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筆記(一).doc_第1頁
普通心理學筆記(一).doc_第2頁
普通心理學筆記(一).doc_第3頁
普通心理學筆記(一).doc_第4頁
普通心理學筆記(一).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普通心理學筆記(一) 普通心理學 第一章?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如何正確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腦的功能 (二)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 (三)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特點 第二節(ji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心理測驗法、實驗法、個案法。 第三第一文庫網節(jié)?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學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腦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腦區(qū)來完成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心理免疫學(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遺傳在行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臨床方法、局部切除法、電刺激法、生物化學方法等。 二、行為主義的研究 行為主義產生在20世紀20年代,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等人。 行為主要的研究主要關心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的作用。 行為主義要探索的問題主要有:在什么條件下某種行為能發(fā)生,不同刺激對行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為的結果又怎樣影響隨后的行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義者艾里克遜等:更關心兒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發(fā)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樣,主要以精神異常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他們強調意識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樣,只重視無意識的研究;他們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動的高潮時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樣,過分強調它在兒童時期的影響。 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發(fā)表了認知心理學一書,書中指出:認知是指感覺輸入受到轉換、簡約、加工、儲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過程。這本書的出版標志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現代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外,還發(fā)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語報告法、反應時記錄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 近年來,隨著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發(fā)展,認知心理學家日益關心認知的神經機制的研究,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這是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的應該重要的趨勢。 五、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著重于人格的研究。 人本主義者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欲望的驅使,并為實現這些欲望而掙扎的野獸。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適當的環(huán)境,他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 第二章?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第一節(jié)?神經元 神經元(neuron)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機能的基本單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傳送信息。1891年,瓦爾岱耶提出神經元這一名稱,并確立了神經元學說。 神經元由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組成。 二、神經沖動的傳遞 (一)什么叫神經沖動 當任何一種刺激(機械的、熱的、化學的或電的)作用于神經時,神經元就會由比較靜息的狀態(tài)轉化為比較活躍的狀態(tài),這就是神經沖動。 (二)神經沖動的電傳導 (三)神經沖動的化學回路 三、神經網絡 第二節(jié)?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一、大腦的結構 二、大腦皮層的分區(qū)及功能 布魯德曼的皮質分區(qū)圖。 1、初級感覺區(qū)?包括視覺區(qū)、聽覺區(qū)、肌體感覺區(qū)。 2、初級運動區(qū) 3、言語區(qū)?言語運動區(qū)(布洛卡區(qū)),言語聽覺中樞(聽單詞引起威爾尼克區(qū)的激活)。 4、聯合區(qū) 三、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一側優(yōu)勢 言語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該半球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而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則定位于又半球。 四、魯利亞的腦的三個機能系統(tǒng)說 動力系統(tǒng),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tǒng),行為調節(jié)系統(tǒng)。 第三章?感覺 第一節(jié)?感覺的心理物理學研究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反比例E1R,E代表絕對感受性,R代表絕對感覺閾限)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反比例,韋伯定律KI,K是常數,I為刺激強度或原刺激量,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 三、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系 (一)對數定律(費希納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中等刺激適用。 (二)乘方定律(斯蒂文斯)PKIn。P指知覺到的大小或感覺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定的某類經驗的常定特征。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第二節(jié)?視覺 一、視覺的傳導機制與中樞機制 (一)視覺的傳導機制 (二)視覺的中樞機制 二、色覺及其理論 (一)什么是顏色 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即色調、明度和飽和度。色調(hues)主要決定于光波的波長。明度(brightness)指顏色的明暗程度。飽和度(saturation)指某種顏色的純正程度或鮮明程度。 顏色混合分兩種:色光混合和顏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加法過程,顏料混合是減法過程。 (二)色覺理論 1、三色說(英,托馬斯揚,紅、綠、藍) 2、對立過程理論(1874,黑林的四色說: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黑林稱之為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三、幾種重要的視覺現象視覺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 (一)視覺對比 明暗對比、顏色對比。 將一個灰色圓環(huán)放在紅色背景上,圓環(huán)將呈現綠色;放在黃色背景上,圓環(huán)將呈現藍色??傊瑢Ρ仁刮矬w的色調向著背景顏色的補色的方向變化。 (二)邊界突出與馬赫帶 馬赫帶(Machband)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qū)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qū)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 (三)視覺適應 (1)暗適應(darkadaptation)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 (2)明適應(lightadaptation)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 暗適應時間較長,而明適應進行很快,時間很短暫。 (四)后像(afterimage) 后像分兩種:正后像和負后像。后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與刺激物相反,叫負后像。 第三節(jié)?聽覺 一、聽覺基本現象 (一)音調 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人的聽覺的頻率范圍為1620000赫茲。 (二)音響 由聲音強度決定。測量音響的單位是貝爾(Bel)或分貝(dB)。人的音響下閾為0分貝,上閾為130分貝。音響還和聲音頻率有關。 (三)聲音的掩蔽 一個聲音由于同時起作用的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聽覺閾限上升,稱為聲音的掩蔽。 二、聽覺理論 (一)頻率理論(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頻率運動) (二)共鳴理論(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共鳴理論強調了基底膜的振動部位對產生音調聽覺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論) (三)行波理論(馮貝克亞西,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升高) (四)神經齊射理論(當聲音頻率底于400赫茲以下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fā)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聯合“齊射”,就可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 第四章?知覺 第一節(jié)?知覺的特性 一、知覺的對象與背景 發(fā)生在前面的知覺直接對影響到后來的知覺,產生了對后續(xù)知覺的逐步狀態(tài),這種現象叫知覺定勢。 二、知覺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認識刺激物的個別屬性,而是認識事物的整體和關系。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三、理解在知覺中的作用 人在知覺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或意義性。 四、知覺的恒常性 (1)形狀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顏色恒常性 第二節(jié)?空間知覺 一、輪廓與圖形 (一)形狀的特征分析(點、線條、角度、朝向和運動等) (二)輪廓與圖形 (三)圖形的組成(鄰近性、相似性、對稱性、良好連續(xù)、共同命運、封閉、方向和簡單性等) (四)圖形識別(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到的圖形是什么,叫做圖形識別) 二、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a=A/D a指網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體的大小,D反映對象與眼睛的距離。即網膜投影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成正比,而與距離成反比。人們在知覺物體大小時,似乎不自覺地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系問題,即物體大小網像大小距離。這就是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三、深度與距離知覺 當雙眼視差差別不大時,人們將看到深度與距離。雙眼視差進一步加大,人們將看到雙像。雙眼深度線索隨距離增加而變化。當距離超過1300米時,兩眼視軸平行,雙眼視差為零,對判斷距離便不起作用了。 四、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指對物體的空間關系、位置和對肌體自身所在空間位置的知覺。 人的聽覺定向有以下幾個規(guī)律: 1、對人體左右兩側的聲源容易分辨,從不互相混淆。 2、頭部中切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兩耳連線的中點為頂點,作一圓錐,那么從圓錐面上各點發(fā)出的聲音容易混淆。例如誤前為后,誤上為下等。 第三節(jié)?時間知覺與運動知覺 一、時間知覺 (一)時間知覺的形式 包括: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的確認;對持續(xù)時間的估量;對時間的預測等。 (二)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 1、根據自然界的周期性形象。 2、根據有機體各種節(jié)律性的活動。 3、借助計時工具,如日歷、時鐘、手表等。 (三)影響時間知覺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fā)生的數量和性質。 3、人的態(tài)度和興趣。 二、運動知覺 (一)網像運動系統(tǒng)和頭眼運動系統(tǒng) (二)真正運動知覺與似動 似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xù)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xù)的運動。 第四節(jié)?錯覺 我們的知覺有時不能正確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現種種歪曲,這種現象叫錯覺現象。 研究錯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錯覺雖然奇怪,但不神秘。產生錯覺不僅有客觀的原因,而且有主觀的原因。研究錯覺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們正常知覺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 研究錯覺還有實踐的意義。從消極方面講,它有助于消除錯覺對人類實踐活動的不利影響。從積極的方面講,人們可以利用某些錯覺為人類服務。 第五章?意識和注意 第一節(jié)?概述 一、意識的機能和作用 二、意識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三、無意識 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 常見的無意識包括無(下)意識行為、對刺激的無意識和視盲等。 第二節(jié)?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tài) 一、睡眠與夢 (一)睡眠 當大腦處于清醒和警覺狀態(tài)時,腦電中有很多波。安靜和休息狀態(tài)時,則由波取代。在睡眠狀態(tài)時,腦電則主要是波。 (二)夢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示。心理學觀點認為,夢是我們對腦的隨機神經活動的主觀體驗。認知觀點認為,夢擔負著一定的認知功能。在睡眠中,認知系統(tǒng)依然對儲存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這些活動的一部分會進入意識,便成為夢境。在有些情況下,個體在夢境中有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這一現象被稱為明夢(luciddream)。 二、催眠 被試進入催眠狀態(tài)后好像是睡著了,但并不是睡眠,這時的腦電記錄與個體在清醒狀態(tài)時是一樣的。在催眠狀態(tài)下,個體的思維、言語和活動是在催眠師的指示或指引下進行,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催眠狀態(tài)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tài)。 三、白日夢與幻覺意識的自發(fā)漂移 在很動作程度上,白日夢是以個體的記憶或想像的內容為基礎自發(fā)產生的。 第三節(jié)?注意 一、注意的特點和功能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有兩個特點:指向性與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間,他的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 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們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全神貫注起來,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它在人類活動中的意義 1、選擇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對消息進行選擇。 2、整合功能。 3、維持功能。 4、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類 (一)不隨意注意 1、什么是不隨意注意 不隨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新異性、強度、運動變化等。 (2)人本身的狀態(tài)。 (二)隨意注意 1、什么是隨意注意 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隨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對注意目的與任務的依從性。 (2)對興趣的依從性。 (3)對活動組織的依存性 (4)對過去經驗的依存性。 (5)對人格的依存性。 (三)隨意后注意 隨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培養(yǎng)隨意后注意關鍵在于發(fā)展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 第四節(jié)?注意的生理機制和認知理論 一、注意的生理機制 1、腦干網狀結構 腦干網狀結構是指從脊髓上端到丘腦之間的一種彌散性的神經網絡。 2、邊緣系統(tǒng) 邊緣系統(tǒng)是由邊緣葉、附近的皮層和有關的皮層下組織構成的一個統(tǒng)一的功能系統(tǒng)。 當環(huán)境中出現新異刺激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動起來,而對已經習慣了的刺激不再進行反應。 3、大腦皮層的功能 產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腦皮層。 額葉對動物和人的行為具有控制和計劃的作用。 二、注意的認知理論 (一)選擇性注意的理論 1、過濾器理論 布羅德班特認為:神經系統(tǒng)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經系統(tǒng)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通過的信息完全通過,沒有通過的信息就完全喪失了。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2、衰減器理論 特瑞斯曼提出了衰減器理論。主張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二者共同點:都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容量有限,必須經過過濾器加以調節(jié);都假定信息的選擇發(fā)生在知覺分析之前,只有經過選擇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3、后期選擇理論(多伊奇) 4、多階段選擇理論約翰斯頓和海因茲認為,選擇過程在幾個不同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生。 (二)資源分配理論 1、認知資源理論 2、雙加工理論: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加工(一邊看電視一邊打毛衣) 第六章?記憶 第一節(jié)?記憶及其分類 一、什么是記憶(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zhèn)€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二、經驗的分類 1、按內容:情景經驗和語義記憶、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