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柏拉圖哲學_第1頁
第四章柏拉圖哲學_第2頁
第四章柏拉圖哲學_第3頁
第四章柏拉圖哲學_第4頁
第四章柏拉圖哲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柏拉圖哲學 復習: “人是萬物的尺度”出自于誰?你的理解如何? 智者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 可理解為“在知識方面,人以自己為準則”(梯利西方哲學史);或人類中心主義;或唯我主義等;或“事物就是對我顯現(xiàn)的那個樣子”(蘇格拉底)。 “任何事物都有兩種正相反對的說法”出自于誰?說明的是什么哲學道理?他的三個主要命題是什么?其針對的又是什么(樣的命題)? “ 第一,無物存在; 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 第三,即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 巴門尼德 主要觀點: “能夠被說和被想的與是者是同一個東西”。 這句話通常被縮寫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換句話說:凡是同思維有矛盾的

2、,就不可能真實。 這樣的觀點又是針對赫拉克利特萬物都變化 ,火可變成水,水變成土,土變成火。也就是說事物存在又不存在。 一、生平 柏拉圖(公元前427一前347年)生于雅典貴族家庭,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早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時參加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敗與無能。柏拉圖受過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學和文學,和當時的其他貴族子弟一樣熱衷于政治。 20歲時成為蘇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師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頭執(zhí)政期間,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亞均是寡頭,但他不滿于寡頭們的暴力鎮(zhèn)壓手段,對他們企圖假蘇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徑更感厭惡,因此拒絕參與寡頭政治。 民主制復辟后

3、處死蘇格拉底,使他對現(xiàn)存的一切政體完全失望,決心通過哲學改變統(tǒng)治者,以此改造國家。 懷著這一政治抱負,他三下西西里島,企圖通過教育獨裁者的途徑建立新的政體。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時觸怒了敘拉古國王狄奧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場當作奴隸拍賣,幸遇昔蘭尼派哲學家阿尼克里出資為其贖身。 公元前367年狄奧尼索斯一世去世,他應邀再去西西里島教育狄奧尼索斯二世,與國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篤厚。 狄翁與國王發(fā)生內訌后被迫離開西西里,柏拉圖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應國王邀請去西西里傳授哲學,但終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計劃,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為敘拉古的統(tǒng)治者,但不久遭謀殺。 柏拉圖的政治理想

4、遂徹底破滅。 在政治事業(yè)屢遭失敗的同時,柏拉圖的哲學事業(yè)卻獲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臘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運動場附近創(chuàng)立學園,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后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因此得名。 柏拉圖在那里除講授哲學之外,還講授數(shù)學、天文學和聲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但以哲學為最高級課程。學園的目標不是傳授實用的技藝,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論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學生到此學習。 二、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對柏拉圖的影響很深 。 柏拉圖在哪些方面繼承和發(fā)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呢? 蘇格拉底提出在心靈中尋找規(guī)定外部世界的內在原則,但他并沒有把這些原則外在化,

5、并沒有說這些原則對應于獨立于心靈的外部存在。 他只是把心靈的內在原則倫理化,致力于探討德性的定義,普遍定義適用的對象顯然不能與人的思想和行為相分離而單獨存在。 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心靈中已有潛在的真理,需要通過對話的誘導才能把真理發(fā)掘出來,但他并沒有說明潛在真理的來源,沒有解釋他的方法何以能夠奏效的原因。 總之,蘇格拉底并沒有明確地規(guī)定心靈所能認識的原則、定義和真理是什么,當然沒有,也不準備去探討為什么會有這些原則、定義和真理的原因。 在這些問題上,他確實保持著“無知”。 不過,柏拉圖從世界觀的高度,論證了蘇格拉底的倫理原則,為他的方法論提供了認識論的基礎。 柏拉圖的理念論不但確定了心靈的內在原則

6、、定義和真理是什么,而且解釋了為什么如此的原因。 他的基本觀點是:理念型相是獨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則就不會有確定的知識;靈魂屬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則它就不可能預先具有潛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識。 這就是說,柏拉圖在個別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設定了一個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領域。 他主張理念型相與個體相分離,乃是出于發(fā)展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使之完滿化的需要。 柏拉圖的理念論綜合了本原論和認識論、靈魂觀和倫理觀以及社會政治學說,是希臘哲學第一個完整的、成熟的理論體系。 三、分離學說 所謂“分離學說”,是柏拉圖肯定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之外,還有一個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實的領域。 “分離學說”的確立,其實是柏

7、拉圖區(qū)分調和了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矛盾。 赫拉克利特看到可感事物都處于流動變化的過程中,得出它們“既是又不是一個東西”的結論;巴門尼德則以“一個東西不能既是又不是”的邏輯區(qū)分推翻“既是又不是”的說法。 柏拉圖同意巴門尼德的意見,任何能被認識的對象必須為“是者”,非是者是無法被認識的;但他并沒有由此得出結論說被認識的對象不能“既是又不是一個東西”。 柏拉圖也同意赫拉克利特的說法:可感事物的運動變化不是完全不可認識的;但他補充說,這種認識并不是知識、真理,而是等而次之的意見。 作為意見對象的運動變化決定了意見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既是又不是”正是意見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特征。 意見好像這樣一個謎

