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總結(jié)_第1頁
中藥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總結(jié)_第2頁
中藥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總結(jié)_第3頁
中藥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總結(jié)_第4頁
中藥總結(jié)要藥及藥對總結(ji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精選資料 可修改編輯 一、相同功效藥物的區(qū)別 1透疹 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藥物是 荊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藥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腫的藥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藥物是 蟬蛻 既能透疹又能升舉陽氣的藥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藥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涼血解毒的藥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藥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2通竅 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既能通鼻竅又能消腫排膿的藥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竅又能溫肺化飲的藥物是 細辛 既能通鼻竅又能解表的藥物是 白芷 、 細辛 、 辛夷 、 蒼耳子 3清肝明

2、目 羚羊角、熊膽、桑葉、菊花、秦皮、決明子、車前子、石決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風(fēng)熱的藥物是 桑葉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潤燥的藥物是 桑葉 熊膽 丿、丿J- 熊膽 丿、丿J-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的藥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燥濕止痢止帶的藥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息風(fēng)止痙的藥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陽、息風(fēng)止痙的藥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潤腸通便的藥物是 決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藥物是車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的藥物是 石決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的藥物是珍珠母 4清虛

3、熱 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鱉甲、銀柴胡 專清虛熱的藥物是 銀柴胡 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潤燥的藥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虛熱又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藥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虛熱又能解暑截瘧的藥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虛熱又能清肺降火、涼血止血的藥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虛熱又能除疳熱、清濕熱的藥物是 胡黃連 既能清虛熱又能祛風(fēng)濕、清濕熱的藥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jié)的藥物是 鱉甲 5下乳 關(guān)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藥物是 關(guān)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腫排膿的藥物是 穿山甲 6截瘧 青蒿、生何首烏、檳榔、常山 既能截瘧又能清熱解暑的藥物是 青蒿 既能截瘧又能潤腸通便、

4、解毒的藥物是 生何首烏 既能截瘧又能吐痰涎的藥物是 常山 既能截瘧又能驅(qū)蟲消積、行氣利水的藥物是 檳榔 7安胎 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斷續(xù)、菟絲子、白術(shù)、苧麻根、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氣寬中的藥物是紫蘇 既能安胎又能清熱燥濕的藥物是黃苓 既能安胎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是桑寄生、杜仲、斷續(xù)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祛風(fēng)濕、強筋骨的藥物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涼血止血、解毒的藥物是黃苓、苧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溫經(jīng)止血的藥物是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補氣、健脾、止汗的藥物是白術(shù) 既能安胎又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的藥物是菟絲子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0.3-0.6g 麝

5、香一一入丸散,每次0.06-0.1g 蟾蜍一一入丸散,每次0.015-0.03g 硫黃入丸散,1-3g 雄黃一一入丸散,每次 0.15-0.3g 巴豆一一入丸散,每次0.1-0.3g 砒石一一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沖服,每次0.3-1g 細辛一一煎服2-5g;入丸散劑0.5-1g 馬錢子一一入丸散,日服0.3-0.6g 人參一一挽救虛脫15-30g 石膏一一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內(nèi)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甘遂一一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 檳榔一一單用殺蟲60-120g 六、用法 1.后下(芳香類) 薄荷、生大黃、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瀉葉、

6、鉤藤、魚腥草、青蒿 2 先煎(貝殼、礦石類藥物) 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龍骨、石決明、龜板、鱉甲、牡蠣、代赭石、附子、 川烏、生自然銅 3 沖服 芒硝、竹瀝、琥珀(沉香粉) 4 泡服 番瀉葉 5.不入煎劑 雷丸(蛋白酶)、琥珀、蘆薈、朱砂、牛黃、開竅藥(麝香、冰片、蘇合香、蟾蜍) 6只外用,不內(nèi)服 升藥、爐甘石、土荊皮 7 入丸散 麝香、冰片、蘇合香、蟾蜍、朱砂、牛黃、琥珀、蘆薈、巴豆、馬錢子、雷丸、羚羊角、 血竭、甘遂、雄黃、硫黃、砒石、鶴草芽 10g 外感表證輕淺者。服后避風(fēng) 菊花桑葉 10g 疏散風(fēng)熱,適用于風(fēng)熱表證。 大黃芒硝生用lOg;后下沖入lOg陽明之燥熱實證。為祛邪之

7、重劑,只宜暫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 3060g 先煎; 10g 清解胃熱,不僅能增強清熱之力,且能救陰。適用于陽明經(jīng)證及胃熱證。 代赭石石膏 3O45g 先煎; 153Og 先煎清熱降逆,適用于胃熱所致嘔吐、吐血病證。 鮮蘆根鮮竹葉 6Og; 3Og 生津清熱,適用于溫?zé)岵『笃跓醾蛱撝Y。煎后代茶、溫?zé)岵『笃凇?甘草桔梗35g (清炙炒用);58g利咽喉、排痰,適用于咽喉痛,肺癰成癰期。 金銀花連翹 1O15g 清熱解毒,適用于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期或熱瘡癰證。 田基黃垂盆草各 3Og/day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天癸子土貝母各 1Og 清熱解讀、消腫散結(jié)。需服 12 個月,重者加倍。 魚腥

8、草野養(yǎng)麥根 20g/bid(痰熱咳嗽);30g/tid(肺癰患者)清肺熱、祛痰濁,適用于痰熱咳嗽、肺癰病。 虎杖紅藤 1Og; 1O15g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適用于熱盛瘀阻的外科病證。 黃連黃苓3g(吞服卜510g(煎服);10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于瘡毒熱證、血證。專治肺胃熱盛。 黃連山梔3g(吞服卜510g(煎服);10g清心肝之火,適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證、不寐。 專治心肝火旺。 黃柏知母各 1Og 治療盆腔濕熱盛、腎陰虧之證型。 鮮石斛鮮生地各 3Og 清熱養(yǎng)陰,適用于溫病中后期。煎后代茶、溫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 1Og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適用于血瘀血熱證。僅適用于血瘀熱之輕證

9、。 皂莢明礬 1g; O.5g 減肥、祛痰、降脂,適用于痰濕過盛之肥胖病。服藥期長,需3個月以上。需控制 動物脂肪的攝入量。 鮮茅根茅花 3Og; 51Og 清熱、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適用于陰虛 火旺之血證。 藿香佩蘭各 1Og 化濕解暑,適用于濕困脾胃、暑濕中阻之病癥。 藿香豬膽汁丸劑吞服, 1Og/bid 清膽通竅,適用于鼻淵病。癥狀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生姜枳實各 10g 消痞除痰,適用于痰氣郁結(jié)之胸痹。 制半夏干姜 1015g; 28g 散寒化飲、降逆止嘔,適用于寒飲嘔吐、胃痛。 石菖蒲遠志 510g(干)1020g(鮮);510g寧心、化痰,

