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一)的字幕: 這一講我準備講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我想把這個大的問題,分成五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誕生我主要地談作為現(xiàn)代文化創(chuàng)造者的魯迅,他怎樣的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魯迅和他同時代人的文化理想主要就是講他們心目中如何創(chuàng)造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第三個問題現(xiàn)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核心在魯迅看來這個核心我認為是,當然不是我認為, 是我覺得魯迅認為應該是人的自覺,特別是自我的自覺。第四個問題魯迅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殊方式我指的是魯迅的文學。所以,我將把問題集中在 作為思想文化界一般的思想啟蒙與魯迅特殊的啟蒙方式,就是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第五個問題對魯迅的整體評價牽涉到魯迅,對魯迅的整體地評價問題,也是我們當前學術界和一般的讀者、社會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魯迅的文學 他注重國民性的批判與中國現(xiàn)代另外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所注重的體制的改革、體制的建設。這兩者的關系究竟怎么看?我覺得這五個問題是我們認識,從宏觀上認識魯迅與中國文化 繞不開的五個基本的問題,下面我先講一 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誕生所謂的激烈反傳統(tǒng)。中國文化確實在五四時期經(jīng)過了一個很大的斷裂。從那開始, 我們的中國文化進入了所謂的現(xiàn)代,不再是古代時期了。因此,學術界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就是包括魯迅在內的五四時期的那一代知識分子,他們都有一個基本的批判自己文化的立場,概括起來就是所謂的 “激烈的反傳統(tǒng)”所以魯迅也不能夠例外。確實,魯迅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批判從魯迅思想一開始確立的時候,就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了。比如說我們回到魯迅在1907年和1908年,他留日期間, 留日生活的后期所創(chuàng)作的幾篇長篇的文言論文來看,他確實有激烈的反傳統(tǒng)的言論。在1907年完成的一篇文章叫摩羅詩力說里面,摩羅詩力說魯迅雖然首先也肯定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他說古民之心聲手澤,非不莊嚴,非不崇大。魯迅摩羅詩力說 并不是不莊嚴,崇大。但是到了現(xiàn)代,這個本來很莊嚴,很崇大的中國的傳統(tǒng)卻突然變得沒有價值了。為什么呢?因為中國進入了世界,進入了現(xiàn)代,而傳統(tǒng)的文化還不能夠適應現(xiàn)代的世界。 他說中國的文化呼吸不通于今,則取以供覽古之人,使摩挲詠嘆而外,更何物及其子孫?魯迅摩羅詩力說說中國的文化跟今天呼吸不通。所以除了把它放在博物館里面,讓后人去瞻仰,去欣賞之外, 它實際的好處是沒有的。這個評價其實是很激烈的。因此,他激烈的批評那時候的一些國粹派的那些正面肯定并且主張要繼承中國文化,保存中國文化的那些國粹派們。他說,故所謂古文明國者,悲涼之語耳,嘲諷之辭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則喋喋語人,謂厥祖在時,其為智慧武怒者何似,嘗有閎宇崇樓,珠玉犬馬,尊顯勝于凡人。有聞其言,孰不騰笑?魯迅摩羅詩力說 他說現(xiàn)在有很多人,動不動就夸耀自己的過去。這跟一個貴族之家敗落了,他的子孫,整天在別人面前炫耀過去,有什么兩樣呢?我們可以看得出,這一個論述,這一個很形象化的論述,跟阿Q正傳所講的阿Q的那個口頭禪: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其實是非常的相似。摩羅詩力說寫于魯迅26歲的那一年。阿Q正傳寫于1921年,那時候魯迅已經(jīng)40歲了。中間經(jīng)歷了14年,但是他前后期的思想,卻首尾一貫, 那這也可以看得出魯迅思想的一個整體性。在摩羅詩力說中,關于中國傳統(tǒng)的具體的缺點,魯迅主要地是認為中國歷代的政治文化理想多在于“不攖”這個“攖”的意思就是挑動、刺激,所以“不攖”就是盡量不挑動人們的內心。也就是不敢 給人以內心的自由,而拼命的去禁錮人們的思想感情。實行愚民政策。維持虛假的穩(wěn)定。古人早就說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說對人民的思想有一種恐懼。而魯迅認為,歷代的文人,所謂“幫忙、幫閑”的文人,他們的工作 就是幫助帝王進行不攖之治那么如何才能“不攖”呢?不攖之治的方式:武力、強力壓迫文學、文化瞞騙除了武力的強力的壓迫之外,就是從文學、文化方面進行瞞和騙。因此造成一個萬馬齊喑的無聲的中國。無聲的中國是魯迅在20年代一個演講的一個題目。 魯迅自己是文學家,他在分析中國文化的“不攖”的理想的時候,他也主要是以文學為證據(jù)的。所以在摩羅詩力說里面幾乎有一個簡短的中國文學史的回顧。這個回顧也是一個否定性的回顧。比如他認為詩經(jīng)三百篇,本來按照堯舜禹的舜的說法 是“言志”的,表達人們內心的思想感情的??墒牵搅丝鬃訁s變成,孔子的論語為政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魯迅對孔子這個說法非常的不滿。他說:強以無邪,即非人志。魯迅摩羅詩力說 就是說你把詩經(jīng)的內容,勉強地歸結為“思”, 思考的“思”,思考無邪,不走邪路,走正路。那么無論什么都中規(guī)中矩,即使“關關雎鳩”這樣的愛情詩篇,也把它解釋成宣“后妃之德”那你還談什么“言志”呢?所以魯迅認為這以后的中國文學 都“輾轉不逾此界”,就是不超過這個界限。所以一涉及到愛情的問題,感情的問題,儒學之士就非常的害怕。這樣的中國文學是不能舒兩間之真美“兩間”就是天地,人生天地之間的兩間。就是真實美好的感情, 詩歌中無法宣泄出來。魯迅說的整個一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中真正暢快,自由的抒發(fā)人的感情的作品,他說:“上下求索,幾無有矣”。幾乎沒有。這幾乎把中國文學全盤否定了,連魯迅自己的最佩服的屈原 也不例外。屈原有一首很長的詩叫離騷所謂“離騷”者就是發(fā)牢騷而已??墒囚斞刚J為發(fā)牢騷的屈原仍然是怨而不怒。不敢反抗的。