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與止血檢驗在臨床上應用ppt課件_第1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在臨床上應用ppt課件_第2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在臨床上應用ppt課件_第3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在臨床上應用ppt課件_第4頁
血栓與止血檢驗在臨床上應用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一頁,共六十四頁。1 血液的液體狀態(tài)是保證血液在血管內(nèi) 正常循環(huán)、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血液的液體狀是通過止血功能來保持的。正常人體的止血、抗凝血功能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纖溶系統(tǒng)等幾種因素。它們通過本身的促凝和抗凝作用,組成了血液內(nèi)功能復雜的對立統(tǒng)一系統(tǒng),通過機體的生理調(diào)節(jié)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使生理狀態(tài)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斷流動,既不溢出血管之外,又不凝固于血管中。一旦此種平衡遭到破壞,則可導致各種出血或血栓形成。 第二頁,共六十四頁。2 出血與血栓形成是機體正常的止血與抗凝血及纖溶功能動態(tài)平衡失調(diào)所致的一種病理生理過程。 以自發(fā)性出血或輕度損傷后過度出血或出血不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

2、疾病統(tǒng)稱為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癱、血小板無力癥等; 由于心血管內(nèi)自發(fā)性血栓形成而導致機體局部甚至全身組織或器官缺氧、缺血的一類疾病統(tǒng)稱為血栓性疾病,如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 DIC )、深靜脈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等。 出血與血栓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體健康乃至生命,特別是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已成為當今基礎(chǔ)和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第三頁,共六十四頁。3 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物質(zhì)、纖溶成分和血流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 近年來,隨著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fā)展,從細

3、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對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有了更深人的認識,大量靈敏、特異、簡便、快捷的實驗方法和診斷指標也不斷地被開發(fā)和應用于臨床,尤其是半自動或全自動血栓與止血分析儀器的廣泛使用,為臨床提供了更多和更有意義的實驗診斷數(shù)據(jù),促進了臨床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水平的不斷提高。第四頁,共六十四頁。4 心內(nèi)科:心梗、溶栓抗凝治療心內(nèi)科:心梗、溶栓抗凝治療 神內(nèi)科:腦梗塞、溶栓治療神內(nèi)科:腦梗塞、溶栓治療 傳染科:重癥肝炎傳染科:重癥肝炎,VK,VK因子缺乏因子缺乏,DIC,DIC。 外科:外科:DIC,DVTDIC,DVT、VKVK因子缺乏因子缺乏,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 骨科:血

4、友病骨科:血友病 婦產(chǎn)科:婦產(chǎn)科:DICDIC、習慣性流產(chǎn)、習慣性流產(chǎn)、VWDVWD、 兒科: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缺陷兒科: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液科:血友病、血液科:血友病、VWDVWD, GTGT。第五頁,共六十四頁。5第六頁,共六十四頁。6PulmonaryThromboembolismDeep Vein Thrombosis第七頁,共六十四頁。7Acute DVTVenogram第八頁,共六十四頁。89介入科介入科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呼吸科呼吸科ICU普通外科普通外科老年科老年科腫腫瘤科瘤科骨骨科科內(nèi)分泌內(nèi)分泌神神經(jīng)經(jīng)科科腎腎病病科科兒科兒科婦產(chǎn)婦產(chǎn)科科血栓血栓動

5、脈及靜脈動脈及靜脈外科和內(nèi)科外科和內(nèi)科心心臟臟科科神神經(jīng)經(jīng)外科外科血液科血液科泌尿外科泌尿外科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外科外科心胸外科心胸外科第九頁,共六十四頁。9 出血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血栓前狀態(tài) 止血 治療鑒測 溶栓第十頁,共六十四頁。10 出血性疾病的實驗診斷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密切結(jié)合病史、家族史和臨床表現(xiàn),有目的地進行篩查與確診試驗檢查。 實驗項目應從常用、簡便試驗開始,有必要時再進行技術(shù)要求高、較復雜的試驗。 對部分已認識較深入的疾病,可從細胞、分子、基因水平進行全面檢查,最終再做出診斷。 出血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各種試驗的靈敏度、特異性均有差別,所反映的病理變化既不相同但又可能有交叉,

