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辨析題00.doc_第1頁
自然辯證法辨析題00.doc_第2頁
自然辯證法辨析題00.doc_第3頁
自然辯證法辨析題00.doc_第4頁
自然辯證法辨析題00.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辯證法選擇/辨析/分析題(涂涂整理2010.6.23)三、材料分析題問題:(1)能否因為看到許多只白天鵝,就能證明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 答:不能。從邏輯的觀點看,從個別的陳述中,不管它有多少,推論出一般陳述來,是顯然不合理的。因為用這個方法得出的結論,總是可以成為錯誤的。所以,不管我們看到多少只白天鵝,也不可能證明這樣的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 (2)由于歸納結論是可錯的,是否在科學研究中不能使用歸納法? 答:否。歸納推理能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性的結論。雖然歸納結論不是必然性結論,但畢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選擇,一種可供參考的意見,大大減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因此,歸納法在科學認識中仍然是一種有用的方法。它不但過去是,今后仍然是科學發(fā)現和科學理論確認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科學研究中,應將歸納法與其他科學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這樣可克服運用歸納法帶來的局限。問題:(1)觀察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嗎?答:不是??茖W研究是一種有目的的探索活動,探索的目的是由問題引起的??茖W研究中的觀察雖然也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但觀察的目的,卻是由所要研究的問題所確定,因此,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問題而不是觀察。(2)“科學研究始于問題”是否違背“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基本原理?答:沒有。二者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前者完全符合后者的精神。因為作為研究起點的科學問題,是在以往科學實踐與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既是以往實踐的終點,又是進一步實踐的新的出發(fā)點。所以,強調科學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并沒有否定實踐在科學認識的作用,反而是在具體的科學研究的程序上,把認識論的一般原理具體化了。問題:(1)對于應用科研課題,考察其市場需求是否尤其必要? 答:是。因為應用性課題一般是根據現實需要提出來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是應用性課題研究的主要動力。只有抓住市場熱點,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fā),才能滿足社會需要,使科學研究真正體現需要性原則。(2)經濟價值是科研選題的原則嗎? 答:不是單獨一項原則,但應予以考慮。因為科研選題除了考慮需要性、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之外,還要考慮一定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如果一項課題不考慮投資效果和經濟價值,在現實社會,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被人們所接受。問題:造成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產生,既有人口根源,也有經濟、技術根源,但最根本的原因卻是人類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傳統的價值觀。這種傳統的價值觀,以人統治自然為指導思想,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以人為根本尺度去評價和安排整個世界。正是依據這種思想,在應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人類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才出現今天這樣的困境。 (二)可持續(xù)發(fā)展1.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概念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至少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發(fā)展,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要通過社會、經濟整體實力的增強,不斷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二是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即人類目前為發(fā)展所進行的種種努力,不應危及到未來一代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沙掷m(xù)發(fā)展戰(zhàn)略是人類要從工業(yè)文明走向生態(tài)文明而作出的一項共同的戰(zhàn)略選擇。2.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原則(1)持續(xù)性原則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促進自然的持續(xù)性、經濟的持續(xù)性和社會的持續(xù)性。(2)公平性原則在人與人關系上,既體現未來取向的代際平等,又體現整體觀念的代內平等。