所以魯迅干脆說,這是后來了,他說在楚懷王面前發(fā)牢騷的屈原,就好比是紅樓夢中的 賈府里那個管家焦大,雖然罵罵咧咧的,但對于主子還是忠心耿耿。屈原和焦大都是只想幫忙,而幫不上忙,所以發(fā)牢騷。他們的區(qū)別在于屈原和焦大的區(qū)別:一個會寫詩一個只會喝酒亂罵人所以我們看在1907年的對于透過文學史 對于中國文化的批評,跟他五四時期的激烈的反傳統(tǒng)的思想,確實是一致的。那么到了五四時期,一個更加集體性的對傳統(tǒng)的批判開始了。魯迅也是這其中的一員干將。在1918年,魯迅在談到所謂保存國粹的時候,他首先要求人們仔細甄別國粹 他認為許多國粹實際上恰恰是國渣,渣子,不是粹。他說比如一個人,“臉上長了一個瘤,額上腫出一顆瘡,的確是與眾不同??梢运闶撬摹按狻绷税?。然而,據(jù)我看來,還不如將這個粹割去,同別人一樣的好?!?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因為國粹家所謂的國粹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叫粹。但魯迅說,特殊性不一定好。臉上長了一個瘡,這很特殊,但是這并不好。相反要把這個瘡給割掉,跟別人一樣,就是說中國文化應該與世界的進步文化看齊,這樣才是正常的、健康的。這樣才是正常,才是健康的。 所以,言下之意就是說你堅持國粹,就很可能是保守國渣。所以到了1925年在回答京報副刊的青年必讀書目這個征求意見的時候,魯迅就大膽地倡言:“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這個所謂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的這個說法。魯迅一輩子直到現(xiàn)在,仍然引起人們的議論,因為太偏激了。很多人說魯迅自己讀了很多中國書,舊學功底過人,由此成就了他的學問和文采。但是他卻不叫別人看中國書, 這豈不是很不公平,很不誠實嗎?實際上我們上面也說到過,魯迅對中國傳統(tǒng)本身他是并不全盤否定的。他認為它并非不莊嚴,不崇大。就傳統(tǒng)本身來說,他并沒有否定它,他所否定的只是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所處的困境這之間,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中國困境的適應性。在解決中國現(xiàn)代文化困境的時候,傳統(tǒng)顯得沒有力量。顯得沒有價值,魯迅并不是說傳統(tǒng)本身沒有價值,傳統(tǒng)在它所產生的年代,在古代中國社會是有價值的。并不是說傳統(tǒng)本身沒有價值,傳統(tǒng)在它所產生的年代,在古代中國社會它有價值的, 這只是一個時間的不同,環(huán)境的不同,時代條件的不同而已。魯迅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從莊子里面拿來的,莊子里面有個小故事說一個叫林回的,林回這個人“棄千金之壁,負赤子而趨?!本褪且粋€房子著火了,這個人很聰明, 他把一個小孩子背著跑了,把價值千金的碧玉就扔在這個里面不管了?;蛟唬浩錇椴寂c,赤子之支寡矣!其為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或曰,有些人說,如果說他要求財產的話,那么赤子,一個小孩子能值多少錢呢?如果他要回避這個拖累的話,那么千金之碧是輕的,而小孩子是重的。 那么他為什么棄千金之碧,而負赤子以趨呢?”林回回答說:“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如果你搶黃金的話,那你是看重利害如果你救小孩子,這個是出于你天性的自然。魯迅用這個比喻說明,在當時的現(xiàn)代中國條件下放棄有千金之價值的國粹,卻來爭取中國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權,這就好比林回 “棄千金之碧,負赤子而趨”。 反之那就是棄赤子而抱千金之碧了,那么魯迅后來把這個公式概括為:你要保存國粹,試問國粹能不能保存我們。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不是能否保存國粹,而是能否保存我們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能夠保存, 在世界文化激烈的競爭中失敗被開除出地球的球籍,那你還談什么保存國粹呢?這是魯迅當時的邏輯的一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個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埋葬國粹”魯迅的話,并沒有完全的錯。那么今天的情況 跟魯迅的生活的時代是已經(jīng)很不相同,中國人已經(jīng)不像魯迅那一輩人那樣的天天害怕被開除球籍。已經(jīng)沒有他們那個時候的憂患意識了。而我們的生存、溫飽和發(fā)展的問題,也沒有那個時代那么嚴峻?;蛘呶覀兘裉煊行┤俗砸詾檫@個問題 不像那個時候那么嚴峻了。所以,我們可以在今天鼓吹國粹,鼓吹重新建設國學,我們的各種媒體,也在宣傳國粹。百家講壇還要普及學術。這一方面說明我們今天的普通觀眾、讀者,確實缺乏基本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知識,所以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如饑似渴的態(tài)度。 可是另外一方面也說明現(xiàn)在的人的觀念和魯迅的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不同。在今天看來,文化的傳統(tǒng)的保存乃至于發(fā)展,跟我們今天活人的生存權,基本的人權,已經(jīng)不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已經(jīng)不再是千金之碧和赤子 對立的關系了。但是果真如此,那也要曉得,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再發(fā)文化熱,再發(fā)國學熱,是因為曾經(jīng)有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棄千金之碧,負赤子而趨”那個結果。這倒應了魯迅的一個說法 就是我們先必須保存自己,然后我們才能夠保存我們的過去,我們的國粹。所以在第一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結論,第一,魯迅確實是激烈地反傳統(tǒng),但是他所反的傳統(tǒng)不是傳統(tǒng)本身,而是對于傳統(tǒng)的迷信。第二,魯迅確實是激烈地反傳統(tǒng),但是他反傳統(tǒng)的目的不在于單純地埋葬傳統(tǒng),而是要在反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為新的中國文化開辟一個起點。 也可以說是為中國新的文化傳統(tǒng)開辟一個起點。