6、有時需要多次、定期復查并排除一些相關(guān)疾病或藥物的干擾,切忌根據(jù)某一項實驗或某一次檢查就做出診斷,有些實驗結(jié)果還需動態(tài)觀察。第十一頁,共六十四頁。11 (1)出血時間(BT) 是能較好地反映初期止血功能的一項試驗,疑有血管壁、血小板結(jié)構(gòu)與功能異常時。如血小板無力癥對BT延長的患者應進一步作有關(guān)確診試驗。 (2)血小板計數(shù)(PLT) 是重要的篩選試驗。對每位疑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都應常規(guī)性地計數(shù)血小板。 (3) PT、APTT、TT聯(lián)合應用 PT、APTT、TT均正常:除正常人外,見于遺傳性與獲得性FXIII缺陷、抗纖溶酶缺陷、血小板質(zhì)與量異常、血管壁異常所致的出血和凝血因子的亞臨床輕度缺陷 PT延

7、長、APTT、TT正常:多為遺傳性或獲得性F缺陷 APTT延長、PT、TT正常:常見于內(nèi)源凝血因子缺陷,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PT、APTT延長,TT正常:見于遺傳性或獲得性F I、F、FV、FX缺陷癥和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 PT、APTT和TT均延長:見于異??鼓镌龆嗟谑?,共六十四頁。12 臨床上,BT、PLT、PT、APTT、TT五項試驗是最常用的選篩試驗,纖溶活性也可用FDP和 DD篩查,聯(lián)合運用這幾項檢查可對出血性疾病進行初步分類(見表)。出血性疾病也可通過這些檢查得到初步診斷(見表2),以便于進一步選擇特異性診斷試驗進行確診。第十三頁,共六十四頁。13第十四頁,共六十四頁。1

8、4 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因素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與三種因素有關(guān)。 血管壁損傷,局部內(nèi)皮細胞抗血栓活性減弱或喪失,內(nèi)皮下促凝血組分暴露、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血液濃縮而易誘發(fā)血栓形成。血液成分改變:包括血漿成分和血細胞的異常,血小板數(shù)量增多或功能亢進、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增高、抗凝物質(zhì)作用減弱或缺乏、纖溶活性低下、白細胞數(shù)量增多或質(zhì)量異常、紅細胞數(shù)量增多、聚集性增高或變形能力降低,導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 血流狀態(tài)異常:血流緩慢或停滯、局部形成渦流、血液黏度增高,均有利于局部促凝血成分濃度增高或激活,促進血栓形成。第十五頁,共六十四頁。15 可以通過實驗檢查并結(jié)合臨床進行診斷。與出血性疾病不同的

9、是,沒有更多的簡單試驗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篩查。一般是在臨床檢查、仔細詢問病史、家族史的基礎(chǔ)上進行有關(guān)實驗檢查。 (1)無癥狀個體 一般沒有必要對普通人群進行血栓性疾病篩查,血栓性疾病患者親屬檢查有價值,如果不存在相同的缺陷,可除外其血栓性疾病。有陽性家族史的婦女口服避孕藥時,應進行檢查,避免增加血栓形成風險。對于大型外科手術(shù)前的患者,可選擇適當?shù)暮Y選試驗,包括TT、APTT、PT、FIB、四項試驗及DD ,如果有異??蛇x擇有關(guān)確診試驗,基本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檢驗。第十六頁,共六十四頁。16 (1)篩選試驗:TT、APTT、PT、FIB四項檢查具有一定意義。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患者TT可明顯延長。

10、狼瘡抗凝物、F缺陷可使APTT延長。有PC、PS缺陷或APC-R時,PCAT縮短。機體存在活動性血栓形成時,血漿DD增高。 (2)確診試驗:篩選試驗異常可進一步進行有關(guān)成分的含量或活性測定。但篩選試驗正常并不能除外某些異常,如F基因突變、AT缺陷、PAI-1增多癥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也是促進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條件時應進行測定。對已經(jīng)確基因點突變所致的血栓病,如F II 20210A突變、FV Leiden突變,可以進行基因診斷。對于一些有復雜基因異常的病例,如AT、PC、PS缺陷,一般不必做基因檢查,從蛋白水平檢查即可臨床診斷。第十七頁,共六十四頁。17 血栓前狀態(tài)(PTS)是指由多種