10、適用于心虛挾痰之心悸、少寐病證。 石菖蒲制南星 1015g(干卜30g(鮮);510g醒腦開竅、解郁化痰,適用于痰濁內(nèi)閉之神昏、痰濕內(nèi)阻 之閉經(jīng)。 制半夏茯苓 1015g; 15g 化飲降逆、滲濕利水,適用于痰飲上逆所致眩悸、咳喘。此藥對與半夏、威 靈仙藥對相比,均能祛痰燥濕,彼藥對長于消,用于痰飲內(nèi)聚;此藥對長于利,用于痰飲上逆。 浮萍木賊草 10g; 6g 祛風(fēng)、利水、退腫,適用于風(fēng)水病。 螻蛄蟋蟀 25只(煎服)、 12只(吞服)利水退腫,適用于鼓脹腹水。 茯苓豬苓水濕潴留在里:茯苓30g;水濕潴留在外:茯苓皮30g; 1015g利水滲濕,適用于水濕潴留證。 路路通地龍 10g 清熱利水

11、、通利脈絡(luò),適用于濕熱丹毒病。 馬鞭草王不留行 1520g; 10g 活血利水,適用于濕腳氣病。 石打穿劉寄奴 1015g 清熱利水、通絡(luò)散結(jié),適用于水熱互結(jié)的鼓脹病。 檳榔茯苓皮 10g; 2030g 行水退腫,適用于氣滯水停之水腫病。 蜈蚣白花蛇13g; 13g(煎服)、1g(吞服)祛風(fēng)、通絡(luò)、除痹,適用于久痹病。 1.金錢白花蛇(白花蛇之 幼體 )效果更佳。 2. 此藥對與蜈蚣、 當(dāng)歸藥對相比, 3. 均有通絡(luò)治病效用, 4. 彼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 5. 此 藥對之通絡(luò)搜邪力強。 威靈仙葛根各 10g 通絡(luò)祛風(fēng)、解痙止痛,適用于頸椎病之頸項強痛并證。 海桐皮豨簽草 1015g 祛風(fēng)濕,

12、適用于風(fēng)濕痹病。 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溫陽祛寒,適用于命門火衰證。主治命門火衰。 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溫陽祛寒、溫補脾腎,適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之里虛寒證。脾腎陽 虛適用。 桂枝附子510g ; 10g(先煎)溫陽固表、溫陽化氣,適用于風(fēng)濕表虛證、腎陽不足之腰痛。 棗仁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血虛失眠證。 龍骨牡蠣 2030g 鎮(zhèn)驚、收斂,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驚、癇病,滑泄不止諸證。重鎮(zhèn)心肝宜生用,固攝 收澀宜鍛用 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驚安神,適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滌飲,適用于痰飲

13、嘔吐、咳嗽氣喘病證。 全蝎蜈蚣6只;3只熄風(fēng)止痙,適用于各種痙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龍僵蠶各 10g 抗癲癇、止痛,適用于肝陽挾痰之癲癇、頭痛。小兒按年齡適當(dāng)減少。 川芎露蜂房 1015g; 10g 散風(fēng)止痛,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僅可治標(biāo),中病即止, 不宜久服。 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卜0.51g(吞服);310g適用于邪躆脈絡(luò)、久治不愈之病證。 有毒,只宜暫用, 不能久服。 僵蠶蟬衣 38g; 36g 祛風(fēng)除疹,適用于風(fēng)熱癮疹之病證。 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補肝腎、降逆下行,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耳鳴。 陳皮青皮 10g; 510

14、g 理氣健脾,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效果較小。 枳實厚樸除脹消痞,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效果較大。 香附川楝子各 10g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xié)痛、痛經(jīng)病。治氣分郁滯。 延胡索川楝子各 10g 理氣、活血、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治氣滯血瘀。長于止痛。 柴胡郁金 310g; 1015g 行氣活血,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xié)痛、閉經(jīng)病。長于疏泄。 川楝子路路通各 10g 疏肝通絡(luò),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檳榔沈香10g; 13g(煎服后下卜0.51g(研磨沖服)理氣降逆,適用于氣滯氣逆證。藥力峻猛。 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卜23g(吞服研磨)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腹痛。

15、藥力和緩。 莪朮三棱各 10g 行氣散血,適用于血瘀氣滯癥瘕病。 雞內(nèi)金三棱 38g; 310g 消癥瘕、通月經(jīng),適用于血瘀型閉莖、癥瘕。要節(jié)房欲、忌冷物、勿勞乏, 堅持數(shù)月才能奏效。 桃仁紅花 10g; 510g 濡潤行散、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證。 五靈脂蒲黃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利濕祛瘀,適用于瘀濕相兼證。 祛瘀之力大于利濕之功。 澤蘭益母草 1015g; 2030g 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退腫,適用于血瘀挾濕的鼓脹、閉經(jīng)病。此藥對藥性平 和,有久服不傷正之特點。 乳香沒藥 510g 活血止痛, 適用于血瘀痛證, 特別是跌打損傷痛證。 此藥對味苦氣濁, 易致惡心嘔吐, 有胃病史者

16、慎用。 三七血竭 35g; 5g 祛瘀止痛,適用于血瘀型血證。 水蛭(蟲亡)蟲35g(煎服)、12g(研磨吞服)破血消徵,適用于血積徵塊、婦人血積經(jīng)閉。為峻猛破血 藥,孕婦禁用,體質(zhì)虛者應(yīng)加入益氣養(yǎng)血藥。 麥芽谷芽1015g(炒用)消食健脾,適用于食積不化。此藥對含脢量較高,若炒焦則降低脢的活力,影 響其療效,故以微炒為好。 款冬紫菀各 10g 適用于涼燥咳嗽證。 牡蠣玄參30g(生用);15g軟堅散結(jié)、消癭瘤,適用于陰虛挾痰熱之廮證。 威靈仙制半夏各 10g 祛痰滌飲,適用于痰飲、濕痰壅滯之咳脹、肺脹病。此藥對與半夏、茯苓藥對相 比,均能祛痰燥濕,此藥對長于消,用于痰飲內(nèi)聚;彼藥對長于利,用