打掃一個戰(zhàn)場,一個空間。所以緊接著問題就是我們第二講,二 魯迅和他同時代人的文化理想在魯迅的規(guī)劃中應該如何建設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在這方面我認為魯迅有兩篇文章是具有代表性的。 一篇是我們熟悉的拿來主義魯迅主張中國的文化的建設,不能夠單純地繼承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因為這個文化已經(jīng)呼吸不通于今,已經(jīng)不能夠完全適應現(xiàn)代世界的中國問題。而應該把中國和世界打通。 所以中國和世界應該完全的溝通。應該沒有障礙的溝通。中國應該主動的、積極的、多方面的去拿來。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不要讓別人送進來。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不要讓別人送進來,因為送進來不一定是好東西,比如說鴉片, 就是他們送過來的,并不是我們自己去拿的。這當然無助于我們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建設。沒有拿來的,人不能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稱為新文藝。魯迅這樣的說,他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我這里面只要舉幾個小例子。 比如我們都知道具有罕見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家魯迅是一個文學家,是一個具有中國少數(shù)的罕見的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作家,可是有一點是人們一直迷惑不解的事。魯迅他并沒有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應用在創(chuàng)作上面。他卻用了很多很多時間 進行翻譯,魯迅實際上是一個翻譯家。有一個學者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一個很直觀的工作,他把1938年的,魯迅逝世以后兩年出版的魯迅全集,大概是18本,他把它從中間分開來。照了張相,從中間分開來正好一比一。 一邊是魯迅的創(chuàng)作和古籍整理,一邊份量是一樣的,他的翻譯。那我們今天,我們很多的讀者所看到的普及版的魯迅全集,是不包括翻譯的。其實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是我們不能夠全面地理解魯迅的一個障礙,一個很大的問題, 也不符合魯迅的拿來主義。 關于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二)的字幕: 實際上魯迅他從事翻譯并不是他的強項。魯迅的弟弟周作人那是一個很大的翻譯家,因為他精通日語和希臘語。而魯迅他的外語最好的是日語,他的英語,德語和俄文,恐怕并不能夠 直接地進行翻譯,所以魯迅的大部分翻譯是通過日語的一個轉譯,重譯,再譯。可是盡管如此他還一生堅持翻譯而且還為自己的重譯,轉譯,和再譯辯護。他說這個翻譯,魯迅認為:翻譯一方面是把義外的東西翻譯進來; 一方面是要把義外的東西翻譯進來。讓我們中國人,不能夠出國的中國人。好象是旅行世界各地一樣的,知道當今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別人是怎么生活的。別的文化是一種什么樣子。魯迅認為:翻譯一方面是把義外的東西翻譯進來;同時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同時,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 中國新的現(xiàn)代漢語,新的文學表達方法的一個捷徑。因為中國的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文學,本身就是在翻譯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那這個判斷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魯迅說,中國的文或話,法子實在太不精密了。魯迅二心集中國的語言太不精密了, 因為它缺乏精密的語法。所以應該用翻譯來改造、來豐富我們漢語固有的表達法。如果不進行翻譯的話,我們的白話文跟三言兩拍跟金瓶梅、紅樓夢就沒有區(qū)別的,這還是古人的白話,不是現(xiàn)代人的白話。 所以因為他對于翻譯這么重視,因此他容不得別人對于翻譯的任何攻擊。所以我記得魯迅有一篇雜文很有意思,叫由聾而啞這個是1934年寫的。他說,如果我們中國人輕視翻譯的話,那么長期的沒有翻譯進來, 長期的不了解國外的事情,你就會變成一個聾子,而一個人變成聾子以后,他不僅聽不見,他也不會學習說,他最后會變成一個啞巴。要想在不學習別人的情況下面說自己的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這個觀點,這個心態(tài),在中國現(xiàn)代時期, 實際上并不是魯迅一個人的孤立的現(xiàn)象。我們知道這整個中國現(xiàn)代時期,文人知識分子,只要你是以新派自居的。那多半他的外語都很好,不管他是不是留過洋,而多半他們都是翻譯家。周作人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外語,他認為學外語 是一個中國人從古代進入現(xiàn)代的一個門檻,如果你不學外語的話,你就不配做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那這個話說得很嚴重。那實際上,我們中國現(xiàn)在比如說巴金,巴金是一個翻譯家。巴金翻譯了很多法國的,俄國的,意大利的,很多國家的著作。所以巴金的翻譯的份量和魯迅一樣, 也可以跟他的創(chuàng)作相等的。那胡適之也是一個翻譯家,我們把現(xiàn)代文學上所謂的魯、郭、茅、巴、老、曹,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其中老舍和曹禺的翻譯相對少一點。而其他的一些人都是翻譯家。所以在中國現(xiàn)代, 創(chuàng)作、翻譯、理論、編輯這是一個整體。反觀我們今天,我們的文壇,作家已經(jīng)不能夠成為翻譯家了。翻譯家和作家已經(jīng)分裂了。翻譯家 作家翻譯是翻譯,創(chuàng)作是創(chuàng)作。這個跟中國現(xiàn)代,魯迅那一輩作家也是不完全一樣。因為那個時候, 拿來主義,向國外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我們中國現(xiàn)代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共識,也是。我們今天提倡,建立學習型的社會,可是這個學習好象是分開來的。學習的人跟創(chuàng)作的人是兩樣。