心里的安寧,不 被外界所干擾。 杜甫詩中還常出現(xiàn)與陶淵明詩句極為相似的句法和 表達方式,如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七寫道“日暮天無云”, 杜甫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詩云“一秋??嘤辏袢?始無云”。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五首其三寫道“種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杜甫在投簡咸華兩縣諸子也寫道“南 山豆苗早荒穢,青門瓜地新凍裂”。陶淵明歸園田居五 首其二寫道“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杜甫范二員外 遣吳十侍御郁特枉駕闕展待聊寄此作詩云“野外貧家 遠,村中好客稀”。陶淵明責子詩寫道“懶惰故無匹”, 杜甫堂成詩云“旁人錯比楊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一寫道“人生無根蒂,飄人陌上 塵”,牡甫四松詩云“我生無根蒂,配爾亦茫?!?。陶淵明 詠貧士七首其一寫道“知音茍不存”,杜甫遣興二首 其一詩云“性命茍不存,英雄徒自強”。陶淵明飲酒二十 首其五寫道“山氣日夕佳”,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寫道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杜甫五盤詩云“五盤雖云 險山色佳有馀。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陶淵 明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一寫道“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 蔬”,杜甫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詩云“悶能過小徑,自 為摘家蔬”。杜甫采用陶詩句法親切自然而有韻味,此類 例子不勝枚舉,證明在藝術(shù)方面,杜甫曾經(jīng)大量吸收陶淵 明詩的影響并有所發(fā)揮。 結(jié)論:杜甫通過自己的人生實踐和大量作品表示其 對陶淵明以及陶淵明的思想持肯定的態(tài)度。杜甫棄官這 勇敢的抉擇一方面表現(xiàn)出他的儒家政治精神一方面 表現(xiàn)他認同陶淵明的獨立自由人格,接受陶淵明的“不折 腰”思想,形成自己“不低頭”原則。在詩歌內(nèi)容方面杜 甫詩歌也繼承陶淵明的思想:表現(xiàn)自己的清高節(jié)操、不肯 同流臺污;保持自己的“真”、“拙”、“笨”、“愚”的自然本 性;在歸臆之后,杜甫描寫、歌頌農(nóng)村的淳樸生活,體現(xiàn)出 和陶淵明一樣熱愛自然的性格,并在意象、句法、詞語等 方面大量吸收陶詩的因素。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對陶淵明的認同態(tài)度證明唐代人 已經(jīng)深刻地繼承陶淵明的思想和藝術(shù)成就。 參考文獻: 1 】 唐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九十四,第八冊【M 北京:中華書 局1 9 7 4 2 明 王嗣爽杜臆:卷一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3 3 清 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三,第一冊 M 北京:中華書局 1 9 7 9 4 清 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五,第一冊 M 北京:中華書局 1 9 7 9 5 后晉 劉晌等撰舊唐書:卷一百九十( 下) ,第十五冊 M 北京:中華書局,1 9 7 5 6 明 王嗣寅杜臆:卷四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7 清 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第二冊 M 北京:中華書局, 1 9 7 9 ( 責任編輯:素微) 萬方數(shù)據(jù) 杜甫與陶淵明杜甫與陶淵明 作者:阮氏明紅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89 刊名: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4) 引用次數(shù):0次 參考文獻(7條)參考文獻(7條) 1.房玄齡 晉書 1974 2.王嗣奭 杜臆 1983 3.仇兆鰲 杜詩詳注 1979 4.仇兆鰲 杜詩詳注 1979 5.劉昫 舊唐書 1975 6.王嗣奭 杜臆 1983 7.仇兆鰲 杜詩詳注 1979 相似文獻(10條)相似文獻(10條) 1.