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設計(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_第1頁
畢業(yè)設計(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_第2頁
畢業(yè)設計(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_第3頁
畢業(yè)設計(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_第4頁
畢業(yè)設計(論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要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在大學校園生活環(huán)境中為達到與所處環(huán)境的和諧狀態(tài)而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主要由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構成。通過查閱已有成果及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如認知能力較差,不能正確評價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人際交往存在障礙;實踐能力弱等。要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應從學校教育和大學生自我教育兩個方面入手,主要包括:強化認知訓練,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人際溝通,提高大學生的

2、人際交往能力;優(yōu)化心理適應的輔導,提高大學生的應對挫折能力;加大實踐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學生的應變能力等等,不斷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使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從而最終促使大學生順利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關鍵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abstract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is a kind of integrate ability, which college students must have,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s in the school campus .it is mainly composed

3、 of ability of cognition, independent lif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cope with setback and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t shows that in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college students lack rather badly ability of cognition in which they couldnt correctly ev

4、aluate ego and others, lack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and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lacks obstacle,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is very poor,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he author thinks

5、that we must start with two aspects: school 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the measures are strengthening cognition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cognition, intensifying,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 and self-serv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independent lif

6、e, reinforcing more communications with others to improv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ability of meeting an emergency and more training mind adaptation to improve ability of coping with setback. all these measures finally aim to improve ability

7、of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adapt them to the new social poles.keywords:collega students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develop目錄導論1第一章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概述21.1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定義21.2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xiàn)層次41.3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6第二章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xiàn)狀與分析92.1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分析92.2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及分析112.3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分析132.4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分析17

8、2.5大學生的應對挫折能力及分析192.6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分析202.7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的啟示23第三章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243.1強化認知訓練253.2加大“三自”教育力度273.3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273.4加強人際溝通283.5優(yōu)化心理適應的輔導293.6加大實踐性教育的力度30結束語31參考文獻31致謝33i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0致謝導論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條件,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員,必須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與人共處、學會生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關系著他們未來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成功,因此,

9、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時代,也是創(chuàng)新時代,未來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適應社會的素質要求更加迫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指出:“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999年6月,李嵐清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全面闡述和一再強調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0、而社會適應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難和挫折、失敗造成的不良心理影響,才能從容地應對各種挫折環(huán)境,減輕和排除精神壓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調,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中鎮(zhèn)定自若,游刃有余。社會適應能力也是大學生成才的內在要求。大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大學時代是人的社會化最重要的時期,其主要任務就是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大學生社會化的任務是多重的,既有文化傳授、智力培養(yǎng)、技能訓練等內容,也有社會認知、社會角色轉換等方面的內容。如何在大學階段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在跨入社會后能

11、盡快地適應社會,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問題。只有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采取有效途徑和方法,才能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地調動自身潛能;才能客觀地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自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策略地解決各種生活困難,擺脫各種生存困境,科學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實現(xiàn)人生目標和成才的愿望。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中存在“適應問題”。一般發(fā)生在兩個階段:一是入學的初始階段,二是就業(yè)前后。前者屬于如何適應大學新生活的問題,后者屬于如何適應社會的問題。入學后的“適應問題”,通常表現(xiàn)為不會自主地進行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差、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差。大學教育是專業(yè)教育,大學畢業(yè)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隨之要

12、就業(yè),如何就業(yè)和如何適應新的職業(yè)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適應問題”。筆者在調查了解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20.9%的大學生感到社會變革快,難以適應;65.9%的大學生感到社會競爭激烈,就業(yè)前途未卜;有48.9%的大學生感覺目前的心態(tài)壓抑;有45%的大學生感到空虛;有34.3%的大學生感到煩躁。這種情況表明,大學階段較之中小學對社會的了解更廣、更深,對自我的認識更趨復雜,對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有了更多的體會,己開始思考不遠的將來進入社會后自己的位置和處境。由于家長和教師的權威已逐漸削弱,由于學校灌輸?shù)睦硐爰菏艿讲糠謶岩珊蛣訐u,由于缺乏對復雜社會現(xiàn)象的準確判斷力,大學生在懷疑社會的合理性