所以回頭來看魯迅的拿來主義,拿來主義其實今天還是有意義的。 這是拿來了,其次就是要采用我們的文化的傳統(tǒng)。魯迅實際上在1907年,所謂激烈的反傳統(tǒng)的時候,就已經(jīng)提到了在吸取國外的新的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保守我們固有的文化的傳統(tǒng), 把這兩個合起來,才是創(chuàng)造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一個正路,一個坦途,他說此所為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魯迅文化偏至論 他這話說,新宗是現(xiàn)代文化,要另外去建立。但為了另外去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化你除了不落后于世界的思潮之外,你也不能夠失去我們中國文化固有的血脈。這個是一個很通達的、一個很中庸的一個說法。 所以很多認為魯迅只是激烈反傳統(tǒng)的學者就很疑惑。魯迅怎么會說這個話?實際魯迅一生是這樣的做的。魯迅全集在1908年出版的時候,請蔡元培先生作了一個總序,蔡元培先生說,魯迅作為一個學者, 他是一個純粹的清儒的家法。他的研究方法是一個純粹的清代儒家的學者的一個方法,就是考據(jù),考據(jù)國粹就是整理國粹。魯迅并沒有把國粹拋棄。比如我們中國現(xiàn)代第一本到今天為止是經(jīng)典性的小說史, 中國古代就有小說但沒有史,這個小說史是魯迅創(chuàng)立的。中國第一本小說史第一本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也是魯迅寫成的。今天還是這門學科的一個代表作。我們中國古代的小說非常的混亂,連什么是小說都不清楚。所以不像今天這樣的 文學的門類很清楚。以前的小說是被編輯在各種各樣的著作,特別是大部頭的類書里面。你必須從里面甄別抄出來,然后從里面整理出的一本小說史,那么這個工作是從魯迅開始的。也是在魯迅那邊達到了高峰,魯迅是1926年告別大學的。 后來因為他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不允許他進行冷靜的、從容的學術研究。所以他的很多的計劃都沒有實現(xiàn)。比如說他準備寫一本中國文學史??墒堑搅?926年,廈門大學的時候, 他只寫到司馬遷為止。漢代的司馬遷為止。他沒有把這本文學史寫完。但是寫完一部文學史是他的一個理想。魯迅在上海到了30年代上海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他很想回到北京去,因為北京比較平穩(wěn)的生活,可以寫文學史。魯迅還準備寫一本中國字體變遷史, 把研究漢字的形體變遷的歷史,他這本書雖然沒有寫出來,但是他寫了很多零碎的文章,來研究中國的文字改造和語言的發(fā)展。著名的是一篇叫門外文談也是很長的一篇文章。魯迅另外他還搜集了在正史之外很多野史材料。 所以他的歷史研究也很有心得體會的。同時魯迅在藝術門類里面,他除了對書法藝術。他準備寫字體變遷,必須涉及到書法這個之外。他還研究了很多人不研究的。比如說漢代的造像。漢代人在石頭上面,在這個墓碑上面刻的那些圖象, 他請人做拓片,搜集了很多,他準備出版后來沒有錢出版。他認為這個是中國古代的藝術中的一個長期被忽略的門類。魯迅在整理,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時候,他和胡適之這些人走了不同的道路, 胡適之他們是通過中國正統(tǒng)的經(jīng)典的再批判,再認識來整理國故的而魯迅卻是在這個之外,把眼光放在民間、放在地下出土的那些野史和出土文物中來整理。魯迅認為:中國文化的一些精粹未必是在高文典策、正統(tǒng)文化中,相反是在被壓迫的民間社會中一些比較偏的藝術形式里面。他認為中國文化的一些精粹,精粹未必是在高文典策中。正統(tǒng)的文化中。相反是在一些被壓迫的民間社會。甚至不是那種正統(tǒng)的藝術形式,而是一種比較偏的藝術形式里面, 這是他的一個獨特的眼光,也是。正是拿來和繼承造成了魯迅的淵博。但是其實又拿來,又繼承,然后合在一起進行創(chuàng)造。這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在這個創(chuàng)造的時候,有兩點問題很難解決。一個就是所謂的標準問題。標準問題 就是在中國現(xiàn)代,大概沒有人反對魯迅這樣的說法??墒?,如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它的成敗得失應該怎么評價,怎么判斷。既采取中國舊有的文化傳統(tǒng),又拿來世界進步的文化因素, 把這兩者合起來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那么在這個新的文化中人們不禁要問:古代的國外的古代的和國外的兩個因素怎樣的一個比例才算是合適?這兩個因素,是簡單的相加,雜糅,弄成一個又古又今, 又中又西的文化。還是把它們都加以改造,變成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第三種文化。這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對這個復雜的問題魯迅的思考它充分體現(xiàn)出一個文學家的智慧。他并沒有寫長篇的大論,他只是就一個 很具體的問題來談。比如他曾經(jīng)為浙江籍的一個很有才華的一個畫家叫陶元慶,陶元慶這個人是一個畫家。這個畫家他既學習西洋的油畫,也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國畫的傳統(tǒng)。所以魯迅在為這個畫家的繪畫的展覽 寫一個評價的時候,他就把這個問題提升到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評價的標準問題,這個高度了。他說,陶元慶的繪畫又中又西,不中不西,這就好比是我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一樣的,人們批評現(xiàn)代白話文是不中不西,非驢非馬,實際上, 這恰恰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他并非“之乎者也”,因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是“Yes”“No”,因為他究竟是中國人。所以,用密達尺來量,是不對的,但也不能用什么漢朝的慮尺或清朝的營造尺,因為他又已經(jīng)是現(xiàn)今的人。我想,必須用存在于現(xiàn)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yè)的中國人的心里的尺來量,這才懂得他的藝術。魯迅 魯迅這個心里的尺,心里一把標尺,前面有個很長的定語,是存在于現(xiàn)今。就是生在現(xiàn)在,卻又想?yún)⑴c到世界上去的中國人,不是一般的中國人,是有積極的文化建設的心態(tài)的中國人,他心里的一把尺來衡量中國現(xiàn)代的文化才比較合適。 