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中國社會科學)_第1頁
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中國社會科學)_第2頁
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中國社會科學)_第3頁
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中國社會科學)_第4頁
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中國社會科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拙作“生存權論“在“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發(fā)表,該文1994年獲得了全國首屆青年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文章在理論上的意義,被評價為:開辟了法學研究的新領域;在實踐上的作用,被評價為:是中國人權外交和人權白皮書的理論根據,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構作了理論準備;而在學術史上的價值,被評價為:在三項一等獎中,法學能列其中,這標志著中國法學從幼稚開場走向成熟。因論文的獲獎,我被邀為社會科學界的三個代表之一,出席了團中央組織的“全國跨世紀群英大會。我的人權研究之路從此堅決不移。此后,我在“中國社會科學“又陸續(xù)發(fā)表了“人權的體系與分類“等與人權有關的文章,我的人權觀得以系

2、統(tǒng)化。在迎來“中國社會科學“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之際,我深該刊在當時以極大的勇氣和獨特的眼光對我所給予的鼓勵?!吧鏅嗾摗耙晃?,奠定了我在人權理論界的地位,也養(yǎng)成了我對社會問題以人權的立場進展思維的習慣。我永遠感銘“中國社會科學“對一個青年學者的培養(yǎng)。近十幾年來,我對人權仍保持著如初的學術興趣,但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了人權與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結合上。從法治與人權的視角觀察中國高等教育,得出了一些不同于教育學家的結論。人權學者體悟大學時,總離不開制度、價值和教育權三個緯度,而此三點恰能提醒高等教育的現代特征。故此,作為向“中國社會科學“30年的賀禮,我想將我從法治與人權這一側面追尋大學之道的體會捧獻出來以

3、饗大家。因為思考尚缺乏系統(tǒng)性,故以論綱名之。一、大學是什么大學之“大,在于大德,大愛,在于大學問,在于有大師。“大德,意味著一所大學有擔當民族責任的德性?!按髳壑傅氖且哉胬頌樾叛鰧ο蠖A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學生對教師的愛,因除去了世俗私利而成為“大愛。父母之愛尚有自私的因素,教師基于傳播真理而對學生的愛則是超越了回報要求而獨具神圣性的愛。大學還是做“大學問的地方。她追求的是“大道,而非以逐利謀生為目的的職業(yè)訓練所。集“大德、“大愛、“大學問于一身的,堪稱“大師。大學之“大,也包含有“大樓的意思,它比喻大學應有良好的辦學條件,甚至包括為教員提供維持其尊嚴的待遇。大學之“學,即“學府、“學人、

4、“學問、“學業(yè)。大學是學者的共同體,是為“學府。教師的活動是“學術,學生的活動稱為“學業(yè),他們共同維護學統(tǒng),都是追求“學問的“學人。合之則成大學之“學。大學是自由者的樂園。1929年,寅恪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向中國兩千年“學、“仕不分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堪稱體悟現代大學精神的知識分子的先驅?!白杂刹皇桥懦鈾嗤?,而是要排斥資本的權威、政治的權威、的權威,確立知識的權威。有思考能力的個人永遠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最終源泉。有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方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自由。大學是新民的搖籃?!按髮W“有言:大學之道,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5、?!按髮W,即大人之學,是做大學問的地方;“親,同“新,大學的使命在于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新民,當每個人都成為新人時,“民也就形成了。當年梁啟超辦“新民叢報“,“新民也是意在“去愚,變換民智,以圖民族富強。大學是社會的燈塔。大學不限于傳播知識,她還是傳遞價值觀的地方。她應占居社會的精神高地,成為普羅群眾心靈中仰望的凈土。大學是社會的燈塔,當社會陷入黑暗時由她發(fā)出光明。點亮燈塔的是思想,沒有思想的大學,就是沒有光明的大學,也是被籠罩在黑暗和世俗中的大學。大學是創(chuàng)新的活水。大學是一批值得尊重而又有經歷的人和一批充滿激情而又渴望知識的人激蕩思想的地方。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中說:北大是常新的。其實這是對所

6、有大學的期望。為什么大學是常新的?她每年都有新的學生,每年都有新的教師。如果她每天再有新的知識、新的見解、新的思想產生,大學就真正成為社會精神財富的源頭活水。這樣,不但大學是常新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將是常新的。大學是真理的福地。哈佛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對此,我們心生景仰之余也不免慨嘆其深意:圣賢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者,其地位也高不過真理!倘假設沒有“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的境界和勇氣,格拉底之后就不會有柏拉圖,柏拉圖之后也不會有亞里士多德。耶魯大學的校訓是“光明和真理,是否有光明在于真理、真理即光明之意呢?哈佛校長索馬斯在耶魯建校三百周年慶典上說,哈佛

