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1頁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2頁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3頁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4頁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摘 要我國市場經(jīng)濟一直在持續(xù)飛速地前進,交通設施的發(fā)展變化也非常迅速,各種車輛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汽車也漸漸成為大家的代步工具,只是大量的交通慘案也逐漸涌現(xiàn),造成的不良影響也越來越大,這種嚴重的社會現(xiàn)象逐漸形成后,已經(jīng)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密切關心。這樣一來,一些本來有生存機會的人會因不能立刻被搶救而死亡。為了維護被害人的生命權或者財產權,也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究查行為人的刑事責任,1997年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因逃逸致人死亡”這種結果加重犯的規(guī)定。隨后,一些相應的司法解釋也逐漸出臺,為司法實務作出進一步的規(guī)范與指導。盡管立法與司法解釋方面有了理論上的進步,可是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很多爭

2、議。為了切實保護相關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也為了案件能夠得到公平公正地處理,司法機關必須弄清楚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內涵與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內涵,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與定罪邊界也必須被弄清楚,本文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刑事指導第220號案例,對二者進行了學理分析并作出對比。本文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案情介紹與案件爭議的核心焦點;第二部分則闡述了對“因逃逸致人死亡”四種不同的理解,及相應的學理分析和本文自己的理解;第三部分是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學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明確區(qū)分“因逃逸致人死亡”與不作為故意殺人罪,闡述兩者的相同之處與差異;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與結論,倪某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且具有交

3、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情節(jié),其行為不符合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故意殺人- 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ket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infrastructure is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all kinds of vehicles increasing. Cars have become common goods in each family. But traffic ac

4、cident case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which has become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aro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Whats worse, some peace-breakers, in order to avoid penalty, even drove away after the accident. So many victims who could have survived died due to lack of timely rescue. In

5、order to protect the victims and further related responsibilities effectively, the criminal law of 1997 has added the aggravating punishment of traffic offences based on the criminal law in 1979. An explanation has made explanation, to further regulate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But theres still a

6、lot of controversy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order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escape after traffic accident and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caused by hit-and-run and intentional homicide,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nature and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makes a comparison, respe

7、ctively in death caused by hit-and-run and intentional homicide, based on the 220th criminal guide case announc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he entirel tex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first come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guide case and the focus of the controversy; the second part is theoretic

8、al analysis of the death caused by hit-and-run, listing four kinds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giving opinions of each of them; the third part i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tentional homicide ; the fourth part is the similarities of death caused by hit-and-run and intentional homicide, and differe

9、nces between them;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bove legal analysis, the defendants behavior constitutes the crime of traffic accident, and has aggravated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traffic accident, not constituting intentional homicide.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 death caused by hi

10、t-and-run; intentional homicide- 4 -目 錄一、案情介紹與案件爭議焦點2(一)案情介紹 2 (二)案件爭議焦點 3 二、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學理分析 4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含義的不同理解 4 (二)對上述四種觀點的評析5 (三)本文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6 三、不作為故意殺人罪學理分析9 (一)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概念9 (二)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 9 四、“因逃逸致人死亡”與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定罪界限 11 (一)兩者的相同點 11 (二)兩者的不同點11 (三)兩者的區(qū)分標準 12 五、案例分析及結論 12 結 語14主要參考文獻1

11、5 - 4 -一、案情介紹與案件爭議焦點(一)案情介紹2002年6月25日14時30分左右,倪某正身處灌南境內一個小鎮(zhèn)上,其駕駛一輛摩托車向另一小鎮(zhèn)方向行駛,并且倪某在駕車前飲了酒,由于沒有及時采取合適的措施來給其他車輛讓路,當他到達武障河閘南側的位置時,他所騎的三輪摩托車脫離了正常車輛軌跡,又因為此三輪摩托車剎車系統(tǒng)不靈敏,剎車效果不好,導致正行走在人行道上的嚴某被他撞倒并且摔傷。事件發(fā)生后,嚴某被倪某立刻就近帶到所處位置的衛(wèi)生室進行醫(yī)治。在醫(yī)治時,嚴某被衛(wèi)生室的醫(yī)務人員問到是哪里人,嚴某回答說自己住在本縣白皂鄉(xiāng),他說話有些困難,感覺呼吸不順暢,之后就講不出話了。經(jīng)過初步診斷,醫(yī)務人員認為傷