但至于什么是中國人心里的尺,誰也說不清楚,這是一個靈活多變的問題,它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更不是一個現(xiàn)存的東西??吹靡?,摸得著的東西。所以這就好象是我們讀小說故鄉(xiāng)的最后,故鄉(xiāng)他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故鄉(xiāng)就是說,中國現(xiàn)代文化,有一個大的框架, 我們可以把握。可是它的很多具體的評價問題,那必須是放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去把握,你不能夠千篇一律。我想這種回答,雖然不是那么具有可操作性。卻是富有智慧的。也能夠避免很多僵化的教條。其次一個問題 就是不好掌握的,就是一個心態(tài)問題。心態(tài)所以我們知道,我們人類都是有好奇心的,有不可遏制的探索的沖動,但是人類同時又有一種對新鮮的未知事物的一種陌生感,恐懼感。我們人類總是習慣于根據(jù)舊的經(jīng)驗 來判斷新的問題。總是根據(jù)已知的世界來推測、想象未知的世界。中國現(xiàn)代的新文化正在創(chuàng)造中的文化,它是誰也沒有見過的東西。是一個不斷地被生產出來的一個進行時的,不是過去時的東西。它是一種理想。既然這樣, 人們對它的那種信任度,就總是不能夠超過古代文化和外國的經(jīng)典文化。比如說,我們就拿詩歌來說我們都說好詩,唐詩宋詞,唐宋的人都寫完了?,F(xiàn)代的心思始終是不成熟的。這個話本身恐怕并沒有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 現(xiàn)代中國人的內心的感情,恐怕只能夠用現(xiàn)代這種所謂的不成熟的白話詩來表現(xiàn),才是合適的。你用那種非常成熟的杜甫的詩,李白的詩來表現(xiàn),沒有用。因為它不合拍的。因此從理性上承認 我們的現(xiàn)代文化是不成熟的這個是應該的。否則你就很盲目了??墒牵荒軌蛲A粼谶@個范圍內,也應該用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雖然明知道它不成熟但是也要創(chuàng)造,在不成熟的創(chuàng)造中追求成熟,這應該是很基本的心態(tài)。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個道理,魯迅講了發(fā)生他自己身上的一個小事情,魯迅的雜文,它往往都是從一個很小的事情上面來著手。倒是他一下子能夠把問題提得很高。他說在30年代的上海,滿街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有西洋人很精制、很昂貴的玩具。 也有日本人也是很精致的玩具。所以上海的有錢人給孩子買玩具,總是買西洋人的玩具和日本人的玩具。但是也有上海話講,就是江北人,就是指江蘇以北的人他們到上海來。因為很貧窮, 所以被上海的那些人瞧不起。江北人制造的一些粗糙的兒童玩具就經(jīng)常遭到上海人的嘲弄。魯迅一開始也跟著他們一起嘲弄,輕視。但他后來發(fā)現(xiàn)不對的。他認為在江北人的粗糙的兒童玩具里面實際上體現(xiàn)出一種 中國現(xiàn)代文化創(chuàng)造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說面對東西方的成熟的文化的經(jīng)典,我們不應該有絲毫的愧隱之心。就是慚愧和害怕的心態(tài)。他認為 在江北人這個玩具里面,包含的是普通中國人在面對古代文化的強勢的壓迫,在面對西方世界的先進文化的壓迫,這個雙重的壓迫的條件下面,以堅強的自信和質樸的天才 與文明的玩具爭,抗爭的意思。這個是花邊文學玩具里面的一個小文章。我們以后如果有機會,廣泛的閱讀魯迅的雜文,你就會發(fā)現(xiàn)魯迅的雜文就是這樣的,魯迅的雜文絕對不是從一個抽象的道理來引出一個什么結論。這個說理的文章 容易使人看得昏昏欲睡。而魯迅的雜文總是一個具體的智慧,他把你帶到某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使你熟悉這個場景,然后從這個場景中引出某個道理。然后使你熟悉這個場景,使你設身處地地進入這個場景,然后從這個場景中引出來某一個道理,就使你不得不感同身受。所以, 他這個玩具這篇文章,如果拿到我們今天來講就是可以這么說:“一個合格的中國制造”,它必須兼收并蓄。在一開始或者是很長的時間中,在一個并不合格的粗糙的基礎上不肯放棄, 努力的探索最后才造成合格的產品。關鍵是需要有一個穩(wěn)定的、自信的、健康質樸的、自主的文化創(chuàng)造心態(tài)這樣一種的自主的文化創(chuàng)造的心態(tài)。這個雖然談的是玩具,我覺得是很適合中國現(xiàn)在各個門類的 中國特色的文化的一個生產。所以,第二個問題我們講,在魯迅的思想框架里頭,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創(chuàng)造的方式是在拿來和繼承的前提上面來勇敢的創(chuàng)造自己的 從來沒有見過的不斷的成熟的中國現(xiàn)代的文化。在這個創(chuàng)造過程中,必須解決一個標準問題,標準這個標準絕對不能夠是僵化的,教條的,可操作性太強的。而應該是和創(chuàng)造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活動息息相關的, 更加靈活的、更加誠實的心里的一把標尺。另外創(chuàng)造者必須解決自己的一個心態(tài)問題。你固然面對著雙重的壓力,但是你千萬不能被雙重的壓力壓跨。你不能夠過于的狂躁, 看不起、故意的無視傳統(tǒng)和西方的經(jīng)典。但你也不能夠被經(jīng)典的壓力、重量壓跨。必須取一顆平常心,明知道自己的東西是不成熟,是粗糙的,但是這是自己的,而且是自己唯一可走的道路。因此,在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下面就應該是一種堅強的自信 和質樸的天才。這個是我們在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化的時候,由魯迅所提供的方法問題,和標準問題和心態(tài)的問題。這是第二個問題 我們就簡單地做一個描述。 關于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三)的字幕: 剛才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是魯迅創(chuàng)造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策略問題,標準問題和心態(tài)問題。那么接下來一個問題,就很自然的引出三 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核心中國現(xiàn)代的文化建設核心在什么地方?