期刊論文 劉中文 論杜甫與陶淵明的詩學關(guān)系 -學術(shù)交流2005(11) 陶淵明和杜甫同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山峰,兩者有著深層的詩學淵源關(guān)系.杜甫涵納百川轉(zhuǎn)益多師,陶淵明的田園詩藝術(shù)滋養(yǎng)了杜甫的詩歌.而詩圣杜甫 對陶淵明及其詩歌的評價、闡釋、接受和發(fā)展自然提升了陶淵明的詩學地位,光大了田園詩的成就.雖然杜甫認為陶淵明“未必能達道“,且這一觀點引發(fā)了 學術(shù)史上的長期爭論,但是杜甫同時又充分肯定陶詩的崇高地位,在詩學史上第一次將陶淵明列于謝靈運之前,認為陶詩完全合乎、的詩學精神 ,且在自己的田家詩中自覺接受并發(fā)展了陶詩的體恤萬物的情懷、“真“的詩學精神和恬淡的審美風范. 2.學位論文 劉景會 杜甫詩歌中的日常生活物象 2007 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被研究得最為充分的詩人。近年來,學者們對于杜詩中物象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既有對杜詩中 某種物象的具體性研究,如鷹、馬物象等,還有關(guān)于杜詩中的物象與其詩歌風格、詩人心態(tài)等關(guān)系的研究。而日常生活物象的研究并不多見,且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角度局限于其審美性和藝術(shù)性上;研究對象的范圍過于狹窄,對于日常生活物象與杜詩的關(guān)系未給予充分的肯定。本文對杜詩中 的日常生活物象進行了全面的觀照,深入探討了日常生活物象與杜詩的關(guān)系。文章主體分為五部分: 第一章闡述了杜詩物象中最常見的自然物象和生活物象,并從理論的高度分析了自然物象在詩歌中的發(fā)展脈絡(luò)和獨特的個性特征,具體闡述了生活 物象的類型、數(shù)量,使讀者對杜詩中的生活物象有個直觀的感受。 第二章從物象的角度指出了杜詩與盛唐其他詩人的不同。唐詩人的作品中,詩歌的物象大多具有寫意性。為了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shù)效果,詩人在選 擇物象時往往選擇那些情韻悠遠、能感發(fā)意興之美的物象。于是在盛唐詩人的作品中意象出現(xiàn)老化、熟套化傾向。杜甫在盛唐詩出現(xiàn)老化、鈍化、平庸 化的時候,重新到生活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使詩歌重新走上健康發(fā)展、不斷向前的道路。 第三章根據(jù)杜甫人生歷程的三個階段具體分析了杜詩物象的特征。杜甫從早期以自然物象為多,使用較為單一,與盛唐其他詩人表現(xiàn)出同趨性,到 安史之亂前后使用生活物象展示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突破了早期詩歌物象的熟套化的常軌,再到晚期詩歌在古近體各種形式中,都能運用豐富多樣的 世俗生活物象,物象使用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最大的提高。 第四章著重分析了杜詩日常生活物象的使用與其詩歌敘事化的關(guān)系。眾所周知,杜詩有明顯的寫實傾向,這個傾向具體表現(xiàn)在不少作品有敘事化特 色,而這又與日常生活物象的使用有關(guān)。 第五章探討了杜詩日常生活物象的詩學來源,著重從取象的角度考察杜詩與六朝詠物詩、陶淵明詩、詩經(jīng)及漢樂府的淵源關(guān)系。 3.期刊論文 吳增輝.Wu Zenghui 論杜甫與陶淵明對田園的不同心態(tài)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2) 杜甫與陶淵明都曾胸懷大志,都因理想破滅而辭官,而且杜甫心儀陶淵明,詩中大量化用陶淵明的詩句,并一再表現(xiàn)出歸隱的念頭,二人的經(jīng)歷及情趣表 現(xiàn)出極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辭官后的心態(tài)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陶淵明對現(xiàn)實徹底失望,堅決歸隱,追求個人的自由,守護心靈的安寧,完全是出世的心態(tài);杜甫則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憂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職朝廷,是積極的入世心態(tài).因而,杜甫并非陶淵明的繼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態(tài)深刻反映出晉宋與李唐時 代精神的差異. 4.學位論文 王芳 清前謝靈運詩歌接受史研究 2006 謝靈運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詩人,他所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派,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影響深遠。