7、與耶魯實乃互相鞭策、共同進取的戰(zhàn)友,他們共享信奉真理、寬容和思想的力量這一價值觀,并為之奮斗不息。大學是文化的酵母。一個人一生中需要三個“母親來塑造他的品格:自然人格是母親給的,民族品格是祖國給的,文化品格則是母校給的。大學既傳遞知識,也滋養(yǎng)文化。不同的大學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其區(qū)別既是不同的大學必有不同的傳統(tǒng)、所秉持的理念以及洋溢于外的校風。一個人進了大學,就像進了一個發(fā)酵池,他會受到大學的熏。母校的文化味道,必將與他終生相伴。大學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大學生活的中心。大學對知識有五種處理方式:傳播知識、運用知識、收藏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交換知識。大學不是公司,她是非營利性的,因此可以專心于知識和真

8、理;大學不是政府,無需隨一時的政治需要或俯或仰,因此可立足長遠,心無旁騖地追求知識。斯坦福大學校長在造訪中國的一次演講中說,在歷史上,大學是社會進步和經濟開展的強大動力。今天的大學,在這方面又被賦予了更多的期望,特別是在知識創(chuàng)新方面。由于產業(yè)界對長遠的根底研究缺乏興趣,大學的作用再次凸現。只有扎根于根底研究的肥沃土壤,才會有應用研究的百花齊放。大學是道德的高地。大學有兩堵墻。一堵是有形的墻,墻外是世俗的,墻是高雅的。大學的人,要成為一個道德的共同體,遵從高尚,創(chuàng)新文明,拒絕世俗,拒絕功利。另一堵墻是無形的,是心靈上的。大學教師應有一種道德的擔當,自覺做公民的表率、社會的楷模,人之師表。只有共同

9、遵從高尚,才能組成道德的共同體。大學是良心的堡壘。有大學對社會的良知,才有五四運動。大學關心政治進步、法治昌明、文化繁榮、社會公正。這四個方面,是大學的良心所在。大學是收藏社會良心的地方,當社會無德時,大學還有德。當社會因為物欲橫流、政治腐敗而使人們心靈墮落的時候,大學還應以其獨立、自由、公正的品格予以對抗。企業(yè)會因唯利是圖、不顧公益而無德,政府會因派系斗爭、喪權辱國而無德。如果一個社會連大學都墮落了,社會的良心也就淪喪殆盡了。大學是知識的共同體、學術的共同體、思想的共同體、文化的共同體、道德的共同體。這就是大學的本質所在。二、大學如何區(qū)別于社會政治的權威在政黨,管理的權威在政府,的權威在議會

10、,公正的權威在法院,資本的權威在企業(yè)。大學區(qū)別于上述組織機構的本質特征是:與五個共同體相對應,她是知識的權威、學術的權威、思想的權威、文化的權威和道德的權威。政治與資本的原則是管理與服從。要么少數服從多數,要么下級服從上級。而大學的原則則是自由與真理。真理掌握世界的規(guī)律,正好相反于政治對社會的管理,她運用的原則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服從少數。因為任何真理都首先被少數人所掌握。哪怕掌握真理的只是一個人,其他人都要向這一個人低頭。政治管理與企業(yè)管理的紐帶是權力與資本,而大學管理的紐帶是知識。知識既產生思想,又產生美德。知識與學術是大學活動的根底教學是傳播知識,研究是創(chuàng)造知識,為社會效勞是運用知

11、識,整理圖書信息是收藏知識,國際交流是交換知識。對知識和學術的立場與態(tài)度是大學制度的源淵與價值標準。大學的權威不以管理者為代表,而以知識的奉獻者為代表。誰能創(chuàng)新知識,誰便是大學的權威。由于知識領域的不同,大學可以有假設干個學術權威。這與政治組織只以上級為權威,企業(yè)只以大股東為權威是有天壤之別的。大學之所以需要管理,是為了使各種知識和學術活動相互銜接得更加完善,管理是為知識活動效勞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校長既非知識的代表,亦非真理的化身,他只是為改善學術活動而存在。教授才真正代表知識,代表真理,代表大學水平。換言之,教授就是大學,校長是效勞知識與學術的人。校長與教授的關系是效勞與被效勞的關系,校

