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 8 錄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物質的量說課稿1氣體摩爾體積說課稿2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說課稿3離子反應(第一課時說課稿)5離子反應(第二課時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說課稿)6氧化還原反應說課稿7金屬的化學性質 (第一課時)說課稿10金屬的化學性質 (第二課時)說課稿11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三課時)物質的量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應用12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第一課時鈉的重要化合物)說課稿14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第二課時鋁的重要化合物)說課稿15第三節(jié)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17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18第一節(jié)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第一課時)18第一節(jié)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第二課時)19第二節(jié)富集在
2、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課時)20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物質的量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物質的量,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一 . 說教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 1,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一課時的內容。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這一節(jié)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 " 量 " 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 氣體摩爾體積、
3、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 、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B、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A、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B、養(yǎng)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4)德育目標:A、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的辯證邏輯能力
4、;B、培養(yǎng)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C、使學生學習法定計量單位及國家標準中“量和單位”的有關內容。3. 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能根據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 2)難點: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目之間的簡單換算;關于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簡單換算二. 說教法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抡n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所以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
5、我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采取目標分層教學法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 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 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的分層練習強調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jié)知識。( 2)講練結合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
6、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三.說學法1. 學情分析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2. 學法指導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四 . 說教學過程1、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設問引入新課: 物體運動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單位是什么?物體所含物質的
7、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單位是什么?學生回答后轉入:任何物質都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例如,1 滴水是由許多1水分子構成。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應該有相應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科學上稱為“物質的量” 。讓學生意識到: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它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 不能拆開理解(不要過多的強調,以免將問題復雜化使學生心理壓力加重)。2、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的教學引入:每種物理量都有相應的單位。速率的單位是“米 / 秒”,“物質的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等?!拔镔|的量”作為一種物理量也應有相應的單位,它的單位是什么?
8、分析:由于“物質的量”是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一個物理量,學生首先想到“個”。由于粒子太小、數目多,用“個”作單位,不方便。例如, 1 滴水中有 1.67*10 21 個水分子。所以用“個”不行。科學上用“摩爾”作為“物質的量”的單位。 1 摩爾是多少?讓學生聯想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國際千克原位,指出在國際上摩爾這個單位是以 0.012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數目為標準的,即1mol 粒子集體所含的粒子數與0.012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數相同,約為6.02*10 23 個。然后進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定義:把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為NA,通常用
9、6.02*10 23mol 1 表示。運用實例推導出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存在的關系:n=N/NA3. 摩爾質量的引入:通過設問,1mol 不同的物質所含的粒子數相同,那么1mol 不同的物質的質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學生進行討論,考慮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質量是不相同的,那么 1mol 不同的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呢?從而提出了摩爾質量的概念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符號為M,常用單位為 g/mol (或 g· mol1)。3、鞏固練習,理解內化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強化對摩爾的理解及使用時注意點1.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每摩爾物質含有 6.
10、02*10 23 個粒子。( 2)摩爾是七個物理量之一。( 3)摩爾是物質的質量單位。( 4)摩爾是物質的數量單位。( 5) 1 摩爾小麥約含6.02*10 23 個麥粒。2. 填寫下列空白( 1) 1molO 中約含有個 O;( 2) 3molH2SO4 中約含有個 H2SO4;( 4) 10molNa+中約含有個 Na+;( 5)28mol 電子中約含有個電子;( 6) 1.204*10 24 個水分子,其物質的量為;同時強調: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要用化學式表示。4、布置作業(yè)作業(yè):習題中相應作業(yè)。氣體摩爾體積說課稿各位評委老
11、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氣體摩爾體積,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一. 說教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jié)教材是學習摩爾和摩爾質量概念的基礎上,介紹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這對學生學習有關氣態(tài)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打下重要基礎。本節(jié)主要內容有氣體摩爾體積概念和阿伏加德羅定律,實際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關系,教材編寫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順序,也是符合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認識總是從特殊開始的。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使學生在了解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強有密切關系的基礎上,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