13、的同時也懷疑自己,他們面臨著價值觀的重新選擇和人格的重建,也面臨著社會嚴酷的選擇和淘汰的巨大壓力。國內也有研究者對大學生畢業(yè)后的社會適應情況做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畢業(yè)生在工作單位感到最不滿意的前三項分別是知識不夠用、能力不足、同事不友好等,分別占所調查人數(shù)的44.2%、 17.4%和11.1%。在適應的能力方面感到不足的占61.6%,這說明有過半數(shù)的大學畢業(yè)生感到自己的專業(yè)素質還不過硬”。國內許多相關調查結果都表明,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加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開展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教育研究,對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引起更廣泛的社會參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我們從事大學生

14、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的強大動力。研究這一課題有利于提高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社會適應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教育的針對性,并為高等學校更加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社會適應教育提供對策,以便于形成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促使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適應未來。第一章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概述1.1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定義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獨立處理日常生活與承擔社會責任達到他的年齡和所處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個體適應自然和環(huán)境的有效性。這里的適應有個體應對、順應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意思,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個體自己獨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對個人和社會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自己所能滿足的程度。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社會

15、實踐能力,其特征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也包括個體改變環(huán)境使之適合自身的需要。“社會適應能力的指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生活方面,包括幾乎全部使自己能為社會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習慣,如自理能力、飲食、穿戴等;人際溝通方面,即表達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際交往能力、語言等;社會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對于青少年來說,則是與人合作的能力和順應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贝髮W生社會適應指的是高校大學生在畢業(yè)離開學校走入社會階段,通過社會互動,努力與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tài)的一個角色轉換過程。它也包含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的各種適應,如學校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學校學習

16、環(huán)境的適應、學校人際環(huán)境的適應等等,并在大學期間找到和社會的銜接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在學校和在社會生活中為達到與所處環(huán)境的和諧狀態(tài)而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涉及適應時代、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和從學校走向社會順利發(fā)展等三大環(huán)節(jié)的能力,包含適應知識經濟、適應市場經濟、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適應大學環(huán)境變化、增進心理健康、學會學習、素質發(fā)展、樹立正確擇業(yè)觀及就業(yè)觀、實現(xiàn)角色轉換和從業(yè)后順利發(fā)展等具體能力。本文所論述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指大學生在大學校園生活環(huán)境中所必需具備的各種能力。大學校園環(huán)境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部分,是社會環(huán)境的縮影,大學校園環(huán)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

17、它和家庭、社會等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把大學作為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緩沖帶,那么,大學生在校期間培養(yǎng)的各種能力和適應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程度如何,將對大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大環(huán)境產生一定影響。在大學校園環(huán)境中,大學生除了學習上的適應之外,還要在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上作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大學生活的特點。這種適應的范圍越廣泛,對大學生的影響就越明顯。這些改變不僅僅是大學生所需要的,任何一個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人都必須在新環(huán)境下作出改變,因為這是個體發(fā)展不可缺少的一步,甚至在將來進入社會之后同樣的情境還會出現(xiàn)。大學生在應對校園生活中一系列問題的挑戰(zhàn)時,其社會認知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以及實際操作的能

18、力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而這些能力在處理現(xiàn)實問題時,又都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對大學校園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可以看作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一次模擬演練,它最大的好處是,使大學生開始獨立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趨勢。1.2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xiàn)層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表現(xiàn)為兩個層次,一是內在心理層次;二是外在行為層次。1.2.1 內在心理層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內在心理層次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掌握、應對和防御。掌握是指個體以管理社會情境技能的漸漸形成和自主化運用來適應社會;應對是個體以即時情境

19、下應對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來適應社會;而防御是個體以內在情感和本能反應的自然流露來適應社會。很顯然,掌握、應對和防御是有區(qū)別的。從要適應的問題性質上看,掌握是一個預期的準備過程,它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情境問題,而是預期地針對將來的一般適應問題,而應對和防御的啟動需要某些具體應激的問題情境的刺激;應對與防御的區(qū)別是,情境問題難度與自身資源的容量相當時,個體一般啟用應對機制,而情境問題的難度遠遠大于個體自身資源的容量時,個體就會自動采用防御機制。從時間維度上看,掌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而防御是一個瞬間的過程。從個體的意識能動程度看,掌握有時需要意識能動,有時不需意志努力,應對則是高度