11、因素引起的血液極易發(fā)生血栓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此時血管內(nèi)皮細胞、血細胞或血漿成分發(fā)生了某些有利于促進血栓形成的生化學或流變學異常變化,而這些變化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查得以反映出來。 PTS是一種血栓與止血的異常狀態(tài),可以由分子遺傳缺陷的易栓癥所致,也可以由多種獲得性血栓與止血因素異常引起。處于PTS的患者可能有以下臨床后果: 無明顯誘因而自發(fā)性出現(xiàn)血栓形成,導致血栓性疾病。 存在某些誘因如妊娠、外科手術(shù)、創(chuàng)傷、長時間不活動、口服避孕藥等,誘發(fā)血栓形成。 可能長期無血栓發(fā)生。第十八頁,共六十四頁。18 一般性的血栓與止血檢查:如BT、PLT、MPV、PT、APTT、TT等,對診斷或研究PTS缺乏足夠

12、的敏感度和特異性。 1)反映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或受刺激的分子標志物:血漿vWF、TM含量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血管內(nèi)皮的異常。 2)反映血小板功能亢進與活化的分子標志物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血小板膜CD63則可作為血小板完全活化的標志。 3)反映凝血亢進的分子標志物:血漿F1+2與TAT等 4)反映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D-二聚體增高等 5)反映血流狀態(tài)異常的指標:血液流變特性的改變可通過血液黏度、紅細胞流變性的異常得到反映。血液黏度增高、紅細胞變形性降低或聚集性增高,將嚴重影響微循環(huán)的血液灌流,促進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第十九頁,共六十四頁。19 DIC是一種全身

13、性血栓一出血綜合征,可以發(fā)生于多種疾病的病程之中。誘導DIC的病因十分復雜,但導致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在原發(fā)病的基礎(chǔ)上,血管內(nèi)皮受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激活,抗凝血功能減弱,導致機體微血管內(nèi)廣泛性微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使血液呈低凝狀態(tài),并繼發(fā)纖溶亢進,引起全身性出血。 (2)DIC的常用診斷試驗 1)血小板計數(shù): 2)凝血酶原時間(PT):3)血漿纖維蛋白原(FIB): 4)纖維蛋白單體(FM):DD。 特殊診斷試驗:AT、PLG、F1+2、TAT、PAP等第二十頁,共六十四頁。20 抗栓和溶栓是臨床預防和治療血栓性疾病的最常用手段,若所用藥物劑量不足,常常難達到預期的抗栓或溶栓效果

14、;但用藥過量,又可引起出血等并發(fā)癥。因此,臨床需要選擇一些指標,通過實驗室監(jiān)測,確保有效的抗栓和溶栓治療。 1抗凝血治療 (1)口服抗凝藥:維生素K拮抗劑-華法林最常用,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DVT),INR為1525; 治療DVT、肺梗死(PE)、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TIA),INR為2028, 治療心肌梗死(MI)、動脈血栓和人工心瓣膜置換術(shù)、反復DVT和PE患者,INR為2530。第二十一頁,共六十四頁。21 (2)普通肝素(uFH):用中等以上劑量治療的患者均需要監(jiān)測,一般首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APTT延長在對照血漿的1.52.5倍,可達到合適的抗凝血作用 (3)低分子量

15、肝素(LMWH):靜脈持續(xù)滴注、肝腎功能明顯異常時,則需作實驗室監(jiān)測。預防性用藥應維持在0.20.4 AFX a Uml。也應監(jiān)測血小板數(shù)量變化。第二十二頁,共六十四頁。22 (4)降纖維蛋白原藥物:應用降纖維蛋白原藥物,如蛇毒類藥物的治療過程中,可選用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和血小板數(shù)量(PLT)作為監(jiān)測指標,使FIB和PLT分別維持在1.251.5 gL和(5060)109L水平。第二十三頁,共六十四頁。23 2抗血小板治療 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兩種藥物可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監(jiān)測試驗可選用ADP和花生四烯酸(A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試驗,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維持在參考區(qū)間上限的

16、3050,血小板數(shù)量在(5060)109L為宜。監(jiān)測阿司匹林療效時,A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試驗最敏感;監(jiān)測氯吡格雷療效時,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試驗最敏感;監(jiān)測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時,ADP和A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試驗可同時選用。第二十四頁,共六十四頁。24 溶栓藥物主要包括鏈激酶(SK)、尿激酶(UK)和重組的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r t-PA)等,用藥后使血栓中纖維蛋白溶解,但也導致血液中纖維蛋白原(FIB)降解,血漿FIB降低,F(xiàn)DP增高。 因此,可選用血漿FIB和FDP定量、凝血酶時間(TT)作為監(jiān)測試驗。一般認為:在溶栓治療過程中,維持血漿FIB在1.21.5gL、FDP在300400mgL、

