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征鹽文化遺存探尋_第1頁
儀征鹽文化遺存探尋_第2頁
儀征鹽文化遺存探尋_第3頁
儀征鹽文化遺存探尋_第4頁
儀征鹽文化遺存探尋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儀征鹽文化遺存探尋大鹽塘大鹽塘位于工農(nóng)路以東、海德花園以南、儀征雙環(huán)活塞環(huán)有限 公司老廠區(qū)以北,俗名鹽塘子,2010年改造后,環(huán)境改善,成為周邊市 民游憩休閑的去處,始稱大鹽塘。名為鹽塘,因為前身與鹽有關。當初與 鹽緊密接觸之際,名字卻不叫鹽塘,而叫天池。昔日天池的規(guī)模非今天大鹽塘可比,東由里河直通運河,西有城 南新河而近馬驛街,向南涵括雙環(huán)活塞環(huán)老廠區(qū)一帶,向北伸到海德花園。 2010年海德花園建設施工期間,在項目西南側曾發(fā)掘出東西走向的儀征 城南城墻遺跡,在西南角發(fā)掘出古河道和隔河相對的南北兩座碼頭遺 跡。歷史上天池水系不僅通江達淮,在城區(qū)一帶也可四達,真州竹 枝詞有詩日:“天池來往盡輕模

2、,任壽橋連永濟橋?!碧斐赜质秋L景優(yōu)美的游覽好去處。真州舊有八景,據(jù)說由清代著 名學者、邑人阮元定名,“天池玩月”即名列其中。附近的贊化宮大照壁 上刻有“蓬萊仙境”四字榜書,清代儀征籍畫家諸乃方曾繪制“真州八景 圖”,其中“天池玩月”畫卷題詩日:不作五湖游,為憩真州天池儼似鏡湖秋, 鹽使昔曾停絳節(jié),樂繼登樓。皓魄漾中流,且放扁舟。笛聲驚起白沙鷗,知否秦淮歌舞地,無此清幽。天池在歷史上名聲更大的是淮南鹽集散中心,清初至嘉慶間一 直是鹽船集中??康牡胤剑腔茨消}運往上江各地前的最重要的掣驗關口, 每 年為朝廷創(chuàng)百萬課餉,是當時儀征繁華之根本。天池的名稱始見于明末清初,其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涉及

3、澳河、蓮花池、城南河、里河和東關閘的建設和變化。蓮花池,宋代已成,與真揚運河相通。據(jù)載,南宋紹興五年(1135 年),因為蓮花池水至堰而止,郡守趙尚之便將堰定名為蓮花堰??梢娚?花池的形成還在此之前。北宋時真州復閘建成后,因水源緊缺,發(fā)運使曾 孝蘊在閘旁作歸水澳,把復閘放出來的水蓄起來,形成大的蓄水池,又叫 澳河。歸水澳有上澳、下澳,下澳的水可以借助提水工具提到上澳使用。明隆慶儀真縣志說,蓮花堰“舊有腰閘潮閘俱南渡后撤廢,今但有東 關閘”??梢娚徎ǔ厥窃诎暮拥幕A上形成的。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兵部尚書單安仁主持在蓮花池南側筑 土壩五道,作為運河通往長江運口的制水通航設施, 史稱五壩。蓮

4、花池東 連里河與運河相通。隆慶儀真縣志記載:“里河,即今東關內(nèi)西抵蓮花堰者。”所有過壩的船只無論是從儀真運河(今儀揚河)進入長江,還 是從長江進入儀真運河,都要通過蓮花池。成化間在外河(閘成后又稱閘 河)上建成四座閘,其北口與里河相接,外口西南流五里通往長江。成化 二十三年( 1487年),工部主事夏英將位于里河上的東關浮橋改建成閘, 使之成為連接儀真運河和蓮花池的樞紐,這就是東關閘。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兩淮巡鹽御史曹寅主持重修了東關 閘,這是后話。當時夏英改建的目的主要是控制五壩的水位,水多時關閉東關閘,可以增加蓄水,使五壩保持有利于過船的較高水位。 水少時打開 東關閘,可以補充水