或者說要把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建立在怎樣的一個 牢固的基礎上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曾經(jīng)有過一致的共識,比如說,從五四開始,很多學者提出來,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基本的任務,基本的內容,也是基本的目標,就是所謂的從西方請來 德先生 democracy賽先生 science就是民主和科學科學是改善我們和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包括我們肉身的關系,增進外部的物質文明和國民的身體素質的提高。那么民族是改變我們的政治生活去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 現(xiàn)代社會的體制。陳獨秀這個德先生、賽先生,這個科學和民主,這兩條支柱,直到今天我們也還是承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兩個支柱:民主 科學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兩個支柱。今天的學術界,不斷的有所謂回到五四回到五四的提法。所謂回到五四在許多人看來, 無非也就是重申五四時期就已經(jīng)提出來的科學和民主這兩重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理想??墒且苍S使人感到意外的是魯迅并不贊同我們現(xiàn)在視為當然的五四時期的現(xiàn)代文化的共識。 魯迅他并不是反對科學和民主本身,他自己一生中也不斷的闡明科學和民主對中國的重要性??墒撬卜磸偷奶嵝讶藗冏⒁猓蛭鞣狡娴貙W習科學和民主也會釀成錯誤甚至悲劇為什么呢? 因為在他看來,科學 民主好比只是建筑中的兩個支柱,支柱不等于基礎。支柱很重要,它能夠撐起建筑本身??墒侨绻麤]有基礎的話,這個支柱的作用就不存在了??茖W和民主應該是科學、民主是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支柱,而不是基礎。現(xiàn)代社會的兩根重要的支柱,但不是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 基礎本身。如果把這個支柱錯認為基礎的話,就會造成悲劇。比如說科學問題,魯迅在早年1907年的文化偏至論里面就已經(jīng)談到這個問題了。在科學史教篇中也談到這個問題。說西方的科學發(fā)展,它背后是有很深的人文的精神的推動。如果我們看不到西方社會的人文精神的推動,而只是看到科學在外面的發(fā)展,那樣的話,你所看到的西方的科學或者你所模仿的西方的科學就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那么這樣的一種科學的發(fā)展就是很片面的發(fā)展,民主也是這樣的。比如說,民主只是一個政治的架構,使這個民族的政治架構可能的能夠運行起來的是這個文化,是人心的發(fā)展,是素質的提高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基礎的一個設施的話,只有一個民主政體, 這個民主就會被別人變成一個玩弄政治的一個工具而已。所以無論是科學萬能的科學崇拜民主體制崇拜還是民主萬能的民主體制的崇拜,在魯迅看來,它的根本的缺陷就是忽略了追求科學、 追求民主的人的因素。特別是個人,人的個性和人內心的豐富的內心的生活世界。一個健全的科學和民主的社會,它必須也是一個允許個人的內心世界很發(fā)展的一個世界,一個社會。相反,一個假的一個冒牌的 科學和民主的社會,它一定也是忽略、乃至壓抑人的內心的精神世界的這么一個片面的一個畸形的社會所以我們今天,如果說要回到五四的話,恐怕不能夠簡單的回到五四時期陳獨秀所提出的那個科學和民主。而應該在科學和民主之外,乃至于這之上, 再加入第三個元素,就是魯迅的元素。用我們熟悉的這個話就是五四時期的個性解放但是魯迅對于個人的內心世界的那個強調,恐怕也不能簡單的等同于個性解放。而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個人精神的覺醒和自覺個人的精神的覺醒 自覺 用我們比較熟悉的古希臘的德爾菲斯神廟中的那一個格言來說,就是認識你自己。這個自我的覺醒,自我的心里的豐富和強健,恐怕才是魯迅所理解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一個核心的內容。一個基礎的內容。這也是魯迅終生的 一個沒有改變的信念。他說: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覺近矣。魯迅文化偏至論個人都有獲得自己,就認識了自己。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那么整個社會的群體也會自覺的,也會強大的。他說:內部之生活強,則人生之意義亦愈邃,個人尊嚴之旨趣亦愈明,二十世紀之新精神,殆將立狂風怒浪之間。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魯迅文化偏至論 魯迅早期的這個所謂的立人思想,實際上他的本來的意思就是立人的內心。所以他說:“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文化建設的首位是在于確立個人。 把個人確立了,科學民主的那些很多事情才能夠從事,才能夠建設。他的辦法是尊重個性,張揚人們內心的精神世界。所以魯迅所理解的現(xiàn)代的中國文化,必須是由現(xiàn)在的中國的新人來擔當?shù)?。而新人首先?內心要有新的東西,用我們比較今天熟悉的話就是要進行文化心理的建設。如果說,陳獨秀他要建的科學和民主,乃是要從外面從外殼上面建立中國的文化,那么魯迅的所謂個性,個人的精神, 文化心理的建構,乃至從核心部分來建設,來奠定中國現(xiàn)代文明的基礎。魯迅說,這就好比是一個戰(zhàn)士,我們希望他英勇善戰(zhàn),但是卻不曉得先把他的精神變得足夠強大,僅僅從外部去武裝他,給他以精良的武器, 結果這個戰(zhàn)士要么變成殺人的機器。要么他連這些武器都不會應用,都拿不起來。所以,人的因素人人的內心具體說也是人的內心的因素。人的內心人的國民性的素質這一直是魯迅所理解的現(xiàn)代中國新的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基礎的內容。 魯迅個人的創(chuàng)作或者翻譯也萬變不離其宗。始終是這樣一個核心的問題。比如我們從翻譯來講,剛才我講過重視翻譯魯迅很重視翻譯,翻譯使中國人都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好比是旅行各地一樣的。 翻譯能夠改造我們的漢語,使我們的漢語變得更加的精密,變成一個新的語言。也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學表達,使我們更加的能夠在文學中暢快的表現(xiàn)自己。但是他又說他自己進行翻譯好比是, 有人說這個翻譯是普羅米修斯。古希臘的一個傳說了,一個英雄從天上把火種偷到人間來,這是一個很吃力的危險的事情,最后被懲罰。