20、意識能動的過程,而防御則基本上沒有意識能動的參與。其實,把掌握、應對、防御區(qū)別開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三個層次完全可以整合到一個完整的適應過程中來。在面對外在情境的壓力時,個體的本能的情感反應,可以給個體預留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其來得及調動和組織自身的資源,有效地應對;而有效應對努力的熟練操作又是一個應對技能的掌握過程,技能的有效掌握反過來又會有助于個體的對類似情境的應對。1.2.2 外在行為層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外在行為層次是指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適應各種社會生活領域和內容的技能和習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外在行為層次可以分為個人定向的行為層次和社會定向的行為層次。個人定向的行為層次

21、是指與大學生個人生活內容有關的適應活動技能和習慣。主要包括:(1)生活適應,即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特別是新生活環(huán)境中的自理能力。(2)學習適應,即恰當?shù)膶W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式,包括學習的動力性、計劃性和方法性等內容。(3)生理適應,即適應生理上的變化,具有合理的性觀念,形成健康的性意識和性行為,包括生理變化適應、性觀念及性心理調適。(4)職業(yè)適應,即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氣質等選擇和從事職業(yè)的能力,它包括擇業(yè)價值取向的自主調節(jié)、積極的求職準備和擇業(yè)心態(tài)的自我調適。社會定向的行為層次是指與社會生活內容有關的適應活動技能和習慣。它包括:(1)社會環(huán)境適應,即對社會的現(xiàn)狀和未來有較正確清晰的認識,采

22、取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并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保持與社會的協(xié)調一致,包括社會認同感、社會參與性和社會接納性。(2)人際環(huán)境適應,即改善人際環(huán)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3)應激情境適應,即面對挫折與失敗而采取的行為反應、歸因和自我調節(jié)方式,包括應激感受、策略性歸因和應對策略等方面。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是與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所培養(yǎng)起來的基本素質分不開的。國內有關學者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健康和衛(wèi)生系統(tǒng)反應性量表,對居民的社會能力和適應性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較高,知識面較寬,具備一定的技能的人,其社會能力和適應性良好”。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一般

23、而言,大學生在大學里已完成基本社會化和預期社會化,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基本形成,并對今后自己所要扮演的社會角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因而具備了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自這些大學生離開學校起,他們便開始脫離各方面的監(jiān)護,獨立地跨入社會門檻,開始真正的社會生活。他們的社會角色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從學生變?yōu)閯趧诱摺撜f,大學生畢業(yè)后如果對新的角色認知產生誤差,不能正確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及時相應地更換自己的行為模式,那么他們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或處于社會的邊緣甚至被排斥于社會之外。而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大學生社會適應的能力之強弱,決定了他們被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自

24、我認可的程度。1.3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本文論述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從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挫折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來進行分析。1.3.1 認知能力認知是人類個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環(huán)節(jié)。社會認知是認知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關于社會現(xiàn)象,尤其是關于社會中人的認知。社會認知的類型主要包括他人認知、自我認知和人際認知等。本文所探討的大學生認知能力特指大學生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的強弱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強弱有很大的關系。當今社會正處于急速轉型時期,新舊觀念交叉,各種社會現(xiàn)象錯綜復雜,體制轉換中存在的各種

25、矛盾尚需一定的時間才能解決,這些現(xiàn)象和矛盾或多或少地影響大學生對人和事的判斷。大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科學教育以及自我意識的優(yōu)化等途徑,使大學生能夠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點,來正確地分析、解決現(xiàn)實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問題,并且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客觀看待個人得失,并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否則,在是非面前就可能被動茫然、手足無措。1.3.2 獨立生活能力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管理、自我調適和獨立處理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獨立生活能力關系到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和成功,大學生從對他人的依賴到獨立生活,這是