5、源,在通航中起到應急的作用。翰林院檢討莊昶東 關閘記如是說:“儀真五壩取給于東關,盈則蓄東關以待,涸則泄東關 以濟。有五壩不能無東關?!钡搅嗣鞔笃?,由于建成的四閘進入正常運 行狀態(tài),五壩不再使用,逐步廢棄,蓮花池亦日漸淤淀,當?shù)厝怂缀簟疤?子”。城南河,最早見于明嘉靖儀真縣志主撰、鹽法志主編張 窠所言“運河水接城南河”。城南新河則成于明末。崇禎八年(1635年), 農(nóng)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軍大舉東征, 攻破鳳陽,焚燒明皇陵,朝野為之震動。十年(1637年)七月,又攻克六合,引起儀征守軍的驚慌。守備程宏達籌劃以水設防,于是截斷南門的通道,開鑿了城南新河。儀征城南門自古沒有吊橋,設吊橋就是從這時開始

6、的。然而,張獻忠沒有來,“本欲衛(wèi)城,然亦無用”,程宏達此舉受到質(zhì)疑。由于萬歷后,沿江沙漲,嚴重 影響漕鹽運,加之明末社會動蕩,經(jīng)濟疲乏,人們怨氣重重,于是借以釋 放,有人抱怨水系遭到了破壞,更有人批評挖河破壞了儀征城的風水。清康熙儀真縣志(陸志)記載:“蓮花池即今城南河,俗名 塘子者,又名天池。鹽舟叢泊于此,年久漸淤。康熙五年,知縣胡崇倫開 浚,深廣如舊?!斌w會其意,城南新河的開挖似乎完善了原有的水系,完 成了蓮花池到天池的轉變。清初,塘子已經(jīng)華麗變身鹽壇船塢,成為邑人 心目中的寶地。清時,儀征設有“淮南鹽引批驗所”,由于淮南綱鹽為國家收入 之根本,每年鹽運旺季,巡鹽御使都要親自到儀征掣驗,直

7、接掌握運銷情 況。為了便于常駐辦公,還專門按照巡鹽御使辦事機構“鹽漕察院”的規(guī) 模建造了大樓、廨宇,稱作“儀真察院署” “真州使院”或“淮南使院”。 真州使院就坐落在天池北岸。曹寅重修東關石閘記記載,鹽船從產(chǎn)地出發(fā),經(jīng)過二三百里 水路的行駛,來到儀真批驗過所。鹽船到了里河口閘以后不能由閘河 (外 河)出江,全部從東關閘進入,停泊在天池,待掣驗后,將大包解為小包 裝船,分認銷賣口岸,并查驗蓋印,這就叫作解捆。解捆后的小包子鹽用駁船于內(nèi)河駁運出江,交卸給江船。分別載運到江南、江西、河南、湖廣 等地銷售。由于解捆是在察院進行,所以稱為垣捆。每年農(nóng)歷四月,天池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和慶?;顒樱_運新綱 鹽

8、,俗稱開新鹽門。厲秀芳真州竹枝詞引記述了嘉慶年間(17961820 年)開新鹽門的盛況:“是月開新鹽門,鹽憲駐察院,開所運新鹽綱,邑人聞其來,欣 欣然有喜色,舉國若狂,少長咸集。自東關而天池,地寸無隙。南岸商家 河房,結彩懸燈。北岸呂祖祠一帶居民,搭板臺賣座。河中屯船,排列如 鱗,歌舞吹彈,各鳴其樂。每船桅上,扯連珠燈,高下一色,有如星橋火 樹。岸南河樓,斜對察院,景陽樓燈火相耀。鹽憲樓上看煙火,其時煙火 局未裁,商人供辦,率皆上品,就中撿兩高桅,架橫木點放,晶光四射, 有目共睹。自初更起,至鹽憲筵畢,下樓歸寢乃止,洵壯觀也。城中人家, 惟一二老羸守門,馀未有不往觀者。一年盛景,當以是日為最。