魯迅說,這種借喻這種比喻還不是很恰當?shù)摹Kf,但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魯迅“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人他搞翻譯,他無非就是說把所翻譯的東西作為真理介紹到中國來。那么他手持的真理的火把去照亮別人,去啟蒙別人。翻譯者變成了一個現(xiàn)代文化的一個領航員,一個指導者, 一個高高在上的一個教師??墒囚斞刚J為他的翻譯不是這樣,他的翻譯首先是要煮自己的肉。這個火不是照亮別人,是把自己煮得很痛,然后燒烤自己。使自己變得在西方的文化之火的燒烤下面獲得一種自覺那他也希望他的讀者, 在看西方的外國的書的時候,也有這樣類似的所謂煮自己的肉的這樣的一種體會。所以翻譯不是變成你所翻譯的東西在中國的代表。翻譯是要引起自己和別人精神上的自覺,覺醒。 所以魯迅在翻譯問題上面,他的論述的核心也就是在要建設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一個基礎和核心。就是一個人心的建設。比如創(chuàng)作魯迅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所謂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魯迅野草墓碣文這是在散文詩野草中有一篇叫墓碣文 墳墓上的一個墓碑文。這個墓碣文說他自己夢見自己走到一個墳場上看見一個孤墳,這個一個尸體在墳里面。墳前面有一座墓碑,墓碑上有一些碑文,這個碑文記載、評價這個死者的一生。其實是魯迅的一個自況。這個碑文寫得很有意思, 就說有一游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嚙人,自嚙其身,終以隕顛。抉心自食,欲知本味。魯迅野草墓碣文反以嚙己,說這個人好比是一個孤魂野鬼。他化作一條毒蛇,這個毒蛇有毒牙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最毒嘛,可是他這個毒牙 不是去要咬別人,而是要咬自己。好比是把自己的內心挖出來吃。要知道這個內心的本位是什么?內心的本位:通過自我否定、自我批判達到自我覺醒。其實也是一種通過自我否定,自我批判達到自我的覺醒。這個是魯迅對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度的概括, 這概括也同樣的跟翻譯一樣的所謂煮自己的肉一樣,指向創(chuàng)作者作家本身的精神的自覺。所以,精神的自覺內心生活的強大擺脫麻木擺脫欺瞞和哄騙這個是魯迅文學的 一貫的一個追求,來自于創(chuàng)作者精神自覺的文學他認為這種文學才能夠在讀者的內心中形成一種刺激 一種騷動,打破中國古來的那個所謂不應人心的文化的習慣。使人們的內心都受到挑動,動起來,動起來以后才有自覺。 其實我們把魯迅的精神的自覺內心生活的強大擺脫麻木擺脫欺瞞和哄騙這樣的一個對于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一個核心的一個論述和判斷,放回到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現(xiàn)代文化史上去看,我們現(xiàn)在講起來是很平淡的。但是在那個時候,確實是很獨特的。因為,中國是一個 后發(fā)的現(xiàn)代化的國家,是一個以學習追趕世界先進文化為目標的一個學習型的后發(fā)展的現(xiàn)代型的國家,在這樣的一個國家里頭知識分子他的向外的學習很容易變成 跟自己無關的一種文化的轉移文化的販賣文化的移植文化的輸入那有很多學者知識很豐富,可是他只是一個文化的搬運工,他所搬運的文化是教訓別人的, 而不是更新自己的,不是啟蒙自己的。而魯迅始終強調,文化建設者他自身必須首先是一個自我批判的人。只有這種真誠的自我批判,自我覺醒,才能夠覺醒別人。引起別人的自我批判,這樣每個人都能夠這樣的話,那么這個國家就很強大了。 人們的內心世界就很深邃壯大了。有這樣一個內心世界的一個民族的文化,才是真正有根有底的文化,把科學也好,民主也好,放在這樣的文化心理的基礎上才能夠確保它的根本的強壯。 其他都是一些像一棵樹的一些枝葉一樣,它的枝葉雖然很好看,但頃刻可以憔悴。你別看這個樹的枝葉很好看,但是一瞬間就會憔悴的。如果它的根本是不深的話所以文化建設要培植這個人心,文化心理這個根本。而不能夠舍本逐末。 那么魯迅所理解的他自己的文學,就是僅僅守住這個根本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的努力。這是我們所講的第三個問題,就是魯迅所理解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根本是人心的自覺,特別是個人的內心的自覺。 恐怕這一點應該成為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文化的,特別是五四以來的科學和民主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化共識的一個第三個元素,甚至是更加具有基礎性的帶有根本意味的一個元素。四 魯迅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殊方式魯迅他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建設的一個基礎。 就是人心的改造,國民性的改造上,為科學和民主的外部建設提供了一個內心的一個基礎。那么我們知道,文化心理建設它也是有分很多門類的。我們今天的整個人文科學、學術也是一種文化心理建設。我們社會上的 那些道德上的一些教養(yǎng),道德的教育和宣傳也是文化性的解釋,各種藝術也是這樣的。那么魯迅他所選擇的人心的建設方式,建設人心的主要方式:倚重文學主要是倚重文學。魯迅而且把他的文學, 提的非常的高。可以說是一種文學的主義,魯迅自己沒什么主義。一定要說魯迅有主義的話,恐怕說他有文學的主義。他認為,文學在感染人,在覺醒人,在教育人這個方面有不可取代的特殊的效果。 如果我們把中國現(xiàn)代的文化一分為二,一方面是由魯迅所強調的與人心的社會文化心理改造息息相關的文學學術這一個方面的話,那么另外一方面就是學術的那一方面。文學是啟蒙大眾的,學術也是啟蒙大眾的。 可是魯迅為什么這么看重文學呢?為什么相對來說,他有點輕視學術呢?這個跟魯迅自己對文學的認識有關。 關于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四)的字幕: 在1922年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出版的時候,魯迅回憶自己在日本的時候怎樣的棄醫(yī)從文,他這個原因很簡單,是在日本讀書的時候,一個特殊的經(jīng)驗。因為,有一次,看到一個幻燈片,日本人抓住一個中國人。 非要誣蔑這個中國人是俄國人的間諜。因為當時日俄在中國東北打仗,所以就把這個人砍頭,砍頭的時候,有很多中國人在圍觀,都很麻木。魯迅被這個幻燈片深深地傷害了。他說,從那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濒斞竻群?