8、語:一個不是男人的男人,看見又看不見,用一塊不是石頭的石頭,打又沒有打一只站在不是一根棍子的棍子上的不是鳥的鳥 (謎底:一個獨眼太監(jiān)用一塊浮石打卻沒有打中一只站在蘆葦上的蝙蝠)。 (意見與知識之別,即意見含糊不清、似是而非) 柏拉圖因而說:“這些東西具有含糊的兩重性,使人不能明確地知道它們中任何一個是或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它們都是或都不是什么?!?柏拉圖的結論是:“知識所知道的存在的東西不同于意見所認識的東西?!?這就是說,可感領域不是真正的是者,但也不完全是非是者;真正的是者是知識的確定對象,屬于理智的領域。 亦即可感的對象與理智的對象,是兩個分離的領域。 四、“四線段”的比喻 柏拉圖用“四線

9、段”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兩種認識、兩個領域的區(qū)分。 他說:“把一條直線分割成兩個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樣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們相對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柏拉圖心目中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呢? 他在前面的討論中做了一點暗示:在知識、意見和無知三重區(qū)分中,他說意見不如知識清晰,但不像無知那樣模糊,介于二者中間;同樣,在是者、可感事物和非是者的三重區(qū)分中,可感事物介于二者中間。他說:“把兩端歸給兩端,把中間歸于中間。” 見p48. 該圖使我們清楚地看出一定的比例關系:知識以及與之對應的存在領域是絕對的完滿的狀態(tài),意見以及與之對應的可感事物處于既是又不是、半真半假、

10、有無之間的狀態(tài)。 進一步如下圖(p48.)A、B、C、D四線段所示。 可注意的是柏拉圖所謂的理性知識。 這是純粹的知識,哲學就是這種知識。 哲學的方法是辯證法,它和數(shù)學的推理不同,不是從假設下降到結論,而是由假設上升到原則。 辯證法以假設的定義為出發(fā)點,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過程中,逐步剔除和修正定義中的假設成分,從一個定義過渡到另一個定義,最后達到最完善、最確定的定義。 用柏拉圖的話來說,辯證法把假設“當作梯子和跳板,暫時搭一腳”,一步一步往上爬,到達目標之后就不再需要假設的“梯子了。 五、太陽的比喻 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倫理原則外在化為世界本原,用太陽比喻善。 他說,可感領域中最崇高、最偉大、最

11、美麗的是太陽,善在可知領域占有同樣的位置。 按照他一貫堅持的認識能力與認識對象相對應的原則,柏拉圖從兩方面進行比較。 (1)在認識能力方面,太陽是肉眼視覺的源泉,善則是“心靈的眼睛認識的根本動力。 他說,僅有視力和可視對象不足以使肉眼看見對象,必須有一個媒介把兩者聯(lián)結起來,這個媒介就是太陽發(fā)出的光;若沒有光,眼睛只有“視而不見的能力,光使視力變成看見可視對象的活動。 同樣,僅有理智和理智對象不足以使心靈知道理智對象,善為理智提供活動的動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與之相適應的對象。 (2) 從認識對象方面說,太陽是可感事物生長的源泉,使可感對象顯現(xiàn)出來;同樣,善決定可知對象的所是,使之向心靈顯示。

12、 一個對象的“所是”既指它自身存在,又指它所具有的本性。 “顯示”則指“真理”的意思。柏拉圖說,給知識對象以真理,給認知者以認知能力的實在,就是善的理念?!?但柏拉圖又接著說,善高于理念 。(見P50.) 善究竟是不是一個理念? 。(見P50.) 就善與理智的關系而言,善是一個理念,并且是最高的理念,正如太陽是肉眼可見的一個事物一樣 ; 但就善與整個可知領域的關系而言,善是安排、規(guī)定這一領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則和原因,正如太陽高懸于可感領域之上,照耀著、培育著可感事物一樣。 柏拉圖強調,善是知識和真理的源泉,不能反過來用知識和真理來規(guī)定善。 善不囿于某一個存在和本質,但卻統(tǒng)攝著所有的存在和本質。

13、理智知道善的方式也不同于它知道理念的方式。(何謂理念?) 洞穴的比喻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個洞穴里,他們從出生時起就被鐵鏈鎖在固定地點,猶如囚徒,甚至連脖子也被鎖住,不能回頭或環(huán)顧,只能面壁直視眼前的場景。 在他們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與囚徒之間有一堵矮墻,墻后有人舉著 各種各樣的雕像走過,火光將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對的洞壁上,形成多樣的、變動著的影像。 囚徒們的一生都猶如在看皮影戲,他們不能相互觀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樣,也不能回頭看到造成影像的原因,他們都以為眼前晃動的影像就是真實的人、動物和植物。 但是,有一個囚徒偶然掙脫了鎖鏈,他移動腳步,回過頭來,生平第一次看到眩目的光亮,火光會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使他看不清原先已經習以為常的影像。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他終于能夠分清影像和雕像,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實,影像是火造成的投影。 他不顧刺目的疼痛,逼近火光,走向洞口,后來有人把他從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當他第一次看到陽光下的真實事物時,再次眼花繚亂,甚于初見火光時所受的痛苦。 他只能慢慢適應陽光的照耀,先看陰影,再看水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