12、者的肺部可能有水泡聲,并且其內臟也可能出現(xiàn)大出血的嚴重情況,衛(wèi)生室的醫(yī)務人員無能為力,讓倪某趕緊將傷者送往縣里的人民醫(yī)院搶救。倪某立馬載上嚴某,向縣里的醫(yī)院趕去。在行至某個河灘附近時,倪某因為心里害怕被法律追究,便將重傷的嚴某遺棄在了那里,嚴某被遺棄的位置距離最近的一條公路將近有二百米遠。沒過多長時間,嚴某便于當日身亡。由專業(yè)醫(yī)學人員鑒定,嚴某因受外力重創(chuàng)而產生外傷性脾破裂,且因失血過多、左肱骨骨折疼痛而休克死亡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第二庭編:刑事審判參考(總第30輯),法律出版,2003年版,第9頁。因此,江蘇省灌南縣人民檢察院認為倪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于是向該縣人民法院提起了公

13、訴,請求依法判處。在審判中,倪某辯解:在送嚴某去當?shù)蒯t(yī)院搶救的路上,曾停車三次大聲呼喊嚴某的名字,但他都沒有回答,所以倪某以為嚴某巳經(jīng)死了,不需要再進行搶救了,此時腦海里便萌生了拋“尸”的念頭。遺棄了嚴某后,倪某并沒有立刻離開拋“尸”現(xiàn)場,他還在現(xiàn)場等了一會兒,想看看嚴某是否真的死亡了,而后沒看到嚴某有任何反應與動靜,于是篤定嚴某巳經(jīng)死去,倪某便駕車離開了。法醫(yī)檢驗了嚴某的尸體后說,如果死者嚴某脾臟受傷嚴重,已經(jīng)達到了內部破裂的程度,且傷口較深,并且嚴某死前還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話,在這兩種傷害相互促進的情況下,嚴某是可能在短時間內死去的,但是,只是存在這種可能,法醫(yī)并不能說出嚴某能堅持的準確時

14、間長短。但是若受傷程度不深,沒有觸及脾門及脾門血管,那么較短時間內,被害人是不會死亡的。經(jīng)肇事地點檢測與鑒定,以肇事車輛的速度估算,肇事者從事故發(fā)生位置駕車把被害人送到當?shù)乜h醫(yī)院,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門認為,倪某喝酒后驅使剎車不靈敏的摩托車,屬于酒后駕駛的違法行為,事故的所有責任理應由他承擔,并且倪某是在逆向的人行道上將行人撞傷的,事故發(fā)生的過錯全在于倪某,故責任由誰承擔便清晰明了。本案能夠搜集到的現(xiàn)存證據(jù),僅僅表明嚴某被倪某撞成外傷性脾破裂,同時有左肱骨骨折,但是沒法弄清楚的是,嚴某脾臟破裂的嚴重程度到底到了何種地步,在事故發(fā)生前嚴某是否患有其他嚴重疾患,以及是否同時有大

15、出血的情況。灌南縣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倪某飲酒后仍驅使剎車不靈敏的摩托車,造成了結果嚴重且性質惡劣的事故,其行為已經(jīng)違反相關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安全交通法。,倪某需要承擔事故的一切責任,其行為當然也違反了我國刑法第133條之規(guī)定,構成交通肇事罪,故判處倪某有期徒刑4年。倪某在事故發(fā)生后,當場主動將嚴某送去衛(wèi)生室救治,又依照醫(yī)務人員的建議,將嚴某送往縣醫(yī)院急救,只是倪某在送嚴某去縣醫(yī)院搶救的路上,害怕受法律追究,而將嚴某遺棄了,其舉動符合解釋第三條之規(guī)定,顯然已經(jīng)構成交通肇事罪,且具有逃逸的嚴重情節(jié)。由于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嚴某在被遺棄之前沒有死亡,現(xiàn)存證據(jù)也不足以證明嚴某被撞后在短時間內

16、是不會死亡的,更不足以證明若嚴某被立刻搶救的話就一定不會死去,依據(jù)“疑罪從無”的刑訴原則,理當做出對倪某有利的判決,所以檢察院指控倪某犯故意殺人罪的起訴意見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二)案件爭議焦點按照爭議雙方的意見,此案爭議的焦點是:本案中倪某的逃逸行為到底該如何定性?人民法院認為倪某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公訴機關卻以故意殺人罪起訴倪某。在本案中,倪某開車撞倒了行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雖然當場立刻帶被害人到就近的衛(wèi)生室進行救治,但是在衛(wèi)生室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倪某在身處新安鎮(zhèn)時,因害怕受法律追究,將嚴某遺棄在了河灘上,最后被害人被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身亡。倪某的舉動符合解釋第六條之規(guī)定,所以檢察機關認為