17、于痰飲上逆。 黨參黃耆各 1015g 益氣、補脾肺,適用于脾肺氣虛證。 桂枝黃耆 510g; 1015g 補益衛(wèi)陽之虛、中氣不足,適用于血痹、中虛挾寒之脘痛病證。有溫陽補中 之效。 桂枝人參 510g; 1030g 通陽補氣、宣陽化陰,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虛寒證。 生姜大棗 36g; 1030g 在表可以調(diào)和營衛(wèi)、扶正祛邪;在里則溫補脾胃;適用于風(fēng)寒、風(fēng)濕表虛證 及中虛脘痛。 熟地當(dāng)歸 1015g; 10g 養(yǎng)血填精,適用于精血不足證。 熟地白芍 1015g; 10g 補血填精,適用于精血虛弱證。此藥對主靜守純養(yǎng),陽氣未衰,脾運尚健時, 方為合適。 當(dāng)歸丹參10g(溫炒);1520g補血活血通經(jīng),適

18、用于閉經(jīng)、月經(jīng)過少病。 雞內(nèi)金白朮 310g; 1015g 補脾健胃,適用于脾胃虛弱之病證。 蜈蚣當(dāng)歸13g(吞服效佳);1015g扶正養(yǎng)血、祛風(fēng)通絡(luò),適用于虛痹證。此藥對與蜈蚣、白花蛇藥對 相比,均有通絡(luò)治病效用,此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彼藥對之通絡(luò)搜邪力強。 附子人參30g(先煎);10g濃煎)大溫大補、回陽救脫,適用于陽氣欲脫病證。 玉竹生地10g; 15g滋陰養(yǎng)津,適用于肺陰虧損之干咳、陰虛津涸之消渴、陰虧失養(yǎng)之痹證。此藥對為 純陰藥對,胃陽尚健時可用之,否則需和他藥配合。 麥冬天冬各10g滋養(yǎng)肺胃腎之陰,適用于陰虛之消渴、干咳病。胃家素寒者應(yīng)慎用。 何首烏仙靈脾1015g(23個月)平

19、補腎中陰陽、生精強身,可用于精子異常之不孕證。 益智仁補骨脂各10g收澀、溫脾腎,適用于脾腎陽虛之泄泄、勞淋。 蛤蚧紫河車11.5g; 1.53g補益肺腎,適用于久哮、久喘勞嗽之病證。哮喘久嗽之病證,以正虛標(biāo)實 為多,故使用時應(yīng)加些祛邪藥。 菟絲子杞子各1015g平補腎中陰陽,適用于腎精不足證。 山茱萸山藥1015g; 10g益腎澀精,適用于男子腎虛遺精、女子腎虛帶下。以不熱不燥、補而不滯、 能補能澀為特點。 仙靈脾仙茅各 10g溫補腎陽、興陽道,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和蛇床子、石 楠葉藥對相比,藥性較緩。和肉蓯蓉、巴戟天藥對相比,均有補腎助陽之用,彼藥對溫補柔潤,此藥對溫

20、 補燥烈。 蛇床子石楠葉?(量不詳)溫補腎陽、興陽道,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1.和 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藥性較峻。宜暫用,不宜久服,久用宜加蓯蓉、鎖陽溫潤之藥物。 肉蓯蓉巴戟天?(量不詳)補腎助陽,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證。和仙靈脾、仙茅 藥對相比,均有補腎助陽之用,此藥對溫補柔潤,彼藥對溫補燥烈。 覆盆子紫石英10g; 1015g暖宮補腎、固精止帶,適用于腎陽虛寒證。 鹿角巴戟天 310g(煎服卜12g(吞服);10g益腎助陽、溫通督脈、填補精血,適用于腎督陽虛病證。 須防傷陰之弊。 以下由中國醫(yī)藥學(xué)院醫(yī)學(xué)系第39屆許太乙同學(xué)所整理 相須藥對 藥對名稱劑量

21、適應(yīng)癥其他 紫河車鹿角5g; 3g填補精血,溫補腎督。適用于腎督陽虛,精血虧乏之證。陰虛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禹余糧10-20g澀腸,固崩漏、帶下,適用于久泄、崩漏、帶下之病證僅供收澀之用,若脾腎兩 虛者,加上培補脾腎之藥。 木蝴蝶鳳凰衣 3g; 5g潤咽喉,開音。適用于音喑病,對慢性喉炎、聲帶小節(jié)失音尤為適宜。 硼砂烏梅1-2g; 5g止嘔,適用于胃虛之嘔吐,而尤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嘔吐。 柴胡升麻3-8g升舉陽氣。適用于氣陷證 檳榔常山10g (常山酒蒸炒熟)截瘧,并能緩和胃腸,順胃氣,引藥下行,避免單用常山截瘧有嘔吐之 弊。適用于濕瘧。發(fā)作前二小時服用較好。 檳榔南瓜子 30g; 30-60

22、g殺蟲,適用于蛔蟲、絳蟲、姜片蟲、線蟲等腸道寄生蟲病。臨臥一次,次日 早晨再服一次為宜。 葛花枳椇子10g醒脾解酒毒,適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證。病情重者,尚需在辨證前提下加入適宜方藥。 威靈仙金錢草 10-30g; 30-50g利膽排石,適用于膽結(jié)石、膽囊炎病。用于腎結(jié)石,亦有較好療效。 黃苓白朮10g安胎,適用于脾虛胎熱之胎動不安。劑量要度量脾虛、胎熱程度而定。 二、相反藥對 (一)扶正祛邪相反藥對 桂枝白朮10g調(diào)和營衛(wèi),發(fā)汗止汗,有扶正祛邪之妙。適用于太陽中風(fēng)病及表虛客邪之證。 白芍劑量倍于桂枝組成藥對,功擅調(diào)和陰陽,和中止痛,適用于太陽病誤下腹痛、血虛挾寒之脘腹痛。 黃耆防風(fēng)10-15g;

