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doc_第1頁
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doc_第2頁
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doc_第3頁
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doc_第4頁
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作者:劉澤銀,鄒旭,羅英,鄧鐵濤【關鍵詞】心脾相關論;心悸;鄧鐵濤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癥狀。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或節(jié)律發(fā)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鄧鐵濤教授運用心脾相關理論指導本病辨證論治,在長期的實踐中取得良好療效。筆者現就此簡要介紹如下。1關于心脾相關論脾胃與心的密切關系,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經脈關系。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逼⑽妇佑谥薪?心臟居于上焦,從形體上看,以膈為界,互不相連,但二者之間以脾胃之支脈、大絡、經筋緊密聯系,經氣互通,相互影響。五行關系。脾胃屬土,心屬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關系,聯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盜母氣,均可因脾胃之失調而波及心臟。氣化關系。素問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逼⑽钢魇芗{、運化水谷,乃多氣多血之臟腑,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臟血脈氣血之盈虧,實由脾之盛衰來決定。鄧老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五臟相關學說”,有助于較直觀和全面地闡述、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其中“心脾相關”是“五臟相關學說”的一個子系統(tǒng)。鄧老認為,在心與它臟的相互關系中,心脾的聯系在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治療調節(jié)上最為重要。2從心脾相關論認識心悸病機歷代醫(yī)家對心悸的病機已有不少論述。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提出當“責之虛與痰”的理論;證治準繩驚悸恐認為“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虛也,二者飲也”;景岳全書怔忡驚恐強調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鄧老在繼承歷代醫(yī)家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從心脾相關立論,認為心悸是一個本虛標實之證,正虛(心氣虛和心陰虛)是本病的內因,痰與瘀是本病繼發(fā)因素。氣虛、陰虛、痰濁、血瘀構成了心悸病機的4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鄧老曾對數百例心悸患者做的調查發(fā)現,大多數病例都有心悸、氣短、胸悶、善太息、精神差、舌質胖嫩、舌邊見齒印、脈弱或虛大等氣虛證候;或同時兼有舌苔濁膩、脈滑或弦及肢體困倦、胸翳痛或有壓迫感等痰濁外候。故此,鄧老認為,廣東人體質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加之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心悸患者以氣虛痰濁型多見。從病因來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膏梁厚味、過嗜茶酒、肥甘無度之人隨處可見;各種冷飲涼食,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品;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失節(jié),饑飽無常之人增多。然而,“脾立信”,“食貴有節(jié)”,飲食自倍或過度饑餓及餐次餐時無規(guī)律,都能損傷脾胃,使運化失司。脾胃損傷,一方面使氣血津液生化乏源,中氣衰弱則心氣亦因之不足,心氣不足則無力推動血運,致脈道遲滯不暢,氣虛不能自護則心悸動而不寧。氣虛日久,可致心陽虛弱,陽虛則寒邪易乘;津血不足則不能上奉心脈,使心血虛少,久則脈絡瘀阻;另一方面,脾主運化,脾胃損傷則運化遲滯,氤氳生濕,濕濁彌漫,上蒙胸陽,致胸陽不展,心悸胸悶、氣短乃作;濕濁凝聚為痰,痰濁上犯,阻滯胸陽,閉澀心脈,則心悸胸痹疼痛乃生。因實致虛,因虛致實,患者多虛實夾雜。3從心脾相關論立心悸治療之法鄧老以心脾相關理論作指導,臨床上運用調脾護心、補氣除痰法治療心悸。心悸之本虛,以心虛為主,以全身之虛、五臟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調為背景。就心氣虛而言,則與脾的關系甚大,心氣虛,主要表現其主血脈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則有賴于氣與血對心的濡養(yǎng)。