(3)共同性原則在具體操作上,著眼于全人類的發(fā)展,并需要全人類的共同行動。( 政府調控、企業(yè)自制、公眾參與)案例分析: 酒與水一個牧師在釀造葡萄酒的村莊里為村民們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所以,村民們決定在一個特殊的場合贈給他一桶酒以表謝意。每個釀造者都應該從自己的酒窖中捐獻出兩升最好的酒。因此,所有的人都按照商議過的方式,將兩升酒倒入敞開的桶里。就在大家共同慶祝隆重的演說結束之際,桶被打開了,第一杯呈送給了牧師。然而,這個玻璃杯中盛著的卻是純凈的水,喜慶的氣氛變成了全體的恥辱。請分析: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是什么?案例分析 瞎子摸象 六個瞎子來到國王的宮殿,第一次遇見一頭大象。 第一個瞎子將手放在象肚上,“多么光滑啊,象就像一座墻!”第二個瞎子將手放在象鼻上,“圓圓的,像一條蛇!”第三個瞎子伸出手摸到象牙,“尖尖的,象像矛!”第四個瞎子伸手摸到象腿,“好高啊,象像一棵樹!”第五個瞎子伸手摸到象的耳朵,“好寬!象像一把扇子!”第六個瞎子摸到象的尾巴,“好細,象像一根繩子!” 以后就是爭論不休。每個瞎子都認為他對象的觀念是正確的。國王被爭論驚醒,從高處喊著說:“這象很大,”他說,“各人只摸到它的一部分,你們必須將所有的部分放在一起,才能找出象真正是甚么樣子?!闭堖\用系統科學的相關原理分析上述案例。上述案例對我們認識事物有何啟示?問題:(1)系統的功能主要由什么決定? 答:在決定和影響系統功能的四個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組成元素環(huán)境和邊界,而是結構。因為環(huán)境和邊界僅是功能存在和實現的條件,不是決定功能的內在根據。決定系統整體功能的內在根據是系統的組成元素和組成元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而系統的組成元素雖然是系統具有某種功能的物質基礎和物質載體,但它不直接決定系統的功能。同組成元素相比,結構對于決定系統行為、功能的作用更為直接。所以,比之環(huán)境、邊界和組成元素,系統的結構對于決定系統功能具有更直接更根本的意義。 問題:(1)是否只有開放系統才能進化?答:是。開放系統是與環(huán)境既有能量交換又有物質交換的系統,只有這種交換才能形成有序結構。如果離開了與環(huán)境的物質、能量交換,就很難想象這些有序結構能夠產生和維持,更不用說進化了。所以,保持對外部環(huán)境的開放性,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是系統進化的先決條件。(2)開放系統必然會進化嗎?答:不是,開放只是系統進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即使是開放的系統,當熵流(由于系統與外部交換物質能量所引起的熵的變化)dSe0,或即使dSe0,但dSedSi時,仍有dSdSedSi0,系統仍有可能是熵增加而走向無序。 dSdSe dSi 0(3)在自組織過程中,系統進化的直接誘因是什么?答:在自組織過程中,隨機漲落對系統進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非平衡系統失穩(wěn)的導火線,是非平衡有序結構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統進化的驅動力,即通過漲落達到有序。所以,隨機漲落是系統進化的直接誘因。(4)在自組織演化中,進化是隨機性的說法是否正確?答:錯。因為隨機漲落在系統演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系統進化實質上是由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相互影響所決定的。因此,進化是隨機性與確定性的相互作用,是隨機性與確定性的統一,而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確定性或隨機性的。問題:只要依靠科技進步就能克服和限制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消極后果嗎?答:不能。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后果具有兩面性,其消極的方面可能是科學技術自身發(fā)展程度之局限性的表現,也可能是由于社會原因造成的。要克服和限制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消極后果,首先當然要靠科學技術本身的繼續(xù)發(fā)展。但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社會的實踐和社會的改革,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變革,也就是要依靠社會的進步。問題:(1)一個國家能否具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級的工作,是由其經濟實力決定的嗎?答:否。經濟實力是影響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社會條件,但它不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惟一決定因素。有時候,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創(chuàng)新意識比經費與設備具有更重要的決定性意義。在物質條件欠佳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特有的優(yōu)勢,選準科學研究的方向,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問題:(2)科學與技術都是沒有禁區(qū)的嗎?答:科學無禁區(qū),技術當思量。因為科學具有認識的、文化的、哲學的價值,價值無重復性,無保密性,無國界,全人類都可以使用;而技術價值具有重復性,有保密性,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不當使用會對社會產生負面效應。“從邏輯的觀點來看,從個別的陳述中,不管它有多少,推論出一般陳述來,是顯然不合理的。因為用這個方法得出的結論,總是可以成為錯誤的。不管我們看到多少只白天鵝,也不可能證明這樣的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辈ㄆ諣枺嚎茖W發(fā)現的邏輯(1959年英文版);第1頁。