12、概念。( 2) 能力目標: 通過氣體摩爾體積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點3. 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2)難點: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及氣體的摩爾質量與體積的關系。二. 說教法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
13、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2本節(jié)采用了對比,推理,歸納總結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認識概念的個性和共性的目的。三.說學法1. 學情分析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氣體的摩爾體積這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2. 學法指導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14、認識,學會觀察和分析問題,善于從個性中歸納總結出事物的共性。四 . 說教學過程1. 通過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出新課程通過前一節(jié)摩爾質量的學習,將宏觀質量與微觀粒子聯系在一起。那么,物質的體積與微觀粒子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 ? 給出一些物質的數據 (0、 101 kPa) ,要求學生利用質量、體積、密度的關系求出體積,填好表中空格。( 可將學生分為 3 4 組分別完成。)啟發(fā)學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數據,發(fā)現規(guī)律性。2. 通過師生互動總結歸納出決定物質體積大小有三個因素:物質粒子的多少;物質粒子本身的大?。晃镔|粒子之間距離的大小引導學生思考在上述計算中,物質的粒子都一樣多,所以只有后兩個因素在起作用。3
15、. 然后利用多媒體:投影固體Fe、液體 H2O、氣體 CO2粒子間距示意圖 ( 引導觀察,從中發(fā)現問題并得出結論:固體、液體粒子間距比氣體粒子間距小得多。)教師引導通過分析發(fā)現,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間平均距離的大小,從而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得出:在上述條件下氣體體積近似相等且約為22.4 L 。設問在其他條件下,氣體是否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呢?( 從而引入氣體摩爾體積)4. 鞏固練習,理解內化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強化對摩爾的理解及使用時注意點5. 布置作業(yè)作業(yè):習題中相應作業(yè)。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物質的量濃度,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
16、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一. 說教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 1,第一章,第二節(jié)的第三課時的內容。物質的量濃度就是在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與溶液相聯系導出的一個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樣廣泛應用于工農業(y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 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B. 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qū)別與聯系。C. 了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2) 能力目標:A. 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 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C. 通過對溶質的質
17、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標:A. 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yǎng)成團結協作的品質。B. 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C. 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3. 教材的重,難點:3( 1)重點: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2)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二. 說教法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
18、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抡n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本節(jié)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比?說學法1. 學情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
19、在一定程度的混淆。2. 學法指導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四 . 說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情景 引入課題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于課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簽,在下次上課時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復方甘草口服液、84 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曲、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簽。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并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簽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 v/v 、m/v 、n/v
20、、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 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 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采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計算下列溶液的
21、物質的量濃度:1.1molNaOH 固體溶于水,配制成體積為1L 的溶液。2.1 克 NaOH固體溶于水,配制成體積為1L 的溶液。3. 1molNaOH 固體溶于 1L 水配制的溶液。)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達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fā)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22、為1 mol/L ;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此題尚須補充、添加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 NaOH固體的體積, 然后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后,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
23、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后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在他們享受成功喜悅之際,我隨即會對他們抱以更高的期望。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4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qū)別與聯系呢?新課程標準中強調: 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我請同學們自行設計表格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從兩者的“溶質的單位、溶液的單位、 計算公式”作出比較。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對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兩個物理量間轉換關系的建立存在著較大難度。于是我為學生準備了密
24、度為1.38 g/cm3的 40的 NaOH溶液,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數據換成字母進行推導,抽象的公式隨即而生。拓展升華成功的喜悅會再一次觸及他們,而課本知識此時一定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于是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升華。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了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yè)生產、醫(yī)療保健、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與本節(jié)知識相關網站的提供,供學生課后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fā)新的學習動機。當堂反饋精心設計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當堂反饋,鞏固知識、技能目標。1. 下列溶液中氯離