12、長不是管教授的。相反,只有教授才可產生校長和決定校長。此亦大學不同于社會組織之特征。三、高等教育有哪些根本規(guī)律1培養(yǎng)人才始終是大學的根本使命。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和使多少學生成才便把大學與大學區(qū)別開來了。學前教育,是使人認識人的教育,其側重于兒童良習的養(yǎng)成;根底教育是使人成其為人的教育。在根底教育完成的時候,受教育者應成為具有公平正義、自由平等、法治意識的合格公民;職業(yè)教育是使人成其為匠的教育;高等教育則是使人成其為才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使才成其為器的教育。使人成才成器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2學術創(chuàng)新是大學水平的根本標志。學術分為:傳播性學術、整合性學術、運用性學術與創(chuàng)新性學術四種。創(chuàng)新性學術是

13、各種學術的最高代表。創(chuàng)新性學術可以帶動其他三類學術的開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上下可以把大學的水平上下分得清清楚楚。能進展學術原創(chuàng)的大學,就是一流大學。能跟進與模仿的大學即是二流大學。無創(chuàng)新能力的大學便在三流或三流以下的大學。3為社會效勞是大學的根本職能。助推社會開展靠科技,而引領社會前進靠思想。大學既應是社會進步的發(fā)動機,亦應是把握社會開展方向的思想庫。4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大學永恒的主題。此處的質量觀應是全面的質量觀,既包括理念、校風、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質量,也包括生源、師資、辦學條件、制度等方面的質量。5學科建立是大學的龍頭工作。以學科開展帶動學校其他工作的開展。6師資隊伍建立是大學的主體工程。辦學

14、興??拷處煟越處煘楸疚皇谴髮W特有的本位觀。所謂人才強校,指的是教授強校。7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進步、追求至善是大學的靈魂和精神。8改革是大學開展的動力。9辦出特色是大學的目標定位。10為教學科研效勞,為學術效勞,為師生效勞是大學管理工作的目的。此十條,當為中國高等教育開展的根本規(guī)律。四、大學有無“第四大功能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成立,大學的第一功能形成,即大學工作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1810年洪堡大學成立今年是其200周年,大學的第二大功能形成,即大學除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外,也以科研為中心。由此形成“洪堡精神。19世紀30年代,以美國局部設農學的院校及西部地區(qū)的院校為發(fā)端,把“腳上踩

15、滿牛糞的教授就是最好的教授作為評價標準,開辟了高等教育的新功能,即把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為社會效勞相結合,將為社會效勞與推動社會進步作為大學的第三大功能。進入21世紀,特別是美國“911事件發(fā)生后,高等教育在世界圍正發(fā)生兩大具有普遍性的變化,其一是大學的國際化水平迅速提升,各國都用國際通行的標準評價大學。其二是大學開場利用特有的優(yōu)勢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以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進而促進世界文化和諧。這是否意味著,大學在承當教學、科研、為社會效勞三大功能外,正在形成第四大功能促進文化和諧的功能?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中具有本質性意義的價值觀與等,置于同一個平臺大學,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

16、中相互理解、借鑒、吸收和融合,進而消除歧解、敵視與沖突,最終達成共識與和諧。該功能,因國家、企業(yè)、國際組織等的職能所限而無法承當。唯有大學,才可助其實現。真正的大國,最終表現在文化上。政治上的決定力,經濟上的影響力,軍事上的威懾力,制度上的被信賴與文化上的被向往,這五大要素的集合,才造就大國與強國。因此,欲強其國,必強其文化,欲強其文化,必通過教育。把促進文化和諧作為大學的第四大職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在世界各地所設立的孔子學院,是中國大學承當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職能的開場,也是中國大學自覺履行第四大職能的開場。隨著中國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和假設干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建成,中國大

17、學的國際化水平將大幅提高,中國大學主動承當把中華民族文化變?yōu)槭澜缢蛲奈幕咽橇x不容辭的責任。五、如何理解大學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思想體系,而非僅指“科技創(chuàng)新。大學創(chuàng)新的最大特點是綜合性和根底性。如果把現有的知識體系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四大類的話,則很明顯,它們創(chuàng)新的功能和意義是有著巨大差異的。自然科學所有學科最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就是創(chuàng)新知識。新知識一經產生,新概念、新規(guī)律、新定理、新疇都會產生。在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新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追求新知識是自然科學的根本功能,該功能主要由大學承當。對工程技術類學科而言,最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新方法。所謂新工藝、新流程、新手段等都屬