26、人生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健康、成熟的體現(xiàn)。眾所周知,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說,個體未來的工作、生活乃至今后的一生,獨立生活能力實際上比讀書、成績更重要。自主自立能力是個體成長中最重要的基礎因素,它包括自理能力和獨立精神。它們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是人生的基礎,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足的基礎。奧地利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說過:“世界上最輝煌最宏偉的事業(yè)就是使個人站起來?!蔽覀兘逃淖罱K目的,就是幫助個體用自己的雙腳在這個世界上站起來,這既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社會和民族的需要。1.3.3 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人們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廣泛使用的能力,學習能力一般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

27、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大學期間,大學生不僅掌握知識、技能和發(fā)展智力,而且逐漸形成世界觀、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大學生在校期間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較強的學習能力,不僅對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而且對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要掌握更多更廣更深的知識,除了課堂的學習之外,還必須在課余時間自己去鉆研、拓展,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學的能力。這方面對大學生來說尤其重要,能為大學生將來繼續(xù)學習,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也是大學生能不能適應社會的

28、一個重要指標。目前,大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有些是與社會脫節(jié)的,還不能滿足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的放矢地學會調適自己,對自己進行“充電”學習以前沒有學過的知識,才能增強適應社會的后勁,才能具備一位現(xiàn)代人應具備的能力。1.3.4 人際交往能力“人際關系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必須積極開展人際交往。人際交往又叫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或團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交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對于大學生來說,積極開展人際交往,對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和促進個性全面發(fā)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贝髮W生的社會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

29、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xié)調能力的互動過程。人際交往有助于個體的社會化。交往是個體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學到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社會規(guī)范,逐步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意識到集體和社會的存在,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責任,學會與人平等相處和競爭,養(yǎng)成了遵守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的習慣,從而自立于社會、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成熟的、社會化的個體。大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fā)展時期,他們的主要活動都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與實現(xiàn)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處在各

30、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人際關系的好壞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事業(yè)拓展。1.3.5 應對挫折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是個體遭遇挫折后,對挫折進行直接的調整和轉變,積極改善挫折情境,解脫挫折狀態(tài)的能力。正確應對挫折有助于發(fā)揮挫折的積極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極作用?!按煺凼侵父蓴_或阻礙意志行為的情境。挫折包含著三層涵義: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擾或阻礙意志行為的情境,如大學生由于考試過于緊張沒有正常發(fā)揮而使成績不理想等。二是挫折認知,即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態(tài)度和評價,這是產生挫折和如何對待挫折的關鍵。挫折情境能否構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對

31、挫折情境的態(tài)度和評價,同一挫折情境由于個體的志向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區(qū)別的。如有的學生滿足60分的成績,而有的學生得同樣的成績會感到失敗和沮喪。第三是挫折反應,即伴隨著挫折認知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憤怒、焦慮和攻擊等。當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同時存在時,就可以構成心理挫折。有時只有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這兩個因素,也可以構成心理挫折?!贝煺劬哂袃芍匦?,它既可培養(yǎng)個體的堅強意志,引導個體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使個體的追求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它又可使個體消沉、情緒低落,甚至誘發(fā)心身疾病。由于社會進步,時代變化很快,各種社會要求都會被大學生所反映,從而使大學生產生各種與現(xiàn)實有矛盾的需要和

32、動機。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遇到各種挫折是必然的和無法避免的。培養(yǎng)應對挫折能力也是大學生有效適應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1.3.6 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的自身的實際活動的能力。實踐能力的強弱也是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強弱的一個指標。實踐能力是綜合性的能力,它體現(xiàn)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中,是架構主、客觀的橋梁,是大學生運用知識的載體,是大學生各種能力的整體顯現(xiàn)和實際運用,是檢驗大學生的知識及其他能力發(fā)揮程度的標尺,作為整合能力的最終價值體現(xiàn),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本文探討的實踐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所需培養(yǎng)的,為