25、子的濃度與150mL0.5 mol/L 氯化鋁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濃度相等的是:A 150mL1mol/L 氯化鎂溶液B 450mL1.5 mol/L氯酸鉀溶液C 50mL1.5 mol/L氯化鉀溶液D 50mL0.5 mol/L氯化鐵溶液2. 一種 NaOH溶液的濃度為 a mol/L, 密度為 g/cm3, 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A 1000a/40 B.40 /1000aC.1000 /40aD.40a/10003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有很多種, 他們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我請同學們利用自己課前收集的各種溶液的標簽,相互命題,將其它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一時間,同學們由學生
26、身份轉變?yōu)榻處熒矸?,他們定會興趣盎然, 相互命題相互解答的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充實感, 又能提升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靈活運用程度。而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我為他們準備下列練習。( 1)礦泉水中各元素的組成常用質量體積濃度來表達,其單位為mg/L。其中鈣的含量為 4.0 ,它表達什么含義?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為 450,它表示體積百分含量,要將其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尚須哪些物理量?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的學生們,此時又帶著化學課堂的收獲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課堂教學也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本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設計中,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我沒有過
27、分強調, 而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 學會分享與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將使他們受益無窮。一周前,學生們經歷了溶液標簽的收集過程,都主動與我交流,他們這樣說道:“原來我的家里就有這么多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物品呀!”“我?guī)淼?:4 的鹽酸是什么意思?”“我們什么時侯上這節(jié)課呢?”課未始而思無盡,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為我和我的學生們創(chuàng)造了一片共同學習的廣闊天地。離子反應(第一課時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一. 說教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 1,第二章,
28、 第二節(jié)的第一課時的內容。 本節(jié)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 ,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堿鹽電離知識的延續(xù)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研究方法看, 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后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 了解電解質的概念;B. 引導學生能夠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C. 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中所起反應的實質。( 2) 能力目標:通過演示實驗和動畫模擬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29、3) 情感目標:激發(fā)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53. 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理解電解質,電離的定義,會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從電離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 2)難點: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對酸,堿,鹽本質的理解。二. 說教法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抡n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
30、以下教學方法: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 問題探究法, 即以問題為切入口,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采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限于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以啟發(fā)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三.說學法1. 學情分析學生正處在 16、 17 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wěn)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fā)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諸多特點。2. 學法指導充分運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增加實驗可見度,加強感性認識;利用計算機軟件的動畫模擬實驗 ,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
31、解微觀本質。四. 說教學1提出問題,引導探究演示溶液導電性實驗,觀察分析,同時展示多媒體教學軟件,從微觀領域 明確溶液導電的本質-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在此基礎上,介紹氯化鈉,硝酸鉀,氫氧化鈉等固體分別加熱至溶化后能導電,這樣很順利的引出電解質的概念。然后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氯化鈉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HCl、H2SO4、HNO3三種酸的電離方程式,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的定義。最后安排“思考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堿和鹽的本質。2、 通過上面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里所起反應的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后,即可很自然地轉入到對離子反應的討論。3、 鞏固練
32、習,理解內化能夠很快地辨別出那些物質是電解質,能夠正確地書寫電離方程式,能夠運用定義辨別出酸,堿,鹽。4、 布置作業(yè), 應用遷移結合本節(jié)知識,課后討論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離子反應(第二課時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一. 說教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第二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主要對電解質,酸,堿,鹽的電離本質做了詳細的講解。本課時是在上一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整個第二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部分。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
33、質,為以后化學學習奠定基礎。并且,要求學生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1.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掌握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2、學會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條件的關鍵。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生科學方法,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能通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變化規(guī)律。認識到事物變化過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1.3 、重點、難點重點: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正確書寫離子方程式。難點: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2、說教法: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
34、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6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1 、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探究式教學,由實驗復習舊知識,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應的實質,使學生深刻地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定義。并通過關鍵詞的點拔,鞏固了定義的外延和內涵。2、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使學生正確理解書中給離子方程式下定義“用實際參加反應離子的符合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子方程式”。從而得出書寫離子方程式實際上是依據該物質在反應體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來決定寫成離子形式,還是寫成化學式,而不是用實際