23、 10g補氣固表,祛風(fēng)解表。有固表不戀邪,解表不傷正之妙。適用于體虛感冒。 附子麻黃3-5g; 10g(先煎20分)溫陽解表,內(nèi)溫真陽,外散風(fēng)寒,補中有發(fā),發(fā)中有補。 薄荷玉竹5-8g(后下);10-15g育陰清熱解表,適用于陰虛體質(zhì)的風(fēng)熱表證。 人參石膏1: 3(黨參、太子參10g;石膏30g)益氣清熱,有補虛不戀邪,清熱不傷正之妙,適用于熱盛 津傷或溫病余熱未清損及津氣的病證。病重正氣欲脫者,用別直參或西洋參為宜。 五味子制大黃 6g; 10-15g滋肝陽、清濕熱、降血清轉(zhuǎn)氨酉每,降后無反跳。有益肝不戀濕熱,祛邪不 傷正之妙。適用于虛實夾雜證見單項血清轉(zhuǎn)胺酉每增高證。 生地黃柏15g; 1

24、0g清熱瀉火,滋補腎陰,有滋腎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挾濕熱之痿痹病。 當(dāng)歸大黃10g;生大黃5-10g;制大黃10g養(yǎng)血祛痰,適用于血虛血瘀證。 黃耆葶藶子10-15g益氣瀉肺,補瀉兼行、寒溫并調(diào)、升降同施之妙,適用于肺虛痰盛之肺脹、心悸證。 白朮澤瀉10g: 20g健脾滌飲,適用于飲邪眩暈病證。 牡蠣椿根皮生、煅牡蠣并用各 30g:10-20g 養(yǎng)陰清熱,愈帶止崩。既清下焦?jié)駸嵋造钚?,又養(yǎng)肝腎以固 澀,有養(yǎng)陰不滯邪,祛邪不耗陰之優(yōu)。適用于陰虛濕熱下注之崩帶病證。 山藥牡蠣生、煅各 30g:30-60g 清熱而無苦寒傷脾之害,養(yǎng)陰卻無滋膩泥膈之慮,止泄又無兜澀戀邪之 虞。有扶正不滋邪,祛邪不傷

25、正之優(yōu)。適用于脾腎陰虧,開闔失職之泄瀉。煎湯代茶,頻頻服之 山茱萸石韋 10g;10-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 攝精泄?jié)幔?消除蛋白尿, 有開闔既濟之妙, 有攝精不戀邪, 泄?jié)岵粋I之優(yōu),適用于虛實夾雜型慢性腎炎患者。 黃耆防己10-15g;腫偏上,木防己15g,腫偏下,漢防己15g利水消腫,適用于脾虛水濕壅滯之腫脹。 白朮枳實 10g 消痞除脹利濕,有祛邪不傷正,健脾不礙邪之優(yōu)。 白朮檳榔白朮成人劑量 30g 以上。 3:1 若不足此比例,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通利大便,有補脾胃不 礙氣運,助氣機不傷脾胃的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須空腹服藥,每日二次,一次250ml 以上,服后多飲開水,效果 更佳。 黨

26、參石菖蒲10-15g;石菖蒲干者10g,鮮者15-20g強心益氣,化濕開竅,有補不戀邪,通不傷正之妙, 適用于氣虛挾痰濕之胸痹。心氣虛甚者,別直參易黨參。 太子參合歡皮 10-15g; 10g 調(diào)暢心脈,益氣和陰,有益氣養(yǎng)陰不窒氣機,解郁和血不傷氣陰之妙。適 用于氣機郁結(jié),氣陰兩虧之胸痹病。 雞血藤海風(fēng)藤 10-15g; 15g 除痹通絡(luò),既祛風(fēng)濕,又補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適用于虛實相兼痹病。 益智仁萆薢 3-10g; 10-15g 泄?jié)釘z精, 有分利不傷腎, 固攝不戀邪之優(yōu), 適用于虛實夾雜之白濁、 遺尿、 遺精等病證。 黃耆檳榔黃耆生用 10-15g; 8-10g 益氣退腫, 有行水退腫不

27、傷正, 益氣固表不留邪之優(yōu)。 初服時有腹痛、 耕動不舒之感,此乃正邪相搏之征,毋需更藥,繼續(xù)服之即效。 白朮莪朮 10-15g; 10g 既理氣又補氣,既破血又利濕,適用于氣虛血瘀及血瘀濕阻之鼓脹、閉經(jīng)等病 證。 人參萊菔子人參改用黨參10-15g;萊菔子10g益氣消積化痰。有補不礙邪,消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脾 虛食積氣滯、肺虛痰氣阻塞之喘咳。 白芍赤芍無養(yǎng)血祛瘀,柔肝泄肝,適用于陰虧挾瘀之脅痛。 楮實丹參 10g 糾正心律, 既能補腎養(yǎng)血, 以填不足之陰, 又能活血通絡(luò), 以疏絡(luò)脈之瘀, 有標(biāo)本兼治、 扶正祛邪之功,適用于老年心律不齊。 生地地骨皮 10-15g; 10g 補腎滋陰,涼血調(diào)經(jīng),

28、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適用于陰虛血熱型的月經(jīng)先 期或月經(jīng)過少之病證。 鎖陽忍冬藤10g; 10-15g滋陰清熱通絡(luò),有滋腎潤燥不戀邪,清熱通絡(luò)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腎虛挾熱 之痿證。 龜版鐵掃帚15g; 30g益腎清濕熱,有祛邪不傷正,滋陰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慢性腎炎正虛邪實型。 鹿角霜地鱉蟲 6g; 10-15g溫補腎陽,祛瘀止痛之力甚宏,適用于腎虧挾瘀之腰痛。用此藥對治療腰肌 勞損、腰椎骨質(zhì)增生癥,療效顯著。 鱉甲穿山甲鱉甲先煎 15g; 10g消癥除積聚,適用于癥塊積聚病。 續(xù)斷川山膝10-15g; 8-12g補肝腎,祛瘀通經(jīng),適用于腎虧挾之腰痛、閉經(jīng)病證。 桑寄生絲瓜絡(luò)無補肝腎,通脈絡(luò),有補

29、而不滯,通不傷正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絡(luò)脈不和之腰腿痛病證。 阿膠黃連10-15g;黃連吞服1-2g,煎3-5g育陰清熱,水火既濟,有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濟之功,適用 于水虧火熾所致不寐。 阿膠石膏10-15g; 15-20g養(yǎng)陰潤肺,清熱潤燥,適用于溫燥客肺之病證。 (二)寒熱相反藥對 石膏麻黃肺熱輕者 3: 1;肺熱重者5: 1宣肺止咳,清熱定喘,有宣肺止喘無蘊熱之弊,清肺瀉熱無冰 伏之優(yōu),適用于肺熱咳喘病證。 石膏桂枝10-30g先煎;5-10g 一在表祛風(fēng)清熱、無溫通助邪、寒涼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熱降逆, 又能溫化水飲。適用于風(fēng)濕熱病、胃熱挾寒飲病。 羚羊角桂枝0.3-1研末吞服;3-4.5