33、將來選擇和從事職業(yè)所必須具備的實際操作能力。從大學生入學學習到畢業(yè)這個過程來看,檢驗大學生是否合格的一個基本標準是大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yè)獲得文憑和學位。但大學生最終是要進入社會,那么進入社會后,他們能不能符合要求,能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則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成為了檢驗大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根本標準。擁有了文憑、學位證書,并不說明個體在將來的社會實踐中就是一個人才,就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獲得文憑和學位只是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一部分,人才的實踐能力越來越引起用人單位的重視,大學生在大學里學到的理論文化知識,是否理解、領會了,只有通過實踐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得到檢驗,實踐是檢驗大學生是否成才的重

34、要環(huán)節(jié)。第二章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xiàn)狀與分析2.1 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分析根據(jù)前文所述,本文探討的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特指大學生個人的社會認知能力??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進行分析。2.1.1 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主要內容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內容應該體現(xiàn)出多樣化和高層次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對他人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他人認知是指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對他人外在行為表現(xiàn)及特征的觀察,對其內在情緒、態(tài)度、動機、人格等心理狀態(tài)和特征的認知。對他人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主要表現(xiàn)在:認知對象擴大。認知方法多樣。認知內涵加深。(2)對自我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自我認知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

35、評價和期望?!叭速F有自知之明”,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關鍵。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是根據(jù)自己過去的經歷,自己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與環(huán)境中其他人的比較等方面形成的,它會因勢力變,但個人的所有行為、感情和舉止,甚至才能都始終與自我意識一致。自我認知是發(fā)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正如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所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是始于自我認知?!保?)對人際關系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主要體現(xiàn)在:善于分析認識不同的人際關系結構及其社會價值,認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的特性、共性、社會準則和行為。善于理智地選擇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也就是說,

36、根據(jù)自己內化“教化”的需要,決定自己在不同的人際關系結構中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與他人或團體的關系,是興趣性還是情感性,是友誼性還是志向性,是從屬性還是控制性,是互補性還是合作性等等。學會運用人際交往的方法,增強個人在人際關系中的和諧。社會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增進人際交往的若干方法,核心問題歸結一點即學會體察、理解對方的需要和感情。這是大學生增進人際和諧方法中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2.1.2 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主要不足國內許多相關研究表明,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與上述三方面的“多樣化和高層次”基本吻合。但就個體而言,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有諸多障礙,帶來了其社會行為上的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37、1)單一偏激。如用對中學教師主觀認知或對大學教師的理想認知的模本來認知大學教師,一口方言、幾個別字、儀表小節(jié)等,則可成為該教師素質不高的理由;用個人看重于品質、學業(yè)或是能力的標準認知其他同學,很容易地偏重某一側面而產生對同學優(yōu)劣的評價;用大學階段的學識、水平、思維方法、價值觀念的標準重新認知家長,則發(fā)現(xiàn)家長變得似乎太守舊,太落伍于時代,太沒有共同語言;用個人的美好理念看待社會上的人和事,則常有世風日下不可收,“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這些都說明了一點:部分大學生雖然生理年齡增長了,心理年齡卻還沒有相應地增長,認知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或者說還沒有發(fā)展到大學生這一特定社會角色的需求階段。(

38、2)自我中心。一是看待問題,一切以自我主觀認知為標準。上文所述認知的“單一偏激”中就包含了這一因素。二是對自我認知的片面性。在對自我的認知中,或者是過多強化了自身的強項,或者是過多地強化了自身的弱項,產生盲目的自尊或自卑。大學生中離群索居的孤獨者,一般來說,是由這兩部分人構成。三是無視自我的社會性,一味追求“自我實現(xiàn)”。一切從自我出發(fā),以個人價值為核心,崇尚利己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無政府主義,脫離社會、集體,厭惡規(guī)范制約,要么追名逐利,要么縱性任為,要么消極避世,還美其名曰:發(fā)展個性。(3)盲目從眾。大學生中的盲目從眾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如業(yè)余生活中的不明就里的起哄滋事,興趣愛好上的不辨