由南朝到清末,幾乎沒有一位重要 的詩人沒有寫過大量山水詩的。他們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多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出對謝靈運的接受。人們對謝靈運詩歌的接受除了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的繼承與學習 之外,還體現(xiàn)在對其作品本身的解讀與闡釋。中國歷代讀者對謝靈運的詩歌都極為關(guān)注與重視,他們結(jié)合自己所處時代的文學風氣及自身的創(chuàng)作體會 ,從不同角度對謝靈運的詩歌作出了不同的理解與評價。 南朝是謝靈運詩歌接受的肇始期。影響后世的幾種主要說法如“清水芙蓉,自然可愛”,“出言天拔”、“元嘉之雄”、“謝康樂體”(或“謝靈運 體”)等,此時均已經(jīng)成型,而且,其詩歌在創(chuàng)作上的影響也初具規(guī)模,學習與摹仿者不絕如縷,同時代有鮑照,之后有謝胱,伏挺、王籍、江淹、江總 等,據(jù)南齊書記載,在齊時還有專意學習謝靈運創(chuàng)作的一個詩歌流派。而對后世影響非常巨大的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詩品及第一部詩文總集 文選,都顯示出對謝靈運極高的評價:詩品將謝靈運列居上品,在南朝詩人中是絕無僅有的一位,將對謝靈運的評價由感性的推崇推向理性的概 括與探討。文選中選錄其作品在南朝詩人中居首位。詩品及文選對謝靈運的評價與選錄,奠定了謝靈運詩歌在后世的重要地位。同時,此 期也有一些對謝靈運或?qū)W習謝靈運創(chuàng)作者的一些批評意見,如齊高帝、裴子野、顏之推、蕭繹等,反映了時代文學風氣的變化,其中有些批評不是從文 學審美角度提出的,如裴子野的批評。同時,謝靈運詩還傳到了北朝。 隋唐是謝靈運詩歌接受的深化期,人們對謝靈運的性情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認識更加深入。隋代王通對謝靈運有貶抑的評價,但他并不是從詩歌審美角 度提出來的,因此,對唐代人們對謝靈運的接受影響很小。謝靈運在唐代山水詩創(chuàng)作上的影響體現(xiàn)得非常鮮明而顯著,這除了與唐代隱逸之風相關(guān)外 ,還與唐代政治強盛有關(guān),人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祖國美麗的山水,并以審美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山水之美并加以藝術(shù)的表現(xiàn)。人們對謝靈運悠游山水 精神的仰慕轉(zhuǎn)化為行為上的學習與效仿,他們注意用心去體會謝靈運游賞山水的閑曠情懷,同時,在描繪山水的藝術(shù)技法方面也表現(xiàn)出對謝靈運的接受 。此期的山水田園詩派正是在學習與繼承謝靈運的基礎(chǔ)上走向成熟的。張說、張九齡、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初盛唐重要詩人的山水詩 創(chuàng)作都較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對謝靈運的接受。大歷以后,由于時局的動蕩、人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較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學習借鑒謝靈運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有所減少。而 皎然通過總結(jié)前人對謝靈運接受的情況,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從理論上對謝靈運詩進行了闡釋,對謝靈運的詩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謝靈運的接受 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宋代是謝靈運詩歌接受的轉(zhuǎn)折期,前期的歐陽修及梅堯臣在創(chuàng)作上顯示出對謝靈運的學習,其后的蘇軾與黃庭堅將謝靈運與陶淵明進行對比,顯示 出重陶抑謝的傾向。蘇軾欣賞陶淵明,固然與其身世經(jīng)歷及心境有關(guān)系,亦與他的年齡有關(guān),他對陶淵明心性人品的欣賞,在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對陶淵明作 品的學習與效仿,主要出現(xiàn)在其晚年。黃庭堅及江西詩派在將謝靈運與陶淵明、杜甫進行對比時,對其詩歌審美境界有所貶抑,但他們在創(chuàng)作主張及實 踐中仍體現(xiàn)出對謝靈運的學習與借鑒。