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_第1頁
對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_第2頁
對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_第3頁
對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對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    曹之強【摘 要】徐州琴書起源于江蘇徐州,是當?shù)鬲氂械那N。徐州琴書和別的琴書有著共同之處,都是由雜曲體結構演變?yōu)橹黧w板腔結構。其特別之處在于使用徐州當?shù)胤窖詠硌莩?。徐州琴書的唱腔有兩種,一種是垛子板,還有一種是鳳陽歌。本文主要論述這兩種唱腔?!娟P鍵詞】徐州琴書;唱腔:j644 文獻標志碼:a :1007-0125(2017)22-0075-01一、徐州琴書的由來和概述康熙年間,徐州設有慈善機構,包括養(yǎng)濟堂、清潔堂、育嬰堂等。在慈善機構里的人都要掌握一門絕技用以謀生。很多盲人學習唱絲弦,絲弦后來演變成徐州琴書。之

2、前,盲人在田間勞作或者閑時都會練習琴書,后來他們便把唱琴書當成主業(yè)。到了清朝末期,慈善機構取消,這些盲人便獨自出去靠唱琴書討生活。盲藝人先后創(chuàng)立了徐州琴書的兩種唱腔鳳陽歌和垛子板。徐州琴書的聲腔源于傳統(tǒng)民歌,曲折有趣的故事背景、美化的語言、輕快明朗的曲調構成了徐州琴書。值得一提的是,徐州琴書依照姓氏來劃分門派,最大的門派有曾派、柴派、張派、楊派,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流傳了400多年。徐州琴書是由口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演唱是傳承最主要的方法。在過去,徐州琴書的表演場地不限,比如說在路邊隨意支個攤子,就可以演唱?;蛘吖?jié)日期間在廟堂里表演。曲聲一起,周圍就圍滿了大人小孩,也跟著哼唱起來。琴書演唱形式有單

3、檔、雙檔、三檔。單檔又可以分為男女檔,一人負責拉琴、敲木魚、揚琴,另一人負責演唱?;蛘呤且粋€人自彈自唱。雙檔是兩個人配合,一般是男女合作,一人拉琴,另一人打手板,兩個人一同演唱。三檔是三個人合作,可以是一男二女,也可以是一女二男。演出用到揚琴、墜琴,還配合啞鈴等。當演唱者多于18人時,采用表演唱跟多人坐唱的方式,樂器也是多種多樣,有高胡、二胡、三弦、笙等,場面十分壯觀。二、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民間音樂和口頭文學的融合形成了徐州琴書。徐州琴書的唱腔分為兩種,即垛子板、鳳陽歌。徐州琴書的基本結構模式有三種,即起板、慢四、大八;花八、過板、入活唱;白、尾聲、煞板、結束。組腔是根據(jù)板腔變化,有時

4、候也采用別的曲牌,比如說【湖廣調】【銀紐絲】【刮地風】等。(一)對鳳陽歌唱腔的研究。鳳陽歌又叫做揚調歌、四句腔、鳳陽調。最早的鳳陽歌是沒有曲譜的,只有唱詞,比如說燕九竹枝袁啟旭編。當時在慈善機構里被收容的人都會學一曲鳳陽歌用以謀生。鳳陽歌曲譜是五聲音階、徵調式。最前面有個過門,曲子共有四個小樂句。目前的鳳陽歌是七聲音階。每兩個樂句之間都有一個過門。鳳陽歌的曲風多樣化,有抒情的也有敘事的,有喜也有悲。只要是七句或者十化,都可以通過控制板眼的速度、節(jié)奏的疏密、曲調的繁簡來進行創(chuàng)作。鳳陽歌的唱法有兩種,即閃板、頂板。閃板是在板后出字出腔;頂板是一同出現(xiàn)。作曲家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自由調節(jié)。鳳陽歌屬于上下

5、樂句結構的小樂段,再加上一點改變,變成復樂段,可是仍然保持著四句結構的單獨性和完整性。徐州和淮河中下游的人即興選詞、自娛自樂,通過歌聲來傳達一個故事,因此每一首鳳陽歌都充滿著徐州人的感情。徐州琴書使用揚琴和小墜琴伴奏,曲風優(yōu)美,民間稱作揚琴、絲弦。(二)對垛子板唱腔的研究。垛子板最初是由“千板”演變而來,宮調式、五聲音階。垛子板是由鳳陽歌演變而來。鳳陽曲第一句的曲調變?yōu)樯舷戮浣Y構就成了垛子板。所以垛子板的套式也是同一旋律的基調。垛子板可以是長篇敘事,也可以用來表達一個熱烈氣氛、情緒激昂的故事。垛子板是上下句對仗的結構,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變化成不同的板式,如流水、快板、慢板、垛板等。這種類型的曲牌

6、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小合音】【樓上樓】【瓦上霜】【云蘇調】【棗花紅】【上彩樓】等。垛子板分為上下兩樂句,上句和下句的落音垛子板共有兩板,即一眼板的慢垛子和無眼板的快垛子。垛子板的節(jié)奏歡快,因此很適合敘事。垛子板有點像現(xiàn)代的嘻哈音樂,是說唱結合的形式,演唱特點是突出重音、強調主語,而且口語化,聽眾聽起來會覺得親切,就像一群朋友在話家常。垛子板采用唱的時候不拉、拉的時候不唱的伴奏方式。垛子板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結尾的時候要入腔歸韻,通過板或者腔暗示樂師,要接奏過門了。徐州琴書已于2008年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徐州琴書中加入大量方言讓曲風更加活潑有趣,貼近平民大眾。兩種獨特的唱腔從康熙年間流傳至今。筆者希望通過對徐州琴書經(jīng)典唱腔的分析和研究,讓大家對徐州琴書更加了解,對推動徐州琴書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