17、TT延長在參考區(qū)間上限的1.52.5倍最為適宜。第二十五頁,共六十四頁。25 (一 ) 初期止血 血管損傷后的正常止血( hemostasis )過程可分為初期止血( primary hernostasis )、血液凝固( coagulation )階段。初期止血主要涉及血管壁和血小板,若兩者出現(xiàn)異常,則可能導致出血或血栓性疾病。初期止血檢查一般包括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血管壁與血小板的相互作用、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自身抗體等。第二十六頁,共六十四頁。26第二十七頁,共六十四頁。27 血液凝固(凝血):血液凝固(凝血): 形態(tài):血液由液體狀態(tài)形態(tài):血液由液體狀態(tài)-凝膠狀態(tài)。凝膠狀態(tài)。

18、 本質(zhì):纖維蛋白原本質(zhì):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纖維蛋白。 基本學說基本學說凝血瀑布學說。凝血瀑布學說。第二十八頁,共六十四頁。28 凝血因子有14個,包括12個經(jīng)典的和激肽釋放酶原及高分子量激肽原。 國際凝血因子命名委員會用羅馬數(shù)字命名I-、PK(激肽釋放酶原)及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是的活化形式已廢除。 為(Ca2+)其它均為蛋白質(zhì),統(tǒng)稱為凝血蛋白。根據(jù)凝血因子作用和特性分為四組:第二十九頁,共六十四頁。29 ( 1 )維生素K依賴性:合成依賴VitK,有、四種(氨基N端有-羧基谷氨酸殘基,合成必須依賴維生素K) ( 2 )接觸凝血因子:通過接觸反應啟動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包括、PK、HM

19、WK ( 3 )對凝血酶敏感的因子:、 ( 4 )其他因子:(TF)、(Ca2+) 第三十頁,共六十四頁。30第三十一頁,共六十四頁。31 TF- a TFPI a a a a Thrombin Fibrinogen Fibrin TF不僅存在于血管內(nèi)皮等組織中,還存在于單核細胞和腫瘤細胞中。當受到內(nèi)毒素、抗原刺激后會被激活而啟動凝血。為某些惡性腫瘤有血栓形成現(xiàn)象,以及DIC的發(fā)病機理找到了新的解釋。第三十二頁,共六十四頁。32 血液凝固系統(tǒng)受到若干因素的調(diào)節(jié),即凝血控制論。包括對凝血各階段的制限和對纖維蛋白的降解,分別為抗血液凝固系統(tǒng)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 1、抗血液凝系統(tǒng) (1).細胞抗凝:

20、 a.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及清除作用 b.肝細胞的攝取和滅活作用及分泌抗凝作用物質(zhì)(AT- ) c.內(nèi)皮細胞合成釋放PGI2、TM、t-PA 第三十三頁,共六十四頁。33 A.抗凝血酶及肝素: AT- 主要由肝及內(nèi)皮細胞合成,肝素由肥大細胞合成,與AT- 協(xié)同,增強AT- 的抗凝活性。(約占生理抗凝活性的60%) b.蛋白系統(tǒng):PC、PS、TM、APC、EPCR c.TFPI:抑制TF- a復合物第三十四頁,共六十四頁。34第三十五頁,共六十四頁。35(一)組成: 1.t-(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2.u-(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3.(纖溶酶原) 4.(纖溶酶) 5.纖溶抑制物:酶原抑制

21、物及酶抑制物第三十六頁,共六十四頁。36第三十七頁,共六十四頁。37第三十八頁,共六十四頁。38 血栓與止血的檢驗研究進展較快,在凝血、抗凝、纖溶系統(tǒng)各種因子及其抑制物和活化標志物的檢測方面有了較大發(fā)展?,F(xiàn)在介紹血栓與止血檢驗主要項目與臨床應用。根據(jù)在疾病診斷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可將血栓與止血的實驗室檢驗分為兩類,即篩查試驗和確證試驗。第三十九頁,共六十四頁。39 國內(nèi)常用的篩選試驗: 出血時間測定(BT) 凝血時間測定(CT) 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PV) 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 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 纖維蛋白原定量測定(F) 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測定(FDPs