他們將創(chuàng)作分作兩個階段,崇尚陶淵明及杜甫那種“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審美藝術(shù)境界,并以之為創(chuàng)作的最高理 想,同時,他們認識到,這個階段的達到,須通過第一階段學習借鑒的努力。以這個理想審美境界來看待謝靈運詩,他們認為謝詩多爐錘雕琢之跡,表 示出不大欣賞。但同時,在第一階段,黃庭堅提出“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具體創(chuàng)作方法,講求“無一字無來處”,又表現(xiàn)出對謝靈運詩作的借 鑒與學習,這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之中。南宋對謝靈運的接受,主要表現(xiàn)在理論上的總結(jié)與闡釋上,如詩話對謝靈運的評價。其中以葛立秋的韻語陽 秋及嚴羽的滄浪詩話最具代表,對謝靈運的評價較高,但也指出其不足。南宋理學家對謝靈運的評價極低,認為其叛逆不道,但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 ,如朱熹,亦對謝靈運的創(chuàng)作顯示出接受借鑒的一面。此一時期對謝靈運的接受還有一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就是人們對“池塘生春草”句顯示出較濃厚的 興趣,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理性闡釋。 金代對謝靈運的接受資料較少,王若虛提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沒有什么值得欣賞的,顯示了其一家之言,但元好問對謝靈運的評價還是非常高 的。 元代主要體現(xiàn)為對謝靈運作品本身的詳細闡釋上。前期有方回,他結(jié)合具體時代背景及自身文學理論主張,以謝靈運的詩作為依據(jù),對謝靈運詩歌 的思想情感及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對謝靈運的人品有所貶抑。后期有劉履,他遵循宋代真德秀的選詩宗旨及朱熹 詩集傳對詩經(jīng)的解釋體例對謝靈運詩作進行箋釋,不過,與方回比起來,他更注重謝靈運詩作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情感,并多作肯定,而不像 方回那樣多結(jié)合史書記載從謝靈運的詩句中去發(fā)現(xiàn)其不合禮法的言論,但是他對謝靈運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的認識不及方回。 明代是謝靈運接受的又一高潮期,這一時期,人們在詩歌批評方面突破了理學的束縛,比較重視詩歌本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對前期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總結(jié) ,其中包括對謝靈運詩作的評價。與他們注重對前代詩歌進行理論總結(jié)相應,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為復古。仔細閱讀他們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明代復古論的 代表們詩歌創(chuàng)作上都受到謝靈運的較大影響。他們作詩以漢、魏、盛唐相號召,其實,創(chuàng)作本身則流露出對謝靈運相當?shù)闹匾?。李夢陽以為陸、謝不及 漢、魏,但他的覽眺之作卻在當時即給人“逼類康樂”的印象;何景明在理論上對謝靈運有所貶抑,但其創(chuàng)作中仍有明顯學習借鑒謝靈運的作品。至于 黃省曾,則高標謝靈運。這是前七子一派的情形。后七子中,如王世貞,以才思對格調(diào)進行補充,說“謝靈運天質(zhì)奇麗,運思精鑿”,對謝靈運的評價 很高,并敘述了自己對謝靈運接受由“初不甚入”到極喜愛的接受過程,精辟地概括了后世大多數(shù)讀者對謝靈運進行接受的一個心理過程,他自己還有 明標學習謝靈運的創(chuàng)作。而格調(diào)派的另一集大成者胡應麟對謝靈運的接受在明代亦具有代表性,他以“興象風神”對“體格聲調(diào)”之說進行補充,以 “風神朗暢”評謝靈運詩作。更為重要的是,胡應麟強調(diào)學習古人應當取其才性稟賦相近者,然后“專習凝領(lǐng)”之。從他的創(chuàng)作看,明顯體現(xiàn)出受到謝 靈運的影響。竟陵派的鐘惺與譚元春合力評選古代詩歌作品,編成詩歸一書,他們以自己的心目去合古人精神,大膽突破傳統(tǒng),選取與他們審美情 趣相合的作品進行評價。其中,他們選、評謝詩以深幽孤峭為宗,是對謝詩美學內(nèi)涵的新的發(fā)掘。而陸時雍編成詩鏡,并著詩鏡總論,以神韻 為宗,建立了自己的詩歌理論體系,其中對謝靈運詩作作出了很高評價,著重指出其“抒寫性靈”情真、趣真,富于流動的神韻。從美學藝術(shù)上對謝靈 運詩作出了非常高的評價。 總之,在不同時代里,謝靈運的詩歌藝術(shù)特質(zhì)被讀者作了不同傾向的解讀與詮釋,他的詩歌風格也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創(chuàng)作承傳。