這里面有一個邏輯的問題他沒有解釋清楚,就是為什么改變人們的精神,最善于改變人們的精神是文藝呢?那其實我們如果把這個問題退回到1907年的那個語境中來看,魯迅是經(jīng)過很縝密的推論的。他說,文章就是文學的職和用職能和效用 是“涵養(yǎng)人之精神”。就好比是一個人在游泳一樣。在一個大水里面游泳,游泳以后,沒有什么改變??墒菨撘颇乃捏w格,他的精神狀況就被改變了??床灰姷母淖?。文學也是這樣的,文學不能給這個社會 提供功利的成果,但它是可以提供涵養(yǎng)人的內心的潛移默化的看不見的作用。然后他進一步的說,蓋世界大文,無不能啟人生之密機,而直語其事實法則,為科學所不能言者。魯迅摩羅詩力說“蓋世界大文”,世界上大的文學,“無不能啟人生之密機”,都能夠啟發(fā)人們認識內心,人們的生活的奧妙。“而直語其事實法則,為科學所不能言”。 所以,所謂密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此為誠理,微妙玄幽,不能假口于學子。魯迅摩羅詩力說“所謂密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此為誠理,微妙幽玄,不能假口于學子?!边@個地方就很重要了,魯迅認為,同樣是揭示人們的生活的真理,就是誠理,有一些地方只能夠用文學的方法來解釋。科學,學術無法解釋。他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打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一個長期生長在熱帶的一個人,他問什么是冰?然后有物理學家告訴他冰是水,到了零度以下,就凝成了冰,而且冰有什么分子結構,有什么形狀。說了半天,但是那個熱帶的人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冰。這時候有一個人上來他什么都不說, 把一塊冰往他臉上一貼,那個人知道什么是冰了。文學就是這種方法,文學直語其事實法則直接的把生活的法則和事實告訴讀者。所以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里面有一個很有趣的,魯迅本身他是一個學者,他是一個學者型的作家, 他為什么一直這么懷疑學術呢?他認為學術的功能無論如何強調都不能夠超過文學。這是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因為,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它必須依附于一定的 學術的機構。不僅如此,學術它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學術本身的規(guī)范。具體來說就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東方的后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國家,我們的學術都是跟在別人后面跑,很難建立起自己的確信,很難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穩(wěn)定的判斷的標準;而學者本身,在這個學術機構、在這個學術的規(guī)范里,也很難養(yǎng)成一個獨立的精神品格。 魯迅曾經(jīng)做了一個極端的比喻,他說在清朝,在滿清統(tǒng)治下面,中國的學術尤其在乾隆、嘉慶年間,乾嘉學派非常的了不起??墒?如果算一筆賬的話他覺得這個賬是折本的虧本的,為什么呢? 說乾嘉學術它固然在考據(jù)上面遠遠的超過前人,但是那代價是文人都不敢說話,文人不敢說自己的真心話,所以只好去埋頭考據(jù)。都不敢說自己的真心話,所以只好去埋頭考據(jù)把這個清朝的學術移到現(xiàn)代中國來,它也有一個類似性的?,F(xiàn)在的很多學者, 因為身在高等學府,學術機構里面不得自由。又必須遵循這一套學術規(guī)范也不得自由。所以他們的學術成果往往只是一些事實的考證。甚至連一些事實的考證都不及格。他曾經(jīng)用法國的 一個哲學家也是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的發(fā)明者巴士凱爾的一個說法,巴士凱爾本來說:詩者,非有少許穩(wěn)定者也。(法)巴士凱爾說詩人是就是那種缺乏穩(wěn)定性的那一群人。魯迅把他改造過來說,學者,非有少許穩(wěn)定者也。魯迅就是他很看不起學術,他甚至說 學者能整天搬來搬去的東西,無非就是鄰貓生子的學問。這個鄰貓生子是一個典故,是這個英國一個學者叫斯賓塞,他認為很多學者沒出息。他們所發(fā)現(xiàn)的,所爭論不休的那些問題,無非是鄰居家的貓生了一個小貓,為了這些問題互相的吵架。 以顯示個人的學術有多么精到。而文學不一樣,作家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他能夠把生活中人們的喜怒哀樂直接搬到紙上來。文學是一個作家他在生活中和這個生活本身息息相關的。他能夠把生活中的人們的喜怒哀樂直接的搬到紙上來。他盡管自己不提供什么藥方。不提供什么真理性的認識。 可他把生活本身,把那個冰擺上來了。逼著你讀者從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他說一個社會如果片面的輕視文學,而去抬高學術,這整個社會的文化恐怕就會變成一個畸形的瞞和騙的文化。 請注意這是魯迅一個獨特的一個論述。他把這個論述甚至也寫到小說里去,他有一個歷史小說,故事新編中的一個歷史的叫理水。本來是寫大禹治水的故事。本來大禹治水是寫大禹和那些官員們怎樣的斗爭,然后撇開那些官員 自己去,實干家的精神??墒悄??他魯迅在里面就虛構了一個叫文化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酒店求職簡歷模板范文
- 詳解金屬加工工藝 附材料加工制造與表面工藝(金屬篇)
- 湘藝版音樂二年級下冊5《老爺爺趕鵝》 教案
- 2025年醫(yī)用高頻儀器設備項目建議書
- 2025年水泥摻合劑項目建議書
- 2025年高精度數(shù)字測溫儀表項目合作計劃書
- 教育技術如何影響兒童學習行為
- 2025年電腦測深儀項目建議書
- 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中的教師激勵機制研究
- 醫(yī)療教育中心理引導的作用機制
- 小小科學家《物理》模擬試卷
- DB32∕T 4883-2024 人工濕地工程技術標準
- 倉儲物流部事故應急預案
- 浙江省臺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政治試卷
- 社區(qū)專職考試題庫及答案
- 胃痛護理查房
- 法院法警考試試題及答案
- 監(jiān)控崗工作培訓
- 2025年中國電池箔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個貸人員崗前培訓
- 2026屆江蘇省名校新高三6月適應性調研測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