17、,倪某應該被判處故意殺人罪。人民法院觀點不同,法院認為:倪某飲酒后驅使剎車不靈敏的摩托車,造成了嚴某死亡的結果,其行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并觸犯了刑法的規(guī)定,已構成交通肇事罪,故需承擔事故的一切責任,又因其具有逃逸的加重情節(jié),所以應在第二量刑檔次內予以刑罰處罰。倪某被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只是公訴機關在起訴意見中請求法院定罪的罪名不恰當。倪某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立刻將被害人抱送附近衛(wèi)生室求治,可見,倪某并沒有產生殺害被害人的故意,反而是實施了積極救助的行為,隨后并按醫(yī)務人員的囑托,又立馬送被害人去條件更好的醫(yī)院進行搶救,后來倪某經(jīng)過多次呼喊并停留觀察等方式再三確認后,認為

18、被害人已經(jīng)死亡,并無繼續(xù)救治的需要,才將被害人遺棄了,由此可見,倪某至始至終都沒有產生過殺害被害人的故意。本案并沒有提供足夠且充分的證據(jù)來證明嚴某在被拋棄之前沒有死亡,現(xiàn)存的證據(jù)也不足以證明嚴某被撞后在短時間內不會死亡的,更不足以證明若嚴某被立刻搶救的話就一定不會死去,所以其舉動不符合解釋第六條關于交通肇事轉化為故意殺人的構件。依據(jù)“疑罪從無、疑罪從輕”的刑事訴訟法原則,倪某只能被定以刑罰較輕的罪。二、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學理分析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導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在實際生活中層見迭出,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 Magnavita N, Narda N, Sani L. Type A behav

19、iour pattern and traffic accidents. Br J Med Psychol 1997;70:1037:142-156.,但是處理相關案件卻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許多要確定的定罪量刑的關鍵因素有時難以確定下來,理論界和實踐中各種爭論和分歧一直存在著,接著本文將通過對“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理解和對這些理解的評析方面進行闡述。(一)“因逃逸致人死亡”含義的不同理解解釋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其含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傷者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只是在理論界中

20、,許多對“因逃逸致人死亡”解讀的不同觀點一直存在著,不同觀點的持有者都堅定地保持著自己的立場,無法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結論,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主要強調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者逃逸時的主觀心態(tài),即肇事者內心是明知的,是非常清楚自己逃逸后被害人即將面臨的狀況 被害人若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其即將面臨死亡的危險狀況。,但是行為人仍不管不顧,最終造成案件無法挽回的結果 高銘暄:刑法專論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版,第732頁。 第二種,強調發(fā)生了兩次交通事故,前一次交通事故與第二次交通事故是分開的,是沒有關系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肇事者在過失的主觀心態(tài)下,造成第二次交通事故中的“人

21、”死亡,也就是說,死亡的被害人與第一次交通事故中的被害人并不是同一人。但是,若行為人在后續(xù)行為過程中主觀罪過形式發(fā)生了改變 變?yōu)閷Φ诙谓煌ㄊ鹿实谋缓θ说乃劳龀肿非蠡蛘叻湃尾还艿膽B(tài)度,那么有可能構成故意殺人罪或者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則最終定罪情況將有很大不同 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379頁。 第三種,強調包括兩個犯罪行為,前者是基本的交通肇事罪,后者是交通肇事中的逃逸致人死亡,屬于犯了兩個同一罪名的罪。但是若在逃逸路途中,肇事者的主觀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從過失心態(tài)變?yōu)榱斯室獾男膽B(tài),肇事者產生了殺害被害人的故意,那么行為人就成立其主觀心態(tài)符合的故意犯罪。 第四種,認

22、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理應被認定為間接故意殺人罪,在交通肇事后又逃逸,導致他人死亡的情況下,交通肇事罪已經(jīng)成功過渡到了故意殺人罪。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遺棄,即是一種不作為,肇事者基于自己的先前行為,本身負有救助被害人的義務,但是其對被害人的生命卻持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符合間接故意殺人的構成要件。(二)對上述四種觀點的評析 本文認為以上四種觀點都不正確。第一種看法強調肇事者的內心主觀狀態(tài)是“明知”,雖然刑法在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時”并沒有明確說明逃逸者的主觀心態(tài),可是并不能認為逃逸者對于死亡結果的發(fā)生持過失心態(tài)是不可能存在的。并且,要求肇事者“明知”,就縮小了“致人逃逸的范圍”相關例子如