轉引自張華夏、葉僑?。含F代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頁。C. 分析并評論上述材料所闡述的思想。 1928年9月的一天,弗萊明一邊工作,一邊和一位同事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突然,他的眼光落在了一只過期的培養(yǎng)皿上,這只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yǎng)皿的蓋子沒蓋好,空氣中的霉菌潛入使培養(yǎng)基發(fā)霉了,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花。東西發(fā)霉這本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人人都見過無數次,實在不足為奇。但有著敏銳觀察力的弗萊明卻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霉花的周圍出現了一圈清澈的環(huán)狀帶,也說是說在霉花周圍原先黃色的葡萄球菌神秘地失蹤了!這激起了弗萊明的好奇心,他將培養(yǎng)皿拿到顯微鏡下觀察,證實在霉花附近的葡萄球菌確實已經都死掉了。他馬上著手對這種霉菌進行研究,證實它的確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即使稀釋到1000倍后,仍具有殺菌的能力。1929年6月,弗萊明將他的發(fā)現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實驗病理學雜志上,在文中,他將青霉菌分泌的這種極具殺菌力的物質起名為“盤尼西林”,即“青霉素”。在科學研究中,上述材料給你什么啟示?1.在歐洲戰(zhàn)場上,拿破侖騎兵曾經與馬木留克騎兵交戰(zhàn),馬木留克兵個個強悍兇猛、騎術高超,如果一對一較量,拿破侖的軍隊必敗無疑。這是一場騎術不精但有紀律的法國騎兵和最善于單個格斗但沒有紀律的馬木留克騎兵之間的戰(zhàn)斗。但交戰(zhàn)的結果卻是人數少騎術遜色的法國騎兵戰(zhàn)勝了對手。為什么呢?拿破侖評論說:“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敗三個法國兵,100個法國兵與100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300個法國兵大體能戰(zhàn)勝300個馬木留克兵;而1000個法國兵則一定能戰(zhàn)勝1500個馬木留克兵?!闭裕憾鞲袼梗悍炊帕终?,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26頁。請用系統的觀點分析上述材料答:系統整體是由部分組成,整體不能脫離部分而獨立存在,整體和部分之間存在加和性關系,同時由于處于系統整體中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統中的部分的性質不同于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性質,使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質被屏蔽起來,另一方面會使得系統整體產生除它的組分和組分總和所沒有的新性質,總之,由部分構成系統整體時,有新質的突然出現,舊質的消失或屏蔽,這就是系統的整體突現性原理。所以,當很多騎術不精但是有紀律的法國騎兵組成一個整體時,會顯現出強大的戰(zhàn)斗力,從而打敗馬木留克騎兵,正是體現了系統的整體突現性原理。2.“反病毒軟件”敗下陣來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志刊登的一項首次針對“反病毒程序有效性”進行的調查指出,在病毒與反病毒無休止的斗爭中,軟件設計師們不得不承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的反病毒軟件面對快速傳播、紛繁復雜的病毒總是疲于應付,眼睜睜地看著病毒大行其道。來自惠普公司的研究員馬修威廉森在調查報告中說,反病毒軟件及其發(fā)布手段,完全不能應付如今快速復制、變種迭出的病毒們掀起的一次次“閃電戰(zhàn)”。新科學家介紹說,威廉森設計了一個計算機模型模仿病毒的傳播模式,然后仿真反病毒軟件在新病毒出現時的典型響應方式追殺病毒。結果顯示,反病毒防衛(wèi)從頭到尾都顯得“太過遲緩了”,從探測病毒、形成保護計算機的補丁程序再到發(fā)送補丁到用戶終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遲滯。反病毒軟件可能最后會把病毒全都“縫上了補丁”,也阻止了它進一步傳播,但到這個時候,損失已經無可挽回,“亡羊補牢,已經晚了”。威廉森說,他的實驗證明,目前反病毒的“基本策略存在缺陷”摘自2003年9月16日科學時報分析在病毒與反病毒的斗爭中,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象的社會原因.3. 囚犯困境運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分析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啟示:從集體理性出發(fā),以合作的態(tài)度,爭取雙蠃。一般來說,遵循整體性原則和最優(yōu)化原則,從整體考慮,統籌兼顧,協調平衡。1.人們往往從個人理性出發(fā),首先追求部分最優(yōu),但部分最優(yōu)不等于整體最優(yōu);2.最終的目標是追求整體最優(yōu),因為從長遠來說,只有在整體最優(yōu)的前提下,部分最優(yōu)才有保證;3.實現整體最優(yōu)的途徑:a.從個人來說,要從集體理性出發(fā),以合作的態(tài)度,爭取雙贏。b.從管理的角度看,要從整體出發(fā),統籌兼顧,協調平衡。5.案例分析: 公用地的悲劇請分析:(1)部分最優(yōu)與整體最優(yōu)的關系;(2)一個系統如何才能實現整體最優(yōu)? 人們往往從個人理性出發(fā),首先追求部分最優(yōu),但部分最優(yōu)不等于整體最優(yōu); 最終的目標是追求整體最優(yōu),因為從長遠來說,只有在整體最優(yōu)的前提下,部分最優(yōu)才有保證; 實現整體最優(yōu)的途徑: a.從個人來說,要從集體理性出發(fā),以合作的態(tài)度,爭取雙贏。 b.從管理的角度看,要從整體出發(fā),統籌兼顧,協調平衡。有時系統的某一薄弱環(huán)節(jié)會嚴重地影響整體效果4.