18、于新的方法。工程技術因是對科學原理的運用,所以同一原理可以產生假設干運用的方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每一項科技進步,都會既造福于人類,同時又遺禍于人類。對社會科學學科而言,最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新思想。每一個新判斷,都是思想的萌芽;系列新判斷形成理論,理論的系統(tǒng)化就是思想。大學之所以是思想的淵藪,就在于大學的社會科學以產生新思想為存在理由。對人文學科而言,如文、史、哲、藝術等,其最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新一種文化,即提醒給社會一種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使人更明確因為什么而生存和開展。上述四種創(chuàng)新何者更重要?這應視為偽命題。他們各有其重要性。我們不可以其一種為標準,而言其

19、他與之同等重要。因為當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時,實質上判斷者已是以自然科學為參照,而將社會科學客體化了。換言之,當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時,這正是在突出自然科學而貶低社會科學了。它們之間關系的正確表達應是:各有各的重要。即科技創(chuàng)新與人文社科創(chuàng)新,各有各的重要。除了上述四大類創(chuàng)新之外,大學在創(chuàng)新上的更大奉獻,在于她要訓練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就沒有一切形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思維,是各學科創(chuàng)新的前提。大學培養(yǎng)人的質量,除了德性方面有差異外,其實更大的差異在于不同的大學所培養(yǎng)的人才在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所表現的差異。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來源于三個體制性的保證條件,其一為創(chuàng)新者主體性的具備

20、或恢復;其二為創(chuàng)新者具有自由的精神;其三是創(chuàng)新者有疑心和批判的能力。大學在創(chuàng)新問題上,承當的最根本的任務,是以大學體制所保證的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六、與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是什么大學的創(chuàng)新能力決定了其研究水平。與大學創(chuàng)新能力處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另一種能力,是大學的守成能力。有無守成能力,是這所大學能否形成傳統(tǒng)與特色、價值與精神的關鍵。也是其是否受人尊重的決定性因素。世界上包括中國一些歷史悠久的名校,地位之所以越來越低,甚至越來越不像自己的過去,不是因為其創(chuàng)新能力下降了,而是因為其守成能力喪失了。守成對一所大學來說,有三個重要意義。其一,并不是所有學科都以創(chuàng)新為水平標準。對一些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

21、生的守成能力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重要。如法律學科。法科學生的第一能力是守護法律的能力,而非其變革或創(chuàng)新法律的能力。再如、道德、倫理等學科,其學科水平也是由守成能力表達出來的。其二,守成對一所大學的傳統(tǒng)而言,比創(chuàng)新更為重要。對優(yōu)良傳統(tǒng)而言,創(chuàng)新不是功績而是災難。在傳統(tǒng)方面進展創(chuàng)新,無異于毀掉傳統(tǒng)。其三,守成對大學共同的精神而言,預示著要有十倍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因為,大學精神是高尚的,是圣潔的,她無時不受到世俗的、功利的甚至公共權力的扭曲和蝕剝,要抵御各種社會侵襲,有時甚至需要守護者作出犧牲。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創(chuàng)新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而守成則是一所大學的腳跟。兩者同等重要。七、何謂現代大學制度

22、大學制度是以大學功能為依據的,保證現代大學各項功能實現的制度就是現代大學制度。現代大學制度起源于1810年成立的洪堡大學。該制度的兩塊基石為: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說明了大學公共權力即校長權力對教師和學生的界限;大學自治說明了政府公共權力對大學的界限。蔡元培出身于洪堡大學,他最早將洪堡精神和制度帶到了中國。蔡先生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把“學術自由開展為“思想自由。在他校長就職演講后不久,歐洲就有人評價,中國雖無一流大學,但已有一流校長。大學自治并非不承受政府管理和監(jiān)視,而是指大學主要向法律負責,只做法律允許的事而不需向政府負責?,F代大學制度涉及三層關系:其一是大學與政府的關系。政府對大學是管

23、理,還是監(jiān)視,還是允許大學自治?這是大學制度首先要明確的。中國開展道路的重要根底是基層自治,其圍為城鄉(xiāng)基層組織的自治,如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業(yè)自治、事業(yè)單位自治。大學當在其中。其二是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即社會資本對大學的作用。大學的意志是獨立形成,還是由出資方決定?現代大學制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建立學校法人制度,明確出資人的財產進入學校后,即為學校財產。學校意志獨立形成,不受資本左右。其三是大學部關系,要明確大學的決策權、管理權、學術權與監(jiān)視權四個平行權力間的關系,每一項權力都應得到其他三種權力的尊重,不允許其中的一種權力凌架于其他權力之上,更不允許一種權力替代或侵害另一種權力?,F代大學制