23、注釋所示 張三駕駛一輛小汽車,因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小心將行人李四撞倒在地,李四站起來后,當時身體并沒有感覺任何疼痛與不適,由于是張三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李四內心十分氣憤,便想找張三說說理,張三見李四朝自己這邊走過來,內心害怕李四與自己糾纏不休,便立即駕駛自己的小汽車逃脫了現(xiàn)場。張三離開現(xiàn)場不久后,李四就倒在路邊昏迷了,李四被人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身亡。后經(jīng)專業(yè)醫(yī)務人員驗尸證實,李四是因為受外力沖擊,導致臟器大出血而死亡。如若順著第一種觀點的要求,顯然張三是不符合構成要件的,因為從李四在被撞后自己站起來,并朝著張三走來的舉動來看,李四的身體健康并沒有因為受撞擊而有任何異樣,張三是不能從李四的舉動中“明知”如

24、果李四不及時被救助的話,會面臨生命危險的情況,因此認為張三不構成逃逸致人死亡,這種理解與思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張三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的后續(xù)行為當然與案件最后結果有著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張三當然應該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第二種觀點認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包括兩次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不是指第一次交通事故中的人,與第一次交通事故并沒有什么關系。這種理解也是欠妥的,因為第一次交通事故與第二次交通事故是分離的,不相關的,第二次案件是指第一次案件發(fā)生后,行為人在逃逸的過程中,又引起了新一起的交通案件,這兩起交通案件是分離的,第二起交通案件中的最終結果,應被評價于第二季交通事故中,而不應該被

25、評價于第一次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中,否則,第一次交通事故與第二次交通事故就被混為一談了,應注意將兩者區(qū)分開來。若肇事者在發(fā)生事故后,由于感到緊張或恐懼,為了不被法律追究,便開車胡亂沖撞,致使許多人受傷死亡或財產受到嚴重損失的,那么可以斷定肇事者此時主觀心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變 主觀心態(tài)由過失轉化成了故意,行為人對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和財產放任不管,公共安全嚴重受到威脅。,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滿足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構成要件,根據(jù)肇事者主觀心態(tài)上的轉變,第一次交通肇事行為應該被評價為交通肇事罪,第二次交通肇事行為應該被評價為其他犯罪,并實行數(shù)罪并罰。第三種觀點認為,這里所討論的含義實

26、際上包含了兩個同種犯罪,通過查閱刑法法條就可以明確地知道,交通肇事罪有三個不同量刑檔次,加重量刑情節(jié)與基本量刑情節(jié)是并列關系。因此,如若說“因逃逸致人死亡”包含著兩個同種犯罪,肇事者的行為就是被進行了兩次評價,這對肇事者明顯不公。第四種觀點認為,“逃逸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因此其應該被評價為間接故意殺人罪。顯然這種觀點考慮問題也是不周全的。“逃逸致人死亡”并不一定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這與肇事者的主觀心態(tài)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性。逃逸致人死亡與不作為的故意殺人之間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不能直接將兩者畫上等號。 (三)本文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 本文認為,此表述的含義與司法解釋是一致的

27、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在發(fā)生交通肇事后選擇逃逸,行為人不履行自己相應的義務即救助義務,逃避法律追究,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而死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罪的一個加重犯,在構成要件上,與基本犯有相同之處,也有特殊之處。其中比較難以把握的是犯罪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接下來本文將從罪過形式和客觀要求兩個方面來把握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 在討論“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和客觀要求之前要弄清楚另外一個問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是否要以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基礎。同樣地,在這個問題上仍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有的學者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基礎存在,有的學者則認為并不需要首先構成該罪的基本犯。堅持

28、沒必要首先構成該罪的基本犯的學者認為“逃逸致人死亡”包含了這種情況,即行為人雖然被害人遭受交通事故后沒受重傷,但仍因為行為人的后續(xù)行為而死亡的情況 葉松:“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以楊某交通肇事案為例”,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可是本文的觀點卻不一樣,本文認為若要構成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交通肇事罪且具有逃逸致人死亡的情節(jié),是以首先構成該罪的基本犯為條件的。根據(jù)解釋的明確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明確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

29、機動車輛的。,故本文認為“逃逸致人死亡”必須以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 葉松:“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以楊某交通肇事案為例”,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1.“逃逸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 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條及解釋都沒有明確要求“逃逸致人死亡”中的行為人逃逸時的主觀心態(tài),在實際生活中,對此爭議也比較大,一共存在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認為是“故意”的主觀心態(tài),即肇事者對被害人的死亡是持追求或者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的,也就是指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張兆松:“論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問題”,人民檢察,1999年第5期,第20頁。,不存在過失或者意外致人死亡的情況。第二種認為是“間接故意”的