我國云南怒江大峽谷僅次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世界第二大峽谷”聞名中外;怒江,在巍巍橫斷山的呵護下,成為中國最后兩條原始生態(tài)河之一;“三江并流”以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行奔流170公里的奇觀躋身世界自然遺產怒江地區(qū)還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資源庫之一,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生物類型.然而這塊天賜瑰寶卻要被有關開發(fā)部門攔腰截斷,興建裝機容量超過三峽的13級水電站.環(huán)境、生態(tài)、地質專家紛紛質疑,位于地質板塊交界的怒江大峽谷,地質和生態(tài)條件十分脆弱,怎經得住人類花費1000億元的改造? 摘自2004年5月12日環(huán)保人士呼吁保留下這條原始生態(tài)河流“生態(tài)越好的地方老百姓越窮.過去,怒江就為了生態(tài)犧牲了很多發(fā)展機會.怎么輪到我們發(fā)展了,你們又不讓了?”這是一位環(huán)保專家聽到的抱怨.“不讓發(fā)展就不發(fā)展唄.”當地一位官員的言語間,充滿了情緒和遺憾.此前,他們雄心勃勃地說.”怒江水電開發(fā)之日,就是資源優(yōu)勢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之時,就是生態(tài)建設從貧困狀況下的消極保護,向開發(fā)與保護并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轉變之時.” 摘自2004年4月19日評論上述關于怒江開發(fā)的兩種不同觀點,并分析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能否并行。6.鐘南山接受央視面對面節(jié)目采訪談抗擊非典經過為何反對病原為衣原體?通過上述材料,你理解什么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具有哪些內涵?分析突出體現在鐘南山院士身上的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人類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和變革自然活動的理想追求、價值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集中表征。它包括理性精神、實證精神、懷疑和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茖W精神是科技工作者應當具備的精神。第一在研究自然的過程中,只有堅持崇尚數學論證和邏輯推理的理性精神,才能堅信和理解自然的秩序和規(guī)律;第二、科學認識必須建立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其檢驗也必須以科學事實為依據,而觀察實驗是發(fā)現科學事實的基本手段,因此,在科學研究中,必須具備崇尚實驗的實證精神或求實精神;第三,科學研究必須提倡懷疑和批判精神,反對迷信,反對盲從權威,不輕信書本,敢于在事實和理性的基礎上對現存的一切知識進行批評和辯護,才能維護真理,發(fā)現真理;第四,創(chuàng)新精神是科學的靈魂,科學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新,只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7.“從邏輯的觀點來看,從個別的陳述中,不管它有多少,推論出一般陳述來,是顯然不合理的。因為用這個方法得出的結論,總是可以成為錯誤的。不管我們看到多少只白天鵝,也不可能證明這樣的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波普爾:科學發(fā)現的邏輯(1959年英文版);第1頁。轉引自張華夏、葉僑?。含F代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頁。 分析并評論上述材料所闡述的思想。否定歸納法的觀點。8.不要過份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第158頁。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它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 利奧波德:沙鄉(xiāng)年鑒,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213頁。上述材料闡述了什么思想?9.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認為,人類影響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是正當的,當且僅當這些行為有利于人類的福利或有利于保護與高揚人類的正義與人權。因此人類只對人類有道德責任,并且只有人類才有道德權利。我們關心(with regard to)動物、關心生命、關心自然只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其他生物的利益,我們沒有道德責任去保護和提高非人的生物的利益或內在的價值。非人類中心的倫理學認為,人類影響自然環(huán)境的行為是正當的,當且僅當這些行為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或生命共同體的穩(wěn)定、繁榮與發(fā)展,有利于尊重、保護和提高生命的內在價值與權利。因此作為生物世界一個部分的人類有責任維護生物世界的利益,維護生態(tài)系統的完整性,保護野生物種免受人類干擾而滅絕,保證地球生命盡可能不受人類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這些道德責任來自地球生命和生態(tài)系統的內在價值,是獨立于并復加在對人類的道德責任之上的。張華夏:現代科學與倫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0頁。評論上述的兩種倫理觀。人類中心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以人為核心,人類行為的一切都從人的利益出發(fā),以人的利益作為唯一尺度,只依照自身的尺度行動,并以自身的利益去對待其他事物。