22、) D二聚變體(D-dimer)測定第四十頁,共六十四頁。40診斷血管?。貉苄约傩匝巡∫蜃樱╲WF)測定血漿內(nèi)皮素1(ET1)測定 血栓調(diào)節(jié)蛋白(TM)測定用于血小板功能的估計: 血小板聚集試驗(PAgT)血小板粘附試驗(PAdT)血小板顆粒釋放試驗(GMP140)血栓烷素B2測定第四十一頁,共六十四頁。41 凝血因子分析: 、a 、等因子的活性測定及含量分析 凝血酶原標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測定 纖維蛋白原片斷A肽、B肽等。 纖溶系統(tǒng)測定: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第四十二頁,共六十四頁。42出血性疾病的診斷例:血友病、血小板病等。血栓前(易

23、栓)狀態(tài)的分析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診斷藥物治療的監(jiān)測(抗凝血療法、溶栓治療、抗血小板治療及降纖治療手術(shù)前檢測及治療第四十三頁,共六十四頁。43 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 美國國家臨床化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IS)對目前醫(yī)院的實際情況和血栓與止血實驗室檢查的篩選試驗規(guī)定。將: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TT)凝血酶時間測定(TT) 纖維蛋白原定量測定(FIB) 做為血凝四項第四十四頁,共六十四頁。441參考值2、59、5min(出血時間測定器法) 從破裂或損傷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暫時止血過程,許多病理因素

24、可影響這一過程而出血不止。 2出血時間延長見于: 血小板減少癥: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異常; 如:血小板無力癥、血小板貯存池病。第四十五頁,共六十四頁。45如:尿毒癥、 藥物影響、異常蛋白血癥、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管壁異常 如: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海 綿狀血管瘤。 凝血因子異常性疾病 某些嚴重的凝血因子缺乏: 如:、及無纖維蛋白原血癥。3出血時間縮短見于:高凝狀態(tài)、血栓性疾病。4出血時間測定還用于手術(shù)前的篩選和抗血小 板藥物的監(jiān)控,以免發(fā)生出血。第四十六頁,共六十四頁。46凝血時間試驗是指血液自血管抽出放入試管中,從液態(tài)的溶膠狀態(tài)變?yōu)榘牍腆w狀態(tài)所需的時間。1參考值510min (玻璃管法)1019

25、min(塑料管法)CT延長因子、和血漿水平減低,如血友病甲、乙等;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和纖維蛋白原缺乏,如肝疾患、維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劑以及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等。纖溶活性增強,如繼發(fā)性、原發(fā)性纖溶以及血循環(huán)中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DP)增加。存在病理性循環(huán)抗凝物質(zhì),如抗因子或抗體、狼瘡樣抗凝物質(zhì)等。第四十七頁,共六十四頁。47 高凝狀態(tài) 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質(zhì)進入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 如:心肌梗塞、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塞、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和腎病綜合癥等。 凝血時間作為監(jiān)測指標 肝素治療DIC或血栓性疾病,或是

26、心血管系統(tǒng)手術(shù)、預防靜脈血栓形成時,作為監(jiān)測指標,以調(diào)整肝素的用量,既要達到一定的低凝狀態(tài),又要防止出血。 一般維持在基礎(chǔ)值的2倍左右(試管法1624min)為宜。第四十八頁,共六十四頁。48 在370C條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和因子,以腦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參與下,觀察貧血小板血漿凝固所需時間,即為活化凝血活酶時間。是內(nèi)源凝血系統(tǒng)較敏感和常用的篩選試驗。 注:腦磷脂是將兔腦粉中的組織凝血活酶,去除參與外源途徑的蛋白部分后所得的磷脂,故稱第四十九頁,共六十四頁。49 APTT實驗原理血漿激活劑磷脂(或血小板)aCa2+a凝血酶原凝血酶纖維蛋白原 aa+Ca2+Ca2+a纖維蛋

27、白(凝塊)鈣磷脂記錄時間PF3第五十頁,共六十四頁。50 臨床意義同凝血時間測定。 對內(nèi)源凝血途徑因子(、)缺乏較凝血時間敏感(血小板異常不影響APTT),能檢出C小于25的輕型血友病。對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缺乏則不夠敏感,所以APTT延長的最常見疾病為血友病。此時可進一步作糾正試驗,來確定是由于某個因子的缺乏或抗凝物質(zhì)的增多引起APTT時間延長,即可診斷。第五十一頁,共六十四頁。51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癥,高凝狀態(tài);DIC高凝期、促凝物質(zhì)進入血液;血栓性疾?。盒募」H⒉环€(wěn)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血管病變、腦梗死、深靜脈血栓、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和腎病綜合癥。靜脈穿刺不順利混入