39、所以地隨大流,不文明舉止上的“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專業(yè)學習上的“別人都馬虎,我干嘛認真”等等。這種盲目從眾,實際上是擯棄了大學生對個人、對他人、對人際關系應有的社會認知基本能力,也是缺少了“專注力不因情緒的干擾而迷失、夸大或過度反映,反而在情緒紛擾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自覺能力”。(4)錯誤歸因。所謂歸因,是指社會認知中“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理其原因的過程?!币话銇碚f,歸因來自于兩個方面,“如果判斷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來自外界力量,稱為情境歸因;如果判斷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來自個人本身的特點,則稱為個人傾向歸因?!笨茖W的歸因應是綜合情境和個人傾向兩方面的歸因。大學生

40、中的大多數(shù)應該說是能夠進行科學歸因的,但大學生中常有一種現(xiàn)象:把自己的錯誤、失敗更多地歸之于情境,把自己的榮譽、成功更多地歸之于個人傾向,而對他人的錯誤和失敗、榮譽和成功的歸因則是相反。在筆者做的一些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大學生社會認識能力強的只有24.3%,能力弱和能力一般的在16.2%59.3%之間。這種情況可能存在著主觀判斷的因素,但也反映出了大學生在對社會的認知上存在困惑,有對社會存在比較迫切的認知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對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化將起到積極的推進和保障作用,對將來一生中不斷完善社會化也將受益無窮。2.2 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及分析大學生活是集體生活,又是獨立的生活。進入大學后

41、,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大學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脾氣秉性和個人愛好都會有所不同,所以產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因而大學生入學后首先面臨的就是如何應對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盡快完成角色轉變,適應大學生活。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也常常要面對環(huán)境變遷、理想與現(xiàn)實不一致、目標受挫之類的事。國內有研究者對大學生這方面情況進行了測試。從測試的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情況。在被測試的大學生中,“無論進入什么樣的環(huán)境都能應付自如,左右逢源,給人印象極好的,只占2.78%;能良好適應環(huán)境的占9.72%;當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基本上能適應的40.28%;而遇到困難

42、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的占30.56%;還有16.67%的人心理適應能力很差”。對大學生活的適應也存在年級差別,一年級大學生中有51.9%的學生沒有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高于其他年級。從有關調查中(見表1和表2)也發(fā)現(xiàn),只有7.3%30.7%的大學生能良好適應環(huán)境;有37.8%的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需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才能基本適應;有50.1%的大學生對學校所在地的“飲食習慣”能適應,有36.9%的大學生對“飲食習慣”的適應一般;大學生對所在學校的食堂伙食不太滿意,有44%的大學生對學校食堂的伙食適應一般,37.2%的大學生難適應。這些都說明了大學生在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后,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環(huán)境。

43、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對大學生加強有關適應內容的指導,就會縮短大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的時間,否則,大學生就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導致適應障礙。表1關于對環(huán)境的適應(n=675)項目適應情況無論遇到什么環(huán)境都能應付自如,給人印象好7.3%能良好適應環(huán)境30.7%當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經過一段時間努力,能基本適應37.8%遇到困難會怨天尤人,甚至消沉7%無法適應新環(huán)境7%表2你來大學后的適應情況之一(n=675)項目能適應一般難適應項目能適應一般難適應居住環(huán)境76.4%19.9%3.6%住宿條件70.2%25.4%4.4%飲食習慣50.7%36.9%12.3%宿舍管理64.9%28.1%6.5%學習氛圍53%40

44、%6.8%同學關系76.7%19.9%3%學習內容47.6%42.4%9.9%師生關系51.9%41.6%5.9%學習方式46.5%43.1%10.1%食堂伙食18.1%44%37.2%授課方式44%47.7%8.3%課外活動47.6%44.4%7.4%究其原因分析,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還沒有擺脫“搖籃教育”的狀況。學生在家庭生活圈里受到全方位的保護和照顧,如同在搖籃里的嬰兒惟一的任務就是“好好吃飯”一樣,其惟一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基本上處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在整個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幾乎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少有與父母與社會進行接觸和交流的機會。