30、主觀心態(tài),因為肇事者對被害人的死亡持有一種無所謂、不關心、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 梁華仁、阮齊林、張軍等:新刑法的研究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318頁。,肇事者行為的實質就是“遺棄”,故主張肇事逃逸致傷者死亡的罪過形式應該只被限定于間接故意的情形。 第三種認為是“過失兼間接故意”的主觀罪過形式,因為交通事故后不履行相應義務致人死亡的,行為人對傷者的死亡持放任的心理立場是極有可能的 趙秉志、田宏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人民檢察,2000年第1期,第27-28頁。,也不排除因過于自信或者疏忽大意而過失致人死亡的情形,故此種觀點認為的兩種主觀心態(tài)都是有存在可能性的。第四

31、種認為是“過失”的主觀心態(tài),主張行為人的主觀狀態(tài)只能是過失,解釋如注釋所示 肇事者逃致被害人死亡時的主觀心態(tài)只能是過失,不存在任何故意的意思。,即不存在間接故意或者直接故意的情形 劉艷紅:“再論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福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第20頁。若存在故意的成分,則肇事者的行為應該被評價為其他犯罪,因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 本文同意第四種觀點。從相關法條的語義表達中就可以看出,肇事者逃逸致人死亡時的主觀心態(tài)只能是過失,若存在故意的成分,則肇事者的行為應該被評價為其他犯罪,因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首先,從刑法立法上來看,刑法條文中規(guī)定了許多過失類型的犯罪,一般

32、也是以“致人.”等語句來表達的,還有許多犯罪的結果加重犯一般也是過失犯罪,在闡述這些結果加重犯時,一般也是這樣表達的,用以表明行為人過失的心態(tài),也就是說,即使不明確說明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但是只要法條或者相關解釋中有相應的表達,就可以判斷出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是怎樣的。所以,解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時,也是一樣的思路,雖然沒有明確說明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但是依據(jù)“致人”二字,可以看出主觀心態(tài)是過失,而不是故意,否則法條中的表達就會利用其他表示“故意”的語言來傳達“故意”的主觀心態(tài)。 其次,從刑法條文可以看出,交通肇事罪有三個量刑檔次,不同的量刑檔次對應于不同的犯罪情節(jié),“因逃逸致人死亡

33、”是一種加重情節(jié),但是其仍屬于交通肇事罪的范疇,仍應該符合交通肇事罪的主客觀構成要件,又由于交通事故是不可能在故意的主觀狀態(tài)下造成,否則可能構成其他犯罪,故所有的犯罪情節(jié)都應該受過失心態(tài)的約束,不可能有故意的成分,否則在主觀罪過上就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了,若有故意的成分,則應該被認定為其他的故意犯罪。 最后,眾所皆知的一點是,故意和過失心態(tài),行為人的過錯大小是不一樣的,顯然,故意心態(tài)時的過錯更大,所受的刑罰處罰應該更嚴重,兩者當然不能以統(tǒng)一標準定罪量刑,否則不符合“罪刑相適應 ”的刑法基本原則。如果對故意和過失的處罰都適用相同的量刑檔次,即無論肇事者對被害人的死亡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都處7年

34、以上有期徒刑,是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的,也是沒有說服力的,且極不公平的 曾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定罪研究以李某故意殺人案為分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2.“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觀要求相關司法解釋已經(jīng)對“應逃逸致人死亡”作了明確的定義,從司法解釋的定義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客觀方面的關鍵內容,簡而言之就是以下幾點:交通事故;被害人重傷;逃逸行為;死亡結果;因果關系 曾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定罪研究以李某故意殺人案為分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具體分析如下: 交通事故發(fā)生。一般情況下是機動車的駕駛員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導致的交通事故,有時也是因為行人不遵守交通

35、規(guī)則而導致,所以交通事故通常發(fā)生在機動車與機動車,或者機動車與行人之間,若事故發(fā)生的過錯在于行人,則機動車駕駛員可以相應地減輕責任。 被害人因交通事故身受重傷。正如前文所闡述的一樣,要成立“因逃逸致人死亡”,必須首先成立首要的基本犯罪,首要的基本犯罪中的一個關鍵條件就是,受傷的人必須因交通事故而身受重傷,若只是身受輕傷,則還沒觸犯刑法,還不足以被評價為交通肇事罪,只能以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肇事者行政處罰。前文也明確闡述了觀點,行為人已經(jīng)構成交通肇事罪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前提條件。交通事故導致傷者輕傷后,傷者因為行為人沒有履行相應的義務而死亡的情形,并不屬于前文所討論的情形。 交通肇事者