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實現生態(tài)和諧穩(wěn)定、健康持續(xù)進化,并以此為根本尺度去評價和安排整個世界。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思想基礎1、任何一個生命物種(包括人類)都不能離開生物圈而獨立存在;2、任何一個生命物種對生物圈系統功能的完善都作出了貢獻,在生物鏈中都有它的地位與作用;3、生物圈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類的利益。為了地球與人類的長遠發(fā)展,人類必須從工業(yè)文明中走出來,走向一種新的文明,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協同進化的生態(tài)文明。10.譬如一只手,如果從身體上割下來,按照名稱雖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實質來說,已不是對手了。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05頁。如果人體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個復雜機體的人,才能醫(yī)好他,摘自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513頁。.分析上述材料所闡述的系統思想。說明系統科學把整體性作為首要原則,要求人們無論研究自然系統,還是設計人工系統,必須自始至終把對象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根據系統的整體突變性原理,若干要素經相干關系組成系統后,系統有新質突現,出現組成要素本身所沒有的新的性質、新的規(guī)律。這些性質和規(guī)律是系統整體所特有的,是系統的組成要素本身原來沒有的。因此我們考慮對象時,必須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把握它的整體特性??紤]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時,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過相干、協同產生了整體的性質,還要看到整體中的部分與它原來單獨存在時是不同的,不能離開整體去考慮部分。9辨 析 題1只要依靠科技進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負效應。錯!首先要看到 ,造成消極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學技術本身,而是在于人類本身,是人類如何運用科學技術的問題。對于社會原因造成的消極后果,必須依靠社會進步來解決,而不能單純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至于科學技術本身不夠完善所帶來的消極后果,那更是可以通過發(fā)展和完善相應的科學技術來克服。2科學與技術都是無禁區(qū)的。或者 科學(技術)都是無禁區(qū)的錯!對科學有狹義和廣義的理解。*狹義的科學指純粹的基礎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質及規(guī)律,即基礎科學;*廣義的科學包括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廣義的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狹義的科學,即進入應用研究之前的基礎研究,一般來說無明顯價值負荷,與應用關系密切的科學研究才會有較明顯的價值負荷,但大多數科學研究,包括一些基礎科學,一開始就又與應用密不可分??茖W技術研究的禁區(qū),根據不同的劃分有:第一、康德意義上的禁區(qū):科學技術與道德信仰被劃分在不同的范疇中??茖W技術并不能解決道德、信仰問題,科學有禁區(qū)。第二、價值目的指向性意義上的禁區(qū):雖然科學本身并無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發(fā)展受到社會存在的制約和影響,與社會的價值觀相關。這個禁區(qū)實質性規(guī)定是只能為善不能為惡。若科學研究成果會使對人類造成的災難大于得益、或是挑戰(zhàn)了現存道德規(guī)范,則應屬于科學禁區(qū)。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現有的道德規(guī)范下還是屬于科學的禁區(qū)。第三、純粹科學、技術意義上的禁區(qū)。純粹科學技術意義上的禁區(qū)是指在純粹的科學范圍內,由于科學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規(guī)定的科學禁區(qū),它只能通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挑戰(zhàn)禁區(qū)進而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得到解決。3.8.14題講的是一個事情:全球性問題的產生的實質。3、工業(yè)化是全球性問題產生的根源。錯!1.具體闡述:人類面臨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業(yè)化的產物,但是實質上卻是與人類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傳統的價值觀分不開的。這種觀點,在理論形態(tài)上是以人統治自然為指導思想,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以人為根本尺度取評價和安排整個世界。8、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是人口劇增造成的。14、人口劇增造成了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錯!模版:1.具體闡述:人口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在客觀上受到物質資料生產和自然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反過來又給這些因素以一定的影響。如果人口增長不能同社會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就會造成社會關系的失調和不良的生態(tài)后果。