30、g清郁閉之熱結(jié),散外來之寒邪,適用于寒熱夾雜之痹病。羚羊角可 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大黃附子寒實便秘、關(guān)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黃后下5-10g,; 10g溫通大便,利尿泌濁,有溫陽不助邪, 10g 通便不傷正之妙,適用于寒實便秘或腎陽不足,濕濁上泛之關(guān)格病。關(guān)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黃易生大黃 黃連吳萸6: 1清泄肝火。黃連配吳萸,能直達肝經(jīng),以防格拒;吳萸伍黃連,能發(fā)揮止痛、引熱下 行之特長,又避藥物之熱性,適用于肝火郁結(jié)之脅痛。 龜板鹿角以熬膏為宜,各5g開水沖服陰陽兩補,生精血;強精骨,適用于陰陽兩虧之痿證。每日加別 直參2g效果更佳。脾胃運化力弱者慎服。 瓜蔞薤白10g宣暢氣機,消除痰濁,適

31、用于痰濁阻滯,陽氣不通之胸痹。 黃連干姜5g辛開苦降,清熱燥濕;有清熱不戀濕,祛濕不助熱之妙,適用于濕熱互結(jié)之嘔吐。加黃 苓、吳萸效果更佳。 黃苓制半夏8-10g; 10g辛開苦降,清熱降逆止痢,適用于濕熱所致的嘔吐、下痢證。常加用黃連、厚 樸增其辛開苦降之功。 黃連制半夏黃連吞服 3g,煎服3-5g; 10g清熱降逆,消痞止痛,適用于濕熱互結(jié)之胸痹。常加用黃苓、 干姜之類,療效更佳。 (三)升降相反藥對 肉桂黃連1: 10辛開苦降,交通心腎,引火歸元,有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適用于心腎失交 之不寐。此類病人應(yīng)忌煙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個月后,才能根除。 柴胡黃苓8-10g; 10g和解少陽,

32、有解表又清,升溝又降濁之妙,適用于少陽經(jīng)寒熱或少陽經(jīng)發(fā)熱。臨 床用于膽囊炎、膽結(jié)石發(fā)熱,效果尚佳。 柴胡制半夏外感5-10g、內(nèi)傷2-5g; 10g 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在內(nèi)傷雜病中能升清降濁。 佩蘭鉤藤10g(新鮮者加倍);10-15g后下降肝陽,升清陽,有升清不助陽上越,降肝不戀濁之妙。適用 于肝陽挾濕濁之頭痛。 白蒺藜骨碎補10g沈降補腎不礙疏肝,升散肝熱不礙滋腎特點適,適用于腎虛肝熱之牙痛。 桔梗櫍榔3-6g; 6-10g宣三焦氣機,利水祛濕,有升降既濟之妙,適用于濕腳氣,風(fēng)水病證。 葛根檳榔10g理順升降。適用于升降失調(diào)之脘腹脹、泄瀉病證。 荊芥大黃10g; 10-15g使氣化

33、能下及,腑氣能通暢,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夏枯草牡蠣10g;生牡蠣30g斂陰不致郁結(jié),升散不耗陰液,有升降既濟、除邪匡正之妙。適用于肝 陰虧損、風(fēng)陽上擾之頭痛病。 麻黃地龍3-4.5g; 9-12g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濟、開合適度之妙,適用于痰濁阻塞氣道之哮喘病。 (四)潤燥相反藥對 杏仁制半夏10g潤肺止咳,燥濕化痰,潤燥相濟,有潤肺不戀濕,燥濕不傷陰之優(yōu),適用于肺燥脾濕 之咳嗽。 玄參蒼朮I0g治夜盲,有寒溫潤燥相濟之妙。 生地蒼朮15g; 10g滋陰燥濕,有滋陰不礙濕,燥濕不傷陰之優(yōu),適用于陰虛挾濕之痿病。 麥冬制半夏10-15g; 5g養(yǎng)胃陰、降嘔逆,適用于胃陰虧損之嘔吐病。 (五)散斂相

34、反藥對 細辛五味子 2-4.5g;5g 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一散一斂,有散不傷正,收不留邪之優(yōu)。適用于寒飲伏 肺之哮喘病。 干姜五味子 3-5g;5-8g 溫肺祛飲,止咳平喘,散斂既濟,有宣肺不傷肺氣,溫肺不耗肺津之妙,適用 于寒飲咳喘之病證。 (六)其它相反藥對 桂枝炙甘草 5-10g; 3-5g 溫通心陽,適用于心氣虛寒證。 白芍炙甘草 30g 少則效差; 3-5g 酸甘化陰,適用于拘急性疼痛。 檳榔丹參 10g; 15g 行氣活血通絡(luò),適用于氣滯血瘀之病證。 桂枝當(dāng)歸 5-10g; 10g 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適用于血虛挾寒證。 蜈蚣白芥子 1-3g;5-10g 搜風(fēng)滌痰, 對疑難痼疾有

35、一定療效。 適用于風(fēng)痰挾瘀之頭痛, 痰瘀阻絡(luò)之痛風(fēng)、 腰腿痛、中風(fēng)、面癱、淋巴結(jié)腫大、慢性腰肌勞損。 威靈仙地龍 10g 既清外侵風(fēng)濕熱之邪,又除內(nèi)蘊瘀血之患,適用于中風(fēng)后遺癥之半身不遂之病。 黃連木香 3-6g; 5-8g 治痢。 三、相使藥對 附子磁石10-30g; 30g(均先煎30分鐘)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溫腎潛陽,有溫下之力,而無熱上之弊, 適用于陽虛浮火上越之證。 茯苓桂枝 15-30g; 3-5g 只治里不治表。茯苓得桂枝之使,功擅溫陽滌飲,適用于痰飲病。 飴糖桂枝 30-60g; 5-10g 飴糖得桂枝之使,功擅甘溫建中,緩急止痛。適用于中虛脘痛之病證。 石菖蒲郁金鮮者 10-