36、肇事后逃逸。對于“逃逸”含義的理解,理論上存在許多分歧。一些學者認為逃逸行為是指逃避救助義務。肇事者的許多義務要求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第七十條中都已經(jīng)予以直接明了的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條文或者司法解釋需要考慮人道主義思想,雖然解釋明確表達,肇事者逃逸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是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內涵時,應該考慮法律的立法精神與立法價值,本身刑法條文增加“因逃逸致人死亡”這個加重犯就是為了保護被害人的利益,為了被害人的利益得到切實的維護,為了被害人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所以“逃逸”的目的應該包括“逃避救助義務”。 被害人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要把肇事行為直接造成死亡結果的情形排除掉

37、。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肇事者的逃逸行為與案件的嚴重結果就沒有了相應的因果關系,造成案件的嚴重結果的原因是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本身,而不是他的后續(xù)行為,所以這種情況應該予以排除,肇事者要為自己的交通肇事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不必為逃逸行為負擔相應的后果。行為人的后續(xù)行為和案件的嚴重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兩者之間并無這種相當?shù)穆?lián)系,或者因果關系被其他非正常的,突如其來的因素給切斷,則兩者之間就不再存在因果關系了,那么肇事者只能在第二個量刑檔次內量刑被定罪量刑。例如,案件的嚴重結果是由行為人后續(xù)行為之外其他事件所引起的,并不是由行為人逃逸而導致的,具體而言,比如被害人拒絕救治、不按要求護理傷口、在送至醫(yī)院

38、的途中又遭到交通肇事、醫(yī)務人員不履行相應職責、醫(yī)院遭受其他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突如其來的事情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對于這種死亡結果,不能追究行為人的責任,行為人只需要對其自己的交通肇事行為承擔直接的刑事責任即可,不需要為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承擔任何責任。如果符合解釋第三條之規(guī)定,那么則在第二個檔次內對肇事者進行定罪量刑 張鳳閣主編:新刑法理論與實務,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頁。就因果關系中“因”和“果”的先后順序來看,兩者的先后順序一定不能顛倒,否則因果關系則不成立。其次,“因”必須對“果”的發(fā)生有實際的影響,即不論肇事者的逃逸行為對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是有影響的。如果不論是否存在肇事者的逃逸行

39、為,死亡結果都一定會發(fā)生或者都一定不會發(fā)生,那么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也不成立,因為逃逸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fā)生根本沒有任何影響,兩者是完全獨立,互不影響的。此時交通事故中的肇事者也不能被認定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 趙秉志: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242頁。三、不作為故意殺人罪學理分析(一)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概念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所構成的犯罪 F. Stephen Bridges, David Lester. Homicidesuicid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81975J. Forensic Science

40、International, 2011, 206(1-3):53-63.,我國刑法嚴厲打擊故意殺人的犯罪行為,旨在保護他人的生命健康,也是為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安寧能夠切實得到維護 袁登明:刑法48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54頁。故意殺人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普遍,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故意殺人是以一種我們可以看見的、作為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但實際生活中,以不作為方式來實施的故意殺人行為也并不少見。不作為故意殺人罪就是以不作為方式實施的侵害他人生命權的犯罪行為。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不僅要滿足故意殺人的一般構成要件,并且還要滿足不作為犯的基本要求。(二)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成立要件根據(jù)傳統(tǒng)刑法理論

41、來理解刑法中的罪名,此罪的成立要件主要包括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客體這四個方面是主要構成要件,以作為方式實施的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也是包括這四個方面的要求,所以兩者主要的區(qū)別在于“作為”和“不作為”的不同,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關鍵在于掌握不作為方面的要求。所以,接下來本文將闡述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 曾志:“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定罪研究以李某故意殺人案為分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關于不作為犯的成立要求,有的學者認為包括兩個構成要件,即作為義務存在與負有義務的人的不作為;也有學者認為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包括四個,前兩點與前一種觀點相同,還多出了可能性與回避結果可能性這兩點 張明楷:

42、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54-158頁。另有知名學者認為,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包括三個,同樣地,前兩點與第一種觀點相同,不過還增加了第三點,即因果關系 陳興良:刑法哲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85頁。本文的觀點是包含以下幾個至關重要的方面:1.相應義務的切實存在。 在作為義務的來源方面,沒有太大的分歧存在,總的來所,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職;務或者業(yè)務上要求的義務;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 前文第一種原因引起的義務就對應于交通肇事案件中肇事者的義務,是指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因為行為人的先前行為,而陷入了危險的境地,排