35、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3 、通過實驗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順利導出離子反應的本質和離子互換反應的發(fā)生條件,并對離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3、說學法3.1學情分析由于此節(jié)課時面對的 16, 17 歲的高中生,他們的形象思維在這一階段還是暫主導地位,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這點,以直觀形象實驗教學為主,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索認清事物的本質。3.2學法指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扎扎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這節(jié)課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
36、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4、說教學程序1. 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及書寫步驟的教學:本節(jié)課,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進行分組,做Na2SO4 與KCl,BaCl 2 的實驗,要求同學們在做這個實驗的同時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讓同學們進行充分的討論,并寫出化學方程式。根據同學們的討論結果,引導學生得出Na2SO4 與 BaCl2 反應的實質是2-2+SO4 和 Ba 的反應,從而引出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和書寫步驟。2. 中和反應的實質:通過實驗: NaOH,HCl 的中和反應,和幾組中和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引導學生
37、得出中和反應的實質,從而加深對離子反應本質的認識。3. 最后有選擇性的通過實驗 CuSO4和 NaOH,Na2CO3 和 HCl 的復分解反應, 得出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 生成沉淀, 放出氣體或生成水,這也是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氧化還原反應說課稿1 、教材分析1.1 、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把氧化還原反應安排在高中化學必修1 教材第一冊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的第三節(jié),有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 氧化還原反應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元素價態(tài)變化的反應都是氧還
38、原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們理解這些反應的實質。學生對本節(jié)教材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以后對化學的學習。本節(jié)教材安排在這里是承前啟后、合乎情理(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符合由表及里的學習規(guī)律)。它既復習了初中的基本反應類型及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重要知識并以此為鋪墊展開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較深層次的學習,又還將是今后聯系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紐帶。所以這樣的編排充分體現了教學大綱“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氧化還原反應像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等內容一樣,歷來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還原是一對典型的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應發(fā)生必然有還
39、原反應發(fā)生,它們絕對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統(tǒng)一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學中的對立統(tǒng)一現象到處可見,通過認真引導,就可以使學生逐步理解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自然現象里的體現。反過來,這又會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1.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各分類方法由于劃分的依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圍.2、使學生學會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73、使學生了解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理清5 對概念的關系 ( 氧化劑和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被氧化和被還原、氧
40、化性和還原性) 及它們與化合價、電子得失的對應關系。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由表及里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2、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小組討論、代表匯報的形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情感目標: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演變,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科學的態(tài)度、勇于探索的品質學習化學;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德育目標: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和“對立統(tǒng)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1.3 、重點、難點重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難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學生掌握氧化還
41、原反應的概念及其中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2、說教法: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1 、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主線,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 、以知識有層次結構為基礎,通過分析,講解,讓教師的認識轉化為學生的認識。3 、以思維訓練為核心,通過提問,討論達到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合作,多項信息綜合反饋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4 、多層次,具有代表性
42、的習題,進行鞏固提高,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完成教學目的,并適時指導學生有關的學習方法,和將采用講述,講義等具有啟發(fā)性的綜合教學方法,把教師的認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識體系,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思維。3、說學法3.1學情分析初三化學教材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介紹較簡單,即“物質跟氧發(fā)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生成物是氧化劑。氧氣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 ”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發(fā)應叫做還原反應。 ”因此,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然后從化合價的角度去分析氧化還原反應,最后從本質上理解氧化還原反應。3.2學法指導通過學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討
43、論的教法,不斷給學生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誘導思維,激發(fā)興趣,層層推進,所以學生就沿著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認識規(guī)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這有利于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特征及其本質的理解與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發(fā)現一個問題,就是在 H2 還原CuO的這個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中,氫、銅元素的化合價均發(fā)生了變化。針對此問題,緊接著提出Na在 Cl 2 中燃燒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的問題,順勢引導學生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來分析,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是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變化。然后提出元素化合價有升降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問題。通過分析講座的學習方法,學生不難得出氧化