24、度的價值取向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制度的原則是:管理,人人平等;制度的形式是:遵循契約自由原則的辦學章程;制度的目的是:保證教師的學術自由與保證學生的受教育權;制度的特點是:扁平化的,學生與教師與校長是平等的;校長所用的管理手段是依法與依章程辦事,以協(xié)商和說服的方式發(fā)動和組織大家邁向共同目標,而非科層式,非強迫或命令式。八、如何理解中國大學的“行政化中國大學背離大學精神的表現有:世俗化、功利化、工具化、行政化。其中“行政化被社會關注的程度最高,其對大學本質的損害亦最大。大學的本質是學術、知識和真理。大學本質被異化后,其功能正發(fā)生變化。她已從“知識共同體演變?yōu)椤敖洕餐w各校都辦公司、“利益共

25、同體各院都創(chuàng)收,教師都兼職、“社會共同體醫(yī)療、養(yǎng)老等公共效勞職能由大學承當。歐美大學校長的肩上只有一副擔子,而中國大學校長的肩上卻有四副擔子。我們是在超荷負重的情況下追趕正在輕裝上陣的世界名校的。大學行政化的表現有:其一,在價值觀上,從“只服從真理“、“學術至上的一元價值觀,已開展為 “管理至上、“利益至上、“數量至上等的多元價值觀。堅守“學術至上的教師人數在減少,在學校的地位被邊緣化。其二,學術資源配置以行政為中心。校長、處長、院長幾乎掌握了學校的所有學術與公共資源。教授、教師只是被配置的對象。要獲得學術資源,就必須獲得資源配置權。因此,教授爭當處長、院長便蔚然成風。這種學術資源配置模式不是

26、大學的創(chuàng)造,而是大學模仿行政部門配置學術資源模式的結果。其三,大學組織構造向地方黨政關系看齊。大學領導班子成員間的關系被地方黨政關系模式化,分為一把手、二把手等。在這個模式中,往往先黨后政,先政后學,先管理后學術。以黨代政,以政代學已司空見慣。其四,工作機制行政化??茖又铺娲舜髮W的“扁平化。以上下級關系,管理關系來設定組織機制。黨管政,政管學,機關管學院,院長管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管學生。大學不像學府而如同官府。其五,在大學文化上,“、“自由、“獨立、“真理、“思想、“個性等最有價值的要素正被“管理、“統(tǒng)一、“完成、“領導、“貫徹等替代。在這種文化中,教師的“尊嚴,學術的“權威都要讓位于“管

27、理者。其六,大學中最大的行政化,是大學承當著不應承當的社會職能。把應向師生員工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效勞的政府職能由大學承當,如子女上學、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等。大學去行政化首先應去其不應承當的政府職能。其七,大學及大學校長亦被行政級別化。如何去行政化?其一,回歸大學精神,用知識共同體標準重塑大學價值。其二,改善大學的治理構造,將決策權、管理權、學術權、監(jiān)視權設定為平行關系,以界限和程序保證其有效行使。其三,改造資源配置體制,從教育行政部門做起。改革大學撥款方式,大幅度提高生均定額,將生均定額所占撥款的比例提高到80%左右,將各種“專項取消或合并。大學的預算體制與撥款方式亦隨之作相應改革,將資源重心從

28、學校移至院所。其四,將大學承當的其他職能剝離出去,讓大學“更單純一些。其五,大幅度壓縮教育行政部門中涉及大學的設管理機構。大學部也相應減少管理機構。將科層體制變?yōu)楸馄襟w制。其六,取消各種形式的行政級別。改革大學校長的產生方式,建立職業(yè)校長職務保障制度。其七,用“一把椅子的理念重構大學文化。一把椅子是指,當*個空間只有一把椅子的時候,校長不要坐,處長不要坐,學生不應坐,唯有教師可坐。這個理念的實質是把管理觀念變?yōu)樾谟^念,把尊嚴還給教師,把權威還給教師。九、如何改良高校的科研體制目前中國高校的教學與科研體制只能造就如下兩類人:第一類是“會申請工程的教師。即處心積慮申請工程,但做工程的目的是通過獲得科研經費和發(fā)表論文來滿足職稱晉升或考核的形式要件。這樣的科研被稱為“無效科研。其結果是,中國的各種科研經費都在大幅上升,總經費已經超過日本,但創(chuàng)新成果與經費投入之間卻并不成比例。第二類人是“會考試的學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