43、除此種危險,或者預防可能的危害結果發(fā)生的主動義務,就需要由行為人承擔。也就是說,行為人要為自己的危險行為負責,既然是自己的行為導致被害人陷入危險境地,那就自然有義務讓被害人從危險的處境中脫險,行為人負有這種積極義務,只為自己的行為承擔這種積極義務 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62頁。如果危害結果最后的確發(fā)生與行為人選擇不履行該項義務有著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那么相應的刑事責任就應當由行為人承擔。在交通肇事的案子里,肇事者的先行肇事行為導致被害人的生命受到極大地威脅,有喪失生命的可能性,這是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所造成的,行為人要為自己的先前行為負責,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若行為人

44、對傷者的生死不管不顧,沒有履行相應的義務,那么按照行為人進行后續(xù)行為的不同目的與初衷,其有可能其他的犯罪,而不是過失類犯罪。 2.法益受到緊迫威脅。被害人的相關切身利益受到緊迫威脅,若得不到及時救助,相關切身利益將會嚴重受損,此時基于肇事者特定的作為義務,肇事者需要實施相應的行為來排除這種危險狀態(tài) 曾志:“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定罪研究以李某故意殺人案為分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8月。在交通肇事案中,刑法法益即被害人的生命處于危險狀態(tài),是由肇事者的先行肇事行為導致,被害人通常遭受重傷或者昏迷,在這種情況下中,被害人正處于面臨著死亡或者瀕臨死亡的境地,此時肇事者的救助行為就顯得至關重要

45、了。3.不作為的切實存在。行為人要承擔一定的作為方式實施的義務,其履行作為義務的行為是法律期待其實施的,在交通肇事案中,肇事者有積極救助因交通事故而身受重傷的被害人的義務,若其不實施相關救助行為,則是一種不作為。在本文的案例中,倪某送嚴某去醫(yī)療條件完好的醫(yī)院進行救治就是法律所期待的救助行為,倪某沒有實施該救助行為則意味著其不作為。4.該作為有履行的可能性。 法律所期待的救助行為,在實際生活中是要具備履行條件的,要具備旅行的可能性,若這種作為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就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了,顯然,更加沒有任何法律意義。行為人所負擔的義務必須是自己有能力履行的,即是行為人力所能及范圍內的,若行為人沒有

46、相應的履行能力,則此項義務對行為人來所也是無意義的。但是,行為人是否有履行能力,應從客觀實際方面來考慮才有參考價值。 5.因果關系。鑒于為了便于讓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有更加充足充分的證據(jù)和理由,相關的因果關系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非常關鍵。但因果關系不能作為所有犯罪的定罪要件。對于一些犯罪形態(tài),并沒有發(fā)生刑法所要求的相應犯罪結果,也就是說,不一定只有完成時態(tài)的犯罪形態(tài)才能被定罪有些犯罪形態(tài)并沒有發(fā)生一定的結果,即因果關系中的缺少了“果”的存在,既然因果關系中的兩個基本要素缺其中之一,自然就不構成因果關系了,此時也沒有談論因果關系的必要。另外,表面的“因”掩蓋了實質上對結果產生影響的“因”,例如在

47、出現(xiàn)介入因素的情況下,若該因素是非正常且突如其來的,此時后續(xù)行為與案件嚴重結果之間的這種因果聯(lián)系關系就會因此消失,本該建立的關系會因此不成立,并在介入因素與結果之間建立起一個新的因果關系。四、“因逃逸致人死亡”與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定罪界限1979年刑法只規(guī)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情形,所以,在1997年刑法出臺之前,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時候“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犯被定為其他的犯罪。但是,不能以刑法條文本身的缺陷為借口和理由,而對兩個罪名切實存在的區(qū)別和差異視而不見,把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弄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一)兩者的相同點 就犯罪性質而言,兩者存在許多相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涉嫌犯

48、罪的主體都是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并且在事故發(fā)生后都有逃逸行為;第二,主體都沒履行法律所期待救助義務,即有相應的不作為行為,沒有救助交通事故中的被害人;第三,主體都負有為自己行為承擔相應責任的義務,但是卻沒有履行義務讓被害人脫險;第四,相應的救助義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有履行條件的,且義務主體也有履行義務的能力。(二)兩者的不同點但是區(qū)別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前者的犯罪內容既包括交通事故,也包括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者的逃逸行為,前后兩個行為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連接性,后者的犯罪內容只包括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者的逃逸行為;第二,兩個犯罪的主觀方面完全不一樣,前者所評價的所有犯罪內容,行為人主觀上都是過失,后者在