44、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發(fā)生轉移, 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深刻理解, 氧化與還原這兩個相反的過程總是同時存在于一個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原因是,一種物質失去電子,必定同時在另一種物質得到電子,它們是相反的,又是互相依存的。這樣一來,學生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思考分析,突破了重點,提示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與物征。另外通過練習掌握了表示電子轉移情況的方法后,其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增強記憶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科學的學習方法。4、說教學程序4.1教材處理( 1)分散重點、難點:課時安排為 2 課時。第一課時導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及其與初
45、中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第二課時突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氧化劑、還原劑等十個、五組概念。( 2)以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系統(tǒng)概念的建立為主線,從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價升降的表面現象再到電子轉移的本質原因層層推進,逐步深入;并以基本類型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氧化劑與還原劑、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等為輔線來充實基本概念;同時加以一定量的應用、練習來鞏固、深化和發(fā)展概念。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演變,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科學的態(tài)度、勇于探索的品質學習化學。( 3)用電子轉移觀點來分析氧化 - 還原反應,由于知識本身較為抽象復雜,且高一學生缺乏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都較弱,所以學習此
46、內容時會感到困難,而且氧化劑、還原劑等十個、五組概念易混淆,為了方便記憶,由簡入深的方法進行記憶。比如說:通過簡單的反應( Zn+2HCl=ZnCl2+H2)來記憶各個概念。這樣就可以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和“對立統(tǒng)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84.2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解決辦法( 1)重、難點的解決方法復習化合價概念,抓住化合價的變化跟電子得失的關系,通過分析氫氣跟氧化銅的反應,鈉在氯氣中燃燒等例子,從得氧失氧、化合價的升降、電子轉移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應的實質,從而形成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正確理解概念間的相互關系,例如講氧化劑和還原劑時,應著重說明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奪得電子而發(fā)生還原反
47、應,還原后的生成物叫做還原產物;還原劑失去電子而發(fā)生氧化反應,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產物。讓學生認識到氧化劑和還原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并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疑點的解決辦法氧化還原反應與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關系: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都是非氧化還原反應;對于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看具體的而定.氧化性、還原性強弱只取決于得失電子的難易,而不取決于得失電子的多少。得失電子的難易往往可以通過反應的條件和反應的程度加以判斷,一般說來,反應條件越容易,反應的程度越劇烈,則得失電子越容易
48、。例如:Na 和鹽酸反應比 Al 和鹽酸反應劇烈。元素價態(tài)與氧化性、還原性的關系:一般常見的處于最低價態(tài)的元素具有還原性;處于最高價的元素具有氧化性;而處于中間價態(tài)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但通常以一種性質為主。如S、 Cl2 以氧化性為主。說明 : 以上所述解決辦法將在教學中靈活運用, 故下面教學程序將不再重述.4.3教學程序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 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 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jié)課的安排如下:第一課時 引課 (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主線,通過提問,討論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驗)鎂條在空氣中
49、燃燒,請學生寫出反應方程式 2Mg + O 2 = 2MgO (提問)此反應屬于什么反應類型?(學生隨意發(fā)揮:化合反應、氧化反應)Mg得到氧發(fā)生氧化反應。 H2 + CuO = Cu + H2O此反應屬于什么反應類型?(置換反應、還原反應)CuO失去氧發(fā)生還原反應。科學家早以從得氧失氧的角度認識了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最原始最基礎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問中只屬于還原反應嗎?否。還屬于氧化反應即為氧化- 還原反應。由此可知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同時存在,同時發(fā)生,它們是對立統(tǒng)一,不能分開的。知識是有階段性的,許多概念是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進行“對立統(tǒng)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提問) 2Na+
50、Cl 2 = 2NaCl是否為氧化 - 還原反應?(學生:不是)事實是氧化 - 還原反應。(學生愕然。)(激發(fā)學生思維中的矛盾點,引出氧化還原反應進一步的認識)(討論)三個反應的新的共同點,可提示從化合價角度分析。學生討論、分析、尋找規(guī)律,得出結論:元素化合價有升降。 新課 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凡是有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元素化合價有升降。(探究)各寫出一個符合下列條件的有關化學方程式,并判斷是否氧化還原反應:兩種單質化合;兩種化合物化合;單質與化合物化合。一種物質分解成兩種物質;一種物質分解成三種物質。非金屬單質置換非金屬單質;金屬單質置換金屬單質。復分解反應
51、:氧化物與酸、氧化物與堿、酸與堿、酸與鹽、鹽與鹽。(聯系舊知、鞏固新知展開思考、打下伏筆)(討論)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各分類方法由于劃分的依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復習)反應H2 + CuO = Cu + H 2O 中 H2 因得氧發(fā)生氧化反應,最終H 的化合價從0 價升高到 +1 價; CuO因失氧發(fā)生還原反應,最終Cu的化合價從 +2 價降低到0 價。得出氧化還原反應與化合價升降的關系。第二課時(設問)為什么氧化還原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會發(fā)生變化?其本質原因
52、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由表及里的邏輯性思維)以9NaCl 、 HCl 的形成加以分析。(結論)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偏移)。(小結)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得失與化合價升降的關系。為了方便記憶,給出口訣:高失氧,低得還, 中間看情況。(講述)氧化劑、還原劑概念要求:理清五對概念: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被氧化、被還原;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為了方便記憶,結合簡單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和口訣:氧化劑(具有氧化性),被 還原,發(fā)生 還原反應,得到 還原產物 , 還原劑(具有還原性),被氧化,發(fā)生 氧化反應,得到 氧化產物(充實概念)常見的氧化劑、還原劑;比較氧化性、還原性強弱的一般方法(聯系實際)氧化還原反應對生產、生活的意義(總結)氧化還原反應概念間的相互關系(由學生提出觀點,相互補充后整理得出)略。(目的是構建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5、板書設計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第一節(jié)氧化還原反應一、氧化還原反應1概念:從得失氧分析2特征:從化合價的變化分析3本質:從電子轉移分析C+CuO=Cu+CO得氧: C 氧化反應化合價升高失電子失氧: CuO 還原反應化合價降低得電子二、氧化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煤炭購銷合同擔保書
- 代購合作協議合同
- 燃氣承包合同
- 江蘇商品房買賣合同模板
- 合同書電子版
- 安裝合同簡單版樣本
- 2025年人教A版九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銜接版九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滬教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湘教版九年級地理下冊月考試卷
- 客車交通安全培訓課件
- 藝術培訓校長述職報告
- ICU新進人員入科培訓-ICU常規(guī)監(jiān)護與治療課件
- 人教版一年數學下冊全冊分層作業(yè)設計
- 選擇性必修一 期末綜合測試(二)(解析版)2021-2022學年人教版(2019)高二數學選修一
- 學校制度改進
- 各行業(yè)智能客服占比分析報告
- 年產30萬噸高鈦渣生產線技改擴建項目環(huán)評報告公示
- 民謠酒吧項目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
- 2023年珠海市招考合同制職員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心電監(jiān)護考核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