這與接受者各自 的文學、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聯(lián)系。 5.期刊論文 吳侃民.周瑩.Wu Kanmin.Zhou Ying 論杜甫對陶淵明的接受 -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7(4) 唐代是陶淵明接受史中的重要發(fā)展時期,陶淵明的思想和詩藝在這一時期都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唐代許多詩人對陶淵明都有過接受.在時代風氣的影響 下,因與陶淵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杜甫接受了陶淵明,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刻意學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風格.在陶詩的傳承過程中,杜甫有 著重要的意義. 6.學位論文 楊小旭 陶淵明詩文的美學意蘊及當代意義 2007 對陶淵明的研究和接受,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且至今仍有許多人對他充滿興趣。對陶淵明詩文的審美意蘊的探究,為本文的目標。 審美意蘊也較含混,經(jīng)過翻閱大量資料,最終將框架定為人格(人性)審美、田園審美和社會審美。這三個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詩文中所蘊涵的審美觀 。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絕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較多,所以人格(人性)審美的論述篇幅較長,這也是理解陶氏審美風格的基礎(chǔ);應該說重點在田 園審美的探究,從自然審美的起源、發(fā)展到陶氏對田園審美的發(fā)現(xiàn),從田園詩的審美特點、形態(tài)特征到創(chuàng)造方式皆有論及;至于社會審美,歷來爭議不 多,故只做簡略陳述。 陶淵明是一個用全部生命熱情寫作的人,一個真誠的人。那些浸透著他靈魂影子的詩文,蘊涵著獨特的審美價值。人格結(jié)構(gòu)的剖析是構(gòu)建其審美大 廈的基石,歷來頗有爭議,主要還是其宗儒宗道之辯。這方面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闡述:如陳寅恪認為他“外儒而內(nèi)道”,而朱光 潛則稱他“儒家的傾向大”。在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結(jié)構(gòu)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異,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傾向大。但陶淵 明則不然,爭論雙方各執(zhí)一詞,很難說服對方。儒道表面看來相左,實際剛好相互補充而協(xié)調(diào),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儒道互補在 陶淵明身上表現(xiàn)尤其明顯:不為物累,逍遙田園,確有仙風道骨;尊親重友,剛正不阿,彰顯的卻是儒者之韻。建立在其儒道互補基礎(chǔ)上的人格審美 ,亦表現(xiàn)出同樣的特點。他既有對帶有道家審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賞,也對儒家審美色彩很濃的顏回、榮啟期的贊美。 再說陶氏自然審美觀中的田園審美。他的自然審美觀固然有傳統(tǒng)的“比德”成分,但他對中國古典詩歌自然審美觀最大的貢獻,則在對田園審美的 發(fā)現(xiàn),這不但擴大了自然審美的視野,豐富了詩歌的題材,而且創(chuàng)造出美學領(lǐng)域新的審美品類:沖淡美。詩歌中表現(xiàn)農(nóng)村題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 風七月,但那是民歌,詩中對農(nóng)村生活并未進行審美觀照。文人以審美的眼光寫田園風光,當始于淵明。他對虛靜的審美,對和悅潤暢景色的偏愛 ,無不體現(xiàn)著思想中儒道互補: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虛無,反對雕飾;而儒家的“吾與點也”的理想,對潤暢優(yōu)美景色的偏愛,也使淵明 吟出了“我愛其靜”的詩句,“靜”,是他觀照自然時又一審美發(fā)現(xiàn)。