49、開始逃逸后,主觀心態(tài)就由過失變?yōu)榱斯室猓灾饔^心態(tài)不一樣;第三,前者對案件嚴重結果的發(fā)生是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即一定要求案件嚴重結果的切實存在,即一定要求被害人死亡的結果,而后者被害人是否死亡并不影響肇事者被定罪,后者被定罪關鍵,在于肇事者主觀心態(tài)的改變。所以,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很好的把握兩罪之間區(qū)別和差異,更加明確兩者間界限。(三)兩者的區(qū)分標準 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就其本質而言,也是一種不作為,“逃逸致被害人死亡”能夠引起肇事者的作為義務,因此就有可能被認定為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在“逃逸致人死亡”不滿足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時,也就是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形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時,后續(xù)行為帶來的案件的

50、嚴重結果,連同之前的先前行為是具有時間上的同一性,可以說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fā)生的,兩個行為一起構成一個基本犯罪。但是如若后續(xù)行為達到了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則后續(xù)行為將另外構成一個新的犯罪,此時行為人在進行后續(xù)行為時就產生了新的犯意,此時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就要被評價為故意殺人罪。肇事者逃逸時主觀心態(tài)的變化和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是否發(fā)生是很好的區(qū)分兩者的依據(jù)。如果主觀心態(tài)一直是過失心態(tài)的話,則只能在過失類的犯罪中被評價;如果主觀心態(tài)在逃逸時發(fā)生了轉變,行為人對傷者的死亡不持有排斥或者反對的態(tài)度,那么行為人的行為就要被評價為故意犯罪了。有的學者認為,肇事的先行行為是造成了交通事故,造成交通事故的行為本

51、身已經(jīng)構成了犯罪,而后續(xù)逃逸的行為本質是一種不作為,若交通事故與逃逸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系,則構成牽連犯 陳興良:刑法哲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頁。牽連犯若無特別規(guī)定,通常擇一重處罰,通過對比刑法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可知,故意類犯罪的刑罰要重于過失類犯罪的刑罰,擇一重處罰應該選擇定故意殺人罪。五、案例分析及結論本文認為灌南縣人民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從理論上分析,行為人的罪過形式非常重要,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可以決定定此罪還是定彼罪,若行為人持過失心態(tài)的,則定過失類型的犯罪罪名 高炳昭主編:刑法各罪的法理與適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頁。;若行為人對被害人的死

52、亡持故意心態(tài)的,則定故意類型的犯罪。但是,行為人的罪過形式即主觀心態(tài),恰恰是在調查取證中最難把握的一點,因為具有極大的主觀性。若僅僅依據(jù)肇事者倪某的口供來判斷是極其站不住腳的。法院認為,倪某在本案中的交通肇事行為及其逃逸行為只構成交通肇事罪一罪,而且不能轉化為故意殺人罪。主要分析如下:首先,本案中,倪某將嚴某撞傷后,并沒有產生殺害嚴某的犯意,而是立刻將嚴某送往就近的衛(wèi)生室進行救治。在得知嚴某受傷情況嚴重,衛(wèi)生室無能為力,醫(yī)務人員要求倪某將嚴某及時送往其他人民醫(yī)院進行搶救時,倪某也按照要求及時將嚴某送往醫(yī)院。只是,檢察機關并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jù)予以證明,在倪某將嚴某送往醫(yī)院的路上,其是否產生了殺害

53、嚴某的故意,控訴方即人民檢察院無法證明倪某主觀心態(tài)是故意殺人,相反地,雖然倪某的辯解也不能被證明完全真實,但是倪某的自我辯解卻能夠證明他自己并沒有殺人的故意。根據(jù)“疑罪從無”的原則,倪某不應該被認定為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林亞剛:“對通肇事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載于法學家,2001年,第3期。其次,倪某的行為符合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成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從事情的發(fā)生的最開始來看,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倪某在第一時間其實對嚴某進行了救助,只是到了后來,因為心里害怕,為了逃避被法律追究,而將被害人拋棄在河灘上,故該行為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李潔:“析交通肇事罪過形式”,載于人民檢察,1998年第11期。從客觀方面來說,倪某的確具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節(jié),而且也發(fā)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但是,本案并沒有充分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嚴某的死亡是因被倪某拋棄而無法得到救助所導致的 余劍主編: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頁。也就是說,控訴方即人民檢察院,不能證明究竟是不是倪某的拋棄行為導致了嚴某的死亡結果。具體分析如以下兩點,第一點,沒有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嚴某的死亡與倪某的行為之間有刑法上因果關系,但同時也無法完全排除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 周雪艷:“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研究”,載于于志剛主編刑法問題與爭鳴,2003年,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