9、”由于沿江沙洲叢生,嘉慶晚期已不勝其擾。為了解決運道不暢的 問題,嘉慶二十年(1815年),開通了沿江橫穿沙洲的商鹽轉江河道。 道光十五年(1835年),開挖了大碼頭到沙漫洲的新河。但是,面對沿 江漲灘的自然趨勢,人為的艱苦努力只能是權宜之計,無力從根本上改變 形勢。先是天池垣捆之所被迫放棄,而改在沿江沙洲解捆,稱為洲捆,繼 而最終在道光年間鹽道被廢。失去了垣捆的天時之利,天池沒有了昔日的風光。加之清末國內(nèi) 形勢已經(jīng)每況愈下、日趨沒落,失去了鹽運集散地的儀征更是雪上加霜,天池自然擺脫不了衰落的命運。真州竹枝詞引說:“自洲捆后,垣中 寂然,小地主業(yè)垣者昔何繁華,今皆落寂?!?“憲趾不臨,天池鞠為

10、茂草 矣?!泵駠院螅斐刂皇O乱黄銇y的水塘洼地,破敗景況自然不配 再稱天池,邑人在塘子前加上“鹽”字,算是為其貼上了歷史的標記。從 天池到鹽塘,不僅是名稱的變化,實際上也反映了古時儀征由盛而衰的歷 程。近期大鹽塘作為水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工程進行了整治,面貌發(fā)生了變 化。但是,作為儀征鹽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遺存,大鹽塘應該著眼文化內(nèi)涵進行更有效的保護和開發(fā)。大碼頭在儀征,大碼頭是南門一帶街市的統(tǒng)稱。歷史上,這里河網(wǎng)縱橫, 水波蕩漾,街道和河道相互融會。這里因鹽而興,人煙稠密,建筑林立, 街市繁榮,商業(yè)興盛,繁盛超過城內(nèi)。不過,大碼頭最初并不是地名,而是專指都會橋下的鹽廳和鹽運 碼頭。清初,儀征

11、設“淮南鹽引批驗所”。鹽船從產(chǎn)地出發(fā),經(jīng)過二三 百里水路,到儀征后停泊在天池,待掣驗后解捆運行,再由鹽商分別載運 到江南、江西、河南、湖廣等地銷售。解捆子鹽用駁船駁運出江交卸江船, 內(nèi)河出江有前河后河兩路,后河從閘橋西北起轉宏濟橋,向南由太平橋過麻石橋,向西直抵沙漫洲出江。前河從所橋起自北向南,過廣興橋,由都 會橋直達黃泥灘出口。歷史上都會橋下有碼頭。真州道情唱詞曰:“出南門,慢步 游,走河西,到碼頭,都會橋下水悠悠?!钡拦庵匦迌x征縣志引舊志 記載:“鹽廳,即都會橋下大馬頭。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鹽政暨 諸商創(chuàng)建碑亭、石岸。冬日水涸,鹽艘泊此投掣。然江河漸壅,舟不能近, 權就洲掣捆??偠?/p>

12、高晉勒碑記之。今毀?!笨梢姷搅饲∧觊g,由于冬日水涸,鹽船只能停泊在都會橋下投 掣。作為鹽廳駐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鹽政、鹽商共同興建了 碑亭和石岸,頗具規(guī)模,稱之為“大馬頭”。后來江河漸漸壅塞,鹽船又 相繼改在沿江沙洲掣捆,稱作洲掣。不過在乾隆年間,還是以天池垣捆為 主,洲捆只是應急措施,權宜之舉。大碼頭的名稱就是從這個時候叫響的, 并且是直接因鹽運而誕生。都會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巨大的青石板圈成橋的內(nèi) 拱,古銅色的花崗石構筑橋身。橋的高度從地面向上有兩丈左右, 是古代 儀征城最高、最寬、最大的橋梁之一。鹽運給都會橋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不僅鹽船出江從橋下通過,也不僅鹽廳和鹽運碼頭曾經(jīng)倚橋而立, 都會橋 本身即是由鹽運司修建的。都會橋建造于什么時候?查閱方志,明隆慶儀真縣志還沒有 都會橋的記載,萬歷揚州府志卷二“橋梁”條目下已經(jīng)有都會橋的名 字了。明隆慶有六年,縣志修成于元年(1567年)。萬歷有四十八年, 府志修成于三十一年(1603年)。所以,都會橋應當建成于明隆慶至萬歷三十年(15671602年)間都會橋最初是誰建造的,方志沒有說,但是有這樣的記載:“乾 隆二十年(1755年),邑人重修。五十九年(1794年),鹽運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