正因為虛靜的心態(tài),才使淵明能發(fā)現(xiàn)田園所蘊涵的獨特之美,而田園詩的典型意 象“采菊東籬”式的閑適飄逸,亦成為東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對田園進行審美觀照的過程中,陶淵明以“直尋“的方式(即文中所謂創(chuàng)作的隨機性 ),使他的詩佳句天成,叮咚成韻,成為難以模擬的“這一個”;其田園詩的審美形態(tài)則屬于“優(yōu)美”,那和諧的人格、和諧的情志,使他能以心靈去捕 捉對象精神之優(yōu)美,使自己的創(chuàng)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總之,其田園審美的獨特創(chuàng)造性,使陶淵明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獨步千古的人物。 至于他的社會審美觀,應以桃花源詩并記為最典型的體現(xiàn)。這里所展現(xiàn)的淳樸和諧的社會審美,沒有壓迫和戰(zhàn)亂,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桃源 仙境,深受道家美學的影響,有濃郁的小國寡民色彩,折射出亂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們適彼樂土的愿望。當然,儒家社會審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 也未完全隱去,那長幼有序、和諧安詳?shù)娜穗H關(guān)系,厚道淳樸的民風,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嗎?其社會審美的和諧淳樸集中顯現(xiàn)的桃花源,在喪真的晉末社 會里雖只是一種空想,但仍有其積極意義,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深層。 對陶淵明詩文審美從人格(人性)審美、田園審美和社會審美三方面的簡析,試圖構(gòu)建一個較完整的框架,為未來陶氏美學體系的建立,添一磚半瓦 。對當代意義的分析,則出于學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當代急速變幻的世界罩一些人精神家園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幫助他們建立和諧完善的人格結(jié) 構(gòu),學會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能夠享受生活、,熱愛生命,進而建構(gòu)一個自在而灑脫的心靈世界。 7.期刊論文 梁桂芳.Liang Guifang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闡釋-以杜甫與韓愈、李白、陶淵明宋代接受之比較為中 心 -文史哲2006(3) 杜甫被推尊為“古今詩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關(guān)鍵在于兩宋時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確立,是宋人在其時代、社會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約 下,對傳統(tǒng)文化重新審視后作出的理性選擇,它實質(zhì)上反映了唐宋兩種文化范型的整合與轉(zhuǎn)變.在這一整合過程中,韓愈、李白也曾成為宋人的備選對象,但 他們最終沒能通過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標準,而只有杜甫契合了宋文化的這些精神內(nèi)核.陶淵明作為宋代休閑文化的典范,取得了和杜甫并稱的 資格,但他提供的生活模式只是宋代儒道互補文化模式下的一種補充.杜甫才是宋代文化的主要典范. 8.學位論文 蔡華 巴赫金詩學視野中的陶淵明詩歌英譯復調(diào)的翻譯現(xiàn)實 2007 齊梁起,陶淵明詩歌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地位受到關(guān)注,后經(jīng)唐宋時杜甫提攜、蘇軾推崇,譽滿學界,從此陶詩文經(jīng)典地位少有異議。經(jīng)典作品往往 具有跨時空的可讀性和超時空的意義指向。明清時,陶淵明及其詩文研究兼及研究的研究全面展開。1898年,陶詩德語譯本問世,自此,陶詩吸引著眾 多譯者為之筆譯不輟。 20世紀是文學批評的世紀,是“主義”理論的世紀,也是“翻譯的時代”超越20世紀諸項研究的是巴赫金“兼顧內(nèi)(復調(diào)體裁)外(狂歡化時空 ),綜合研究”的全景整體詩學研究視野,其“對話整合”研究方式與其他單一向度上的詩學研究截然不同,具有不偏執(zhí)的多元特質(zhì)和“長遠時間 ”里的開放、發(fā)展屬性。同時,與其他文化研究偏重政治意識形態(tài)不同,巴氏詩學的歷史感凝重。巴氏詩學的這些特點使其復調(diào)、狂歡詩學觀點成為支 持文學翻譯復譯現(xiàn)象的前瞻性理論,與同期形式主義以及后來的“語言論轉(zhuǎn)向”理論相比,巴學理論所弘揚的人文理想使他們相形見絀,巴氏詩學的審 美視角更是后起之秀如讀者系統(tǒng)文論60年代的闡釋學(藝術(shù)作品的價值只是在欣賞者那里才能被揭示出來)和60年代后期的接受美學(文本不是一 成不變的、自足的,文本意義需要文本與讀者共建)當之無愧的先驅(qū)。 