36、15g; 5-10g 菖蒲得郁金之使,開窗之力益宏,適用于濕溫病痰濁蒙敝心包、雜病驚 癇、失眠等神態(tài)失常病證。 石菖蒲川貝母 10-15g; 1-2g 石菖蒲得川貝母之使,開竅之力尤宏,適用于急性熱病之神昏。 吳萸檳榔 3g; 10g 理氣止痛,祛寒利濕,適用于氣滯挾寒之脘腹痛、寒濕腳氣。有些病人服后大便增 多呈灰黑或淡黃色,癥狀改善快。反之,癥狀改善慢。這是有形寒濕之物排出的緣故。 雞內(nèi)金檳榔消食積炒制10g、排結(jié)石生用3g吞服;10g雞內(nèi)金得檳榔之使,功擅消食排食,適用于食 滯脘腹、膽囊或尿路結(jié)石。 大黃桃仁酒炒 10g; 10g 大黃得桃仁之使,功擅祛瘀攻積,適用于血瘀實證。 梔子豆豉

37、10g 梔子得豆豉之使,清熱除煩之功尤勝,適用于胸中郁熱證。患者挾有痰涎,服后可能出 現(xiàn)嘔吐。 雞內(nèi)金柴胡 8-10g; 2g 雞內(nèi)金得柴胡之使,功擅消肝經(jīng)癥瘕,適用于肝積肥氣。左脅肋癥塊之病證臨 床表現(xiàn)有病史長、病機復(fù)雜的特點,用此藥對時尚需加入相應(yīng)方藥,效果更佳。 代赭石黨參30g,濃汁頻頻灌服。代赭石得黨參之使,藥力直趨于下,功擅利產(chǎn)達生,適用于氣虛難。 此藥對雖可預(yù)防難產(chǎn)之用,預(yù)產(chǎn)期前一周服藥,連服一周,能縮短產(chǎn)程。 黃耆茯苓皮 15-20g; 3 0g 黃耆得茯苓皮之使,功擅益氣健脾利水,適用于脾虛水腫證。 石膏牛膝 (先煎 )30g;10g 石膏得牛膝之使,功擅引胃火下行,適用于胃

38、熱牙痛?;颊唠m無脘腹拒按, 但大便數(shù)日未解,此因腑氣不通,加檳榔、大黃,有助于胃熱下泄。 石膏升麻 (先煎) 30-45g;5-10g 石膏得升麻之使,功擅升清胃火,適用于胃經(jīng)郁火之牙痛。 四、十八反、十九畏藥對 海藻甘草 10-15g;3-5g 消癭瘤、瘰疬,適用于甲狀腺囊腫、項淋巴結(jié)結(jié)核。加昆布、黃藥脂,效果更 佳。 甘遂甘草煎服1.5-3g、吞服0.6-0.9g; 3-5g逐飲泄水、適用于痰飲留于胃腸。此藥對服后出現(xiàn)腹泄、應(yīng) 中病即止。 人參五靈脂別直參 3g濃煎、先飲汁、再食渣,病輕用紅參5g; 10g包煎益氣祛瘀。適于血瘀痼疾。 中藥要藥總結(jié) 1. 麻黃:為發(fā)汗解表的要藥。為用于肺氣

39、壅遏喘咳的要藥。 2. 白芷:為治療陽明頭痛的要藥。 3. 辛夷:為治療鼻淵頭痛鼻塞流涕之要藥。 4. 紫蘇:為治療風(fēng)寒感冒的常用藥。 5. 生姜:入脾經(jīng),善溫中止嘔,為“嘔家圣藥” 。 6. 荊芥:為發(fā)表散風(fēng)通用藥。 7. 防風(fēng):為治風(fēng)通用藥。風(fēng)藥之潤劑。 8. 蒼耳子:治鼻淵之良藥。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黃。 10. 細辛:為治感受風(fēng)寒、風(fēng)濕之多種痛證及鼻淵頭痛之要藥;為治寒飲伏肺之要藥。 11. 葛根:為治項背強痛之要藥。 12. 柴胡:為治療少陽證的要藥,為治療瘧疾寒熱的常用藥。 (為治療肝膽證的要藥。 ) 13. 石膏:為清瀉肺胃二經(jīng)氣分實熱的要藥。 (為治療氣分高熱和肺胃實火之

40、要藥。 ) 14. 梔子: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 15. 夏枯草:為治肝陽眩暈,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jié)之要藥。 16. 黃連:為治療濕熱火郁之要藥;治療瀉痢的要藥。 17. 知母:為清瀉肺胃二經(jīng)氣分實熱的要藥。 18. 苦參:治濕熱所致帶下證及某些皮膚病常用藥。 19. 生地黃:為清熱、涼血、止血之要藥。 20. 金銀花:為治療一切內(nèi)癰外癰的要藥。 21. 蒲公英:為治療乳癰的要藥。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療疔毒為其特長。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癰之良藥。 24. 重樓:癰腫疔毒、毒蛇咬傷常用藥。 25. 漏蘆:治乳癰之良藥。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藥。 27. 射干:為治療咽喉腫痛

41、的常用藥。 28. 龍膽草:為治肝經(jīng)濕熱實火之要藥。 29. 連翹:為“瘡家圣藥” 。 30. 大青葉:為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藥。 31. 魚腥草:為治療肺癰的要藥。 32. 紅藤、敗醬草為腸癰要藥。 33. 射干:咽喉腫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療咽喉腫痛要藥。 35. 馬勃:治咽喉腫痛常用藥,對喉痹有出血和潰爛者尤宜。 36. 馬齒莧:治痢疾常用藥。 37. 半邊蓮:治熱毒所致瘡癰腫毒諸證常用藥。 (桔??疲?38. 金蕎麥:以治療肺癰咯痰濃稠腥臭或咯吐膿血為其所長。 39. 白頭翁:為治療熱毒血痢之良藥。 40. 白蘞:常用之水火燙傷。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燙傷。 42.