45、他們年齡在不斷增長,生活自理能力卻長進很慢,以至于很多孩子上了大學后還不知道如何洗衣服、如何疊被、如何與人相處等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看,可以說,這種“搖籃”式的家庭教育其實是一種“無教育”的家庭教育。從有關調查中發(fā)現(xiàn)(見表3),大學生在獨立生活這方面的能力總體上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強的人數(shù)分別達到了50. 1%和53%。這其中也有可能是大學生自尊心和獨立意識較強的原因。但在這兩方面能力一般的人數(shù)也不少,分別達到了42.7%和42.5%,而在獨立處理問題方面能力強的只有39.7%,能力弱和能力一般的分別是9.9%和49.8%。這說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調適和獨立處理問

46、題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加強,以便將來更好地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表3大學期間大學生的能力情況之一(n=675)項目強一般弱獨立處理問題39.7%49.8%9.9%動手操作23.3%55.9%20.9%自學42.7%50.1%7.3%自我管理50.1%42.7%7.3%自我調適53%42.5%4.3%表達能力23%63.3%13.8%2.3 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分析2.3.1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再認識學習能力是創(chuàng)造和實踐的基礎。當今時代,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知識經濟是主要依靠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應用的經濟。知識的創(chuàng)新及其創(chuàng)造性應用將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成為國家和民族生存發(fā)展和競爭力的基

47、礎。無論是知識創(chuàng)新,還是技術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學習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經濟也是“學習經濟”。因此,學習能力就成為大學生所必須首先具備的能力。大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是自主性學習能力。主要指自學能力和學習的自覺性,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要求。2000年中國教育白皮書在“高等教育的使命與功能”中指出:高等教育要“為學習者提供可以終身接受高等培訓和學習的空間,為他們提供一系列最佳選擇的課程和進入與離開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靈活措施,使他們能夠獲得自身發(fā)展和社會流動,從而培養(yǎng)他們成為積極參與社會的公民”。管理專家彼得圣吉博士說過,未來唯一持久的優(yōu)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無論

48、是企業(yè)還是個人說到底是學習力的競爭,即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與學習速度。擁有知識更新和不斷學習的能力,比有經驗和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當我們的學生離開學校后,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很快,若缺少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敏銳地面對迅速變化的世界進行有效地學習,就難以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現(xiàn)代素質教育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學生學習能力更應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是相對于以往的維持性學習能力而言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已有知識的歸類被信息技術強化了,知識獲得了更多的商品屬性,知識的擴散和更新得到加速,知識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加劇,這些都

49、更需要創(chuàng)造性學習為主的模式。由此形成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旨在“會學”,是一種發(fā)現(xiàn)新知識和新信息,以提出或解決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新問題的學習能力?!爸R就是力量”,而知識只有轉化為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現(xiàn)實地成為一種主導力量。無論是對知識的學習、發(fā)明,還是對知識的傳播、運用、分配和再生產,都必須依靠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我們更應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2.3.2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學習能力是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大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獨立地獲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構成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但它不是知識、技能和策略的簡單累積

50、,而是知識、技能、策略經過內化和概括化之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認知結構和操作方法系統(tǒng)。學習能力的實質就是結構化、網絡化、程序化的知識、技能和策略,是高度概括化的認知結構。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具體知識、技能和策略的獲得及其廣泛遷移,從而使它們得到不斷綜合和概括化而實現(xiàn)的。從中學到大學,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中學,學生主要是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側重于知識的積累,所學知識的范圍相對明確,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常有老師和家長的督導。而大學無論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與中學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在教學目標上,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傳授各種專門知識和

51、專業(yè)技能,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在教學內容上,大學所傳授的知識與中學相比,不僅有廣度上的區(qū)別,更有深度上的不同。從廣度上說,大學的課程多達幾十門課,而中學最多十幾門;從深度上說,大學傳授的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本學科前沿的最新動向和成果,側重于概念之間、原理之間的聯(lián)系,使大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調查研究中(見表4),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所在學校的教學工作的評價,在5項指標中,評價較好和一般的比重較大,這說明高校在教學工作方面還存在需加強和改進的方面,以滿足大學生的“我要學”、“有所學”和“有所得”,進一步激發(fā)大學生