巴赫金的對話原則最終揭示的是他者以及他者話語在自我審美過程中的重要性,是自我與他者互為主體性、雙主體互動的精神。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 實際上是從道德哲學領(lǐng)域進入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重要過渡,復調(diào)理論使主人公自由解放,與作者平等對話,這是復調(diào)理論的核心,體現(xiàn)著復調(diào)理論的反物 化內(nèi)涵?!霸谕铀纪滓蛩够膹驼{(diào)小說里,作者對主人公所取的新的藝術(shù)立場,是認真實現(xiàn)了的和徹底貫徹了的一種對話立場;這一立場確認主人公 的獨立性、內(nèi)在性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論性?!睆?963修訂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以下簡稱詩學問題第四章中增添了關(guān)于狂歡的 論述情況來看,復調(diào)理論在闡釋著作者與主人公、主人公與主人公之間平等邏輯關(guān)系(國內(nèi)引介巴赫金復調(diào)理論的錢中文明確了這是復調(diào)理論的關(guān)鍵 )的同時,成為狂歡化理論的前奏和萌芽。國內(nèi)程正民在其巴赫金的文化詩學一書把復調(diào)理論和民間狂歡文化聯(lián)系起來,縮短了兩者在思維方式上 的距離。上述巴赫金三種核心理論概念依次經(jīng)歷作者控制主人公,主人公控制作者,作者與主人公平等對話的變化發(fā)展,最終指向作者和主人公兩個價 值中心的外位互補關(guān)系,闡明了審美世界的事件性是如何被建構(gòu)起來的。因此,三個概念共同具有“打破理性主義對人的精神的禁錮,調(diào)動人們身 上絕對本質(zhì)的、神圣的參與性”。體現(xiàn)著“兼顧內(nèi)外,整合建構(gòu)”的指導思想。將巴氏對話復調(diào)和狂歡化理論引進到文學翻譯研究中,目的在于 消解原文至上,肯定譯者審美作用,遏制翻譯一元主體操縱,促進翻譯各方對話交際,在使翻譯對象成為過程中審美事件的同時推動翻譯在復譯實踐中 整合創(chuàng)優(yōu)。翻譯研究從科學、藝術(shù)、技能、文化屬性一路發(fā)展過來,不久前才進入斯內(nèi)爾霍恩比(SnellHornby)的整合性建構(gòu)階段,而霍恩比的跨 學科本質(zhì)是巴赫金對話交際理念的擴大化,是翻譯研究回到巴赫金詩學方向的表現(xiàn)。借鑒巴赫金對話復調(diào)、狂歡化理論,文學翻譯復譯的現(xiàn)實格局 翻譯結(jié)果不是單一屬性的,多聲部譯文相對共存,共同表現(xiàn)為原文投射出來的、譯者多邊對話的多面共同體成為有據(jù)可依、有的放矢的翻譯現(xiàn) 象。也就是說譯者與原文作者、原文、譯文讀者對話時,復譯者之間展開多元交叉對話時,他們在作者言者與原文言者的轄制下,在譯文讀者的期待視 域內(nèi),積極貫徹各自的翻譯主張,各種翻譯結(jié)果因此復譯有加。 從巴赫金對話原則發(fā)展而來的對話性翻譯是形成和諧翻譯局面的基本理論依據(jù)。對話性翻譯意味著使多元翻譯主體兼容并存、互補融合理應成為翻 譯常態(tài)的過程和最終勢態(tài),也說明主體性問題應該超越單邊一元視角,多元翻譯主體視界融合復合主體間性成為文學翻譯的核心力量。在這個前提 下,決定文學翻譯復譯多元和諧共存的主導因素不是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缺席的作者主體,靜態(tài)的原文主體;不是空穴來風的譯文主體;也不是翻譯鏈最后 環(huán)節(jié)一譯文讀者主體,而是貫通幾方主體的譯者主體。作為唯一現(xiàn)時、在場的執(zhí)行主體,譯者主體的根本作用不在于發(fā)揮“審美理解”與“審美創(chuàng)造 ”,而在于“唯我”而又“忘我”地貫通翻譯全程所有翻譯主體視角與要求,為成就翻譯“范本”鍥而不舍地調(diào)節(jié)著。 譯者成就“定譯范本”的努力在對話性翻譯中不斷推進著。推進過程中,同一譯者因時因地地調(diào)整對話方向或深化對話程度,或不同的、更多的譯 者參與進來,使對話性翻譯上升為復調(diào)性翻譯。復調(diào)性翻譯是作者和主人公兩者關(guān)系的復合關(guān)系。復調(diào)聲中,主人公作為思想著的人復調(diào)理論的重 要條件得到徹底解放,而作者的審美積極性依然是復調(diào)理論的重要構(gòu)成。作者與主人公的關(guān)系是作者從審美積極性出發(fā)圍繞思想著的主人公進行價 值建構(gòu)的過程。由此聯(lián)系文學翻譯復譯,可見,復譯正是譯者積極地使原文“涵義”成為審美事件中的審美對象并反復對翻譯對象進行價值優(yōu)化整合的 “對位”性翻譯建構(gòu)過程?!皩ξ弧?,作為復調(diào)理論的一種技術(shù)性手段,關(guān)注不同聲音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