2.共同模版。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當今世界絕大部分國家日益卷入工業(yè)化過程,人類的各種活動正對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帶來嚴重的破壞?,F在人類活動已開始影響到整個地球生物圈,表現為復雜、總和的全球過程,由于人類有增無減的施加作用于自然界,導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態(tài)問題的出現。產生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實質是人類在與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傳統的價值觀分不開的,這種價值觀是以人統治自然為指導思想,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以人為根本尺度去評價和安排整個世界4、發(fā)展即GDP的增長。錯!這種觀點導致不計自然成本地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事實上,發(fā)展不能以犧牲生態(tài)、資源等作為代價,發(fā)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數字的積累,更重要是社會進步的綜合評價。我們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的根本要求,就是強調發(fā)展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要統籌兼顧。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好,必須處理好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人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人口、資源、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5. 一個國家能否作出具有諾貝爾獎級的工作,取決于它的經濟實力。錯!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成為促進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1,充分的資金投入,2,高素質的人才隊伍3,寬松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4,優(yōu)良的學術傳統5,激勵創(chuàng)新的機制,是構成良好的有利于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一個國家能否做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級的工作,取決于上述因素。6科學研究始于觀察。錯!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問題而不是觀察??茖W研究是一種有目的的探索活動,探索的目的是由問題引起的??茖W研究的觀察是有目的的,而觀察的目的,又是由所要研究的問題所確定的。科學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真正起點,是科學研究程序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提出新問題、新理論,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科學研究始于問題。故上述觀點錯。7夸克以非系統方式存在。或者:電子也是一個系統。錯!在特定的階段,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今天的科學還不能指出電子、夸克等是否有他的組成元素和結構,是什么樣的系統?;蛘哒f,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還難以把電子、夸克看成是一個系統,但是,他們作為微觀物理系統的一個一個組成部分,存在與系統之中,因而要對它們有確切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拋開系統方式。沒有一個現實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作系統。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客體都以系統方式存在。故上述觀點錯。9、觀察滲透理論。正確在觀察的過程中,觀察者不是機械的、被動消極的接受客體發(fā)出信息的刺激,觀察會收到觀察主體理論結構的影響。但被觀察對象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觀察結果的內容是客觀的,是由客體的性質決定的。中性的觀察不存在,完全依賴理論的觀察也是沒有的。因為觀察是一種物理過程與心理過程融為一體的感知活動,所以觀察者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背景)及他的經驗會影響觀察陳述,即觀察滲透理論。11、對同一觀察對象,不同的觀察者可能會作出不同的觀察陳述。對!對同一觀察對象,觀察者由于各自背景知識與經驗的差異而做出不同的觀察陳述的情況是常有的。因為觀察是一種物理過程與心理過程融為一體的感知活動,所以觀察者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背景)及他的經驗會影響觀察陳述,即觀察滲透理論。觀察是受理論影響的,觀察者對感覺材料的反應,總是有意或者無意的用一種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這些感覺材料,使它適應自己過去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各人對同一對象的反映有各種程度不同的差異。10、技術創(chuàng)新即技術上的改進或發(fā)明?;蛘撸杭夹g創(chuàng)新等同于技術發(fā)明錯! “技術創(chuàng)新,是指企業(yè)應用創(chuàng)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fā)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技術創(chuàng)新是一個新想法或新的技術方案在商業(yè)上的實現,它涉及創(chuàng)新成果的社會價值轉化過程,要求實現市場價值,是一種經濟活動或行為。