28、組織液。監(jiān)控: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療時,多用APTT監(jiān)測藥物的用量: 一般維持結(jié)果為基礎(chǔ)值的2倍左右(1530倍)為宜(75100s之間)。第五十二頁,共六十四頁。52Ca2+磷脂磷脂凝血酶原凝血酶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血漿試劑記錄時間(PT)aaPT的實驗原理磷脂磷脂凝血酶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血漿試劑凝血酶原血漿試劑凝血酶凝血酶第五十三頁,共六十四頁。53 PT的報告方式: 以患者及正常對照的PT的秒(S)數(shù)報告 以患者PT(S)正常對照(S)的比值(PTR)報告 在口服藥物治療監(jiān)控時以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報告 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規(guī)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動度)報告 1參考值為1114s

29、,超過正常對照3s以上方有臨床意義。PTR1015。INR0815 INR值的計算INRPTRISIISI:國際敏感度指數(shù)第五十四頁,共六十四頁。54 外源凝血系統(tǒng)的因子、和纖維蛋白原減低,如先天性某因子缺乏和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獲得性的見于DIC、原發(fā)性纖溶、維生素K缺乏癥;廣泛而嚴重的肝實質(zhì)性損傷,如:肝炎及肝硬化:急性DIC消耗低凝期;血液循環(huán)中抗凝物質(zhì)存在。 3PT縮短DIC早期呈高凝狀態(tài);口服避孕藥;血栓栓塞性疾病。 4監(jiān)控:用于口服香豆素類等抗凝劑治療的監(jiān)控,如“華法令”預期值約為參考值的兩倍左右;PT值維持在1325倍(2530s),PTR為1、31、5(最大不超過2),IN

30、R為23為宜。第五十五頁,共六十四頁。55為了避免術(shù)中出血,手術(shù)前進行出血傾向的檢查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影響止血的因素很多,又不能做所有的試驗,用這三項作為篩選。過去所用出血時間Duke法、凝血時間玻片法等敏感性差已淘汰,而出血時間測定器和凝血時間試管法操作復雜、又不利于標準化,不適合常規(guī)使用。PLT計數(shù)能反映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引起變化的疾病,臨床上較常見,而質(zhì)量變化的疾病多是遺傳性疾病,發(fā)病率較低,且基本上能在臨床表現(xiàn)、體征、病史中反映出來。APTT和PT對內(nèi)、外源凝血系統(tǒng)途徑凝血因子較敏感,為此,進行APTT、PT的檢查可防止由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傾向。從以上所述手術(shù)前選擇APTT、PT、及P

31、LT計數(shù)基本可達到篩選的目的。第五十六頁,共六十四頁。56 1參考值2、224、22gL 2纖維蛋白原增加: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機體的一種非特異反應,常見于下列疾?。?感染:毒血癥、肺炎、輕型肝炎、膽囊炎、肺結(jié)核、及長期的局部炎癥。 無菌炎癥:腎病綜合癥、風濕熱、惡性腫瘤、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糖尿病酸中毒等。 心血管疾?。耗X血栓、血栓性靜脈炎、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癥。 其他:如外科手術(shù)、放射治療、月經(jīng)期及妊娠期也可見輕度增高。第五十七頁,共六十四頁。57 原發(fā)性纖維蛋白缺乏癥是一種先天性極為罕見的遺傳性疾病。 繼發(fā)性血漿纖維蛋白原減少的原因是由于纖維蛋白溶解酶溶解纖維蛋白所致:如胎盤早剝分

32、娩時羊水進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DIC,激活纖溶酶,溶解纖維蛋白,使其減少。 其它:肝臟疾?。郝愿窝住⒏斡不?、急性黃色肝萎縮。惡性貧血及肺、甲狀腺、子宮、前列腺手術(shù)、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和天門酰胺治療白血病等都可出現(xiàn)纖維蛋白減少。 4監(jiān)控:溶栓治療范圍:1、21、5gL,1、2gL時引起病人出血。第五十八頁,共六十四頁。58以標準凝血酶溶液裂解受檢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使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為凝血酶時間。如纖維蛋白原量或質(zhì)有異?;虼嬖谘h(huán)抗凝血酶類物質(zhì),則凝血酶時間延長。TT時間延長被甲苯胺藍糾正,可認為存在肝素或類肝素物質(zhì)。 1參考值:正常人TT一般在1618s,超過正常對照3s或在20s以上視為延長;如正常對照在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