42、 綠豆:甘寒,善解熱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為解毒良藥。 43. 生地:清熱涼血止血之要藥。 44. 牡丹皮:治無汗骨蒸之要藥。 45. 青蒿:善除瘧疾寒熱,治瘧疾之良藥。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 47. 銀柴胡:為退虛熱療骨蒸之常用藥。 48. 大黃: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尤宜于實熱便秘。淤血證常用藥。 49. 芒硝:為治療腸胃實熱內(nèi)結(jié),燥屎堅硬難下之要藥。 50. 威靈仙:為治療風(fēng)寒濕痹肢體拘攣或麻木之要藥 51. 番瀉葉:用語習(xí)慣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 獨活:為風(fēng)濕痹痛主藥。無問新久,均可應(yīng)用。 53. 威靈仙:為風(fēng)濕痹痛之要藥。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

43、十二經(jīng)。 54. 徐長卿:為治風(fēng)痹或痹癥痛重之要藥。 55. 川烏:治風(fēng)寒濕痹證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蘄蛇:透骨搜風(fēng),祛內(nèi)外風(fēng)邪,為截風(fēng)要藥。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頑痹。亦為抽搐痙攣之常用藥,風(fēng)毒 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烏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無毒。 57. 木瓜:為治療風(fēng)濕痹痛、經(jīng)脈拘急之要藥。 (為治療風(fēng)濕痹證酸重拘急麻木及吐瀉轉(zhuǎn)筋常用藥。 ) 58. 松節(jié):尤善治寒濕偏盛之風(fēng)濕痹證,祛筋骨間風(fēng)濕。 59. 海風(fēng)藤:風(fēng)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常用藥。 (胡椒科) 60. 昆明山海棠:治風(fēng)寒濕痹日久關(guān)節(jié)疼痛麻痹之良藥。 6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療多種疼痛之良藥。 6

44、2. 秦艽:風(fēng)藥中之潤劑。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熱痹尤宜。亦為治虛熱之要藥。 63. 防己:對風(fēng)濕痹證,濕熱偏盛肢體酸重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及濕熱身痛者尤為要藥。 64. 桑枝:痹證無問寒熱新久皆可,尤宜于風(fēng)濕熱痹。善走上肢。 65.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關(guān)節(jié)痹痛。 66. 雷公藤:治風(fēng)濕頑痹之要藥。皮有大毒。 (衛(wèi)茅科) 67. 五加皮:強壯性祛風(fēng)濕藥。尤宜于老人及久病體虛者。 68. 狗脊:對肝腎不足兼有風(fēng)寒濕邪之腰痛脊強,不能俯仰者最為適宜。 69. 千年?。骸邦H宜于老人” ,常與鉆地風(fēng)相須為用。 70. 雪蓮花:尤宜于風(fēng)濕痹證而寒濕偏盛者。 71. 桑寄生:為治肝腎虧虛胎動不安之要藥。 72.

45、藿香:芳香化濕濁要藥。能止嘔,為治濕濁中阻所致嘔吐最為截要。 73. 蒼術(shù):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風(fēng)寒挾濕來犯不用羌活便用蒼術(shù)。 74. 厚樸: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 (為消除脹滿之要藥。 ) 75. 砂仁:醒脾調(diào)胃要藥。寒濕氣滯者尤宜。為治妊娠氣滯惡阻及胎動不安之佳品。 76. 茯苓:利水消腫之要藥。 77. 車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實大便。 78. 滑石:為治濕熱淋痛之良藥;為治暑濕諸證之佳品;為治濕瘡濕疹及痱毒之要藥。 79. 瞿麥:治淋證常用藥、熱淋尤宜。 80. 萹蓄:“善殺三蟲”蛔蟲、蟯蟲、鉤蟲。 81. 木通:為治濕熱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腸之口舌生瘡、心煩尿赤之要藥;為治乳汁

46、不下及熱痹之要 藥。 82. 海金沙:諸淋疼痛之要藥,淋證常用輔藥。 83. 石韋:尤宜于血淋。 84. 萆薢:善利濕分清泌濁,為治膏淋要藥。 (薯蕷科) 85. 金錢草:為治砂淋、石淋之要藥;為治濕熱黃疸、肝膽結(jié)石之佳品。 86. 茵陳: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 (為治療黃疸要藥。 ) 87. 附子: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 (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 88. 干姜:溫中散寒之要藥。 (為溫暖中焦之主藥。 ) 89. 肉桂:為治療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為治脾腎陽衰之佳品。 (為治療命門火衰之要藥。 ) 90. 吳茱萸:治肝寒氣滯諸痛之主藥。 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脈諸痛之要藥。 (為

47、治療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 為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 ) 91. 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藥。 92. 牡丹皮:為治療無汗骨蒸之要藥。 93. 陳皮:為治痰之要藥。 94. 木香:為行氣止痛之要藥;也為治療濕熱瀉痢里急后重之要藥。 95. 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止痹痛之要藥。為婦科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 “乃氣病之總司,女可之主帥也” ,為氣中 血藥。 96. 薤白:為治療胸痹之要藥。 97. 大腹皮:寬中利氣之截藥。 98. 山楂:為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 99. 神曲:治食滯兼外感表證。 100. 麥芽:治米面薯芋食滯,能回乳。 101. 萊菔子:飲食積滯兼氣滯者。 102. 雞內(nèi)金:為消食運脾

48、之要藥。 103. 使君子:為治蛔蟲病之要藥;為治小兒疳積之要藥。尤宜小兒。忌與茶飲。 104. 苦楝皮:廣譜驅(qū)蟲中藥。主驅(qū)蛔蟲。 105. 檳榔:驅(qū)絳蟲,兼能瀉下蟲體。 106. 南瓜子:去絳蟲,與檳榔同用。 107. 鶴草芽:去絳蟲新藥。 (薔薇科) 108. 雷丸:廣譜殺蟲,尤宜絳蟲。能直接殺蟲。 109. 大薊:為治血熱妄行之要藥。 110. 小薊:為治血熱妄行及瘡癰腫毒之要藥。 111. 地榆:為治血熱出血特別是下焦出血之佳品;為治療水火燙傷之要藥。 112. 側(cè)柏葉:治各種出血病癥之要藥,血熱者尤宜。 113. 苧麻根:止血清熱安胎,歷來視為安胎要藥。 (蕁麻科) 114. 三七:

49、為治出血、瘀血諸證之要藥。 (為傷科要藥。 ) 115. 茜草:婦科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 116. 蒲黃:止血行瘀之良藥。血證無論寒熱有無瘀滯均可,實夾瘀者尤宜。尤為婦科常用藥。 117. 降香:跌打損傷之內(nèi)外出血證,外科常用之品。 118. 白及: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證。亦為外瘍消腫生肌常用藥。 119. 棕櫚炭:收斂止血之要藥。尤多用于崩漏。斂性強,應(yīng)以無瘀者為宜。 120. 艾葉:溫經(jīng)止血之要藥。為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克胞宮之要藥;也為安胎要藥。 121. 炮姜:治脾不統(tǒng)血之出血病癥。 122. 灶心土:溫經(jīng)止血之要藥。尤對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 川芎:為“血中之氣藥” 。“下調(diào)經(jīng)