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運,能升騰清陽,從根本上起到益氣養(yǎng)心之效,故鄧老強調補益心氣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運,則濕不聚、痰難成,亦為除痰奠定基礎。除痰法是治心悸的一種通法,乃針對標實而設,通過除痰可以通陽,有利于心陽的恢復,此有寓補于通之意。補法與通法是治療心悸不可分割的兩大原則,臨床使用先通后補,或先補后通,通多補少,或補多通少,或一通一補,通補兼施,均應根據心悸的各個類型,視具體情況權衡而定。4臨證審病求因舉隅4.1冠心病心悸鄧老認為,冠心病心悸為本虛標實之證,以心陰心陽虛為本,以痰瘀閉阻為標,廣東地處南方潮濕之地,以心氣(陽)虛兼痰者多見。氣為血帥,心氣不足,則血脈運行失調,兼以痰瘀擾心,故心中怵惕,導致早搏等心律失常。治以益氣安心、化痰行瘀之法。選方以溫膽湯加減:黨參24g,茯苓、丹參各12g,法半夏、珍珠層粉、竹茹各10g,橘紅、枳殼各6g,甘草5g。加減:氣虛甚者加黃芪、白術或吉林參;偏虛寒者,去竹茹,加桂枝或桂心;兼瘀者,加失笑散或三七末。主治心律失常屬氣虛痰瘀者。證見:心悸動,氣短,胸悶,善太息,精神差,舌質胖嫩,舌邊見齒印,脈弱或虛大;或同時兼有舌苔濁膩、脈滑或弦。方中黨參補氣扶正,半夏降逆化痰為君;竹茹化痰除煩寧心為臣;橘紅理氣化痰、降逆消痞,茯苓健脾滲濕,丹參活血化瘀,枳殼寬中又不破氣傷正,珍珠層粉安神寧心,共為佐;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益氣安心、化痰行瘀之功。若心陰虛兼痰者,予生脈散合溫膽湯。兼瘀者,加紅花或三七末之類。此兩類型兼有高血壓者,選加草決明、鉤藤、牛膝或川芎、代赭石、杜仲;兼血脂異常者,酌加草決明、山楂、何首烏、布楂葉之屬。若心陰陽虛兼瘀或痰者,酌情合并使用上述方劑加減化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者,多屬痰瘀閉阻而兼虛,當以治標為主,加養(yǎng)心安神之品隨證加減。4.2風濕性心臟病心悸鄧老認為,風濕性心臟病以心之陽氣(或兼心陰)虧虛為本,血瘀、風、痰濕為標;心病為本,它臟(脾腎肝肺)之病為標。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以陰陽兩虛和瘀者多見,心之陰陽氣血虧虛,瘀阻心脈,心失所養(yǎng),故見悸動不寧。治療宜標本同治,攻補兼施,更需要調理脾胃,調脾護心,益氣除痰祛瘀。方選炙甘草湯加減。藥用干地黃30g,黨參15g,炙甘草12g,麥冬、胡麻仁、珍珠層粉、蒲黃、五靈脂各10g,桂枝9g,阿膠6g,大棗5g。主治:風濕性心臟病陰陽俱虛夾瘀之心悸。證見:心悸動,體羸氣短,面色黎黑,精神差,舌質胖嫩、舌邊見齒印,脈弱或虛大或結代。方中炙甘草、黨參、大棗益氣以補心脾、調脾護心;干地黃、麥冬、阿膠、胡麻仁甘潤滋陰養(yǎng)心補血;桂枝通陽復脈;珍珠層粉養(yǎng)心安神;蒲黃、五靈脂化瘀通脈。全方共奏雙補氣血、養(yǎng)心安神、化瘀通脈之功。5典型病例患者,男,72歲,2001年1月3日就診。患者20年來多次心電圖提示頻發(fā)室性早搏,曾因此暈厥3次,且癥狀呈逐漸加重趨勢。1999年4月因頻發(fā)室性早搏在本院二沙島分院住院,服用心律平0.2g,每日1次維持。2000年7月停用后早搏明顯增多。入院前1周因情緒激動后,覺心跳心慌,胸悶不適,胸部顫抖。遂急診求治。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早搏,二聯律。予利多卡因靜滴,好轉而入住心臟科。查體: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不齊,可聞及早搏10次/min,無病理性雜音。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早搏,四聯律,電軸左偏。生化示:空腹血糖17.3mmol/L。入院中醫(yī)診斷:心悸(氣虛痰瘀阻絡)。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心功能23級;2型糖尿病。予參麥注射液、美迪康、達美康等治療。入院第2天,鄧老查房。證見:疲乏,面色晦黯,心悸,胸悶,活動后氣促,消谷善饑,口干欲飲,微咳,無寒熱,眠可,二便調,舌淡黯,苔膩稍干,脈浮滑。鄧老認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為本虛標實之證,以心陰心陽之虛為本,以痰瘀閉阻為標?;颊咂7Α⑿募?、活動后氣促,為氣虛表現;消谷善饑、口干欲飲者,屬陰不足;胸悶為氣虛胸陽不展、痰濁瘀血阻絡、血行不暢的表現;面色晦黯為有瘀之征。結合舌脈,本病證屬“氣陰兩虛,痰瘀阻絡”。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除痰通絡為法。方用溫膽湯加減:黃芪30g,太子參30g,山藥60g,玉米須30g,竹茹10g,枳殼6g,橘紅6g,膽南星10g,茯苓12g,仙鶴草30g,豨薟草12g,丹參15g,甘草30g。每日1劑,水煎服。3劑后,即訴無明顯心悸胸悶,消谷善饑明顯減輕。原方繼進7劑,煎服法同前。7d后,心電圖示:偶發(fā)室性早搏。繼服原方14劑,諸癥消失,聽診無早搏。查動態(tài)心電圖示:偶發(fā)室性早搏(單發(fā)室性早搏90個)。生化示:空腹血糖6.83mmol/L。按:本案重用黃芪、山藥、太子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丹參活血通絡;膽南星、竹茹化痰;稍用橘紅、枳殼理氣化痰。又因其輕咳、脈浮,考慮有外感之征,故加用豨薟草祛風,兼通絡。根據鄧老經驗,陳皮以除濕化痰為主,痰多用之;橘紅重在行氣化痰,胸悶明顯用之,故方中用橘紅易陳皮;枳實通腑攻伐力強,而枳殼理氣為主,攻伐力弱,故又以枳殼代枳實。方中益氣之劑重,體現扶助正氣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