52、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表4您對所在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n=779)項目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1)專業(yè)課程設置16.3%41.2%33.2%6.8%1.5%(2)教師課堂教學效果10.8%40.7%40.95.4%1.8%(3)教學方法8.7%35.8%47.65.8%1.7%(4)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10.5%31.7%40.6%13.5%3.3%(5)教師學術水平15.4%44.433.1%4.9%1.8%從大學生自身來講,應該說大部分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都能保持在中學時的那種學習狀態(tài),學習有目標、有計劃,學習起來都很勤奮、刻苦,能夠按照高校的教學目標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但同時大學生也被各種

53、學習問題所困擾。某理工科高校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被測試的14年級的大學生中,有34.1%58.7%的大學生被各種學習問題所困擾,最突出的問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58.7%),其次是學習時感到難以集中注意力(55.4%)和缺乏學習興趣(53.7%),再次是常感到學習困難(39.7%)和常因考前焦慮而影響考試水平的發(fā)揮(34. 1%)。學習方面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存在男女差別,其中有更高比例的男生對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時感到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了肯定的回答,比例分別是55.5%和58.5%,高于女生的比例49.8%和49.55%;有更高比例的女大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比例略高于男生;同時,大學

54、生在學習方面的困擾也存在年級差別,一、二、三年級大學生中沒有掌握正確有效學習方法的學生比例都在60%以上,是一個最突出的學習問題,四年級大學生中仍有46.3%的學生對此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此時最困擾他們的學習問題是學習感到難以集中注意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在學習過程中也感到有學習壓力。調查中發(fā)現(xiàn),只有39.9%的大學生對大學中出現(xiàn)的學習壓力能適應,52%的大學生適應一般,8%的大學生難適應,有41.3%的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感覺最苦惱的問題是校內競爭激烈、學習緊張。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充分意識到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的不同

55、,未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加上在大學里高手如云,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不再像高中時那樣出類拔萃時,自我心理就會落差太大,自信心就會下降,甚至喪失學習動力。還有與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無明確計劃有關。大學生在中學讀書時,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就是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到了大學后,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對自己要學習的目的可能一直處于舉棋不定之中。調查顯示,只有27.4%的大學生在大學中學習有計劃,說明這部分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有目標,因而學習的自覺性較強。63.9%的大學生有時有學習計劃。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了計劃,也就沒有了學習目標,一定程度上講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習也就很難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

56、現(xiàn)厭學的情緒。如果調整不好,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學習也就可能會更加被動。許燕教授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上發(fā)表的“面向21世紀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學生的社會適應素質在其心理素質基本結構的諸多構成因素中居于首位,而且對其學習動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學生社會適應素質的培養(yǎng),以激發(fā)學生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能力鍛煉的動力,意義十分重要。此外,許多新生入學后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知如何安排課余時間。他們一方面抱怨課程太多,一方面又感覺課后沒事做。許多老生面對大學中的課程己基本學完,剩余的時間再做些什么感到困惑,無所適從。這恰恰也是他們缺乏獨立生活和自學能力的一種

57、表現(xiàn)。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能力的總體情況是好的,學習能力很強和較強的達到了54.3%。但自學能力一般的人數(shù)達到50.1%,自學能力弱的人數(shù)達到7.3%,兩項之和超過半數(shù),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大學生己經感到自己的自學能力比較弱,缺乏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2.4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分析2.4.1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分析人際關系指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人際關系的好壞,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物質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情緒狀態(tài)若是消極的,會極大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國內有研究者根據(jù)鄭日昌等編制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診斷量表對

58、大學生進行了問卷測試。研究表明,人際關系不和諧的大學生,其個人的成才及其未來的成就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影響。從測試的情況來看,當代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行為困擾?!坝?8.2%的大學生能夠自我調整心態(tài)與行為以保持和社會相一致,有32.84%的大學生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及時的幫助,有7.47%的大學生需要適時進行心理咨詢,還有1.5%的大學生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在筆者所作的調查研究中也了解到,有51.9%的大學生能適應大學里的師生關系,有76.7%的大學生能適應大學里的同學關系。有41.6%的大學生認為大學中的師生關系一般,19.9%的大學生認為大學中的同學關系一般。在調查表中(見表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