50、水, 中開郁結(jié)”,為婦科要藥。 治療血瘀氣滯之要藥; 能“上行頭目” 也為治療頭痛要藥。 “頭痛須用川芎” 。 124. 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藥。 “心痛欲死, 速覓延胡”。 125. 郁金:活血行氣涼血之要藥。 126. 虎杖:為治燙傷及毒蛇咬傷之要藥。 127. 姜黃:長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 乳香:外傷科要藥。定諸經(jīng)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癰,且祛腐生肌。 129. 沒藥:與乳香同為外傷科要藥。治血瘀氣滯較重之胃痛多用。 130. 五靈脂:治療瘀滯疼痛之要藥。常與蒲黃相須,如失笑散 131. 丹參:為婦科調(diào)經(jīng)常用藥?;钛{(diào)經(jīng)之良

51、藥。去瘀生新而不傷正。 “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 。另, 四物湯:當(dāng)歸、川芎、熟地、白芍。 132. 紅花:為活血化瘀、通經(jīng)止痛之要藥;也是婦產(chǎn)血瘀病癥的常用藥;并為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之 要藥。 133. 桃仁:為治療腸燥便秘、腸癰、肺癰之佳品。 (為治療多種瘀血阻滯病癥的常用藥。 ) 134. 益母草:為治婦科經(jīng)產(chǎn)病之要藥。 135. 澤蘭:為治婦科經(jīng)產(chǎn)淤血病癥常用藥。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腫。 136. 牛膝:為治療經(jīng)產(chǎn)病之要藥?;钛铕鲋杏惺枥敌?。善引火(血)下行。 137. 雞血藤:治療經(jīng)脈不暢,絡(luò)脈不和常用藥。 (豆科) 138. 王不留行、穿山甲為下乳要藥。穿山甲亦為治療瘡瘍腫

52、痛之要藥。 139. 土鱉蟲:傷科常用藥。尤多用于骨折傷筋淤血腫痛。 140. 馬錢子:消腫散結(jié)止痛,傷科療傷止痛之佳品。亦為治療風(fēng)濕頑痹、拘攣疼痛、麻木癱瘓之常用藥。 141. 自然銅:促進骨折愈合,為傷科要藥。 142. 蘇木:“撲損瘀血”婦科瘀滯經(jīng)產(chǎn)諸證及其它瘀滯病癥常用藥。 143. 骨碎補:傷科要藥。以其能入腎治骨,能治骨傷碎而得名。 144. 血竭:傷科及其他瘀滯痛證要藥。 145. 莪術(shù):專攻氣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氣中血藥” 。適用于氣滯血瘀食積日久而成癥瘕積聚,以及氣滯 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諸般痹痛。常與三棱相須。 146. 三棱:功類莪術(shù)。均能破氣行血、消積止痛。三棱偏破血,莪

53、術(shù)偏破氣。 147. 半夏:為治濕痰、寒痰之要藥。 (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 )尤宜治臟腑濕痰。味苦能降逆和胃, 為止嘔要藥,尤宜于痰飲或胃寒所致胃氣上逆嘔吐。 148. 禹白附:祛風(fēng)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頭面部諸疾。 149. 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 ,利氣豁痰。 150. 皂莢:頑痰膠阻于肺,見咳逆上氣,時吐稠痰,難以平臥者尤宜。 151. 旋覆花:為治肺胃氣逆之要藥。 “諸花皆升,旋覆獨降” 。能降氣化痰,降逆止嘔。 152. 白前:無論寒熱、外感內(nèi)傷、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濕或寒痰阻肺,肺氣失降者。降氣化痰, 溫化寒痰。 153. 川貝:在“潤” ,尤宜內(nèi)傷久咳,燥痰

54、熱談之證。為治療熱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藥。 154. 浙貝:在“泄” ,多用治風(fēng)熱咳嗽及痰熱郁肺之咳嗽。為治療肺熱咳嗽之常用藥。 155. 竹瀝:治痰熱咳嗽,痰稠難咯、頑痰膠結(jié)者最宜。 156. 竹茹:治胃熱嘔吐之要藥。 157. 天竺黃:清化熱痰,清心定驚。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弊。 158. 前胡:與白前相須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涼,用于外感咳喘不熱者。 159. 桔梗:其性善上行。 “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jīng)。 ”能載藥上行。 160. 礞石:治驚癇之良藥。攻消痰積、平肝鎮(zhèn)驚。如奪命散 。 161. 杏仁:為治療咳喘的要藥。 162. 百部:功專潤肺止咳。為治療新久咳嗽之要藥。并能殺蟲滅虱

55、。 163. 紫菀:甘潤苦泄,性溫而不熱,質(zhì)潤而不燥。長于潤肺下氣,開肺郁,化痰濁。凡咳嗽癥,無論外感 內(nèi)傷、病程長短、寒熱虛實皆可用之。 164. 馬兜鈴:熱郁于肺,肺失肅降而發(fā)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 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力緩。清肺熱降肺火,尤宜風(fēng)水皮水等陽水實證。 166. 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力峻。瀉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滿不得臥者尤宜。 167. 白果:治婦女帶下屬脾腎虧虛色清質(zhì)稀者最宜。斂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黃則“斂肺而不留邪,宣肺而 不耗氣”。 168. 洋金花:麻醉鎮(zhèn)咳平喘藥。對成人老人咳喘無痰、痰少而他要無效者用之。 169. 瓜蔞:為治熱痰之胸痹之要藥。 1

56、70.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171. 朱砂:既重鎮(zhèn)安神又清心安神。為鎮(zhèn)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藥。 172. 龍骨:重鎮(zhèn)安神常用藥。 173. 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要藥。 174. 纈草:安神鎮(zhèn)靜,祛風(fēng)解痙。 175. 合歡皮:善解肝郁,為悅心安神藥。 176. 遠志:交通心腎,安定神志,益智強識之佳品。 177. 石決明:涼肝鎮(zhèn)肝之要藥。對肝腎陰虛肝陽眩暈尤宜。 178. 代赭石:為重鎮(zhèn)降逆要藥。尤善降胃氣逆。亦為重鎮(zhèn)潛陽常用之品。 179. 刺蒺藜:祛風(fēng)明目要藥。味辛,善疏肝經(jīng)風(fēng)熱。 180. 生鐵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陽厥證。 181. 羚羊角:為治療肝風(fēng)內(nèi)動,驚癇抽搐之要藥。尤宜于熱極生風(fēng)所致者。 182. 牛黃:為清熱解毒良藥。常用治小兒急驚風(fēng)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癥。 18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