發(fā)明不一定導致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的前身大多是發(fā)明。(1)不等同于“技術的創(chuàng)新”(2)是一個科技和經濟結合的概念(3)它不僅僅是指技術本身的革新,它還包括新技術的應用,把新產品、新工藝開發(fā)的成果轉化為新的生產力并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的過程。12、“在觀察的領域里,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睂?!機遇由一些偶然事件產生的,但機遇產生是有其客觀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機遇有觀察者主觀方面的原因,自然界的現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藏著的規(guī)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fā)現這些規(guī)律。偶然性背后可能會有某種必然性。對意外的現象保持警覺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會有可能做出重大發(fā)現。有準備的頭腦對機遇產生的客觀根源有充分認識,并且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識別能力。所以,在觀察的領域里,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13、通過部分可以認識整體。錯!系統的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整體不能脫離部分而獨立存在。系統整體是由部分組成,整體不能脫離部分而獨立存在,整體和部分之間存在加和性關系。但不能片面的認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體。系統科學把整體性作為首要原則,要求人們無論研究自然系統,還是設計人工系統,必須自始至終把對象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根據系統的整體突現性原理,若干要素經相干關系組成系統后,系統有新質突現,出現組成要素本身所沒有的新的性質、新的規(guī)律。這些性質和規(guī)律是系統整體所特有的,是系統的組成要素本身原來沒有的。因此我們考慮對象時,必須把它看成是一個整體,把握它的整體特性??紤]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時,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過相干、協同產生了整體的性質,還要看到整體中的部分與它原來單獨存在時是不同的,不能離開整體去考慮部分。15、系統的功能主要是由系統的組成要素決定的。錯!系統的組成元素是系統具有某種功能的物質基礎和物質載體,但它不直接決定系統的功能。在決定系統功能的三個基本因素中,系統的內部結構對于決定系統功能,有更為直接的根本的意義。系統的功能是系統整體所具有的,它是其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單從組成元素本身無法說明系統為什么會有這一功能。系統整體的性質,只能是組成元素之間相互協調作用的結果,而這些組成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就是結構,可見,元素的性質、種類和數量是通過結構決定和支配系統的整體性質和功能的。故上訴觀點錯。16、經濟效益是科研選題的基本原則。錯!以下原則是對科研選題最重要的:1, 需要性原則,是評價和選題的首要原則2, 創(chuàng)新性原則,科研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新3, 科學性原則,要求選題必須有一定的科學理論和科學事實作為根據4, 可行性原則,考慮完成課題的主客觀條件,根據實際具備的條件確定課題17.如果一個假說的檢驗蘊涵與觀察實驗結果 ( 實踐結果 ) 一致,則該假說被證實了 。錯。 實踐結果與假說的檢驗蘊涵一致,不能說該假說被證實了,因為:肯定后件的推理無效;歸納推理結論是或然的;有替代性假說存在 。一個 ( 組 ) 觀察實驗結果可以同時支持幾個不同的假說 。 實踐結果與假說的檢驗蘊涵一致,只能說假說被確證了。19,開放系統必定進化。錯。開放是系統進化的先決條件。但是,開放知識系統進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系統進化的條件還有: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保證系統遠離平衡是系統想有序、有組織、多功能方向演變的另一個必要條件。.非線性是系統進化的內在根據。系統的非線性作用產生的相干效應,分岔效應和臨界效應是系統存在和進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機制。.隨機漲落是系統進化的直接誘因。20,系統的進化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的過程。或者:系統的進化是預先確定的?;煦绗F象是“確定性系統”的一種“內在的隨機性”,它是有別于可能有系統外部引入的不確定的隨機影響而產生的外部隨機性?!按_定性”是因為它有內在的原因而不是外來的噪聲或干擾所產生:而隨機性指的是不規(guī)則的不能預測的行為。隨機漲落在系統進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是非平衡系統失穩(wěn)的導火線,是非平衡有序結構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統進化的驅動力,這就是“通過漲落達到有序”的原理。21.證偽是一個科學理論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正確:證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當檢驗蘊涵與觀察試驗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